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
2024年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及教案

2024年小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
3.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勇敢面对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理解课文结尾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背影》一课,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重点词汇的用法。
3.问题驱动法(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十六年前”指的是什么?(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回忆”是指什么?4.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5.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课文结尾的寓意。
6.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进行反馈。
7.课堂小结(2)强调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1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1.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仿写。
2.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背影》等描写亲情的文章,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请你们在阅读课文时,特别注意那些描述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
比如,当作者写道‘我还能记忆起十六年前的那个晚上’,这里面的‘还能’和‘那个晚上’包含了哪些情感呢?”1.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ppt课件

《十六年前的回忆》
•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 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 雨的年代……
阀( 军阀) 娱( 伐( 伐木) 误(
)娱乐僻( )误会避(
) 怖偏(僻 ) ) 布回(避 )
宪( 宪法) 胖( 先( 先进) 伴(
)肥胖刑( )伴随型(
) 绞苦(刑 ) ) 饺典(型 )
恐怖 布置
绞痛 饺子
组词
用多音字组词。
待 dāi( 待一)会 dài (
) 对待
夹 jiá( 夹)衣 jiā (
) 夹杂
着 zhe( zhāo(
走着) zhuó( 高着) zháo(
) 穿着 ) 着急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 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 乱蓬蓬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 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 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 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 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 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 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原因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 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 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 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 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 悲痛为力量。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开满了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想着如何下笔。
我想起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想起了他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的专注神情,想起了他慈祥的笑容和耐心的教导。
我开始动笔,将这些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然而,当我写到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时,我感到很困惑。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书和纸片,他含糊地回答我说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父亲不能告诉我呢?
这篇作文写完后,我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老师觉得我的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刻。
然而,我并不气馁,因为我深知这篇作文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它记录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赏析:
这篇作文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小学生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的忙碌身影、专注神情、慈祥笑容和耐心教导,勾勒出了一个慈爱而勤劳的父亲形象。
同时,小作者也通过写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表现了对父亲行为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文情感真挚,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却能够打动人心。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感激,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人教版_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 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 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 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 能离开呢?”(语言描写)
父亲明白形势的险恶、 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 的工作岗位。被捕前的父亲是 一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 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 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 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 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 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 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具 体事例) 局势紧张,李大钊坚持革命工作, 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品析“倒叙—先声夺人”

先声夺人——倒叙——《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对比阅读,说出倒叙的特点。
2.多篇阅读,在寻找不同点时,自主发现倒叙的三种类型。
3.欣赏阅读,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倒叙的妙处。
4.改编文本,将学会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重难点】:自主发现倒叙的特点以及倒叙的妙处,并能够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内容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的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被审、被害前后的情形。
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各不相同,有人以这篇文章为载体,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有人将它作为培养爱国情感进行德育教育。
而我拓展了多篇文本,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了解倒叙,体会倒叙的魅力,并且学以致用。
真正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环节与活动】:导入:游戏激趣,初感颠倒。
(5分钟)(一)出示词语:觉察——察觉、代替——替代、奶牛——牛奶、画图——图画、妒忌——忌妒、蜜蜂——蜂蜜、互相——相互、语言——言语、登攀——攀登。
1.齐读这些词语。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恩!厉害!)(二)出示句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心清可品茶,茶品可清心。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2.出示句子:(只出示前半句,学生猜后半句,再出示后半句。
)春回先富村,村富先回春。
艳艳红花随落雨,雨落随花红艳艳。
3.这些词语和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呢?(顺序颠倒)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顺序有关的文章。
活动一:对比阅读——发现(5分钟)快速默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二》,想想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生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二》将伯父去世后,人们前来吊唁他的情景放在了后面。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你发现了文章在叙述顺序上发生的变化。
如果我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是怎么写呢?生2:先写伯父与我谈水浒,再写伯父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最后是伯父去世,人们来悼念他。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件(共92张PPT)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 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 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坚持留在北京
父亲在法庭上被审 时依然镇定、沉着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 的消息
品读课文 第2课时
默读课文,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 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 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 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死也不倒下》(节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时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第5自然段,父亲的态度和以前 不同,朗读时应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3自然段,语调上扬,重读“粗暴”一词, 表现出敌人的凶狠、残暴。第32自然段,语 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父亲的死给亲人带 来的巨大的悲痛。
方,自成派系的人。 不明确;不清晰。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 时间顺序
16
28
7
17
1
29
18
30
2
8
31
19
3
9
20
10 11
被捕时 21
32
被害后
33
4
12
22
23
5
被捕前
13
6
24 25
被审时
26
14
15
27
初读课文
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
件事?
首尾呼应 永远缅怀 激励后人
品读课文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 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 力。文章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呼 应,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与对父亲 的无限追思。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的样子。
1、课文回忆了关于李大钊的哪 几件事? 2、课文 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做上记号,和同桌说一说。
找出文中相互照应的句段。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 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 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 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 和感受也深刻。
突出了父亲说话时的神态和 语气。
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 的一次见面。
分析“竟”字的含义:
感情深沉含蓄,使得悲痛之情 溢于言表。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 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 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 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这 篇回忆录,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 的年代……
李大钊
李大钊,子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 1889年10月29日 。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 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爱国运动的直 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
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
邓小平题写碑文
烈士汉白玉全身雕像
李大钊烈士碑文
生字
籍
屉
怖
瞅
魔
胖 匪
刑 窝
哼 啃
峻
残 舅
fá
yú
pì
bù
xià n
阀
pà ng
娱
xí ng
僻
yá
怖
jiù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正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玩耍。
突然,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他看着我说:“孩子,明天早上你可能见不到我了。
”我惊讶地问:“为什么?”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我当时并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觉得有点害怕。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爸爸已经不见了。
后来,我才从妈妈那里知道,爸爸是去参加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十六年前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
爸爸那坚定的眼神,那毅然决然的步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回忆了她父亲在十六年前为了革命事业被捕的事情。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父亲的英勇和无私。
作者通过“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等描绘,刻画出父亲明知危险却毅然前行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坚定和勇敢。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引导学生们理解并尊重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人。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其深情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平生活,铭记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PPT课件

拓展发散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一
1920年2月的一个凌晨,从北京朝阳门驶出 一辆旧式带篷骡车,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卷起 了一路行尘。车上有两位乘客,坐在车篷里的 一位,40岁左右模样,看上去像是个掌柜;另 一位,年龄看上去要小一些,像是一个年前随 掌柜外出收账的账房先生。
此时,正值生意人在年底往各地收账之际。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 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 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 手枪,就向外走。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在敌人到来之前早已做
好准备,从容不迫。
爱护亲人
忠于革命事业
坚贞不屈
板书设计
十 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六 年
被捕前:形势严峻、工作紧张
忠于革命
前 被捕时:不慌不忙、态度严峻 视死如归
的 回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坚贞不屈
忆 被害后:伤心过度、记住日子
课文主题
本文的作者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 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 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 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 切的怀念。
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父亲被捕前
了解父亲工作状态—— 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 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 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
对工作认真负责
了解父亲对家人的态度—— 对子女慈祥和蔼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理解词语
【军阀】 【尖锐】 【乱蓬蓬】 【会意】 【怒气冲冲】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声音)高而刺耳。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盛怒的样子。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对李大钊被捕前到遇
到遇害后的情形。
讨论交流:
重点回忆了那几方面?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被捕前
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 和文件,说明局势紧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 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 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要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联系下文(第6自然段开头)可知,军阀张作霖要派 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 “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书写指导:辟字左边上框和 口字要小、撇要直些,立字 下横稍长,下边十字窄小。
我会写
pā
啪啦 啪
结构:左右 音序:P 部首:口
组词:啪嚓 噼里啪啦
造句:啪嚓一声,碗掉在 地上碎了。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 “口”底部在横中线下侧。
我会写
dèng
瞪眼 瞪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目
组词:瞪视 干瞪眼
造句:他口齿不清,说了半天也没 说明白,急得我们干瞪眼。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
对“ 我” 的语言描写表明“ 我” 在 父亲的影响下,由之前的害怕、恐惧转变为 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四、互动反馈
心灵感悟
面对酷刑折磨,李大钊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和对人民深沉的爱,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法庭上,李
大钊表情安定、沉着,这显示了一个革命者对革命事业充满
必胜的信心的伟大情怀。让我们永远铭记着1927年4月28日, 记住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
高精神。
我的感悟
语言积累
书籍 含糊 抽屉 尖锐 僻静 恐怖 粗暴 制服 宪兵 魔鬼 课内 肥胖 苦刑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姥爷 乱蓬蓬 不慌不忙 一拥而入 “不×不×” 式词语 怒气冲冲 不卑不亢 不理不睬 不管不顾 不尴不尬
不知不觉
不骄不躁
不折不扣
不三不四
不屈不挠
不伦不类
课外 李大钊的 名言
1.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 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3.从第⑦段对父亲的行为、语言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 到父亲怎样的精神?
在严峻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父亲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
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放 在第一位。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决不离
照应文题。
2.从第⑤段的对比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
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与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
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
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
2.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六年级下册第11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课文分段及主题。
一、生字学习(一)生字组词稚:zhì幼稚、稚嫩避:bì逃避、避开峻:jùn 严峻、峻峭啪:pā啪啪、啪啪响瞪:dèng 瞪眼、瞪视僻:pì僻静、冷僻瞅:chǒu 瞅瞅、瞅一瞅靴: xuē靴子、冬靴魔: mó魔力、魔鬼刑: xínɡ刑法、判刑哼: hēnɡ哼唱、哼歌绑: bǎng 绑上、捆绑啃: kěn 啃骨头、啃玉米袍: páo 旗袍、袍子执: zhí执行、执着(二)比较形近字避,避暑;僻,偏僻屉,抽屉;届,届时绞,绞刑;饺,水饺(三)比较多音字糊:hú,糊涂; hù,糊弄冲:chōng,怒气冲冲; chòng,冲着二、词语学习(一)近义词可惜——惋惜耐心——耐烦避免——防止会意——会心(二)反义词慈祥——凶狠幼稚——成熟含糊——肯定坚决——犹豫暂时——长期沉着——慌乱(三)词语释义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暂时:属性词。
短时间的。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严峻:严厉;严肃。
残暴:残忍凶恶。
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
一拥而入: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乱蓬蓬: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四)课内词语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三、课文学习【段落大意】课文总共包括33个自然段,按各段内容可以划分成五大部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人教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一、作者李星华简介1911年11月,星华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
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边上学。
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
出狱第二天,竟是父亲壮烈牺牲之日。
自此辍学照顾母亲和弟妹。
1931年复学。
1933年4月,为父亲公葬奔走。
5月,母亲病故后,在艰难中挑起生活重担。
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
1940年与弟妹一起赴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二、李大钊简介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
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
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0年2月,他同邓中夏一起,在北京大学里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5月,李大钊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他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与前文中的“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8~18)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言 行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形有势险的恶严、处峻境危态险度,没有向他们讲任
、 何道理。
神
态
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
品质,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关注描写人物神态、外貌的语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也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文第20自然段的外貌描写“乱蓬蓬的 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能够看出李大钊面对敌人的酷刑坚 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阅读方法
(3)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 体体现。如本文第11自然段中,“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表 现了李大钊临危不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一两处,说说这种写法 的好处。
第6自然段写“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第2自然段“看他把书 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事情的来龙去脉 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与第20自然段写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 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前 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内容
学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一章的主题和背景介 绍
作者的经历和回忆
回忆的内容和感受
学习重点
1 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2 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
教学方法
1 构建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提供练习和任务来巩固学习
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造性地表演或绘制相关的情景,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巩固练习
填空 阅读理解 写作练习
根据故事内容,填写相关词汇和句子的正确形式。
阅读相关文段,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 解。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自己的回忆故事。
2 组织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
教学
师生互动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 的思考。
阅读材料
提供相关文章和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 力。
情境演练
1
角色扮演
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思绪。
2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3情景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字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倒叙写法)
被捕前-一局势严重坚决留下
按时间的顺序回忆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
法庭上-一安定从容、视死如归
被害后-一无比悲痛、化作力量
(前后照应文题呼应首尾呼应)
教学反思
7、归纳的主要内容:
作者回忆了16年前她的父亲一一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与敌人作斗争)事。
8、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第一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叙述的方法来写?
(课文第一自然段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课
文都是讲述16年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发
生的事。
)
三、学习生字,词语(练习写一遍)
字的书写:籍、魔、哼、窝、舅等。
词语解释:军阀、宪兵、严峻、会意、一拥而入等。
四、课堂小结
对于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的革命者不屈的信念。
五、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生字。
2、理解新字生词。
3、再细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深入研读,品析感悟
1、思考: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坚贞不屈忠于革命)
2、小组讨论,展开交流。
被捕前: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又出去了。
体会:明白情势的险恶,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
②你小孩子家镇定什么?”
前后态度的对比一一父亲烧文件我”提问题是的态度与平时耐心教育我的态度作比较,表现父亲对革命工作的严肃性突出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③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离开呢?”
体会:把革命工作比自己的生命安全还重要,表现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板书: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从人物的神态、动作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②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态度……将任何道理。
体会:运用对比描写手法,一一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不同态度;敌人一一兴师动众、来势汹汹、粗暴专横与父亲不慌不忙、严峻对比,反衬了父亲面对敌人时的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板书: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放手自学,在法庭上:
巩固生字词,勤落到实处。
通过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
(预学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
预学单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听写理解词语
1、理解词语的意思。
严峻、会意、被难、恐怖、含糊、一拥而入、满脸横肉
2、拓展练习:选词填空: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1)、江姐()牺牲自己,()泄露党的机密。
(2)、凡卡()在莫斯科鞋铺受折磨,()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3)、凡卡()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吃苦,()愿意留在莫斯科鞋铺受折磨
3、根据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 录,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____________ 。
文章写于_________ 年,离李大钊同志遇难日已
_____ 年,所以文章的题目为__________________ 。
全文写作的顺序是()。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内容谈谈体会
(1 )思考: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归纳简介)
(2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一一”勾画。
(抓重点语句,品读,书上批注。
)
2、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我低声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
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延伸,实践“读写”
创设情境小练笔:
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
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课后作业
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 u j1h岔hu ji0
1ru i ch①t i k m g b u
()()()()()
C u b do m O gu 1f百p m g k u x m g c岔b ao
()()()()()
、比一比再组词。
籍() 瞅() 魔() 胖() 刑()
藉() 揪() 磨() 拌() 形()
峻() 残() 幼() 蹲() 僻()
俊() 浅() 幻() 遵() 避()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作业:
一、课文赞扬了李大钊同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 __________________ 的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二、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1927年4月28日,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局势越来越严肃,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3、我的心热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4、父亲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
5、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一直没有看见父亲。
三、写出相对的字、词。
1、有()同享,有()同当
2、()有所思,()有所想
3、( )无双至,()不单行
4、
当局者(
)
旁观者( )
5、( )则改之,()则加勉
6、()在天边,近()在眼前
7
、
( )枪易躲,()箭难防&()于律己,( )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