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复习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复习课

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故 C 不正确。
【答案】 C
【变式 3-1】 以下可以被称为抗原的是
①侵入人体内的水痘病毒
②移植入尿毒症患者体内的肾脏
③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
④输入到 A 型血患者体内的 B 型血细胞
⑤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流感病毒疫苗
⑥注射到人体内的葡萄糖溶液
A. ①②③④⑤⑥
愈某种传染病后,人体内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不一定会增强
对该种传染病的免疫力。
【答案】 C
【变式 4-2】 (2018·广西梧州)人体发生花粉过敏的原因
是
()
A. 免疫功能过强
B. 免疫功能过弱
C.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D. 免疫清除功能异常
【解析】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
织造成的,往往是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 正确;免疫功能
重点回顾
专题一 病原体与传染源
1.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包括细菌、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某传染病 的患者和携带者等。
3.传染源身上一定有大量某传染病的病原体。
【典例 1】 (2018·浙江宁波)甲型流行性感冒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的人禽共患的传染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在人体血液中。有一种按蚊在疟疾患者身上吸血后,
体内就携带疟原虫,然后又在健康者身上叮咬后,疟
原虫就传播到健康人身上。则这种按蚊在传染病的传
播环节中属于
()
A. 传染源
B. 传播途径
C. 易感者
D. 病原体
【错解】 选 A,理由是:传染源是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 物,按蚊能散播病原体,故属于传染源。
九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三章

九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三章第三章科学实验与观察科学实验与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推动科学进步。
本章将介绍九年级科学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实验和观察方法。
一、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特点。
实验中需要用到酸和碱的指示剂,指示剂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的步骤包括取定量的酸和碱溶液,逐滴加入碱和酸溶液直至颜色的变化停止,通过计算出所需的溶液的体积来计算溶液的浓度。
二、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可以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显微镜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其中光学显微镜适用于观察透明的细胞结构,而电子显微镜则可以观察更为微小的细胞结构。
观察细胞需要先进行固定、切片和染色等处理,才能得到清晰的细胞结构图像。
三、热传导实验热传导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通过热传导实验,可以研究热传导的特性和规律。
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热传导的速率和效果。
实验时需要注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如保持传热物体的形状和材质不变,确保传热介质的稳定等。
四、花色变化观察花色变化观察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植物花色具有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由于花瓣中的色素分子的存在,有些是由于花瓣细胞中的气孔打开或关闭导致的。
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花色的变化,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五、水的沸腾实验水的沸腾实验是研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验之一。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液体水开始变成水蒸汽。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水的沸腾过程,并了解沸腾的原理和条件。
实验中需要使用热源加热水,然后通过温度计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科学实验与观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验证已有的理论和假设,也可以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
九年级科学第3章试卷

九年级科学第3章试卷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物质在常温下是固体?A. 氢气B. 氧气C. 水D. 铁2.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鸟B. 狗C. 鲨鱼D. 蜗牛3. 下列哪种植物是通过种子繁殖的?A. 苔藓B. 蕨类C. 草本植物D. 藻类4. 下列哪种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A. 彩虹B. 镜子反射C. 日食D. 月食5. 下列哪种能源是可再生能源?A. 石油B. 天然气C. 太阳能D. 煤炭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消耗氧气。
()3.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4.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
()5. 水的沸点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______。
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产物是______和氧气。
3.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通过______、蒸发和降水等过程实现的。
4.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______。
5.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一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2. 描述植物根的主要功能。
3. 解释为什么地球有四季变化。
4. 简述食物链的基本概念。
5. 解释什么是温室效应。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请计算它在地球上的重力是多少。
2. 某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是80%,如果有100颗种子,预计有多少颗会发芽?3. 如果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请计算它在2小时内行驶的距离。
4. 某种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 + B → C + D,如果反应前有10g的A和20g 的B,反应完全后,C和D的质量各是多少?5.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cm,请计算它的面积。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并解释为什么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3

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一、健康(一)健康的含义及其影响1、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1)生理健康也指身体健康,是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
生理健康即生理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精力充沛。
(2)心理健康是指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①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②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
(3)社会关系健康是指与他人和谐地相处,即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4)要过健康的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健康的基本知识,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对个人、他人和社会承担健康责任。
(5)亚健康状态:一种既说不上生病但也绝对算不上健康的“中间”状态。
人会感到容易疲劳,食欲或睡眠欠佳,甚至出现头痛、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各项医学检查结果又都正常,也称第三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出现通常与长时间饮食不合理,缺乏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心情郁闷或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如果对这种状态缺乏必要的重视而听之任之,这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就会长时间暗暗地发挥作用,并渐渐地积累,当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时就会使生理和心理失去应有的平衡,引发临床疾病。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健康的整体观念,现代医学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即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1)生物学因素:从古代到20世纪初,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种由致病微生物导致的疾病称为生物性致病因素。
九年级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整理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量转化的普遍性(1)雪山上疾驰的汽车被快速滑落下来的积雪推翻并吞没,积雪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电能靠太阳能转化而来。
(3)火山地带的热泉水向外喷出的能量多由地热能转化而来。
(4)青蛙从地上跃起,捕捉害虫的能量是由生物质能转化的。
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所谓“消耗能量”“应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过程。
能量转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同种能量在不同的物体上可以发生转移。
(1)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2)激光切割金属——光能转化为内能;(3)特技跳伞——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水电站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生物化学能)(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内能;(7)后面的球将前面的球装走——后面球的动能转移到前面的球上;(8)热传递——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识别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法(1)从能的形式变化上辨别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如果某物体有能量增减,并且在增减过程中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
如果某物体的能量有增减,且在增减过程中能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2)识别物体的能量转化成了什么能量时,首先要确定物体原来具有什么能量,后来哪些能量有增减,再依据现象分析减少的能量到哪儿去了,增加的能量从哪儿来。
4.能量广泛地联系着各种自然现象(1)摩擦生热:摩擦属于机械运动,生热与热现象有关,这是机械运动和热现象之间的练习。
(2)电灯发光:电灯与点现象有关,发光与光、热现象有关,这是电现象与光、热现象之间的联系。
(3)电池供电:电池供电是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化学现象与电现象之间的联系。
九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导言:九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第三章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涵盖了多个知识点。
本文将以一种不太单调的方式,结构分明地阐述这些知识点。
希望通过此文的阅读,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科学知识。
一、光与图像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直线传播时会产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当光线进入介质时,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折射现象的发生。
而当光线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使得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如光在水中的折射、光线在镜子上的反射等。
二、光的色散与分光镜光的色散是指白光经过某种介质后,不同颜色的光被分散成不同角度的现象。
这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所致。
利用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使用分光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
这对于我们理解光的本质和光谱分析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光的反射与成像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线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即光线以法线为对称轴呈镜像状反射。
通过镜子反射的光线可以形成清晰的图像,常见的有平面镜和弧面镜。
平面镜的成像过程简单,而弧面镜的成像由于光线的折射不同而更为复杂。
四、光的折射与成像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传播速度改变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三者构成的折射界面上的角度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在介质边界上,由于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经过折射后会产生向外凸或向内凹的假象。
因此,折射光线通过凸透镜或凹透镜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实像和虚像。
五、光的传播与色彩世界日光是由多种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经过空气中的颗粒物散射和水分分子折射后,呈现出蓝天、白云等不同的颜色。
而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比如利用光柱、光片等光学元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光线穿过物体后的散射现象,形成美丽的彩虹。
(2021年整理)九年级科学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复习提纲)

九年级科学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复习提纲)(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复习提纲)(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复习提纲)(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九年级科学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复习提纲)(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复习提纲)(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九年级科学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复习提纲)(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一、健康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正常状态.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健康的人的特征:充沛的体力;工作中自信、自尊,正确处理各种压力;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1、生理健康是由身体的功能决定的。
2、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社会关系健康是指能与他人和谐地相处。
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变化之中。
处于“生病——健康”的连续区域中,人的健康水平是会变化的。
科学九年级第三章知识点

科学九年级第三章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我们可以不断地认识世界,探索其规律和变化。
在九年级的科学课程中,第三章讲述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火的本质和燃烧过程火是一种在适当的条件下,燃烧物质所释放出的可见光和热能。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燃烧是氧化反应的一种,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才能发生。
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释放出能量。
二、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及其转化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紧密排列,几乎不发生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可以流动;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间隔较大,可以自由运动。
在适当的条件下,物质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固体可以通过加热变为液体(熔化),液体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或减小压强变为气体(汽化),气体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强变为液体(液化),液体可以通过降温变为固体(凝固)。
这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受到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三、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是热能通过物质内部由高温区到低温区的传递。
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和振动,热能在物质内部的传导。
热对流是指流体中的热量通过流动的方式传递。
流体中的分子因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形成对流环流动,将热能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四、热辐射和太阳能利用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递热量。
不同温度下的物体会发射不同波长和强度的电磁波,这种辐射的能量被称为热能。
太阳能是宇宙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物理过程都与太阳能有关。
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电力的产生和热能的利用,如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利用太阳能加热水。
五、化学能转化的能量守恒化学能是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销毁,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
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势能转化为动能2.人造卫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4.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5.特技跳伞: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8.水电站(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第二节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3.功率(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4)功率的单位:瓦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5)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第三节一、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二、杠杆的分类(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如天平、定滑轮等。
三、滑轮(1)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人的健康第1节健康一、健康的含义1、健康: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2、生理健康:即身体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
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表现为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4、社会适应健康: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
5、健康三要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二、提高健康水平1、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可能由父母亲遗传基因引起。
——遗传因素;可能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也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
——环境因素;可能是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食物和化学药品中毒等引起。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也是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是受伤和发育不良等引起。
——保健因素:健康是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2、“生病—健康”连续区域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且在不断地变化着。
保持心理健康;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提高你的健康水平3、为了健康,人类要适应环境作出有效选择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一、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的形态: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个体很小,一般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无细胞核(有遗传物质)。
3、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叫原核生物。
4、细菌的危害①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疾病致病细菌主要感染途径1、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粪—口传播2、肺结核结核杆菌飞沫传播3、破伤风破伤风杆菌接触(伤口)传播4、霍乱霍乱弧菌水、食物、苍蝇传播5、淋病淋病双球菌性接触6、细菌引起疾病的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
7、抗生素的效用①抑制或杀灭细菌;②对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③能抗肿瘤;④能抑制人体免疫反应。
九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知识点第一部分:人类与地球人类与地球是紧密联系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是由大量的物质组成的。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性质,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及我们对地球的影响。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岩石、水和气体组成。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2.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上有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指的是从地壳中开采出来的金属矿石和非金属矿石。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如水力能、风能和太阳能)。
生物资源包括人类所依赖的各种动植物。
3.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地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地退化。
过度的捕捞导致了渔业资源的枯竭。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地球气候系统的紊乱。
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态系统服务。
1. 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例如,森林可以保持水源,稳定气候,减缓洪水的发生;昆虫可以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繁殖;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维持土壤的肥力。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过度捕捞和非法砍伐来保护海洋和森林资源。
我们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转向可再生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推广可持续农业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
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电能的概念与单位”,第2节“电能的转化与守恒”,第3节“电能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能的概念,掌握电能的单位及其换算。
2. 使学生了解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电能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能的概念、单位、转化与守恒定律。
难点: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能演示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能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电能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能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a. 电能的概念b. 电能的单位及换算3.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引导学生探究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a. 电能转化实例分析b. 电能守恒定律讲解4. 电能的应用:介绍电能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电能的重要性。
a. 电能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b. 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电能的概念、单位、换算2.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3. 电能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电能的单位换算b. 电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c. 电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能的更多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附录:作业答案1. a. 1千瓦时(kWh)= 3.6×10^6 焦耳(J)b. 电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c. 例如:电灯、电视、洗衣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详尽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1. 电能转化: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等。
2020—2021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第2节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层练习

第2节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要点详解知识点1 碳循环1. 是地球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岩石和生物体中。
同时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不仅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
2.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主要是通过来完成的。
3. 自然界碳循环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例1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知识点2氧循环1. 氧在大气圈和生物圈中主要是以、和的形式存在。
2. 消耗氧气的途径:(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2)动植物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被氧气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3)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3. 大自然中产生氧气的途径绿色植物的。
说明大自然中氧气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而减少,但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
■例2 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易错点拨易错点氧循环和碳循环综合应用例3 自然界中存在着氧循环和碳循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氟利昂在高空中受紫外线辐射产生Cl原子,Cl原子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其过程可表示为:①Cl+O3→ClO+O2;②ClO+O→Cl+O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人的健康

九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人的健康一、选择题(共15小题;共30分)1.皮肤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A. 第一道防线B. 第二道防线 C. 特异性免疫 D. 人工免疫2.3月6日,台州市禁毒办开展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教育活动。
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以下对毒品危害认识错误的是()A.吸毒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B. 吸毒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C. 吸毒、贩毒严重危害社会 D. 经济允许时,可以偶尔吸一次3.人体有多种方法保护自身免受病患,下列自身呵护方法中,不属于人体免疫功能的是()A. 泪液中的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B. 吞噬细胞吞噬病毒C. 肝脏中的酒精氧化酶对酒精的氧化D. T淋巴细胞消灭癌细胞4. 酗酒危害人体健康。
实验人员以水蚤作为实验材料,在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心率影响的实验中,必须人为改变的量(即自变量)是()A. 水蚤的大小B. 酒精的浓度 C. 水蚤的心率 D. 环境温度5.卫生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在乙类传染病中,居病死率榜首的竟是狂犬病。
人得狂犬病的主要原因,是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病犬咬伤所致。
在下列与狂犬病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狂犬病病毒属于生物B. 狂犬病病毒属于传染源C. 接种狂犬病疫苗属于保护易感者 D. 接种狂犬病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下列相关叙述科学的是( )A.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每天进食大量鱼肉、豆制食品有益而无害B. 由于防腐剂、色素对人体有害,故绝不摄入任何含有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的食品C. 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故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可任其自然D. 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身心健康,还包括社会关系健康,我们应树立正确而全面的健康观念7.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 唾液中的溶菌霉的杀菌作用和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搞好个人卫生都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C. 日前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的人都是艾滋病易感人群D. 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8.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B. 传染病的流行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C. 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休克,这是人体的免疫功能起作用D. 吸烟能兴奋神经系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9.下列关于非传染性疾病、防护与急救的认识正确的是()A. 恶性肿瘤是癌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的B. 食用农药超标的西瓜引起的中毒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C. “麻杏止咳片”的包装盒上有“OTC”标志,它属于非处方药D. 遇到有人触电倒下时,应立即用手拉起触电者10.当遇到心情不好的情况时,应该通过某些方式来调节情绪,下列方式可行的是( )①有意识地转移话题②向亲人或朋友倾诉甚至大哭一场③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④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练书法等⑤用甩枕头、打沙袋等方式宣泄内心的烦恼A. ①②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11.跑步与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下列有关人体运动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B. 骨连结就是关节C. 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D. 人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12.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你认为下列认识和做法正确的是()A. 低温保存食品的原理是把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B. 当体内有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数目增多吞噬病菌,这属于特异性免疫C. 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共同进食等)不会感染艾滋病D. 味道鲜美的蘑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3.如图,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无法被鼻腔、咽喉等呼吸器官屏障阻碍,只能沉积在肺部.PM2.5会携带有害物质进入血液,由此会产生血管内膜增厚、血管狭窄等症状.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 B.会直接损害呼吸系统C. 可被人体免疫功能消除 D.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14.2017年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H7N9禽流感病毒又凶猛来袭、席卷全国,据报道,已致数十人死亡。
新同步九年级科学浙教版第二册第三章本章复习(重点要点)

本章复习人的健康与环境⎩⎪⎪⎪⎪⎪⎪⎪⎨⎪⎪⎪⎪⎪⎪⎪⎧健康⎩⎪⎨⎪⎧健康的含义: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良好状态提高健康水平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来自细菌的威胁: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来自病毒的威胁⎩⎪⎨⎪⎧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传染病⎩⎪⎨⎪⎧传染病的病原体人的传染病种类与传播途径身体的防卫⎩⎪⎨⎪⎧对微生物的抵抗⎩⎪⎨⎪⎧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殊的防病措施⎩⎪⎨⎪⎧人工免疫⎩⎪⎨⎪⎧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人体免疫功能非传染性疾病⎩⎪⎨⎪⎧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上皮性肿瘤(癌)非上皮性肿瘤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人体运动系统和保障⎩⎪⎨⎪⎧人体的骨骼骨的结构和成分骨连结骨骼肌照顾好你的身体传染病【专题解读】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等。
由于近几年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等传染病带来的恐慌,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染病的现状,因此学业考试中传染病是一大热点,常与社会热点结合考查。
免疫【专题解读】 1.免疫的分类方法(1)根据是否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可以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根据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是否是天生的,可以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人工免疫又可以分为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2.人体的免疫功能(1)抗感染的功能。
(2)免疫监视的功能。
(3)保持自我稳定的功能。
例1患过麻疹的人一般不会再患麻疹。
下列各项与此免疫类型相同的是()A.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B.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能抵抗水痘病毒侵袭C.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菌吞噬消化D.皮肤排列紧密的角质层细胞阻挡病菌侵入例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病时,利用绵羊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如下:请分析回答:(1)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复习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紧 效应T 密接触后能使靶细胞大 量吸水而破裂死亡。 量吸水而破裂死亡。
细胞免疫
淋巴因子
吞噬 细胞 功 能
吞噬、 吞噬、 处理、 处理、 呈递抗原
T细胞 细胞
受抗原刺 激增殖、 激增殖、 分化
记忆 细胞
保持对 抗原的 记忆
效应 T细胞 细胞
淋巴 因子
增强有关的
直接杀死靶细胞; 直接杀死靶细胞; 免疫细胞对 释放淋巴因子 靶细胞的杀
健康的含义 来自细菌的威胁
健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影响健康的因素的概述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来自病毒的威胁 传染病 生物因素 对微生物的抵抗 特殊的防病毒措施 身体的防卫 人类的免疫功能 影响健康的因素 高血压和糖尿病 注意食品卫生 冠心病 非传染性疾病 平衡膳食 肿瘤 远离毒品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危害健康 照顾好你的身体 急救常识 血型与输血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只对某一种病原体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只对某一种病原体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某一种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1、淋巴细胞对病原体的抵抗作用叫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对病原体的抵抗作用叫免疫反应。 2、抗原:能和淋巴细胞起免疫反应的任何物质 、抗原:能和淋巴细胞起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的任何物质 来自体外的抗原:细菌、病毒、移植器官、 来自体外的抗原: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 来自体内的抗原: 来自体内的抗原:癌细胞 3、抗体:由抗原刺激引起; 、抗体:由抗原刺激引起; 淋巴细胞产生 由B淋巴细胞产生; 淋巴细胞产生; 抗体与抗原有特异对应性; 抗体与抗原有特异对应性; 特异对应性 是一类蛋白质; 是一类蛋白质; 蛋白质 作用是消灭抗原; 作用是消灭抗原; 消灭抗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你还知道有哪些疾病是有细菌引起的?
思考:细菌引起的疾病怎么治疗? 抗生素
阅读《青霉素的发现》
结论:
1.抗生素: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 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 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 。 2.青霉素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 薄,并使细菌破裂。 (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
,)
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生素依然使用,而治 疗效果就没以前那么好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考1:20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曾在中国发动大规模细 菌战。浙江义乌崇山村的405名村民惨死于日军731部队生 产的鼠疫杆菌。 可见: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可以 危害人类…… 思考2:有人说这次SARS是天灾,也有人说是人祸,你说 呢? 事实表明: 很多的传染病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人 类在原始状态中,本来是和动物、植物、天地自然和谐相 处的,人类文明产生之后,才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征服,但 历史的发展说明,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 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人类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对 其他物种生命的尊重上,过一种更科学、更自然、更健康 、更文明的生活!
①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杀菌 ②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繁殖和分化能力)
思考:见P79 自然免疫:与生俱来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作用
。
2.流感的流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流行的三环节:传染源、播途径、易感人群。
练习: 流感的病原体是________ ______是传染 流感病毒 , 流感患者 源,传播途径________ ,_______ 空气和飞沫 健康人是易感人群 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见课本P73 1.病毒和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它没有____ 不能独立生活,只能____生活.但它们都可能致病, 这样它们都称为____。 2.下列生物属于传染源的是 ( ) A.蛔虫 B.血吸虫 C.甲肝病毒 D.患狂犬病的狗 3.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 A.粪-口传播 B.飞沫传播 C.性接触传播 D.母婴传播
学习-课本P70调查活动
注意:禽
调查活动步骤: ① 明确调查目的 类也是携 带者,一 ② 确定调查的对象 些禽流感 ③ 编制调查表 病毒能传 ④实施调查 给人 ⑤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这种病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易感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但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尤其在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易
思考: 1.什么叫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病原体:使人和动物 发生 传染病的生物 传染源:能够 散播 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 途径。1.空气传播:(流感等) 2.水传播:(甲肝等) 3.土壤传播(蛔虫病等) 4.接触传播:(狂犬病等) 5.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等) 思考:见课本 P73 ) 6.虫媒传播: (乙型脑炎等 易感人群:传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人群
--
把病原体阻挡在体外
功能:
杀死病原体 如果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会怎样?
第二道防线
组成: 体液 中的吞噬细胞 功能: 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防御多种病原体,无针对性
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会怎样 ?
第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淋巴细胞
产生免疫反应
抗原:进入体内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细菌、病菌、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等) 抗原相对质量>10000 ---特异性
5、以下不是预防流感传染的方法是 A、常带口罩 B、隔离流感病人 C、消灭蚊子 D、接种流感疫苗
C 。
1.传染病的三个特点 2.传染病预防的三条途径 3.生活在细菌环境中的我们为什么不易 患病?
第 3节 身体的防卫
1.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 2.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第一道防线
组成: 皮肤、黏膜、黏膜上的纤毛及其分泌物
破伤风
—破伤风细菌
例3-- 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
。
人类感染炭疽病的主要途径:
1.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 ---饮食传播 2.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 ---接触伤口传播 皮肤炭疽 3.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 ---空气和飞沫传播 肺炭疽
思考;针对传染病的这些特点,你认为应该如何 预防和控制?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1.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等; 2.对感染动物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水源和粪便管 理;生活用具消毒;消灭媒介动物(蝇蚊蚤虱)等(主 要方法)。 保护易感人群:体育锻炼,不与传染原接触, 预防接种等。
提醒:“该注意你的健 康了”
降低健康水平 提高健康水 很不健康 既不生病也不健康 很健康 (亚健康)
生病---------------------------健康
表现 :心慌、气短、胸闷乏力、记忆力 减退、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易患感 冒、心烦、出汗、体温异常、 面色灰滞、 功能低下等。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
—— 世界卫生组织WHO
生理-由身体的功能决定
生理健康的标准: 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 生理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心理-认知、自我调整能力决定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能在人际 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 对抗 抗原的一种 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
读图:P78 《抗体 对抗 病原体》
特 异 性 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如果病原体侵入细胞内呢? 免 细 范围:细胞中 疫 胞 特异性:
免 疫
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体 范围:体液中 液 特异性: 免 ①抗体针对某一种抗原 疫 ②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繁殖和分化能力)
√ √
二、来自病毒的威胁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
能够自我复制和寄生在活细胞内的非细胞生物。
侵入活细 胞而致病
特点:
① ② ③ ④
形体微小,无细胞结构; 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依靠自身复制完成繁殖 无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例 --
流感病毒
流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病,是由病毒(不是一 种,而是约1万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还能 引起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
第1节
健康
讨论:
1、一个人患感冒了,他健康吗?为什么? 2、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他健康吗?为什么? 3、一个人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健康吗?为什么? 4、什么是健康?
5、你认为自己健康吗?
6、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三要素 :生 理健康、心 理健康和社 会关系健康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 者处于正常(或最佳)状态。
感染炭疽病的症状
发高烧、萎靡不振、容易疲劳,并伴有不时的干咳。 病情会突然恶化,感觉呼吸困难、出汗、皮肤上浮现青 色的斑点,严重者会休克,最终丧命。死亡率很高。
4、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细菌性痢疾 结核
破伤风 霍乱 淋病
结核杆菌
飞沬传播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伤口)传 播 霍乱杆菌 水、食物传播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是传染病具 有 传染性 、 流行性 和 免疫性 。
2、下列属于传染源的是 B 。 A、混有炭疽杆菌的白色粉末 B、艾滋病患者 C、按蚊 D、肝炎病毒 3、下列动物属于病原体的是 C 。 A、蚊子 B、疯狗 C、蛔虫 D、带细菌的鼠 4、下列哪一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细菌,又能通过性 接触传播 A 。A.淋病 B.流感 C.疟疾 D.肺结核
4.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 细菌的___,它由一些__或__自然合成。人们最 早发现的抗生素是___,它能使细菌的____,并 使细菌破裂 。
5.下列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是 ( ) A.细菌性痢疾 B.青春期肺结核C.破伤风 D.霍乱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1)任何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 (3)细菌不一定会使人患病。 √ (4)霍乱主要是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使人感染的。 (5)炭疽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病,死亡率是很高的。
标准: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社会关系-由思想、观念、态度决定
标准: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健康三个要素之 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小测: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如何提高健康水平? 归纳不健康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生活方式因素; 3)环境因素; 4)保健设施因素。
一、温故 1、微生物的种类? 2、细菌的结构特点: 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
①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②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 ①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 扁桃体炎
——链球菌
②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 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甲肝、 阑尾炎、 心脏病、 骨折、 流感、 肺结核
定义: 传染病 ①由病原体引起的 ②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 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特点:
传染性、流行性 和 免疫性 。
① 54岁的河北籍男子孟茂盛,起初他不知道自己 患了“非典”,去天津治疗,在治疗期间,先后有 97人被他感染上 “非典”,人称“毒王”。 ----传染性 ② 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可广泛传播使一 定地域内同时出现较多的病人。 --流行性 ③ 人体患病痊愈后常该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免疫性 常见的传染病见课本P74
2、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①传染源 ②易感人群、 ③传播途径 ③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1、空气、飞沫 ——消化道传染病 2、饮水、食物 ——血液传染病 3、生物、媒介 4、土壤、接触。 接触传播——体表传染病; 性接触传播——性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