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3
95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姜素红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3-095-03
作 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法律保障研究》
(07C835)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资助
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①
。这一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哲学维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自进入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也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调等,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但是最终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迄今为止,大致产生了四种环境观念。
(一)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观念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由于人类缺乏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手段,虽然人们在战胜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基本上还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人类的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的觉醒,他们将自己视为与其他自然物没有本质差别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对某些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和自然事物,人类只是以敬畏和崇拜的心态企求自然的庇护与赐福。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屈从与顺应自然的地位。在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情绪下,虽然“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希望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然而,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这只能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奢望”而已。
(二)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为自然界中心的观点。其实质是把人看作宇宙的主宰和绝对支配者,一切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来处理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具有启蒙作用。并且它鼓舞了人们不断地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但另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的制约性。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根本改变,使原本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恶化,使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二十世纪以后,环境危机迫使人类改变无视自然存在的态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所代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再被人们所信奉,人们在发展中探索着新的观念。
(三)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和自然界的各成员都是地球上平等的主体,与人类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一样,自然环境自身也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也无权任意剥夺,而只能尊重之,否则即违背了对自然的伦理道德。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自然中心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无疑是先进的,不仅因为它有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而且体现了人类道德关怀标准与道德关怀对象的理性扩展。但它从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主客分野的现实差异。它只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秩序已经造成和可能具有的破坏性,而没有看到人类也可以通过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恢复和重建自然界的秩序。事实上影响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之所以把某些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视为不道德的、应受谴责的,不是因为这些行为侵害了自然的道德利益,而是这些行为侵害了其他人利
益以及后代人享受良好生存环境的权利。②
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是对他人和后代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既要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那种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采取急功近利、贪婪掠夺的行为,也不赞同自然中心主义降低人类自己地位的观念。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是要人来起主导作用并且发挥人的主动性的。
(四)可持续发展观
基于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对传统发展观的深刻反
思,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③。1992年《里约宣言》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释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不仅是当代人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做出的一种生存选择,而且标志着人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确认了“代际公平观”。一方面,要求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来解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在自然资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通过法律制度的创新,保障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自然资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问题,强调当代人的发展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持续发展强调二者和谐一致,肯定双方相互的价值。主张人类在追求发展权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互利关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当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来实现,而不能以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它是在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自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环境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⑤。自然界不仅孕育并产生了人类,而且还为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土地、淡水、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自然界还为人类储备了巨大的资源,如森林、河流、煤炭、石油、天然气、矿藏等等。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至今仍然支撑着全球的经济发展,仍然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自然界还为人类提供了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对象,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关系”⑥。从根本上说,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始终参与了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变换,而且这一作用将伴随人类的始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着现实的基础,那就是与自然界保持能量与物质变换之间的平衡,如果破坏了这种平衡,那么自然界就会对人类进行强烈的报复。例如对森林的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等。可见,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变换,是两者之间和谐可能的前提,注重这种转化和变换,是实现两者和谐的基础。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含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科学改造自然、合理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即自然界的无目的合目的性;二是人在破坏自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
罚的威胁时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通过约束人
类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减少自然报复,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使
自然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⑦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类:一
是自然环境问题。目前这类环境问题尽管依然存在,但已经
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是人为环境问题。是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或
者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后,产生了不利于人类健康和
生产活动的环境效应。当今世界这类人为制造的环境问题已
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也就是说当今的人与自然不和谐主要是
人为因素造成,而不是自然因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取
决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人类自然观的改变。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基本
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根本性目标。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
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涵盖的面也日益广泛,至少包括有以下
三个层面:一是基本层面即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
资料日益丰富,消除或彻底消除了贫困现象,能够较好满足人
们物质生活由小康而富裕的发展需要;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
会保障机制,具有足够强的社会保障能力,能够使因疾病、因
能力、因年龄等原因可能导致的贫困者过上小康生活或较好
程度的温饱生活。二是发展层面即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
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有场所去从事学习、研究、交流等
提高自身、拓展视野、增进情感的活动,接受艺术的、体育的等
多方面熏陶,获取娱乐、休闲等多形式的享受,从而使人们的
生活既充实有益、又丰富多彩。三是提高层面即人居环境的
优美和谐。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充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
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必然要追求更加舒适的
人居环境、享受更加惬意的生活,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河流、悦
目的景观、怡人的环境也就越来越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位不
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理想的人居环境与物质财富的充沛、精
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是不能互相取代和替
换的。
2.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经济以较快速度稳定发展,是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经济的稳定发展表现有四:
其一,经济发展保持必要的增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
建设,说到底其关键就是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较低,要在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
本实现现代化,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需要完成
相当艰巨的追赶任务,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少将经济发展
年递增速度保持在7-8%,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居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发展保持稳定
的增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遵循着客观的经济规律,
有着其自身的经济周期,常常表现得起伏不定,有时由于某些
原因甚至会出现剧烈波动。为确保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
实现,就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持续向上的发展趋
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其三,经济发展符合居民的需
求。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