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ad5ba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2.png)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词语是正确的训诂学术语?A. 形容词B. 动词C. 首字D. 病句2. 古汉语中的常见字形变化有哪几种?A. 转注、省字、罕见字B. 字义、字音、字形、字义、字义C. 繁体字D. 英文字母3. 训诂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字音B. 字形C. 名词D. 文字4.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字的字形B. 文字的字义C. 文字的用法D. 文字的收录5.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属于语义学的研究范畴?A. “这个字形是怎么变化的?”B. “这个字的字义是什么?”C. “这个字的读音是怎样的?”D. “这个字怎么使用?”二、问答题1. 什么是字形转注?字形转注是指古代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某些字形发生了改变,变为另一个字的形状。
2. 简述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训诂学是研究汉字形、义、音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字引及字义正文等方面。
3. 请举例说明字义的多义性。
古代的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个意义。
例如,“明”字早期的字义是“光明”,后来又引申为“明亮”、“清楚”等含义。
4. 为什么训诂学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训诂学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推断出古代文献的背景和作用,对于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请简述字义正文的研究方法。
字义正文是指古代文献中对某个字的详细解释。
研究字义正文时,需要综合考虑字形、字义、字音、引证等因素,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几个字义解释的比较和分析,找出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解释。
三、解答题1. 简述字形转注的三种常见情况,并举例说明。
字形转注有三种常见情况,即形声、象形和会意。
形声是指一个字形上部分是表示字音的部分,下部分是表示字义的部分,用于表示字音和字义的字形相结合。
例如,“伞”字的字形上部分来自“散”字的声旁,下部分来自“衣”字,表示了“散”字的发音和“衣”字的义项,形成了一个新的字义:“伞”。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3d8f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5.png)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1)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1)](https://img.taocdn.com/s3/m/c30b2df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7a.png)
⼀、训诂的功能:汉代⼈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到了唐代,⼀般⼈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献时,就需要⾸先扫清⽂字障碍,减少语⾔隔阂。
⼆、“训诂”这两个字连⽤,始于汉代的《⽑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通之使⼈知也。
三、《⽑诗诂训传》,是⽑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传》。
“传”是⼀种发明经典⼤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的《公⽺传》、⾕梁⾚的《⾕梁传》。
⽑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为主,所以叫《⽑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的两个不同的法则:(⼀)“诂”是解释“异⾔”的。
所谓“异⾔”,就是同⼀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产⽣的异⾔,也就是古语。
因地⽽产⽣的异⾔,也就是⽅⾔。
对因时⽽异的古语,⽤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异的⽅⾔,⽤当时的标准语(雅⾔)去解释,这就是“诂”。
(⼆)“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献语⾔的具体的含义,进⾏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对“诂”、“训”⼆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如(诗经·⼤雅·⼤明),⽑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解释作“⼤”。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4526533e0740be1e650e9a66.png)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答案】C【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
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
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B.笺C.音义D.释文【答案】A【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
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
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答案】B【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答案】B【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训诂学》试卷及答案A卷
![《训诂学》试卷及答案A卷](https://img.taocdn.com/s3/m/5ad625f4b14e852458fb5721.png)
《训诂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 B )A、仰韶文化原始陶文B、商代文字C、籀文D、小篆2、下列各组汉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B )A、本末刀斗B、令瓜田下C、刃亦寸朱D、长门上斤3、下面选项不是古今字的一组是( A )A、其箕B、员圆C、昏婚D、飞蜚4、“人”“民”这组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 A )A、范围广狭不同B、性情状态不同C、侧重的方面不同D、语法功能不同5、“排,挤也;抵,挤也;催,挤也”这里使用的词义训释方式是(C )A、互训B、递训C、同训D、都不是6、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C )A、是社稷之臣也。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D、千金,重币也。
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中的“兄”字是( B )A、使动用法B、名词作状语C、名词用作一般动词D、意动用法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的“穷”字是( B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形容活用作一般动词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都不是9、“君为我呼入”中的“为”字,其词性与语法作用是( C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0、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A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C、姜氏何厌之有?D、仲了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盗拓之所筑与?11、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有意思,这种用法就叫( A )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词类活用D、词类借用1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的“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往B、跑C、死D、通“誓”,发誓。
13、在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是(C)A、谁孰B、安焉C、者所D、胡奚14、下列双音词中,属于双声连绵词的是( D )A、逍遥B、恣睢C、契阔D、栗烈15、初唐以后,诗人按照相馆古诗的形式写作,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叫做( C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今体诗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引申义可分为()和()两种。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aa7c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2.png)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古代文学B. 古代语言文字C. 古代历史D. 古代哲学答案:B2.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文献中?A. 《论语》B. 《孟子》C. 《左传》D. 《尚书》答案:D3.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A. 比较研究B. 词源研究C. 语义分析D. 文本解读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A. 古代词语的解释B. 古代文献的校对C. 古代文献的翻译D. 古代文献的注释答案:C5.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A. 古代文献B. 古代碑刻C. 古代器物铭文D. 所有以上答案:D6.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什么?A. 解释B. 翻译C. 校对D. 注释答案:A7. 下列哪项不是训诂学研究的目的?A. 理解古代文献B. 传承古代文化C. 促进语言发展D. 研究古代社会答案:C8. 训诂学在现代语言学中的作用是什么?A. 仅用于学术研究B. 促进语言规范化C. 帮助理解古代文献D. 以上都是答案:C9. 训诂学研究中,对词语的解释通常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词语的字面意义B. 词语的语境C. 词语的时代背景D. 所有以上答案:D10. 训诂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工具有哪些?A. 词典B. 辞书C. 古文观止D. 所有以上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______和______的学科。
答案:语言;文字2. 训诂学中的“诂”指的是对古代______的解释。
答案:词语3.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______。
答案:现代文献4. 训诂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答案:理解古代文献5. 训诂学研究中,词语的解释需要结合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字面意义;语境;时代背景6. 训诂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书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词典;辞书7. 训诂学在现代语言学中的作用是______。
自考2017年4月《训诂学》真题
![自考2017年4月《训诂学》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bce45d1e5901020207409c66.png)
2017年4月《训诂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训诂术语“言”表示的是()。
A.某一词应解释为另一词B.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C.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关系D.串讲大意或总括段落主旨【答案】D【解析】训诂术语中的“言”,指的串讲大意或总段话段落主旨。
【考点】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2.下列例子所采用的训诂方式中不是义界的是()。
A.父之姐妹为姑B.口,人所以言食也C.盗,逃也D.宫中之门谓之闱【答案】C【解析】义界指的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
【考点】注释原理——直训与义界的关系3.东晋皇侃完成的训诂著作是()。
A.《水经注》B.《世说新语注》C.《论语义疏》D.《一切经音义》【答案】C【解析】《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考标;《论语义疏》的作者是黄侃;《一切经音义》的作者是释玄应。
【考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的深入与拓展期————魏晋隋唐4.孔颖达为五经所作的注解称为()。
A.传B.注C.疏D.解诂【答案】C【解析】疏的本义是“指清除阻塞,使畅通。
”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孔颖达将其作为注解的称为。
【考点】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5.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这一训释方法称为()。
A.互训B.同训C.同义为训D.义界【答案】D【解析】义界指的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
互训指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同训指同一个训释词释多个词语;【考点】注释原理——直训与义界的关系6.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这一校勘方法称为()。
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答案】B【解析】他校法指的是利用别的书来进行校勘的一种方法。
【考点】训诂学的应用——应用于古籍整理7.下列著作中作者是朱熹的是()。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9dba6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2.png)
训诂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古代文献B. 古代语言C. 古代文化D. 古代历史答案:B2. 训诂学中“训”的含义是()。
A. 解释词义B. 解释句义C. 解释篇章D. 解释文法答案:A3. 训诂学中“诂”的含义是()。
A. 解释词义B. 解释句义C. 解释篇章D. 解释文法答案:B4.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
A. 比较法B. 归纳法C. 演绎法D. 统计法答案:D5.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校勘的主要目的是()。
A. 确定文献的版本B. 恢复文献的原貌C. 评价文献的价值D. 分析文献的影响答案:B6.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的主要目的是()。
A. 确定文献的版本B. 恢复文献的原貌C. 理解文献的内容D. 分析文献的影响答案:C7.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是()。
A. 确定文献的版本B. 恢复文献的原貌C. 理解文献的内容D. 传播文献的知识答案:D8.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的主要目的是()。
A. 确定文献的版本B. 恢复文献的原貌C. 理解文献的内容D. 验证文献的真实性答案:D9.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辑佚的主要目的是()。
A. 确定文献的版本B. 恢复文献的原貌C. 理解文献的内容D. 收集文献的遗文答案:D10.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辨伪的主要目的是()。
A. 确定文献的版本B. 恢复文献的原貌C. 理解文献的内容D. 鉴别文献的真伪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训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词义训诂B. 句义训诂C. 篇章训诂D. 文法训诂答案:ABC12.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A. 比较法B. 归纳法C. 演绎法D. 统计法答案:ABC13.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校勘的主要方法包括()。
A. 对校B. 本校C. 他校D. 理校答案:ABCD14. 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的主要方法包括()。
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3b2d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2.png)
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注释和理解方法的学科,它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一些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正在备考训诂学的考生。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文字、音韵和语法B. 古代文献的内容和作者C. 古代文献的字体和编排D. 古代文献的传承和流传方式答案:C2.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读方法和注释技巧的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古代文献的形式和风格B. 古代文献的作者和时代背景C. 词语的定义和用法D. 古代文献的修订和校勘答案:C和D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典籍的学术特点?A. 整体性B. 多样性C. 继承性D. 独立性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训诂学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答案: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的注释和理解方法,帮助人们正确阅读和解读古代文献。
其方法包括对古代文献的逐字逐句进行解读和注释,研究文献的文字、音韵和语法特点,探寻文字的演变和用法的变化,以及对古代文献的校勘和修订等。
2. 请简要介绍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训诂学帮助人们正确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解决了文献中的字词含义模糊、用法歧义的问题,使文献的内容更加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训诂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校核、修订和比较研究,还可以揭示文献的作者、时代背景等重要信息,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三、论述题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应用范围广泛。
请你论述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答案: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训诂学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解决了文献内容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使古代文献的信息能够准确传达给读者,有效推动了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学术发展。
其次,训诂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校核、比较和修订,还可以揭示文献的作者、时代背景等重要信息,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最新训诂学试题(1)
![最新训诂学试题(1)](https://img.taocdn.com/s3/m/37a590e8a6c30c2258019ea4.png)
训诂学试题(1)训诂学试题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1.郝懿行:《易说》《书况》2.刘熙:释名、孟子注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5.郭璞:尔雅注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
训诂学真题i
![训诂学真题i](https://img.taocdn.com/s3/m/427587f755270722182ef754.png)
仅供个人参考2006 年 1 月训诂学考卷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工作,可称为“训诂”的是()A . 以今语释今语 B. 以今语释古语 C. 以汉语释外语 D. 以方言释方言2. “故训”是()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A. 偏正式复合词B. 联合式复合词C. 动宾式复合词D. 主谓式复合词3. 《世说新语·贤媛》:“(范)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其“愧”字之义应释作() A. 内疚 B. 羞愧 C. 感到不安 D. 感谢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4.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
其“信”用该字()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假借义D. 间接引申义5. 《荀子·儒效》:“遵道则积,夸诞则虚” 。
王念孙认为“道”应作“遁” 。
这是古书中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的()A. 通假字B. 讹误字C. 异体字D. 同音字6. “或”与“域”最初是()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A. 音同义异之字B. 音义有别之字C. 形义有别之字D. 音义无别之字7. 清代典籍中,每每以“元”代“玄” ,这是()A. 避讳而改字B. 古音通假C. 形近而讹D. 异体字替代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8. 《荀子·非相》:“文而致实,博而党正。
2014-2017年四套《训诂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4-2017年四套《训诂学》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7edc8925c52cc58bd6bee1.png)
2014年4月《训诂学》真题一、单选,(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
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正确答案C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
A疏B笺C音义D释文正确答案A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
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正确答案B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
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正确答案B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
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正确答案D6.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
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正确答案D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 )。
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正确答案D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句中“薄”的读音( )。
A bóB bòC báoD pò正确答案A9.“肥,多肉也。
”释义的方式是( )。
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正确答案D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 )。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烦琐、不合理的成规正确答案A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
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正确答案A12.《上林赋》:“仁频并闾。
”仁频,即宾桹。
句中“仁频”来自( )。
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正确答案C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 )。
A《诗经》B《尔雅》C《周易》D《尚书》正确答案B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
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正确答案A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 )。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adac42943323968011c9241.png)
训古学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答案】C【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
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
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B.笺C.音义D.释文【答案】A【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
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
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答案】B【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答案】B【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
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B.唐代D.清代【答案】D6、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答案】D【解析】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
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答案】D【解析】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推原,亦称推因。
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所谓互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óB.bòC.báoD.pò【解析】读bó时有迫近,接近的意思。
“薄”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有三个读音。
本意是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读作bó。
引申指迫近、接近。
9、“肥,多肉也。
”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答案】D【解析】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
摹写,泛指用文字描述、描写。
10、“白仗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规矩【答案】A【解析】“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
《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
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
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答案】A12、《上林赋》:“仁频并闾。
”仁频,即槟榔。
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答案】C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B.《尔雅》C.《周易》D.《尚书》【答案】B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札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答案】A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
A.陈奂B.马瑞臣C.刘宝楠D.焦循【答案】D16、汉朝人注释经籍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昺(炳)【答案】B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
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答案】D18、《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归”指()。
A.出嫁B.回家C.偿还D.行礼【答案】A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的现象称为()。
A.衍文B.脱文C.讹文D.倒文【答案】B20、利用他书来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答案】B【解析】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
文物校书法即集录金石铭刻对传世古籍进行校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B.驸经C.序录D.略例E.概说【答案】ABCD22、训诂的方法包含()。
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答案】ACDE2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答案】AB【解析】两晋,郭璞;东晋,范宁;隋唐,孔颖达。
2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
A.之为言B.之谓C.之言D.谓之E.谓【答案】AC【解析】之言和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谓和谓之,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
之谓,之谓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者个人对某一对象的主观认识,特别是在双方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理解的争辩中,说话人常用“B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看法,A表示某一被说明的对象”,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
如“为仁与不仁不同。
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2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
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答案】B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26、“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这一定义来自训诂学家_____。
【答案】黄侃27、“训”“诂”合成为“训诂”始于_____,是汉代毛亨的著作。
【答案】《毛诗诂(故)训传》【解析】简称《毛传》,是《诗经》研究著作,共30卷。
28、《十三经注疏》本的《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_____的笺、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答案】郑玄29、在探求音义关系的问题上,宋代王圣美提出了_____。
【答案】右文说【解析】文字学上一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从声符探求字义的学说,又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被称为右文说。
支持此学说的学者有王圣美,王安石。
30、“呼和浩特”是“春色之城”的意思,来自_____语。
【答案】蒙古族31、《尔雅》本为儒学经典之一,凡_____类,共释2204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答案】1932、训诂文献中,《史记集解》的作者是刘宋(南朝宋,南北朝时南朝第一个朝代)_____。
【答案】裴骃【解析】共80卷,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人之说,增益而成。
33、训诂学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_____和清代。
【答案】两汉【解析】训诂发展于汉代。
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
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
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34、上古韵部研究中,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黄侃分_____部,王力分29部。
【答案】2835、下面这则训诂材料:《诗经桧风匪风》:“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西”是“_____”的古字,表示傍晚鸟归巢休息之意。
【答案】栖四、注释(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1分,共11分)3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实情【解析】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根据实情去裁判。
37、武气绝,半日复【息】。
【答案】呼吸【解析】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
38、十连为乡,乡有【良人】。
【答案】乡大夫【解析】古时掌管一乡的官吏。
(乡,两千家)39、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答案】读为“夏”,中国。
【解析】出自《荀子荣辱篇》,而在《荀子儒效篇》中则是“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这个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明显指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