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重新塑造

合集下载

塑造当代青年的独立人格

塑造当代青年的独立人格

塑造当代青年的独立人格——《经典天天读》有感写给师大青年工作学习之余,翻开《经典天天读》,感受古之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不禁为之嗟叹不已,既为他们兼济天下的成就,也为他们独善其身的人格。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

”鲁迅也说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是为王侯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青年,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必须立身自身,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塑造伟大而坚强的人格,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顶起中国的脊梁。

通读《经典天天读》,感悟最深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那种生生不息的家园情怀。

从先秦到民国,从屈原到孙中山,浩浩千年,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参与和担当,有“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凌云壮志,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陈词,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黍离之悲,有“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无限眷念……而这一切,均源于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源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作为当代青年,塑造独立人格,首要便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这种可贵的人生理想和家园情怀。

无论何时何地,真正的爱国者都是以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捍卫民族尊严,投身祖国建设为己任。

只有这种对国家的担当,才能真正走向人格的独立。

然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来说,光有家园情怀是不够的,塑造伟大而刚强的人格,忧患意识和变革意识也是不可少的。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将这种忧患思想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应当是我们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的一种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超越一己之厉害荣辱与成败,而将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牢记于心,对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之心。

尤其是在中国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时代转型危机。

如何摆脱危机,实现自强,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而求通达时务之贤才更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梁启超首先意识到,要强我少年中国,先要强我中国少年。

他的“新民说”的提出,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格观进行反思。

他所提出的“新民”人格,不仅在道德方面强调了新民德,而且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方面强调了国家主义的导向,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的需要,具有相当强的时代前瞻性。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使人们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人格认同感逐渐出现了危机。

生活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尤其使当代青年在面对道德冲突和价值困惑时,感到无所适从,失信、自私自利、怠惰和享乐等人格缺陷逐渐显现。

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当代青年良好人格的养成。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对于正确把握当代青年的人格培养方向,可以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梁启超“新民”人格的提出近代中国,是受帝国主义践踏和封建礼制压迫的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忧虑我国国民止步不前的梁启超开始探索关于传统人格改造和近代理想人格重建的问题。

他重新定位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根治中国国民传统思想上的劣根性,培养出国民自新、自立的品格,希望使千百年来俯首称臣的顺从臣民转变成具有独立自由人格的“新民”。

他在《新民说》中说道:“余为新民说,欲以探求我国民腐败堕落之根源,而以他国所以发达先进者比较之,使国民知受病所在,以自警厉自策进。

”1902 年,《新民说》的各个章节连续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改造国民性、塑造理想“新民”人格的思想,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很大震动。

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困惑及重建

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困惑及重建

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困惑及重建[摘要]当今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某些学术的膨胀夹杂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分子游离于学术与浮躁的夹缝之中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人们似乎找不到信仰,道德似乎在堕落,人们的心理越来越焦虑、甚至不乏愤怒。

不过,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开始寻找重建精神家园的途径,在社会道德滑坡的今日,能保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的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

[关键词]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精神重建一、知识分子不能放弃精神独立的希望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分配利益格局中,由于一部分知识分子收入大幅度提高,使他们进入了中产阶层,其政治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找不着立足的洁净空间?突破不了自身的弱点?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在也不同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永远不能客观的画成等号!摆脱不了商业化社会现状的控制?大多人迷茫、徘徊之后,只有无奈的接受争权夺利才是“适应社会”的标准!所以笔者认为,要让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人的精神失落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人才能称其“知识分子”:他们是可以引领文化和思想前进的卓越主义者,他们是“出世”的;他们不能够将自己放在社会中那些“形而下”物质和思想之中,他们必须是能够走出世俗和大众的思想者;他们需要纯粹的经济和思想的独立,他们必须既有独立思考、人格独立、精神独立、敢为天下先,又能够与人和谐交流、历经磨难而精神不到的人!(一)知识分子精神独立之“乱象”当今中国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权力的限制和扭曲,权力当然也侵入了知识分子领域,腐蚀了这些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通过攀附权力获得了法律上的豁免,还有在权力面前所遭受的屈辱,会转化为对利润的畸形追求和对普通民众的冷酷无情,从而使不少知识分子的行为变得相当丑恶。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中呈现出东方式的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特征。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国情的表象:社会的生产还未极大的丰富,中国经济的急剧膨胀所带来的国人的普遍自信和浮躁;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均匀所滋生的不平等土壤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孕育;传统文化传承中深刻奴性思维方式导致的对自身生活状态思考的缺乏……用小平先生的话讲就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塑造

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塑造

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塑造在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描绘,作家们展现了他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评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塑造。

一、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学识在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往往被描绘成具有高度智慧和广博学识的人物。

他们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见解。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

这种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知识分子充满了敬意和崇拜,认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二、知识分子的矛盾与挣扎然而,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也不乏矛盾和挣扎。

他们常常面临着思想和现实的冲突,陷入道德和伦理的困境。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的方鸿渐,他既渴望自由和独立,又被现实的压力所束缚,最终选择了妥协和逃避。

这种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知识分子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认为他们是社会中的弱者和受害者。

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除了矛盾和挣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还强调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应该肩负起引领社会进步的使命。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虽然是一个底层的农民,但他通过自学和思考,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反抗和革命。

这种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知识分子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认为他们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知识分子的孤独与孤立然而,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也常常强调他们的孤独和孤立。

由于对知识的追求和思想的独立,他们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被孤立和排斥。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虽然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但由于他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的价值观不符,最终被社会所边缘化。

这种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知识分子充满了同情和悲悯,认为他们是社会中的弱者和受害者。

综上所述,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塑造是多维度的。

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学识、矛盾与挣扎、责任与担当、孤独与孤立的描绘,作家们展现了他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评价。

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思想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思想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思想变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知识分子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既是国家的引路人,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诸多思想变革,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智慧,涵养着中国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者。

他们不仅具备高度的学识,还有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可以为社会动荡时提供稳定的思想支持。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充斥着封建思想和旧有观念的阻碍。

知识分子能够洞见这一现状,并提出反思和解决方案。

他们以创新思维和敢于突破的行动,在传统社会中引领了一股知识的浪潮。

二、思想变革的驱动力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变革,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呼声。

他们认为,中国应该摆脱旧有观念和封建社会的束缚,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首先,知识分子强调现代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主张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提倡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种教育应以科技、科学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基础,培养新一代的领导和创新人才。

其次,他们呼吁社会平等和人权的尊重。

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他们提倡平等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并大力倡导个人自由和人权保护。

最后,知识分子强调民族独立和国家崛起的重要性。

他们认识到,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日益衰落,必须觉醒并实行现代化建设。

他们不仅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也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使中国摆脱贫困和落后。

三、知识分子的影响力近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其独立思考和积极行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他们建立了许多现代学校和大学,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这为培养新的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组织和鼓舞的作用。

他们通过创办刊物和宣传,将自己的思想传播给更广大的人群,激发了社会的变革意识。

巴金忏悔意识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自塑

巴金忏悔意识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自塑

巴金的忏悔意识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自塑摘要:巴金《随想录》中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物与事件的忏悔。

巴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直面历史才能直面现实,只有通过对鲜活往事的重现,才可以更好地警示后人。

巴金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忏悔意识,绝非个人的体验式囿于自我的忏悔意识。

巴金站在高屋建瓴般的历史文化高度来看待、反省和剖析了整个民族的心理错乱和精神迷失,巴金来自于他的时代却又超越了他的时代,表达真实的又有待救赎的忏悔意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人格自塑的必要性。

关键词:巴金忏悔意识知识分子人格自塑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解放之后的近二十年间,巴金真心实意地忏悔自己在解放之前接受的传统认识和传统道德教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想状态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差距,他诚心诚意地接受着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但是对时代鼎革之际匪夷所思的事实只能存疑。

在这个人生阶段他还是把对现实不解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思想的不觉悟。

巴金当然在忏悔,他忏悔自己在旧社会的幼稚思想、忏悔自己通过无政府主义来拯救和改造社会的思想等。

在一次开会的时候他非常老实地说:“我是来学习的。

”几十年自觉的思想改造让他逐渐认同新社会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他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实现着改造思想的重任。

但是,“十年浩劫”的到来击破了他不断学习和忏悔过去的美梦。

“十年浩劫”虽已过去,但巴金还在为那个时期中耳闻目睹的真实见闻和感受进行深入地反思。

1978年的中国不管在思想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还处在拨乱反正的阵痛阶段,伤痕文学把控诉和痛斥“十年浩劫”的悲剧作为主要的写作题材,巴金却反其道而为之,领先于时代舆论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对其悲剧的深沉原因有反思的责任,也主要从道德高度的层面进行自我忏悔。

巴金在进行《随想录》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大力倡导对那个特殊时代的反省必须“说真话”,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清楚地看到,巴金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是毫不含糊地秉笔直书,绝不闪烁其辞,述说自己毫无遮拦的心灵。

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觉醒——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30周年暨辞世80周年

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觉醒——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30周年暨辞世80周年

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觉醒——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30周年暨辞世80周年口刘开云(广东商学院研究员广州510320)摘要:130年前(1877年t2月3日),王国雏降生干淅讧海宁。

80年前的端午节前步(1927年农历5月初3)。

身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王国维先生纵身投入颐和园昆明湖.追随屈原而去.一额璀璨耀眼的学术巨星就这样颇落了。

两年后(1929年),学术巨擘咏寅恪先生撰写祭奠碑文,盛黉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不言而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是那个时代王国维、脒寅恪、蔡元培、胡运、鲁迅荨先生所岽尚和践屉的学术精神,亦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关键词:国学;国学大师;儒家文化;王国维中图分类号: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tY7)10--0092-04在近一个世纪的学^中,王国维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之一。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当我们蓦然回首,已是一代学术巨擘、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国维先生诞辰130周年(1877-2007).他的辞世业已80周年(1927—2007),然而.他的学术和人格所折射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仍然在绽放异彩。

在2006年上半年“十大国学大师”评选活动中,其得票名列榜首。

可见王国维这座丰碑在人们心目中仍具有不朽的地位。

一、王国维与“国学研究热”近些年来.在中国迄片古老的土地上,叉兴起了一阵。

闰学热”或“同学研究热”。

一些国学专家、闰学迷们。

或撰写文章,或开讲座.或办网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既然受弘扬国学,自然必须又要抬出孔老夫子,或搬出孟老夫子;也自然少不了要将一度束之高阁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等经典清点出来。

据随,在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办起私塾、国学院或研究风水学(前些年则是研究气功学)等,有的博士生导师甚至要求他的(并非文史哲专业的)博士生必须熟读四书五经等等。

那么,何谓国学?据说.“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与重建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与重建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与重建作者:魏心凝来源:《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既具有儒家传统塑造的圣贤型人格特征,又具有旁观于社会之外的批判型人格特征,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急剧地变革,包括高度分工的社会运行方式的建立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这对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造成了无形的冲击。

统一战线是党治国理政的策略,其背后隐含的普遍主义哲学意蕴对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重建别具意味,对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统一战线普遍主义知识分子在中西方虽无完全一致的定义,但却有大致共通的定位,即社会良心。

知识分子的定义规定了知识分子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并且能够超越个人私利来为社会公正发言呐喊。

这一规定性包含了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两重属性,一是欲要参与社会生活、介入政治话语的公共性,一是超越日常经验生活、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并对之冷眼旁观、冷语批评的批判性。

前者多体现于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即儒士的理想人格践行上,后者则多体现于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

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种种变革,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也遭遇了迷失与消解的危机。

在这种情境下,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面临着重建的要求。

统一战线则为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重建提供了思路,它通过自身普遍主义的意蕴同当今社会的现代性弊病形成对抗,有望破解当前的困局。

本文将从知识分子的人格特质、知识分子人格的瓦解过程以及统一战线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再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回望: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两大选择(一)儒家传统思想塑造的圣贤型人格中国知识分子在儒家传统思想近两千年的浸润里,被塑造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有着共通性又有着鲜明不同的人格形象。

首先是公共性。

公共性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的共有特点,即强调“对公共问题的思考和对解决公共问题的参与”。

知识分子作为占据着人类文化资本的少数人群,对世事民生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洞察力和敏锐视角,自然而然地便被推举到一个更具有超越性的地位,来审视整个族群、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生长的轨迹和问题。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现当代小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中国社会那个风云变幻变革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反抗封建吃人礼教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知识分子角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知识分子角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知识分子角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而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更是变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们经历了种种挑战和考验,不断思考、实践和探索,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知识分子承担着思想启蒙和社会改革的重要责任。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传统文化受到挑战,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局限,开始主张变革班底、拥护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

他们致力于启蒙教育和思想解放,努力唤醒民众的自觉和觉醒,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其次,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扮演着批判和改革的角色。

面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之处,他们毫不畏惧地揭露和批评,勇敢地挑战传统观念和制度。

他们主张变革、提倡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启示性的思想和主张。

他们是中国社会的改革者和革新者,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变革。

另外,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还扮演着传播和普及知识的重要角色。

他们致力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倡导普及教育、普及科学,努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

他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更是变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他们不断思考、实践和探索,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也将不断得到提升,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近代中国人格之重建——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近代中国人格之重建——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源在于 “ 民智已下矣 ,民德已衰矣 ,民力 已闲矣”…。
f 稿 日期 ]o 0 — 6 收 2 l- 9 0 O
蔡元培认为 ,近代 中国之所 以饱受外敌侵略和欺 凌根本原 因就在 于旧时教育所造就 的寡廉 鲜耻之徒的
存 在 ,他 们追求 袭取 之术 ,揣摩 、钻营无 所不至 ;徇
利禄 ,更 不知礼义廉耻 为何物 , “ 此我 中国所 以以四
主张 。在蔡 元培 看 来 ,近代 中国之 所 以备 受欺 凌 ,根 芩原 因就在 于 旧式 失败 的教 育所 造就 的懦 弱
国人 ,要 想改 变这 种被 动的 局 面 ,就 必 须改造 旧时教 育 、重 塑 国民健全人 格 ,通过 完善 的个人 最
终 实现 国 家的 独立 富强
【 键词 ] 蔡 元培 ;健 全人 格 ;教 育 关 【 中图分 类号] 4 - 9 G 0 02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16 4 3 5 ( 0 0) 6 0 2 — 4 17 — 6 2 2 1 0 — 0 3 0
元 培看来 ,有 了健 全人格 的 国民 ,那 么 国家一定 会
如何建构健全的人格呢?在蔡元培看来 ,毫无疑问
“ 隆盛而不 衰亡” 。那么什么样 的人格才算是健全 的人 格?我们重建的人格应该具有那 些特征呢?对这个问
二 人格重 建 之 目的—— 健 全人 格
次尝试 ,它希望能在 固守传统 伦理秩 序的 前提下 ,
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以 “ 致用 ” ,从而达到救亡图存的 目
的:但是 它企 图离开社 会制度和人格精神层面 的变革
来 维护国家的安 全和民族的独立 ,证明只能是一场舍 本求末 的妄想 甲午中 日水战的惨败 ,使先进 的同人 看到了 “ 变事不变法”的局限 ,进而认识到 中华 民族 失败的更 深层原因 ,还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 ,从此 开 始了谋求 制度层 面的变革 ,于是就有 了以宪政取 代封 建专制 的戊戌 变法和辛 亥革命 。然而 ,面对强大 的保 守势力 ,戊戌变法和辛 亥革命 最终也都是 以失 败而结 束 先进 的国人 在历经多次的失败打击之下终 于认识 到 “ 黄金黑铁断不足兴国家 ” ,中国 “ 积贫积弱”的根

解读《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解读《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2012年第24期总第326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42012Sum No.326解读《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郭三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语教育系,四川阿坝州624000)[摘要]本文采用边述边评的方法,将读徐复观先生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一书的感想,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一是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内涵,二是回顾了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产生的原因,三是思考了如何重塑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关键词]精神义理;精神困境;人格重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4-0165-02[作者简介]郭三黎(1969—),女,四川都江堰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双语教育与影视文学。

一、风骨、人格、独立精神: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义理该书选了徐先生的61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

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那么,徐先生胸中笔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表达我的理解:应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是“修齐治平”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知识分子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和历史时期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又有所差异。

中国《辞海》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是“有一定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当然,这种界定显得有些片面而且缺乏内涵。

在国外,知识分子主要指“中产阶级”群体,除了受过专门训练,靠知识谋生以外,还必须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自我开放——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重塑

自我开放——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重塑

作者: 余平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4-5页
主题词: 对外开放 中国知识分子 历史循环 中国近代史 知识分子人格 当代中国 历史问题观念 翻译 文化传统
摘要: <正> 中国近代史刚刚揭开帷幕,一个无情的抉择便横摊在中国人的面前:要么开放,要么死亡。

令人感慨万端的是,时隔一个半世纪,中国及世界早已星移斗转,沦海桑田,而作为一个历史问题的对外开放,今天又重新成为决定和影响当代中国命运的焦点。

这种悲剧性的历史循环,本身就向我们。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道德人格塑造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道德人格塑造

作者: 虞斌龙
作者机构: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06-108页
主题词: 知识分子 独立和自由 反思和重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

但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分子在社会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要深刻反思。

在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知识分子应高举起“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两面大旗,崇尚五四以来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才能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目标。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其改造的途径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其改造的途径

作者: 张执一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47-54页
主题词: 中国知识分子;世界观;政治;劳动人民;思想情况;社会阶级;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克思主义;科学文化
摘要: <正> 一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特点是独占文化知识,任何阶级都需要争取他们为它服务,而把他们作为它的一个特殊的阶层。

如果我们要考察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即断定他究竟是属于哪一个阶级,那就除了根据他的出身和经济收入方式来加以考察外,同时还须根据他们所受教育、政治思想情况和最终是为哪个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政治立场来决定。

知识分子可以同封建买。

历史与现实:文化视域中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重塑

历史与现实:文化视域中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重塑

历史与现实:文化视域中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重塑
王永华;高星海
【期刊名称】《理论月刊》
【年(卷),期】2003(0)2
【摘要】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是一个困难重重但却无法回避的问题,独立人格的文化内涵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古今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始终走不出“重塑———分化———依附———再重塑”怪圈的原因,探索了彻底走出文化怪圈的必经之路———知识分子应当积极参与到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去。

【总页数】3页(P54-56)
【关键词】文化视域;独立人格;重塑;价值选择
【作者】王永华;高星海
【作者单位】鞍山科技大学政法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2
【相关文献】
1.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与现实的两难抉择--兼谈李光地的历史评价问题 [J], 叶茂樟
2.对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的文化思考 [J], 高星海
3.简论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文化内涵 [J], 刘保刚
4.文化视域下的历史与现实——文化自信:从历史到现实 [J], 厉震林;
5.战火中的文化关怀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J], 赵立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新学家论人的重塑

中国近代新学家论人的重塑

作者: 张锡勤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51-58页
主题词: 人的解放;近代新学;梁启超;观念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能力;
新民说;陈独秀
摘要: 近代中国充满了重重压迫,要求人的解放就成为近代新学家的强烈呼声。

为了切实实现人的解放,新学家把人的解放的过程看作改造旧我、塑造新我的过程,为此,新学家在呼吁人的解放的同时,又大力提倡人的重塑,要求国人抛弃旧我和旧观念,重塑新我,树立新观念。

本文对新学家关于人的重塑论述的意义和局限性还进行了评述。

中国近代史上真正做到人格独立并且思想深邃的大家是谁?

中国近代史上真正做到人格独立并且思想深邃的大家是谁?

中国近代史上真正做到人格独立并且思想深邃的大家是谁?这个很难说,因为“思想深邃”和“人格独立”同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如果硬要勉强,那么胡适、鲁迅我觉得应当在列,有人在这里提到顾颉刚,那么正好可以说上一说。

思想深邃,其实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把我们初中高中学习的那些西方批判资本主义的文章和胡适、鲁迅放在一起,就启蒙而言,确实可以看作思想深邃。

而我们把胡适的哲学贡献和鲁迅后来师从章太炎后的考证,以及顾颉刚参与的古史辨放在一起,这就是学术上的思想深邃。

那么这里面,钱穆、钱钟书、王国维、牟宗三、熊十力、唐君毅、张东荪、冯友兰、郭沫若、谭戒甫、梁漱溟,这些人都可称作思想深邃的人。

胡适和冯友兰都曾师从杜威,但胡适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不及冯友兰。

现在写小说的人爱说“太监”,其实就是从胡适这里来的,因为胡适的哲学史只有上部没有下部,梁漱溟说这是因为胡适的方法研究不了佛教,这话不错,杜威的实验主义乃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流派,确实不太适合研究佛教思想。

胡适治学里面有一个污点,就是老学公案,跟他起冲突的正是他学生顾颉刚。

胡适在写哲学史的时候可能没留意到老学公案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老子放在孔子以前,相信历史上的孔老相会,但顾颉刚发现有很大问题,就提出了异议,后来顾颉刚回忆此事,说自从提了这个观点反对胡适后,“老师就不怎么待见我了”。

历史证明胡适确实是错的,冯友兰、钱穆、郭沫若、高亨,西方人葛瑞汉都指出了《老子》晚出的事实,因此,胡适此事也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

为什么呢?因为胡适自称“徽州佬”,而徽州佬是很擅长考辨古籍真伪及文字的,当时许多证据都能证明《老子》一定很晚才出现,譬如里面有一些反对墨家的东西,这说明老子绝不可能是孔子时候的人,但只有胡适坚持自己的哲学史没错。

顾颉刚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乃是他提出的文化上的层累说,层累是个考古学概念,这里被用来比喻文化。

后来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就贡献而言,王国维是远远超过顾颉刚的,因为大家现在使用的主要是王国维的方法,而顾颉刚的方法在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证据面前经受了诸多挑战,我们不能说这个方法是错的,但确实漏洞很多,论证薄弱、线性思维是最大的缺点。

历史转型与自我塑型——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书写的开题报告

历史转型与自我塑型——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书写的开题报告

历史转型与自我塑型——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书写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知识分子的地位和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特别是新时期,随着知识分子群体的逐渐壮大和多元化,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历史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认同和塑造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自身实践中实现自我塑型,成为了当下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对于新时期的知识分子而言,了解自身的历史地位和角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自身历史的再认识,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

同时,研究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自我塑型也可以为其他职业群体的自我实现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于社会而言,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是推进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之一,强化和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意识,将直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探讨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角色,阐述他们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2.新时期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分析新时期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培育创新人才、推动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3.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和调整,探讨知识分子应如何认识和面对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实现自我塑型和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影响力。

4.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互动和价值共享,倡导知识分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知识共享和价值传承,共同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对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转型和自我塑型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本文将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揭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他们应如何实现自我塑型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重新塑造
读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
摘要: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特殊的组成群体,一般人们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称为知识分子,在郑也夫这本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里面,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频繁地使用符号象征体系的特殊人群。

与其他群体相比,这个群体显得更具独立性。

中国的知识分子亦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在儒家文化的浸濡下做着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他们大多数对政治具有极强的依附性,从而表现在独立性的丧失。

近代的民族危机,末代的士大夫和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西风美雨的下进行这救亡与启蒙双重的探索,对知识分子自身独立性的价值也有看重,但终归是较为幼稚的。

建国后,知识分子们所接受的政治改造,使其对于自身价值和对社会的认识处于较为迷茫的阶段,但知识分子对独立性的追求,亦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这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在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不层间断的,期间亦伴随这重重阻力,但这一重塑的过程,使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得到最好的阐释。

关键词: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依附
在很多时候,知识分子充当这引导者和启蒙者的角色,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学识,他们对社会的公共事务,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看法。

理想状态下,他们不为一些外界的世俗条件所约束,得出的结论更为纯粹,更为理想化,这一切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立人格使然。

然而,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并非那么的纯粹,他们往往受现实很大的牵绊,这一牵绊,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探讨和独立人格的追求日益显现。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对政治的依附与独立人格的缺失。

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构成,主要是官僚阶级(士大夫)。

他们大都在儒家文化的教化中生长出来。

儒家文化的人伦本质决定了儒家文化对政治制度极强的依附性特征,也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附庸地位以及超越政治、追求独立人格的艰难性。

在与西方社会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古希腊罗马知识分子从事学说研究的目的,不如中国传统擂士那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他们为学说而学说,为真理而真理,而且有意与现政权保持距离他们没有中国儒士那么沉重的使命感。

由此,我们发现,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会在现实与理想做出最大的平衡,而非选择。

外圣与内王的双重价值,是自觉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

然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为儒家思想所禁锢,为政治所禁锢。

所谓的独立人格,大概在犹如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地位的阶段,显得流光溢溢彩。

近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的艰巨性:对传统的背离和对自身价值的判定。

近代社会,因其不平静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已不能和传统的价值观相符合,正如书中所说:近代是一个剧烈变动、迅猛发展的社会。

在这种变迁中,古训失去了作用,长者权威也不再灵验,年轻人知识不多,但选择的
大门却敞开着。

与变迁相适应,这个社会崇尚创新;在不断的变迁中,任何观念都难于称为教条。

新陈代谢的加速进行形成了新的风气——不迷信于就得,老的,勇于怀疑,创新。

这些都构成了能够产生批判精神的社会气氛。

由此,知识分子在面临救亡图存的艰巨任务时,更能及时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预见,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并非具有天生的抵制或依附心理,他们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出于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

所有对政治活动的活跃,也许并非自己的初衷,但他们的选择,依然只是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使之普世化。

这一点,我们通过瞿秋白《多余的话》就可探讨出,参与政治,也许是某种情怀,但即使不适合,亦需要某种强迫。

结局悲惨与否,由后人评说。

-------
建国后知识分子的重塑:政治的改造与迷失,知识分子独立地位的再认识。

对当代知识分子,郑也夫将其划分为三代。

现今6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称为老一代,45——49称为解放的一代,29岁以下的知识分子称为年轻的一代。

他们分别代表着建国后独立性的完全消失,苏醒的一代人,新生的力量。

我们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窥见了在从高压政治到渐趋温和的氛围中知识分子独立性的日益展现。

最突出的莫过于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皮与毛”理论的观念变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过去知识分子这个毛是附在五张皮上的饭(帝国主义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生产所有制),现在知识分子是附在什么皮上呢?是附在公有制的皮上,附在无产阶级身上。

谁给他们吃饭?就是工人,农民。

毛主席这番话,对于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思考,无疑添加许多具有不信任的成分。

知识分子一方面需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另一方面还需要否定自己的独立性,明确自身的依附地位。

这一理论亦影响了一代人,当然,自身价值的肯定与否不能因某一理论的盛行与否拉上等号。

当代知识分子所关注的,更多的依然是“理清确定形形色色的观点而非拒斥他们或被同化”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某些时候难免为政治和市场所左右,但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他们往往明确自身的使命,在时代发出属于自身的声音,时代洪流可能会淹没这些看似微弱的声音,但时代也是由这些声音组成。

知识分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条件理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有如同诸子百家、竹林七贤的争鸣与旷达;条件稳定时,会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做到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碰到动荡的时局,亦能保持对“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追求。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或者经济上会依附与某一群体,也导致了其行为注定会受约束。

但其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是永远值得追求和保持的,这一点,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是没有差别的。

当代知识分子对独立人格重塑的过程,也不应停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知识分子研究》郑也夫
《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
《多余的话》瞿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