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

合集下载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摘要: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是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引起的抗体反应会影响药动学、药效或毒性反应。

ADA的产生会缩短或延长药物半衰期,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分布。

免疫原性的分析在复杂的血清基质中进行,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

分析方法及检测水平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规范实验操作,提高检测的有效性。

免疫原性评价是药物开发阶段中安全与疗效评价的需要,也是申报提交的关键要素。

开发有效的免疫原性检测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免疫原性,MRD,方法学验证正文免疫原性通常是指治疗性蛋白和/或代谢物诱发其自身或相关蛋白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相关事件的能力。

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反应越强。

分子量低于4000时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在4000到10000之间时具有弱免疫原性,分子量大于10000时具有强免疫原性。

但是也有例外要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

免疫原性分析必须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均开展。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可能诱发机体产生有害的免疫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免疫原性评价需要有效特异的检测方法。

在临床前便需要确定检测方式,在方法的设计、开发和验证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环节。

临床前和临床中样本的检测需使用经过严格验证的方法进行检验。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平台主要包括ELISA、ECL、RIA和SPR。

检测方法一般为夹心法、间接法或直接法。

免疫原性方法学的开发要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包括反应模式的选择、包被抗原浓度的选择、包被条件的选择、封闭条件的选择、样品稀释液的选择、最小稀释度(MRD)的选择、酶稀释液的选择、显色液时间的选择以及各条件的孵育时间及温度的选择。

每个反应步骤都会影响方法的性能。

阳性抗体的质量直接影响方法的灵敏度。

阳性抗体需要稀释在与待检样本一致的空白动物血清中。

由于基质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检测背景,需要优化各反应条件将背景降低。

对于背景的高低无确定的要求,但是背景越低越好,太高的背景也会影响检测灵敏度。

开发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灵敏度和耐药性,其次为精密度、选择性、特异性、稳定性。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2020版药典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左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 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左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圧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测立(限度或泄量分析)、含量测左(包括特性参数和含量/效价测立,苴中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龙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岀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越表1检验项目和验证指标① 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 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別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泄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如方法专属性不强,应采用一种或多种不同原理的方法予以补充。

1.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

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阴性反应。

2.含量测泄和杂质测圮采用的色谱法和英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诸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任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怎,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左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圧结果。

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超敏反应
非特异性作用 注射反应 细胞因子释放 局部过敏反应 其它
免疫复合物沉积,影响肾脏;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或效应 免疫细胞导致其它的免疫反应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结果解读
基本原则
不能直接外推,不能完全反应临床的免疫原性
结合PK、TK数据分析动物暴露情况
结合动物毒性反应,综合考虑种属差异,评价临床前毒性 风险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的抗体可攻击自身内源性EPO,造成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 症
--其它内源性对应物存在的药物,如干扰素,IL-2,GM-CSF,促血小板生成素等有报道针 对内源性对应物的抗体
免疫原性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影响
三、对临床前安全性的影响 过敏反应 诱导产生IgM或IgG,特别是有时也诱发IgE,导致速发型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一、多结构域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类型: Fc、HSA融合蛋白 PEG化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 ADC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风险更为复杂,分析方法 建立更为复杂
注意点:通常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区分与药物结合的表位,根据结合功 能区来区分ADA的风险
策略:基于风险、基于目的、基于数据
可揭示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的差异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对于临床研究是需要的
免疫原性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影响
一、对PK、TK的影响 ADA产生改变PK、TK profile
与药物活性位点或非活性位点结合 对于治疗性抗体药物可能会加速药物清除,减少药物暴露
量 对于蛋白和肽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药物清除,增加药物暴露
ADA检测的重要性
快速地清除,影响药代或药效学谱线,缩短或延长半衰期 ,改变生物分布
中和药物,损失药效
产生免疫效应,如过敏反应,超敏反应,血清病,免疫复 合物沉积

快来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快来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快来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虽然姗姗来迟,但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终究还是来了。

相信各位医药界同仁们都翘首以盼很久了。

白天看到朋友圈这个消息小欣就兴奋不已,终于我们有了自己的免疫原性指导原则。

也很高兴自己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晚上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品读起来。

(跟大家说一下,基因治疗的免疫原性那篇我没忘,只是写的一直都不满意,这篇先插个队)CDE发布的这个《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可谓根正苗红,出自CDE就天然带着不凡的影响力。

通读下来发现全文结合了很多CDE审评的实践经验,也有了我们国家自己在免疫原性上的思考,不再简单是对某一篇国外指导原则的翻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生物药发展给我们监管机构带来的挑战及推动),行文方面比小欣翻译的FDA指导原则可读性要强不少。

绝对要给个大大的赞。

接下去就让小欣带大家看看《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里面讲了些啥,跟FDA免疫原性指导原则的差异部分以及对我们实际工作带来的影响。

“概述”部分与FDA的指导原则相比有几处值得注意的地方1,第4行,在免疫原性定义中加入了药物代谢物的描述,这个描述显然比FDA指导原则的适用面要更广的,但是小欣建议是否能给出一个范例,这样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代谢物如何考量。

2,第9行,在免疫原性影响描述里,加入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考量。

这显然是和第11行体液免疫,第14行细胞免疫相呼应的。

这3处描述可以说一下就把免疫原性的概念给丰富了起来。

要知道FDA的指导原则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抗药抗体的检测上。

3,概述部分的短短一段描述既兼顾了影响免疫原性的影响因素:患者、疾病及药物自身;又指出了对于药企应该寻求什么样的产品:要么尽量免疫原性风险小,要么有合适的免疫原性控制和减免策略。

不得不说,语言精练,用词精准。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被认为信息量太大。

“免疫原性研究内容”部分不得不说,信息量忒大了。

抗药抗体ADA检测:精准评估药物免疫原性

抗药抗体ADA检测:精准评估药物免疫原性

抗药抗体ADA检测:精准评估药物免疫原性在生物制品领域,抗体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生物制剂。

然而,随着抗体药物的使用逐渐增多,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产生了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ies,ADA),这可能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准确评估药物免疫原性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药抗体ADA检测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精准的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抗药抗体ADA。

在接受抗体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这些药物的抗体。

这些抗体与药物结合形成抗体-药物复合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准确检测和评估抗药抗体ADA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抗药抗体ADA检测的首要目标是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ADA,并评估其对药物的中和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RIA)、生物传感器技术和流式细胞术。

这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药物和患者特点进行评估,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通过抗药抗体ADA检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关键信息:首先,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抗药抗体。

这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我们可以评估抗体对药物的中和能力。

如果抗药抗体能够中和药物,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可能降低,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最后,抗药抗体ADA检测可以帮助解释临床试验结果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进行抗药抗体ADA检测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首先是合适的检测时间点。

抗体产生通常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治疗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检测可能更为合适。

其次是合适的检测频率。

检测的频率应根据具体药物和患者特点进行评估,以平衡检测的成本和效益。

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

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

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单克隆抗体药物因其高度的特异性和有效性成为生物类药物治疗的热点。

随着单抗类药物的种类增多及广泛的应用,与其相关的免疫原性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对病人来说,免疫原性影响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甚至会因为ADA和内源蛋白交叉给病人带来致命的新疾病;对企业来说,研发风险大大增加、如果到了临床开发后期才发现ADA问题,会损失惨重;对药监部门来说,免疫原性也成为头等大事,所有生物药上市前必须有免疫原性评价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药抗体 (Anti-drug antibody, ADA)是抗体药物免疫原性评价的主要方式。

ADA的形成可以分为与患者相关的因素和与药物相关的因素。

患者相关因素包括:1.遗传因素:病人ADA出现和病人当时的免疫状态,主要组织相容性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的差异相关。

ADA的形成主要机制是T细胞依赖的,有研究显示病人带有HLA-DRb-11, HLA-DQ-03, HLA-DQ-05等位基因,更易产生ADA;另外,不同人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对同一种药物的ADA产生也可能是不同的。

2.患者疾病状态:•例如有无过往的微生物和病毒感染史;ADA形成率也受个体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儿童与成人差异: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可能与年龄有关,即儿童的蛋白质周转率与成人不同,这可能导致观察到的免疫原性不同,例如用于治疗幼年关节炎的抗体与同等剂量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抗体相比。

•疾病相关因素也强烈影响免疫原性。

•先前接触过类似或相关的单克隆抗体也会影响免疫原性。

3. 给药方案:重复给药或间歇给药比一次性使用的单克隆抗体诱导免疫原性的可能性更高;如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ADA会降低;与药物相关的因素包括:1. 抗体源性:尽管为了降低免疫原性,先后开发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单抗,但是人源化改造,并没有完全消除ADA,即使人源化抗体的CDR区,依然有强的免疫原性,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动物毒性表现等综合评价 充分考虑免疫原性可能导致的免疫毒性 根据具体药物,Case By Case
免疫原性评价PK/TK数据处理
方式: A:在计算平均值前剔除产生ADA个体的PK、TK数据 B:对影响PK行为的个体剔除数据 C:不管ADA产生,所以数据参与平均值计算 D:科学判断,Case By Case E:剔除和未剔除产生ADA的个体分别计算
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评判免疫原性,为临床免疫原性评价 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很多拟用于人的生物制品对动物有免疫原性,因此该类产品进行长期毒性试验时,给药 期间应检测抗体以帮助解释试验结果。应明确抗体反应特点,如滴度、出现抗体的动 物数、中和或非中和抗体等,并将抗体的出现与所有药理和/或毒理的变化综合考虑。 尤其在解释数据时应考虑抗体形成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参数、影响范围和/或不良反应的 严重程度、补体活化或出现新毒性作用等的影响,也应注意评价与免疫复合物形成和 沉积有关的病理变化。《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一、多结构域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类型: Fc、HSA融合蛋白 PEG化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 ADC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风险更为复杂,分析方法 建立更为复杂
注意点:通常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区分与药物结合的表位,根据结合功 能区来区分ADA的风险
策略:基于风险、基于目的、基于数据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二、多聚体:
多聚体是天然结构或变性蛋白组成的高分子量聚合体 生产各环节、产品运输、保存、给药等过程均可能产生 多聚体产生会增高产品免疫原性风险,并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三、游离药物干扰ADA检测:
游离药物与游离ADA结合,影响ADA检出,导致假阴性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目录一、概述 0二、免疫原性研究内容 (1)三、抗药抗体检测 (3)(一)试验设计考虑 (3)(二)方法学开发与验证 (6)(三)试验内容 (7)四、附录 (14)(一)免疫原性多层级检测策略示意图 (14)(二)抗药抗体检测方法的开发与验证 (15)(三)体外细胞因子释放试验 (28)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2一、概述3本指导原则中,药物的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和/或其代谢物4诱发对自身或相关蛋白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相关事件的能力。

5免疫反应的影响广泛,从无临床意义抗药抗体的暂时出现,6到严重危及生命。

不必要或非预期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中和7药物的生物学活性,或与对应的内源性蛋白产生交叉免疫反8应,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不良事件9的发生,对患者的安全性和药物的有效性均有重要影响。

10对于大多数药物,不良免疫反应一般由体液免疫机制介11导的免疫应答所致,因此抗药抗体一直是定义该类药物免疫12原性的主要标准。

但近年来随着免疫调节类药物在重大疾病13中更加广泛的应用,细胞免疫机制介导的不良免疫反应也应14得到重视。

药物的免疫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自身15和药物相关因素均可能影响药物的免疫原性。

患者和疾病相16关因素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免疫能力、遗传因素、预存抗17体、给药途径、剂量和频率等。

药物相关因素包括产品来源、18结构、聚合物的形成、糖基化/聚乙二醇化、杂质、处方、包19装和储存等。

建议在药物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始终关注免疫20原性研究,应基于药物作用机制,产品相关因素,以及拟用21适应证等因素预测免疫原性风险,基于免疫原性风险设计相22应的研究进行风险识别。

在药物的开发中,一方面应尽量选23择免疫原性潜在风险较小的候选药物,另一方面应探索如何24减少和控制在临床研发中观察到的免疫原性的不良影响。

25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以及含有26此类组分的药物,例如偶联药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规范疫苗研发行为,指导疫苗研究单位科学地开展研究工作,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我局组织制定了《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联合疫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多肽疫苗生产及质控技术指导原则》、《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并请转发辖区内各有关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十月十四日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前言由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为起始材料,经培养增殖制成的减毒、灭活的病原体,或再经纯化、裂解、亚单位(包括细菌类毒素)等方法处理制备的富含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而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产品,为预防用疫苗。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用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制备的预防用疫苗,其目的是为该类制剂提供一个共同的原则,指导制定临床前研究的方案,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基本原则(一)应符合国家《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对所预防的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研究,包括疾病的危害程度所涉及的人群及病原的型和亚型等;(三)对研制该类制品用于预防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四)应对该制品用于预防该疾病的利益风险比进行研究。

根据该制品的预防方案可能达到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危害,对总体的利弊权衡进行评价,并提出拟采取避免或减少其危害性或副作用的措施。

这种评价将是该方案能否获得批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用于疫苗研究用的菌毒种研究疫苗所用的菌毒种必须证明为引起本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如该菌毒株分离自人体,下述内容必须清楚。

2019版FDA免疫原性指导原则解读

2019版FDA免疫原性指导原则解读

2019版FDA免疫原性指导原则解读经过指导原则发布后的仓促初读,已经梗概了此次正式版的重要变化内容。

相信大家还是想更加详细的了解正式版和Draft版的变化细节。

现对两个版本的变化进行系列解读,希望能给业内同仁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标题部分:从“Assa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for Immunogenicity Testing of Therapeutic Protein Products”变成了“Immunogenicity Testing of TherapeuticProtein Products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ssays for Anti-Drug AntibodyDetection”解读:语句描述进行了调整,重点从Draft版的方法调整到了新版的免疫原性检测上。

新的标题覆盖面更广,而且跟FDA现有的另2篇关于免疫原性的指导原则从标题上的一致性更好了。

从这个标题大有可以写一个系列的可能性了。

二、发行部门部分:去掉了“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CDRH) ”解读:原因不明,不敢妄加揣测。

三、Introduction部分P5第一段第一句中,描述从“validation of immune assays”改为“validation of assays”解读:新描述更加准确,更好的涵盖了cell-based assay。

正式版在行文方面更加的严谨。

*类似的单词调整全文很多,不一一列举,仅解读重点部分。

P6第一行,描述中添加“some peptides, olignucleotides”解读:新描述更加体现了case by case的原则,对于分子量小,结构相对简单的小肽,核酸,免疫原性也是需要根据不同场景进行考量,不能一刀切。

根据产品的风险评级进行是否进行免疫原性或者如何进行免疫原性评级的策略制定。

FDA最新版-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翻译版

FDA最新版-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翻译版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目录1.介绍...................... (1)2.背景..................... .. (2)3.分析方法开发. ..................... . (3)4.分析程序内容.............................................. ......... ..................................... .. 3A.原则/范围 (4)B.仪器/设备............................................. . (4)C.操作参数.............................................. .. (4)D.试剂/标准............................................. . (4)E.样品制备.............................................. .. (4)F.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G.步骤......... ....................................... (5)H.系统适应性..... (5)I.计算 (5)J.数据报告 (5)5.参考标准和教材............................................ (6)6分析方法验证用于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和DMF (6)A.非药典分析方法............................................. (6)B.验证特征 (7)C.药典分析方法............................................. .. (8)7.统计分析和模型 (8)A.统计 (8)B.模型 (8)8.生命周期管理分析程序 (9)A.重新验证 (9)B.分析方法的可比性研究............................................ . (10)1.另一种分析方法............................................... .. (10)2.分析方法转移的研究 (11)C.报告上市后变更已批准的新药,仿制药,或生物制品 (11)9.美国FDA方法验证............................................... . (12)10.参考文献前言本指导原则草案,定稿后,将代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目前关于这个话题目前的想法。

FDA分析方法验证指南(中英文对照版)

FDA分析方法验证指南(中英文对照版)
一旦FDA有要求,则NDA或ANDA的申请者必须提交制剂,原料药,非药典对照品和空白以使FDA实验室能对申请者所用分析方法进行评审(21 CFR 314.50(e) and 314.94(a)(10))。
The FDA laboratory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s are reproducible by laboratory testing. The review chemists and laboratory analysts determin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s for regulatory purposes.
尽管本指南并不专门叙述原料,中间体,赋形剂,包装材料及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中所用的其它物料的分析方法及分析方法验证资料的递交,但是应该应用验证过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检测这些物质。
For questions on appropriate validation approaches for analytical procedures or submission of information not addressed in this guidance, applicants should consult with the appropriate chemistry review staff at FDA.
本指南中所述的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分析方法。但是,本指南中特定的建议可能不适用于有些产品所用的特殊分析方法,如生物药,生物技术药,植物药或放射性药物等。
For example, many bioassays are based on animal challenge models, 39 immunogenicity assessments, or other immunoassays that have unique featur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ubmitting analytical procedure and methods validation information.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是根据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针对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进行技术指导的文件。

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对象主要为新药物和生物制剂,不包含常规药物。

2.研究对象需要经过评估和确认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免疫原性研究的设计需要明确目标、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2.应采用多种实验方法综合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3.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亲和力实验等。

4.动物实验主要包括小鼠或大鼠模型,使用正常组织或人类化的动物模型。

5.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人群中的观察和测试,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同意。

三、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的收集应遵循规范操作程序,并进行详细记录和保存。

2.实验数据的分析应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等。

3.实验结果的数据解读应结合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知识进行。

四、结果和讨论1.结果应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2.讨论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并与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五、实验的伦理与安全1.实验过程应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实验需经过伦理审查和同意。

2.实验期间应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对实验人员和动物造成伤害。

六、结论与建议1.结论部分应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药物开发和使用的建议,包括避免或降低免疫原性等。

综上所述,《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提供对药物免疫原性研究的技术指导,规范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报告,确保药物的免疫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该指导原则仍然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文件,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
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1.03.05
•【文号】2021年第25号
•【施行日期】2021.03.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
原则》的通告
2021年第25号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药物免疫原性研究,为工业界、研究者及监管机构提供技术参考,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年3月5日附件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摘要:几乎所有的生物制药产品都会引起一定的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反应,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人体内,抗药抗体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

但是对于某些治疗性蛋白质,抗药抗体反应能引起各种临床的不良反应,包括温和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前研究表明,抗药抗体能对药物暴露、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造成影响。

因此治疗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引起了临床医生、药企及监管机构的注意。

为了评估生物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以及将实验结果与临床事件联系起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很有必要开发可靠的能够有效评估抗药抗体反应的实验方法。

这里方法学验证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方法学验证是药物上市申请必不可少的。

现行的监管文件对于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相当有限,特别是缺乏有关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

因此,本文对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提供科学的建议。

在现有的关于生物分析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性能验证。

笔者建议采用实验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免疫分析的方法学验证。

这些建议被视为最佳的例子,旨在促进整个医药行业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抗体检测方法。

1.简介:生物制药产品包括氨基酸聚合物、碳水化合物或核酸,一般通过人细胞系、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进行表达,比常规的小分子药物更大(一般大于1~3KD)。

由于以上特性,生物制药产品引起免疫反应的潜力更大。

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与产品的内在因素(种属特异性表位、外源性、糖基化程度、聚合或变性程度、杂质和制剂)、外在因素(给药途径、慢性或急性给药、药代动力学及内源性当量)、患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和替代疗法)相关。

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过敏、自身免疫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例如,药物中和、生物分布异常和药物清除率增强等均可能会使药物的的疗效发生改变)。

ICHQ2(R1)中英文对照

ICHQ2(R1)中英文对照

正文和方法学”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Text
PART I: TEXT ON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分析方法验证文件 ICH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ICH协调三方指导原则 Having reached Step 4 of the ICH Process at the ICH 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 on 27 October 1994, this guideline is recommended for adoption to
Q2
Committee under Step 4 and 1994
recommendation for adoption to
the three ICH regulatory bodies. 在第4阶段经侧环委员会同意并推 1994-10-27 荐给三方ICH监管机构采用
Guideline on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Methodology
Parent Guideline dated 27 October 1994 最初指导原则起于1994年10月27日
(Complementary Guideline on Methodology dated 6 November 1996 incorporated in November 2005)
--杂质含量的定量测试;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Text
- Limit tests for the control of impurities; --杂质控制的限度测试; - Quantitative tests of the active moiety in samples of drug substance or drug product or other selected component(s) in the drug product. --原料药或制剂或其他药品中选择性的组分的样品的活性部分的定量测试;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other analytical procedures, such as dissolution testing for drug products or particle size determination for drug substance, these have not been addressed in the initial text on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Validation of these additional analytical procedures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those listed herein and may be addressed in subsequent documents. 虽然有许多其他的分析方法,诸如药品的溶解性试验或药品微粒大小测试,在分 析方法验证最初的正文中并未给出。那些额外的分析方法的验证和在这里列出来 的分析方法同样重要,且有可能在后来的文件中提出。

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

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发布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文号】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发布日期】2005-10-14【生效日期】2005-10-14【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规范疫苗研发行为,指导疫苗研究单位科学地开展研究工作,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我局组织制定了《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联合疫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多肽疫苗生产及质控技术指导原则》、《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并请转发辖区内各有关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五年十月十四日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精品文档你我共享前言结合(以蛋白为载体的细菌多糖类)疫苗是指采用化学方法将多糖共价结合在蛋白载体上所制备成的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用于提高细菌疫苗多糖抗原的免疫原性,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等。

结合疫苗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国药品GMP要求。

其制造及检定方法的标准操作规范、验证和修订应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或认可。

本原则适用于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

应根据疫苗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分类,在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条件下进行各项生产用菌种的操作。

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并应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例如免疫接种相应的疫苗。

必须制订详细的和切实可行的紧急处理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细菌溢出、渗漏等其它细菌播散事故时,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危害人身和环境的安全。

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为进一步规范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疫苗)临床试验和提高临床研发水平,保证同类疫苗注册上市时具有相似的安全有效性,指导非创新性疫苗的临床研发和评价,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所述非创新性疫苗是指已有同类疫苗在中国境内上市,其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上市同类疫苗具有可比性的疫苗。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免疫原性替代终点进行有效性评价的非创新性疫苗。

对涉及处方和生产工艺等变更的疫苗,如需要通过临床可比性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变更可行性的,也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疫苗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等相关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将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临床试验前的考虑对于非创新性疫苗,在研发立项时应充分评估已上市同类疫苗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常应首先进行候选疫苗(或称试验疫苗)与已上市同类疫苗(或称对照疫苗)在药学和非临床方面的比对研究,其比较数据结合临床试验结果用于评价两种疫苗的可比性。

上市疫苗关键质量标准项目的可接受限度(如抗原含量/效价、病毒滴度、产品及工艺相关杂质等),不仅须根据生产工艺能力、稳定性研究等药学研究数据确定,还需结合非临床研究批次和结果、注册临床试验批次的核定结果及临床试验安全有效性结果分析论证其合理性。

因此,应在充分考虑生产规模的预期放大、生产工艺地址变更、生产参数调整及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异度、产品货架期降解等因素基础上,选取在上述因素方面可代表上市生产的试验疫苗进入注册临床试验。

建议采用商业化规模生产的疫苗用于申请上市许可的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含加强免疫)。

三、临床试验设计的一般考虑对于非创新性疫苗,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该疫苗与对照疫苗在安全有效性方面的可比性。

《抗体药物分析》

《抗体药物分析》

《抗体药物分析》抗体药物分析是一种对抗体药物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抗体药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抗体药物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分子,从而发挥药理活性。

抗体药物的分析和评估是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抗体药物的分析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抗体药物的结构分析:抗体药物由上、下两个重链及上、下两个轻链构成,其结构特点包括氨基酸序列、二次结构、立体结构等。

结构分析可以通过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进行。

2.抗体药物的纯化和富集:抗体药物通常是在表达系统中进行大量制备的,其中可能会有其他蛋白质和杂质的存在。

因此,需要进行纯化和富集步骤,以去除杂质,提高抗体药物的纯度。

3.抗体药物的定量分析:抗体药物的定量分析可通过生物学活性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

生物学活性测定包括细胞毒性测定、中和活性测定等,可以评估抗体药物的生物活性。

4.抗体药物的稳定性分析:抗体药物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温度、光照、PH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稳定性降低。

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进行,以评估抗体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5.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抗体药物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药物抗体,从而影响疗效。

免疫原性分析通过免疫学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组化等,评估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

6.抗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分析:抗体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效学分析则包括药物对靶标的亲和力、半衰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

7.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过程的监控、关键步骤的验证、批记录和相关文件的管理等。

此外,还需要对批生产药物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测试,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抗体药物分析是对抗体药物进行全面评估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抗体药物的结构、纯化和富集、定量分析、稳定性分析、免疫原性分析、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抗体药物在疾病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摘要:几乎所有的生物制药产品都会引起一定的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反应,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人体内,抗药抗体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

但是对于某些治疗性蛋白质,抗药抗体反应能引起各种临床的不良反应,包括温和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前研究表明,抗药抗体能对药物暴露、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造成影响。

因此治疗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引起了临床医生、药企及监管机构的注意。

为了评估生物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以及将实验结果与临床事件联系起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很有必要开发可靠的能够有效评估抗药抗体反应的实验方法。

这里方法学验证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方法学验证是药物上市申请必不可少的。

现行的监管文件对于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相当有限,特别是缺乏有关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

因此,本文对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提供科学的建议。

在现有的关于生物分析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性能验证。

笔者建议采用实验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免疫分析的方法学验证。

这些建议被视为最佳的例子,旨在促进整个医药行业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抗体检测方法。

1.简介:生物制药产品包括氨基酸聚合物、碳水化合物或核酸,一般通过人细胞系、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进行表达,比常规的小分子药物更大(一般大于1~3KD)。

由于以上特性,生物制药产品引起免疫反应的潜力更大。

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与产品的内在因素(种属特异性表位、外源性、糖基化程度、聚合或变性程度、杂质和制剂)、外在因素(给药途径、慢性或急性给药、药代动力学及内源性当量)、患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和替代疗法)相关。

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过敏、自身免疫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例如,药物中和、生物分布异常和药物清除率增强等均可能会使药物的的疗效发生改变)。

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是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这也是监管机构、生产企业、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

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监管机构均要求通过药理学或毒理学相关的方法对抗药抗体进行评估。

免疫原性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依赖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对于抗药抗体的客观检测和表征。

因此免疫原性生物分析方法在用于检测研究样本之前应进行适当的开发及验证。

已有出版物提供了关于抗药抗体检测和表征的策略、方法开发及优化等方面的指南。

方法学验证是对分析方法的评价,通过特定的实验室方法表明采用的分析方法适用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具体到抗药抗体的检测方法,验证就是指证明该方法能可靠的(例如一致性和重复性)在复杂的生物基质(血清或血浆)中检测出低量的药物特异性抗体。

方法学验证应该通过预先研究阶段和研究阶段两个阶段进行,预先研究阶段是指在分析样品之前的工作,研究阶段是指样品的分析工作,预先研究阶段和研究阶段对于表明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同等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验证的主要性能特征,推荐方法学验证相关的方法和措施。

本指南应当被视为最佳实践范例,考虑到具体实际分析方法时,在保持科学合理性和客观性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替代方法。

若采用替代方法,建议与监管机构进行充分讨论。

以细胞功能为基础的中和抗药抗体生物检测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分析不在本指南的讨论范围内。

2.方法抗药抗体检测临床和非临床研究通常是通过对治疗引起的抗药抗体反应的检测和表征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目前可通过多种方法可用于抗药抗体的检测,包括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检定法(RIA)、放射免疫沉淀法(RIPA)、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电化学发光法(ECL)。

每一种检测方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最近的文章中已进行过讨论[8,14]。

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在方法开发和优化后均应进行正式的方法学验证,以保证该方法适合相应的检测要求。

因此可以预测,本指南的验证建议适用于大部分的抗药抗体免疫检测。

研究人员应根据检测系统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方法学验证方案。

临床研究中抗药抗体的检测和表征通常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方法。

抗药抗体检测试验通常包括筛选试验和特异性确证试验,表征试验通常包括抗体滴定和中和抗体检测[10]。

应用到具体研究样本时,抗药抗体分析试验需要两个关键决策参数,分别为筛选试验的筛选临界点(screening cut point)和特异性确证试验的特异性临界点(specificity cut point)。

筛选临界点有助于抗药抗体检测结果的分类,高于筛选临界点为活性样品(活性样品通常为潜在阳性样品),低于临界点为无活性样品。

活性样品通过特异性确证试验(如竞争性药物抑制信号通路)检测是阳性(特异性活性)还是阴性(非特异性活性)。

特异性临界点为抑制信号通路所需的样品量,也就是具体药物的抗药抗体,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抗药抗体的检测方法通常是非定量试验(有时是半定量试验),因为没有可用的标准化的物种特异性的抗药抗体作为校正标准品[15]。

阳性对照一般都是内部开发的(例如单克隆抗体或高免血清的多克隆抗体),不可能将受试者检测到的所有抗药抗体作为阳性对照。

如果准备使用质量单位标示抗药抗体水平,那应该证明标准品和试验样品的平行性,以确定样品的浓度的准确性[8,10]。

若未证明样品与标准品间的平行性,则准确性是可疑的。

滴定法是另一种评估抗体水平的方法,该方法不同样品稀释间容易缺乏平行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表明,滴定法适用于抗体水平的评估。

几十年来,临床上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接种等都采用这一方法[16~22]。

滴定法比较抗药抗体反应更为简便且所需的验证工作更少,因为其不需要再对不同产品的抗药抗体与标准品间的平行性进行详细描述与证明。

此外质量单位法每当标准品品改变时均需要进行重新验证。

综上所述,两种方法都无法提供准确的定量数据。

因此,赞助商建议采用相对浓度(质量单位)或滴度表示抗药抗体水平。

某些监管机构会更倾向于使用滴度单位。

滴度是仍能产生阳性结果的最大稀释倍数的倒数。

在方法的开发和优化阶段,应先确定方法并进行记录,例如选择所需的试剂、最佳浓度、预期样品所需的最大稀释倍数等。

这些需要研究人员在预先研究阶段进行简单或重复确证。

本文假定以下属性在验证之前已被确证:免疫分析方案及方法设计,分析基质的类型,最大稀释倍数(MRD)、试剂的最佳浓度、酶标板的均匀性评估(如位置的影响、漂移等)。

监管机构可能会要求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

在方法的开发和优化阶段,通过对对照品的检测,对方法的变异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统计学的应用降低验证过程中的主观作用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为了确保实验的客观性必须依靠于统计手段。

由于大多数研究者无法获得统计学家的服务,本文提供了简单且足够严格和有效的统计学方法。

所涉及的统计计算都可以采用商业统计软件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不需要经验丰富的统计学家。

然而,如果有统计学家协助进行验证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话,统计学的应用可能会比本文提供的更为严格和有效。

3.预研究验证临床和非临床研究中在开始样品生物分析前的验证试验称为预研究验证,它主要从数学和可定量方面描述分析方法的性能特征[8]。

预验证(prevalidation)是指研究工作启动前的筹备工作,两者不能混淆。

另一方面,在研究验证是指监控整个方法使用过程的性能特征,以确保方法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通过完整的方法开发和优化后,分析方法应具备验证的条件,如优化试验数据表明检测方法具有潜在的可靠性和适用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方法的可靠性依赖于分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以及试验人员的熟练程度。

本质上,分析方法是包含多个因素的整体系统而不仅仅是试剂而已。

验证方法应包括系统适用性,这属于在研究验证范畴。

建议开始预研究验证之前制定相应的验证实验方案或验证实验标准操作程序(SOP),验证实验方案应说明该方法的预期目的、分析方法的详细说明、待验证的性能特征以及精密度、稳健性、稳定性和耐用性的预期验收标准。

此外建议在验证实验方案中加入适当的实验细节和数据处理步骤,这样可以为验证人员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以确保更好的处理数据。

抗药抗体检测应建立相应的验收标准,有助于确保在研阶段的试验的有效性。

为此,应通过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评价后建立用于质控的系统适用性标准(可接受范围)。

此外,在研验证阶段中间精密度试验,对照品和样品检测也应有相应的验收标准。

当在研验证阶段的分析数据不符合验收标准时,应拒绝该数据。

在预研验证阶段不应建立验收标准,因为这可能会使某些验证数据被排除,导致不能准确估计分析误差。

除了可明原因(如技术误差)、有意或无意偏离实验方案所得分析数据应被剔除外,预研阶段的所有分析数据都应计算在内。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际协调会议(ICH)和美国药典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定量检测的分析验证应研究的一般性能特点[23~25]。

由于抗药抗体免疫分析属于半定量检测,所以有些要求并不不适用。

对于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学验证,应对以下9项参数进行测定:1. 筛选临界点2.确证临界点3.灵敏度*4.系统适用性控制(QCs)验收标准5.耐药性*6.精密度7.鲁棒性8.稳定性*9.耐用性(有条件时)如果分析方法的开发和优化过程已充分说明并得到适当记录,在预研验证阶段不需要对以上标有*的参数进行重复验证,尽管验证报告中应提供相关的数据。

如果最终的方法有所变动的话,预研验证阶段应重新测定。

抗药抗体检测方法开发阶段的预期用途和产品上市后的用途可能会不同。

例如,在开发早期只有一个分析人员进行试验,开发工作完成后和上市后可能会有多个分析人员进行试验。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验证要求应随着检测方法应用的改变而改变。

然后,在药物申请期间还是应对以上列出的参数进行验证。

传统分析方法的稀释线性测试不适用于抗药抗体检测。

当使用滴度标示抗药抗体反应时,需要使用阳性对照,或者最好使用累积抗药抗体阳性样品,在合理稀释范围内不出现异常非线性。

通常,在方法开发阶段都会包括最大稀释浓度(MRD)的选择,验证阶段不需要进行重复测定。

如果出现前带效应,建议选择一个不受前带效应影响的MRD,或者采用多种稀释样品。

稀释线性信息有助于设计系统适应性质量控制。

筛选临界点筛选临界点定义为筛选试验的响应水平,响应值高于该临界点的样品为活性样品(或者称为潜在阳性),响应值低于该临界点的样品为阴性样品。

一个有效的筛选临界点需要在预研究验证阶段对一些列样品测定值进行系统性的统计分析确定,所使用的样品要求来自代表药物使用目标群体或受试者。

当免疫分析的方法存在错误风险时,筛选试验宁可出现假阳性也要避免假阴性[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