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课题研究之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课题研究之案例

建构,让课堂更有效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刘立忠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怎样让学生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呢?在设计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运算律》一课时,我没有将这一定律刻板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从事例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是其中新授部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出示主题图,男生28人,女生的17人在跳绳,问题是一共多少人?)会列式吗?开始!28+17=45(人)

还可以怎么列式?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 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 8+17=17+28

情景引趣。教师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学生通过观察,搜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探究的问题核心,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边、右边有什么相同?(同桌轻声交流一下)

―――都是在加法中,都有28、17两个加数(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

不同在哪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交换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两个加数,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们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引导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质疑的时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

3、举例验证,并简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试试看!(汇报,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追问:类似的等式能写完吗?(写不完)(屏示省略号)、合作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选择探究的策略,设计学习活动,明确活动的目的,用实力验证猜想。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都是在加法中;等号两边加数相同;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小结:原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这样的规律我们用语言把它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现,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等写成等式,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试试看!(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自主探究。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学习。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还比语言叙述,更简洁。

而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

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整理总结。教师和学生对探究学习过程进行整理和总结,规范学生思维。

5、巩固练习(抢答)。

96+35=35+□

204 +□=57+204

37+□=59+□

76+□=□+76

反馈提升。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及时地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其实,建构主义的真义就在于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