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跟着辛弃疾来了一场超酷的穿越之旅,从他金戈铁马的沙场,一路走到他低吟浅唱的诗词世界。
辛弃疾啊,那可是个超级酷的人物。
在我眼里,他就像一个身负绝世武功,又满怀文艺气质的大侠。
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沦陷在金人手里,那感觉就像自己家的大院子被坏蛋占了一大半,心里得多憋屈啊。
可辛弃疾可不是那种只会唉声叹气的人,他打小就立志要把金人赶出去,恢复中原大地的荣耀。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拉起一支队伍就和金兵干上了。
那场面,就像电影里的英雄出场,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在战场上杀得金兵人仰马翻。
他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每次读都感觉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晚上喝了点小酒,醉醺醺地把宝剑拿出来,借着灯光看那剑刃,心里想的全是在军营里和兄弟们冲锋陷阵的场景。
这哪是一个文弱书生啊,分明就是一个铁血战士。
辛弃疾的一生也是够坎坷的。
他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可南宋朝廷那些人啊,就像一群胆小怕事的老鼠。
他们看到辛弃疾这么猛,心里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怕辛弃疾把金人惹急了,也怕他功高盖主。
所以呢,辛弃疾老是被那些当官的打压,一会儿被调到这儿,一会儿被调到那儿,就是不让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辛弃疾可没有被这些挫折打败,他把满心的壮志和对朝廷那些昏官的不满都写进了诗词里。
他的词就像一颗颗子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就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说吧,他看着自己的宝剑,心里痒痒的想上战场,可又没人理解他,只能气得直拍栏杆。
我都能想象到他当时那个又气又无奈的样子,就像一个满腔热血却被堵住出口的火山。
他的田园词写得也很有意思。
被朝廷排挤后,他就到乡下种地去了。
但他种地也种得与众不同,别人种地可能就只关心收成,他呢,种地的时候还不忘写词吐槽一下人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看,在稻田里,闻着稻花的香味,听着青蛙呱呱叫,这画面多美好。
可在这美好的背后,还是能感觉到他那颗不甘的心。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就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与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书里的那些文人,一个个都像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鲜活而生动。
他们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比如李白,以往我只知道他的诗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觉得他就是个洒脱不羁的大诗人。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人生远不止这么简单。
李白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可官场的黑暗和复杂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他满怀希望地走进那扇门,却又带着满心的失望离开。
他游历四方,看似逍遥自在,可内心深处的那份苦闷和无奈又有谁能懂?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喝得醉眼朦胧。
那时候,他刚刚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
他望着窗外的月亮,嘴里喃喃自语:“这长安,容不下我李白啊!”说着,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他拿起酒壶,又猛灌了一口,酒水洒在他的衣服上,他也浑然不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
还有杜甫,以前我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觉得他是个心系天下的大善人。
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生活的艰辛。
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一家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回,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也到处漏雨。
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妻子在一旁默默流泪。
杜甫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想要给家人一个温暖的家,可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只能拿起笔,把心中的痛苦和对百姓的同情都写进诗里。
苏轼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位文人。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多次被贬。
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人佩服。
有一次,他被贬到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但他却能在东坡上自己种地,还发明了“东坡肉”。
他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艾。
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划船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三一文库()/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文字清新,内容朴实。
读了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文字清新,内容朴实。
读了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篇一: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篇二: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观,他们运用文字和笔,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读完《品中国文人》,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文章所震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培养和品德的修炼。
而中国文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们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通过读书、修道、研究历史,他们培养了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优秀的文人政治家,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品行,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道德操守。
这些品质成就了他们卓越的人生和杰出的领导能力。
其次,《品中国文人》还深入解析了中国文人的艺术修养。
中国文人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文字和笔墨,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之美。
他们独具匠心,笔墨纵横,塑造了许多具有绝世魅力的文人形象。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对艺术修养的追求。
他们深入研究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地锤炼和磨砺,达到艺术的极致。
他们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真谛。
第三,《品中国文人》还探讨了中国文人的思想境界。
中国文人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们通过对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开创了独特的思想境界。
他们以自然界为参照物,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寻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通过读取这些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辨精神和哲学智慧。
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学问题。
他们以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塑造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品中国文人曹操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曹操读后感1. “哇,曹操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就像我那天看到同桌明明自己很害怕,却还勇敢地站出来帮我对抗欺负我的人,那股子勇敢劲儿真的跟曹操好像啊!记得那次在操场,我被几个调皮的同学围着捉弄,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同桌一下子冲过来,大声说:“你们不许欺负他!”那场面,真的让我好感动。
曹操不也是这样吗,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真让人佩服!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曹操和我同桌一样勇敢。
2. “曹操的智谋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呀!”这让我想起上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小敏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如同曹操的那些奇策一般。
当时我们在玩解谜游戏,都卡在一个地方了,小敏突然说:“我们可以这样试试呀。
”然后她说出了她的想法,我们一试还真行。
曹操在战场上能想出各种计谋,小敏在游戏中也能展现出她的智慧,这真的很厉害啊!看来我们都要多多学习,变得像曹操一样有智谋。
3. “曹操的霸气真的是无人能及啊!”哎呀,就像我们班的班长,在组织活动的时候那股自信和果断,多像曹操呀!记得有一次班级要举办活动,班长站在讲台上,安排这个安排那个,特别有气势,大家也都很听他的指挥。
曹操不也是这样吗,有着强大的气场。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点霸气,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呀!4. “曹操的野心勃勃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呢!”就像我哥哥,一直想着要在学习上取得最好的成绩,那股冲劲跟曹操有得一拼。
有一次我问哥哥为什么这么努力,哥哥说:“我就是要做到最好!”曹操为了成就大业不断努力,哥哥为了自己的目标也很拼命呢。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吗?5. “曹操的坚韧不拔真让我佩服啊!”这不就跟我爸爸一样嘛,遇到再多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
记得那次爸爸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但他每天还是努力想办法解决,一直坚持着。
曹操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持,爸爸在困难面前也不退缩,我们也要有这种坚韧的精神呀!6. “曹操的果断真厉害呀!”就好像那次我们出去游玩,突然下雨了,小伙伴们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小明当机立断说找个地方躲雨,那魄力像极了曹操。
品中国文人欧阳修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欧阳修读后感
读罢写欧阳修的这部分,就像跟着一位超级有趣的导游,在宋朝的文学世界里畅游了一番,而且这位导游就是欧阳修本人。
欧阳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个才华横溢的“学霸”。
他的文章那写得叫一个厉害,就像现在那些考试永远拿满分的超级学生。
他的文字功底就像绝世武功一样,深厚得不得了。
但他又不是那种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他的生活可丰富了。
欧阳修在文学上还是个超级伯乐呢。
他就像个星探,到处发掘有才华的人。
苏轼就是他挖掘出来的一颗超级巨星。
他看到苏轼的文章时,那反应就像是我们现在的粉丝看到自己偶像出场一样激动。
他一点都不嫉妒苏轼比自己年轻还那么有才华,反而大力推荐,这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
要是没有他,说不定苏轼还得在小角落里默默奋斗好长时间呢。
从欧阳修的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还能用自己的笔把这些乐趣记录下来,变成不朽的文字。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说,有高潮有低谷,但每一页都写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
这也让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小挫折算什么呢?人家欧阳修那么大起大落都能过得有滋有味,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积极面对生活,说不定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呢。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一部由余秋雨所著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故事和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文人的理解和描绘所吸引,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
作者通过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和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思考。
其次,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快乐,而忽略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些思想和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化成就和艺术成就,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品中国文人》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和评价,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思想和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更加关注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加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是一本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行为和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风采和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文人的品格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之花。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介绍,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在古代中国,文人不仅仅是具有卓越才华的人才,更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情操的人格魅力。
他们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范和楷模。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中国文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他们以自己的文字和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的品格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中国文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之花,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范和楷模。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也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后感陶渊明这人啊,就像一股清流,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别人都争着往官场那浑水里扎猛子,就盼着能捞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
可他倒好,一会儿进去蹚一蹚那官场的浑水,一会儿又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拍拍屁股走人。
他不是没能力当官,看他那些个诗文中偶尔透露出来的治国安邦的想法,就知道他肚子里是有墨水、有抱负的。
可他就是受不了官场里那些弯弯绕绕,今天要拍这个上司的马屁,明天又得和那些个勾心斗角的同僚周旋,他那颗向往自由、纯净的心哪受得了这个呀。
就说他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简直酷毙了!我仿佛能看到他把官帽一甩,大踏步地离开那乌烟瘴气的官场,背后还跟着一群目瞪口呆的人。
这要是搁现在,那就是个超有个性、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硬骨头啊。
他回到田园之后,那小日子过得才叫一个惬意呢。
每天种豆南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他好像也不怎么在意收成,就享受那耕种的过程。
早上被鸟儿叫醒,晚上看着月亮睡觉,没事儿就和邻居唠唠嗑,喝喝酒。
这田园生活简直就是他的诗和远方啊。
我觉得陶渊明的诗也特别接地气。
他写的那些田园风光,不是那种高大上的、文绉绉的描写,而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
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有菊花、有南山的宁静田园里。
读他的诗就像吃家常菜,没有什么山珍海味的华丽,却满满的都是真诚和质朴的味道。
而且啊,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可丰富着呢。
他就像一个哲学家,在田园生活里思考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他看透了世事无常,在简单的生活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他这种生活态度对咱们现在的人也很有启发。
咱们每天在城市里忙忙碌碌,为了房子、车子、票子拼命奔波,有时候都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陶渊明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内心深处对简单、自由生活的渴望。
不过呢,我也在想,如果我是陶渊明,我能像他那么潇洒地离开官场,去过田园生活吗?估计很难。
毕竟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和责任。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读《品中国文人》有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1在《品中国文人1》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
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
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
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
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
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
x 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
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张颐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所著的一部专论中国文人的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文人的品德和艺术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首先,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品德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作者指出,中国文人是有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的,他们追求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中国文人注重道德的修养,要求自己心胸开阔、品行高尚,同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生的真善美。
他们相信,只有道德美才能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加真实和高尚。
这种对品德的追求,使得中国文人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道德的批判和思考。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深刻意识到品德和修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主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
他们通过对艺术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文人将艺术视为一种修养和熏陶,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同时,他们也敢于创新和突破,通过艺术的创作发声。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使得中国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深深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最后,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主要包括自由、理性和人道精神。
中国文人通过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的解放和解脱的追求;通过对理性的追求,表达了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通过对人道精神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使得中国文人成为了社会良知和思想领袖。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文关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德、艺术和精神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对品德、艺术和精神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到品德、艺术和精神追求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中国文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他们以“清高”、“超然”、“自由”、“独立”等为主要标志,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他们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自然”、“人情”、“哲理”为主要内容,以“清新”、“淡雅”、“含蓄”为主要风格,以“真情”、“真理”、“真美”为主要追求。
中国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是一本以中国古代文人为主要内容的读物,作者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成就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评价,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和人文精神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和弘扬,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风采和文化魅力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赞美。
阅读《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博大精深、悠久厚重、丰富多彩、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文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他们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自然”、“人情”、“哲理”为主要内容,以“清新”、“淡雅”、“含蓄”为主要风格,以“真情”、“真理”、“真美”为主要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品格和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自然哲学、墨家的兼爱主义、法家的实用主义、农家的朴素情感、兵家的机智谋略等,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情的关怀,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的追寻,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展望和对过去的感慨,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死亡的冷静。
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体现了清高的气节和超然的风范,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宽容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淡泊的态度和超脱的境界。
品中国文人欧阳修读后感900字汇总5篇
品中国文人欧阳修读后感900字汇总5篇品中国文人欧阳修读后感900字【篇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
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
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
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
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
”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
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
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
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品中国文人1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1读后感《中国文人》是一部以中国文人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中国文人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风采和魅力。
作者通过对文人的塑造和描绘,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人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涵,展现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感动,对中国文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文人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不同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有的文人生活清贫,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专心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有的文人则过着奢华的生活,与世俗相处,参与政治、社交等活动。
这些不同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中国文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次,本书通过对中国文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思想和深刻见解。
中国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文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有的文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见解;有的文人则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展,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剖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人的思想状态和思想观点,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本书通过对中国文人的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感悟。
中国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文人的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有的文人对传统文化充满了热情和激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有的文人则对传统文化充满了忧虑和担忧,担心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消失。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人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观点,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得到此书, 如获至宝, 很想向旁人推荐, 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我爱男作家的书, 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 正如此书, 血液与灵魂穿梭, 文学与哲学交融, 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 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 这美, 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 舞台上的吼吼叫叫, 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 百年之后, 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 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 翻看历史长河, 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 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 都有自己的艺术, 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历史是河, 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 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 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 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 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 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 南唐后主李煜, 是失败的皇帝, 又是失败的男人. 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 可是, 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 苏东坡, 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 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 人称东吴时的二乔. 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 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 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 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 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 等到七月七之日, 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 窅娘翩翩起舞, 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 跳起了金莲舞, 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 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 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 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 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 她得不到李煜, 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 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 七月七日, 她香消玉损. 所以李煜, 这不是文人的魅力, 又是什么的魅力?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 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 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 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 因为他们善于思考, 善于观察. 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 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 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
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
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
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品格所感动。
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
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
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 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调的风俗、道德。
“物质”跑出很远了,“精神”当奋起直追。
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苏东坡他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
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
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姿,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同时,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
巾帼不让须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
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
宋词碰上李清照,李清照碰上宋词,双方皆幸运。
她常用的词牌,如《减字木兰》、《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如梦令》等,也是毛泽东所喜用。
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纪末的新女性。
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
她生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 的夺目光辉。
有人说生活是一部大书,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如果你不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见。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而读书与行路,是养气的两在前提。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日子过得那么的贫瘠,为什么在那样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这是我们现代人所在寻觅的。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记录着书中令人感动或美丽的语句,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本好书,可以提升智慧,它可以触碰你那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和感动,它可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明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朝的感觉,那是一种相当寂寞而又美好的感觉。
我一向对于文学处于一种朦胧的向往状态,尤其对于文化名人知之甚少。
我家先生就常取笑我“缺乏历史和文学知识”,虽然挺没面子的,却也暗暗认同了。
对于名家名篇我通常都只是有所“闻”罢了,往深了讲就真的是一窍不通。
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一般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研究的耐心。
不过,对于小说倒是有几分喜爱,于是订阅了《小说界》,于是很偶然地读到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
他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很引人入胜,连我这样对历史文人不感兴趣的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他善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循着人物的笔墨诗词让我们走向一个个鲜活高贵的灵魂: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芹、陆游、辛弃疾、屈原................... 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执着坚毅的信念,直看得人欲罢不能。
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是多少人的向往,但是真正能够在大苦大难面前保持尊严、恪守信念的只怕是无几人能及。
之所以被他的文章吸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他常常在文中针砭时事,在还原古代文人志士的同时不忘引发我们对时下有些现象的思考。
文化的张力被他称为一种阴柔但恒久的渗透力,信任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人性。
于是那些文人墨客透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的已然不是简单的个人感受和经历,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
最欣赏的是刘小川笔下的李清照,伴着李清照的一首首诗词,作者丰富辗转的一生跃然纸上。
嗅着青梅的聪慧伶俐的少女,骄傲而洒脱;待字闺中的羞涩也不能妨碍她觅得佳侣;生活的变迁和打击并不能将她敢爱敢恨的心击碎,她活得那么真实、那么激烈。
这样的形象远非我本所学,只记得“婉约派”诗人是她的最后头衔,殊不知,在刘小川的笔下,她恢复成一个风情万千的女子,怎一个“婉约” 了得!看来书是真的应该多读,文字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凝结着多少情怀。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 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
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