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液态食品掺假、伪劣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其中,掺假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和复杂,为现有的检测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当前掺假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具有非侵入性、速度快、易操作以及检测准确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检测手段。
本文将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液态食品掺假的常见手段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近红外光谱技术是指通过近红外光谱仪器,将要检测物质的样本照射一定频率范围内的近红外光,然后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处的吸收光强,以此来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构等物质属性。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依靠不同红外光波长与化学键振动存在对应关系的原理,通过检测样品吸收光的强弱及光谱特征吸收波长的位置等信息,推断样品的结构、组成等信息,并对样品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
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具有非破坏性、快速、方便、准确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液态食品掺假的常见手段液态食品掺假,指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生产企业采取在原始原料中掺杂劣质、低价的原料成分,对产品进行篡改,改变其品质和组成,以此达到提高成品售价的目的。
常见的掺假手段包括以下两种:1. 直接加入非原材料成分:直接在食品成品中加入非原材料成分,例如:添加水、淀粉、色素等,从而掺低成本、增加利润。
例如,在饮料、果汁等食品中掺入大量水或果汁精,来调整其甜度、滋味;或者在饮用水中直接掺入消毒剂,以此增加杀菌效果,掩盖水的本质质量问题,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通过替换原材料成分,对产品的组分、质量等进行篡改。
例如,在牛奶中掺入鲜奶油、食品乳或植物油,以达到延长保存期限、改善口感等效果;或在水产品中动用假肉加工技术等,掺兑进大量地沟油或地沟肉,降低原材料成本,大幅度提高利润空间。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红外偏振成像对伪装目标的探测识别研究
给 出了试验 分析 数据 和偏振 融合 效 果 图 。研 究表 明, 用 红外偏 振 成像 技 术 可 以有 效 地 实现 对 采
地 面伪 装 目标 的探 测 和识 别 。研 究结果 还 可 以扩展 到 对人 工假 目标 、 中隐身 目标 等 的探 测和 空
识别。
关键 词 : 外偏振 成像 ; 托克 斯参 量 ; 振 融合 图像 ; 红 斯 偏 伪装 目标 ; 测和 识别 探
第 3 3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应用 光学 NhomakorabeaV0 . 3 No 3 I3 .
Ma y 201 2
J u n l fAp l dOpis o r a pi t o e c
文 章 编 号 : 0 2 2 8 ( 0 2 0 — 4 10 1 0 — 0 2 2 1 ) 30 4 — 5
中图分类号 : TN6 ; P 5 5 T 71 文献标志码 : A d i1 . 7 8J o:0 5 6 /AO2 1 3. 3 1 0 O 2 3 00 0 1
I r r d po a i a i n i a i g: e e to n e o nii n nf a e l r z to m g n d t c i n a d r c g to
GAO e g,S M n UN —e g,GAO o b Kefn Ja - o i
( ’n I s i t fAp l d Op is xi n t u e o p i t ,Xi n 7 0 6 a t e c ’ 1 0 5,Ch n ) a ia
Ab t a t Du o t e l we e e t n a d r c g i o r b b l y o a u l g a g t y c r e t s r c : e t h o rd t c i n e o n t n p o a i t fc mo fa e t r e u r n o i i b o t — l c rc li a i g s s e s ti i o t n o d v l p a n w e h o o y t e e ta d r c p o e e t ia m g n y t m ,i s mp r a t t e e o e t c n l g o d t c n e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说谎研究中的应用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说谎研究中的应用1 引言“人类是如何进行说谎和识别谎言的?”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刑事侦查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Sip et al., 2010) 。
说谎 (lying) (有时也叫欺骗, deception) 是指个体在知道事实真相的情况下, 为了获得好处或者避免损失, 故意地使用言语或者非言语信息使他人产生某种错误信念的行为 (张亭玉, 张雨青, 2008;崔茜, 蒋军, 杨文静, 张庆林, 2013;Abe, 2009, 2011;Masip, Garrido, &Herrero, 2004) 。
这种定义既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说谎行为, 也包含了互动游戏中个体使用的策略行为 (胡志善, 2015) , 如隐瞒、否认、伪造、吹牛、欺诈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谎言类型。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说谎或者欺骗行为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 它是一种社会性行为, 至少涉及说谎者/欺骗者和被欺骗者两个互动对象;第二, 它是一种有意意图行为(Lisofsky, Kazzer, Heekeren, &Prehn, 2014) 。
有些情景中, 故意说真话也是一种欺骗, 因为欺骗者使用真实的信息来传递错误的信念, 研究者 (Ding, Sai, Fu, Liu, &Lee, 2014;Volz, Vogeley, Tittgemeyer, von Cramon, &Sutter, 2015) 把这种类型的谎言称之为高级欺骗 (sophisticated deception) 或者二级欺骗 (secondorder verbal deception) , 这种说谎方式是人际互动中常用的策略(Carrión, Keenan, &Sebanz, 2010;Sip et al., 2010) 。
鉴于, 国内外研究者一般把“说谎”和“欺骗”等同于说谎进行研究 (张亭玉, 张雨青, 2008) , 因此, 本文也统一使用“说谎”一词, 但如果后文中用“欺骗”更确切, 我们也会使用“欺骗”一词。
红外伪装技术
常见的红外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有导电高分子和三氧
化钨(WO3)。美国Eclipse Energy Systems公司生 产的Eclipse VEDTM能耗仅为0.1mW/cm,量为 5g/m,在8 m处发射率最大变化量可达0.9 。
24
编号 1 2 3 4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结构 Au/NiO/Ta2O5/c-WO3/金属栅 玻璃/ITO/NiO/(AMPS/DMA)/c-WO3/硅片 玻璃/铝层/a-WO3/a-Ta2O5/c-WO3/铝制栅 玻璃/ITO/c-WO3
沙漠迷彩
变形迷彩
8
按颜料类别分,主要有以下四种: (1)铬酸铅系涂料。 (2)三氧化铬系涂料。 (3)芘四酸酐衍生物系涂料。 (4)偶氮化合物系涂料。
三氧化铬的反射率曲线
组成 三氧化铬 氧化铁黄 氧化铁红 二氧化钛 硅酸镁 硅烷醇酸树脂
质量分数 0.2282 0.0375 0.0132 0.1843 0.1320 0.3035
Al箔片(Φ =10μ m)、炭黑、 商业无色聚氨酯漆
2 3
Tschulena G (1981年)
灰色(RAL7000)ε =0.5 ε =0.16
Calvert R L (1984年) Al箔片(Φ =70μ m)0.50醇酸 树脂
4
Hugo G (1986年)
Al丁基橡胶/溶解的颜色
绿色,颜色可调, ε (3~5)μ m=0.45 ε (8~14)μ m=0.55
发射率变化范围 0.057~0.059(2~13.8μm) 0.60~0.68(1~30μm) 0.40~0.59(2~40μm) 0.261~0.589(1.5~20μm)
5 6 7
ITO 玻璃/NiVxOyHz/ZrO2/a-WO3/铝制栅 Au/RFS-WO3 Eclipse VEDTM : 聚酰亚胺 (Kapton) /RE/EC/EL/IS/TE
可见近红外高光谱伪装目标特性分析
可见-近红外高光谱伪装目标特性分析严阳,华文深,张炎,崔子浩,伍锡山,刘恂(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电子与光学工程系,河北石家庄050003)摘要:传统的伪装目标探测识别大部分是依靠人眼通过光学仪器进行简单的放大观测,但是通常探测效果不佳。
高光谱仪能采集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谱图像,从而得到物体连续的光谱曲线,一般来说,不同物体间的光谱曲线存在差异。
利用在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下获取的高光谱图像,分析伪装目标在不同背景下的伪装效果。
通过光谱幅值及光谱形状变化趋势,评价伪装目标与背景光谱曲线的差异。
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评价,伪装目标在真实草地中的伪装效果相对塑料假草皮来说更好,符合实际需要,能为军事行动提供良好的伪装。
同时,实验也表明,在可见光波段下,不同物体光谱曲线变化趋势不同,在近红外波段下,物体间的光谱反射灰度值差异较大,但是光谱变化率差异较小。
在伪装目标探测时,若仅从某一方面来评价,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
所以在探测识别时,需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
关键词:可见光;近红外;高光谱图像;伪装目标;光谱特征中图分类号:TP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891(2019)02-0171-05Visible Near-infrared Hyperspectral Camouflage Targe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YAN Yang,HUA Wenshen,ZHANG Yan,CUI Zihao,WU Xishan,LIU Xun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Optical Engineering,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3,China) Abstract:The majority of the traditional camouflage target detection methods rely on the human eye to make a simple magnification observation using optical instruments,but the detection result obtained is usually inferior.The hyperspectral instrument can acquire spectral images of a certain band range and then obtain a continuous spectral curve of the object.In general,the spectral curves of different objects are different.The camouflage effect of target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is analyzed using hyperspectral images obtained in th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band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mouflage clothing and the background spectral curve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spectral amplitude and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spectral shape.Fro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xperiment,it is observed that camouflage clothing in the real grass camouflage effect is better than plastic fake turf.I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and provides good camouflage for military action.However,the experiment also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spectral curves of different objects is different in the visible light band.The spectral reflectance of the objects varies greatly in the near-infrared band,but the spectral change rate is small.In camouflage target detection,if we only perform the evaluation from one aspect,we may obtain erroneous results.Therefore,in camouflage detec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detection target from various viewpoints.Key words:visible light,near infrared,hyperspectral image,camouflage target,spectral features0引言军事行动相对机密,要求行动隐蔽,行动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背景进行伪装。
长波红外伪装效果检测光学设计
2T e q imet eerh ntue f eo dA tl y e i 0 0 5 .h u n sac stt cn rl r.B in 10 8 ) E p R I i oS ia jg
Ab t c : A t p o sr t a y e f LW I R s se y t m wh c c n ma c t e e in e u r me t f t e n p ci n y t m f Ca u a e ih a t h h d sg r q i e n o h I s e t S s e o mo f g o l Ef c a b e d sg e .Fu t e m o e t e u h r d s u s d h e f r a c i d x a d a h r a iai n c a a t r t o f th s en ei d e n rh r r , h a t o ic s e t e p r m n e n e n t e o m l t h rce si f z o i c LW I u e n t e n p c in S s e R s d i h I s e t y t m o mo f g Ef c .Th s se c n me t t e t c ia e ur me t o f Ca u a e l f t e e y t m a e h e h c l r q i n e n ,o h r s , t e wie i h s b e e s n b y s r c u e n s e s o e up n o e h r t a e n ra o a l tu tr d a d i a y t q ime t t g t e . K y wo d e r s: is e t n o a o f g f c ;o t a e in; i gn f LW I n p c i f c m u a e ef t p i ld sg o l e c ma i g o R; t g t r d ai n r a e a it ; o
浅谈近红外伪装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谈近红外伪装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郭家齐;张志刚;胡泽斌;闫焕敏【摘要】近红外伪装技术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阐述其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近红外伪装技术的主要方式,包括近红外伪装涂料和近红外伪装染料。
分析了近红外伪装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完善现有技术缺陷、开发多功能伪装技术、提升伪装效果评价能力以及追求伪装效果与环境保护并重等。
%In the modern wars, the significance of near infrared camouflage technology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is paper,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principle, researches major ways of near infrared camouflage technology including near infrared camouflage coatings and near infrared camouflage dy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ar infrared camouflage technology, it is analyzed that trend of the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towards perfecting existing technical defects, developing multipurpose camouflage technology, improving camouflage effect evaluation 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camouflage effect evalu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期刊名称】《红外技术》【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近红外;伪装技术;近红外伪装涂料;近红外伪装染料【作者】郭家齐;张志刚;胡泽斌;闫焕敏【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机场建筑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38;空军工程大学机场建筑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38;空军工程大学机场建筑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38;空军工程大学机场建筑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9;E951.4随着现代侦察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可见光伪装技术已不能满足需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军队均不同程度地装备了各种红外侦察器材,比如像增强器、弱光电视系统、星光镜、武器瞄准器以及各类夜视装具[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红外伪装效果综合评价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红外伪装效果综合评判摘要:红外伪装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隐身手段,其应用范围广泛,因此其伪装效果的评判显得尤为重要。
近红外光谱在公安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在公安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在公安中有广泛的应用。
1. 犯罪现场痕迹检测: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检测犯罪现场的血迹、指纹、足迹等痕迹。
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图像,帮助警方获取珍贵的证据。
2. 鉴别和分析: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鉴别和分析各种物质,如毒品、爆炸物、化学武器等。
通过近红外光谱的特征峰和光谱图像,可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3. 身份验证: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身份验证和辨认。
人体组织和血液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和散射有特定的光谱特征,可以用于验证身份或检测伪造的id件。
4. 交通安全: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交通监控,例如检测驾驶人员是否饮酒、检测车辆是否超载等。
通过近红外光谱的反射特性,可以实时监测和识别违法行为。
5. 视频监控:近红外光谱摄像机可以在低光条件下捕捉到更清晰的视频图像,有效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性能。
这对于公安部门的安全监控和犯罪预防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近红外光谱在公安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帮助警方进行犯罪侦查、情报搜集、安全监控等工作,提高公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军事中的基于短波红外的伪装技术与伪装评判的研究
军事中的基于短波红外的伪装技术与伪装评判的研究在现代信息战争中,伪装与侦察向来是相联系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反伪装或者说是伪装效果评价,是反应伪装技术成果的一个重要部分。
不论是反伪装还是伪装都依赖于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光谱成像技术是通过采集图像进行像素化处理后,对每一段的像元进行短波带的光谱检测从而对比出结果的方法。
物质的内在物质结构决定了其发光光谱的唯一特殊性,因此根据物质自身属性的不同,就可以通过鉴别光谱信息来进行分辨。
也可以通过比较采集的大数据库里的光谱信息与实际观测光谱的差异信息来发现、识别目标,以此作为伪装效果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光谱成像识别技术红外伪装主要是指中长波红外伪装,主要用在3-μm和8-1μm这两个波段。
因此,根据表1所示我们可以利用辐射源和光阴极的光谱匹配系数制作出一种可以发射出与环境光匹配系数接近的设备。
针对主要检测波段,在需要伪装物体表面实施伪装手段,达到伪装目标特殊光谱的目的。
通过使用迷彩伪装。
通过特殊迷彩材料发射出特性环境下的不同红外短光波,使得目标在晴天、夜晚等天气环境下,在草地、湖泊,沙漠,城市等地理环境的红外短光波环境中,达到混淆检测器“视听”的目的。
从而实现,军事、侦查等工作中,消失在敌方视野中的效果。
制作伪装层达成伪装目的。
应用在军事或侦查行动中,利用特殊的干扰仪器,安置在物体或者目标周边,改变目标周边的短红外光波环境,可以很好的实现在可见光与红外光波段中的电子眼隐形。
伪装层进行伪装目标红外光谱模拟,运用到了红外干扰技术。
针对在运用热红外探测的探测器中普遍以200nm带宽,中心波长为μm、μm、μm的红外探测组合波进行探測的现象。
伪装层可以使用干扰源等滤光分光手段,改变物体外部红外光环境。
三、基于短波红外的伪装技术与伪装评判利用短波红外达成的伪装技术短波红外的红外辐射在大气窗口中主要有μm、3-5μm、8-14μm 三个波段,其中短波红外是指μm波段,而3-5μm 和8-14μm这两个波段分别是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
红外伪装的评价原则V3
红外伪装的评价原则热成像系统依靠探测目标自身与背景的辐射差别来发现、识别目标。
而红外伪装则是要设法减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别。
由于目标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和表面材料的发射率有关,热成像系统的温度、空间分辨能力是有限的,加之人眼的分辨能力是一定的,这就为红外伪装提供了可能。
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别和和热成像系统的实际性能决定了红外隐身的难易程度,因此红外隐身应该以目标、背景特性和热成像系统的实际性能为原则。
目标与背景的辐射差别可以用其等效黑体温差来表示,目标与背景的等效黑体温差减小到一定程度就能够起到红外隐身的作用。
另外,如果目标等效热图尺寸减小到一定程度,即使目标与背景的等效黑体温差较大,热成像系统也不能识别目标,便也能起到红外隐身的作用。
全面反映热成像系统总体性能的参数是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 ,它同时反映仪器的温度、空间分辨能力,计入了系统各个环节对仪器性能的影响,并且与目标的正确判读概率相联系,因而能够代表仪器的观察能力。
热成像系统的MRTD 是实验室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一条指数曲线拟合,美军《野战手册》中采用下式:sTT MRTD()MRTD e βf f = (1)式中,T f 为目标的空间频率,单位为周/mrad ;βs 为垂直方向的瞬时视场角。
T f 可由下式表示:T nRf H=(2)式中,R 为观测距离,单位为km ;H 为真实目标宽度,单位为m ;n 为视觉探测等级所要求的线对数,按照强生准则,发现级别时n =1。
当系统用于实际目标探测时,目标特性和环境条件并不满足实验室的标准条件。
因此,必须对MRTD 进行修正。
如果不考虑目标不同形状和不同判读等级要求以及背景温度起伏这几个实际使用条件对热成像系统性能的影响,把仪器的实验室MRTD 值变成实际中的MRTD '值,则换算关系可以写成()s TT MRTD e βf f ' (3)式中,m 为等效图案中每根线条的长宽比,可由下式计算得到:2nLm H=(4)n=1时,L 和H 分别是真实目标的长度和宽度。
红外伪装原理
红外伪装原理红外光是指可见光红端与微波间的电磁波,波长约为0.75um至1000um间。
在军事应用上,红外光主要分为波长为0.75um至3um的近红外和波长为3um至14um的热红外两个波段。
红外探测主要是利用目标和背景之间红外辐射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即目标和背景之间在表面温度和发射率上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的分布是决定红外探测效率的主要因素。
因此,红外伪装的目的是通过伪装使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与背景一致,即减小或消除目标与背景间的红外辐射差异,破坏被伪装物的外形,从而达到伪装和躲避红外探测的目的[4]。
这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由史帮芬一玻耳兹曼定律W=εσT4知,物体红外辐射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的发射率,还取决于物体的温度。
发射率相同的物体,由于温度的不同,而在红外探测器上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通常人体目标的辐射强于背景,所以一方面可通过降低人体着装的表面红外发射率来降低人体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另一方面可通过降低人体衣着表面温度,使其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最温度,从而降低人体目标与背景的热辐射对比度,减小人体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红外伪装服,通常人们采用改变目标的表面发射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生产,即对纺织材料经过一定的纺织、染整加工和特殊的产品设计,使其成为具有特殊性能的伪装材料。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对普通纺织材料制成的伪装服表面进行红外伪装涂料的涂层加工,并采用特殊的服装设计来制造红外伪装服同时由于红外伪装服的使用环境较为恶劣,涂料容易脱落,影响其伪装效果,可见,仅通过对红外伪装服进行涂层加工降低发射率及对织物进行特殊结构设计,红外伪装效果并不会很理想。
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在证件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在证件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在证件识别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结合了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与光学材料的特性,可以对证件上的信息和图像进行非接触式的高精度扫描和检测,从而提高证件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在证件识别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可以用于证件上的人脸识别。
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人脸表面的皮肤组织和血管等细节可以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特征,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性和抗伪造能力。
通过使用近红外相机,可以对证件持有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准确扫描和比对,有效防止伪造身份证等违法行为。
其次,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可应用于证件上的文字和图像识别。
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证件表面的文字和图像,并利用近红外光波的特性,快速分析和识别信息的真伪。
同时,近红外光学特性可以有效区分真实证件和伪造证件之间的微小差异,为证件审核部门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此外,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还可以用于证件上的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是一种常见的身份验证方法,而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清晰、更精细的指纹图像,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指纹识别。
通过将近红外光学技术应用于证件的指纹识别系统中,可以大大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性和防伪能力。
此外,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还可以用于证件上的智能芯片识别。
近红外光学技术可以通过扫描证件上嵌入的智能芯片,并分析芯片中存储的信息和数据,实现对证件的智能识别和验证。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防止伪造证件中的智能芯片,提高证件的安全性和防伪能力。
综上所述,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在证件识别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结合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与光学材料的特性,可以实现对证件信息的高精度扫描和检测,从而提高证件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近红外光学防伪技术将在证件识别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提供更强大的保障。
测绘技术中的伪装目标检测方法及特征提取技术
测绘技术中的伪装目标检测方法及特征提取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伪装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伪装目标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测绘技术中的伪装目标检测方法及特征提取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伪装目标检测是指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来识别和定位伪装目标。
其中,特征提取技术是伪装目标检测的核心环节。
传统的特征提取技术主要基于人工定义的图像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
然而,由于伪装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传统的特征提取技术往往不能满足检测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方法。
深度学习是一种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结构来实现信息处理的方法。
通过构建深层神经网络,可以提取图像中更高层次的特征,从而提升伪装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
卷积神经网络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之一。
它通过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以及全连接层的组合,实现对图像特征的提取和抽象。
在伪装目标检测中,可以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目标的纹理和形状等特征。
例如,通过训练一个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提取出不同类型的纹理特征,然后将其应用于伪装目标的检测和识别中。
循环神经网络是一种能够处理序列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
在伪装目标检测中,可以利用循环神经网络提取目标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等特征。
例如,通过训练一个循环神经网络,可以提取出伪装目标的运动轨迹特征,从而实现对伪装目标的快速检测和定位。
除了深度学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提取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基于局部二值模式(LBP)的特征提取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图像的纹理信息。
通过计算图像中每个像素周围的灰度差异,可以得到一种图像特征向量。
这种特征向量可以用于伪装目标的检测和识别。
此外,还有一些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应用于测绘技术中的伪装目标检测。
例如,基于多尺度的图像分割技术可以将图像分割为不同的区域,从而提高伪装目标的检测效率。
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学防伪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学防伪中的应用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它在光学防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光学防伪技术是一种用于保护产品免受伪造、仿冒和篡改的技术手段,而红外光谱技术能够通过检测物体的红外光谱特征,实现高效、准确的认证和鉴别,大大提高了光学防伪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首先,红外光谱技术具有高度灵敏性和选择性。
每种物质都有独特的红外吸收特征,通过测量物体在红外波段的吸收光谱,可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在光学防伪领域,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对产品进行材料鉴别。
通过检测产品表面的红外光谱特征,可以判断产品是否为正品,并确认产品是否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这种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仿冒产品的流入市场。
其次,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产品的封装和包装材料。
在实际应用中,产品通常需要经过包装和封装以确保质量和安全。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假冒产品和伪造标识进一步欺骗消费者。
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包装和封装材料的红外吸收特征,对产品的封装完整性和真伪进行判断。
这种检测方法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产品的真伪,还可以发现包装材料中的缺陷和改装。
此外,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
例如,在食品行业,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添加剂和残留物。
通过分析红外光谱特征,可以检测食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同样,红外光谱技术也可以用于检测药品中的有效成分和剂量,确保药品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文物和艺术品的真伪与年代。
文物和艺术品的真伪和年代是文物保护和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
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文物和艺术品表面的红外光谱特征,鉴别真伪并确定年代。
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不仅能够保护文物和艺术品的完整性,还能够减少鉴定过程中的损伤和破坏。
总之,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学防伪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它不仅能够用于材料鉴别和产品真伪检测,还可以用于检测封装材料的完整性和包装材料的质量。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防伪领域的应用研究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防伪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防伪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检测手段,在防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物质吸收不同波长光的特性来实现对物质成分及结构信息进行无损、非接触检测的技术手段。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性,通过对被测样品的反射、透射光进行采集,再通过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以及结构特征的快速、精确、定量分析。
在防伪领域,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防伪纸张和印刷品鉴别: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对纸张和印刷品进行快速扫描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光谱图像,可以实现对材料的真伪、来源和制作工艺等信息的检测和判别。
2. 食品和药品的真伪鉴别: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对食品和药品进行成分分析,以及对真伪的快速鉴别。
通过比对图像和光谱数据,可以准确判定产品是否为原产地、真实的制造商或是合法的产品。
3. 贵重藏品的鉴别和保护: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用于对贵重文物、艺术品等价值高的藏品进行鉴别和保护。
通过扫描和分析,可以检测藏品的材料、年代和制作工艺等信息,从而确保其真实性和保护价值。
4. 证件和货币的防伪: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证件和货币的防伪。
通过对证件和货币进行光谱扫描和成像,可以观察到细微的差异,从而判断其真伪和防伪效果。
5. 化妆品和药妆的品质检测: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和分析化妆品和药妆的光谱图像,判断其成分的相对含量和质量状况,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和质量安全。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防伪领域的应用研究仍有许多挑战和发展空间。
例如,目前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限制,比如成像速度、高分辨率和成像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光谱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方法改进。
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着重优化光谱成像系统的性能,提高成像质量和分辨率,并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提高防伪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能量的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液态食品中的掺假问题已经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 非破坏性检测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不对样品造成破坏,而快速获得样品的化学信息,从而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2. 高效快速近红外光谱仪可以在数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快速获得大量的数据,节省了检测成本和时间。
同时,对于样品的准备也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步骤。
3. 高准确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和高准确性的分析结果,能够区分液态食品中不同成分的浓度和比例,对于掺假检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4. 多维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多种成分的分析,不仅可以检测样品的主要成分,还可以针对掺假行为中常见的添加物进行快速检测。
5. 非接触检测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通过纤维光学探头对样品进行非接触检测,避免了可能导致食品污染的人为因素,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酒类、果汁、奶制品等液态食品中的添加物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如对白酒中的甘油、果汁中的葡萄糖等成分的检测,对于掺假行为的发现和打击都有极大的意义。
同时,近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色谱、气相色谱、核磁共振等技术相结合,提高掺假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液态食品掺假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有望成为液态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技术1.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技术传统的近红外伪装检测技术照相成本高、难度大、冲洗不便,数字相机(包括数字摄像机)的出现及其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为近红外伪装检测提供了更便利的实现手段—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
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就是利用数字相机(包括数字摄像机)采集目标和背景的近红外数字图像并做数据处理后输出,作为目标近红外伪装效果评估的依据。
数字相机(Digital Camera or DC包括数字摄像机 Digital Vidicon or DV)的主要功能是拍摄普通彩色图像,或者说可见光图像(和人眼通常观察的一致)。
其核心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见图1)的感光范围一般为400nm ~1200nm,其中700nm~1200nm之间的光谱区域就是通常所指的近红外区,故采用CCD/CMOS成像的数字影像设备理论上都能够对近红外产生与可见光同等的感光响应。
这成为数字近红外检测的技术基础。
图1 数字相机中的CCD感光芯片由于CCD光电器件宽泛的光谱响应范围会造成拍摄影像和人眼(人眼只能对处于400nm~700nm光谱段的可见光敏感)观察的可见光影像之间的差异(对景物色调、色饱和度、亮度、对比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景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性不尽相同),为了消除近红外对可见光成像的影响(IR Contamination ),生产商普遍在其数字相机的镜头和CCD间加装了一个红外截至滤镜(ICF IR cut Filter,见图2),其作用就是阻挡或衰减进入感光元件CCD上红外线和紫外线,使CCD实际上只能感应到可见光或者大大降低其对近红外波段的敏感度,使得设备的整体光谱响应特性基本与人眼相近,从而使设备最终形成的彩色影像和人眼看到的影像一致(光谱响应的微量补偿调整通过设备图像处理芯片中的白平衡软件来处理)。
图2 数字相机中的红外截至滤镜(ICF)如果能够将数字相机中的ICF移除或者ICF的效率并不高,使得数字相机在近红外波段仍具有足够高的敏感性,那么在镜头前加装一块红外通过滤镜IPF(Infrared Pass Filter),将可见光滤除,这时CCD 接收到的只有近红外,在满足相机曝光和聚焦的光线强度下可以生成较纯粹的近红外数字景象图像。
目标和背景的近红外光谱特性可以在该近红外图像上得到综合反映,目标与背景在近红外波段的匹配融合程度也以直观的方式显现,可以作为目标在近红外波段伪装效果的评判依据。
该数字近红外图像可以在PC平台上进行进一步数据处理和挖掘提取其他信息并存储、打印、分发和传输,也可以和普通彩色数字图像通过软件工具进行多通道的数据融合,输出彩色红外图像(CIR Image),达到兼容传统胶片照相方式的近红外伪装检测手段的目的。
这就是依托当前数字相机和数字摄像设备的近红外伪装检测技术。
与传统基于胶片的近红外照相检测方式相比,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技术优势明显:1)即时获得近红外数字影像,便于实时评判和数据后处理及传输;2)基于CCD测光自动聚焦和设置光圈、快门,影像能得到正确的聚焦和曝光;3)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无需昂贵的红外胶卷和复杂的冲洗过程。
2. 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系统设计与研制2.1系统组成及功能数字近红外伪装检测系统有两大部分构成:▲近红外数字照相子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子系统前者主要由数字相机(DC)、红外通过滤镜(IPF)和三脚架等相机支撑调整装置组成,完成景象的数字图像采集功能;后者主要指PC平台图像处理硬软件系统及打印机等周边设备,完成影像数据的处理、变换、融合、彩色红外图像(CIR)合成及其输出等功能。
2.2 近红外检测数字相机数字近红外检测系统的技术基础就是数字相机能够感应景象的近红外光谱,故近红外检测应用的数字相机从属于提高影像质量和系统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技术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红外线灵敏度。
而当前满足此要求的数字相机主要集中在消费类DC领域(专业数字相机对彩色数字影像有着更严格苛刻的要求,所以其ICF和CCD本身设计及工艺都将可见光图像的“近红外污染”降到最小,即其近红外灵敏度很低),可以采用的有以下三类。
1)NightShot型数字相机这类相机以Sony CyberShot DSC-F707为代表(见图3),都具备Nightshot功能,即夜晚拍摄功能。
在几乎所有的CCD光电耦合器装置中,Nightshot系列一直对近红外有很高的感应水平。
当切换到“Nightshot模式”时(如图4),设备内部的红外截至滤镜(ICF)被从光电耦合器前的光路上移开(见图5),即让更多的红外线直接到达光电耦合器。
要用具备该模式的数字相机拍摄近红外图像,仅需要在物镜上安装红外通过滤镜IPF(见图6),然后设定在“Nightshot 模式”上即可。
其它大多数的数字相机都装有红外截至滤镜(ICF),但不可移开,故Nightshot数字相机在任何环境之下可能获得一个比其它类型更清晰的红外图像。
由于此类又兼具大光圈、大变焦范围、操作简便等适合外场应用的基本特点,成为近红外检测数字相机的首选。
此类相机还包括Sony DSC-717,DSC-V1(图7左),Sony DSC -F828(图7右)等。
图3 Sony CyberShot DSC-F707图4 数字相机NightShot模式设定图5 NightShot数字相机结构示意图图6 安装红外截至滤镜(IPF)前后图7 其它Nightshot数字相机2)红外高灵敏度数字相机除NightShot类数字相机外的大多数普通数字相机在特定的环境下也能作近红外检测用。
比如,在明亮的白天,光线中有很强的近红外光谱能量,这时的红外截至滤镜ICF不能100%阻挡近红外导致一定程度上仍能通过。
所有内置ICF的红外线衰减效率也不尽相同。
低效率的ICF使更多近红外通过,意味着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故ICF 的效率与近红外敏感度是成反比的。
通过简单的近红外敏感度测试(图8),可以发现有少数型号数字相机仍具有足够高的近红外灵敏度,可以应用在数字近红外检测中(见图9),如Nikon Coolpix 950、NikonCoolpix990。
图8数字相机近红外灵敏度的简单测试图9 红外高灵敏度数字相机有些环境下红外线是很丰富的(见表1),ICF并不能有效影响近红外成像。
在表1环境<A>中Nightshot型和一个高近红外灵敏度型数字相机在成像上就没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将相机的增益水平设定为最高或人工调整快门速度到一个比较慢的值(1/30秒或1/15秒),差异也不会很明显。
一般场合下的快门缺省速度是1/60秒或1/50秒,太慢的快门速度(1/8秒或1/4秒)会使移动的物体看起来非常模糊不清,慢的快门速度只被推荐拍摄固定的物体。
在环境C和D中, Nightshot型和红外高灵敏度型数字相机就有明显的不同,后者不可能在环境C或D中不人工减慢快门速度 (1/8秒或1/4秒或者更慢)而得到可接受的图像,此环境中不可能拍摄移动的物体。
对于数字近红外检测的典型应用环境,一般不存在拍摄移动目标景象的检测要求,所以采用自动设置或者大光圈、慢快门的人工设置基本能满足近红外成像曝光的强度要求。
但在某些弱光环境下大光圈带来的景深缩小、慢快门导致的噪声积累以及强度不足引发的聚焦不良会对最终的影像品质产生一定影响。
表1 环境的近红外辐射强度环境红外线辐射量详细的例子A 最高的夏天太阳光最强烈时候的海滩或室外的水池B 很高的阴云密布的夏天室外 / 阳光充足的春天 / 秋天的室外C 适中的阴云密布的春天 / 秋天的室外D 最低的室内 / 室内的白炽灯、日光灯或射灯3)改装型数字相机如果想在上述环境D和C中也能拍摄移动物体的近红外图像,就需要把普通数字相机改装成 Nightshot型。
改装好的DC可以在任何的红外线环境之下得到如Nightshot型一样品质的近红外图像。
需要做的仅仅是去掉安装在镜头和光电耦合器CCD之间的ICF。
ICF 很容易辩别,有蓝绿色(浅蓝色)或深蓝色,个别的有紫色,形状有圆形,正方的, 六角形的或八边形。
改装过程见图10。
需要注意的是:1)光电耦合器CCD芯片是顶端有‘窗户’的集成电路,极易被静电破坏,一定要先释放静电后并接地操作; 2 )不要把指纹或任何的灰尘留在镜头里;3)改装后丧失生产商质量保证资格。
严格上讲,改装型数字相机实际上只适宜驳接匹配的红外通过滤镜IPF采集纯近红外影像。
如果仍需要恢复普通彩色图像功能,则需要在物镜前安装外置红外截止滤镜ICF,而外置ICF光谱特性与DC 图像处理芯片白平衡软件的兼容性问题会使可见光图像存在不同程度的色彩畸变,从而影响彩色和近红外双通道合成的CIR图像,而且此种应用需在ICF和IPF滤镜间切换,操作不简便,所以不推荐。
图10 数字相机改装2.3 红外通过滤镜IPF及其频谱特性1) 红外通过滤镜IPFCCD/CMOS对近红外的感光范围比红外胶片宽,达到1200nm,最高可达1500nm(传统的红外胶片最高可感光1000nm 的红外线)。
因此在使用DC/DV进行近红外检测时,除了可以采用传统红外摄影的全部滤镜以外,最好使用适宜DC/DV特性的红外通过滤镜(IPF)。
常见的IPF有施耐德/B+W 093,保谷(HOYA)、RM90、 M&K1000、HWB760、Kaya PF4等,如图11。
图11 几种常见的红外通过滤镜IPF2) IPF光谱特性IPF在可见光波段透过率基本为零,在近红外谱段开始处很小区间内透过率迅速上升至最大值。
此种优异特性能使DC/DV采集更多细节,能真正体现纯粹的近红外线检测效果。
下面为几种常用红外通过滤镜IPF的光谱特性(图12-16)。
图12 国产星光牌IPF光谱透过率图13 日本KAYA系列IPF光谱透过率图14 德国施耐德B+W系列IPF光谱透过率图15 柯达Wratten系列IPF及Heliopan ICF光谱透过率图16肖特(Schott) RG系列IPF光谱透过率依据光谱透过率的相当或等效关系,有如下知名品牌IPF型号对照表(表2)。
表2 知名品牌IPF型号对照表Schott B+W Hoya Wratten Tiffen 0% 50% RemarksOG590 090 25A #25 - 580 nm 600 nm Really a deep-red filterRG630 091 - #29 - 600 nm 620 nm Dark redRG665 - - #70 - 640 nm 680 nm Almost "black", but not quiteRG695 092 R72 #89B - 680 nm 720 nm Very dark redRG780 - - #87 TI 87 740 nm 795 nm Cuts off all visible lightRG830 093 - #87C - 790 nm 850 nm Usually called "blackRG1000 094 RM90 #87A - 880 nm 1050nm Blocks even some of infrared3) IPF特性选择及其对近红外图像效果影响采集纯粹的近红外影像,要求完全滤除可见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