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学第十九章(07) 织物的舒适性

合集下载

纺织品的舒适性设计与评估

纺织品的舒适性设计与评估

纺织品的舒适性设计与评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贴身的内衣到外穿的服装,从家居的床上用品到装饰的窗帘地毯。

而在选择纺织品时,舒适性往往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那么,什么是纺织品的舒适性?如何进行舒适性的设计?又怎样去评估其是否达到了舒适的标准呢?纺织品的舒适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使用纺织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愉悦和无不适感的状态。

这包括了多个方面,比如触觉上的柔软、光滑,温度调节上的保暖或透气,以及对皮肤的友好程度等。

要实现纺织品的舒适性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纤维材料的选择。

不同的纤维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棉花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让人感觉柔软舒适;羊毛则以出色的保暖性能著称;而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具有耐磨、易打理的优点。

设计师需要根据纺织品的用途和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或者将不同的纤维进行混纺,以达到理想的舒适效果。

除了纤维材料,织物的组织结构也对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

紧密的织物结构可能更防风、耐磨,但透气性会相对较差;而疏松的织物结构则透气性好,但在强度和防风性能上可能有所不足。

对于内衣等贴身衣物,通常会选择较为细腻、柔软的织物结构,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而对于户外运动服装,则需要兼顾透气、防风和耐磨等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纺织品与人体的贴合度、活动的自由度以及压力分布等都会影响舒适感。

比如,弹性好的纺织品能够更好地适应人体的动作,减少束缚感;而在一些关键部位,如肩部、肘部和膝盖处,采用特殊的剪裁和缝制方式,可以提高活动的舒适性。

接下来谈谈对纺织品舒适性的评估。

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两种。

主观评估主要依赖于人们的直接感受和反馈。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穿着试验等方式,让参与者对纺织品的舒适程度进行评价,包括触感、温度感、湿度感、压力感等方面。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但可能会受到个人偏好、心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结果的主观性较强。

织物的舒适性能

织物的舒适性能

(二)织物的刺痒感
某些织物的服装与皮肤接触时,由于织物与皮肤
之间的相互挤压、摩擦,使皮肤产生刺痛和瘙痒的
不舒适感觉这就是织物的刺痒感。
内衣应柔软无刺痒感。 1、织物的刺痒感产生的机理
刺痒感是由织物中所含有的粗纤维(直径大于 30~35μm)的比例决定的,而与具体的纤维细度 分布无关。
2、影响刺痒感的因素 (1)纤维越粗,纤维的初始模量越大,越容易导致织 物产生刺痒感。 (2)粗纤维的含量越高,织物的刺痒感也越强。 (3)对于同样的纤维,结构疏松的织物较结构紧密 的织物刺痒感要弱一些。
舒适性能是服装材料为满足人体生理卫生所必须具 备的性能。
服装材料舒适性指标包括:保温性、吸湿性、放 湿性、透湿性、触觉感等。
一、热湿舒适性能
(一)织物的热传导性和热阻
1、热传导:当材料的两个表面存在温度差时,热 量就会从温度高的一面向温度低的一面传递,这就是 热传导或导热。
2、织物导热能力的指标
(1)传热系数λ ①传热系数λ:是指当织物厚度为1m,两面间温
①悬垂性 ②抗皱性 ③织物的洗可穿性: 2 .简述影响织物悬垂性的因素 3 .简述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
4、多选题 ①在下列选项中。能使服装保暖性好的选项 有( )( )( )( )。
A、比重小的纤维 B、卷曲的纤维 C、导热系数大 D、细纤维 ②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 A、比表面积大的纤维较小的保暖性好 B、含气量大的稀疏蓬松织物的保暖性好 C、潮湿的织物保暖性差 D、密度高的厚织物保暖性好。
⑤透气性好 尤其夏季服装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可使人穿 着服装不感到闷热。
2. 冬季的外衣服装面料的选择 (1)高密、轻暖、厚实的面料
选用透气性较差,致密的面料,以提高保暖性, 防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东华纺材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

东华纺材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
➢ 纤维变细
第四节 织物的静电与湿冷刺激
一、静电刺激 1.现象及起因解释 (1)现象 (2)原因:纤维材料多为绝缘体,织物表面产生 的电荷集聚与电荷转移无法散逸,构成带电体; 当织物分离或人体遇到可放电端时,电荷在静电 压的作用下,快速转移和释放,形成电火花及噼 啪声和高能量的电子流释放与电击。
2.静电刺激评价 静电半衰期 感应静电压 表面比电阻 缠贴性 摩擦带电电荷量 面电荷密度
(3)热湿综合评价指标
透湿指数:
织物完全不透湿 织物完全透湿 一般织物
2.微气候参数评价 3. 暖体假人法 4. 生理学评价法 5. 心理学评价法
W s(% )
(% )
100
80
闷热
60 40
20 冷 区
舒适区
0 26 29 32 35
T S /℃
图19-5 热湿舒适区及Ws 与Ts曲 线
三、影响织物热湿舒适性因素 ➢ 纤维性状:吸放湿性能,纤维形态和表面积 ➢ 纱线结构和堆砌密度 ➢ 织物的结构、组织、厚度以及层合、复合方式 ➢ 织物的涂层、浸渍和整理等
第二节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一、织物热湿舒适性内涵 是指织物在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传递间维持和调节人体
体温稳定,微环境湿度适宜的性能。 1.决定热湿舒适感觉的因素 人体——织物——环境三者形成的微气候 (1)微环境的气候 (2)边界条件 (3)相关的影响因素
2.热湿舒适感的环境条件
一般认为人体在衣服内温度 ,相对 湿度 ,气流速度 的范围内感到 舒适。
厚度变化
皮肤
织物
人体 (热源
湿源)
内 气流
外环境 热冷 环
辐射

位置变化 微气候
图19-1 人体 - 织物 - 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PPT课件

第十九章织物的舒适性-PPT课件

舒适区 35
图19-5 热湿舒适区及Ws 与Ts曲线
三、影响织物热湿舒适性因素 四、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应用
1.夏季服装面料的选择 2.冬季面料的选择
第三节 织物的刺痒作用
一、织物刺痒性及产生机制
1.基本定义 2.刺痒产生机制
织物 纤维针
痛觉游离 神经末梢
表皮层
真皮层 神经
图19-6 织物表面毛羽刺扎皮肤示意图
一、静电刺激
1.现象及起因解释 2.静电刺激评价 3.影响因素
二、湿冷刺激
1.现象及起因解释 2.湿冷刺激评价 3.影响因素
p 压差计 1
h
图19-2 织物透气仪原理图
3.影响织物透气性的因素 二、织物的透湿汽性 1.透湿汽性涵义 2. 透湿汽性的测量
织物 支承板 锥形实验杯 橡胶圈
l
织物 试样
硅酮粘合剂 底板
G0→G
正杯法 倒杯法
图19-3 蒸发法测量原理示意图
3.影响透湿汽性的因素 三、织物的透水性
1.织物的透水性涵义 2.织物透水性的测量方法
二、影响织物刺痒性的因素
1.纤维性状 2. 毛羽数量与形态
图19-7 织物表面毛羽形态
3.织物和纱线结构 三、刺痒感的测量方法 1.刺痒感评价
图19-8 刺痒感前臂实验示意图
2.织物表面毛羽的评价
刺扎力(mN)
Pcr
(%)பைடு நூலகம்
位移(mm)
0.3mm
图19-9 刺扎曲线
四、刺痒感的消除方法
第四节 织物的静电与湿冷刺激
第二节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一、织物热湿舒适性内涵
1.决定热湿舒适感觉的因素 2.热湿舒适感的环境条件

纺织材料学第十九章(07) 织物的舒适性

纺织材料学第十九章(07)  织物的舒适性
7000 6000 5000 传湿指标 4000 (g/㎡•d) 3000 2000 1000 0 0.15 0.2 0.25 0.3 0.35 0.4
吸湿法透湿 蒸发法透湿 动态透湿 多项式 (动态透湿) 多项式 (蒸发法透湿) 多项式 (吸湿法透湿)
织物厚度(mm)
织物厚度与各传湿透气指标关系
麻类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与分析
第十九章 织物的舒适性 Chapter 19 Comfort of Textiles
织物的服用性能
1.几何结构 幅宽、密度(紧度、未充满系数)、 平方米干重、纱线线密度、混纺比、纱 线结构 2.坚牢性 拉伸断裂、顶破、撕裂、耐磨性
3.外观保持性 抗起毛起球性、尺寸稳定性、抗钩丝 性、抗皱性等 4.织物舒适性 透气、透湿、透水、保暖、刺痒感、 抗静电、冷湿感等 5.织物风格 视觉风格 触感风格
如果织物由多层组成,则:

Tf1 Tf 2 q n L 1 1 i
1
i 1
i
2
织物热湿传递基础理论
将织物作为多孔材料考虑时
导热微分方程是依据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 立的。 由织物中取出一个微元体,其体积为v,表面 积为A,表面积的外法向为n。根据热力学 第一定律,微元体内的能量平衡关系为:
麻类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与分析
• 二、织物的透湿性 1. 透湿汽性的测量 • 1)吸湿法 • 透湿率 • 2)蒸发法 • 透湿量
60G U tA
G B 100% G0
织物
支承板
锥形实验杯 橡胶圈
l
织物 试样
硅酮粘合剂 底板
G0→G
பைடு நூலகம்
正杯法
倒杯法
• 2.影响透湿汽性的因素 • 1)织物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 水汽通过织物传递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 面: • 一是水汽通过织物中微孔的扩散; • 二是纤维自身吸湿,并在水汽压较低的 一侧逸出; • 三是大量的水汽分子会产生凝露,而通 过毛细管作用扩展并在水汽压低处产生 较多的蒸发。

织物的舒适性

织物的舒适性
专家指出,由于纤维吸湿性是决定织物热湿传递的一个 关键因素,同湿度的织物进行比较,皮肤温度的下降程度随纤 维吸湿能力的增强而趋缓。所以,织物含湿量的改变以及织物 温度的改变,对皮肤温度下降有很大影响,同时对舒适性也有 着重要影响。通过数字模拟试验发现,在织物与皮肤接触时, 皮肤的温度因过量吸收水分而下降,当纤维达到吸湿饱和时, 温度下降最快。
瘙痒的刺激会导致皮肤过敏,瘙痒是由表皮痛感受器活动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感觉。由于皮肤 瘙痒的敏感性有时会产生严重反应,如皮肤发炎。刺痛与瘙痒感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织物粗糙和挂 刺感。
纺织物理
Chap12 织物的舒适性
(3)视觉舒适性。是指服装的款式、颜色、花样要适合不 同性格和爱好,使人穿着时因为仪表端正、潇洒,感到自豪、 英俊、俏丽而处于心理上的舒适状态。
这是维持生命的能源,其中一部分用于内脏各器官的机能运动、 肌肉收缩和组织增殖的基础新陈代谢,另一部分用于人体作各 种运动所消耗的额外代谢能量。形成体热的产生,因摄入食物 的数量、品种(营养)以及活动的程度等条件不同而异。在日常 生活中,亚洲成年人一天所产生的热量,男子约为10 470×lO3J,女子约为8 750×103J。
纺织物理
Chap12 织物的舒适性
3、假人模拟试验 1949年,winslow首次用铜板制成暖体假人,用来代替人体测试服装的
CLO值。1963年,Clifford论述了要能使假人模拟人体,必须包括的几个因素。 利用暖体假人可以在不同环境下测定服装的热阻和湿阻。假人可以经受任何环境 试验,具有重演性和数据较稳定的优点,误差较小,能为服装设计,选材,服装 生理卫生功能提供技术数据。东洋纺开发的新型发汗真人SAMR考虑到人体不同 部位的发汗量和皮肤温度的差异把全身分割成几部分.采用液汗间歇吐出法,充 分再现了人体汗腺流汗的机理,可再现各种各样的人体状况。然而假人没有感情, 不能反映心理因素的影响。

纺织品的柔软性与舒适度研究

纺织品的柔软性与舒适度研究

纺织品的柔软性与舒适度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我们身上穿着的衣物到床上的床单被褥,从家居装饰的窗帘沙发套到出行时使用的背包毛巾,纺织品与我们紧密相伴。

而在选择纺织品时,柔软性和舒适度往往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重要特性。

这两个特性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使用感受,还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纺织品柔软性的内涵。

柔软性,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触摸纺织品时所感受到的那种顺滑、柔和的质地。

这主要取决于纺织品所使用的纤维材料、纺织工艺以及后整理处理等因素。

纤维材料是决定纺织品柔软性的基础。

天然纤维如棉、羊毛和丝绸,通常具有较好的柔软性能。

棉花因其柔软、透气和吸湿性好而备受青睐,尤其是高质量的长绒棉,其纤维细长,织成的布料更加柔软光滑。

羊毛的柔软度则取决于其纤维的细度和长度,细度越小、长度越长的羊毛纤维往往更加柔软。

丝绸则以其独特的光泽和丝滑的手感而闻名,是高档纺织品的常用材料。

相比之下,化学纤维在柔软性方面可能稍逊一筹,但通过技术改进和特殊处理,也能达到相当不错的柔软效果。

例如,莫代尔纤维具有柔软的手感和良好的吸湿性,而莱赛尔纤维则具有类似于丝绸的光泽和柔软度。

纺织工艺对柔软性也有着重要影响。

细密的纺织结构通常会使纺织品更加柔软。

比如高支数的纱线织成的布料,其纱线更细,织物更紧密,手感也更柔软。

此外,针织面料一般比机织面料更具柔软性,因为针织结构更具弹性和延展性,能够更好地贴合人体曲线,给人以柔软舒适的感觉。

后整理处理则是提升纺织品柔软性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柔软整理方法包括使用柔软剂处理。

柔软剂能够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减少纤维之间的摩擦,从而使纺织品手感更加柔软。

此外,还有一些物理处理方法,如砂洗、磨毛等,通过对织物表面进行轻微的磨损,增加其柔软度和舒适度。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舒适度这个概念。

舒适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仅取决于纺织品的柔软性,还包括透气性、吸湿性、保暖性、重量、贴合度等多个方面。

织物的舒适性

织物的舒适性
有感出汗:(3)为主、(2)
液相传递:凝露-毛细扩展-蒸发方式
(1)织物表面润湿,不舒适——闷
(2)水分充塞空隙,影响热交换——热或冷
2.2
(1)吸湿法
(2)蒸发法
正杯法倒杯法
2.3
织物透湿的气相传递的影响因素,(前面透气性)
主要为织物的厚度和组织紧密度。
此外,影响织物透湿性的因素主要与第3种传递方式有关:
织物透水有三种途径:
a)纤维内导水——次要
b)表面润湿及毛细传递——主要
c)织物中的孔隙——水压
3.1
(1)水压试验
静压法是在织物的一侧施加静水压,测量在此静压下的出水量、或出水点时间;或在一定出水量时的静水压值。
动压法则是在试样的一面施以等速增加的水压p = p(t),直到另一面被水渗透而显出一定数量水珠。

舒适性是人体对织物的生理感觉,往往以人体对织物的不适感为评价。
涉及织物的透通性、热湿舒适性、刺痒作用、静电及湿冷刺激等具体内容。
前两项一般属热湿舒适性范畴;后两项属接触舒适性。

织物的透通性是反映织物对“粒子”导通传递的性能,粒子包括气体、湿汽、液体、甚至光子、电子等。因为人体对环境的舒适感取决于气、热、湿能量、质量的交换及其平衡状态。
理想的织物是既能防止外部水进入,又能保证人体的湿气能及时排出,即具有防水透湿效果。
3.3
机理:水滴的直径(100-3000μm)远远大于水汽直径(0.0004μm),通过一定的加工使织物表面的微孔只让汽滴通过而不让水滴通过。
实现的途径有:
带微孔树脂薄层的层压织物
超细纤维制成超高密度织物
4.
窗帘织物
抗紫外织物
纤维长度:越短,刚性越大,产品毛羽的概率越大,形成的阻挡和通道变化越多,故透气性越小。

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考研历年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考研历年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20001、准结晶结构:腈纶在内部大分子结构上很独特,成不规则的螺旋形构象,且没有严格的结晶区,属准结晶结构。

2、纤维的流变性质:纤维在外力作用下,应力应变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3、多重加工变形丝:具有复合变形工序形成的外观特征,将其分解后可看到复合变形前两种纱线的外观特征。

20011、织物的舒适性:织物服用性能之一,是指人们在穿着时的感觉性能。

狭义的舒适性是指在环境-服装-人体系列中,通过服装织物的热湿传递作用,经常维持人体舒适满意的热湿传递性能。

隔热性、透气性、透湿性以及表面性能对舒适性影响很大。

广义的舒适性除了包括上述屋里因素外,还包括心理、生理因素。

2、机织物的紧度:紧度:纱线的投影面积占织物面积的百分比,本质是纱线的覆盖率或覆盖系数。

有经向紧度E T,纬向紧度E w和总紧度E z之分。

3、捻系数:表示纱线加捻程度的指标之一,可用来比较不同粗细纱线的加捻程度。

捻系数与纱线的捻回角及体积重量成函数关系。

特数制捻系数at=Tt Nt;Tt特数制捻度(捻回数/10cm),Nt特(tex) 公制捻系数at=Tm/Nm;Tm公制捻度(捻回数/m),Nm公制支数(公支),捻系数越大,加捻程度越高。

4、高聚物热机械性能曲线:将非晶态高聚物在不同的温度作用下,测量纤维的伸长变形和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变化,可以分别得到变形-温度曲线和模量-温度曲线,也称热机械曲线。

20021、热定型:就是利用合纤的热塑性,将织物在一定张力下加热处理,使之固定于新的状态的工艺过程。

(如:蒸纱、熨烫)2、转移系数:衡量混纺纱中不同品种的纤维在截面上向外或向内分布程度指标M>0 表示这种纤维向纱的外层转移,M↑表示向外转移程度越大,M=100% ,表示两种纤维在纱的断面内完全分离; M=0 混纺纱中纤维呈均匀分布M<0 纤维向内转移,M↑表示向内转移程度越大,M=-100% 纤维集中分布在纱的内层。

3、随机不匀:纱条中纤维根数及分布不匀,称随机不匀或极限不匀。

织物的舒适性.

织物的舒适性.
的更易实现刺痛。

表面粗糙度大的织物隔热性能较好。
(3) 厚度:织物的厚度与其隔热性成正 比。
1.2. 2 织物的含水量
由于水的导热系数远大于纤维本身 ,因此随着织物中水分含量的增加,织 物的热传输性能将提高,隔热性下降。
1.2. 3织物的脏污程度
污垢一般都是固体物质,它们的导 热性比空气大,因此衣服一旦脏污,隔 热值一般都要减小(导热性提高)。
(3)由于水压强迫水分子通过织物的孔隙
,使水分子渗透到织物的另一面。
4、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 穿着舒适性是一个与舒适感相联系的
概念。在服装内气候为:(32土l )℃ 、 相对湿度:(50 士10 ) %、 气流速率范围:(25±15 ) cm/s 时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可用最小的能耗保 持生理热平衡,维持37 ℃ 的恒定体温, 这时人就会产生一种舒适感。
舒适感是指人着装时在冷暖感、干湿感、 束缚感和触感上都处于舒适状态的总称,包括热 湿感舒适、压感舒适、触感舒适等多个方面,其 中,热湿感舒适性能是舒适感的主要内容。
热湿感舒适是指服装与人体之间小环境 (服装内气候)的温湿度及气流条件能使穿着者 感到冷暖适宜、干湿适度。因此,织物的热湿传 输能力以及空气和水蒸气在织物中的通透能力, 是热湿感舒适的决定性因素。
2.2 影响湿传输能力的因素
2.2.1 纤维的吸湿能力 吸湿能力好的纤维制成的织物必然具有较
好的湿传输能力。
2.2.2 纤维结构 纤维内含有的缝隙和孔洞会影响织物的湿传输性
能。如中空纤维和多孔纤维以及具有原纤化结构的纤维 ,缝隙和孔洞都将成为传输液态水的毛细管。 2.2.3 纱线结构 2.2.4 织物结构
1、织物的热传输性能
热传输性能是指在织物两边存在 温差的情况下,热量由高温向低温传 递的性能;相反,织物抵抗热量传输 的性能,称为保温性、保暖性或绝热 性。

纺织品的柔软性与舒适度分析

纺织品的柔软性与舒适度分析

纺织品的柔软性与舒适度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我们贴身穿着的衣物到家居中的床上用品、窗帘,以及各种装饰用的布料等等。

而在选择纺织品时,柔软性和舒适度往往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两个特性。

那么,究竟什么因素影响着纺织品的柔软性与舒适度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纺织品的柔软性。

柔软性是指纺织品给人触感上的柔和、顺滑程度。

纤维的种类和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纺织品的柔软程度。

天然纤维如棉、羊毛和丝绸通常具有较好的柔软性。

棉花因其纤维的细长和柔软,制成的纺织品手感舒适;羊毛的卷曲和弹性使得其制品温暖且柔软;丝绸则以其光滑细腻的质感而闻名。

相比之下,化学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等,在初始状态下可能相对较硬,但通过特殊的加工处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柔软性。

纤维的细度也是影响柔软性的关键因素。

较细的纤维能够提供更柔软的触感,因为它们在交织形成织物时,纱线之间的缝隙较小,表面更加平滑。

此外,纺纱和织造工艺也对柔软性有着重要影响。

高支数的纱线通常更加细腻,织出的织物也更柔软。

例如,高支高密的纯棉面料往往比低支数的面料更柔软顺滑。

再来看看舒适度。

舒适度是一个更为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柔软性,还涉及到透气性、吸湿性、保暖性等多个方面。

透气性好的纺织品能够让空气在织物中自由流通,使人体产生的汗液和热气能够及时散发出去,从而保持皮肤的干爽,减少闷热感。

像棉质和麻质的纺织品在透气性方面表现出色。

吸湿性则决定了纺织品能否快速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让我们在出汗时不会感到潮湿不适。

天然纤维如棉和羊毛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够将汗液迅速吸收并扩散,让我们的皮肤始终保持相对干燥的状态。

而化学纤维在吸湿性方面往往不如天然纤维,但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改性纤维在这方面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保暖性对于某些纺织品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寒冷的季节,我们希望所穿的衣物和使用的床上用品能够有效地阻挡冷空气,保持身体的温暖。

羊毛、羽绒等天然材料具有优异的保暖性能,它们能够形成空气层,减少热量的散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试验仪器:微气候仪,暖体铜人.
• 一般认为人体在衣服内温度32±l℃,相 对湿度50%±10%,气流速度25±l5 cm/s的范围内感到舒适。织物就是维持 这一状态、进行热湿传递、调节的。
100 80 闷热
Ws(%)
40
(%)
冷区 26 TS 29 /℃ 32
60
20 0
舒适区 35
热湿舒适区及Ws 与Ts曲线
• (3)环境条件的影响 • 当温度一定时,织物透气量随空气相对 湿度(RH)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 在相对湿度一定时,织物透气量随环境 温度升高下降。 • 当温度和相对湿度不变时,织物两面的 气压差p的变化,会影响实测的流量,而 且是非线性的。
苎麻织物透气性能实际测试:
随着织物紧度和织物厚度的增大,织物透气性随 之降低; 织物厚度对透气性和透湿量的降低,效果更为明 显和确定,下降趋势线的拟合程度更高。
如果织物由多层组成,则:

Tf1 Tf 2 q n L 1 1 i
1
i 1
i
2
织物热湿传递基础理论
将织物作为多孔材料考虑时
导热微分方程是依据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 立的。 由织物中取出一个微元体,其体积为v,表面 积为A,表面积的外法向为n。根据热力学 第一定律,微元体内的能量平衡关系为:
7000 6000 5000 传湿指标 4000 (g/㎡•d) 3000 2000 1000 0 0.15 0.2 0.25 0.3 0.35 0.4
吸湿法透湿 蒸发法透湿 动态透湿 多项式 (动态透湿) 多项式 (蒸发法透湿) 多项式 (吸湿法透湿)
织物厚度(mm)
织物厚度与各传湿透气指标关系
麻类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与分析
透湿性能测试:
7000.0 6000.0 5000.0
传湿指标 4000.0 (g/㎡•d) 3000.0 吸湿法透湿 蒸发法透湿 动态透湿 多项式 (动态透湿) 多项式 (蒸发法透湿) 多项式 (吸湿法透湿)
2000.0 1000.0 0.0 0.60 0.70 0.80 0.90 织物总紧度
织物总紧度与各传湿透气指标关系
• 一、织物的透气性 • 1.织物透气性涵义 • 气体分子通过织物的性能称为织物的透气性,是织物透 通性中最基本的性能。 • 2.织物透气性表征方法 • 织物的透气性常以透气率Bp来表示,它是指织物两边维 持一定压力差p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织物单位面积 的空气量,mL/(cm2· s),本质上是气体的流动速度。
基本 理论
Company Logo
先将织物考虑为固体进 行热湿传递研究
织物热湿传递基础理论
将织物考虑为固体时
织物热流密度:
q dT (Tw1 Tw 2 ) dx L
T Tf1
α1 Tw1
α2 Tw2
T f 1 Tf 2 q 1 L 1
Tf2
L
1

2
x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织物一维平壁导热
织物厚度与各传热指标关系
随着织物厚度的增加,使织物间的静止空气含 量增加,流动空气减少,保温性能变得良好, 克罗值逐渐增大,传热系数降低。而且基本呈 线性变化规律。
麻类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与分析
保暖性能测试:
70 60 50 40
保温率(%) 传热系数(w/m2) 20 克罗值(100clo) 保温率 传热系数 克罗值 多项式 (克罗值) 多项式 (传热系数) 多项式 (保温率)
• 2)大气条件 • 空气相对湿度增加时,织物对人体的蒸 发散热阻力增加,织物透湿性降低。 • 环境气候(或风速)对织物热湿传递性影响 很大,风速大时,服装织物的隔热值随 风速增加而降低,透湿性则随风速增加 而增大,表明气流速度增加有利于服装 织物的传热和传湿。
苎麻织物透湿性能实际测试:
人体在无感出汗状态下织物静态透湿量测试 人体在有感出汗状态下织物静态透湿量测试 织物动态透湿量测试
5000
透气性(ml)
5000.0 4000.0
透气性(ml)
4000 3000 2000 1000 0 0.15 0.2 0.25 0.3 0.35 0.4
3000.0 2000.0 1000.0 0.0 0.60 0.70 0.80 织物总紧度 0.90
织物厚度(mm) 织物厚度与透气性的关系
织物总紧度与透气性的关系
• Is your clothing comfortable? What are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your answer with regard to the clothes that you are presently wearing? • It is likely that some of the textile characteristics of fabrics will influence your answer. • Som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your answer are whether you feel hot, cold, dry, or damp wearing these particular garments.
V Bp At
V—t秒时间内通过织物的空气体积( mL ) A——试样面积(cm2)
织物 (腔 I)
气孔 (腔 II) 风扇 压差计 2
p 压差计 1
h
织物透气仪原理图
• • • • • • •
3.影响织物透气性的因素 (1)织物结构的影响 平纹< 斜纹 < 缎纹 < 多孔组织 织物紧度 织物经后整理,一般透气性降低. (2)纤维性质的影响 纤维的回潮率对透气性有明显影响。如毛织物 随回潮率的增加,透气性显著下降. • 大多数异形纤维织物比圆形截面纤维织物具有 较好的透气性. • 纤维越短,刚性越大,产品毛羽的概率越大, 形成的阻挡和通道变化越多,故透气性越小。
n
qv dv q n dA
A
cv
T dv
dA
q
A 织物微元体
织物热湿传递基础理论
织物材料分形计算
实际上织物中纤维的几何结构是复杂多变的,其中纤维排列 既可能是有序的,如正方形、三角形排列,又可能是无序排列 ,介于二者之间。但是,对于这种情况,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 说,局域分形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利用分形的相似性对其复 杂的几何结构进行简化,转化为如图 所示的具有相同截面积 的正方形网格。
30 10 0 0.6 0.7 0.8
织物总紧度
0.9
织物总紧度与各传热指标关系
织物的保温率和克罗值开始随着织物总紧度的 增加而增大,但在总紧度大于85%后,保温率 与克罗值呈下降趋势。
麻类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与分析
织物热湿传递基础理论发展方向
最后引入分形 理论,对实际 比较复杂的织 物多孔结构进 行分析,将传 统方法求得的 计算结果改造 成与内部形状 直接联系起来 的分形导热系 数和渗透率 再将织物作为多孔 材料进行分析
• 舒适性是人体对织物的生理感觉,往往 以人体对织物的不适感为评价。 • 涉及织物的透通性、热湿舒适性、刺痒 作用、静电及湿冷刺激等具体内容。 • 前两项一般属热湿舒适性范畴;后两项 属接触舒适性。
导热
干热 热传递性能
对流 辐射
舒适性
湿热 透气性 透气湿传递性能 湿蒸汽传递 液态水传递 冷暖感 皮肤接触舒适性 刺痒感
• 第一节 织物的透通性与保暖性 • 织物的透通性是反映织物对“粒子”导 通传递的性能,粒子包括气体、湿汽、 液体等。因为人体对环境的舒适感取决 于气、热、湿能量、质量的交换及其平 衡状态。
厚度变化 皮肤 织物
内 气流 人体 (热源 湿源) 境 外环境 环 热冷 辐射
位置变化 微气候
人体 - 织物 - 环境的相互作用
热流
N

织物材料分形计算剖面图 织物热湿传递基础理论
• 第二节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是指织物在人体与环境的热湿 传递间维持和调节人体体温稳定,微环境湿度适宜的 性能。 服用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是一个物理学与生物学的 综合问题。热湿传递性能好的织物,并不一定代表热 湿舒适性也好。 舒适性的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人体穿着试 验与仪器试验两大类。舒适性离不开人的感觉,用人 体做实验虽然比较直观,但在现场穿着试验中,需要 进行大量复杂的试验工作,实验时间长,且耗费财力 与物力。用暖体铜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测试热湿舒适 性的方法。但这种测试装置只能“模拟”人体,而不 能与人体生理和心理完全一致。
麻类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与分析
• 二、织物的透湿性 1. 透湿汽性的测量 • 1)吸湿法 • 透湿率 • 2)蒸发法 • 透湿量
60G U tA
G B 100% G0
织物
支承板
锥形实验杯 橡胶圈
l
织物 试样
硅酮粘合剂 底板
G0→G
正杯法
倒杯法
• 2.影响透湿汽性的因素 • 1)织物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 水汽通过织物传递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 面: • 一是水汽通过织物中微孔的扩散; • 二是纤维自身吸湿,并在水汽压较低的 一侧逸出; • 三是大量的水汽分子会产生凝露,而通 过毛细管作用扩展并在水汽压低处产生 较多的蒸发。
加压
p = 常数、静压法 p = p(t)、动压法 p 织物
滴落 液体 (滤布)
水珠 (防水织物)
(a)
• 2) 喷淋法 • 3) 浸液法 • 4) 接触角法 当纤维的接触角θ< 90° 时,纤维集合体材料是 一个导水材料,结构紧 密只会导致更多的毛细 孔,而芯吸导水。当纤 维θ> 90°时,纤维集合 体具有防水特征。
3、麻类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