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资料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1-0-1.为了保护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并延续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弘扬城市的传统文化,统筹安排各项城市建设,为保护和整治提供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特此制定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0-2.本规划以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编制的有关规范、条例为基本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通过,1991年6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5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2月)《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2001年3月)《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年)1-0-3.本规划是在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温州市政府和人民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城市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其历史特色,深入挖掘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1-0-4.本次规划范围:鹿城区北起瓯江,南至小南门河,东到环城东路,西至九山外河的区域以及江心屿地段,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范围为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包括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面积为123.8平方公里。
1-0-5 规划期限与规划目标近期:至2010年,规划目标:对整体格局――山水格局环进行保护,完成环城绿化带如规划与实施;对十条视廊中除谯楼――江心双塔外的九条视廊进行保护控制,与上述保护有冲突的建筑予以拆除或降层;完成五马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与实施;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完成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海坛山历史文化保护区、郭公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华盖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积谷山历史文化保护区、松台山九山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并结合城市山水环保护进行实施;对文物古迹、文物点和历史建筑予以重点保护,尤其对濒临破坏的历史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搬迁工厂用地和大型事业单位用地,增加绿地和广场,对有悖保护的建设和开发予以控制、调整和制止。
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目录1背景与现状分析 (3)1.1规划背景 (3)1.2规划范围 (3)1.3历史沿革 (3)1.4名城特色分析 (4)1.5名城特色构成要素 (5)1.6名城历史文化价值 (6)1.7名城保护工作回顾 (6)1.8上位规划相关内容 (7)1.9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7)2规划总则 (8)2.1规划原则 (8)2.2规划目标 (8)2.3保护内容框架 (8)3历史城区的保护 (9)3.1名城保护范围 (9)3.2古城现状建筑分析 (9)3.3保护范围与等级 (10)3.4古城山水格局保护 (12)3.5建筑高度控制分区 (13)3.6地块保护更新模式 (16)3.7空间景观保护控制 (17)3.8古城风貌控制引导 (19)3.9街巷格局保护控制 (20)3.10土地使用规划调整 (20)3.11道路交通规划调整 (23)4历史地段的保护 (25)4.1历史文化街区 (26)4.2一般历史地段 (28)4.3坊巷历史地段 (29)5历史村镇的保护 (30)5.1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 (30)5.2一般历史村镇 (31)6文物古迹的保护 (32)6.1文物保护单位 (32)6.2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41)6.3历史建筑 (41)6.4古树名木 (46)7自然遗产的保护 (48)7.1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48)7.2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48)7.3森林公园的保护 (48)7.4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48)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49)8.1规划原则 (49)8.2规划目标 (49)8.3保护名录 (49)8.4保护要求 (49)9古城旅游发展规划 (51)9.1现状旅游资源分析 (51)9.2古城旅游景点规划 (51)9.3古城游览线路规划 (52)9.4旅游配套设施规划 (52)10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 (52)10.1古城传统文化保护 (52)10.2规划展示利用思路 (53)10.3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54)11规划实施与政策建议 (58)11.1实施管理措施 (58)11.2分期实施计划 (59)1背景与现状分析1.1 规划背景潮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完整的古城,以及璀璨的文化。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docx
历史⽂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docx⽬录第⼀部分概述............................................⼀、项⽬背景...............................................⼆、规划指导思想、⽬标与基本原则...........................(⼀)指导思想.............................................(⼆)规划⽬标.............................................(三)规划基本原则.........................................三、规划依据...............................................四、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第⼆部分现状情况分析 ....................................⼀、区位分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然概况...............................................三、村庄建设情况...........................................(⼀)村落布局及现状⼈⼝规模...............................(⼆)社会经济情况.........................................(三)现状情况.............................................四、历史⽂化资源保护情况...................................(⼀)村庄内建筑...........................................(⼆)⽂物保护单位.........................................(三)⾮物质⽂化遗产.......................................第三部分相关规划与案例研究 ..............................⼀、相关规划分析...........................................(⼀)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江夏区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三)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办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案例研究...............................................(⼀)武汉黄陂⼤余湾.......................................(⼆)⼭西平遥.............................................(三)江苏周庄.............................................(四)⼩结................................ 错误!未指定书签。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附件二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7—2015)说明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理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98.12目录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 (1)二、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分析 (2)三、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及存在问题 (5)四、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保护原则 (7)五、保护内容与重点 (7)六、宏观保护措施 (9)七、古城区保护措施及视廊保护 (10)八、保护与控制的范围和要求 (13)九、保护、整治与利用 (14)十、规划实施、管理措施及建议 (17)附表 (18)附图一: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二: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三:崇圣寺三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四:弘圣寺一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五:元世祖平云南碑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六:大唐天宝战士冢(万人冢)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一)历史沿革古老的大理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原始居民生活,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设立叶榆县(辖今大理、洱源、鹤庆一带),置县治于大厘城(今喜洲一带)。
唐朝建立后,洱海地区形成了许多部族,其中较大的有“六诏”。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诏中最强大的蒙舍诏即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了各诏,初步统一了洱海地区,迁居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形成了洱海地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其孙异牟寻继位,迁都至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灭亡。
继南诏之后,大长和国(公元902—928年)、大天兴国(公元928—929年)、大义宁国(公元929—936年)三个小王朝,皆定都于羊苴咩城。
后晋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国号大理,仍以羊苴咩为都城。
至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伐大理,大理国至此灭亡。
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与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
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探索“文化内涵深厚、文化资源聚集、近现代特征突出”的科学保护与传承新模式,全面建设北国春城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规划评论】1、规划的优点规划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中历史城区结构、传统街巷风貌格局、传统开放空间体系、传统公园绿化、历史水系等方面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值得借鉴。
其中规划中重点强调对体现近代特征的巴洛克路网体系、“圆广场、宽马路、四排树”的开放空间体系、以及体现北国春城风貌的历史水系、串联春城的公园绿化体系进行保护与利用。
对于长春历史城区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2、文章的不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难免会涉及历史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文章中较多的介绍保护方面,对于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介绍较少。
【正文内容】一、历史城区保护规划范围长春历史城区包括宽城子老城、中东铁路附属地、满铁附属地、商埠地、伪满“新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区和生活区。
面积约32.1平方公里。
二、历史城区的保护结构历史城区的保护结构为“两区、三轴、五片”。
两区:长春老城历史城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区和生活区历史城区。
三轴:兼具纪念性及开阔氛围的新民大街轴线,气势恢宏、见证百年变迁的人民大街轴线和大马路传统商业轴线。
五片:长春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片区,包括宽城子老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伪满“新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区和生活区。
三、历史城区的重点保护要素1、三条城市轴线的保护与传承新民大街:利用“八大部”官厅建筑与周边绿化环境,全面保护和延续开阔城市轴线氛围,形成传承长春历史自然人文的博物馆系列主题,塑造长春文化轴线。
人民大街:保护延续人民大街百年的历史城区公共服务核心地位。
保护北段历史文化段、中段近现代文化建筑风貌段、延续南段现代风貌段的特征格局,塑造长春公共空间主轴。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附件二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7—2015)说明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理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98.12目录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 (1)二、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分析 (2)三、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及存在问题 (5)四、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保护原则 (7)五、保护内容与重点 (7)六、宏观保护措施 (9)七、古城区保护措施及视廊保护 (10)八、保护与控制的范围和要求 (13)九、保护、整治与利用 (14)十、规划实施、管理措施及建议 (17)附表……………………………………………………………………………18 附图一: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二:北城门楼及城墙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三:崇圣寺三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四:弘圣寺一塔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五:元世祖平云南碑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附图六:大唐天宝战士冢(万人冢)保护、整治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一、历史沿革及城址变迁(一)历史沿革古老的大理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原始居民生活,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设立叶榆县(辖今大理、洱源、鹤庆一带),置县治于大厘城(今喜洲一带)。
唐朝建立后,洱海地区形成了许多部族,其中较大的有“六诏”。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诏中最强大的蒙舍诏即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兼并了各诏,初步统一了洱海地区,迁居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形成了洱海地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其孙异牟寻继位,迁都至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灭亡。
继南诏之后,大长和国(公元902—928年)、大天兴国(公元928—929年)、大义宁国(公元929—936年)三个小王朝,皆定都于羊苴咩城。
后晋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国号大理,仍以羊苴咩为都城。
(完整word版)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docx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内容和重点 (3)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4)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 (5)第六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9)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2)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4)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4)第十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次规划适用范围是江阴市域辖区范围,总面积988 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阴中心城区内的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域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
第四条规划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 年)(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 年)(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年)(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年)(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六)《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 [2003]第 119 号)(七)《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年)(八)《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 2002 年)(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 2007〕86 号)(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十一)《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 — 2020) 》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 2009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 2009~ 2015 年,远期为 2015~2020 年。
第六条文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自然概况天台县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地区西北部。
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北界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
天台县历史悠久,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擅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天台地处浙东丘陵南部,山地占县总面积%,俗称“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
天台山脉、大雷山脉蜿蜒县境南北;始丰溪横贯东西,形成一封闭式的三角形盆地,称天台盆地,县城即位于该盆地的中心地区。
天台临近东海,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全县现有乡镇13个,其中5个乡,8个建制镇。
1998年县城建成区人口万,用地面积6.4KM2。
1999年天台县城关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章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天台县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仍保存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成片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古城传统风貌和格局颇具特色,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浙东名邑天台历史悠久,素有“文物之邦”和“小邹鲁”的美誉。
大约距今2亿7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龙”的世界——“我国东南第一个恐龙的故乡”。
新石器时代,天台县境内就有人类栖息、劳动。
夏、商、周三代,这里居住着瓯越民族。
战国时代,属越国、楚国。
秦朝属闽中郡。
汉朝先后属会稽郡回浦县和章安县。
天台是台州设立的第一个县。
三国吴大帝初年(222-231),划出章安西北部设始平县。
黄龙三年(231),因魏国也有始平县,改称南始平。
西晋太康元年(280),因雍州亦有始平县,遂更名始丰。
东晋永和三年(347),县的南部划出另建乐安县(今仙居县)。
从此,除了同磐安、宁海接壤的小块地方有所变动外,天台境域己趋定型。
从南朝到宋,天台县名几经更迭,先后曾称唐兴、天台、台兴,至宋建隆元年(960),再一次更名为天台县,一千多年沿用至今。
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目录第一章历史沿革 (2)第二章规划范围界定 (8)第三章名城特色 (8)第四章上版规划及其执行情况评价 (12)第五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4)第六章保护框架 (14)第七章文物古迹的保护 (15)第八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17)第九章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 (27)第十章历史城区的保护 (33)第十一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35)第十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6)第十三章实施保障措施 (37)附表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附表2: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9)附表3: 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3)附表4:商业老字号保护等级划分表 (48)第一章历史沿革2004年是XX建城600周年。
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变迁,今天的XX人口已达1000多万,成为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和拥有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的特大城市。
纵观XX城市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从蓟县围坊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远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人在宝坻、宁河和XX北郊地区聚居。
西汉时期XX平原地带已成为富饶之地,汉王朝在此设立了5个县,作为开发渤海湾西部的基地。
东汉时期,无终(今蓟县)已比较繁荣发达。
从出土的别山墓群和邦均墓群发现,这里已有较多的居民聚落和小城镇。
图 1 运粮的漕船公元608年,隋炀帝强征百万人修建了南接沁水、北达涿县的永济渠,使XX地区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初步形成河海交通枢纽格局,三岔河口成为运河入海的咽喉要冲。
至唐代,大规模的漕运使XX地区的重要地位凸现出来。
北宋时,宋、辽南北对峙,以界河(今海河)为分水岭,界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
澶渊之盟以后,宋朝的商船和官船聚集在泥沽寨。
真宗咸宁四年(公元1010年),在泥沽海口置海作务,造船令民入海捕鱼,在泥沽寨以西形成了许多寨铺。
众多寨铺的出现,为以后XX 聚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XX城市勃兴的契机是金元时期定都北京。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说明书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规划阐明书第一章总则1.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是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旳规定,为指导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旳保护与发展,统筹安排区内及周围地区旳各项都市建设,为历史街区旳保护和整改提供技术法规根据和措施,按建设部旳国家文物局颁布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规定》制定。
2.本规划是在对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旳实地踏勘,全面理解台州市政府和路桥区人民对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建设旳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历史街区旳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历史街区旳历史特色,深入挖掘历史街区旳文化内涵旳基础上,进行编制。
3.本次规划范围:东至永跃路,西起镇中路,南至下里桥路,北抵南官河,总面积为0.8平方公里;规划总体研究范围:东至东环路,西起南官大道与104国道,南至下里桥路,北抵钢铁大道,总面积为2.28平方公里。
4.本规划旳解释权归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政府及台州市路桥区都市规划管理部门。
第二章历史文化价值1.自然环境概况路桥区位于浙江中部沿海,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
境域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接椒江。
陆地东西最长33.3公里,南北最宽18.8公里,介于北纬28。
27’-28。
38’和东经121。
13’-121。
40’之间,内陆总面积274平方公里。
全区背山面海,低山丘陵和平原相间;河网密布,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浅海滩涂广阔广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
路桥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它距吞吐量居浙江第二旳海门港仅14公里,该港有班轮直达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路桥区境内拥有全国第一家县级民航机场,开通了到杭州、上海、武汉、广州、郑州、深圳、西安、厦门、北京等地旳13条航线。
104国道、75省道穿境而过,连接着全国公路网络。
每天有150多种班次旳长途客车发往全国各地,来回周围地区旳短途班车日均达1000多班次。
目前建设中旳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旳金椒、甬温铁路,将使路桥海陆空旳交通愈加便捷。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q录:弟一章总则 (2)第二章徐护指导脛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家和重点 (4)笫四章市城历史丈化赛源的保护 (5)笫五章历史城区的徐护和展示 (6)弟并章历史丈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12)第七章丈场古迹及其他禺史丈化賽源的保护和利用 (15)第入章非场质丈化遗庐的保护 (18)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8)笫十章附则 (21)第一章 总则为加强江阴市0史丈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糸,特制 主本规划。
江阴市历史丈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 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本次规划适用團是江阴市城辖区團,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 阴中心城区的%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城历史村鎭等丈化遣尹 的保护规划需单独輪制。
规划主要依据 (-)《中华人氏国城乡规划冻》C2008年丿(二丿《中华人氏国丈炀保护出》(2002年丿(三丿《易史丈化名城名缜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丿(0)《中华人氏国丈物保护冻实施条例》C2OO3年丿(五丿《城市规划编制办比》(2006年丿g 《城市紫线管理办冻》(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丿(七丿《城市规划强制性家暂行规定》(2002年丿(八丿《省易史丈化名城名鎭保护条例》(2002年丿 (九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丈杨局关于加强场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86号丿(十丿《场史丈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50357-2005J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第四条(十一丿《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迄期为2015〜2020年。
第六条丈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家。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禺史丈化名城保护的指孚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史丈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祝会的可特续发展。
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最终说明书
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2 历史地理背景研究2.1 历史沿革2.1.1 县域蔚县历史源远流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
在壶流河流域,不仅有相当于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距今约六千年)、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的文化遗存,而且还有夏和早商时期的文化遗存。
蔚县殷商时期为古代国地,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时属代郡代县,北周宣武帝时始置蔚州。
1913年改州为县至今,蔚县因蔚州得名。
蔚县,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并州,夏禹时在冀州。
商、周时地属代国。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晋,为代国,后赵灭代,蔚县地属代郡。
秦朝、西汉仍为代郡。
三国时期为幽州代郡,治代县(今代王城)。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始置蔚州。
隋朝,废蔚州,蔚县地属雁门郡灵邱县。
唐朝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复置蔚州。
辽属西京道,仍为蔚州。
金承辽制,属西京路。
元、明时期仍为蔚州。
清朝,袭明制为蔚州,初隶属山西大同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蔚州卫为蔚县(县名自此始),隶属宣化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蔚县并入蔚州。
民国2年(1913年),蔚州改称蔚县,属直隶省口北道。
民国17年(1928年),改属察哈尔省。
抗战时期,蔚县是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一部分,1937年10月在蔚县县城成立蔚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曾隶属115师独立团民运科及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特委,后撤销,1938年2月23日在王喜洞村再次成立蔚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4年3月蔚涿宣县建立,隶属平西专署。
同年4月蔚阳县建立,隶属一分区专署。
1945年1月蔚涿县建立,隶属北岳区十一地委、十一专署。
抗战胜利后,察哈尔省政府成立,蔚县先后属十三专署,第六专署。
1947年11月撤销察哈尔省,蔚县改属北岳区第六专署。
1948年3月,蔚县解放,县政府驻南梁庄村,12月迁往西合营镇。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蔚县为华北人民政府所辖。
1949年1月重建察哈尔省,9月蔚县属察哈尔省察南专署。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1-0-1.为了保护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并延续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弘扬城市的传统文化,统筹安排各项城市建设,为保护和整治提供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特此制定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0-2.本规划以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编制的有关规范、条例为基本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通过,1991年6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5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2月)《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2001年3月)《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年)1-0-3.本规划是在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温州市政府和人民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城市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其历史特色,深入挖掘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1-0-4.本次规划范围:鹿城区北起瓯江,南至小南门河,东到环城东路,西至九山外河的区域以及江心屿地段,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范围为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包括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面积为123.8平方公里。
1-0-5 规划期限与规划目标近期:至2010年,规划目标:对整体格局――山水格局环进行保护,完成环城绿化带如规划与实施;对十条视廊中除谯楼――江心双塔外的九条视廊进行保护控制,与上述保护有冲突的建筑予以拆除或降层;完成五马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与实施;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完成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海坛山历史文化保护区、郭公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华盖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积谷山历史文化保护区、松台山九山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并结合城市山水环保护进行实施;对文物古迹、文物点和历史建筑予以重点保护,尤其对濒临破坏的历史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搬迁工厂用地和大型事业单位用地,增加绿地和广场,对有悖保护的建设和开发予以控制、调整和制止。
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目录1背景与现状分析 (3)1.1规划背景 (3)1.2规划范围 (3)1.3历史沿革 (3)1.4名城特色分析 (4)1.5名城特色构成要素 (5)1.6名城历史文化价值 (6)1.7名城保护工作回顾 (6)1.8上位规划相关内容 (7)1.9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7)2规划总则 (8)2.1规划原则 (8)2.2规划目标 (8)2.3保护内容框架 (8)3历史城区的保护 (9)3.1名城保护范围 (9)3.2古城现状建筑分析 (9)3.3保护范围与等级 (10)3.4古城山水格局保护 (12)3.5建筑高度控制分区 (13)3.6地块保护更新模式 (16)3.7空间景观保护控制 (17)3.8古城风貌控制引导 (19)3.9街巷格局保护控制 (20)3.10土地使用规划调整 (20)3.11道路交通规划调整 (23)4历史地段的保护 (25)4.1历史文化街区 (26)4.2一般历史地段 (28)4.3坊巷历史地段 (29)5历史村镇的保护 (30)5.1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 (30)5.2一般历史村镇 (31)6文物古迹的保护 (32)6.1文物保护单位 (32)6.2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41)6.3历史建筑 (41)6.4古树名木 (46)7自然遗产的保护 (48)7.1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48)7.2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48)7.3森林公园的保护 (48)7.4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48)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49)8.1规划原则 (49)8.2规划目标 (49)8.3保护名录 (49)8.4保护要求 (49)9古城旅游发展规划 (51)9.1现状旅游资源分析 (51)9.2古城旅游景点规划 (51)9.3古城游览线路规划 (52)9.4旅游配套设施规划 (52)10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 (52)10.1古城传统文化保护 (52)10.2规划展示利用思路 (53)10.3历史文化展示体系 (54)11规划实施与政策建议 (58)11.1实施管理措施 (58)11.2分期实施计划 (59)1背景与现状分析1.1 规划背景潮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完整的古城,以及璀璨的文化。
《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规 划 公 布《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五日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1)赣州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包括赣州市域范围,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2)赣州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辖区范围,面积约为597.02平方公里;(3)赣州历史城区保护规划,范围为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约为3.22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年);(7)《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8)《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2007年);(9)《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9年);(10《赣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07年修编)。
第三条 规划原则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地域特色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原则,以及保护规划管理的分类别原则。
第四条 规划内容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下列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等。
第五条 规划目标保护主题:保护赣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宋代遗存和明清至民国的古城民居风貌景观, 保护并充分挖掘其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多元性文化内涵。
保护基本点: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漳州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一)历史沿革简述漳州,得名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辖区大略相当于现在漳浦、云霄、诏安和东山诸县。
尽管作为州治之所,历经一千三百余年屡次变迁,但始终和今日漳州辖区范围基本一致。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漳州属“七闽”地;秦汉时属会稽郡,县署在东冶(今福州);三国两晋时漳州市域属晋安郡的晋安县和义安郡的绥安县;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漳州辖地属晋安郡(后来的建安郡)龙溪县地。
隋亡唐立,陈元光于公元686年被任命为漳州第一任刺史,为漳州后来成为一个发达的沿海膏腴之地奠定了基础。
公元782年,柳少安任漳州刺史,他在巡视龙溪时,很赞赏龙溪的山川形势,认为是建州治的好地方。
陈广荣继任后,于公元786年将州治迁至龙溪,即为今日漳州成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始。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基本上承袭唐前旧制。
到宋廷南渡,中原氏族为避乱入闽而至漳州者很多,使漳州的经济文化得以较大的发展。
元、明、清三朝,尽管漳州曾一度以月港取代泉州港而成为闽南重镇,但不久就被新兴起的厦门港所取代。
明代不断有倭寇入侵扰乱,对漳州的经济发展破坏很大。
随后郑成功抗清入闽,漳州城因战争死亡十几万人,使漳州进一步衰落下去,直至清末也没有很好的复兴。
民国初年,陈炯明在漳州拆毁城墙,扩充马路,历时一千多年的城墙防御体系至此被拆除。
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如兴建中山公园在内的一系列城市建设活动。
1987年漳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编制规划的目的通过本次规划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划定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健全保护措施;调整保护区用地性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达到保护文物、历史街区及其所在环境的目的;协调城市其它各项建设,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规划依据《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建设部部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定。
(四)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1.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1)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至1998年底,市域范围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23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自然概况**县因**山而得名,位于**省东部、台州地区西北部。
东连**、**,西接**,南邻仙居,北界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
**县历史悠久,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擅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地处**丘陵南部,山地占县总面积82.3%,俗称“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
**山脉、大雷山脉蜿蜒县境南北;始丰溪横贯东西,形成一封闭式的三角形盆地,称**盆地,县城即位于该盆地的中心地区。
**临近东海,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全县现有乡镇13个,其中5个乡,8个建制镇。
1998年县城建成区人口7.76万,用地面积6.4KM2。
1999年**县城关镇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章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县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仍保存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成片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古城传统风貌和格局颇具特色,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浙东名邑**历史悠久,素有“文物之邦”和“小邹鲁”的美誉。
大约距今2亿7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龙”的世界——“我国东南第一个恐龙的故乡”。
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栖息、劳动。
夏、商、周三代,这里居住着瓯越民族。
战国时代,属越国、楚国。
秦朝属闽中郡。
汉朝先后属会稽郡回浦县和章安县。
**是台州设立的第一个县。
三国吴大帝初年(222-231),划出章安西北部设始平县。
黄龙三年(231),因魏国也有始平县,改称南始平。
西晋太康元年(280),因雍州亦有始平县,遂更名始丰。
东晋永和三年(347),县的南部划出另建乐安县(今仙居县)。
从此,除了同磐安、宁海接壤的小块地方有所变动外,**境域己趋定型。
从南朝到宋,**县名几经更迭,先后曾称唐兴、**、台兴,至宋建隆元年(960),再一次更名为**县,一千多年沿用至今。
南朝梁代(502-557)曾为赤城郡治所在,因境内赤城山而得名,因此称“赤城故郡”。
纵观历史,自古以来,**县一直是浙东一座文化名邑,以境内**山得名的文化不但是浙东文化的代表,也是国内外闻名的名山文化。
横亘**境内的**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佛宗道源”之称。
山中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被东晋孙绰誉为“山岳之神秀者”。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三登**,写下《游**山日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之首。
**山的青山绿水间蕴藏着众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并在国际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尤为著名的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 中外“**宗”祖庭国清寺,唐代诗人寒山子隐居处寒石山,宋代禅宗名刹万年寺,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还有东汉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仙源”桃源洞,道书第六洞天玉京洞,第十四福地灵墟、第十六福地天姥山、第六十福地司马悔山,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发祥地桐柏和释道双栖的华顶山、赤城山。
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因之得名的横亘县域境内的**山,使**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现**县域范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国家级1处,县级41处。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多样,展示着**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山岳神秀名人荟萃得**山之灵气,披始丰溪之泽恩,一千多年来,**县城一直是**山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吸引文人雅士为之前来,留下篇章无数,晋孙绰之赋、明徐霞客之《游**山日记》即是其中著名者。
受**山释道二教的影响,释道儒三教并存是**县城文化颇有特色的地方。
城中寺院道观多达几十处,与文庙、书院并行不悖。
远在汉朝就有汉儒官高察隐居北山察岭读书,至今留有“汉高察隐居处”。
到了南齐,顾欢在楢溪开书馆授徒,培育人才,成为**教育的启蒙者。
从此,在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人形成机敏聪颖,勤奋好学的品格。
不但名门望族重视教育,将兴学列入族规;就是一般百姓也节衣缩食,延师课子。
特别是晋、宋以来,大批北方士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儒学在**获得长足发展。
北宋庆历七年(1047),**建起规模宏大的孔庙;皇佑五年(1053),县令石牧之,在孔庙建县学授生员;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特科进士徐大受建竹溪书院,朱熹高足泮时举建上下儒堂。
其后,户部侍郎季思可、进士叶亨孙、徐一夔等先后建起雷马书院、神州书院、龙溪书院、赤山书院、创志书院和聿修书院。
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计有曹源、丹山、观榜、清溪、文明、文溪、蓝州、玉湖、赤城、苍山等,弦歌之声响彻**古城。
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
重视教育,带来**县人才辈出,据《**县志》载,至清末,**共出进士152人,其中有文状元唐尧卿、武状元陈桂芬,榜眼张桂、金伦、杜宁,探花裘淳等,此风相沿之今依然。
三、枕山面水形胜之地**县治自建县伊始,一直位于**山南麓,始丰溪北岸,县名从山名。
**县城的选址,显然是依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而作。
背负**山是为灵秀气脉之来源,即**县城之祖山;前有始丰溪自西而东,与中国古代“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的择址原则相一致,是为聚气之媒;赭溪源城右缓缓而下,金(西)、水相契。
此所谓地甲东南之秀,天开文运之区也。
这种依自然山水而选址筑城的方式,造就了**古城南宽北窄的不规则三角形态,故而又有“琵琶城”的俗称。
四、城局典型八门稀有**县城旧有道路系统分街、巷、弄三级,并以二纵一横为主干道。
二纵一为文明巷(今劳动路),北起小北门,南至东、西中山路接口处,长1016米;一为四方塘路,以境内有水塘得名,北起后洋朱巷,南至中山东路,全长585米。
一横由三国立县时的古街向东西延伸而成,东为泰宁街(今中山东路),西为永清街(今中山西路),并沿此街道布置官署、文庙及商业,且与城门并不严格对应,街宽约3~5米,除作为交通干道外,还发挥着重要的商业功能。
主要街道离南城墙很近,显然是因始丰溪水运便捷之故。
巷是居民区内的交通干道,宽2~3米,均与二纵一横三条主干道垂直相交,并基本呈东西或南北走向。
横向的巷有大司空巷、十字巷、义学巷等,纵向的有城隍巷、华光巷等。
民居多朝街巷开门。
弄是民居之间的便道,往往细长曲折,与巷垂直相交,宽仅一米左右,如隔墙弄、九弯弄等。
这种布局是中国古代小城市的典型格局。
特别突出的是,一般县城仅开四门,即使台州府城也只有七门,而**开有八门,大小各四:应台(大东门,今中山东路起点),水陡(小东门),玉笥(南门、后名环碧,孔庙前),广济(小南门),永清(西门,旧名通越,临川桥东),利济(小西门,今民井巷西),文明(小北门,又名跃龙,今劳动路、环城东路口),金庭(北门,后洋朱巷北)。
这在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
**县城现保留下来的古代民居,大部分成组成团,如中山路成线状,较完好地保存了其原生的格局和外部空间状态,为保护古城的整体形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古城中保存古代民居较为完整的街区主要有:中山东路(古泰宁街)、中山西路(古永清街)、华光巷、民主路(古城隍巷)以及四方塘路等。
这些街区是**古城最早最繁华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县城作为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点。
五、建筑淡雅因地制宜**民居多呈口字形的四合院,白墙黛瓦,与**其它地区的传统建筑相类,但更多一点灵巧雅致和不拘一格的个性。
在材料上多因地而取,或直呈材质原本或加工精制,皆决于建造者的品味和经济状况,而无奢华之感,透出几分**人特有的崇尚自然、率性所至的天真情性。
如建筑以石板为墙者不在少数即为**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石板朴质者仅使以素平,精细者则饰以各种吉祥图案,以浅浮雕为之,取于自然而各有所以。
民俗俭勤,民性淳朴不仅是**人的性情,也是其建筑的特征。
不尚奢华,而着意在重点部位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是**传统建筑普遍采用的手法,如:**地区的民居限于结构外观平直,少变化,所以常在檐下和门窗四周刷一砖到二砖宽的白粉以加强轮廊和突出重点。
例如后洋陈路7号居民山面临街用白粉刷突出山尖及雨搭漏窗,形成构图中心;先进路4号民居,高三层,用粉刷突出轮廊并分割立面;民主路95号民居用粉刷强调墙头及屋脊上单砖线脚的起伏转折;横山村入口用粉刷突出轮廊。
在这些建筑中粉刷都起到了很大的装饰作用。
除突出轮廊外,还有一些例子在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山尖和入口集中使用大片白粉刷,十字巷34号民居就是很好的例子;又如,在内外檐的重点部位——梁枋、楣罩、柱头、撑栱、琴枋、马腿、门窗格扇、天花、栏杆等处进行精细的外形修饰、雕刻与油饰。
在装修艺术处理中,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惜功俭料、重点突出、决不滥施刀斧的创作设计思想。
如外檐装修中选择了檐廊部分作为艺术处理重点。
因为檐下视距近、光线好,檐廊是日常生活操作的地方,又是内外交通必经之道,这样就可以突出艺术效果。
在内檐处理中,因为门窗棂格处于水平视线以内,便于观赏,并且为室内采光孔道,富于光影变化,故着重予以修饰。
总之,在艺术加工中,由于运用部位适宜,雕琢繁简得体,与周围简素的粉壁、板壁、天花、楼面组成了统一协调的整体,形成气氛宁静轻巧的居住空间。
建筑顺势而筑,充分利用山形,构成巧妙而丰富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是**传统建筑的另一特点,妙山花楼民居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花楼占地约750平方米,平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由前院、大院两进院落组成。
建筑依妙山而建,层层递进,对称布置。
前院标高最低,大院稍高,正厅阁楼最高。
两层高差的房屋交接处顺势做了两间半地下室,作贮物之用,充分利用了山地的地形。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回顾**是**省的文物之邦,是浙东的文化中心。
**山文化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公布**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对**古城历史价值的肯定。
在这前后,**县人民政府都对古城的保护及历史文化的弘扬做了不少工作,但总体上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重视现存文化古迹和传统街区保护,对**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了部分的维修。
1997年,在第一、第二两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之后,又公布了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县政府颁布了《**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决定从城市维护费中每年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的维护保养。
并对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进行开放所得的门票收入,每年提取5%,用于文物的日常维护。
现在,已修复了国清寺、塔头寺、高明寺、中下方广寺进行开放,对一些文保点也进行了程度不等的修复保护。
第二、大力加强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
博物馆经常开放,多次举办历史文化专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