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有机残留溶剂检查方法合理性评价的几点考虑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c0c2a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8.png)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引言:残留溶剂是指在制药、食品、化妆品、印刷等工业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在最终产品中的有机溶剂。
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分析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的方案,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检测残留溶剂。
一、验证目的和范围1.验证目的:验证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灵敏度和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
2.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验证。
二、验证实验设计1.准备样品:收集一批含有已知浓度残留溶剂的样品,确保样品的浓度分布能够覆盖方法的线性范围。
2.准备溶剂标准品:根据实际需要,准备残留溶剂的标准品,浓度与样品中的残留溶剂浓度相对应。
3.确定分析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用的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确保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残留溶剂。
4.验证参数:(1)准确性:通过对样品添加已知浓度的残留溶剂标准品,并进行多次重复测定,计算准确度参数。
(2)精密度:通过对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计算精密度参数。
(3)特异性:通过对样品进行干扰试验,判断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准确检测出残留溶剂。
(4)灵敏度:通过对样品进行逐步稀释,测定最低检测限,并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5)线性范围:通过对样品不同浓度的残留溶剂进行测定,并绘制标准曲线,估算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三、验证结果和数据分析1.准确性参数:根据重复测定数据,计算准确度参数,如相对标准偏差(RSD)和回收率。
2.精密度参数:根据重复测定数据,计算精密度参数,如RSD。
3.特异性结果:记录干扰试验结果,判断方法是否能够准确检测出残留溶剂。
4.灵敏度结果:记录最低检测限,并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5.线性范围结果:通过绘制标准曲线,记录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四、验证结论和建议1.准确性和精密度:根据验证结果,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接受范围。
2.特异性:确认方法的特异性,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物。
试谈中药制剂研究中残留溶剂检查
![试谈中药制剂研究中残留溶剂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41e81fe15ef7ba0d4a733b8c.png)
发布日期20041201栏目中药药物评价>>中药质量控制标题试谈中药制剂研究中残留溶剂检查作者阳长明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一部阳长明中药制剂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中药的提取分离过程中,以及在辅料的生产、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一些国际组织的研究结果,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需要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和控制。
溶剂残留研究是药品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溶剂残留量的控制也是控制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1中药残留溶剂可能引入的途径中药有机溶剂残留的引入,从理论上讲,在中药提取分离、辅料生产、制剂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均有残留的可能。
1.1 提取分离工艺可能引入有机溶剂残留中药新药的研究大多数是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提高疗效、减小剂量、便于制剂,除少数情况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多数情况尚需进一步分离。
提取分离过程中除多数情况使用水、醇外,也有采用其他溶剂或添加剂、介质等进行的,因此有可能引入有机溶剂残留。
在中药提取纯化工艺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一、二类有机溶剂。
在人们传统认识中,中药是有一定的安全性保障的,大多是采用水、醇等进行制备;天然药物提取制备的药品,应尽可能地制备成绿色产品,不应由此带来环保问题,甚至安全性问题。
1.2 制剂工艺过程产生的有机溶剂残留在制剂制备过程中,有时也会使用到有机溶剂,如包衣过程,透皮制剂制备等。
1.3 辅料有机溶剂残留导致制剂有机溶剂的残留辅料作为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残留溶剂情况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
2 残留溶剂检查及研究的一般原则如上所述,中药有机溶剂残留的引入,在中药提取分离、辅料制备、制剂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均有残留的可能,均应进行残留量的检测和控制。
但是,药品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药品制备工艺、有机溶剂的性质等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依据,有选择性地对某些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
残留溶剂方法学
![残留溶剂方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c53d1d1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42.png)
残留溶剂方法学
残留溶剂检查属于样品纯度检查的范围,无论采用何种检测方法,均
需要通过方法学研究验证方法的合理可行。
方法学验证主要包括以下
几方面:
1、专属性为了考察在其他成分(如检测所用的有机溶剂、可能残留的
其他有机溶剂,主成分、其他杂质等)存在的条件下,采用的方法是否
具有准确测定出待检测的残留溶剂的能力,需要进行此项研究。
2、检测限通常残留溶剂量较低,而每种溶剂的检测灵敏度又各不相同,为了考察所采用的方法能否将残留的少量或微量的有机溶剂检出,需
要进行此项研究。
3、定量限通常残留溶剂量较低,为保证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需要进行定量限的研究。
4、线性在配制对照品溶液时,对照品溶液浓度很难和规定的限度达到
完全一致,当不一致时,需要通过标准曲线进行换算,残留溶剂量也
需要通过标准曲线进行换算。
这种换算的前提是残留溶剂的浓度(或量)与色谱峰面积直接成正比关系,所以需要进行线性研究。
5、准确度残留溶剂量一般较低,为了保证检测结果能够代表产品的实
际情况,建议进行方法的准确度考查,一般采用标准加入法来验证定
量方法的准确性。
6、耐用性为考察测定条件发生细小变动时,测定方法和结果是否仍准
确可靠,建议进行耐用性考察。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DOC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857b1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a.png)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DOC一、目的和范围该验证方案的目的是验证残留溶剂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该验证方案适用于分析实验室中使用的残留溶剂分析方法,包括仪器和设备的检验的验证。
二、实验室设备和试剂1.装备:(1)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2)气相色谱仪(GC)(3)质谱仪(MS)2.试剂:(1)残留溶剂标准物质(2)气相色谱柱(3)质谱校准物三、验证参数1.准确性:通过添加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到实际样品中,检测其残留浓度与添加浓度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
2.精密性:通过重复测定同一样品多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评价方法的精确性和重复性。
3.线性范围:通过在一系列浓度范围内测定溶剂标准物质的浓度,并绘制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回归曲线来评估方法的线性范围。
4.检出限和定量限:通过测定稀释系列标准物质的峰高或峰面积,并根据信号噪声比进行计算来确定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四、方法验证步骤1.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溶剂标准物质,尽量覆盖预计样品中的溶剂浓度范围。
2.对每个标准物质进行HPLC、GC和MS的分析,记录峰高或峰面积。
3.根据测定结果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4.确定方法的线性范围,并计算线性回归曲线的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
5.随机选择多个实际样品并进行多次测定(至少3次),计算RSD。
6.将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添加到实际样品中,分析其残留浓度,并与已知浓度进行比较,计算准确性。
7.测定不同浓度的稀释系列标准物质的峰高或峰面积,并计算检出限和定量限。
8.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五、验证结果与评价根据验证结果,对方法的准确性、精密性、线性、检出限和定量限进行评价。
如果结果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则证明方法可靠且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
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对方法进行修正或重新验证。
六、记录和报告将验证过程的所有数据、结果和评价进行详细记录,形成验证报告。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8728cf4b35eefdc9d33345.png)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一、概述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按有机溶剂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危害,ICH将有机溶剂分为避免使用、限制使用、低毒和毒性依据尚不足四种情况。
因残留溶剂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故需对其进行研究。
二、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残留溶剂的测定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推荐使用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系统,当然也可以使用普通填充柱,溶液直接进样方法。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用其它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
测定残留溶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制备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选择合适的进样方法和满足检测灵敏度要求的检测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根据制备工艺确定被测有机溶剂的范围。
通常应对制备工艺过程中使用的二类以上溶剂和重结晶用溶剂,以及根据工艺特点要求的其它溶剂进行残留量的研究。
建议对合成最后三步使用的三类溶剂也进行研究,这样能更好地对未知峰进行归属;对制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也建议考察其残留情况,特别是缓、控释微丸包衣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更应引起注意。
残留溶剂的限度要求同ICH的规定。
2、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按照相似相溶的原理选择色谱柱。
毛细管柱有极性柱、非极性柱、弱极性柱和中等极性柱。
填充柱有高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渍适宜固定液的填充柱。
测定含氮的碱性有机溶剂时,由于普通气相色谱仪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的灵敏度降低。
通常采用弱极性色谱柱或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氮的碱性有机溶剂,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则效果更好。
3、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制备顶空进样方法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的药物,可采用DMF、DMSO或其他适宜溶剂。
溶液直接进样方法用水或合适的溶剂溶解样品。
制备供试品的溶剂的选择应兼顾供试品和被测有机溶剂的溶解度,且所用溶剂应不干扰被测有机溶剂的测定。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c594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e.png)
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挥发残留溶剂的测定和溶剂吸附法两种。
挥发残留溶剂的测定是通过检测样品中溶剂挥发出的量来判断残留溶剂的浓度。
一般通过密封容器存放一定时间后,采集容器内气体中的溶剂来分析溶剂的含量。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但只适用于有挥发性的溶剂。
溶剂吸附法是将样品暴露在吸附材料上,利用吸附材料对残留溶剂的吸附能力,测定残留溶剂的浓度。
常用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硅胶和分子筛等。
吸附后可以使用热解吸法或溶剂脱附法获取溶剂,并通过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大多数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溶剂的检测。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荧光染料法两种。
化学分析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检测溶剂存在和浓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滴定法、化学比色法、荧光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但对于复杂样品和微量溶剂的检测需要使用高灵敏度的仪器。
荧光染料法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方法,通过荧光染料与溶剂反应产生荧光信号来检测溶剂的存在和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微量溶剂的检测。
常用的荧光染料包括蒽醌、萘乙酰胺和二苯基氧化铯等。
使用荧光光谱仪来测定荧光信号的强度,可以得到溶剂的浓度。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测方法,还可以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残留溶剂的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是一种常用的仪器设备,可以同时进行溶剂的分析和鉴定。
它通过气相分离技术将混合物分离,然后通过质谱仪得到相应化合物的质谱图,从而鉴定溶剂的类型和浓度。
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准确地检测溶剂的残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总之,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考虑溶剂的特性、样品的状况、实验室设备和经济成本等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监测残留溶剂的浓度,保障生产和环境的安全。
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方案
![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99dac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1.png)
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方案残留溶剂方法验证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检测和确定样品中残留的溶剂成分。
该方法主要通过提取和分离样品中的残留溶剂,并使用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介绍残留溶剂方法验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验证步骤1. 确定验证的目的和范围:首先需要明确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残留溶剂,以及残留溶剂的种类和含量。
范围包括验证的样品类型、溶剂种类、检测限和精确度要求等。
2. 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溶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浸提、固相微萃取、超声波提取等。
3. 分离和纯化:通过色谱技术或其他适当的分离方法,将提取得到的样品中的残留溶剂与其他组分分离开来,以便后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分析仪器的选择和校准:选择合适的分析仪器进行残留溶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仪器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等。
在使用仪器前,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仪器的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残留溶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比对样品中残留溶剂的特征峰和质谱图,与标准品进行对比,确定残留溶剂的种类。
定量分析则是通过仪器的响应因子和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残留溶剂的含量。
6. 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确定残留溶剂的含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量要求。
同时还要对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定,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回收率等指标。
7. 报告编制和归档:根据验证结果,编制验证报告,并将相关数据和记录进行归档。
报告中应包括验证的目的和范围、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样品处理过程、分析结果和评价等内容。
二、注意事项1. 样品的选择和处理:样品应代表性,并且要注意样品的保存和处理方法,避免对残留溶剂的蒸发和降解。
2. 仪器的校准和验证:在使用仪器前,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6d36803cc17552707220837.png)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1.介绍本指导原则旨在介绍药物中残留溶剂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的可接受量,指导原则建议使用低毒的溶剂,提出了一些残留溶剂毒理学上的可接受水平。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在此定义为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它们在工艺中不能完全除尽。
在合成原料药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物的性质,如结晶型。
纯度和溶解度。
因此.有时溶剂是合成中非常关键的因素。
本指导原则所指的溶剂不是谨慎地用作赋形剂的溶剂,也不是溶剂化物,然而在这些制剂中的溶剂含量也应进行测定,并作出合理的判断。
出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去,以符合产品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制剂所含残留溶剂的水平不能高于安全值,已知一些溶剂可导致不接受的毒性(第一类,表1),除非被证明特别合理,在原药、赋形剂及制剂生产中应避免使用。
一些溶剂毒性不太大(第二类,表2)应限制使用,以防止病人潜在的不良反应。
使用低毒溶剂(第三类,表3)较为理想。
附录1中列出了指导原则中的全部溶剂。
表中所列溶剂并非详尽无遗,其他可能使用的溶剂有待日后补充列人。
第一、二类溶剂的建议限度或溶剂的分类会随着。
新的安全性资料的获得而调整。
含有新溶剂的新药制剂、其上市申请的安全性资料应符合本指导原则或原料药指导原则(Q3A新原料药中的杂质)或新药制剂(Q3B新药制剂中的杂质)中所述的杂质控制原则,或者符合上述三者。
2. 指导原则的范围指导原则范围包括原料药、赋形剂或制剂中所含残留溶剂.因此,当生产或纯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溶剂时。
应进行残留溶剂的检验。
也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有必要作溶剂的检查。
虽然生产商可以选择性地测定制剂,但也可以从制剂中各成分的残留溶液水平来累积计算制剂中的残留溶剂。
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原则的建议水平,该制剂可考虑不检查残留溶剂,但如果计算结果高于建议水平则应进行检测,以确定制剂制备过程中是否降低了有关溶剂的量以达到可接受水平。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d5b673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5.png)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编号: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OO四年三月一日目录概述一、有机残留溶剂的确定(一)、通则(二)、确定进行残留量研究的有机溶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1、原料药制备工艺2、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特点(三)、残留溶剂分类及研究原则1、第一类溶剂2、第二类溶剂3、第三类溶剂4、第四类溶剂二.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一)、研究方法的建立1.GC法2.其他检测方法8(二)方法学验证1.专属性2. 检测限3. 定量限4. 线性5. 准确度6. 耐用性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一)、有机溶剂残留量表示方法1、允许日接触量2、浓度限制3.两种表示方法的比较(二)、制定质量标准的一般原则及阶段性要求1、第一类溶剂2、第二类溶剂3、第三类溶剂四.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附录中无限度规定和未收载的有机溶(二)、未知有机挥发物(三)、多种有机溶剂综合影响(四)、中间体的有机溶剂残留量(五)、制剂工艺对制剂有机溶剂残留的影响(六)、辅料有机溶剂残留的研究及对制剂的影响[附录][参考文献][起草说明][著者][概述]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一些国际组织的研究结果,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保障药物的用药安全,控制产品质量,需要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和控制。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 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指导原则,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25版、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BP)2002年版、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2003年版、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 CP)2000年版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以药物研究开发本身的规律为出发点,同时结合我国药物研发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有机溶剂残留问题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形成的对有机溶剂残留问题的一般认识,希望可以帮助药物研发者科学合理的进行有机溶剂残留方面的研究,也为药物评价者提供一些指导。
化学药品残留溶剂方法研究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化学药品残留溶剂方法研究易忽视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c0de321b4daa58da0114a39.png)
化学药品残留溶剂方法研究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而又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由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癌、致突变、有害健康、以及危害环境等特性,且残留溶剂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制等后处理工艺的可行性,故应对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在药物中的残留量进行研究。
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气相色谱法(GC法)。
残留溶剂测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确定被测的有机溶剂、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制备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选择合适进样方法和检测器。
审评中发现申报资料中提供残留溶剂方法研究往往内容不全,应引起申报单位注意。
(一)被测有机溶剂的确定原料药制备工艺中可能带入的有机溶剂主要有三种来源:反应溶剂或合成原料、反应副产物、合成起始原料中引入。
其中反应溶剂或合成原料来源的有机溶剂为最常见的溶剂来源,申报单位均能对其进行很好关注。
研究中往往忽视以下几方面有机溶剂来源:(1)如果采用尚未批准的原料药、化工中间体等作为起始原料,尤其是合成步骤较短品种的起始原料,需根据起始原料的制备工艺,对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一并在终产品中进行控制。
(2)未对检测时出现一些未知色谱峰进行研究。
未知色谱峰主要来源有测定时样品溶解溶剂中带入的杂质、样品中的挥发性杂质或测定时降解产生的挥发性杂质(如含烷氧基化合物热裂解可能产生相应的醇)。
需对这些未知色谱峰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3)工艺如使用大孔吸附树脂,需对终产品中树脂中引入的残留溶剂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烷烃类(如:正己烷)、二乙基苯类(如:1 ,2-二乙基苯)及其他可能溶剂进行研究。
(4)如在合成过程中使用了石油醚(60~90℃),考虑该沸点范围内石油醚中含有正己烷,故需进行石油醚的残留量检查,精制溶解可考虑订入质量标准中。
(5)需关注制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特别是脂质体、缓、控释微丸包衣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更应引起注意。
(二)测定方法学验证一般认为残留溶剂测定属限度检查,按相关指导原则只需提供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及进样精密度等方法学研究资料,故未进行线性、准确度和耐用性方面研究。
残留溶剂检测的方法学验证
![残留溶剂检测的方法学验证](https://img.taocdn.com/s3/m/8d0cb6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7.png)
残留溶剂检测的方法学验证残留溶剂检测是一种用于分析样品中存在的有机溶剂残留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不同行业,如食品、制药、化妆品、包装和印刷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进行残留溶剂检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方法学验证,以确保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验证:准确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它可以通过制备含有已知浓度残留溶剂的标准样品来完成。
然后,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与标准样品的浓度进行比较来评估该方法的准确性。
2.精密度验证:精密度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重复性和可再现性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重复制备和分析相同标准样品来完成。
然后,计算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以评估该方法的精密度。
3.线性验证:线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线性范围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来完成。
然后,绘制标准样品浓度与分析结果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评估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4.检测限和定量限验证:检测限和定量限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灵敏度的重要参数。
检测限是指能够检测到的最低残留溶剂浓度,定量限是指能够准确测量的最低残留溶剂浓度。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浓度逐渐减小的标准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来确定。
5.特异性验证:特异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在存在其他物质的情况下的准确性和选择性的指标。
这可以通过制备包含其他可能干扰分析的物质的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来完成。
然后,评估分析结果是否仅与溶剂残留相关,而不受其他物质的干扰。
6.稳定性验证:稳定性验证是评估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稳定性的指标。
这可以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存储标准样品,并使用所验证的方法进行周期性分析来完成。
然后,评估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并确定方法的稳定时间。
在进行方法学验证之后,还需要进行验证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
这包括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和置信区间,并进行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残留溶剂及其气相分析方法注意事项
![残留溶剂及其气相分析方法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3f7f282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8.png)
残留溶剂及其气相分析方法注意事项残留溶剂是指在化学合成过程中,未完全挥发或与产品分离不彻底的溶剂。
溶剂的残留会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分析和控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残留溶剂以及气相分析方法的注意事项。
1.危害:残留溶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过敏反应、致癌、毒性等。
此外,溶剂的残留也可能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毒性增加、变色、异味等问题,甚至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气相分析方法:1.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分析残留溶剂的常用方法。
根据不同残留溶剂的挥发性和化学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器和分析条件。
在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样品制备:样品必须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如溶解、稀释、净化等。
此外,对于不容易挥发的溶剂残留,还需要进行萃取、浓缩等步骤,以提高检测灵敏度。
(2)GC条件选择: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色谱柱、流动相、进样方式、温度程序等。
(3)检测器选择: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质谱检测器(MS)、傅里叶变换红外检测器(FTIR)、氮磷检测器(NPD)等。
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检测器。
(4)定量方法:根据样品的残留量确定定量的方法,如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品法等。
2.其他气相分析方法:除了气相色谱法,还有其他一些气相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残留溶剂的分析,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气相色谱红外联用技术(GC-FTIR)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三、注意事项:1.样品的采集和储存:样品的采集和储存要注意防止污染和挥发。
采集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清洗工具、容器、抽取装置等。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封存,避免挥发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2.样品的前处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氧化、光照、加热等导致溶剂挥发的条件,确保残留溶剂的稳定性。
3.样品的分析方法验证:在进行残留溶剂的分析前,应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包括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等指标的确定。
溶剂残留检验流程及相关法规要求
![溶剂残留检验流程及相关法规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ecd37e5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8.png)
溶剂残留检验流程及相关法规要求溶剂残留检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溶剂残留检验的流程及相关法规要求。
一、溶剂残留检验流程1. 确定检验项目和方法: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生产工艺,确定需要检验的溶剂种类和检验方法。
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
2. 采集样品: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采集产品样品。
对于液态产品,可以直接将产品样品放入采样瓶中;对于固态产品,可以使用溶剂提取方法将产品中的溶剂提取出来。
3. 样品前处理:根据检验方法的要求,对样品进行前处理。
包括样品的稀释、过滤等操作。
4. 检验仪器调试:根据检验方法的要求,对检验仪器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注射样品:将样品注入到检验仪器中进行检测。
在注射之前,应根据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溶解和稀释。
6. 分析检测:根据检验方法的要求,设置仪器参数,进行样品分析和检测。
7.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得出溶剂残留量的浓度。
8. 结果判定: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将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溶剂残留限量进行对比,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9. 生成检验报告:将检验结果填写到检验报告中,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检测结果等内容。
10. 结果评价:根据检验结果评价样品的质量,提出改进和优化方案。
二、相关法规要求1. 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于食品添加剂中的溶剂残留量进行了相关要求。
2. GB 5009.2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气泡色谱法》:规定了食品中溶剂残留测定的方法。
3. GB/T 5009.2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溶剂残留量的测定过程气相色谱法》:规定了食品中溶剂残留量测定的过程。
4. GB/T 191-2008《包装物中总迁移量测定》:对于包装材料中的溶剂残留量进行了要求。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f8be8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6.png)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残留溶剂是指在溶剂使用过程中不能完全挥发掉的溶剂残余物。
在许多行业中,残留溶剂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和健康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制定和遵循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1.最小化使用残留溶剂的量要减少残留溶剂的问题,首先应尽量减少其使用量。
使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更低挥发性的溶剂,或者使用替代品来替代高挥发性的溶剂,能有效地降低残留溶剂的生成。
2.优先选择可再生溶剂优先选择可再生的溶剂,以最大程度减少溶剂的浪费和排放。
可再生溶剂具有更高的回收利用率和再利用价值,不仅可减少资源消耗,还能降低环境风险。
3.加强溶剂回收和再利用加强溶剂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实现降低残留溶剂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使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如蒸馏、吸附、膜分离等,可以将残留溶剂回收再利用,降低环境风险。
4.合理控制溶剂的使用条件在使用溶剂时,应严格遵守使用条件和操作规程,合理控制溶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
遵循溶剂的最佳使用温度、浓度、搅拌速度等条件,可最大限度减少残留溶剂的生成。
5.采用防止挥发的封闭式操作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封闭式设备和操作工艺,以防止溶剂的挥发和扩散。
通过密封设备、负压操作、局部排风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残留溶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和遵循残留溶剂管理的指导原则,既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也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残留溶剂的处理和处置符合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
7.开展溶剂的危险性评估和监测对使用的溶剂进行危险性评估和监测,了解其挥发性、毒性、可燃性等性质和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防护措施。
通过定期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残留溶剂的问题,减少环境和健康风险。
总之,制定和遵循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是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最小化使用残留溶剂的量、优先选择可再生溶剂、加强回收和再利用、控制使用条件、采用封闭式操作、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危险性评估和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残留溶剂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溶剂残留量检验结果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
![溶剂残留量检验结果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41991b0242a8956aece44a.png)
溶剂残留量检验结果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各种标准样品对实验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对前处理过程中各种方法控温影响溶剂残留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无论最终选用的标准物质为何,改变前采用控温法进行处理,表面看对不同的数据影响非常的小;如果溶剂中的残留量非常的少,则数据的波动较为明显。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对溶剂残留量检验过程中的标准物质进行统一。
标签:食品检测;检验结果;溶剂残留量;影响因素0 引言以食用植物油作为例子进行分析,溶剂残留量与具体的生产以及加工设备、技术工艺以及溶剂性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溶剂的残留量非常的高,则一方面会对油脂的本身品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人体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危害。
目前来看,可采用的浸出法溶剂类型很多,国内食用油脂生产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浸出溶剂,主要是脂肪族烷烃,如轻汽油等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烃化合物混合而成,其中烷烃类大约占其中份额为80.12%,而且环烷烃类大约占份额为18.12%,烯烃类、芳烃类分别占11.5%和0.113%左右。
对于烷烃而言,其中比较多的是正已烷,在全体中约占35至40%。
上述溶剂组成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其产地各异而大相径庭。
从具有应用实践和效果来看,由于当前国内检测检验食品中的溶剂残留量时,以6#溶剂为标准,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加之各检测检验中心和生产加工企业,在食品溶剂残留量检测之前,会采用烘箱法以及水浴法等方法进行预处理,以致于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1 检验检测结果因标准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就6#溶剂来说,其成分构成以烷烃为主。
该种溶剂基础上制作出来的标准曲线,或者烷烃标准基础上制作出来的曲线,可以作为对比分析基础,对食品溶剂残留量检验检测结果有无偏差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试验。
1.1 先取各个厂家以及不同年份的6#溶剂三瓶在实验过程中,其中一瓶是2010年,二瓶是2000年,第三瓶是1999年正己烷,5种溶剂作为对比标准,然后严格按照国标制备标准液,绘制浓度标准曲线图,如图1所示。
农药残留检测仪的性能评估方法
![农药残留检测仪的性能评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fbe07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3.png)
农药残留检测仪的性能评估方法农药残留检测仪是一种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和测量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物的仪器设备。
为了确保其性能可靠和准确,我们需要对农药残留检测仪进行性能评估。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准确性、精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方面的评估。
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检测仪对样品中农药残留物浓度的测量结果与真实浓度之间的接近程度。
为了评估准确性,可以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测量,并与其真实浓度进行比较。
通过计算检测仪的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可以评估其准确性。
2.精确性精确性是指检测仪在重复测量相同样品时的结果的一致性。
为评估精确性,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RSD)。
较低的RSD值表示检测仪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3.灵敏度灵敏度是指检测仪对农药残留物的最小可检测浓度。
灵敏度的评估可以使用低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检测,并确定最低可检测到的浓度。
此外,还可以使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测试,以评估灵敏度的线性范围。
4.特异性特异性是指检测仪只针对所测量的目标物质作出反应,不与其他化合物产生干扰。
为了评估特异性,可以使用添加其他化合物的样品进行测量,并观察检测仪是否能够准确测量目标物质的浓度。
5.重复性在进行性能评估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样品的处理方法和设备的操作方法应尽可能标准化,以减小误差。
b)应使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性能评估,以覆盖不同浓度范围的农药残留物。
c)应定期对农药残留检测仪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精确性。
总结起来,农药残留检测仪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准确性、精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对这些性能指标的评估,可以确保检测仪的性能可靠和准确。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0b51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6.png)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要点1.目标溶剂的确定:首先需要确定被检测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溶剂的种类。
这可以通过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的成分、工艺和使用条件等途径来确定。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选择合适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2.检测方法的选择:根据目标溶剂的特性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等。
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灵敏度、选择性、分辨率、样品处理的复杂度和成本等因素。
3.方法的验证:选定了检测方法后,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以确保其适用于被检测的样品和检测要求。
方法的验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灵敏度:评估方法的灵敏度,确定它能够检测到目标溶剂的最低浓度。
这可以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然后进行检测并绘制标准曲线来实现。
b.准确性: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即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浓度之间的一致性。
这可以通过添加已知浓度的目标溶剂到样品中,然后进行检测并比较测定值和添加量来实现。
c.选择性:评估方法的选择性,即是否能准确地检测目标溶剂,而不受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检测不同组成和浓度的干扰物质,并确定它们对目标溶剂检测的影响来实现。
d.精密度:评估方法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即多次重复测定样品的浓度变异程度。
这可以通过重复测定一系列样品,并计算标准偏差或变异系数来实现。
e.稳定性:评估方法的稳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内和特定条件下,方法的结果是否保持稳定。
这可以通过在不同时间点或储存条件下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来实现。
4.样品处理:根据所选的检测方法,制定样品处理步骤。
这包括样品的提取、浓缩、净化等。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干扰物质,并集中、浓缩目标溶剂,以便更好地进行检测。
5.控制质量:在进行残留溶剂检查时,需要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方法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这包括使用适当的标准品和质控样品,以及进行日常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操作等。
总之,选择和验证残留溶剂检查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目标溶剂的特性和检测要求,并进行充分的验证。
20050429-有机残留溶剂检查方法合理性评价的几点考虑
![20050429-有机残留溶剂检查方法合理性评价的几点考虑](https://img.taocdn.com/s3/m/6ed5452727d3240c8447efe6.png)
当前位置:科学研究>>电子刊物 >>电子刊物详细发布日期20050429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有机残留溶剂检查方法合理性评价的几点考虑作者邓海星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邓海星摘要:残留溶剂是药品质量控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拟对残留溶剂检查方法评价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一般要求控制在几个至几千个ppm之间,属于微量或痕量测定,与常量测定有着不同的特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对测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通过对最近一段申报资料的审评,经常发现在残留溶剂的检查方法尚不合理的情况下,若样品的色谱图中未出现溶剂峰,也未经其它系统验证,研究者就简单地作出样品无该溶剂残留的结论,进而不将其残留定入质量标准,药检所也不再进行复核。
针对这种情况,从审评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评价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合理性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各位业内同仁交流。
有机残留溶剂检查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评价色谱系统的适用性和方法学验证资料遵循与液相色谱方法评价相同的原则,不再赘述。
与液相方法不同的是,气相色谱有多种进样方式,残留溶剂检查常用直接进样法或顶空进样法。
针对这两种进样方法不同的特点,评价方法合理性的要点应有所不同。
对于直接进样法,应着重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
目前已普遍用毛细管柱取代填充柱,因为毛细管柱的柱效高,其灵敏度也较填充柱大为提高。
但由于毛细管柱直接进样的体积小,一般仅几微升,即使提高供试溶液的浓度,对于测定限量极低的溶剂(如: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等)及对FID检测器响应低的溶剂(如:含氯的溶剂),其检测限一般接近或高于限量,灵敏度难以满足测定的需要。
测定此类溶剂最好采用顶空进样法,对含卤素的溶剂可改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气相色谱测定溶剂残留时的注意事项
![气相色谱测定溶剂残留时的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4d7a6e9c08a1284ac950430d.png)
气相色谱测定溶剂残留时的注意事项GC-9801型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其基本结构相似。
气相色谱仪一般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及温控系统、记录系统组成。
广州标际生产的GC-9801型气相色谱仪用来检测有机溶剂,可以检测包装印刷品的溶剂残留量,还可检测单一溶剂的纯度或含量。
下面,主要说说日常气相色谱测定溶剂残留时的注意事项:①进样应注意的问题。
手不要拿注射器的针头及沾有样品的部位;不要有气泡;吸样时要慢、快速排出再慢吸,反复几次。
一些针头部分体积特别小的注射器吸样时要特别留意,如10毫注射器的金属针头部分体积只有0.6毫,即使有气泡也看不到,操作时可以多吸1~2剂,把注射器针尖朝上气泡上走到顶部再推动针杆排除气泡;进样速度要快(但不宜特快),带芯子注射器凭感觉,每次进样保持相同速度,针尖到汽化室中部开始注射样品。
②氢气和空气的比例对FID检测器的影响。
氢气和空气的比例应1:10,当氢气比例过大时,FD检测器的灵敏度急剧下降。
在使用色谱,其他条不变时,灵敏度下降要检下氢气和空气流速。
氢气和空气有一种气体不足点火时发出“砰”的一随后就灭火,一般当你点火点着就灭,再点随后又灭是氢气量不足。
③如何判断FD检测器是否点着火。
不同的仪器判断方法不同,有基流显示的看基流大小,没有基流显示的用带抛光面的扳手凑近检测器出口,观察其表面有无水汽凝结。
④如何判断进样口密封垫是否该换。
进样时感觉特别容易用TCD检测器不进样时记录仪上有规则小峰出现,说明密封垫漏气该更换。
更换密封垫不要拧得太紧般更换时都是在常温,温度升高后会更紧,密封垫拧得太紧会造成进样困难,常常会把注射器针头弄弯。
⑤如何选择合适的密封垫。
密封垫分一般密封垫和耐高温密封垫,汽化室温度超过300℃时用耐高温密封垫,耐高温密封垫的一面有一层膜,使用时带膜的面朝下。
⑥怎样防止进样针不弯。
很多做色谱分析工作的新手常常会把注射器的针头和注射器杆弄弯,原因是:a.进样口拧得太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日期20050429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有机残留溶剂检查方法合理性评价的几点考虑
作者邓海星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三部邓海星
摘要:残留溶剂是药品质量控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选择是否合
理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拟对残留溶剂检查方法评价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
行分析和讨论。
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一般要求控制在几个至几千个ppm之间,属于微量或痕量测定,与常量测定有着不同的特点。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对测定结果有
着重要的影响,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通过对
最近一段申报资料的审评,经常发现在残留溶剂的检查方法尚不合理的情况下,若样
品的色谱图中未出现溶剂峰,也未经其它系统验证,研究者就简单地作出样品无该溶
剂残留的结论,进而不将其残留定入质量标准,药检所也不再进行复核。
针对这种情况,从审评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评价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合理性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与各位业内同仁交流。
有机残留溶剂检查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评价色谱系统的适用性和方法学验证资料
遵循与液相色谱方法评价相同的原则,不再赘述。
与液相方法不同的是,气相色谱有
多种进样方式,残留溶剂检查常用直接进样法或顶空进样法。
针对这两种进样方法不
同的特点,评价方法合理性的要点应有所不同。
对于直接进样法,应着重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
目前已普遍用毛细管柱取代
填充柱,因为毛细管柱的柱效高,其灵敏度也较填充柱大为提高。
但由于毛细管柱直
接进样的体积小,一般仅几微升,即使提高供试溶液的浓度,对于测定限量极低的溶
剂(如: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等)及对FID检测器响应低的溶剂(如:含氯的溶剂),其检测限一般接近或高于限量,灵敏度难以满足测定的需要。
测定此类溶
剂最好采用顶空进样法,对含卤素的溶剂可改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进样量小
也易造成进样重复性差,采用内标法较外标法的结果更为准确。
顶空进样法是将大量样品中的残留溶剂富集在顶空瓶上层的气体中,对绝大多数有
机溶剂而言,灵敏度较直接进样法大为提高,但顶空进样系统中存在气液两相的平衡
问题,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增多。
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顶空条件:顶空瓶的平衡温度和时间是最重要的参数,根据溶解样品的溶剂和待测溶剂的不同性质,达到气液平衡所需的温度和时间可能不同,应有试验数据作为选
择的依据,但在申报资料中一般都未提及。
判断顶空条件是否适用,一般的规律是:
顶空瓶的平衡温度应低于溶解样品所用溶剂的沸点10℃以下,能满足检测灵敏度即可;对于沸点过高的溶剂,如DMF、DMSO、聚乙二醇等,用顶空进样测定的灵敏度不如
直接进样,不适宜采用顶空法;顶空瓶的平衡时间一般应为30至60分钟,才能保证
气液两相达到稳态平衡。
(2)供试品和对照品是否平行:由于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液体部分状态不完全一致而造成的基质效应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标准加入法
可以消除基质效应,但目前在国内的申报资料中较少见到,其原因可能是方法较为繁琐,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样品,对新药研发初期样品量较少的情况或一些贵重的药品不
太适用。
如果申报资料中提供了回收率数据,就容易判断基质效应的大小,但由于目
前对此没有强制要求,大多数资料都未对回收率进行研究。
因此在评价方法时,至少
应要求对照品和供试品采用相同的溶剂溶解,且液体部分的体积应完全一致。
(3)重复性:由于顶空进样法存在气液平衡和气体进样的问题,粗放度较大,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要求是:内标法连续五次进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外标法的相对标准偏
差小于10%;欧洲药典则要求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因此重复性应密切关注。
此外,无论是直接进样或顶空进样,都应尽量使供试液中的样品完全溶解,否则当
残留溶剂被包裹在样品晶格中时就不能被检测出来,可能造成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对溶解性差的样品,可采用不挥发性酸或碱的溶液、高沸点的有机溶剂、混合溶
剂等来溶解样品,即使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可能被破坏,只要待测的残留溶剂不被破
坏(如:测定酯类溶剂不能采用酸或碱溶液,以免发生分解)且样品的热分解产物不
影响测定,那么方法也是可以认可的。
如果确实有一些药物采用上述条件都不能达到
溶解,则可考虑采用充分研磨或超声的方法破坏药物的结构,使其中的残留有机溶剂
释放出来,当然,这种情况下一般应注意进行相应的方法学验证以确定方法的可行性。
在国外药典中,对残留溶剂检查的规定有所不同,其中以欧洲药典对残溶检查的要
求最为严格,它建立了两个极性不同的色谱系统,对色谱系统的选择、色谱条件、溶
液的配制方法、系统适用性试验、方法学验证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以保证样品中所
有的残留溶剂都能被逐一的、准确的检测出来,避免发生遗漏的情况;根据样品的具
体情况选用其中一个系统测定后,还必须用另一系统加以验证,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欧洲药典的残溶检查方法看似繁琐、呆板,但在其严谨、严格的框架下,结果的可信度、准确度、专属性、耐用性大大提高,值得我们研发者和评价者共同借鉴。
以上为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