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含答案)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 +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6】(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6】(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6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D.注射卡介苗预防肺结核【解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其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体表物理屏障,其分泌物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构成体表化学屏障,其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体表微生物屏障;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组成;A、C属于第一道防线,B 属于第二道防线,而注射卡介苗是激发了第三道防线中的B淋巴细胞分裂和分化。

【答案】 D2.(2012·嘉兴高二检测)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与在体液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浆细胞、抗原B.效应T细胞、抗体C.效应T细胞、浆细胞D.浆细胞、效应T细胞【解析】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抗体。

【答案】 B3.(2011·上海高考改编)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B.T淋巴细胞C.效应T细胞D.浆细胞【答案】 D4.关于抗体,描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B.甲流康复者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C.抗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自身有不良影响D.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可以使抗原失去毒性或沉淀【解析】在发生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免疫失调的情况下,抗体就会对自身有不良反应。

【答案】 C5.(2013·济南高二检测)右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图中X代表的细胞是( )A.B细胞B.浆细胞C.T细胞D.效应T细胞【解析】杀伤靶细胞的是效应T细胞。

【答案】 D6.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解析】胸腺是T细胞形成的场所,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导致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3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2·上海六校联考)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

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B.冲动会达到脑部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解析】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了效应器。

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

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2.(2013·承德高二联考)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 D.④→①【解析】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 A3.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解析】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4.(2012·济南检测)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A.①→②B.③→④C.②→① D.④→③【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 B5.(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3·长沙高二期末)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解析】A项输卵管腔、B项胃腔属于体内的外界环境,D项属于细胞内液,都不是内环境;C项注射胰岛素时是静脉注射,即把胰岛素注入血浆中,胰岛素就进入了内环境。

【答案】 C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解析】先根据A、B、D的关系判断出D为淋巴,就可确定其他物质。

【答案】 C3.(2013·天津高二测试)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物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C.血浆与组织液的Cl-D.组织液与淋巴的Na+【解析】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和血浆相近,所以A、C、D项中所述电解质浓度差别不大。

组织液中含有较少的蛋白质而细胞内液中蛋白质较多,故两者蛋白质浓度差别较大。

【答案】 B4.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红细胞在①中流动B.图中①中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组织细胞所需的O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自由扩散的条件是由高浓度一侧进入低浓度一侧,由图可知,O2浓度为红细胞>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故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①。

【答案】 D5.(2012·济南质检)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2-4反应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大;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 判断(1)×(2)?(3)×(4)?2. 选择 (1)D;(2)D;(3)D3. 画概念图(略)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容积,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的体内转化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七)练习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3】(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3】(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13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3·枣庄高二联考)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答案】 C2.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重新长出绿草B.弃耕后的农田生长出杂草和小灌木C.火山岩的表面长出地衣和苔藓D.被完全砍伐后的森林长成杂木林【解析】火灾、弃耕、被砍伐后的森林中植被并没有完全破坏,而火山岩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以在其上面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 C3.(2013·中山高二期末)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的过程中,地衣阶段的主要作用是( ) A.吸收光能,制造有机物B.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使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C.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D.为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解析】地衣的主要作用: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为其他植物生长提供环境。

因此,也常把地衣称为先锋植物。

【答案】 C4.(2012·扬州高二测试)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类型及其特点分别是( ) A.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B.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减少C.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D.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减少【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是二者的根本不同。

初生演替是从“零”开始,是从一个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被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开始演替,如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较好,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等。

演替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进行。

【答案】 A5.(2012·厦门高二期末)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1】(含答案)教学提纲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1】(含答案)教学提纲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3·西安高二测试)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开始出现食物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C .只是没有捕食者D .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解析】 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D 项正确。

A 项不正确,因为食物有限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

B 项不正确,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

C 项也不正确,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 D2.(2012·常州检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 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 .m ·2TB .m ·220C .2T20D .m ·23T【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每繁殖一代,增加2倍,呈“J”型曲线增长,其数学公式为N =m ·2T h×60 min/h20 min=m ·23T。

【答案】 D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内陆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解析】内陆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VIP专享】(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3】(含答案)

【VIP专享】(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3】(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3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2·上海六校联考)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

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B.冲动会达到脑部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解析】 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了效应器。

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

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2.(2013·承德高二联考)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 B.②→③C.③→②D.④→①【解析】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电位为外正内负。

【答案】 A3.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小【解析】 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通透性比较大,表现为钾离子由膜内流向膜外。

【答案】 C4.(2012·济南检测)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A.①→② B.③→④C.②→①D.④→③【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答案】 B5.(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析】 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C错误;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7】(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7】(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7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3·临沂高二联考)图1和图2是生长素发现的两个相关实验。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图2①图1是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图2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琼脂块探究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的实验②图1实验能够说明向光性的产生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是尖端③图2实验说明能够产生促进生长物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④根据图2实验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可能和促进生长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⑤ D.①③④【解析】图1是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

该实验不能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图2是温特的实验,该实验说明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促进生长。

若这种物质在两侧分布不均匀,分布多的一侧由于生长快而向对侧弯曲。

【答案】 A2.(2012·永州高二期末)下图所示实验中,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进行单侧光照,下面实验结果中不正确的是( )甲乙丙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B.乙直立生长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解析】尖端是感光部位,甲、乙和丙都没有尖端,所以单侧光对甲、乙、丙都不起作用。

根据琼脂块放置的位置不同,确定甲向右侧弯曲生长,乙直立生长,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答案】 D3.下图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甲乙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C.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解析】两组实验所采用的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因此无法验证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以及胚芽鞘的生理功能。

实验中没有对生长素的成分进行分析,因此也不能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成分。

【答案】 A4.如下图所示,将燕麦胚芽鞘的尖端用单侧光照射后,分成a、b两部分,将a、b两部分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c、d上,结果c生长快于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3·西安高二测试)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开始出现食物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C .只是没有捕食者D .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解析】 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D 项正确。

A 项不正确,因为食物有限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

B 项不正确,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

C 项也不正确,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 D2.(2012·常州检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 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 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 .m ·2TB .m ·220C .2T 20D .m ·23T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每繁殖一代,增加2倍,呈“J”型曲线增长,其数学公式为N =m ·2T h×60 min/h 20 min =m ·23T。

【答案】 D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内陆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解析】内陆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答案】 A4.(2012·西城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 B.①④C.①③ D.③④【解析】K值是该有限环境所承载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当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如果是鱼的种群,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 C5.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型,b曲线呈S型B.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C.阴影部分可表示因环境阻力存在而被淘汰的个体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林业生产上,树木的数量超过K/2之后进行砍伐,砍伐后保持K/2,树木的增长最快。

【答案】 D6.(2013·朔州高二期末)生态学家高斯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只左右。

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量的限制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如培养液的量、温度等;该实验得到的草履虫最大数量为375,即此条件下的K值是375;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得到的K值应该不同;重复此实验,不同条件下得到的K值也可能不同。

【答案】 C7.(2013·洛阳高二联考)某种群死亡率如下图中Ⅱ,出生率如下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A.a B.bC.c D.d【解析】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 C8.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 B9.(2013·秦黄岛高二期末)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10.(2012·济南高二期末)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解析】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项中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有毒物质的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1.(2013·荆州高二期末)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斗争最激烈。

在此段(从t3开始)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

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2)若此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K/2(即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3)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

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1)cd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食物、天敌、气候等条件可能不同(2)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的增长和恢复(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12.(2012·安顺高二联考)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

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

A B(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

【解析】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1)B (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13.(2013·青岛高二期末)下列是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酵母菌种群的生长情况时,得出下表中的数据(在有氧情况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

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培养时间(d)1 2 3 4 5 6 7 8组别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B 0.8 1.2 2.0 2.8 3.2 3.6 3.2 3.0C 0.8 0.4 0.1 0 0 0 0 0条件一:无菌水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

条件二: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

条件三: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5 ℃。

(1)三种条件对应的组别编号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主要呼吸作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种条件的设置,可分别用来探究_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如条件一与条件二组合可以探究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而条件二与条件三组合则可以用来探究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中的条件二的设置在该实验中属于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