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实践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中的一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作家和实践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生活为本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将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中的一切经验和事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素材,这是一种以生活为本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养成和生活的启迪,让学生在领悟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二、注重情感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他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行动中从容自信、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成为品德高尚、自信有为的人。
三、强调实践教育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过于强调“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他主张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种教育方式主张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经验总结,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提倡个性教育,主张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引导,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
他认为,没有个性就没有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是贯彻培养学生的个性价值,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首先,陶行知的课程设计反映了“人本教育”的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和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精神和生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特点,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为目的。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者在课程设计和实践中进行创新。
我们需要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财富,发现教育中的更多可能性和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品尝教育的甜美和酸涩。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读书分享交流会材料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读书分享交流会材料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著作《生活即教育》是他对教育哲学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总结的体现。
下面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读书分享交流会材料。
1. 书名:《生活即教育》作者:陶行知2. 书籍内容简介:本书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理念的重要著作之一,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融入生活中,并以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主要内容:-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思想: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生活,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经验和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 生活教育的实施方式:陶行知提出了以教师为指导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习的方法。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 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陶行知倡导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认为学校应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生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 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读后感分享:-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深刻地反思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强调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我觉得我们应该将教育与生活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书中的案例和实践方法很具操作性,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陶行知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以上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读书分享交流会的材料,希望对您的活动有所帮助。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何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时期是极为重要的,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
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
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日常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进餐时提醒他们不挑食,桌面、地面不掉饭菜,保持清洁;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
午睡时注意动作轻、说话轻,按时睡觉、起床,不要影响到他人,游戏手工时,把碎纸屑扔入纸篓,活动结束后自己整理教、玩具,锻炼后不猛喝开水等。
在各种活动中,使幼儿通过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坏习惯造成的坏处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实践家。
本文专门研究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其思想精髓及基本观点,并分析这些观点对我国当前农村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农村;幼儿教育;现代价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中的奠基作用已为国内外许多教育研究和实践所证实。
陶行知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教人要从小教起-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一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著作和讲话文稿中,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他还指出:“教人要从小做起。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2.从生活教育出发,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改革幼稚园教材。
陶行知在给“生活教育”下定义时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他又指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
如果我们把幼儿的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互割裂,把教育看作是幼儿生活之外的东西那么幼儿的教育就远离了生活。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探析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探析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提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进行探析。
陶行知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
劳动不仅是生产生活的手段和途径,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保证。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自我创造、实践应用的能力。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与学习相结合。
陶行知提倡把劳动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实践活动和工作来实现的。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的自然天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通过劳动,学生可以培养勤俭持家、独立自主的品格,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劳动的价值教育。
陶行知认为,劳动是培养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最好途径,他强调劳动要有意义、有价值。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应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陶行知主张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勤劳、严谨、务实的品格,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劳动的综合素质教育。
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体魄、情感等方面。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动手,并培养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主张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决策力等智力素质,通过体力劳动培养学生的体魄素质,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四、劳动与教育相统一。
陶行知认为,劳动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
劳动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方法。
教育要以劳动为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和劳动实践来进行教育。
劳动也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
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得到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经过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的观后感
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的观后感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的观后感1. 让我简单介绍一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倡导了新教育运动,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 陶行知先生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的伟大贡献而建立的,纪念馆内陈列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成就等内容,展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
3. 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在纪念馆内,我详细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经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深刻认识到了陶行知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影响。
4.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对我来说是一种启发和鼓舞,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5. 通过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我不仅对陶行知先生本人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对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6. 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深刻领会了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意志和崇高精神,也让我对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应该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把他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7. 我个人对陶行知先生和教育事业的理解与感悟,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共享。
我深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个陶行知先生的身影,都应该有一颗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梦想而不懈奋斗!以上是根据你提供的主题“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的观后感”撰写的文章,总字数超过3000字。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评析及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评析及启示摘要: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实践家,他否定了实用主义教育观,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旧中国的教育探索了一条新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十分有益。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评价启示一、引言陶行知(1891---1946),近现代中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实践家。
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
从20世纪20年代始,他抱着救国救民之心,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
他是当今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从陶行知600多万字的著作中,精心挑选了约200篇最基本也是较为重要的教育名篇,其内容包、括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师范教育思想、幼儿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思想和德育思想。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
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关于“生活即教育”,他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
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J.杜威(1859---1952)是美国19世纪末20 世纪初最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当时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大工业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劳动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适应生产大变动的多方面的才能。
然而,当时美国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是承袭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学校传统,形式主义的,呆板的教育占统治地位,杜威的实用主义即在此种背景中产生。
创造宣言》
•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 • 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 2、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 数学、物理、地理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 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 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 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 ⑤陷入绝境。 • 结论是: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
•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 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 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 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 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 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创造宣言》 —陶行知
•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 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 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 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 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 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 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 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 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 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 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 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创造宣言
宣
言
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 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 文告。也有几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
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文章的中心是 什么?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 人是创造之人。 从中心句把握文章中心
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 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 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材。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 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环 境 太 平 凡 了 , 不 能 创 造
雅典娜神像 作者(菲荻亚斯) 快雪时晴图轴 行书程颐动箴轴
作者:朱耷(清代著名书画家)
生 活 太 单 调 , 不 能 创 造
沙漠中开凿运河
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
极 奇 际 , 迹 象 踏波,韩棋中 上兰四国特国 “ 15 十 棋 级 14 地岁天手大岁 球勇内少师少 极少连年赛年 点年升李冠卜 ”独四世军祥 石。志 。腿段 闯。创 夺 北 造 国
年 纪 太 小 了 , 不 能 创 造
我 太 无 能 了 , 不 能 创 造
不 识 字 的 慧 能 是 禅 宗 的 南 宗 开 创 者
鲁 钝 的 “ 曾 参 ” 被 尊 为 “ 宗 圣 ”
走 投 无 路 , 不 能 创 造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终于取得佛经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
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 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 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 路迈进吧!”
陶行知
浅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原名文睿,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
毛泽东称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赞誉“古有孔仲尼,今有陶行知”。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他在金陵大学期间便提出了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思想。
在留学哥伦比亚,师从杜威、孟禄等著名思想家后,学成后回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
1926年,他更是放弃优越的环境,来到南京郊外的一个叫做小庄的村庄,徒手创立了晓庄师范学校……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在日本有中小学教师自发组织的生活教育委员会,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更是如是说道:“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
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脱胎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从做中学”的观点,是对其思想的扬弃和深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解放而办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决定教育”,即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是中国儿童教育运动的先驱和倡导者。
他的教育思想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儿童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他主张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他提出的“天冠九朝”教育理念,即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掌握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内容,使学习成为自己的内化过程。
他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互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还强调了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提出了“六艺五常”的教育理念,即六艺包括游戏、读、写、算、画、体,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游戏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具体操作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重视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宣言》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 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 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针对“创造”,作者发表了怎样的观点?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思路、结构。
思路:创造的实质——批驳“不能创造”的谬论——中心论点——发出 呼吁
结构: 第一部分(1-4段):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 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5-12段):列举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逐一反驳, 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13-16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 下场,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创造巨大成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 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比喻,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 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 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所用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 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 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 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启示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哲学家、作家,也是著名的实践家。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立足于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一思想对幼儿园语言活动有着深远的启示。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幼儿发展认知、情感和社交的重要手段。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应该立足于幼儿的生活需求和实际情况,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用语言去感知、体验、表达和交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语言活动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需求。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但却是他们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依据。
幼儿园语言活动应该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引导幼儿用语言去感知和表达身边的事物,借助语言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可以通过,观察、描述、对比、分类等形式,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物品、人物、动植物等,让他们在观察和描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
这样的语言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生活的初步认识,促进他们在语言和认知上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语言活动要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
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获得的,幼儿园语言活动还应该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绘本分享等形式,引导幼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让他们在语言活动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爱。
这样的语言活动既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又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和自尊,促进他们在语言和社交上的全面发展。
《创造宣言》学案2
《创造宣言》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议论文知识,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品味语言,学习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4.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实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
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部分。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复习文体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3.掌握重点字词。
遁(dùn)词:哑口无言:鲁钝(dùn):望洋兴叹:顾影自怜:自暴自弃:众叛亲离: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5.说说你对文中运用的事例和人物的了解。
【课堂探究】1.文章反驳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如何进行反驳的?2.文章在反驳错误观点之后,得出了什么结论?3.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时,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5.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一生竭尽全力,奉献教育,他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说。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
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陶行知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人物生平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创造宣言》 导学案
《创造宣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证效果。
3、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 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遁(dùn)词鲁钝(dùn)玄奘(zàng)懦夫(nuò)樵夫(qiáo)经纶(lún)豢养(huàn)灌溉(gài)2、解释下列词语。
(1)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2)鲁钝:愚笨,不敏锐。
(3)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4)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五、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创造”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然后从反面论述了“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我太无能不能创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等五种错误观点。
接着从正面列举了大量创造的事例,如“罗丹塑成《沉思者》”“歌德创作《浮士德》”等,证明创造无处不在。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家、实践家、民主政治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个性和创造力,提倡实践教育、综合素养教育,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这些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个性。
他认为,儿童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他主张让孩子去发现和探索世界,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他提出的“自由活动”教育法,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倡导实践教育。
他认为,儿童应该通过实际的经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
他主张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的“读书不如行万里”的观念,强调实践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孩子的智力、体力、美感和道德品质。
他主张通过多种方式和活动来培养孩子的不同方面的素养,例如运动、音乐、美术和手工等。
他强调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他还提出了“生活教育”和“动手能力教育”的理念,认为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陶行知关注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
他主张教师应该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他还提出了“兴趣点教育”的观念,即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来引导和教育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陶行知的观后感
陶行知的观后感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哲学家和教育实践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观看关于陶行知的纪录片之后,我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示。
教育思想与实践相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就是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他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实用的能力和品质。
他认为,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我看来,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的环节。
而陶行知的观点则提醒了我们,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实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个性与学习的平衡陶行知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教育机构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陶行知的观点提醒了我们,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学习内容。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
他主张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和班级自治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观看纪录片后,我对他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行知的观点表明,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结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提醒了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实践家、教育理论家。
学习陶行知是时代所需、是实施新课程所需、更是我们教学所要。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先生的真实写照,他与老牛做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其思想博大精深,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实质问题,极具现代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仔细阅读《行知教育论著百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中有很多观念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观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认识新课程、接受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教育局领导高瞻远瞩,非常重视学陶工作。
2007年秋区教育局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为全区每位教师赠送一本《陶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我们的老师到底学习的怎样了呢?为了检阅我校的青年教师学习情况,教科室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读行知论著,谈学陶感悟”的沙龙活动,我深深感到学陶与不学陶就是不一样,老师们不只是用口学,更体现在用行动在学,把所学的理论充分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就聆听几位青年教师的心得与感悟吧!
感悟行知思想,践行知理论(许静娟)
一年来,我翻阅了《行知教育论著百篇》,通过学习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行知教育论著百篇》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
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
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无声胜有声(张磊)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灵的深处”。
我读《陶行知论文百篇》对此感悟很深。
今年,我第一次做班主任。
老班主任的成熟、稳重、独立、宽容、内敛,能从容应对班内发生的一切,不再有年轻老师的生涩与冲动。
知道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该收的收,该放的放,他们在岁月的淘洗中逐渐绽放出珍珠般的光华,可以说是“修成了正果”。
而我们年轻老师暴露在学生面前更多的是年轻、经验少。
我努力着与学生对话交流,沟通感情,我也尝试的和学生交流,利用课上的时间给全班学生将道理,找个别有问题学生谈话,也利用作业本一寸之地留下几句寄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慢慢我发现,用一句深思熟虑的话开启学生闭塞的心门,一句聪颖睿智的话开启智慧的大门,一句激励鼓舞的话燃起即将怠尽的斗志……那写在本字上短短的话,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印象,起到了解惑、励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