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_数学论文.doc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篇)第一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一、遵循实际,把准新知的生长点;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师生举例,电脑演示)认识圆无处不在,感受圆的美。
2、学习画法: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
讨论: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如何才能让全班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大?让学生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画出圆。
3、概念介绍:如何称呼剪得的这个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彼此的看法,或者查查书本。
(汇报交流)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直径;完成判断练习。
反思: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当我们“蹲下来”看学生时会发现:生活的经验,已经让他们对圆有所了解。
所谓“零起点”是子虚乌有,是教育的谎言。
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
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教者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
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教者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符合客观实际。
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最终理解了概念。
二、主动探究,实现新知的生成点;1、关于圆你还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将问题梳理,出示研究提示:①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半径?②圆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吗?半径长度呢?③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④任意连接圆上两点,哪条线段最长?⑤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反思:问题意识,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健所在。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本节课,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提出自己对圆的疑问,同时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梳理问题。
主体与主导恰当运用,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圆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冃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闘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I员I的特征并解習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回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1、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二者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2、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其它画圆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及其Z间的关系,学会用I员I规画I员I。
教学难点:画出规定条件的圆。
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岀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習与运用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中,呈现精美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更主动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耍学数学、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图工具、圆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猜图游戏: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不用手势,你能用语言描述吗?圆与三角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揭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圆是数学中一个基本且重要的几何图形,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圆的认识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圆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2. 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3. 圆的面积4. 圆的对称性5.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硬币、车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圆吗?圆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圆的定义: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定义。
2. 圆的基本性质:讲解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3. 圆的对称性:通过折叠、旋转等方法,让学生观察圆的对称性,并总结出圆的对称轴。
4.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让学生思考圆的应用,如圆桌、圆形窗户等。
(三)巩固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进行解决。
(四)总结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圆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圆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不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在导入环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在巩固练习环节,要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
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几大部分。
课时分配:圆的认识1课时、轴对称图形2课时、圆的周长2课时、圆的面积3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圆的认识”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教材通过比着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通过画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圆,认识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然后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特征的了解。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⑴存在的普遍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圆的分布特别广泛。
钟面上、钮扣上、硬币上、光盘上、圆桌上、轮胎上……都能找到有圆的存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随时直观看到的。
不仅仅这些,还有一些自然现象:像水纹、太阳下绽放的向日葵、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在其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有圆的存在。
(观察事物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找出孩子能看到的一切,我们应比他们看到的更全面、更广泛)⑵圆上各点分布的均匀性圆上每一点弯曲程度都是一样的: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所有半径都相等。
⑶广泛对称性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具有对称性的图形。
它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旋转对称性⑷极限思想圆形是由在其上的无穷多个点串联而成的。
圆上有无穷多个点,就决定了圆会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4、我的思考⑴教材的编排应重点突出数学的实用性。
有关圆的引入教材中采取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
正像我们所看到的,表面是圆形的实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
对于圆的广泛存在性已有了一定的感知,但缺乏对于圆的应用性的感知。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可以正确的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圆形物体的例子,还要让学生更多的感知到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圆的认识》教案分析新人教版.doc
《圆的认识》教案分析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345672019-10-1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与反思》
一、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1.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1.2 教学内容(1)圆的定义: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半径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
(2)圆的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圆心是圆的对称中心;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圆的对称中心;圆的半径相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为圆周率π。
(3)圆的应用: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圆形桌面、圆形轮胎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二、教案设计的具体实施2.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形物品(如圆形桌面、圆形轮胎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为什么会是圆形的?2.2 探究圆的定义(1)让学生围绕圆桌坐下,观察圆桌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定义。
(2)请学生上台演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解释圆的定义。
2.3 探究圆的性质(1)引导学生发现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并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
(2)让学生分组讨论,测量同一圆中各条半径的长度,发现圆的半径相等。
(3)引导学生思考圆周率π的定义和意义,并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4 圆的应用(1)展示圆形物品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圆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请学生举例说明圆形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三、课堂小结与反思3.1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掌握了圆的基本知识。
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操作,我们发现了圆的一些重要特性,如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和半径相等。
我们还学习了圆周率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展示圆形物品和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圆的性质。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学生较为沉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当知道怎么样去展开一场杰出的主题班会活动。
对于主题班会,需要准备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篇1教学目标: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点,初步学会用圆筹划圆。
2、使学生掌控圆的特点,知道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视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说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控圆的特点,知道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套。
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小剪刀一把。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玩过投圈游戏吗?如果现在有几位同学要进行投圈比赛,站成什么形状比较公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3、想办法画圆。
二、探究新知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教师板书:d=2r或r=1/2d3、用圆筹划圆。
三、拓展延伸生活中的车轮为何是圆的,车轴应当装在哪里?四、全课总结板书:圆的认识1、各部分名称:or(无数条)d2、d=2r或r=1/2d(同圆或等圆)3、画法: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篇2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复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
(2)画图工具、自制圆片、硬币等。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视察、摸索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掌控圆的特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2、学会用圆筹划圆,了解其它画圆工具的使用方法。
《圆的认识》说课及反思(精选13篇)
《圆的认识》说课及反思(精选13篇)《圆的认识》说课及反思篇1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一是北师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半径和会用圆规画圆。
(二)教材简析“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
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
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圆的特征;认识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
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难点:是掌握圆的特征;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内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使学生掌握圆的知识,并学会思维的方法。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导读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讨论,认识圆的特征,三、说教学程序(一)套圈游戏引入,通过前两副套圈游戏的图画,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游戏的不公平而需要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方案:围成一个圆形。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1、学生动手通过初步画圆剪圆摸圆感知圆不同于以前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10篇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10篇圆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预设:(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3)用三角尺;(4)用圆规……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教学随笔: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随笔: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_数学论
文
(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
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
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
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
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
,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
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
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
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
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
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
所以,我们在教
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
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
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
从教材内容上来
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
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
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
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
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
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
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
”(应说这
是一个圆形的纸片。
)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
”(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
)还
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
……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
生一些错误的概念。
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
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
”“这是一
个圆形的纸片。
”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
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
、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
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
则。
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二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
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
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
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
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
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
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
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
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
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
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
并揭示圆心与半径
的概念。
2.学生动手自学画圆。
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
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
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
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
大小。
3.初步认识圆的特征。
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
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
提高的过程。
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
称轴的理解。
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
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
,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本节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如:对于学习画圆,到底是由教师演示、教授并总结
画圆步骤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呢?当然后者为好。
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确实地体验
画圆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才能对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对称轴等概念,有
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样做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突破重点,分散难点。
如:演示圆的形成后,自然想到画圆,在画圆中,自然涉及到圆心与半径。
在讲
圆的特征时,似乎不深不透,待课堂练习完毕,才觉出教学到位。
虽然知识教学中几个大的步骤不变,显得层
次鲜明,但步骤之间,相互交叉。
使教学形成完美的整体。
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