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如整数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和乘法口诀的记忆与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原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使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和学习能力,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和练习册选择适合残疾儿童的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2、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等教具。

3、多媒体资源准备一些数学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询问学生去超市买东西时如何计算价格,或者在家里如何分配零食等。

2、知识讲解(20 分钟)(1)整数加减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向学生演示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讲解 5+ 3 时,可以先在计数器上拨出 5 个珠子,然后再拨上 3 个珠子,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珠子,从而得出5 +3 =8 的结论。

对于减法,可以通过拿走小棒的方式进行演示。

(2)乘法口诀通过背诵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

可以先让学生背诵 1-5的乘法口诀,然后通过乘法算式进行巩固。

例如,给出 3×4 的算式,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并解释是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练习巩固(15 分钟)(1)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整数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的练习题。

(2)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0-10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字0-10的读写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识数。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等方式学习。

2. 第二课时: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卡片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减法运算。

3. 第三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命名。

教学方法: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操作、分类,从而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

4. 第四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命名。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操作、分类,从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5. 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学方法:利用教具、实地测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卡片:制作加减法卡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实物模型:准备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4. 教具:准备尺子、量角器等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图形的计量》第二节,内容详细包括: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基本概念及其计量单位,通过直观教具和实物操作,使残疾儿童理解图形计量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运用计量单位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克服困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的运用。

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图形计量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直角三角形板、正方形板、长方形板、圆柱体、球体等。

学具:学生用尺、直角三角形板、正方形板、长方形板、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教具展示生活中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图形计量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讲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及计量单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具,理解图形计量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具的长度、面积和体积,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 知识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秀生,关注学困生,提高学生自信心。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 图形计量的方法3. 课堂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课桌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2)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估算一下能容纳多少个这样的课桌。

(3)测量一个水杯的体积,并计算其能装多少毫升水。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和计算。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残疾儿童的学习需求,注重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效果。

2024年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2024年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2024年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图形》的第三节“有趣的平面图形”和第六章《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节“十几减9”。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学习通过实物操作和图像展示进行图形分类;以及运用退位减法计算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认识并命名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并能够进行分类;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数学计算练习,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增强对数学美的感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分类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形卡片、磁性黑板、计数棒、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计数棒、画有图形的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窗户是矩形、红领巾是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名称。

2. 新课导入(15分钟)(1)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分组让学生通过磁性黑板和图形卡片进行图形分类游戏。

3. 例题讲解(20分钟)(1)讲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概念。

(2)通过计数棒演示“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图形分类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如“129=?”等。

六、板书设计1. 左侧:列出各种平面图形,标注名称。

2. 右侧:展示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举例说明。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图形分类答案见课本附录;计算题答案分别为6、9、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学生在图形分类和退位减法计算过程中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理解他们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困难;2.掌握与残疾儿童互动的基本技巧,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3.设计适合残疾儿童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提高残疾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数学教学用具、残疾儿童专用教材;2.教学环境:安静、明亮且无杂音的教室;3.教学辅助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频设备等。

三、教学过程1.了解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在开始教学前,教师要先了解残疾儿童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残疾类型、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以便更好地为他们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2.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与残疾儿童互动时,教师要保持友好、耐心、尊重的态度,积极鼓励他们提问和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应通过直接交流或借助辅助工具如手势、表情等,与残疾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

3.设计适合残疾儿童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适应不同残疾类型的教学方式对于视力有障碍的残疾儿童,可以使用放大器或特殊适应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听力有障碍的残疾儿童,可以借助手势、图像或字幕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运动能力受限的残疾儿童,可以使用特殊辅助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等。

(2)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小组合作活动、实践操作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提高残疾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及时表扬残疾儿童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材料和学习资源,让残疾儿童有更多机会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通过教学观察、课堂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残疾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进步;2.针对残疾儿童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进一步提升。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残疾儿童参加数学竞赛、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加法和减法》中的第31页至第33页。

详细内容包括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算式的组成、运用实物进行加法运算的直观演示,以及简单的加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加法算式的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实物进行加法运算的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培养其数学运算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法概念的理解,加法算式的组成。

教学重点:运用实物进行加法运算,简单的加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如小石子、糖果等),加法演示卡片。

学具:学生用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实物(如小石子、糖果等)进行加法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演示过程,从而引出加法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第31页例题,讲解加法算式的组成,如加数、和等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实物进行加法运算。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根据教材第32页的练习题,运用学具进行加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加法运算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加法概念2. 加法算式组成:加数、和3. 实物加法演示4. 简单加法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 + 3 =7 + 6 =4 + 4 =9 + 2 =(2)运用实物进行加法运算,记录过程并写出答案。

2. 答案:(1)8;13;8;11(2)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加法运算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商品数量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其数学素养。

同时,可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设计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设计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一章《角的度量》,具体内容包括:认识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分类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能独立测量角的大小。

2. 让学生理解角的分类及性质,提高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角的分类及性质。

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角,并提出问题:“这些角的大小一样吗?我们如何测量它们的大小呢?”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量角器的结构,让学生认识量角器。

(2)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并演示如何测量角的大小。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角的分类及性质。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出示例题1:测量三角板中的角,并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并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出示练习题1:测量练习本上的角,并记录结果。

(2)出示练习题2:判断下列各角的大小关系。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分类及性质。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中的角。

六、板书设计1. 量角器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 角的分类及性质。

3. 例题解答过程。

4. 练习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家里或教室里的物品中的角,并记录结果。

(2)根据角的分类及性质,判断下列各角的大小关系。

2. 答案:(1)略。

(2)答案见练习题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理解了角的分类及性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2.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能够准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卡片、实物模型、挂图、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分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分数卡片和实物模型,展示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含义。

2. 新课导入(10分钟)挂图展示分数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例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分数比较大小和分数加减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分组讨论和互帮互助,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① 3/4 > 2/3;② 5/6 > 4/5。

(2)① 3/5;② 1/2。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分数的乘除运算,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关键环节。

对于残疾儿童来说,结合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入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1. 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具,如水果、糖果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将物体分成若干份,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含义。

2. 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对象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岁,患有具体残疾类型,导致行动不便,无法正常到校接受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数字 1-10,并能正确书写。

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如 1+1=2,2-1=1。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物演示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书写。

简单加减法的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图形的辨认和区分。

四、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接感知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个别辅导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五、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1-10。

2、加减法卡片。

3、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实物和图片。

4、练习本、铅笔。

5、小奖品(如贴纸、小零食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与学生亲切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

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字 1-10(20 分钟)依次出示数字卡片 1-10,教学生认读。

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形状,并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书写。

给学生发放练习本和铅笔,让学生练习书写数字。

3、简单加减法运算(20 分钟)用实物演示加减法的过程,如用苹果演示 1+1=2,2-1=1。

出示加减法卡片,让学生计算。

设计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认识图形(20 分钟)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些图形,如窗户是正方形,车轮是圆形等。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教案一:认识数字目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帮助残疾儿童认识数字,培养其对数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说出数字0-9。

2.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准备一组大号的数字卡片,上面印有数字0-9。

- 声音资源:准备一段简短的数字发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3. 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数字发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听到数字的发音,并配合相应的手势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

- 实践: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看到数字的形象,并通过游戏形式,组织学生快速说出数字。

例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迅速报出对应的数字。

- 拓展: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字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观察教室里的数字标识、日常用品上的数字等。

教案二:简单加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残疾儿童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加法,计算出数字0-9之间的和。

2. 教学准备:- 宝贝计数器:准备一些可爱的宝贝计数器,用以视觉化加法过程。

- 加法卡片:准备一组简单的加法卡片,上面印有数字和相应的加法表达式。

3.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宝贝计数器,让学生观察宝贝的数量,并使用手势示范加法运算的过程。

例如,教师出示两个宝贝计数器,将它们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说出宝贝的总数。

- 操练:出示加法卡片,让学生计算出相应的和。

例如,出示“2 + 3”的卡片,学生可以使用宝贝计数器等视觉化工具来完成计算。

- 拓展:设计有趣的游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法运算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算出加法卡片上的和。

教案三:减法问题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帮助残疾儿童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减法,计算出数字0-9之间的差值。

2. 教学准备:- 图片资源:准备一些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图片,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024年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2024年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2024年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学大纲》,涉及教材第3章《分数与小数》的详细内容。

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加减运算、小数的认识及其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

2. 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的加减运算,小数的运算。

难点:分数与小数的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如切水果、分糖果,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加减运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教师辅导。

5. 小数的认识(10分钟)介绍小数的概念,讲解小数的运算方法。

6.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例题演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7.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小数的运算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教师辅导。

8. 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出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和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概念及加减法运算公式。

2. 小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3.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2)小数运算练习题。

(3)实际问题解答题。

2. 答案:(1)分数加减法答案。

(2)小数运算答案。

(3)实际问题解答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认识货币及其等价物”。

该节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面值货币的识别及其等价物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作用及其基本单位,培养其货币观念。

2. 使学生掌握不同面值货币的识别和换算方法,提高其数学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货币进行购物、找零等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其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货币等价物的换算,如1元等于100分,10角等于1元等。

教学重点:货币的认识,包括不同面值货币的识别及其等价物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面值的真实货币、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购物场景,让学生了解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货币的起源、作用及其基本单位,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货币。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货币等价物的换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换算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货币换算的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货币使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货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认识货币的起源、作用不同面值货币的识别2. 货币等价物的换算1元=100分10角=1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练习本上的货币换算题目。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货币及其等价物换算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不同国家的货币,了解其面值及换算方法,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货币等价物的换算2. 实践情景引入:购物场景的展示3. 小组讨论:生活中的货币使用问题4. 作业设计:货币换算题目的完成与答案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货币等价物的换算1. 换算关系:1元=100分,10角=1元,1角=10分。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进位加、退位减的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计算器、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明帮助妈妈购物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小明和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小明买了3个苹果,妈妈买了7个香蕉,一共多少个水果?)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包括进位加、退位减等,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千以内加减法运算方法2. 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法则3. 课堂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题,共10道。

答案:略。

2. 作业要求:认真书写,规范计算过程,检查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加减法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本次教学注重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残疾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关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3.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针对性突破。

4. 作业设计的要求和答案的规范性。

5.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0-10学习数字0-10的读写,以及数字间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 第二课时:加减法运算学习基本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第三课时:认识平面图形学习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4. 第四课时:认识立体图形学习立方体、球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5. 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的认识学习长度单位米、厘米,能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个别辅导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残疾儿童数学教材。

2. 教具:数字卡片、尺子、圆规、立方体模型等。

3. 课件:制作相应的课件,辅助教学。

4. 作业本:用于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简单的比较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描述。

7. 第七课时:认识时间学习钟表的认识,了解时、分、秒的概念,学会看懂简单的时刻。

8. 第八课时:简单的分类学习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优质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优质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数的认识”章节,详细内容为分数的初步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简单的分数计算。

难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数的性质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教具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分数教具模型,展示一个苹果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2)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并举例说明。

(3)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举例说明。

(2)讲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认识与简单计算2. 内容:(1)分数的含义(2)分数的读写方法(3)分数的计算(4)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的读写练习;(2)分数的计算题;(3)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分数的其他性质,如分数的比较、分数与整数的转换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六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第二节“分数的大小比较”。

详细内容主要涉及分数的定义、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分数;2. 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重点:分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分数卡片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水果、蛋糕等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如何表示一个物品被平均分成若干份中的一份?”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

2. 教学分数的定义(15分钟)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20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2. 内容:(1)分数的定义(2)分数的表示方法(3)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个苹果被切成8等份;一个蛋糕被切成6等份。

3/4和2/3;5/6和4/5。

2. 答案:(1)苹果:1/8;蛋糕:1/6。

(2)3/4 > 2/3;5/6 > 4/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数的大小比较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打折、分配物品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物品的选择;2. 分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的讲解;3. 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例题讲解;4. 互动环节的组织与引导;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残疾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培养残疾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残疾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1-10教学重点:掌握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2. 第二课时:加减法运算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3. 第三课时:认识货币教学重点:了解货币的种类,学会基本的货币换算。

4. 第四课时:测量长度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能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5. 第五课时:几何图形教学重点: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残疾儿童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2.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残疾儿童的学习兴趣。

3. 个别辅导法:针对残疾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 情感关怀法:关心残疾儿童的生活,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残疾儿童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残疾儿童完成作业的质量、速度等。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残疾儿童在家的学习情况。

4. 定期测试:进行数学知识测试,检验残疾儿童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认识数字1-10第二周:加减法运算第三周:认识货币第四周:测量长度第五周:几何图形2. 每周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过程中,根据残疾儿童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针对每个残疾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 耐心引导:对待残疾儿童要有耐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数学。

3. 互助学习:鼓励残疾儿童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 亲身体验:让残疾儿童亲身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主要围绕《角的初步认识》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感知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认识角的大小和各部分名称。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正确画角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角的大小比较,正确画角的方法。

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大小和各部分名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尺子、圆规、多媒体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角,如红领巾、钟表、窗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角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5分钟)(2)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顶点、边、角等概念。

(3)画角的方法:示范正确画角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如何用三角板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并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角。

3. 画角的方法:固定顶点,旋转另一条边,画出所需角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在练习本上画出30°、45°、60°、90°的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答案:见随堂练习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进一步了解角的性质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角的大小比较和正确画角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1. 引言本教案旨在为残疾儿童提供方便、高效的数学教育服务。

通过上门授课的方式,我们能够满足残疾儿童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数学水平。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希望残疾儿童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 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对数学的自信心。

3. 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侧重以下数学知识点的教学:- 数字的认知与比较- 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运算- 乘法与除法的基本运算- 分数与小数的概念与运算- 图表与图形的解读与分析4. 教学步骤4.1 数字的认知与比较- 通过实物道具、图片等视觉辅助工具,教授残疾儿童认知数字0-9,并进行数值比较的练习。

- 借助游戏或互动活动,帮助残疾儿童巩固数字认知并加深对数字大小的理解。

4.2 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运算- 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教授残疾儿童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规则。

-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残疾儿童将数学运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其应用数学的能力。

4.3 乘法与除法的基本运算- 利用图形、模型等视觉辅助工具,讲解乘法与除法的基本原理。

- 通过练习题与实例演示,引导残疾儿童掌握乘法表与除法口诀。

4.4 分数与小数的概念与运算-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分数与小数的概念,通过图形化展示帮助残疾儿童理解和应用。

- 设计简单而有趣的练习题,加深其对分数与小数运算的掌握。

4.5 图表与图形的解读与分析- 借助图表、图形等视觉辅助工具,教授残疾儿童如何读取、分析和解释相关数据。

- 引导残疾儿童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其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评估与反馈通过每节课的小测验、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对残疾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理解和纠正错误,并通过额外辅导提供更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支持。

6. 结语通过残疾儿童送课上门的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希望能够提高残疾儿童数学学习的效果和体验,促进他们在数学领域的发展。

2024年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2

2024年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2

2024年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残疾儿童数学课程标准》第三章《数的认识》第三节《认识数字4》。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数字4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4,通过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帮助孩子们感知和运用数字4。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书写和含义,能够准确识记和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字4的书写和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数字4的含义,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故事书、磁性白板、磁性数字贴。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数字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故事书《四个好朋友》引入数字4,让孩子们跟随故事中的角色,感受数字4的魅力。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4的特征。

(2)教师示范书写数字4,讲解书写要点,并指导学生跟随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磁性白板,展示例题“找出四个相同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给出答案。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字4,分享各自的想法。

六、板书设计1. 数字4的含义和书写方法。

2. 例题:找出四个相同物品的图片。

3. 小组讨论:数字4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在作业本上写出数字4的书写,并画出四个相同的物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数字4的掌握程度,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含有数字4的图片或物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同时,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共同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数字4的书写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教后检测
教学

分与合
1
第 二单元第4节
课 型
新授
教学方法
面授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教后检测
教学

左 右
第 一单元第3 节
课 型
新授
教学方法
面授
教学
目标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重难点ຫໍສະໝຸດ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2、“左右”的相对性。







2、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教后检测
教学

1――5的认识及书写
第 二单元第1节
课 型
新授
教学方法
面授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三、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小结
教后检测
教学

前 后
第 一单元第2 节
课 型
新授
教学方法
面授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看看你的房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5
板书:1、2、3、4、5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感知左手和右手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4、揭示课题
师: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先拔二颗珠,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会用5以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重难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教学

上下(位置)
第 一单元第1节
课 型
新授
教学方法
面授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