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结构有哪些中国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程式化特征,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都在于遵守这一整套技艺的规定,而非匠人主观的发挥创造。
为了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梁柱结构方法,如原始人很早就发现了用两个垂直放置的石块支撑一个水平石块的奥秘。中国由于盛产性柔质轻且取用方便的木材,所以他们发展了木框架体系,其主要特征是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相互分离,采用木制的构件结构成稳定的框架,如同人的骨架。然后再将骨架围护,形成内部空间供人们使用。总之,框架体系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需要,由于这种框架结构形式,可以适用于多种气候条件和地貌条件,也可以满足各地区不同的建筑材料的资源条件,因而分布广泛、绵延不断,至今仍被应用。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绝大部分构件,特别是主要构件都是采用榫卯形式结合。几千件,及至数十万件的大小构件用榫卯形式严丝合缝地组合成一座精美的殿堂或楼宇。榫卯结构的优点在于构件之间是柔性连接,可以吸收横向水平冲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此外可以预制装配,节省施工期。缺点是削弱材料断面,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受力潜能。
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各个结构部分和结构构件之间有着统一的数字比例关系,即模数关系。模数制的产生虽有其施工、构造及结构上的原因,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模数制在很大程度上还起到确定建筑单体间的等级秩序、单体建筑自身内在秩序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模数系统的建立,不但在一座建筑内部产生和谐的比例关系,而且被用来统领和协调建筑群的秩序,即按照单体建筑不同位置及其在群体中的不同作用,来选择确定其材分或斗口,从而确定其建筑的规模和等级,达到群体内部各单体建筑之间的和谐。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只是木结构适应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还必须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这一特性体现在木构架体系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意识形态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充分契合。木构架建筑虽然单体尺度有限,但通过庭院自身的放大和院与院的聚合,同样可以铺展出庞大的建筑组群,有效地适应封建时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功能需要。这种封闭性结构的庭院式布局形式也充分适应了封建时代主从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型的社会结构。满足了在父权、族权支配下的独立血缘、祭祀、经济因素等的住居功能,也与防守型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