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异同
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异同
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是两种常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们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存在着一
些明显的异同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量化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方法强调使用数
量化的数据进行研究,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手段收集
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被量化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客观的研究
结论。
量化研究方法注重量化指标和统计推断,其优势在于能够提
供客观、可重复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量化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可能忽略了被研究对象的
个体差异和背后的复杂动因。
相比之下,质化研究方法则侧重于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意
义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性。
质化研究方法通常采用访谈、焦点小
组讨论、文本分析等方式收集非结构化数据,强调对文字、图像和
声音等非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深入挖掘被研究对
象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层次
内涵。
然而,质化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主观性较强、结果难以量化和
泛化的缺点。
总的来说,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根据研究目的、问题和对象的特点,
灵活运用两种方法,或者结合两种方法,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
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
艺术教育研究示范中量化研究与制化研究优缺点
艺术教育研究示范中量化研究与制化研究优缺点摘要:一、引言二、量化研究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三、质化研究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四、结论正文:一、引言艺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艺术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艺术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二、量化研究的优缺点1.量化研究的优点(1)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可重复性:量化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有利于验证研究假设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2)结果的客观性:量化研究采用数字化的数据,减少了研究者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观偏见,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客观。
(3)易于比较和统计:量化研究的结果可以进行数学统计和比较,有利于研究者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2.量化研究的缺点(1)过于依赖量化工具:量化研究需要借助各种量化工具,如问卷、测试等,可能无法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忽视个体差异:量化研究往往将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化处理,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
(3)难以解释深层次原因:量化研究主要关注数量上的变化,对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的解释能力较弱。
三、质化研究的优缺点1.质化研究的优点(1)深入理解研究对象:质化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能够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动机、情感和行为,有利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重视个体差异:质化研究注重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能够发现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3)有利于提出新理论:质化研究能够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为理论创新提供素材。
2.质化研究的缺点(1)研究结果的主观性:质化研究的结果受到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可能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
(2)研究过程的复杂性:质化研究的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对研究者的专业素质和耐心要求较高。
量化研究报告及质化研究报告
量化研究报告及质化研究报告量化研究报告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报告。
量化研究通常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使用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以获得对研究问题的量化评估和解释。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数量化的结果,如百分比、平均数和相关系数等,从而客观地评估研究问题。
质化研究报告是一种基于深入访谈、观察和文件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报告。
质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感受、观点和经验等非数量化的信息。
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非数量化的信息,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研究问题,并提供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质化研究报告通常包含引用具体案例、引用研究对象的直接话语和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量化研究报告和质化研究报告有各自的优点和限制。
量化研究报告的优点在于它们提供了数量化的结果,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可以提供客观的评估和预测。
然而,量化研究的限制在于它们只能提供局限于研究问题中的变量和因果关系的信息,不能提供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相比之下,质化研究报告的优点在于它们可以提供深入的理解和解释,可以揭示研究对象背后的复杂动因和意义。
质化研究也可以灵活地适应研究问题的变化,并允许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直接互动。
然而,质化研究也有一些限制,比如样本规模较小,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可能有限。
无论是量化研究报告还是质化研究报告,都需要进行严谨和透明的方法论和数据分析过程。
在写作研究报告时,需要清楚地描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并结合具体的例证和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
此外,还需要说明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偏见,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总之,量化研究报告和质化研究报告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限制。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在写作研究报告时遵循严谨和透明的方法论和数据分析过程。
教育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论析
教育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论析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两个基本范式。
在整个20世纪中,量化研究处于研究方法中的主流,质化研究却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尤其是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教育研究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
这就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需要不仅仅用一种研究方法或者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种方法厚此薄彼,而是要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的论体系,提高了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比较(一)量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
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
量化研究是科学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体现,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思想的解放,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它使人类在制服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丰富。
“科学既是知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进入科学之域,知识才有合理性并获得合法性”。
科学主义的盛行使量化研究在教育研究中长期处于主流地位。
量化研究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策略。
量化研究强调研究情境是预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价值取向;多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如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用数字来阐释和证明假设;强调价值中立,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多用演绎的方法,先提出假设并指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再用演绎法对假设理论进行检测。
(二)质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质化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来源:自然辨证法研究叶浩生质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译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
心理学领域同样为质化研究的新颖模式所吸引。
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论述传统量化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也译定量研究)的弊端和质化研究的优势,其势头之猛,以至有许多学者称质化研究的兴起是心理学的,范式革命或地壳的巨变。
在本文中,我们从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对立特征开始谈起,分析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哲学根基,并就超越和整合这两种对立的范式提出我们的见解。
1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一直以经验自然科学为楷模,强调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
事实上,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就是利用了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和量化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根底,使得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科学心理学建立之日起,就表现了对量化方法的偏爱。
非量化的方法,如现象学的方法、释义学的方法因其主观色彩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排斥,“在大多数条件下,质化方法被看作是同量化方法竞争的、另类的范式……量化研究倾向于使用严格的、可靠的数据,视社会世界外在于观察者;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质化方法使用更为丰富的数据,把社会世界视为观察者的建构〞。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诸多方面展现出截然对立的品质:在科学观方面,量化研究更贴近了经验自然科学,力图以使用量化方法的物理学、化学为理想的模型。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主张心理学不能成为科学,究其根源在于心理现象不能量化,因此心理学永远无法成为物理学那样的精确科学。
冯特从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数量化方法中获得启发,突破康德的预言,改造了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使之成为实验心理学。
在冯特的心目中,实验心理学就是一门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是客观和数量化的方法,同其他自然科学别无二致。
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
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
当然可以,咱们换种更生活化的说法来聊聊量化和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方法
想象一下,量化研究就像是在做数学题,目标是算出具体的数字答案。
它像是用秤去称苹果,关心的是苹果有多重,有几个。
研究时,可能会发问卷,让大家打勾选答案,或者设计实验看不同条件下结果的变化。
然后,把这些数据丢进电脑,用各种公式和图表来分析,找出规律。
比如,想知道新药是不是比旧药有效,就会给两组人分别用药,最后数有多少人病情好转了,用数字来说话。
质化研究方法
而质化研究呢,就像是跟朋友聊天,想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方式不那么在意数字,更在乎的是背后的故事。
研究者可能会坐下来和人们一对一深聊,听听他们的经历,观察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甚至读日记、文章来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之后,就像是拼图一样,把收集到的各种故事和细节拼在一起,找出主题和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要了解一个村庄的文化,研究者会住在那儿,参加村民的活动,听他们讲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从中提炼出文化的精髓。
总结
简单说,量化研究就是爱好数字,想要确切答案;质化研究则偏爱故事,想挖出背后的原因和情感。
有时候,研究问题复杂,就需要两者搭配使用,就像是既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又用画笔描绘风景,这样能得到更丰满、立体的答案。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一、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一)范式"的概念范式(paradigm ),是指某一科学社群所形成对某一议题的专业意见。
在社会科学中,范式”的更合时宜的说法,是指各种不同思维的门派”一一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假设”来分析一个现象。
(二)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在社会科学中,大致可分为唯物论的理性思维与唯心论的感性思维两大类,在每个研究方法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主义”,各主义中都具有某些假设。
那么,如何了解一个思维的门派呢?从它对研究的三项假设入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本体论指最根本的研究精神,即对什么是真的?”的观点。
关于认识论,即如何认定知识,更进一步解释为研究者由哪里取得知识、形成知识。
确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接着会影响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
(三)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 )起源于14世纪,提倡实证主义旨在排除迷信与盲目,鼓励人们以实际的观察与经验从事科学研究,建立系统的知识。
实证主义的两大规则:1、研究者必须对可以被测量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
2、任何无法被直接观察与测量的事物就不能称为科学”。
实证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岀了逻辑实证学派,不变的是观察与测量的精神,改变的是开始强调如何将定律”通过逻辑的方式呈现。
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 )起源于基督教对圣经的训诂之学,后来逐渐引入社会科学,例如民族图志学。
区别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中对经验”的不同理解。
实证主义中的经验是研究者客观获取的,类似电影的观众,而诠释主义的经验是研究者主观获取的,透过参与(而不只是观众),真相才能大白。
所以,质性研究大多岀自诠释主义,最常用的方法论就是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主要可划分成「量化」与「质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两种方法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途径与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二、量化研究量化研究采实证主义的观点,以统计分析探究社会的现象,企图建立放诸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更进一步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的现象。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定义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也译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量化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
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
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
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2、两者的特点质性研究特点主要是: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3)重视过程与结果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1)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2)严格控制研究情境3)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三、两者的区别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相互促进。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定义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也译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定性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领域(如人类学、人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运用一种特殊的技术既可以了解事物的一般现象,又能获得定量研究方法所无法得到的信息,如人们的想法、动机和感受等深层次内容。
定性资料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即通过整理分析资料得出假说或理论;定量资料分析运用的是演绎法,即事先定好一个理论或假说,然后收集资料以验证这一理论或假说是否成立。
量化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
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
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
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2、两者的特点质性研究特点主要是: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3)重视过程与结果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1)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2)严格控制研究情境3)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三、两者的区别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相互促进。
国外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国外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国外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国外的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些学者认为,把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划分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种范式,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很多研究方法不能完全地归入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这两种范式的其中一种。
但是不得不承认,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着各自非常鲜明的特点。
coolican(2004)通过列表指出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研究概念上的总体分歧。
本文将从四个具体特点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进行比较。
1 数字与词语denscombe(2003)提出,如果要严格区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话,两者的区别不在于研究的具体方法,而是在于处理数据的手段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strauss (1987)认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不同之处真正在于两者对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方法”。
①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数据可以是同源的。
但是从数据处理以及分析的单元来说,量化研究主要把观察、报告以及记录所收集回来的信息转为可量化的数字,从而产生研究需要的可信度高、可复制的数据。
henning(1986)指出“量化研究包括了对数字数据的计算、使用以及有系统的整合”。
②质化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以描述为主。
denscombe(2003)指出,质化研究更好地跟描述联系在一起。
质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事件或人物时,研究者倾向于用详尽以及复杂的词语来描述其意义或行为模式。
davis(2005)提出,普遍认为质化研究不如量化研究能产生“过硬”③的数据。
在质化研究中,阅读者可以自己判断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分析是否恰当,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
2 具体的与全面的量化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研究因素,同时各研究因素之间的联系也是研究的重点。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
质化与量化的区别
思考
1.质化研究是量化研究的基础:很多的量化研究是依靠量表,而量表的编制过程就是一个以质化为基础的研究过程。
2.质化是量化研究的补充:在许多量化研究中,量表所测量到的可能不充足、不完整,这个时候质化研究就作为量化研究的补充。
3.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两者的使用应该遵循所做研究的类型与需要。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类型
比较方面
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
数据收集的方法
量表测量
实验
访谈
笔录
软件spss
内容分析法
软件Nvivo
研究结果
局限在问卷已有的维度
在已有的维度反应程度
优势是可以明显的显示出差别量
缺点是掩盖了一些事实,或者说是忽视
是一个归纳、概括、分类的结果
可以分析升华出新的东西
4.质化研究对研究者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有要求,研究质量随着研究者的能力会有不同。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知识点归纳 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知识点归纳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教育研究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在教育研究中,常常使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这两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方式以及数据分析技巧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一、量化研究量化研究是通过收集数量化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量化研究侧重于量化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力求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
以下是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要点:1. 研究目的明确:在进行量化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准确地定义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从而明确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和量表。
2. 样本与总体:量化研究常常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然后通过统计推理的方法将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总体。
样本的代表性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3. 问卷调查:量化研究常常使用结构化的问卷来收集数据,研究者会设计问题和选项,然后要求被调查者从选项中进行选择。
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被量化,从而方便分析和比较。
4. 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统计分析进行解读。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研究者可以得出量化研究的结论。
二、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非量化的数据,如文字、图像、声音等,以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特定现象。
质性研究侧重于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情境,并从中提取出主题、模式和理论。
以下是质性研究的几个关键要点:1. 研究目的开放性:质性研究通常没有预设的研究假设,研究者更倾向于通过开放性的探索来理解研究现象。
因此,质性研究的研究目的通常较为宽泛。
2. 采访和观察:质性研究往往通过深入采访、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采访过程中,研究者会提出开放性问题,以引导被访者自由发表观点。
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会记录事件和行为,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3. 数据分析: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通常是主题分析或者模式识别。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不同
、共情、信任
质的研究
证实普遍情况,预测,寻求共识 解释性理解,寻求复杂性,提出新问题 情境无涉 由社会文化所建构 分离 密不可分 事实、原因、影响、凝固的事物、变量 故事、事件、过程、意义、整体探究 宏观 微观 事先确定 在过程中产生 结构性的、事先确定的、比较具体 灵活的、演变的、比较宽泛 数字、计算、统计分析 语言、图像、描述分析 量表、统计软件、问卷、计算机 研究者本人(身份、前设)、录音机 随机抽样、样本较大 目的性抽样、样本较小 控制性、暂时性、抽象 自然性、整体性、具体 封闭式问卷、统计表、实验、结构性观察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实物分析 量化的资料、可操作的变量、统计数据 描述性资料、实地笔记、当事人引言 事先设定、加以验证 逐步形成 演绎法、量化分析、收集资料之后 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题、贯穿全过程 概括性、普适性 独特性、地域性 文化客位、主客体对立 文化主位、互为主体 在研究之前产生 在研究之后产生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大理论、普遍性规范理论 扎根理论、解释性理论、观点、看法 抽象、概括、客观 描述为主、研究者的个人反省 简洁、明快 杂乱、深描、多重声音 固定的检测方法、证实 相关关系、证伪、可信性、严谨 可以重复 不能重复 可控制,可推广到抽样总体 认同推广、理论推广、积累推广 不受重视 非常重视 客观的权威 反思的自我、互动的个体 理论的、定量统计的 人文的、人类学的、拼接手和多面手的 明确 不确定、含糊、多样性 相对分离、研究者独立于研究对象 密切接触、相互影响、变化、共情、信任 分明、事先设定 演化、变化、重叠交叉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比较
量的事实 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层面 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设计 研究的手段 研究工具 抽样方法 研究的情境 收集资料方法 资料的特点 分析框架 分析方式 研究结论 结果的解释 理论假设 理论来源 理论类型 成文方式 作品评价 效度 信度 推广度 伦理问题 研究者 研究者所受训练 研究者心态 研究关系 研究阶段
质化与量化的区别
类型
比较方面
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
数据收集的方法
量表测量
实验
访谈
笔录
观察
实物分析
数据处理的方法
数据统计
软件spss
内容分析法
软件Nvivo
研究结果
局限在问卷已有的维度
在已有的维度反应程度
优势是可以明显的显示出差别量
缺点是掩盖了一些事实,或者说是忽视
是一个归纳、概括、分类的结果
可以分析升华出新的东西
随着研究者本身的能力,质化研究结果的质量有所不一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考
1.质化研究是量化研究的基础:很多的量化研究是依靠量表,而量表的编制过程就是一个以质化为基础的研究过程。
2.质化是量化研究的补充:在许多量化研究中,量表所测量到的可能不充足、不完整,这个时候质化研究就作为量化研究的补充。
3.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两者的使用应该遵循所做研究的类型与需要。
4.质化研究对研究者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有要求,研究质量随着研究者的能力会有不同。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质化研究是通过文字、照片、录音、视频等非数字化的材料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方法。
它强调对于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对于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的把握。
质化研究通常采用的是小样本、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对于数据分析则强调的是归纳性思维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质化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动机、信念和意义,对于复杂、变化快速的现象有一定的优势。
质化研究的缺点是样本容量有限,可能不具备可重复性,数据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的影响,结果的推广性受到限制。
量化研究则是通过数字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来考察研究对象的分布、变化和关系。
量化研究通常采用的是大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于数据分析则强调的是归纳性思维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的优点是可以用较精确的数字来描述和比较现象,结果易于量化和推广,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量化研究的缺点是可能忽略了一些研究对象的细节和复杂性,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在决定因素,对于某些主观感受和非可见性的现象难以量化。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实践中并不是对立的,而常常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针对不同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用的方法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同时,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出现了一系列混合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研究问题和现实情境。
总之,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局限性。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应根据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定,合理运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才能获得可靠有效的研究结果。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范式差异及融合趋势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范式差异及融合趋势摘要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均在管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管理世界》和《经济研究》刊发的二篇论文为例,比较两种范式在研究的主客体关系、认知解释模式、研究过程设计三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最后,指出了研究范式融合的三种具体模式。
关键词质化研究量化研究管理研究方法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与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一直以来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在管理学研究领域也倍受推崇。
质化研究突出强调在自然情境下,发挥研究者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非结构化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手段,以当事人的视角对社会现象或者具体事件进行深度研究,而量化研究则突出强调在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通过实验、实地调查、二手数据等资料的客观分析,试图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结论。
很长_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派系之争激烈,质化研究者偏好丰富翔实的情境事实,攻击量化研究的纯粹数据推导,缺乏人文主义;而量化研究者往往对数字情有独钟,攻击质化研究的本质直观解读,缺乏科学主义,甚至一度出现过类似“井水不犯河水”的分歧。
本文试图在梳理两种研究范式起源、发展路径、主客体关系、应用解释模式、研究过程设计等差异性的基础上,指出当下十分有必要创造性地将两种研究范式有机融合,认真探讨两种研究范式融合的具体模式。
一、两种研究范式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纵观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身处的时代特征,社会的突破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是另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形成的基石和土壤。
(一)质化研究兴起的渊源与发展质化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人种志的兴趣。
主要用来研究原始部落条件下人类群聚模式、生存方式和特定的传统文化。
早期的学者们往往会借助文字资料方式,或者研究者亲自前往实地进行细致地观察和访谈,进而达到动态勾勒、还原或者再现某种情境,冀希望在对世界上落后民族残存的原始文化中,了解和发现自己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来源:自然辨证法研究作者:叶浩生质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译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
心理学领域同样为质化研究的新颖模式所吸引。
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论述传统量化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也译定量研究)的弊端和质化研究的优势,其势头之猛,以至有许多学者称质化研究的兴起是心理学的,范式革命或地壳的巨变。
在本文中,我们从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对立特征开始谈起,分析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哲学根基,并就超越和整合这两种对立的范式提出我们的见解。
1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一直以经验自然科学为楷模,强调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
事实上,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就是利用了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和量化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使得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科学心理学建立之日起,就表现了对量化方法的偏爱。
非量化的方法,如现象学的方法、释义学的方法因其主观色彩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排斥,“在大多数条件下,质化方法被看作是同量化方法竞争的、另类的范式……量化研究倾向于使用严格的、可靠的数据,视社会世界外在于观察者;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质化方法使用更为丰富的数据,把社会世界视为观察者的建构”。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诸多方面展现出截然对立的品质:在科学观方面,量化研究更贴近了经验自然科学,力图以使用量化方法的物理学、化学为理想的模型。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主张心理学不能成为科学,究其根源在于心理现象不能量化,因此心理学永远无法成为物理学那样的精确科学。
冯特从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数量化方法中获得启发,突破康德的预言,改造了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使之成为实验心理学。
在冯特的心目中,实验心理学就是一门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是客观和数量化的方法,同其他自然科学别无二致。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之所以坚持量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要贴近自然科学,实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想。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自然科学倾向相反,它体现的是人文科学的精神,“旨在为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提供内在的思想依据……”质化研究所体现的科学观是狄尔泰的精神科学。
狄尔泰曾经指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没有内在体验的“物质”,人文科学研究的是具有内在体验、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
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所以自然科学研究采取的是客观、量化的方法,排除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和体验,而人文科学由于研究的是经验中的主体,无法剥离主体的体验,因此只能采取定性的描述。
“我们说明自然,但我们理解心灵”。
这种研究模式曾经影响了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和其他人文倾向的心理学家。
虽然在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浪潮中这种研究方式只能处在边缘和支流的地位,但是其体现的人文科学精神却一直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量化研究采取的客观、超然的态度,假定了心理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客观存在。
换言之,量化研究者把心理现象视为同物质世界具有同样性质的经验实体。
然而,质化研究则从建构的角度理解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视为人的主观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的主观性质使得客观、量化的方法失去了意义,只能采取理解和描述的方式进行把握。
从认识论方面来看,量化研究假定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客体关系,认为研究者可以置身于研究过程之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
但是,大部分质化研究的主张者反对主客两元论,强调“价值理性”的作用,认为知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任何一种知识都承载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价值中立”的知识。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量化研究体现了“方法中心”的要求,而质化研究体现了“问题中心”的原则。
“从选择量化方法的那些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以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为楷模,并力图使自己的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保持和谐。
对于他们来说,使用质化方法意味着贬低了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但是对于偏爱质化方法的那些人来说,他们以人文科学的方法为楷模,力图与人文科学的方法保持和谐。
对于这些人来说,坚持量化方法贬低了人的存在,而这恰恰应该是心理学学科关注的中心”。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对立还表现在:第一,元素主义对整体主义。
量化研究由于强调了客观、精确,因而在面对认知、人格、态度等心理现象时,倾向于采取元素分析的方式,将复杂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组分,以便于进行量化的操纵。
但是“质的研究方法认为将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探究提供工具,避免将社会环境肢解成孤立的、不完整的、不联贯的变量”。
质化研究从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出发,反对将完整的心理现象分析成相互割裂的碎片,因而表现出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
表现在研究的设计上,问题的设计、资料的搜集和分析都倾向于从整体的框架出发。
第二,客位(etic)研究策略对主位(emic)研究策略。
量化研究追求的是超越文化和社会、可应用于所有人的普适性规律,因而属于客位策略。
心理学中的客位策略指的是从泛文化的角度,或者从文化系统的外部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和概括不受社会历史、文化地域影响的心理规律。
质化研究从属于主位研究策略。
它追求的是理解个体或社会特有的心理现象与行为。
这种研究策略倾向于从特定的文化系统出发,在文化的内部理解文化与行为的关系。
第三,一般规律(nomothetic)的研究对特质论(idiographic)的研究。
量化研究在普适性、科学性的理想指导下,力图揭示行为的一般模式和共同的心理特性,以便于实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最终目标。
质化研究从特质论的观点出发,把个体看作是复杂的、独特的实体,具有其他个体所不具有的品性。
特质论的研究不是去预测和控制行为,而是理解行为,描述行为者的独特体验。
2量化与质化研究对立的哲学根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作为两种研究模式,本来只是一种方法的选择问题: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选择量化或质化的方法。
换言之,量化和质化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但是事实却是,量化和质化成为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范式”,或者被某些学者称之为心理学的两种“文化”,表现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激烈冲突。
为什么这两种本来可以互补的研究模式会演变为“范式”的冲突呢?究其根源,在于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有着不同的哲学根基。
体现了不同的哲学精神。
具体地说,量化研究体现的是实证主义精神,而质化研究体现的是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意识。
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导致了两者的截然对立量化研究体现了实证主义的要求。
事实上,“实证”一词本身的含义就有“确定的”、“精确的”意义,其本意是推崇自然科学的数量化知识。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法国哲学家孔德曾经指出,任何知识形态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解释万物本性的神学阶段、以抽象的概念代替超自然力量的形而上学阶段和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阶段。
在实证阶段,知识是以系统的观察与实验作为基础,其表述方式是数量化的,类似于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公式。
这种研究模式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现象的研究也应该遵循这种实证的量化模式。
概括地说,早期的实证主义主张: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同样的研究目标,即揭示那些有助于预测和控制的定律;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该遵循同样的方法论路线,即客观、量化的方法;③概念的定义应该以经验的数据为基础;④大样本的使用可以产生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在样本足够大的基础上,可以忽略个别的、特殊的案例,所得到的定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这些主张在促进心理学接受客观、量化的方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逻辑实证主义及其衍生的操作主义在促进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同早期实证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经验的直接证实,而前者认为在经验命题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所进行的间接证实同样是科学的和有意义的。
对于主观色彩浓厚的心理现象来说,直接的证实是困难的,但是间接的证实却是可行的。
新行为主义的“内驱力”概念就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产物。
间接证实怎样进行呢?意识和心理的主观属性让间接证实的方法也面临着困境。
心理学家史蒂文斯解决了这个困难,他使用了操作主义的方法,即采用概念的操作定义。
操作主义主张,概念与相应的一组操作是同义语。
通过给具有内在特征的心理现象进行的操作定义,心理学家可以接纳认知、目的、能力和内驱力等内部状态为合法的研究对象。
但是操作定义的指标是数量化的,操作定义意味着量化的方法,由此,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成为标准的科学方法。
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方法都被排斥在心理学的领域之外,心理学成为“量化”的科学。
但是,“心理现象是有意义的、关系性的、非展延性的和互动性的,是文化的和历史的构成的现象,并带有伦理和政治的意义。
心理现象的这些属性使它成为非数量化的”。
量化研究在符合“科学”标准的同时,却忽略了心理现象的真正属性。
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其哲学依据,而质化研究则更多地建筑在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原则的基础上。
现象学同样追求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想,但是现象学的科学观同实证主义科学观截然不同,它通过所谓“现象学的还原”,清除意识中的经验元素,以便为理解个人的生活世界打下基础。
事实上,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的几个步骤,即“面向事物本身”、“中止判断”、“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就是质化研究最经典的范例。
现象学还原表现了现象学方法的整体性、自然性、描述性,为质化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释义学同现象学一样,同属于非实证主义的理论系统,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有着共性和一致性。
早期的释义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提出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区别,他的主要工作是要为研究精神现象及其产物的人文科学找到一种方法论,以便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能具有自然科学知识那样的地位和价值。
释义学就是他的这一努力的产物。
狄尔泰指出,自然科学采取的是抽象的、脱离具体情景的研究模式,研究对象本身没有内在的体验和意向能力。
自然科学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一般的规律,并且把世界视为抽象的、脱离具体情景物体的集合体。
从这样一种观点出发,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化的、数量化的,剥离了意义和价值。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以人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
因为人文科学面对的是人的精神及其产物,其基本目标是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解释(interpretate)对象的意义和价值。
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把人文现象置于一般规律下进行因果解释和量化的操纵,而是在具体的、有意义的情景中进行理解和诠释,把握特征和意义。
后期的哲学释义学把理解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认为理解过程发生于理解的前结构和理解之间,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受到地域和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