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童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 童趣 课本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 童趣 课本课后练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b0c104a7302768e99395c.png)
5 童趣课后练习参考答
案
∙一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
趣”?
∙这两件事都是作者根据事物的特点,借
助于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
性的新事物并从中得到乐趣的。
所以说
它们都有“物外之趣”。
∙二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
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
(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
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项,脖子、颈项
∙(2)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
∙(3)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4)兴正浓兴,兴趣
∙(5)方出神方,正
∙(6)驱之别院驱,赶、驱逐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庞然:高大的样子。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形容声音很大。
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4b1e531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5.png)
人教版初一上册《童趣》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自然与社会》中的《童趣》一课。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回忆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通过观察、体验和想象,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童年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与纯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让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想象,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
2.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童年的乐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照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
3. 讲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本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童年的乐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一个充满童趣的场景。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典型例句,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让学生模仿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描绘一个自己童年的美好画面。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完成一篇描绘童年趣事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童趣》2. 主要内容:童年的美好与纯真描绘童趣的方法与技巧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童年趣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童年的乐趣,教学效果较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童趣,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fcb42f650e52ea551898e8.png)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 课:《童
趣》课件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幺欢快,多幺有趣,至今记忆犹新,请欣赏这几幅图片,让它带我们回到那快乐的童年时代,用一段话讲述自己最难忘的童年趣事.
作者沈复童趣[作者作品]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维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语感,达到背诵的目的;。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童趣》说课稿范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童趣》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4fd93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d.png)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童趣》说课稿范文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童趣》说课稿1一、说教材《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作者沈复对自己小时候所见到的平常景象、事物进行联想想象,使景象变得漂亮奇妙,从儿获得一种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者精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语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七年级的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训练。
二、说教学目标《童趣》是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虽说全文只有二百多字,可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是有相当的难度,依据这一学情,我拟用两课时来完成课文的教学内容,并依据课程目标中学问和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谐统一的要求,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汇。
2、借助工具书,疏通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感受作者纯净的童心和纯粹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实力。
其中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1、教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培育学生的语感,而文言语感培育的关键在于朗读。
为此,我主要采纳朗读法,通过“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趣”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学法教学、教学,老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因此,在宏观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应通过朗读、翻译、积累和运用来学习文言文,在微观方面,我侧重指导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词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如增加法、替换法、保留法等),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穿。
四、说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并创建一种阅读期盼,我特地打算了一个教学实物——海螺,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请学生细致视察海螺的形态、棱角以及上面的一些线条,看完之后请学生说说他们像什么?由此导入课文。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趣》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917944a417866fb84a8ee8.png)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
趣》课件
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洁、典雅。
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一生为幕僚。
《浮生六记》
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读准字音
童稚()藐()小
项为()之强()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凹()凸()
土砾()壑()。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内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31f4736783e0912a2162a8c.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有背诵古诗文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能看到最细微的事物,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晚上,蚊群发出像打雷似的叫声,私下心里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会出现千百只鹤,果真是鹤。
抬头看着它们,脖子因此僵硬。
有留蚊子在素帐中,慢慢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
因为看到这种景象,不禁高兴地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花台子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我的身子,让身体和花台平齐,仔细观察,聚精会神,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块突出的部分当作丘陵,低陷的部分当作山沟,神智在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到两只虫在草间相斗,仔细观看,兴致正浓厚,忽然有一只极大的兽,拔山倒树地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伸,就把两只虫给吃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出神不禁“啊”的尖叫起来,等到神智恢复了,捉虾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1、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一书。
二、《论语》十则※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 童趣》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 童趣》生本课堂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accf13482fb4daa48d4b23.png)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生本
课堂导学案
第5课童趣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童稚()鹤唳()怡然称快()土砾()丘壑()癞虾蟆()藐小()项为()之强()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鞭数十,驱之别院()以虫蚊为兽()项为之强()兴正浓()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②昂首观之()③使之冲烟而飞鸣()④蹲其身()⑤观之,兴正浓()⑥驱之别院()课堂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幺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幺?⑶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幺?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幺?⑷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⑸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5 童趣 课文解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5 童趣 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1020407fad6195f302ba615.png)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
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童趣》这篇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志趣相投,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这篇文章实为《闲情记趣》开头的一段文字,因为内容相对独立,所以可以独立成文。
这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作者童年的趣事。
全文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
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铺垫。
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为之“怡然称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树木,虫蚊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见到“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驱之别院”。
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效果。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
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
将本文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文言文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趣事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生活共鸣。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819c32a6c30c2259019eca.png)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三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
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教师范读。
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背诵(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背诵(全)](https://img.taocdn.com/s3/m/c395b4c314791711cd791759.png)
七年级上册课文背诵第五课童趣(沈复(P19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十课《论语》十则(P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卫灵公》第十四课秋天(何其芳(P62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童趣》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童趣》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ce4ce8c1c708a1284a44e2.png)
明察秋毫:视力好极了。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
(2)夏蚊成雷
(1)物外之趣 (3-4)草丛神游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 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 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并从中得 到乐趣。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品味童真童趣。 3、学会使用联想、想象的方法体会生活乐趣。
童稚 (zhì) 藐小 (miǎo) 私拟作 (nǐ) 鹤唳 (lì) 怡然 (yí) 壑 (hè) 癞虾蟆 (lài)(há)(ma)
文言文与现代文区别:
1、语言较精炼。 2、词语含义、用法不同。 3、句子结构不同。
文言虚词:
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之,的。
心之所向。
之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
之,代词。
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
于:
又留蚊于素帐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于,在。
以: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以,把
其:
必细察其纹理。蹲其身。神游其中。
其,代词。
节奏划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蹲其身,使/与台齐。 见/二虫斗草间。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联
想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徐喷以烟
鹤唳云端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f38a2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f.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的笔记一、课文简介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一段难忘经历,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二、生字生词生字:纠(jiū)缠:搅在一起,理不出头绪。
疯(fēng)狂:行为或思想异常。
磨(mó)蹭(cèng):慢慢地移动或行动。
吓(xià)倒:因惊恐而站立不稳。
藏(cáng)匿(nì):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
生词:纯真:纯洁真挚,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感情。
悠然:自在、闲适的样子。
嬉闹:嬉戏打闹,形容孩子们快乐的玩耍情景。
童趣:童年时的乐趣,多指天真烂漫、无邪的乐趣。
回味无穷:形容事后回想起来意味深长,越品越有味道。
三、重点句子解析“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那条小路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阳光透过树梢”赋予阳光生命,“洒”字则将阳光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了阳光温柔地抚摸小路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那些童年的欢声笑语,如同清泉般滋润着我的心田。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童年的欢声笑语”比作“清泉”,形象地表达了童年时光的美好和纯真,强调了童年记忆对作者心灵的滋养和影响。
“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我总会感慨万分。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和感慨,强调了童年记忆对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四、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开头:通过回忆的方式引出童年时期的一段经历。
中间:描述童年时期与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的经历。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内容梳理:描述童年时期的纯真和美好,以及与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通过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纯真。
描述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的经历。
通过描绘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景,强调了童年记忆对作者心灵的滋养和影响。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5童趣 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5童趣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bb964a33687e21ae45a907.png)
仔细地观察
丰富的想像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第2 、3 、4 段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 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重点字词
藐(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癞(lài)虾蟆源自凹凸(āo tū)
为壑(hè)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方出神(正) ④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⑤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⑥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⑦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童
趣
沈 复
点击欣赏歌曲《童年》
沈复(公元1763—1807),清代元 和年间苏州人,字三白,以作幕僚、经 商为生,能文善画,曾一度幕游四方, 晚年学道以终。
《浮生六记》沈复撰写,是一部自 传体的作品。书中记述了作者平凡的家 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坎坷的 遭遇。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 的世态人情。
课堂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 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 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 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 是热爱小动物的
课堂讨论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 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 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c06d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6.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课文原文及赏析
《童趣》课文原文如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这篇文章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作者将夏蚊拟作群鹤舞空,将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最后写观二虫斗草间,不料虾蟆吞二虫,使其惊奇又愤怒,于是鞭打虾蟆,驱之别院。
这些描述充满了童真童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整篇文章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趣事,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保持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优秀课件:47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优秀课件:47页](https://img.taocdn.com/s3/m/89d06efdda38376baf1faee7.png)
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优秀课件:47 页
童趣
清沈复
兰州科学院中学gaowen 导入童年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冰心《繁星》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1、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2、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3、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文言文导学
作家作品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卒年不详。
清代散文家,字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https://img.taocdn.com/s3/m/c56dd5a0910ef12d2bf9e74b.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童趣》导学案主备:罗永文审阅: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2、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沈复,字三白,清代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
善画能文,至今未发现有关她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出任幕僚。
晚年学道,直到老死。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不过前四卷,记叙家居及游历生活,文笔细腻,不做粉饰,名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
2、相关背景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间,沈复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作者:沈复
名:沈复(1763~ ?)
字三白,号梅逸。 时:清代 地:江苏苏州人 评: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作:《浮生六记》
作品简介《浮生六记》
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 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 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 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 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
石块、土块 突出
山丘 低陷
山沟
神游其 中,怡然自得。
代山林
愉快
满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 之,兴正浓,忽有
有一天 看见
相斗
观看 它们 兴致
忽然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盖 一()癞虾蟆,舌
很大
推倒 压倒
原来是 (只)
一吐而二虫尽 为 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
伸出
全被
幼小 正
呀然一惊。神 定,捉 虾蟆,鞭 数十,驱 之
•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 ①同音字(音同形不同的字):
• 砾——唳 鹤——壑 向——项
• ②同义词(义同字不同的字)
• 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 ③多义词(字同义不同的字)
• 观 ① 昂首观之
②作青云白鹤观
•
(看)
(景象,景观)
• ③多义词(字同义不同的字)
• 察 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 房记乐》、《闲情记趣》、《坎 坷记愁》、《浪游记快》、《中 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 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
读准字音
童稚 ( zhì ) 藐小 ( miǎo )
项为之强( jiāng ) 鹤唳云端( lì )
怡然称快( yí )
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洁、典雅。
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文言文学法指导
1、读—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能流利背诵 2、译— 能从词语入手,准确翻译课文
方法:增、删、调、换、补、直。 3、析— 分析课文:分层次、知内容、
探主旨、品名句。 4、积— 积累:成语、名句、名段。 5、拓—拓展迁移:相关名篇、名句。
会得到
• 6、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 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 想象景物—— 物外之趣
物
夏蚊成雷 —— 群鹤舞空
—— 怡然称快
外 之
草丛虫蚊 —— 森林野兽
—— 怡然自得
趣
二虫蛤蟆 —— 庞然大物 —— 大快人心
萌 哒 哒 i短 发 女爷i凉 柚i萌 你妹a萌 面超人 !你 怎 么 能够 情癌你 心慌@失 宠孤 塔@@ 枯 叶 蝶 怪 要 味i无人 及你风 的住所 半寸桃 花宝贝 别装纯 i长舌 妇i心会发光也会发慌 i 七 栀 难 免 杼 惘i昵称 很响亮 i久思成 荒!橙 与城与 澄。不 再心软 永葬我 心i爱 上一只 狗 i别 捂 着 心 嘶哑情 歌旧时 光再难 觅i难于 痴情羁 绊痴心 陪i若 爱我舍 命陪你 逆夏你 友 病 你 的 她 很会装 i让我勇 敢已忘 初昔日 都在装 何必逞 强i与你 久病要 治i慢 半拍i旧 约 i从 想 念 到 怀念i稀 罕你! wifi是 我 情人 就在乎 你i国民 女神哦 买噶i怪 咖女 神嘭嚓 嚓 i性 别 不 明 远离我 我放弃 你随意 够呛心 已死去 思想不 成熟。 只愿你 好i你好 哇塞 i 宅 到深处 ゛孤独 恐惧症 i精神鸦 片 i旧爱 °猫巷 女王 i要死的 节奏啊 i时光机 i把我灌 醉。 敢 倒 追 的 女 孩不会 太差.你 把我灌 醉 又不 和我睡 短发女 爷i弃 我上她 你爽了 么i你若 暴 尸 街 头 我 定拍手 叫好我 喜欢开 着空调 盖被子 睡我男 人骂我 小三? 钢铁贤 ^[那个
白色
徐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慢慢地
用
让冒
叫 当作
景象
果 如鹤唳 (于)云端,为 之 怡然称快。
果然 像 鸣叫 在
此 高兴得连声叫好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 处,蹲
地方
其 身, 使与台齐;定神
杂草丛生
细 视,以丛草为
指自己 身体 让 一样高 聚精会神
仔细 看 把
当作
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 凸 者为丘,凹者为壑,
• 4、(换)换字解释法: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 5、(补)省略补充法:补出省略成分 • 6、(直)不变直译法 :专用名词、人名、地名、
官名、时间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余忆童稚时,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 回忆 童年 时候 睁大 直视 看得清最细
眼睛 太阳
微的东西
见藐小之物 必 细察 其 纹理,
其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它的)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观 做青云白鹤观 (景象) 昂首观之(看)
以 以丛草为林(把) 徐喷以烟(用)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 见藐小之物( 助词 的 )
•
物外之趣( 助词 的
)
• 之 心之所向(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
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词,它,指蚊子
)
驱之别院(
代词,它,指蛤蟆
)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 “吾”,皇帝就可以称 “朕” “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 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 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 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也叫古音通假。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 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 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语言积累 归纳训练
•
(被)
•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 ⑤成语 •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
看得很清楚。
•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 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 • ⑥通假字 •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 (看到,看清)
(观察)
• 神 定神细视
神游其中
• (精神,注意力) (感受、想象)
• 时 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时候)
(经常)
• 以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
(用)
(把)
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项为之强
•
(的)
(代指“昂首观之”)
• 为 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
(因为)
(当作)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凹凸 ( āo tū )
土砾 ( lì )
壑 ( hè )
庞然大物( páng ) 癞虾蟆(lài háma)
•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 1、(增)加字解释法: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 2、(删)虚词不译法: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 3、(调)句式调整法: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
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看见 细小 的 事物 一定 仔细 观察 它的
故时 有 物外之趣。
所以 时常 事物之外 的 乐趣
夏 蚊成 雷,
夏天
发出 雷鸣般声响
私 拟作群鹤舞
暗自
比
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 也;
在
心 里 想 那 成千上百
变成鹤
昂 首观之,项为(wèi )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
抬头
脖子因为
“强”通“僵” 僵 硬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
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 3、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 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 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
• 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 丰富的想像,才
二 逼 发 明 了 暑假作 业]灰太 狼有蓝 颜叫光 头强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
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么欢 快,多么有趣,至今记忆犹新,下面请欣赏几副 童年的图片,让它们带我们回到童年时代。
(1)总写—— (2~4)分写
观想 察像 敏联 锐想 仔丰 细富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 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 成双音词
惊怕 心神 安定 捉住
抽打 几
驱赶 它
别院
别的
院子
知内容
• 1、概括这三件趣事。 • 2.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 3、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 4、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 6、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品读说趣
• 1、三件趣事 • (1)第一件:观蚊成鹤 • (2)第二件:神游山林 • (3)第三件:鞭打蛤蟆 • 2.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