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差地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II 卷,第 140、269 页,第 139 页。

关于日本学者的争论,参见佐藤金三郎等主编的《学习资本论》 ,日本有斐阁书 1977 年版第五册;苏联学 者的争论见《苏联经济学界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级差地租》 ,农业出版社 1964 年版;中国“生产说”的代 表是卫兴华(见《关于价值与“虚假的社会价值” 》 , 《新建设 》1962 年第 4 期) ; “流通说”的代表是骆耕 漠(见《关于如何正确理解“虚假的社会价值”问题》 , 《经济研究》1964 年第 6 期) 。
表I
土地 等级 A B C D 合计
预 付 资本 50 50 50 50 200
产量 (夸特) 1 2 3 4 10
个 别 生 产价(先 令) 60 60 60 60 240
实际生产 价格(先 令) 24 48 72 96 240
市场生产价 格(先令) 60 120 180 240 600
利润(先 令) 10 10 10 10 40
表 II
生产 部门
土地 等级
预 付 资本
产 量
价值
个别生产价 格
垄断生产价 格
虚假 社会 价值
级关 地租
利润
农业
A B C D 合计
工业 总计
50 50 50 50 200 1600 1800
1 2 3 4 10 — —
个 量 28 28 28 28 — — —
总量 28 56 84 112 280 2240 2520
M QK C QK
(公式 1)
随着 P a 转化为 P b,原来意义的生产价格即 PP=K· (1+ P a)则转化为由劣等地个别成本或 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垄断生产价格 MPP,其公式为 MPP
K (1+Pb) q1 qh ·K(1+Pb) q1
(公式 2a)
MPPh
(公式 2b)
(公式 2a)和(公式 2b)分别为单个产品和单个资本的垄断生产价格,其中的 K(1+ P b)为各级土地投资的个别的生产价格 IPP。由于农业部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较优等土地 的垄断生产价格与其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市场生产价格与个别价格的 差额)转化为级差地租。试用下表来具体说明这一转化过程:
个 量 60 30 20 15 — —
总量 60 60 60 60 240 1920 2160
个量 60 60 60 60 — — —
总量 60 120 180 240 600 — 600 32 64 96 128 320 — 320 —60 120 180 360 — 360 10 10 10 10 40 320 360
级差地 租(先 令) — 60 120 180 360
此表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表 I①制成。马克思在对该表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指出: “关 于级差地租,一般应当指出: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例如,拿第 I 表来 说,总产量 10 夸特会卖到 600 先令,因为市场价格是由 A 的生产价格决定的,每夸特等于 60 先令” , “10 夸特的实际生产价格是 240 先令; 但它们要按 60 先令的价格出售, 贵 250%。 实际平均价格是每夸特 24 先令;但市场价格是 60 先令,也贵 250%。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这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产生 ② 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 。 以上就是马克思关于虚假的社会价值的唯一一段论述。 那么, 虚假的社会价值是谁创造 的?它与级差地租的关系如何?边际分析与平均数分析是否矛盾?按照劣等地产品的个别 价值或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市场价值或市场价格, 是原来意义上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呢?还是 ③ 马克思所说的“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变形”? 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设有 做出明确的具体的回答,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 成为 《资本论》 研究中的一个难解之题。 从本世纪 20 年代末到今,日本、前苏联和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着虚假社会价值的来源 问题,曾多次进行争论,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个:
表 II 中的工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生产条件的差别被舍象掉了,工农业资本有机构
成均为 4:1,剩余价值率为 200%C=1800,M=720,K=50,Q=[(2-1)+(3-1)+(4-1)] ÷1=16,由此我们可以求出平均利润率 P b 和垄断生产价格 MPP: Pb
720 (6 50) 20% 1800 (6 50) qh 50(1 20%) q1
h b
W
qh
W
qh
润就可以简写为 QK(1+Pb) 。很显然,级差超额利润的 扣除和新的利润率 P b 的形成,必须在同一个过程中实现,所以我们要求解下列方程式: Pb
M QK (1 Pb ) C
经过整理,上述公式可转换为下列形式: Pb
设总剩余价值为 M,社会总资本为 C,则原始的平均利润率 pa
M ;再设新的平均 C
利润率为 Pb ,投入农业部门第 h 级土地的资本或个别成本为 Kh(h=1,2,3,· · ·w) 。因为要 抽象地考察级差地租,这里要假定 K1=K2=· · ·=Kw,第 h 级土地的产量为 qh,并假定 q1 为 劣等地的产量。这样,农业部门单位产品的 MPP=(Kh/q1) · (1+Pb) ,总级差超额利润就等 于 。如果将 ( 1) 定义为农业部门的级差产量系数,并用 Q ( q1 1) ·K (1+P ) q1
MPPh
从表 II 中可以看出: (1) 农产品 MPP 总量既大于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总量,又大于农产品价值总量。 (2) 总级差地租=总 MPP(600)—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总量(240)=360,其中 320 是 总 MPP 与农产品总价值(280)之间的差额,即所谓虚假的社会价值,它来自对工业 部门剩余价值的扣除,另外 40 是农产品总价值与个别生产价格总和之间的差额,它 来自农业部门剩余价值的扣除。 (3) 农业部门投入的总劳动=160c+40v+80m=280, 创造的总价值为 280, 总劳动与总价值 之比为 1,工业部门投入的总劳动=1280c+320v+640m=2240,创造的总价值为 2240, 总价值与总劳动之比亦为 1,这表明等量劳动投入工业和农业两个不同的部门,所创 造的价值是相等的。 (4) 农产品总 MPP(600)+工业总生产价格(1920)=总价值=总劳动(物化劳动+活劳动) =2520;总级差地租(360)+总利润(360)=总剩余价值(720) ;农业部门利润率= 工业部门利润率=新的平均利润率(P b)=20%。 这就完全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平均利润理论的基础上, 说明了农业级差地租的来源 及其量的规定。 垄断生产价格是生产价格的一种转化形式或变形,它与生产价格既有质的区别,又有 量的不同。 生产价格是在没有任何垄断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而垄断生 产价格则是平均利润率规律和土地经营的垄断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生产价格是按平均数原 则确定的,垄断生产价格则是按边际方法确定的。 农产品垄断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差额,就是所谓“虚假的社会价值” 。虚假的社会价 值当然是相对于真实的社会价值而言的。它虽然是由另一个部门创造并通过交换转移过来, 但它又不同于供求不平衡时市场价格或市场价值高于价值的余额 (这种余额只能在短期内存 在,在长期内,很可能被相反的差额所抵消) ,而是与真实的社会价值一起,构成调节市场 价格或市场价格运动的稳定的中心, 从而取得了社会价值的虚假外观, 好像它本身就是商品 中所包含的价值。 但是,虚假的社会价值仅仅是级差地租的一部分。级差地租的另一部分来自农产品价 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由农业部门的劳动创造的。全部级差地租从总体上看,来自 对全社会剩余价值的扣除,具体来说。则是按照资本的比例,对各部门的价值或剩余价值的 平均扣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735 页、第 744—74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I 卷,第 744—745、716 页。
第一种观点是所谓“生产说” 。这种观点认为,级差地租不外是农业部门生产的平均利 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它和工业部门的超额利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稳定的,经 常存在的。 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是合理的。 但只要对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整体的和统一 的考察,上述观点的错误就立即暴露出来。假定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以及剩 余价值率都相等,这样,工农业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也就相等了。如果按照“生产说”的 观点,把虚假的社会价值看作是由农业部门创造成的(具体说,是由投在较优等土地上,从 而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创造的) ,那么,同量劳动投入农业所创造的价值就会比投入工业 所创造的价值多,这就等于承认“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生产领域表现为不同的价值,从而不 是劳动量本身决定价值,从而不是劳动量本身决定价值,包含等量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 ① 彼此也就不等” , “这就意味着取消价值概念本身。 ” 这样一来, 政治经济学的整个基础就被 推翻了。②可见, “生产说”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却不由自主地否定了 劳动价值论。 第二种观点是所谓“流通说” 。即认为农产品市场价值超过实际生产价格的差额即虚假 的社会价值, 是由工业部门创造的, 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从工业部门转移过 来的。 “流通说”的确坚持了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规定,把农产品和工业品的 价值规定统一起来,这是它的正确之处。但是,由于它把级差地租量和虚假的社会价值量直 接等同, 把农业级差地租的来源完全归结为由工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就违背了平均 利润率规律。 因为既然同量劳动投入农业与投入工业都只能创造同量的价值, 在工农业资本 有机构成、周转速度以及剩余价值率均相等的情况下,若由工业部门支付全部级差地租,它 就不能获得与农业部门相等的利润了。 纵观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级差地租和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性质及来源的争论, 无论是 “生 产说”还是“流通说” ,都面临着如下两难境地:如果认为虚假的社会价值是由农业部门创 造的,虽然坚持了平均利润规律,却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果认为级差地租是由工 业部门转移过来的,虽然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却否定了平均利润率规律。③
二、虚假社会价值与农业级差地租的来源
我认为,要想在《资本论》体系内解决级差地租的来源及数量规定问题,必须坚持等量 劳动投入不同的部门创造的价值相等和等量资本投入不同的部门获得等量的利润这两个基 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生产价格本身的进一步变形。 实际上,马克思用边际方法(即用劣等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规定的并不是一般的生 产价格,而是一种垄断生产价格,这是因为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质量是不等的,同量资本 投入不同等级的土地上,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个别利润率是不同的,土地经营的垄 断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必然使一般生产价格转化为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 IPP ( Individual price of production ) 所 决 定 的 垄 断 生 产 价 格 MPP ( monopolistic price of production) 。而在较优等土地的 MPP 和 IPP 的差额作为级差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由 于级差超额利润并非单纯的来自某一个部门的超额剩余价值, 而是来自对全社会总剩余价值 的扣除,所以,原始的平均利润率会转化为新的较低水平的平均利润率。
虚假的社会价值与级差地租之谜的解
南开大学 蔡继明 虚假社会价值的来源及其与级差地租的关系, 一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研究 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解法, 以期推进有关这一问题 的讨论。
一、虚假社会价值之谜的产生
马克思在研究价值与生产价格的一般规定时, 所依据的是平均数原理, 即认为价值决定 于加权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价格则等于部门平均成本加平均利润。按照平均数原理, 社会总价值必然等于社会总劳动, 总生产价格必然等于个别生产价格之和, 并且与总价值相 等。然而,马克思在研究地租问题时,则转而采用了边际分析方法,认为农产品的价值或生 产价格决定于最劣等土地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或个别生产价格(个别成本十平均利润) ,这 样,就产生了所谓“虚假的社会价值” 。 我们以马克思本人所制定的表格作为例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