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汇总

合集下载

论唐太宗对宫体诗的改造

论唐太宗对宫体诗的改造
想相 抵触 。唐 太宗 遂 以天子 之尊 与诗坛 盟 主的双重
现象 。而历经 隋末战火的贞观群臣, 时时 以隋氏
为殷鉴 , 自然不会让宫体诗风肆意流荡 , 对其进行批
判改 造也 就不 可避 免 。对 宫体 诗 的改造首先 是从 儒 家文 学观 的重 建开 始 的。唐 太 宗 深知 “ 以武 功 定 虽
被大力倡导就是明显的证据。如《 旧唐书 ・ 儒学传
上》 载:
贞观二 年 , 以周 公 为先 圣 , 停 始立孔 子
诗歌的淫亵柔媚格调; 传统宫廷诗歌 的雅正宏丽亦 会取代宫体诗的偏狭卑弱 。这样 , 宫体诗在思想基
础上首先受到了打击。
庙 堂 于国学 , 宣 父 为先 圣 , 子 为 先 师 。 以 颜
儒家思想复归引起了初唐诗歌使命的转变贞观诗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实践了诗歌劝百讽一的讽谏使命逐渐走向注重诗歌辞采的典丽高雅把诗歌从宫廷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提倡南北文风的融合主张文质并重以文学服务于政教又不失其艺术特色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月 第 2 卷第 1 2 期
大征天下儒 士, 以为学官。( 宗) 太 数幸 国 学, 令祭酒、 博士讲论 , , 以束 帛。…… 毕 赐
身份对其进行 了改造 , 倡导典丽朗雅 的宫廷诗。 宫廷诗与宫体诗是两个 既重叠 又有 区别的概 念。所谓宫廷诗 , 主要是指 以文学侍从或朝廷重 臣 身份 、 集聚于君主周围的诗人在宫廷范围内的诗歌 活动, 以及他们在宫廷 以外但 明显带有宫廷趣 味与 风格 的诗作 , 其作主要是歌功颂德 , 粉饰太平 , 以颂 美王政为 旨归。所谓 宫体诗 ,就是宫廷 的, “ 或以宫 廷为中心的艳情 诗”[ (3 1 主要 以梁简文帝居 , ] .1 卷 P)

唐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唐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第 一 章
PART ONE
子羽是春秋郑国的大臣,经常出去当使节,所以也叫行人子 羽。他很善于外交辞令。仲由是孔子的徒弟子路,他在孔子的弟子 中属于性格豪爽的。孔子提问题,他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
历史上的这些人物,他们说话的风度、语 言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的历史家应该真 实地写出他们的语气来。反之,如果象六 朝时代的历史家那样,一律用骈俪的文字 来写他们的语言,那就不得不“一概而 书”,把他们的话写得完全相同,这样也 就掩盖了人物真实的个性。
刘知几在《史通》中举了用晦的具体例子。比如《左传》 写楚王去巡视军队,对三军的感动只用了几个字:“三军 之士,皆如挟纩”。用几个字作了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把 当时前线上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读来余味无穷。
刘知几又举了《汉书》的例子。《汉书》上说翟公这个人, 原来做过廷尉,声势显赫,所以那个时候宾客盈门。后来 罢了官,无权无势,所以家里冷冷清清。《汉书》也只用 了几个字叫“翟公之门,可张雀罗”来说明这件事情。
韩愈又说,尽管万物不平时都能鸣,但老天要选择那些鸣 得好的来鸣。所以他举出历代一些有名的作家。他们的作 品都有发于心中的不平,是老天选择的善鸣者。这些善鸣 者不是志满意得的王公贵人,而多是“羁旅草野”之士。
韩愈不但对文学有不平则鸣的观点,而且对 艺术也是这个见解。比如论书法,韩愈在一 篇《送高闲上人序》中说高闲上人是一个和 尚,生活淡泊,不可能有深切的生活感受和 不平的感情。所以他虽然表面上模仿张旭的 书法,但是他没有张旭那样不平的思想感情, “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张旭也”。
另外隋朝的大儒王通在他的著作《中论》里也从 正统儒家的老观点出发来攻击六朝文风。他的正 面观点很陈腐,强调文章要“上明三纲,下达五 常”,而对于文学本身的特点,他也是不重视的, 甚至发挥孔子的“游于艺”的观点,表现出轻视 文学的见解。隋代人只强调政治教化而不注重文 学本身的特点,文学理论上没有建树。

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_余七子

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_余七子

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14、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盛行当代西方世界。

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人文主义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想特征。

一、立法司法上确立了“明德慎罚”的基本原则1、在立法上力求“宽大”、“宽简”的法律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以:“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确立了以儒家“明德慎罚”思想作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

在立法上力求“宽大”、“宽简”,制定约法12条。

贞观元年,唐太守李世民总结前朝统治的经验,即提出“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度;任法御人者,虽救于一时,败亡亦促。

”[1]然后立即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以仁义为治、减少死罪、减轻刑罚的原则,修改律令。

将五十条的绞刑罪改为断右趾,不久认为断右趾仍为严酷,使受刑人难以忍受,因此废除断右趾,改为流刑。

此外,对于反、逆罪在汉至隋都实行父子、兄弟缘坐处刑的制度,唐太宗对此提出议异并说:如此重刑实不能体现重人命、恤刑罚的精神,同时强调反逆罪本身也有轻重之分,一概处死刑,实在不合情理。

于是下诏将反、逆区别不同情节改连坐刑或流刑。

经过唐初以减少死刑为直接目的的修律活动,死刑罪的数量减少至一半。

“太宗贞观元年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

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

今作何法,得使平允?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2]为减轻刑罚,他不仅用加役流取代了部分死刑,还缩小了缘坐(株连)处死的范围。

他反对“连作俱死,子孙配没”的做法,主张“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

体现了李世民对犯罪的人道主义精神,珍惜人的生命、尊重犯罪人的支体完整的人文主义情怀。

2、在刑罚上贯彻“慎刑”、“恤民”的法律思想在刑罚上,以“恤民”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主张在“用法上务在宽简”、“依律论罪”,严禁法外用刑,滥施刑罚,颇有近代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意味。

唐宋文学二

唐宋文学二

第二节唐初宫廷诗人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贞观诗风1、文学思想。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北方文人在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传统的影响较深,对南朝齐梁文风采取批判态度,但是,对齐梁文风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并没否定,而是肯定其辞采、声律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为律诗的成型铺平了道路。

北方文人的这种客观公正地批评文学。

态度与观点,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使唐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健康发展。

魏征在修《隋书》时,就在《文学传序》中清楚地表明了其对文学的认识。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是对南北文风的清醒深刻的认识。

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词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是其短处。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具有真挚深厚的情感力量和宏大气势,贞刚壮大是其长处,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甚至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

因此,如何用南朝文学的辞采之美来表现北朝文学那种恢弘的气象和刚健明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以唐太宗为首的宫廷诗人,为此而展形诗歌创作实践。

2.唐太宗及其群臣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变化,则是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与整理。

这是一种南北诗风试探性的融合。

如在太宗的诗里,常常是壮大怀抱,志向与华丽的辞条相并存。

如太宗作于贞观四年(630年)的《经破薛举战地》诗里,有这么几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这几句合格就刚健豪迈。

3、初唐文学思想

3、初唐文学思想

找到了一条出路,从文学自身的特征中
引导出纠正绮艳文风之弊的办法。缘情
仍是缘情,而所缘之情的具体内涵不同,
变柔弱淫放为昂扬壮大。
三、思想艺术准备的成熟和风骨兴寄说 的提出
从陈子昂登上文坛的调露年间,到景
云中,约三十年左右,可以看作唐文学繁
荣前夕的第三次思想准备。从第二次思想
准备到这次思想准备,终于迎来了唐文学
情,而且是指一种壮大昂扬的感情。盛
唐文学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它浓烈的、
壮大的、高扬的感情。
这些都说明,其时国家经过三四十
年的统一和恢复之后,已经强大起来。
士人的精神风貌也随之而起了变化。他
们的理想追求,他们的处世哲学,已经 不同于南朝诗人了,绮艳的宫体诗已经
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他们需
要的是一种足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的
漠,而且从生活的旁观者,变为生活的 干预者。
第二个特点,是艺术追求的丰富多样。 陈子昂追求的艺术的美是风骨。与他 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诗歌创作中追求 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真 是达到了纯美的极致。 刘希夷是唐代把感悟人生、体认哲理、 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浓郁情思表现为清新、 流畅、明丽纯美诗境的第一人。同一时代 的精神风貌,表现为卢、骆、陈子昂、张 若虚与刘希夷那样极为不同的诗境美,这 是文学繁荣行将到来之时必然会出现的丰 富多样的现象。
文学。
初唐四杰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新的
倾向,是一种比较自觉的美学追求。与
创作上新的追求相适应,他们在理论上
表现为:一、反对绮艳文风;二、提倡 在作品中表现浓郁的感情与壮大的气势。
四杰继承了初唐政治家既提倡政教
之用,又不否定文学特征的基本观点,
重抒情,而在抒情中追求昂扬壮大的气 势。这实际上已经为纠正绮艳文风之弊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在位的23年里,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宽简刑法;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等。

他所实施的这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民本;君臣;纳谏唐太宗作为我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封建明君之一,历代对其赞誉史不绝书。

由于他经常以隋朝的灭亡为鉴戒,善于教化各级官吏,注意安民,从善施政,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由于他善于纳谏,始终与下属保持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使其决有良策,政令畅通。

所以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同时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他所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由于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亲眼目睹了盛世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颠覆。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隋朝本来是如魏征谈到的“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1]的统一帝国,隋炀帝继位时仍“海内殷阜”,然而为什么在十余年后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这是由于“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2],“徭役无时,干戈不戢”[3]。

他在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以后,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所以,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跃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渎言既作,离叛亦兴。

唐太宗书学思想及影响分析

唐太宗书学思想及影响分析

唐太宗书学思想及影响分析作者:宋士超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7期摘要:唐太宗是我国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古代帝王,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具有精湛书艺,精辟书论的书法家。

太宗不仅重视书法,并且身体力行进行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本文也对太宗在书法上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太宗以其独特的地位,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确认王羲之书法为正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唐太宗;书学思想;书法史影响一、唐太宗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概况继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书法艺术在唐朝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高峰。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并不是偶然的。

唐朝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加之统治者对书法艺术的偏爱,使得书法艺术获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唐太宗的幼年时期开始学习书法,受到母亲窦氏的很大影响,窦氏的书法兼有梁朝的风格与南朝的书风,这种影响让唐太宗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审美倾向。

青年时期,唐太宗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无心顾及书法。

继位之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又重新产生了对书法的喜好。

与当时的虞世南一起学习大王小王的书法,虞世南死后,又和褚遂良一起学习王羲之的书法。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书法家,作为一代帝王,一生致力于治世,尊崇儒教,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图籍,编撰史书等。

这类文治措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都是为了中央集权封建统治而服务的,但是在客观上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作为一代帝王,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创造了封建时代“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是一代杰出,让后世称颂的古代帝王。

太宗戎马得天下后,开始重视文治,而書法是文治中的重要一项。

设立明书科是文治措施中的一个创举,开始重视官员书法水平,提倡书法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

《新唐书·选举志上》言:“先口试,通过后再墨试《说文》和《字林》共二十条,须答对十八条以上”。

明书科的设置推进了重视书法的风气,对唐代书法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初唐贞观君臣的文学观

初唐贞观君臣的文学观

初唐贞观君臣的文学观贞观之治,指的是唐朝太宗六年(公元742年)至肃宗元年(公元805年)构成的统治时期,也是唐朝最盛时期,有着唐朝的文化里程碑的意义。

当时,由于行政法规的统一、严格的实行并和时代特有的审美观念的建立,跟以往的朝代形成了本质的差异。

在这一时期,君臣的文学观的提出,对当时的文学极具影响力,以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首的两代君主,将“尚儒”思想作为推行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建立以“尚儒”文化为核心的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以促进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

由此,以“尚儒”思想为基础的“正统儒学”成为贞观之中的主要的主流文化,尤其是以张衡和杨炎正的《贞观政要》、杨行颐的《大学》为核心的“贞观文学”成为当时朝廷文化和民间文学审美观念的代表性开创影响。

贞观文学,是一种以儒家思想和“尚儒”文化为主要观点形成的“尊师慈道、思乡则厚、守拙则明、忠信为本” 的审美观念。

根据儒学,君王之职是取义以行治,臣之义是忠而不疑。

这充分展示出君臣之间要尊敬君君法法、相互尊重的“孝顺孔孟”的观念,在当时的文艺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贞观时期文艺观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早(Sui an)期繁琐的诗体,从而衍生出新的文人体裁,比如“歌行”、“长平我事”等。

此外,政客也大力提倡“尚礼”,以周易和庄子作为基础,形成“尚礼”类文学作品。

推广“尚礼”类文学作品,不仅把中国传统文化带进了公元九世纪,而且也为唐朝往后伟大的文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唐朝贞观时期文学观的崛起,使文人们从“尚儒”文化思想中汲取到了精华,并勇于跟时代的发展作斗争,使“尚儒”文化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也为后世文化体系的加强奠定了基础,文艺上也衍生出新的文人体裁,使得中华文化更加先见,更加受到关注。

唐太宗名言

唐太宗名言

唐太宗名言唐太宗,又名李世民、文恭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也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并在位时间长达50年,他的话语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典故。

唐太宗的一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名言也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思想,使他终身成就卓越。

“天下之大,孰能独尊” 唐太宗对此极为重视,他认为天下之大,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独力而行,只有通过合作、融合才能取得成功。

他勉励官员要珍惜每一个努力的人,因为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当时的唐朝繁荣。

“治国必用文武之道” 唐太宗深知文武双修的重要性,他绝不容忍政治家只注重文官,而忽略武官的做法,他认为,文武双修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只有兼顾文武双方,才能够让国家长久繁荣发展。

“宁可平生不做大官,不可贪而做大官” 唐太宗秉承公正理念,强调官员要廉洁奉公,不能因为贪污腐败而做大官,唐太宗表明,要想做一名正派官员,必须以高尚的品德和政治觉悟来衡量,而不是以索取利益来衡量。

“文章不能论物色,财源不可尚私欲” 唐太宗强调官员不能够以物色的方式来审查文章,也不能以谋取私利的方式来获取财源。

他认为,官员应公正审查文章,公正处理财源,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作。

“把财产用于官府,把民力用于国家” 唐太宗为了使国家繁荣发展,他认为,政府应该把财产用于官府,把民力用于国家,以便更好地发展国家的经济,维护国家的稳定。

“若非愚者,吾不敢为天下先” 唐太宗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非常愚蠢,虽然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能力卓越,但他仍然不敢将自己放在天下之上,他表明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保持谦虚避免骄傲自大。

以上是唐太宗的名言,尽管唐太宗已经离去,但他的话语依然传承至今,他的名言足以证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与胸怀,激励着后人做出更加伟大的事业。

唐太宗人才思想述论

唐太宗人才思想述论
, 性贞正, 能秉公办事。 在担任大理少 德。 由此可见, 辨别忠佞的标准, 实际上是把德, “明习律令”
即政治上是否正直, 是否忠于封建国家放在第一 卿职务时, 他办事干练, 敢于犯颜执法, 能拯太宗 位的, 以此作为提拔或黜退, 贬降官吏的依据。 当 量刑过失, 太宗赞叹曰:“法有所失, 公能正之, 朕 然在实际执行中, 识别忠佞并不是很容易的。 一 何忧也”。这既是太宗对戴胄的赞许, 实际上也
《学海》 1998. 3
唐太宗人才思想述论
许 辉
唐太宗李世民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博大胸 明王 “皆取士于当时, 不借才于异代。 岂得待梦傅 怀和气魄, 卓越的识见和胆略, 选拔并破格录用 说、 逢吕尚, 然后为政乎? 且何代无贤, 但患遗而 封建彝惭而退。 他相信人才是客观存 各类人才, 为开创封建盛世的 “贞观之治” 发挥了 不知耳! ” 重要作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评论说:“唐 在的, 关键在于发现。 多能臣, 前有汉, 后有宋, 皆所不逮, 则劝奖人才
臣如此谙熟, 掌握他们的长处与短处, 使用起来, 当然就得心应手, 能很好地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了。 不拘一格 广开才路
进身的机会。 所谓自举, 是指在家自学的士人, 学业有成, 可向州县求举, 经考试及格, 由州贡到尚书省, 受 吏部考试, 称为乡贡。 后来自举不仅限于向州县
文人名士, 甚至向皇帝 为培养、 选拔人才, 唐太宗继承并改革科举 求举, 还可以向达官贵人、 制度, 扩大庶族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 这是贞观 自举。 自举之风在整个唐代都很盛行, 如大诗人 时用人政策的重要变革。 李白的 《与韩荆州书》 , 就是一封自举信。 这种自 科举制创始于隋文帝开皇时期, 是时废九品 举, 为有真才实学而别的路又走不通的人开辟了 中正, 初设秀才、 明经二科, 至炀帝大业年间, 又 一条进身之路。 增设进士科。 唐承隋制, 科举制在隋的基础上进 唐太宗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与历代相比, 一步发展, 常设的考试科目进一步增多。 据 《旧唐 具有如下特点: ( 1) 士庶并举。 魏晋以来, 君主任用士族地主 书・职官志》 记载有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书、 “公有公门, 卿有卿门” , 士族 算等六科。 考试科目的增多, 有利于罗致各种人 作官已成定制, 形成 才, 其中尤以进士、 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功臣名 地主垄断政权, 成为禁锢人才发掘的一项弊政。 官, 多由此出身。 进士科不仅吸引庶族地主出身 唐太宗为巩固政权统治基础, 采取了士庶并举的 在太宗君临天下的 23 年中, 担任宰相 的知识分子, 而且也吸引士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 用人方针。 子,“缙 绅 虽 位 极 人 臣, 不 出 进 士 者, 终 不 为

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c mb n t n o h f s n s n e uy’i h o t n e ’o at n s ui i ” i h ot o i ai fte” r h e s a d b a t’ n te s uh a d t ’ y l a d ma c l t n t e n r o e h l y ny h.Hi ikn a inf a t mp c i s t n ig h d s i c n a t l h g i i O
t s at t h rceit s o i r s c c a a tr i .Ta g T i n d o ae ” e r ig f m e p s” t ii sc n az g a v c td la n n o t a t ,” x o tl面 n o r h e p s a ”,” . n e u de e ”,” Ⅱ s 证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5期 5
2O O 2年 9月
辽 宁师 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l f i nn om l n esy(oi cecsE i n oma o La igN r a U i rt Sc l i e d o ) o v i aS n i t
唐 太宗 李 世 民是 我 国历 史上 少 有 的杰 出政 治 家 、 凤赋》《 、临层 台赋》 《 旧赋》 《 山赋》 《 、感 、小 、小池赋》 ; 军 事家 , 开创 了史称 “ 观 之 治 ” 贞 的辉 煌业 绩 。后世 史 著有文集 4 卷 , 帝 范》 0 《 4卷 , 凌 烟 阁功 臣赞》 卷 。 《 1 历 批 家称 :盛哉 , “ 太宗之烈也 !其除隋之乱 , 比迹汤武 ; 但 是 , 史上 的文 学 史 家 对 太 宗 的评 价 肯定 的少 , 致 治之 美 , 几成 康 。 自古功 德兼 隆, 庶 由汉 以来 未之 评 的多 , 识不 够 全 面客 观 , 认 有失 应 有 的公 允 。 宋计有功《 唐诗纪事》 :帝尝作官体诗 , 云 “ 使虞世 有 也 。 (新唐书・ ”< 太宗本纪赞>[ ( 3 )] ) 1n 太 宗 又是 一 位 文学 家 , 的诗 、 他 赋及 其 文 学 主 张 南赓和 , 世南日 :圣作诚工 , ‘ 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 , 都 有极 高 成就 , 生 重 要 影 响 。他 早 年 开设 文 学 馆 , 下必有盛焉 , 产 恐此诗一传 , 天下风靡 , 不敢奉诏 。 ’ ”《 新 交 结 “ 府 十八 学 士 ” 秦 一直 是 文 学史 中的美 谈 ; 为 皇 唐书・ 成 虞世南传》 《 、全唐诗话》 《 、历代诗话》 都对这一 帝 之后 ,听 览之 暇 , “ 留情 文 史 , 事 言怀 , 有 构 属 , 故事有所记载 , 叙 时 成为说 明太宗喜爱官 体诗 、 提倡官 体

唐太宗的文艺观及诗歌创作初探

唐太宗的文艺观及诗歌创作初探

唐太宗的文艺观及诗歌创作初探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文学修养的皇帝。

他的文艺观与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文艺观的形成
唐太宗的文艺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提倡文治,注重文官武将兼备,努力在国家层面建设文学艺术。

他推崇文学才子,为政府选拔了一大批文学人才,如魏征、杜如晦等,使得文学蓬勃发展。

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和文学家。

他鼓励宫廷内外的文学创作,致力于培养文学才华,为文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诗歌创作初探
唐太宗的诗歌创作在当时享有盛誉,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豪放而宏伟。

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古典文学的影响,又有独特的个人风采。

举例来说,《秋日登吕岳台歌十七首其四》中的“昔年天下有神仙,雨师发足如履泉。

十月中旬不幸败,中馈老妇寻牛贩,唤起招之声自彻,波涛激翻云霄风。


这首诗描绘了太宗在山中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太宗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着对人生沧桑的思考。

此外,太宗的《秋夕》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故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节令和自然的敏锐感知。

结语
唐太宗的文艺观与诗歌创作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文学的重视和扶持,更体现在他个人的诗歌创作中。

这些作品以雄浑豪放的风格,表达了对人生、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为后来文学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的功过

唐太宗的功过

唐太宗的功过(1)功:1.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2.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3.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4.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过: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

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

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

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

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

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

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唐太宗的功过(2)功: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

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过: 一是征伐高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

唐朝选修课结课论文---《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唐朝选修课结课论文---《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位期间,善吸取前代教训,顺应时代潮流,对前朝遗留下来的各种积弊大胆进行改革和整顿,从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作为唐太宗治国思想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以往史学界在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问题时,大多强调其善于用人与虚心纳谏等方面,而对其民本思想以及它对“贞观之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很少提起。

本文就此问题作探讨.所谓“民本”思想,简言之,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它与“农本”思想即所谓“以农为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封建国家国民经济体系中占了绝对比重。

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从事农业生产、创造国家财富和收入的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民为本”,实际上就是“以农为本”。

但二者多少还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民本”与“农本”在内容与含义上有所不同。

在封建社会里“民”字的含义范围相当广泛,泛指所有的黎民百姓。

虽然其中农民群众占了绝大部分,但也还包括社会上从事其他各项职业的平民百姓。

而“农本”的“农”字,主要是指农业及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其次,“民本”思想侧重于政治性,而“农本”思想则侧重于经济性。

就以上两点来看,“农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等同或取代“民本”思想的.然而“农本”与“民本”毕竟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农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在“农本”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较之前者,它具有了更力广泛的意义.作为一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决不是笼统地局限在“以农为本”四个字的范围内,而是有其具体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有关他的民本思想,较全面地记载在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君道》、《政体》、《纳谏》、《教戒太子诸王》、《俭约》、《务农》、《征伐》等篇,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思想唐太宗即位以后,为了寻找治世良方,经常与大臣们一起探讨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隋亡的惨痛教训,得出的结论是:“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从《论书》看唐太宗书学理论与军事思想的关系

从《论书》看唐太宗书学理论与军事思想的关系

摘要:《论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从军事角度出发,以其对军事思想的把握和对戎马生涯的深切体会融合其丰富的书法实践经验而悟出的书法理论著作,在此篇中唐太宗以兵喻书,使两者建立了深切的联系,较同时代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以文学见长而无实战经验的文士而言别有一番建树,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系统,而且在书法实践上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该篇论著入手,同时结合唐太宗其它论书著作,梳理太宗对书法和军事的相关论述,以期揭示其书学理论与军事思想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唐太宗;书学理论;军事思想关系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58-02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作为一代帝王,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诗人,而且其书法艺术造诣也极深。

太宗少时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并随父李渊多次出征,与其父谈论兵法和战略。

自晋阳起兵后,他经常出征,亲自参与战役,多次的实战经历极大丰富了其军事思想。

在书法方面,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所书《晋祠铭》首创以行书勒碑,并且还他对书艺有着深刻的见解,《王羲之传赞》《笔法诀》《指意》《论书》即是太宗传世的四篇书法论著。

其中《论书》一篇是太宗从军事角度出发,以用兵如神的军事思想融合书法实践经验而悟出的理论著作,较同时代的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以文学见长而无实际战争经验的文士而言别有一番建树。

可以说此篇是太宗书论中的精华,本文主要从该篇论著入手,同时结合太宗其它论书著作,梳理太宗对书法和军事的相关论述,揭示其书学理论与军事思想的关系。

以下拟作具体论述、分析。

一、释形重势与借势击敌“势”是历代兵家都很关注的问题。

《孙子兵法》中有《势篇》专门讨论“势”。

其中有一句话:“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释)人而任势。

从唐太宗的序文看其语言特点

从唐太宗的序文看其语言特点

从唐太宗的序文看其语言特点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作为皇帝而著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大功绩.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歌赋,乃至于书法绘画无不具有特色,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全唐文>中,他的序又具有哪些特色呢?
全唐文中唐太宗共有序包括并序共九篇,虽然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看唐太宗在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语言上多以四、六言为主
通观唐太宗的这九篇序,我们会新奇的发现:在他的序文中,语言多以四六句为主,兼有杂言。

这无疑是骈文的特征之一。

例如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我们初看全文,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语言短小,细看则可以发现,文章几乎全为四六句,仅有寥寥几句带有虚词七言句。

这并不是偶然的,在所有的序文中几乎都有这个特点,可以说是骈文的代表。

骈文,是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为骈体文,因其以四六句为主,也被称为“四六体”南北朝时期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如在欣赏《晋祠铭并序》时,我们不仅会被它工整的对仗和严谨的结构所折服,又会被其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声韵所吸引。

如“”。

唐太宗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唐太宗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part explains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introduc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aizong's literature. The first part: Three clu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esthetics in Wei, Jin and Chastity dynasties.
Key Words: Taizong;Literary Aesthetics Thought;Literary Creation;Influence
IV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III 目 录 ........................................................................................................................... I 绪 论 .......................................................................................................................... 1

雅正:唐太宗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的核心

雅正:唐太宗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的核心

雅正:唐太宗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的核心
赵小华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在唐太宗的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中共同贯穿了雅正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礼乐文化和文学领域同时进行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寻进而最终确立起来的,它取决于这样三个层面:在现实层面上,逐步恢复和树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并对前朝文风进行批判;在理想层面上,以复古的姿态寻找礼乐文化和文学的渊源;在操作层面上,最终确立了礼乐文化和文学的雅正观念,这对巩固政治统治是不无裨益的.
【总页数】10页(P143-152)
【作者】赵小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J], 郝明;邹进先
2.论唐太宗诗文创作与其文学思想的偏离 [J], 陶广学;刘彦辉
3.唐太宗与唐玄宗乐舞文化观比较 [J], 吴华山;龙玉兰;关继文
4.春秋时代非宗教化的礼乐文化观与道、墨二家反礼乐文化的思想 [J], 谢谦
5.论唐太宗的雅正文学观及其对贞观诗坛的影响 [J], 陈顺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

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赋及其文学主张都有极高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他早年开设文学馆,交结“秦府十八学士”,一直是文学史中的美谈;成为皇帝之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叙事言怀,时有构属,天才宏丽,兴托玄远”(《旧唐书·邓世隆传》)。

他自己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旧唐书·音乐志》)太宗在戎马生涯和日理朝政之际,诗文著述颇丰,现存《全唐诗》收入103首,断句3联,还有与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全唐文》录有5篇赋:《威凤赋》、《临层台赋》、《感旧赋》、《小山赋》、《小池赋》;著有《文集》40卷,《帝范》4卷,《凌烟阁功臣赞》1卷。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云:“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有所好,下必有盛焉,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新唐书·虞世南传》、《全唐诗话》、《历代诗话》都对这一故事有所记载,成为说明太宗喜爱宫体诗、提倡宫体诗,进而批评太宗的一个重要证据。

在《闻一多全集·官体诗的自赎》中,闻一多先生说:“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宫体诗)。

”刘大杰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就是唐太宗和他的臣僚,同样也沉溺在这种宫体的诗风里。

”游国恩先生等在其《中国文学史》中也说:“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

”即使是新近出版的论著,仍然认为他(指太宗,笔者注)偏嗜华靡的审美趣味。

其诗亦多有缛丽之作,并曾作宫体诗要臣下赓和,因虞世南谏阻而止(乔惟德、尚永亮《唐代诗学》)。

尽管唐代卢照邻、明代胡震亨以及《全唐诗》(卷一)等有过不同看法,甚至在近年袁行霈先生、罗宗强先生的著述中有过客观评价,但长期以来对太宗文学成就的评价执否定的倾向没有重大的改变。

其实,笔者认为,除去太宗诗文中确有部分江左遗风(应当指出,这也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之外,《唐诗纪事》中所云之事对历代评论家的认识起到了不客观的影响。

即使依据《唐诗纪事》而论,许多引述者也难免断章取义,因为太宗在这里接下来还有话,他说:“朕试卿尔。

”太宗的话如果属实,说明他并非真的想写宫体诗,不过是个戏言;太宗的话如果言不由衷,也不足以印证他就热衷于宫体诗甚至到了“偏嗜”的程度。

遗憾的是,对太宗在这方面的贬斥竟然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那么,对太宗的评价怎样才更恰当些呢?这应当联系太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及影响一并考察。

考察唐太宗的文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他主张文学必须有益于政教,同时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点,反对淫靡文风,注重文学的艺术特殊性,强调文质并重的文学观。

虽然太宗没有全面系统的文学思想论著,但从与他有关的一些诗文中还是可以很鲜明地看到这一点的。

他的文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帝京篇·序》中。

序曰: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

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

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人神,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

……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

序中真诚地表现出他考虑文学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的结论是:“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主张“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目的是反对纵欲。

为什么要反对纵欲呢?他联想到“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再联系梁、陈及隋的灭亡教训,以史为鉴,必须“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

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防止国家的败亡。

总结历史经验,考虑政治得失,务求有益教化。

所谓“咸英之曲”,指三代古朴的政教和文化;而“烂熳之音“,则指秦汉以来滋生的侈丽淫放的文风。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他主张复古,其标准就是“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就是追求雅正。

《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中记载,他对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他之所以在这里否定扬雄的《甘泉》等赋,完全由于它们无益于政教,无益于劝诫,根本不是从文学角度来考虑问题,作为政治家他始终把国家兴亡放在第一位。

但这里又流露出他主张“词理切直”的要求,也很有意义。

《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还记载,贞观十一年,邓世隆要求为太宗的文章编辑文集,太宗拒绝了,他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

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太宗每提文章,就联系到国家的兴亡。

他对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的批评,集中在“师古”的问题上。

“师”什么“古”,无非是“古”之道德、“古”之文风,他既批评这几位前朝帝王的道德不“古”,也批评他们的文风不“古”,因为他们在文学上的共同特点是把文学作为纵欲消遣的典型。

而太宗在这里首先考虑的不是词藻如何,而是“制事出令,有益于人,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可见,太宗对待文学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学本身的发展问题,而是社稷的安危,是文学的政教作用。

太宗不主张作艳诗,而且也不主张群臣们作艳诗,他的出发点仍然是考虑社稷江山。

同样是前文所说《唐诗纪事》中记载的那段故事,在《唐会要》卷六五中也有记载:(贞观)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上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秘书监虞世南商量今古。

朕一言之善,虞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

尝戏作艳诗,世南进表谏曰:圣作虽工,体制非雅。

上之所好,下必随之。

此文一出,恐致风靡。

轻薄成俗,非为国之利。

赐令继和,辄申狂简。

而今之后,更有斯人,继之以死,请不奉诏旨。

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因顾谓世南曰:“朕更有此诗,卿能死否?”世南曰:“臣闻诗者,动天地,感鬼神,上以风化下,下以俗承上。

故季札听诗而知国之兴废。

盛衰之道,实基于兹。

臣虽愚诚,愿不奉诏。

”(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这段记载清楚地表明:1.太宗不主张作艳诗。

不主张作艳诗并非没有作艳诗,他作艳诗是“戏作”,而且是“尝”戏作,也并非经常“戏作”;2.太宗不主张群臣作艳诗。

要求群臣们“皆若世南”。

要知道,太宗的要求就是帝王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文艺政策;3.太宗这样做的出发点是考虑国家的兴亡和长治久安。

“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目的是统治天下的需要。

太宗又不是一般意义上反对绮丽文风,他恰恰又十分重视从文采的角度来考察作品。

他亲自撰写《晋书·陆机传论》,称陆机“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

千条析理,则电坼霜开;一绪连文,则珠流璧合。

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对陆机文采褒奖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太宗还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形式美。

上官仪深受太宗赏识,太宗的诗文常令上官仪订正。

而上官仪却是非常注重探索诗歌的形式美的诗人,在形式美表现方式上受齐梁影响很大,并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这也说明太宗并非一般意义上反对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

而且,太宗认为汉赋“文体浮华”,但他又写有多篇赋。

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实际上很好理解,它表现出太宗尚质而不轻视文饰的文学思想,即文质并重。

当联系到江山社稷时,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当然首先要考虑文学的政教作用,当从一位对文学(其实对音乐、书法他也颇多建树)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颇有造诣的诗人角度考察文学作品时,他又是那么内行、那么投入地关注文学的艺术特点。

太宗所高度重视的魏征,在其《隋书·文学传序》中也集中地将他所追崇的帝王的文学思想表达出来: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作为长年在太宗左右的魏征,应当深刻了解和掌握太宗的文学思想,并努力身体力行。

魏征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风格的把握及“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态度,正是太宗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的自然流露和集中反映。

太宗的文学思想,概括地讲,就是文质并重。

他主张“师古”,力求以古变今;主张“劝诫”,强调政教作用;主张“雅志”,以求矫正俗情;主张“切直”,反对文体浮华;主张“词深而雅”,关注作品的艺术性。

他的这些文学思想是联系的,不是孤立地厚此薄彼。

从根本上说,太宗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评态度,但却并没有一般意义地反对文学的艺术美学追求,这为唐代文学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