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三种境界的论述,引发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诗分别出自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作品,王国维借用它们来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的不同阶段
和心态。

第一境界是在迷茫中树立远大的目标。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独自登上高楼,在寒风中望着天边的路。

他心中有着无限的渴望和抱负,但也感到困难重重和孤独无助。

他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二境界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为了心爱之人而消瘦憔悴。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利禄,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他不畏艰险困苦,不惧风雨打击,只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三境界是在平静中达成成就。

这个时候的人像是在茫
茫人海中寻找某个人。

他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

但当他回头一看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和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远见、有毅力、有平常心。

只有经历了这三种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解读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解读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解读
解读:人生的三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昨夜的风非常的大,把绿色的树叶都刮落了,用来形容当时局势的动荡不安,而作者也为自己的前途感觉堪忧,迷茫,所以才会独上高楼,想要望尽天涯海脚,找到自己的方向。

其实第一境界所说的就像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但又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将去做些什么?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之手,描述的是爱情,相思,把主人公饱受相思之苦,变得憔悴消瘦描写的淋漓尽致。

估计,也只有柳永可以做到吧。

然而在这里,跟爱情和相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里,王国维想表达的是,在这个人生阶段,已经走了人生目标,并且为之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变得憔悴消瘦也无所谓,可看出那种坚心,和毅力。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之手,描述的是一个人为了寻找自己想寻找得东西,跋山涉水,奔走千里,然而一直没有进展,突然的一个回首,发现,要寻找的东西就在眼前,苦苦追寻后,终于迎来了惊喜,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用心,总有一天你会获得成功。

虽然在成功的道路上非常的艰难,但是一定不要怕,不要退缩,只要勇敢的去做了,成功就会在某个角落
里等着你去发现,也许就在你的身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

”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三种境界”出自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理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三境界

三境界

我国晚晴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过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境界依次递进,由远及近。

第一境界为立志高远,渴求理想,饱尝孤寂;第二境界为艰苦奋斗,执著践行,百折不挠;第三境界为水到渠成,实现理想。

三个境界相互贯通,相得益彰。

坚持三境界固然不容易,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三种境界并不是不可能的。

三境界的实践,构成人生的奋斗征程。

13、《只有一个地球》阅读训练参考答案一、巧妙关联(关联词语填空)。

1.地球的资源(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即使)这些设想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3.(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就)会别无去处。

4.我们(之所以)要好好保护地球,(是因为)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

二、方法辨析(指出各句的说明方法)。

(填序号)A.举例子B.打比方C.作比较D.列数字1.在群星璀灿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B)2.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D)3.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 )4.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A)三、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以_科学小品文_的形式,从_人类生存_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_只有一个地球__”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_珍惜资源,保护地球_。

2.课文从_宇航员要往地球时的景象_引入,接着从_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_、_地球拥有资源有限__、_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以移居_三个方面来说明_保护生态环境_的事实,最后告诉人们_精心保护地球_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_。

四、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yìnɡ)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hén)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三境界

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一、经典原文《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集大成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提出并用词句精彩的阐释了人生和事业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之为经典。

二、经典感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审美“境界说”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是全书的脉络、统领全书。

在“境界说”的框架中,王国维先生论及人生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取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原词本意是形容情感凋零,离人形单影吊、落寞惆怅。

王国维先生借用为第一境界,旨在王阐明: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取自柳永《凤栖梧》,原词如下:“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憑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维先生则借用为第二境界,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艰苦磨练,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词话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词话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词话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者:鄢俊慧黄毅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2期【摘要】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在诗词中极具地位,其中的“境界说”更是王国维先生的高明之处,为世人所称道。

该文作者不仅对其作了细致分析,而且结合对它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王国维;人生;境界一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在诗词中极具地位,不仅对传统词学进行了批判的终结与转变①,也开端了中国现代诗学,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终结的标志,对现代中国诗学转型有深远的影响②,亦为“现代美学”的研究奠基③,其中的“境界说”更是王国维先生的高明之处,为世人所称道。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诗文按原词解,是情感堆积、登高有感的酝酿期,对下文“望尽天涯路”做一种铺垫。

王国维则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信念,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概貌,才能夯实成功的基础。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却不失得意人生的形象觊觎。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段词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亦作“蝶恋花”,是词调的不同名称,因梁简文帝诗有:“翻阶硖蝶恋花情”句故名,又名《一箩金》、《黄金楼》、《卷珠帘》等。

为双调,60字,仄韵④。

这句话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⑤,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被定义为得意人生的过渡境界,对事业、对理想,需保持执着追求,忘我的奋斗,朝着成功的彼岸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什么看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的人,都会知道王国维先生笔下有人生三境界的说法,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是以中国古代的传统诗词作为境界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便是采用了北宋时期的富贵词人晏殊的《蝶恋花》中的诗句最为概述的,只用到其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词中,晏殊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离愁别绪,对于佳人望眼欲穿的心情,因而独上高楼的时候倍添伤感冷落的心情,但是王国维先生在化用的时候,却恰到好处的选取了其中的清冷空旷茫然的意境,生动而又形象的表现了人生在年少时候的迷茫怅惘之情。

第二境界则是化用了北宋的情词才子柳永的名篇《蝶恋花》中的佳句,历来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词中表现的是自己为了伊人想的撕心裂肺,可以说日渐消沉,但是王国维先生则是巧妙的化用了这一种已经理解成了人们在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不断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第三种境界便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辛弃疾的词中有一种元夕时候的伤感之情,同时也表明了烟花易逝的感情,但是王国维对此解释为人生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知道自己心中最想要什么。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可以说概括提炼的十分独到,对后人有着很高的指导好和启迪作用。

王国维的作品王国维的作品中的文笔细腻工整,辞藻华美,有着极强的国学风采于其中。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为人所熟知,可以说是王国维的代表作品之最了。

王国维在元曲艺术上面也有极强的造诣,同时王国维也编写了一部《宋元戏曲考》,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宋朝以及元朝中的戏曲艺术的极大程度上面的归纳和分析。

同时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对于元曲艺术的分析之作品。

王国维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人间词话》,其中,王国维写下的人生的三重境界,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可以算是王国维把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精华融入到了人生之中,如此着实被人褒美。

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三重境界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

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

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

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

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

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

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

守戒亦是一种能。

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

守戒即是悟能。

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

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

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

“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

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

心生,魔生;心灭,魔灭。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王国维先生人生治学的三大境界说

王国维先生人生治学的三大境界说

说一说“学”
张庆勇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北宋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北宋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
三句情话,相思的佳句,王国维先生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语言新颖,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第一重境界是说,做学问者,要执着的追求,要目标明确,要了解事物的概貌,登高望远是也。

第二重境界是说,要达到理想的彼岸,要在所不惜,此“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也。

第三重境界是说,经历多次磨砺,就逐渐成熟,最终达到豁然顿悟,明察秋毫之地步。

水到渠成是也。

对于强项实验学校的莘莘学子而言,“想学——能学——会学——学好”是应该弄明白的思想。

“想学”,即有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有兴趣,有动力,有欲望。

“能学”,即可以学,循序渐进地学习,学起来,有学习的成功的体验。

“会学”,即按照各学科的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学科规律来学习。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好”,即学精,学懂。

由前面的三个阶段“想学——能学——会学”而发生质的变化与飞跃,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三境界”——顿悟也。

就现阶段而言,“想学——能学”尤为重要,真心希望同学们学起来吧!。

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导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中一段广泛传颂的精妙文字。

王国维虽是引文小疵,但作为学者大家,严谨态度有时也会打点折扣,此可谓人无完人。

最令人扼腕的,是王国维不幸的结局。

他虽然从理论上通晓做事业乃至做人都要不怕艰难,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奋斗,最终必赢得光明与成功。

但在实际处世做人之时,最后居然违拗了自己发现并倡导的成功理论与创新精神,在生活里遇到不顺心、不理解的社会风潮与动荡时,禁不住精神上的压力,在五十岁那年投湖自尽,令众人震惊而痛心不已。

看来,自己创立了科学新颖的学说理论,却不能从自己的行动上去实践验证,反而反其道行之,这真是大学问家莫大的悲剧。

王国维的短促一生昭告我们,创立新的学说是可贵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去实践。

一旦理论与实践脱节,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

人在遇到厄难时,
不应动摇退缩,而应衣带渐宽终不悔,唯有如此,才可能在灯火阑珊处看到瑰丽的希望与辉煌,引导我们更加坚定乐观地生活下去,奋斗下去。

王国维的三境界

王国维的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王国维三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三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三境界是什么“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

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

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

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5]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诗文按原词解,是情感堆积、登高有感的酝酿期,对下文“望尽天涯路”做一种铺垫。

王国维则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信念,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概貌,才能夯实成功的基础。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却不失得意人生的形象觊觎。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段词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亦作“蝶恋花”,是词调的不同名称,因梁简文帝诗有:“翻阶硖蝶恋花情”句故名,又名《一箩金》、《黄金楼》、《卷珠帘》等。

为双调,60字,仄韵④。

这句话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⑤,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被定义为得意人生的过渡境界,对事业、对理想,需保持执着追求,忘我的奋斗,朝着成功的彼岸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王国维第一部分[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①”,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②”,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注释:①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楫。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②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①”,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②”?“宝帘闲挂小银钩③”,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④”也。

注释:①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②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③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④秦观【踏沙行】见三注。

[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①”,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②、夏英公之《喜迁莺》③,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注释:①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夏竦【喜迁莺令】:"霞散绮,月垂钩。

帘卷未央楼。

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

凤髓香盘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①”,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②”,差近之耳。

注释:①张惠言《词选序》:"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②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十二]“画屏金鹧鸪①”,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弦上黄莺语②”,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③”,殆近之欤。

注释:①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

梦长君不知。

"②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③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

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

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十三]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①”,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注释:①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①,可谓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③”,《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注释:①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

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飞卿,严妆也。

端己,淡妆也。

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 ②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③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十六]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十七]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十八]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①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注释:①宋徽宗【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十九]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①。

注释:①龙沐勋《唐宋名家词选》:"案《花间集》多西蜀词人,不采二主及正中词,当由道里隔绝,又年岁不相及有以致然。

非因流派不同,遂尔遗臵也。

王说非是。

"[二十]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①”,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②”,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③”不能过也。

注释:①冯延巳【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

自古金陵道。

少年看却老。

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②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③《全唐诗》卷六:孟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浩然尝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

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二一]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①”,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

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②”,但欧语尤工耳。

注释:①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②冯延巳【上行杯】:"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

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二二]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

①”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②。

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

③”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注释:①梅尧臣【苏幕遮】(草):"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②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引此词云:"此一种似为少游开先。

"③冯延巳【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蒲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

"[二三]人知和靖《点绛唇》①、圣俞《苏幕遮》②、永叔《少年游》③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④”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注释:①林逋【点绛唇】(草):"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