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制度12.1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幸福与痛苦、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合理与不合理等的一种感受、认识和主观判断。

从习俗规范,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再到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根本制度,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则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原则。

在人类社会制度中,较为常见的制度有习俗、道德、规章、纪律、法律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形式:①习俗或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习俗既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行为方式,也是社会中的制度系统的组成部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实际也包含了行为准则和奖惩原则,道德规范的规则是人类社会根据伦理和道德原则确立的。

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不同的是道德和宗教以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约束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的行为关系。

③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等社会制度形式是由更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和奖惩办法构成的。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重要制度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构件也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总和。

④从一个社会的更加宏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来看,社会制度虽显得庞大而复杂,这些制度可能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而是一系列规范构成的体制,但是,这些更宏大的社会制度,其实质内容仍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20.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含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1)按较为普遍的看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2)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包括两个部分:①现金补偿,又称“收入保障”。

其又可分为: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依据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②提供服务,包括实物资助和服务,又称为“实物补助”。

(3)美国将社会保障分为五个部分。

包括:①老年、伤残、死亡;②疾病与生育;③工伤;④失业;⑤家属津贴。

3.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1)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案”,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2)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在议会提出了疾病保险法。

俾斯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度的创始人,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

(3)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颁布了以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法,标志着全球范围的社会保障活动的兴起。

这一年是现代社会保障的真正起始。

(4)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被称为是社会保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撒切尔政府对难以为继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以此标志着西方社会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反思。

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1)就业保障制这是一种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

①职工享受养老金和其他保障项目主要取决于工作的年限和交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②通常由国家通过立法来实行,具有强制性;③其资金来源有三部分:雇主和雇员按照雇员的工资以一定比例交纳,这是主要来源;政府也承担其中一部分资金。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构成——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圣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构成——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圣才

第四章社会构成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到反映。

②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③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c.发明与发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2.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4)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5)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即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看做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学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3)主要代表①孔德(“社会学之父”)a.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第一,社会静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①自然差别。

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②社会差别。

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社会地位的类型a.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b.非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②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a.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b.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性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内在素质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的含义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2)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3)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4)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a.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答:(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

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7.1复习笔记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社会互动的理论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符号互动论①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a.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b.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c.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d.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e.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②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a.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区12.1复习笔记一、社区的概念与理论1.什么是社区(1)社区的概念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层意义:①社区要占有一定的地域,这个区域是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关系①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②区别a.社会中的各种关系都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b.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而社区则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c.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d.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2.社区的类型(1)纵向角度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顾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从纵向角度来看,社区可以分为: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②发展中社区。

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

③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表现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活动穿梭往返于城乡之间,乡村生活十分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

(2)横向角度横向角度注重的是空间的特征。

①根据横向角度,社区可分为:a.法定的社区。

即通常讲的地方行政区。

b.自然的社区。

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c.专能的社区。

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

d.精神社区。

这类社区没有明显的共居地,但却有共同的成员感和归属感,有着某些共同的信仰和亚文化。

②我国的社区类型a.城市社区。

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表 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1-5) 表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 1-6) 表 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 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 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 5 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威♥ -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 1838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 1-1)
表 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 1-2) 表 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 1-3) 表 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 1-4) 表 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

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

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

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中性文化的大规模变迁,即人们行为方式的大幅度变化,往往会引起社会的较大的动荡,因此是应尽力避免的。

三、文化的构成
1.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

(1)语言。

是最重要的象征符号。

语言是人类交流互动的媒介和工具,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并不断发展的符号体系。

(2)物质象征符号。

人类赋予某种物质以超越于物质本身的意义时,就建构起物质象征符号。

(3)姿态和行动也是文化象征符号的组成部分。

2.价值观念
文化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

(1)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既存在差异,又有相通之处。

(2)在文化的熏陶下,价值观念通过多种途径代代相传。

(3)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3.规范体系
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构起社会行动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非正式规范
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①社会习俗。

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于众人的行为和大众的压力。

②民风民德。

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系统之一。

③乡规民约。

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2)正式规范
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

①规章制度。

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

属于约束范围较广、约束力更强的正式行为规范。

4.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文化中的物质具有实用的、功利的价值,还具有社会意义。

四、文化的功能
1.认同功能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2.规范功能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有:
(1)风俗。

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历代相传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

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行为的一种较为长期、稳定的规范体系。

(3)法律。

是由国家制定、强制实施的规范体系。

(4)价值观念。

是人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思想标准。

3.整合功能
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1)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

(2)由于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体系,文化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解体,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

4.涵化功能
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或者说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不断学习和运用文化的过程。

5.2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
答: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文化的特征: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文化的类型主要有: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①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②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①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②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a.民族亚文化。

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b.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c.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③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①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②反文化。

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①评比性文化。

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