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XXX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法】(1)运用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妙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难过心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十首古诗鉴赏
八年级下册课内诗词曲十首古诗鉴赏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年代:唐主题: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哲理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前句是说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后句是说归来后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2、《赤壁》作者:杜牧年代:唐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作者运用了“东风”“铜雀(台)”这样形象性的语言,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年代: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
主题:《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意思是: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其中对偶的句式,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伤感之情,又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意。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重点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重点诗词赏析答: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无奈。
诗人静坐湖畔,看到有人在垂钓,他羡慕鱼儿自由自在,却无法与之同游,感叹人生有时受到种种限制,有时只能在心灵上与自然相通。
这句话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4.本诗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答:本诗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描绘湖水的气势和壮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种种限制的感慨和无奈,主题是“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送别环境,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上片首两句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等意象,营造出XXX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XXX的出场作铺垫。
下片通过描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是一篇象征手法运用得当的佳作。
1.《蒹葭》的主题是什么?答:《蒹葭》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不顾艰险,一心追随的决心和执着。
2.诗中的“蒹葭”和“白露”有何象征意义?答:蒹葭和白露都是秋季的自然景象,蒹葭象征着男子的坚韧和执着,白露象征着女子的清冷和高洁。
3.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有何寓意?答:这两句话表达了男子追求女子的坚定和不懈,不畏艰险,即使道路漫长,也要一路追随;同时也表现了女子的高贵和矜持,宛如水中央,不轻易接近。
4.诗中的“湄”和“坻”有何区别?答:湄指的是河流的源头,坻指的是河中的小岛,两者代表着男子追求女子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远远望见到最后的亲近相伴。
5.这首诗中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答:这首诗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和执着,即使追寻的道路遥远,也要一直追随。
人教版八下古诗词及注释
部编版八年级(下)必背21篇0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作家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经典的诗词鉴赏。
一、杜甫的诗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登高》一诗,它描述了作者登上高山时的壮丽景色。
《登高》中,杜甫以雄浑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让读者感受到登山的艰辛和壮美。
他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整篇诗充满了激情和震撼力。
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
二、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是唐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问刘十九》这首诗,它展示了友情的真挚和对生活的思考。
《问刘十九》中,白居易通过问答的方式呈现了两位好友之间的对话,体现了朋友间的互相关心和倾诉。
诗中的对话生动有趣,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依赖。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教会了我们友情的真谛,让我们明白友情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其他诗词的鉴赏除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词,教材中也收录了其他许多名家的作品。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这些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四、如何鉴赏诗词在鉴赏诗词时,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其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隐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品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深入体会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寓意。
只有多读多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诗词的美妙之处。
结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思考的教材。
通过学习其中的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思辨能力。
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经典的诗词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与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与解读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情感。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学名篇,接下来将对其中几篇进行赏析与解读。
一、《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通过“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设定,表达了深沉的爱情之情。
它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天界禁止相会的故事。
这篇古代诗词是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人们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
其实,《牛郎织女》中,不仅仅表达了爱情这一主题,更蕴含了古人对人道之间隔、天人之隔的反思。
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思考人性中的善良与悲情,同时也带领读者思考命运对于爱情的阻挠,并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二、《预备履约书》《预备履约书》是元稹的作品,通过这篇诗歌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这篇作品运用了典故和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诗中作者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描写岁月无情的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无常。
通过描写四季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文天祥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首英勇激昂的抗争诗篇。
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登上黄鹤楼的场景,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文天祥借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离去的愁绪。
同时,他以“时维乾坤将荡平”的风云变幻,表达了他对国家形势的忧虑和对沉重责任的担当。
四、《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它是一篇景观说明文。
作者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豪迈的笔墨,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篇文章以“辙乱旅愁”的开头,以豪壮的词句描绘了雄姿英发的楼阁和险峻的山势,展现了壮观的景色与气势。
通过描写每个景点的人文与自然特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以上只是一些古代文学名篇的赏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深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阅读鉴赏】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
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
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为第四、五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情到极处必生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
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极富浪漫情调,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二首)一、《诗经·关雎》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男子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
作用:(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4.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二、《诗经·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手法:托物起兴(比兴)手法作用: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评析
此文主要是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所涉及到的古诗词进行评析。
在评析中,我们不仅会探究每首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还会扩展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中,我们将重点分析以下几首古诗词:
1.《绝句》- 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直抒胸臆,表露了他对人民苦难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与反对之情。
而他的《绝句》也不例外,这首诗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生活的痛苦和无奈,是一首颇具代表性的杜诗。
2.《登高》- 杜甫
这是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其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不仅展现了山水景色的壮美,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自然相得益彰的美好向往。
3.《静夜思》- 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尤其以其豪放的诗风,被后
人誉为“诗仙”。
《静夜思》是他创作的一首名篇,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写出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给人以愉
悦和暇思。
4.《悯农》- 李绅
李绅是唐代唯一一位科举出身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民间农
事为主题,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感慨和同情。
《悯农》就是他的一首
代表作,其中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既描绘
了水乡的美景,也写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关怀和同情。
古诗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所
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成就,更描绘出了一个更为绚烂多彩的中国文化图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赏析《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2、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不好。
“见”字的妙处在写采菊时无意间看见南山,把人和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所以,用“见”字与“悠然”“采菊”的意境是相符的。
4、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8.根据提示填空。
(1)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现诗人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真意”和“忘言”的意思分别是生活的真谛、无法形象。
(4)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诗文各课阅读赏析内容知识点汇总 (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诗文各课阅读赏析内容知识点汇总(一)9.桃花源记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5.【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6,【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新版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诗词赏析
新版八<下全部>诗词赏析一、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全诗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直抒胸臆,抒发了服劳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子衿《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作品鉴赏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赏析
25.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旧空吟闻笛赋――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
③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诗句含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⑤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25.2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 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 1 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部》诗词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部》诗词赏析诗经》中的这首诗《子衿》描写了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待她的恋人的情景。
全诗共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对恋人的思念,“青青子衿”,“___”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恋人的衣饰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待恋人的到来,但是恋人未至,使得浓浓的爱意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以“我”的口吻自述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A。
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___,他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引领读者的视线到___即将赴任的地方。
C。
颔联表达了诗人要与朋友分别,去外地做官的意思。
D。
尾联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___,不要在离别时像小孩子一样哭鼻子、擦眼泪。
8.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字形象地描绘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9.本诗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___望五津”。
10.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___的志趣和___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___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托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四、望洞庭湖赠______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___。
2.本诗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写出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3.“气蒸___,___”描绘了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仿佛就要撼动岳阳城的景象。
4.___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___,波撼岳阳城”与___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之美。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语文(下)诗词赏析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句中的“东风’’,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而且含有机遇之意。
(2)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写法上的特色。
“以小见大”的写法。
以历史上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3)诗人这样议论周瑜的胜利的目的?这样议论周瑜的胜利,其实是抒发了自己深知兵法,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壮志难酬的情怀。
(4)《赤壁》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历史上的英雄都有某种机遇,不以成败论英雄。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体现了以死明志,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的精神。
(2)第二联中,诗人为什么写到“絮’’“萍”?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用被风吹散的飞絮来比喻祖国的山河破碎,用雨打浮萍来比喻自己动荡的一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国运衰微,个人命运多舛的悲痛之情。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的理解。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借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注释鉴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说明鉴赏【原文】关雎(周南)关关雎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反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鼓之⒀。
[1]【注】⑴关关:声。
雎(j ū ji):ū一种水名,一般就是,它雌雄如影随行。
⑵洲:水中的地。
⑶窈窕( yǎo ti )ǎo娴静美好的子。
⑷好逑( hǎo qi )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⑸参差:短不的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⑹左右流之:而向左、而向右地取荇菜,“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⑺寤寐( wù mèi):醒和睡。
指日昼夜夜。
寤,醒。
寐,入眠。
⑻思服:想念。
服,想。
《毛》:“服,思之也。
”⑼悠哉( yōu z )āi悠哉:意“悠悠”,就是。
句是想念不断。
哉,气助。
⑽ 反:翻覆不可以入眠。
,古字作展。
展,即反。
反,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琴鼓瑟来近她。
友:用作,此有近之意。
⑿芼( mào):取,挑。
⒀ 鼓之:敲鼓使她快。
,使用法,使⋯⋯快。
▲ 【文】关关和的雎,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的荇菜,从左到右去它。
那美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无法获得,白日黑夜便想念她。
的想念,叫人翻来覆去睡下。
参差不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近她。
参差不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淑的女子,敲起鼓来取悦她。
【写作背景】《国·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歌集《》中的第一首,往常是一首描绘男女恋的情歌。
【作析】此在上奇妙地采纳了“ ”的表手法。
首章以雎相向合,相依相恋,起淑女陪君子的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一行起“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频频写主人公淑女狂地相思与追求。
“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写出了想念的深切,“ 哉游哉,反”写出了想念的难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
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
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
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1、关于《诗经》: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抒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诗意理解:2、《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首。
①、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②、内容——全诗分三章: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③、艺术表现的独到之处:A、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B、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了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3、《蒹葭》:出自《诗经·秦风》①、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
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
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②、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A、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不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B、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C、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③、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④、人们对《蒹葭》主题的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的多重理解。
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
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
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在极大的意义。
4、《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相同点:A、《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A、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意;C、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D、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挂缠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转转落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喝止不住,回来后靠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屋顶漏着水,屋里床头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地下着。
自从经历安史之乱,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1、相关常识: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作现保存约1500首,集为《杜工部集》B、背景: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杜甫求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的草堂。
C、古代诗歌分类知识:照古人的诗体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诗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可称之为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
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较有这些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2、整体感知:A、这首诗写八月秋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满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B、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内容分析:第一段: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
表现出诗人痛惜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状。
析: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秋风威力。
“风怒号”以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第二段:写村童“趁风打劫”,偷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
表现出诗人的愤懑焦灼和无奈。
析: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起初还表现得较为平静,但面对顽童抱茅,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文中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
“自叹息”中,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
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
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第三段: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诗人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
析:诗人的悲凄愁苦不仅限于这一夜也不仅限于个体的遭遇,而是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是一种忧国忧民之感。
“而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一种对于黑夜、阴雨快快过去的热切期盼。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第四段: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析: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这一段抒写自己的心愿。
这是从个人生活的苦难中迸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
又以“呜呼”一转,发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悲壮感。
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作者希望天下寒士能居“广夏”、安居乐业,反映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5、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还如: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