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合集下载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表记》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03讲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副本

03讲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副本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主张“因材施 教”,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 张“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认为“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 “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 (固执)、毋我(自以为是)”,等等。
2.孟子(前372-前289)
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 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 车,古文;舆,今字。车又 音居,是故,子舆、子车、 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 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影响延续至今
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 因为未曾经历轴心时代的文化突破与文化类 型的成功转化,而逐渐被新兴的文化征服, 并自行死去,终于成为文化的化石。 古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 国文化因为经历了轴心时代的理性觉醒与伦 理宗教文化的确立,遂影响延续至今,成为 文化史上的活的存在。
1.正面:“立人达人”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反面:“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正己 2.修己 3.示己 1.为政以德 (三) 博施济众 2.遂民所欲 3.先富后教
(二) 行仁需正己
(三 )
“为仁”的目的
实 现 其 理 想 政 治: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礼之用,和为贵”.
(三)先秦儒家思想 精要
1.孔子 关键词: 复礼 归仁 正名 修身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一个“仁”字。 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 此相爱。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及 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 恭,执事敬,与人忠”,在这里,孔子表现 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 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 现。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精选文档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精选文档
1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 题———“轴心时代”。
2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 《周礼·春官》有“大祝”、“小。象炙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
21
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 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 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 治。
22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 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 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 互为用。
15
(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 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 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 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 文化的精神资源。
16
二、“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 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 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 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9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10
郡县制的出现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中国文化通史

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中国文化通史

1-3第三课:轴心时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概况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县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京,第二年,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

西周建都镐京(西安);东周建都洛邑。

西周(公元前l122--770)历十二代共353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东周(公元前770--225年),共545年。

西周的社会状况:《左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而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春秋时期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

之后是战国时代。

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西周时代,王室强大,诸侯国则相对弱小。

周天子能够控制各个诸侯国。

到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攻战杀伐。

潼关以西的王畿之地,都被秦国占走了。

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西周初年分封作为王室屏藩的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强大相互兼并。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剩下的大国只有七个了,即战国七雄,最后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走向了统一。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普遍实行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二、周代的礼乐文明礼的广义与狭义:广义来说,是各种政治社会制度规范的总名;狭义来说是指礼仪文明。

古人认为礼的功能,是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定后嗣者也。

”(《左传》)可以用于“别亲疏,定是非。

”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礼的核心原则是亲亲、尊尊、贤贤,礼有等差。

《中庸》解释儒学礼律制度的文化义涵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又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而东周时整个社会有特别重视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建立了这样一个“文化轴心”: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其基本背景是:1)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统”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文化人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他们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百家之说遂应运而生。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是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加快了文化的交流,又促使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还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当时有力的背景下,形成了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的格局。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这些学家的思想理论以实用性为出发点,所以特别有生命力,有些战国文化即使在现代也非常有用。

因此,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个以大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此背景下,诸子蜂起,先后兴起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自此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方式,大多没有超出诸子百家的视野。

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二)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二)

马 端 临 视 其 特 点 为 : 周 以 礼 造 士 。
民 之 敝 , 利 而 巧 , 文 而 惭 , 贼 而 蔽 。
远 之 , 近 人 而 忠 焉 。 其 赏 罚 用 爵 列 , 亲 而 不 尊 。 其
《 礼 记 表 记 》 云 : 周 质 , 不 胜 其 文 。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三代文化的特点〕夏商周三
朝,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华夏 族已成为一个较稳定的共同体,并 不断发展壮大。它又是中国文化发 展的关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各 种思潮、学术流派,都能在此寻找 到渊源,因此这一时期奠定并形成 了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范畴和概念, 为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 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本特征:
文明奠基,元典创制。像世界其他地区独 自生成的文明系统一样,此一阶段已经奠定 了文化的基本构架,后来影响中国文化乃至 整个东亚文化达两千多年许多特征在此阶段 已初步显现。尽管这一时期华夏族的宏大空 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 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 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 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商人把现实的世界叫做“下”的世界,把神的世界称为“上”的 世界。既然“下”的世界有一个统治的王,那幺,“上”的世界也一 定有一个至上神是最高统治者,他们称之为“帝”或“上帝”。在殷 人的宗教中,不仅有至上神“帝”或“上帝”,而且还有帝廷,有帝 使、帝臣。商代的巫术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达到无事 不卜、卜筮,无神不祭、不祀的程度。“巫”不仅是祭祀的代言人, 而且是当时天知地知的圣者,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代表者。
云 纹 铙
★具体表现:殷商西周文化
周公与周初的统治者通过反思夏商灭亡的 经验教训,认为天命无常,天命可以转移,上 天决不会把统治权永久地赋予一姓王朝;人事 最终决定天命。基于这种认识,周初统治者提 出了“明德”、“慎罚”、“保民”的治国思 想,这是对殷人敬神事鬼的一种反拨,在文化 史上初露重人事,轻神事之端倪,蕴涵着中国 文化模式的重塑,正如《诗经》云:“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近人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于 文化之变化,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 大变革,自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 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是旧制度废新制 度兴。”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固定下来。 如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厘定,以及教育模 式、户籍控制、官吏考试方式和经学、史学体系 的格局大定,形成中国独具的特色,并在帝国内 部有效实施。汉族的形成也在此一时期。 儒家文化开始在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经过秦朝至汉朝前期百余年的探索、调适 与磨合之后,大一统帝国的集权体制终于找到了 一种与之相契合的意识形态,那就是发端于元典 时代而又汲纳了道、法诸家的儒家文化。在汉代 统治集团倡导的独尊氛围下,儒家文化被经学化 和官学化,两千年来规范着全民的视听言动。 中央集权政体、皇权更替、朝代循环的基本模式 形成并固定下来。
?如果按照通行的说法将中国学术史分作七段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那么其中三段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是直接因为佛教影响而形成学术大势的而其中的二段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就在这一时期后来的宋明理学也潜伏于此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壮强大,经历了一 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 演进高峰的历程。 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 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这是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它们是: (从左至右)石斧、石耜、石锄、石刀。 这些石器都是经过先敲打成型,然后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光制 成的。这种石器光滑平整、比较锐利,它说明半坡居民已进入了 “新石器时代”。 同时,这些石器的使用,也说明了半坡人已经由原始的采集、 狩猎经济进入到了原始的农耕经济;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善,开始 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马王堆汉墓帛画
这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帛画为导引死者升天的幡引,呈“T”形 , 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分上、中、下三部分,分段描绘天上、人间、地下的现 实生活和幻想神话传说景象: 有日月、天门、女娲(wā)、扶桑的天上景象;有贵族拥役仆婢、鼎壶列 食的人间生活; 还有黄泉水族神怪的地下景观。 各种人物、器具、神怪巧妙地布局在“T”形构图中 , 布局对称,线条流畅,色彩浓烈,显示出了较强的写实技巧,说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绘画艺术已具有很 高的水平。 马王堆汉墓帛画现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一章还是比较重要的,出简答题的资源点较多,不排除出论述题,因此要重点把握。

1、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影响中国文化: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命曰“制”,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三公九卿制:朝廷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秦的统一,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 的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 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经过 秦汉四百年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核心,造就了 全社会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 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主要是石器时代,也就是古史的传说时期。 2.上古:中国文化的奠基和定格。从夏朝跨入文明门槛到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第一阶段:文明奠基和原典创制期:夏商西周到春秋战 国。第二阶段: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3.中古:中国文化的融合与隆盛。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4.近古: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定型。唐中叶至明中叶。 5.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新生。明末迄今。
﹙一﹚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 1.中国人起源。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
颧骨高突、铲形门齿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 2.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
代,4000年左右结束。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 代三大文明成就。 3.多元的文化发生。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多处,犹如满天星斗布满 九州大地。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炎黄二帝是华夏集团,蚩尤、后羿是东夷集团,伏義、女娲是苗蛮 集团。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秋战国:中国⽂化的“轴⼼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的⽂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变⾰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的主张,进⾏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是礼崩乐坏的社会⼤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产⽣了⼀个以劳⼼为务,从事精神⽂化创造的阶层。

⼆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静态的⽣活格局,⽂化传播规模⽇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化重组的机会。

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尚未建⽴统⼀的观念形态,为多种⽂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是周天⼦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化官员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2、春秋战国是中国⽂化的轴⼼时代。

因为此时中国⽂化精神的各个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化⾛向⼤致确定。

第三讲:文化发展历程

第三讲:文化发展历程

父系氏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上古文化分布
(1)华夏文化集团
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 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 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 部分地区。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 个区域
2005年5月5日宋楚瑜夫妇向黄帝陵鞠躬行礼
河南省新郑市的黄帝故里
2006年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一行向黄帝像行施礼拜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 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 “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大致确立的主要依据: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 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 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 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创造了以“仁”、 “礼”、“中庸”、“教”与 “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 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 在内的完整学说。《论语》一书 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1)“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
“以人为本”、“仁爱”思想 ①“仁者,人也” (孔子 ) ②“仁”即“爱人” (孔子 )
2006年9月, 300多名海内外华人代表 和万余名各界群众,在宝鸡常羊山参加 丙戌年全球华人祭祀中华始祖炎帝大典
祭炎帝文
吾祖炎帝,位居三皇; 号曰神农,功业煌煌始作耒耜,教兴农桑; 发明医药,黎民安康日中为市,首创市场; 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剡木为矢,箭成弓张; 作陶为器,斤斧冶炀削桐为琴,五音宫商; 择地而居,造屋建房确立八节,历数发祥; 封禅修德,祀于明堂建典立制,因火德王; 夏夷结盟,华夏始昌惟我中华,源远流长; 世界文明,数我炎黄勤劳无畏,自立自强; 中华民族,雄立东方百业兴盛,民富国强;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人本显彰; 构建和谐,实现小康。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论述题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试举例说明。

在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何谓“轴心时代”。

把握了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我们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精神过程的坐标体系内准确定位“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充满“基督中心主义”色彩的“历史的轴心”概念。

之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此概念作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分析。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命题。

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位于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的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纷纷取得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

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个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

在伊朗,祆教提出了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来、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这些在全人类历史上足堪“伟大”之称的精神先驱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善与恶、是与非、痛苦与幸福,以及历史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探索,以思考和著述接替了膜拜与巫卜,以“人类意识”的觉醒超越了漫长懵懂的原始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世界,宗教也于斯萌蘖。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 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
• 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 依据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民意、民心) • 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出发,周人 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 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逸”和 “民彝”。 • 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 (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 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 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 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 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 “以德配天”。
• “敬天保民”的思想内容:
• 首先,敬天。天子是皇天选派来人间代天 行职的,因此他必须恭敬地对待上天,并 对上天负责。 • 其次,保民。即以关爱之情怀治理百姓。 这方面有功绩,即是有德,就会得到上天 的庇佑。 • 第三,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 便是“德”。“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 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后母戊鼎(原名“司 母戊鼎”)是商后期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铸品,原器1939年 3 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 家庄武官村。此鼎形 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79厘米,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 大最重的青铜器。
2、周人敬天保民
•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 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 们震惊与反思。《尚书· 召诰》云:“我不 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 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 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明德慎 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 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 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 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论述题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试举例说明。

在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何谓“轴心时代”。

把握了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我们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精神过程的坐标体系内准确定位“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充满“基督中心主义”色彩的“历史的轴心”概念。

之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此概念作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分析。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命题。

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位于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的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纷纷取得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

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个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

在伊朗,祆教提出了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来、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这些在全人类历史上足堪“伟大”之称的精神先驱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善与恶、是与非、痛苦与幸福,以及历史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探索,以思考和著述接替了膜拜与巫卜,以“人类意识”的觉醒超越了漫长懵懂的原始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世界,宗教也于斯萌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够最好的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们们加
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精品课件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精品课件
郡县制的出现
封建制的敝端既已充分显露,于是出现了郡 县之制。
鲁哀公二年铁之战,晋赵简子誓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早在 春秋末年,郡县制已经出现。
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 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 化活动,并参与政治,中国文化的许多门类,其起 源都与之有关。这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所充斥的官方 文化。
精品课件

从古文字中的“巫”字看,是像两“工” 字作十字交叉形。《说文》:“巫,祝也 。女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与工同意。 ”而《说文》“工”字下又云:“工,巧 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 《周礼·春官》有“大祝”、“小祝”。
精品课件

《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
精品课件
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 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 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 治。
精品课件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 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 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 互为用。
——顾炎武《日知录》
精品课件
4、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不 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希 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以 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同 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干 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理 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统 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 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精品课件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 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 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 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 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 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 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 题———“轴心时代”。
精品课件
特征
精品课件
(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 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 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 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 文化的精神资源。
精品课件
二、“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 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 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 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郡县制是对封建制的否定。
精品课件
1、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 起,争霸战争频繁。公田不治,井田制随之动摇和崩溃,私有经 济迅速发展,“私家”和“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 隆而后者日衰。
2、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 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 卿相,礼贤下士”。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 成为社会的中心,甚至平民也可因军功而暴发凌上。
精品课件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精品课件
“人竭力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 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 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 才能最好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 革新的时代。”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维时期,出 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 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 千年里不断复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
精品课件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秋 战
—前221)




精品课件
人们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
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
巫是能通神灵、知天知地的圣者。
员。由甲骨文看 ,商代有多种史官:“大史”、“小史”、“西 史”、“东史”。
西周时,“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太史 ”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并掌管天文历法与祭祀 。
精品课件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负责祭 祀时致告鬼神。
精品课件
3、与宗法制的解体相应,盛行了五个多世纪的 礼乐制度衰落。“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 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 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精品课件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 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 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 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 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