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资料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较全1)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一)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一、目的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并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转诊。
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居住的新生儿。
三、内容与方法(一)访视次数1.正常足月新生儿访视次数不少于2次。
(1)首次访视:在出院后7日之内进行。
如发现问题应酌情增加访视次数,必要时转诊。
(2)满月访视:在出生后28~30日进行。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2.高危新生儿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首次访视应在得到高危新生儿出院(或家庭分娩)报告后3日内进行。
符合下列高危因素之一的新生儿为高危新生儿。
(1)早产儿(胎龄 < 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2500克)。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者。
(3)高胆红素血症。
(4)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5)新生儿患有各种影响生活能力的出生缺陷(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6)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高龄分娩(≥35岁)、患有残疾(视、听、智力、肢体、精神)并影响养育能力者等。
(二)访视内容1.问诊(1)孕期及出生情况:母亲妊娠期患病及药物使用情况,孕周、分娩方式,是否双(多)胎,有无窒息、产伤和畸形,出生体重、身长,是否已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
(2)一般情况:睡眠、有无呕吐、惊厥,大小便次数、性状及预防接种情况。
(3)喂养情况:喂养方式、吃奶次数、奶量及其它存在问题。
2.测量(1)体重1)测量前准备: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计零点。
新生儿需排空大小便,脱去外衣、袜子、尿布,仅穿单衣裤,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
2)测量方法:称重时新生儿取卧位,新生儿不能接触其它物体。
使用杠杆式体重计称重时,放置的砝码应接近新生儿体重,并迅速调整游锤,使杠杆呈正中水平,将砝码及游锤所示读数相加;使用电子体重计称重时,待数据稳定后读数。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最新版】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一)早产儿是指胎龄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
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
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和保健服务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3.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
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
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
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保健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的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低危早产儿专案管理。
(四)其他医疗机构1.遵照本规范、相关疾病诊疗规范、技术指南及建议等,为早产儿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服务。
儿科早产儿医疗准则
儿科早产儿医疗准则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针对儿科早产儿的医疗准则和指南。
早产儿出生前几周或几个月即出生,其特殊情况使得其健康状况需要额外关注和特殊护理。
本文档将提供关于早产儿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早产儿的识别和评估1. 早产儿的定义:出生时孕周低于37周的婴儿被定义为早产儿。
2. 识别早产儿的方法:在孕期进行定期妊娠检查,记录准确的孕周,以及监测胎儿的成长和发育情况。
早产儿的初步护理1. 确保早产儿在出生后立即得到适当的呼吸和心率检查。
2. 维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使用保温箱或暖气灯等设备。
3. 促进早产儿的早期皮肤接触,鼓励母乳喂养。
早产儿的营养需求1. 早产儿需要定时喂养,频率根据儿科医生的建议确定。
2. 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应当得到鼓励和支持,但在必要时,可以使用配方奶粉。
早产儿的监测和治疗1. 定期检查早产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等指标。
2. 监测早产儿的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3. 合理使用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呼吸支持和抗生素治疗。
早产儿的早期康复1. 早产儿应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和干预,以促进其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和功能。
2. 提供早产儿及其家庭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困惑。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针对儿科早产儿的医疗准则和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治疗早产儿。
为了确保早产儿的健康和幸福,捷足先登的关键在于敏锐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因此,我们鼓励医务人员在实践中始终遵循本文档的指导原则。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ﻫ(一)早产儿就是指胎龄<37周出生得新生儿,就是新生儿死亡发生得重点人群,也就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得高危人群。
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得早产儿. ﻫ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得早产儿。
ﻫ (二)早产儿保健就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得医疗保健服务.(三)早产儿专案管理就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与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
小于28周出生得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ﻫ(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ﻫ1、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与保健服务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ﻫ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ﻫ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得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得收集、上报工作.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ﻫ 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得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ﻫ3、负责指导与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得健康教育材料。
ﻫ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得管理工作。
ﻫ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与能力相适应得早产儿保健服务。
ﻫ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得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早产儿管理规范样本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儿科早产儿管理规范【概述】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新生儿, 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在早产儿中, 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 是早产儿管理重点。
【出生前和出生时解决】1.理解病史: 对也许发生早产者, 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加, 详细询问病史, 理解孕期妈妈和胎儿状况, 早产也许因素, 有否促胎肺成熟办法, 评估分娩时也许发生状况, 作好出生时解决准备。
2.积极复苏:产科合并症也许较多, 窒息发生率较高, 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
【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
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 放在预热棉毯中, 尽量不让患儿裸露, 在复苏解决后尽快放在预热暖箱中。
暖箱相对湿度普通为60%-80%, 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 暖箱相对湿度要高某些, 对超低出生体重儿, 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 对出生体重较大(超过g)早产儿也可以用开放式辐射式保暖床并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保暖。
表1-2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出生体重暖箱温度(kg) 35℃ 34℃ 33℃ 32℃1.0-初生10d 10d- 3 周- 5周1.5- -- 初生10d 10d- 4周2.0- -- 初生2d 2d- 3周表1-3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和湿度日龄(d) 1-10 11-12 21-30 31-40温度(℃) 35 34 33 32湿度(%) 100 90 80 70【呼吸管理】1.吸氧: 头罩、鼻导管和暖箱吸氧。
吸室内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一87%并有呼吸困难者, 应予以吸氧。
早产儿吸氧必要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 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 依照TcSO2 或血气检测调节吸入氧浓度, 普通将TcSO2维持在88%-93%左右即可, 不适当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对有呼吸困难轻度或初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 有助于萎陷肺泡重新张开。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一)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
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
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
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高早产儿救治和保健服务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1.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3.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
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
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
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保健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的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早产儿保健服务规范指南.doc
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一、住院前管理(一)产前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
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1)新生儿窒息,产伤;(2)体温:异常;(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2.出生后转运: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1)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2)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3)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二、住院期间管理(一)护理及发育促进1.保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应置于婴儿培养箱保暖,根据早产儿胎龄、日龄、体重和病情调节暖箱的温度及湿度,维持恒定的中性温度。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及规范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及规范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为了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健全的儿童保健工作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规范管理的实施等方面探讨,以期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得到更加细致入微的保护和关爱。
而建立健全的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则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
二、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建立统一的儿童保健档案系统。
对每个儿童建立完善的个人保健档案,包括健康状况、疾病史、接种记录等信息,以便及时跟踪分析儿童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2.建立儿童健康评估机制。
对儿童进行定期健康评估,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
3.加强儿童营养与健康教育。
定期开展营养与健康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的孩子饮食、生活习惯等知识,提高家长和孩子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三、规范管理的实施1.强化儿童保健医疗队伍建设。
加强对儿科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2.加强对儿童保健机构的监管。
建立完善的儿童保健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对机构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确保服务水平和质量。
3.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方式,普及儿童保健知识,提醒社会各界和家长朋友们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共同创造良好的健康环境。
四、结语儿童保健工作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的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每一个孩子都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一)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
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
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
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和保健服务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3.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
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
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
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保健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的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4-《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解读
五、质量控制
(一)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早产儿保健工作管理和质 量控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价,并通报质 量控制结果。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做好早产儿相关信息的登记、汇总, 并按要求报送至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四)其他医疗机构
对本机构早产儿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汇总,报送至 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七、信息统计指标
(一)早产儿登记率
统计年度辖区内出生的早产儿数为分母,其中登记人 数为分子。
早产儿登记率=(年度辖区内早产儿登记人数/同期辖区内 出生的早产儿数)×100%。
• 安全用氧,根据病情提供呼吸支持。
• 根据早产儿状况提供相应的肠道内及肠道外营养。提倡 早期喂养和鼓励母乳喂养,根据早产儿具体情况及时补
充相应的营养素。
• 监测和评估体重、身长、头围及发育状况。 • 按照相关规范或指南,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早产儿视网
膜病(ROP)筛查等。
• 加强早产儿常见病及危重症识别。 • 出院前对早产儿进行全面评估,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准备、
• 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 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 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相关概念:
• 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 服务。
• 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 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
早产儿护理、喂养与疾病预防,并告知家长随访的重要性 及相关内容。
早产儿工作规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一)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
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
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
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和保健服务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3.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
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
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
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保健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的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的规范,帮助保护早产儿的健康,并提供指导给医护人员和家属。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儿童,他们需要特殊的健康管理和护理。
本规范将涵盖早产儿的营养、生理状况、感染预防及其他关键方面的管理。
2. 营养管理2.1 母乳喂养优先早产儿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成分和适宜的营养素,对早产儿的生长和免疫力发育有益处。
2.2 补充营养品如果早产儿无法及时实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可以考虑给予特殊配方奶粉。
医护人员应根据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
3. 生理状况监测3.1 体温监测对早产儿进行定期体温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低温、高温等情况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2 呼吸监测早产儿的呼吸系统较为脆弱,需要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早产儿的呼吸稳定。
4. 感染预防4.1 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应严格落实洗手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源通过人员或设备传播给早产儿。
4.2 接触限制限制外来人员接触早产儿,特别是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员。
同时,对进入早产儿病房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不会带来潜在感染风险。
5. 其他管理方面5.1 睡眠管理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睡眠环境,并定期观察睡眠质量。
如有需要,可进行相关干预措施,保证早产儿的充分休息。
5.2 身体接触早产儿需要得到亲人的关爱和身体接触。
医护人员应指导家属正确而温柔地进行早产儿的抚触和拥抱,促进早产儿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建立。
6. 结束语本规范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化儿科早产儿的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并保护早产儿的生命和健康。
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共同努力,按照本规范的要求,为早产儿提供贴心的护理和关爱。
早产儿管理规范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儿科早产儿管理规范【概述】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在早产儿中,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出生前和出生时处理】1.了解病史:对可能发生早产者,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孕期母亲和胎儿情况,早产的可能原因,有否促胎肺成熟的措施,评估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出生时的处理准备。
2.积极复苏: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
【保暖】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
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在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
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暖箱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对出生体重较大(超过2000g)的早产儿也可以用开放式辐射式保暖床并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保暖。
表1-2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出生体重暖箱温度(kg) 35℃ 34℃ 33℃ 32℃1.0-初生10d 10d- 3 周- 5周1.5- -- 初生10d 10d- 4周2.0- -- 初生2d 2d- 3周表1-3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和湿度日龄(d) 1-10 11-12 21-30 31-40温度(℃) 35 34 33 32湿度(%) 100 90 80 70【呼吸管理】1.吸氧:头罩、鼻导管和暖箱吸氧。
吸室内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一87%并有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
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入氧浓度,一般将TcSO2维持在88%-93%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前言早产儿出生后需要得到专业的照顾和保健,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早产儿的基本护理、喂养、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管理,并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一、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1. 早产儿的特点* 早产儿的神经系统未完全发育,出生后个体弱小,免疫力较差,易感受感染。
* 早产儿要求医护人员给予高水平的照顾和保护。
2. 早产儿的护理* 观察早产儿的心跳、呼吸、体温、体重以及喂养情况。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 保持早产儿的清洁,定时更换纸尿片和衣物。
* 给予早产儿适当的新生儿按摩,促进早产儿的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早产儿的喂养1. 早产儿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好的喂养方式,有益于早产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对预防感染和支持早产儿成长非常有益。
* 若早产儿不能独立吸吮,应及时采用手工按摩、双侧按摩、电动按摩、吸奶器的方法进行母乳提取和储存,方便日后喂养早产儿。
2. 早产儿人工喂养* 早产儿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时,可以采用人工喂养方式。
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使用母乳替代品等人工营养液进行喂养。
* 施行早产儿人工喂养时要掌握喂奶机操作方法、喂奶量、饮食过水量和进食间隔时间等喂养规范,以确保早产儿的健康喂养。
三、早产儿的医疗1. 早产儿的医疗保健* 早产儿的医术保健应该做好综合治疗,力求器质性病变的早期干预和有效临床治疗,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
* 定期进行听力、视力等干预检测,确保早期发现和治疗盲、聋、哑等障碍,预防智能发育障碍。
2. 早产儿的康复* 康复在早产儿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定期进行早产儿的定向康复,可以帮助早产儿更好地发育和成长。
四、结语正确认识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喂养、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管理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全面贯彻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可以为早产儿的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
早产儿护理工作制度范本
早产儿护理工作制度范本一、目的为了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特制定本护理工作制度,以规范早产儿护理工作流程,确保早产儿得到科学、规范、细致的护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新生儿监护室、早产儿监护室、新生儿病房等收治早产儿的科室。
三、护理工作流程1. 接收早产儿(1)医护人员在接收早产儿时,应详细了解早产原因、出生时情况、是否有并发症等。
(2)对早产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呼吸状况等。
(3)根据早产儿体重、成熟度及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 保温护理(1)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
(2)使用早产儿保育箱或暖箱,根据早产儿体重、体温调节箱温。
(3)定期监测早产儿体温,每4-6小时一次,及时调整衣物、被褥。
3. 喂养和营养护理(1)根据早产儿成熟度、体重、病情制定喂养计划。
(2)优先考虑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时,选择合适的早产儿配方奶粉。
(3)监测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喂养量。
4. 预防感染(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早产儿前后必须洗手。
(2)限制亲友探视,减少人员流动。
(3)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每日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
(4)定期更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红臀发生。
5.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1)观察早产儿呼吸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困难。
(2)监测早产儿心率、血压,预防心力衰竭。
(3)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预防代谢性疾病。
(4)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6. 心理护理(1)向家长提供早产儿护理知识,减轻家长焦虑。
(2)关注早产儿情绪变化,提供适当的安慰和抚触。
四、护理质量控制1.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确保护理工作按照制度执行。
2. 设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3.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4. 开展护理科研,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五、本制度解释权归新生儿监护室所有,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
(一)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
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
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
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
龄。
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1.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和保健服务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
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3.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
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
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
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保健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的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低危早产儿专案管理。
(四)其他医疗机构
1.遵照本规范、相关疾病诊疗规范、技术指南及建议等,为早产儿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服务。
2.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新生儿科或儿科要承担与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救治工作和/或提供早产儿保健服务。
3.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由相关科室负责早产儿专案管理,并按要求报送相关信息报表。
三、早产儿保健管理
(一)住院前管理
1.对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按照相关规范及指南进行管理。
2.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
3.对早产儿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转入儿科或留在产科。
4.缺乏危重早产儿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应尽可能宫内转诊。
(二)住院期间管理
1.对早产儿进行保暖、生命体征监测、预防医院内感染及发育支持性护理。
2.安全用氧,根据病情提供呼吸支持。
3.根据早产儿状况提供相应的肠道内及肠道外营养。
提倡早期喂养和鼓励母乳喂养,根据早产儿具体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素。
4.监测和评估体重、身长、头围及发育状况。
5.按照相关规范或指南,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等。
6.加强早产儿常见病及危重症识别。
7.出院前对早产儿进行全面评估,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准备、早产儿护理、喂养与疾病预防,并告知家长随访的重要性及相关内容。
(三)出院后管理
提供早产儿保健服务的机构,在早产儿首次就诊时建立管理档案,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
1.管理对象:出院后至36月龄的早产儿。
2.随访次数:
(1)低危早产儿:建议出院后至矫正6月龄内每1-2个月随访1次,矫正7-12月龄内每2-3个月随访1次,矫正12月龄后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
根据随访结果酌情增减随访次数。
(2)高危早产儿:建议出院后至矫正1月龄内每2周随访1次,矫正1-6月龄内每1个月随访1次,矫正7-12月龄内每2个月随访1次;矫正13-24月龄内,每3个月随访1次;矫正24月龄后每半年随访1次。
根据随访结果酌情增减随访次数。
矫正12月龄后,连续2次生长发育评估结果正常,可转为低危早产儿管理。
3.随访主要内容:
(1)询问既往信息;
(2)全身检查,体格生长监测与评价;
(3)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评估;
(4)特殊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儿童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听力筛查,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
(5)喂养、护理、疾病预防及早期发展促进指导;
(6)异常情况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4.转诊:对随访中发现的诊断不明、治疗无效、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可疑或异常儿,及时转至相关专科或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5.结案:体格生长及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正常的早产儿,实际年龄满24月龄时可以结案;暂时不能结案者管理至36月龄时结案。
结案后的早产儿转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四、质量控制
(一)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早产儿保健工作管理和质量控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价,并通报质量控制结果。
(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本规范、相关诊疗指南及建议,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早产儿保健工作质量控制方案和本地区质量评价标准。
(三)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每年至少进行1次早产儿保健工作质量抽查。
(四)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相关诊疗指南及建议。
建立早产儿保健工作自查制度,定期进行自查,并接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质量检查。
五、信息管理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早产儿保健工作的信息管理,掌握早产儿的健康情况,确定早产儿保健工作重点,定期对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二)妇幼保健机构。
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质控,报送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及辖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信息主要包括:早产儿登记率、早产儿随访率、早产儿专案管理率和医疗机构早产儿发生率等。
定期组织召开信息管理例会,并对信息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做好早产儿相关信息的登记、汇总,并按要求报送至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四)其他医疗机构。
对本机构早产儿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汇总,报送至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六、信息统计指标
(一)早产儿登记率:
统计年度辖区内出生的早产儿数为分母,其中登记人数为分子。
早产儿登记率=(年度辖区内早产儿登记人数/同期辖区内出生的早产儿数)×100%。
(二)早产儿专案管理率:
专案管理指完成标准次数的80%及以上。
统计本年度辖区内1岁以下早产儿数为分母,其中早产儿专案管理人数为分子。
早产儿专案管理率=(年度辖区内早产儿专案管理人数/同期辖区内1岁以下早产儿数)×100%。
(三)医疗机构早产儿发生率:
统计本年度某机构活产数为分母,其中胎龄< 37周的早产儿数为分子。
医疗机构早产儿发生率=(年度某机构出生的胎龄< 37周的早产儿数/同期本机构活产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