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研究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鲁迅研究》复习大纲、样题

《鲁迅研究》复习大纲、样题

《鲁迅研究》一、你如何看待建国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于鲁迅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于鲁迅的各种激赏、赞誉之辞,我们并不陌生,对于其它种种的挑战与质疑,我们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比如:在打倒孔家店、批判我国古代文明传统的浪潮中,鲁迅与很多学者一样显得过于极端,甚至认为“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对在内战与外侵双面交困下的国民政府的求全责备、对其积极一面没有足够的鼓励;有人亲身听过南京大学一位教授从社会功用角度批鲁迅的讲座,该教授认为鲁迅一味地“破”,而几乎没有“立”的功劳,唤醒了很多民众却没有指明出路,较之大量无理的谩骂,他的观点相对符合学理。

鲁迅是否合适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固然可以讨论。

但,至少我所见到的诸多否定鲁迅的言论还是不能打消我们对鲁迅的尊敬(并非独尊鲁迅!)。

关于近年来众多对鲁迅先生的过分攻击与置疑,我仍然想说的是:鲁迅的地位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是很重要的,他的文章对旧时的中国的挖掘和认识是很深刻的.不管他是怎么走上了文学的道路的,他的贡献是我们中国人所公认的,他的文学意识也是和现代的文学意识所不背离的,他的先进性也是勿庸质疑的.我个人认为他对中国的思想所产生的印象是决定性的,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是很激进的,但是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我想他的贡献和以前是否学过钢铁,造船与医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该是一个有着充分的文学天赋的人吧!二、你如何理解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在思想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个人"、"精神"与"进化"是鲁迅留日时期五篇文言论文的三个关键观念.鲁迅的人性进化论以意志为动力,以"精神"的进化为目标,以"个人"为单位;以"主观"和"意力"阐释的"精神",最终是以"个人"的人格承担下来;"个人"指向"天才"、"超人"和"英哲"的"个性"及其"精神"价值.鲁迅在日本弃医从文,就开始了他的唤醒民众,救国的光辉道路。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1 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宋人话本的产生,在小说史上带有革命的性质。

其中有一点是: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贫民,尤其是市民。

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6)鲁迅小说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首先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见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P10)2《儒林外史》与鲁迅的杂文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绪论中说:《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着鲁迅的杂文。

值得注意。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10)3 时代的转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历史的批判。

不对旧的民族历史作批判性总结,便难以对新的民族历史作总结性开始。

鲁迅小说正是对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辉煌的一页——辛亥革命作了艺术的批判。

这是我们论述鲁迅小说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所应注意的根本出发点。

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4 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主潮,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在“五四”时代的历史交错点作为艺术背景和艺术渊源的。

那么,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如何?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与之有何不同呢?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作了哪些丰富和完美呢?这应该是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之一。

5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尤其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本质,有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领会。

他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精义在于“烛幽索隐,物无遁形”,“使彼世象,如在目前”。

《红楼梦》的艺术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这里,给我们指了一条认识鲁迅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联系的途径——从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把握入手。

应注意研究。

6 鲁迅小说突破了我国旧小说濒于凝固化的艺术格局和表现方法。

这种突破,首先是从短篇小说的艺术格局开始的。

对旧小说艺术的突破,应是鲁迅对中国小说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研究】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

【鲁迅研究】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

《长明灯》 1925年的小说 批判封建主义并热情赞 颂反封建民主战士的作品。疯子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疯子”,实际上是又一个被迫害的反 封建民主战士的形象。他却要坚决地“熄掉长明灯”。
他没有丝毫“劝转”吃人者的打算,更不怕封建统治者的 威胁迫害,勇敢地发出了“我放火”的战叫,表现了作者 彻底烧毁万恶的封建社会的坚强意志和不妥协的反封建 的战斗精神。
四、反映被压迫的劳动妇女问题
1.《祝福》祥林嫂这个“回头人”出嫁的悲剧,深刻地反 映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从而 表明了只有彻底地推翻旧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政治,才 能使祥林嫂那样的劳动妇女们得到真正的解放。
2.《离婚》爱姑形象的塑造,有力地说明了被压迫人民必 须克服自身的思想弱点,才能进行更坚决、更彻底的反 抗斗争。
反映出鲁迅在苦闷中追求,在探索中前进的思想。正如 他在扉页上引用的《离骚》中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者的艺术成就
《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的文坛,标志着中国文学现 代化时代的到来。
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开拓 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给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 了艺术圭臬。
它最早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 后、五四时期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的社会现实生 活面貌,揭示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作者所关注 和探索的中国革命的一些其他的重大课题。
写作于1921年的《故乡》反映了旧中国军阀混战下农村 破产、凋敝的真实图景。

鲁迅作品重点复习资料

鲁迅作品重点复习资料

鲁迅及其作品重点复习资料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了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本科.鲁迅研究.资料

本科.鲁迅研究.资料

高自考《鲁迅研究》【填空题】1.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3)鲁迅一生共创作杂文700多篇,结为16集,约135万字,在其170万字的全部著作中,占将近百分之八十。

2.《摩罗诗力说》1.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2.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3.《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拜仑(裴伦) 和雪莱(修黎)。

4.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5.《摩罗诗力说》介绍英国的两位浪漫主义诗人是__拜仑__和__雪莱__。

6.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出:“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_爰生自觉_”。

7.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8、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坟》)9.(《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0.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1.(《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12.(《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13.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14.(《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3.《野草》:1.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奴才哲学)。

3.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10.“油滑”一、名词解释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1.“匕首”、“投枪”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2.“过客”11.“媚态的猫”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3.“吃人”12.“民族魂” 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4.真的猛士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

鲁迅是现代中国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13.“为人生”5.《摩罗诗力说》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疗救的注意。

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14.“叛逆的猛士” 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

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国。

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最全鲁迅研究资料哦

最全鲁迅研究资料哦

《鲁迅研究》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钱玄同) [单选题]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呐喊•自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参考答案:B [单选题]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 B: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参考答案:C [单选题]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 A:《域外小说集》 B:《呐喊》 C:《彷徨》 D:《故事新编》参考答案:A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参考答案:C [单选题]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 B:《打到孔家店》 C:《文化偏至论》 D:《估〈学衡〉》参考答案:D [单选题]8、《尝试集》的作者是()A:鲁迅 B:周作人 C:俞平伯 D:胡适参考答案:D [单选题]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A:《药》 B:《狂人日记》 C:《风筝》 D:《风波》参考答案:D10、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A:北京大学 B:厦门大学 C:中山大学 D:西北大学参考答案:B1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12、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参考答案:C [单选题]4、《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13、 A:《朝花夕拾》 B:《呐喊》 C:《彷徨》 D:《野草》参考答案:A14、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 B:冯雪峰 C:C:郭沫若 D:胡风参考答案:C01 《鲁迅研究》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钱玄同) [单选题]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卩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1918——1922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1923年8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

1926年lO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1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不周山》(《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

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1924——1925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这两部小说集“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或教材,做类似上述的概括和评价,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日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相同的概括。

从鲁迅的小说与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引言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

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

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

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

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考试大.doc

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考试大.doc

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考试大纲.docl小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0812)自学考试人纲一、课程性质及具设置日的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口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H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木课程的日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日标《引言》(一)学习的日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丿力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Z处。

(二)章节内容2、魯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丿力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舉秋门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门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1- 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魯迅小说崇高的丿力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止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叔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小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屮蜩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屮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屮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研究试题及答案

鲁迅研究试题及答案

鲁迅研究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鲁迅的原名是什么?A. 周树人B. 周作人C. 周建人D. 周树森答案:A2. 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是在哪一年发表的?A. 1915年B. 1917年C. 1918年D. 1920年答案:C3. 鲁迅的《呐喊》是哪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集?A. 诗歌B. 散文C. 小说D. 戏剧答案:C4. 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的全名是什么?A. 阿贵B. 阿强C. 阿QD. 阿福答案:C5.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以下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A. 散文集B. 小说集C. 诗歌集D. 戏剧集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

答案: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2. 鲁迅的《药》中,主人公华老栓为了治疗儿子的病,购买了一种名为________的药。

答案:人血馒头3. 鲁迅的《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其中收录了________篇短篇小说。

答案:十一4.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他重新诠释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其中不包括________。

答案:《红楼梦》5. 鲁迅的《热风》是他的第一部杂文集,其中包含了多篇关于________的评论。

答案:社会和文化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

答案:鲁迅的文学创作特点主要包括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他的作品多以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礼教和唤醒民众意识为己任,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2.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案:《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小说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采用日记体形式的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1、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关键点: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权势者、卫道士、社会群体、被损辱与被损害者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及表现手法上的根本性创新。

2、《阿Q正传》的永恒艺术魅力关键点:阿Q形象中的国民性弱点——自我意识缺乏及其“精神胜利法”;小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艺术上,现实主义典型的塑造以及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

3、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情感意向与艺术特点关键点:五类抒情意向——自我主观情绪的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对庸俗倾向的揭露、对反动统治的控诉、对某些青年思想的批评;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运用和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

4、散文:《朝花夕拾》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关键点:人情世态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融议论于记叙的表现手法5、《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05年简答题已考)关键点:内容上两类三组;艺术上古今贯通6、杂文:鲁迅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关键点:内容上,中国社会思想的百科全书(成熟期对八类历史事件和思想斗争的论战——①对国民党的政治、文化专制;②创造社、太阳社部分激进青年;③对“新月社”;④对“民族主义文学”;⑤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⑥对“论语派”;⑦对左联部分领导人;⑧对各类文坛小丑);艺术上,理性的启迪、情感的感染和形象的刻画熔于一炉。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卩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1918——1922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1923年8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

1926年lO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1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不周山》(《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

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1924——1925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这两部小说集“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或教材,做类似上述的概括和评价,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日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相同的概括。

从鲁迅的小说和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从文学和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鲁迅小说研究大纲

鲁迅小说研究大纲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0812)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 、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 、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 、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人” 的觉醒。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第八章鲁迅的《长明灯》与伽尔洵的《红花》伽尔洵(1855 —1888 )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所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

一九0九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即收有鲁迅先生所翻译的伽尔洵的《四日》一篇,并对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华》一篇,即自记其状。

晚岁为文,尤哀而伤。

今译其一,文情皆异,迥殊凡作也。

”这里所提到的《绛华》即是伽尔洵的代表作《红花》。

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在《(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及《(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二》中,又两次提到《红花》,并作了简要的评价:“他的杰作《红花》,叙一半狂人物,以红花为世界上一切恶的象征,在医院中拼命撷取而死。

论者或以为便在描写陷于发狂状态中的他自己。

”我们知道,鲁迅早期所介绍的俄国作家作品为数并不多,但却再三地提到伽尔洵的《红花》,足见鲁迅对《红花》的重视。

《红花》写于一八八三年,反映的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之前俄国人民解放运动时期的历史面貌。

当时,在俄国文艺界,用短篇小说这一形式反映觉强了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为被压迫群众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作品为数极少,而《红花》是较早的、也是相当成功的一篇。

一九一0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曾把《红花》称为俄国文坛的一颗“珍珠”,指出:“它以非常凝炼的形式展开了一整都自我牺牲和英雄事业的精神悲剧,这悲剧十分鲜明地表现着人类精神的高度的桨。

在《红花》创作四十二午后,一九二五年鲁迅先生创作了《长明灯》。

从早期鲁迅先生对《红花》的推崇和赞赏来看,创作《长明灯》时,在某些方面受到《红花》的启示是毫不奇怪的。

我们说《长明灯》对《红花》有所借鉴,这并不会贬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在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

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的太少,吸收得太少。

”另一方面,我们说《长明灯》在整体上超过了《红花》,也不会降低《红花》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及答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及答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2012年11月)[填空练习]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就在同一期的《新青年》上,作为新诗写作者的鲁迅所使用的笔名则是___唐俟______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隋洛文”是鲁迅所使用的笔名之一,其含义是对当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所谓“通辑堕落文人鲁迅”的挖苦与抗议。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

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称他是“吾家彦弟”。

5、鲁迅对青年作家特别关爱,无私提携,小说《幸福的家庭》其副标题为“拟许钦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6、鲁迅的长孙名字叫周令飞,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7、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评论他自己的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的阴冷”,这篇小说是《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

”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

”“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

”女辛说。

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小说《孤独者》。

11、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杜戏》。

12、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3、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4、鲁迅早年撰写有《坟·文化偏至论》一文,其中提出了如下救国主张:“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15、在《野草》一文中,鲁迅基于进化论思想表述了如下“立人”主张:“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一)领会1.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鲁迅认为,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区占有、选择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从这一基本构想出发,形成了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2.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人的现代化3.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①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②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发展时期,当鲁迅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具体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他是顺应历史的要求来作出选择的,他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放弃对一些具体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

(二)理解、运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②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的一页,他重视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对今人也有所启发;③鲁迅对于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具体文化领域的价值与整体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为今人提供了一种参照.④鲁迅不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且在各具文化领域里勇于破旧立新,树起了作为新与旧分野标记的里程碑;同时鲁迅自身所具有的全部的内在矛盾也无疑在标志着一个特定的文化时代.补充:1。

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

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同时与此相联系,鲁迅还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造国民性”这一历史命题。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其所收的14篇作品的篇目是:《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已》(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风波》(1920年)《故乡》(1921年)《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1922年)《白光》(1922年)《兔和猫》(1922年)《鸭的喜剧》(1922年)《社戏》(1922年)《彷徨》写于“五四”退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化过程,他在《题(彷徨)》诗中写出了当时苦闷心情:“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于是他反忧愤深广的呐喊,转变为对改造社会的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

在艺术上,“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

这本小说集闪烁着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光彩。

《彷徨》所收的11篇作品的篇目为:《祝福》(1924年)《在酒楼上》(1924)2、两部小说集的基本内容(主题):体现“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的伦理思想,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击退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唤醒民众,解放国民精神,推动社会的革新进化。

两部小说集大致体现的内容是:(1)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如:《狂人日记》:是写旧家庭制度和礼教“吃人”问题。

《狂人日记》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由封建礼教所维系的旧家族中,就是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存在着互吃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揭穿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

而使作家感到痛心的是许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历来惯了,不以为非”。

而且许多人自己正是被这样残酷地吃掉的,“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而一旦有机会,这被吃的竟也会去吃人。

这是多么可悲!《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语,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道德的勇气,痛快抒发叛逆反抗之声,也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长明灯》:揭露封建礼教的顽固,表现反封的勇气。

《孔乙已》《白光》:写旧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残杀,抨击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

《祝福》:写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如:《药》:写华老栓用血汗钱买人血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孩子却死了,而治病的人血却是革命者夏瑜的血。

作品点出革命者为民族复兴而英勇献身,然而结果不过是用自己的血,做了愚味群众的送命的药。

(鲁迅把群众对革命冷漠的现状写出来,是要告诉活着的的夏瑜们,唤醒民众是当务之急)《风波》:小说以民国六年(1917)七月张勋复辟的闹剧为背景,围绕鲁镇船夫七斤因被革命党剪了辫子,怕被坐了龙庭的皇帝杀头而引起的一场虚惊,写出辛亥革命,并没有革掉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观念,农村存在着帝制复辟的思想基础。

小说结尾写出复辟失败,七斤家的“风波”平息后,一切又恢复了旧态,九斤老太照样发着“一代不如一代”的怨言,七斤的女儿六斤又被裹了小脚,生活仍如一潭死水。

作品真实地描绘出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的批判。

《阿Q正传》:写国民的麻木、愚弱的精神状态;点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就是在悲惨的处境中,不正视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处处失败、备受屈辱的现实,而是用自轻自贱、妄自尊大、忌讳谈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自欺自骗的手法,以虚幻的胜利来求得精神上的片刻麻醉、满足和解脱。

比如他时时挨打和受欺侮,或者以“我是虫——还不放么?”自甘屈辱;或者以“儿子打老子”自我安慰,自以为得胜;或者转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出气;或者干脆“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于是立刻“转败为胜”。

这种“精神胜利法”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麻醉法,它使阿Q永远不能奋起为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抗争,直到他被绑赴刑场时,竟“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很快就处之泰然,并向围观的人群呼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精神胜利法”使他浑浑噩噩地生,也使他稀里糊涂地死。

他的至死不悟何其令人痛心!在《阿Q正传》里,鲁迅不掩饰对辛亥革命的失望:辛亥革命虽然在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但革命党人忽略了对民众的思想启蒙。

革命党人为了变革社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阿Q在亲眼目睹清政府以暴力镇压革命、用屠刀杀害革命党人之后却连称“好看”,回到未庄后还津津有味地宣传:“你们可看过杀头么?……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还扬手当刀“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阿Q想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想借机捞点财物,复仇,再就是挑个女人。

凡是各他过不去的都是仇人,没有什么真正属于民主革命的思想观念;他对女人的观念是:“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

”(反映出阿Q充满着陈腐的封建习俗观念)在阿Q式的革命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不难感悟到:鲁迅深感失望的,正是阿Q们仍在昏睡之中,革命党人并没有唤醒他们。

《示众》:这篇小说很独特,没有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只是通过围观犯人的一个场景,写出国人的麻木。

(3)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如:《孔乙已》中的孔乙已和《白光》中陈士成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屡试不第而穷愁潦倒的旧式读书人,但从未动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

孔乙已在贫困中始终不肯脱下显示读书人身份的破长衫,除了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和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外,没有生存的本领。

陈士成十六次未考中秀才,却执迷不悟地做着托庇祖宗荫护、当官发财的黄粱美梦。

结果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断了腿而穷死,陈士成鬼迷心窍地投水而疯死。

科举制度成了-害读书人灵魂的无形的软刀子。

孔和陈的悲剧,不仅形象地暴露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弊害,而且也宣告它的气数已尽。

《肥皂》中的四铭是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文人,《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则扛着“新派”人物的招牌,实际上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新国粹派的干将。

他们“卫道”的外衣掩盖着卑劣丑恶的灵魂。

四铭对路上行乞的孝女动了淫邪念头,他从光棍所说“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受到启发,便下意识地买肥皂给妻子,以“移花接木”。

高尔础本来就是个“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流氓文人,他受聘到贤良女学校上课,是为怀着淫秽的意图看女学生。

鲁迅怀着厌恶和憎恨的心情,以嘲讽的笔调,戳破这帮守旧文人道貌岸然的面具,淋漓尽致地揭露他们肮脏的心思和种种丑态。

五四退潮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队伍发生分化,鲁迅目睹落伍者怎样挣扎,但最终逃不掉被黑暗社会所“同化”或吞噬的命运,将自己极强烈的情感融进艺术形象之中,写出了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和子君等现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在描写这类知识分子时,鲁迅不是着意写他们的生活故事,而是写他们的思想经历和心灵创伤。

其基本主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他们都是已经觉醒或曾经觉醒。

觉醒而企图唤醒别人的知识者在小说中是以“狂人”“疯子”的形象出现的。

《药》中的夏瑜在牢里劝牢头造反,结果被牢头打了一个耳光,并被喝止道:“你疯了!”《长明灯》中疯子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向群众启蒙的努力是招致群众的迫害。

因而鲁迅写这些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

一个把先觉的知识者视如狂人疯子的环境当然就有将这些知识者逼回庸众的“正常”队伍的力量。

现实正是这样,觉醒者不是“狂人”和“疯子”,就容易变成“孤独者”或性格扭曲的人,除非他又“然已早愈”般地“正常”起来。

《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是一个脾气乖张的人物,他无端地生气,愤世嫉俗,那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辛亥革命时期的斗士,而现在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所致。

他想起一起奋斗过的“故人”,“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渡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端午节》中方玄绰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是同一类人物。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都是辛亥革命时期先觉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都曾意气风发地指点国是,参加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

那时的吕纬甫曾勇敢地破除迷信,纵谈天下大事。

魏连殳则主张“家庭应该破坏”,常发表“没有顾忌的议论”,见解“奇警”,表现出对旧礼教的蔑视与反叛。

然而,由于他们身上还保留着文化的负累,又脱离了群众,单枪匹马地反抗旧社会,便不敌强大的黑暗势力。

战败之后更失掉了原先的理想和锐气,吕纬甫落荒而颓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生活,在迁葬、送剪绒花一类小事上空耗才能,打发空虚、无聊的时光;魏连殳投奔军阀,走向堕落,在玩世不恭、自暴自弃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孤傲地进行慢性自杀。

这两篇小说对20世纪第一代觉醒者和落伍者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斗争方式,以及脆弱的心理和摇的性格,进行了含泪的批判;这种批判闪耀着作者自我省察、自我探索的折光。

鲁迅在鞭挞和否定导致吕、魏颓唐、堕落的黑暗社会的同时,还深切地揭示出:在风雨如磐的年代,知识分子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是何等艰难。

《伤逝》是鲁迅以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悲情缱绻的诗体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