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地质观测描述1 岩石、构造(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壳内部构造及其上部岩石、地层、矿产资源、地下水等进行的系统观察、测定、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在地质勘察中,对地下岩层的地质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一、岩石的物理特征描述1. 颜色:岩石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成分和形成环境。
应采用客观、准确的词语来描述颜色,如红色、灰色、黑色等。
2. 质地:岩石的质地有粗糙、平滑、致密、松散等不同的特征,可以用手感和肉眼观察进行描述。
3. 结构:岩石的结构包括层理、节理、褶皱、断层等,可以通过观察岩石表面或裸露的岩石剖面进行描述。
4. 矿物含量:岩石中的矿物含量对岩石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各矿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等进行描述。
二、地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岩性:地层的岩性是指地层所包含的主要岩石类型。
应准确描述地层岩性,如泥岩、砂岩、灰岩等。
2. 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垂直厚度,可以通过钻孔、沉积剖面等方式进行测定和描述。
3. 层序:地层的层序是指地层的垂向变化规律。
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的层面倾角、倾向、层序重复等进行描述。
4. 化石: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揭示岩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
应准确描述化石的种类、分布情况等。
三、断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位移:断层的位移是指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距离。
应描述断层的位移方向和大小。
2. 走向和倾角:断层的走向是指断层线在水平面上的方向,倾角是指断层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应准确描述断层的走向和倾角。
3. 结构:断层的结构包括断层面、断层岩性、断层带等。
可以通过观察岩层的变形和破裂情况进行描述。
四、地下水的地质特征描述1. 含水层特征:地下水的含水层是指能够存储和输送地下水的岩石层。
应描述含水层的深度、厚度、渗透性等特征。
2.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含水层中水位的高度。
可以通过观察井中的水位或地下水渗出地表形成的湿地进行描述。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 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第四章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一、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一般土按粒度成分特点,常分为巨粒土、粗粒土及细粒土三大类。
巨粒土和粗粒土为无粘性土,细粒土为粘性土。
粗粒土又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
巨粒土和粗粒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取决于粒度成分和土粒排列的松密情况,这些成分和结构特性直接决定着土的孔隙性、透水性、和力学性质。
细粒土的性质取决于粒间连结特性(稠度状态)和密实度,这些都与土中粘粒含量、矿物亲水性及水和土粒相互作用有关。
砾类土和砂类土为单粒结构;细粒土为团聚结构。
二、几种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1、淤泥类土淤泥类土是指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沉积,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形成的,含较多有机质,疏松软弱(天然孔隙比大于1,含水率大于液限)的细粒土。
孔隙比大于1.5的称为淤泥,小于1.5大于1的称为淤泥质土。
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①高孔隙比,高含水率,含水率大于液限②透水性极若③高压缩性④抗剪强度很低,且与加荷速度和排水固结条件有关。
由于这类土饱水而结构疏松,所以在振动等强烈扰动下其强度也会剧烈降低,甚至液化变为悬液。
这种现象称为触变性。
同时还具有蠕变性。
淤泥类土的成分和结构是决定其工程地质性质的根本因素。
有机物和粘粒含量越多,土的亲水性越强,则压缩性越高;孔隙比越大,含水率越高,压缩性越高,强度越低,灵敏度越大,性质越差。
2、黄土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松散堆积物。
颜色多呈黄色、淡黄色或褐黄色,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粒度大小较均匀。
天然剖面上垂直节理发育。
被水浸润后显著沉陷(湿陷性)。
一般工程地质性质:①密度小,孔隙率大②含水较少③塑性较弱④透水性较强⑤抗水性弱⑥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⑦具有湿陷性(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3、膨胀土又称胀缩土,系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膨胀,随含水量的减少而收缩,具有明显膨胀和收缩特性的细粒土。
成分和结构特征:粘粒含量高,一般35%以上。
矿物成分以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高岭石含量较少。
高一地理会考地形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地形知识点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质活动和其他自然力量的结果。
了解地形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地球的地壳地球的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厚度较厚,海洋地壳则较薄。
1.1 大陆地壳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等构成。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最厚的地方可达到70千米左右。
大陆地壳分布在世界各大陆上,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复杂。
1.2 海洋地壳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玄武凝灰岩和海底沉积物等构成。
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7千米,最厚的地方仅有20千米左右。
海洋地壳分布在世界大洋中,平均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坦。
2. 地表形态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和丘陵等。
2.1 高原高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相对海拔较高的地区。
高原地区多由火山喷发、河流侵蚀、地壳抬升等地质作用形成。
例如青藏高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2.2 山地山地是地势较为陡峭,相对海拔较高的地区。
山地多由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峰顶海拔超过8000米。
2.3 盆地盆地是地势较为平坦,呈凹陷状态的地区。
盆地多由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
中国的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都是典型的盆地地貌。
2.4 平原平原是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一般由沉积作用形成。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北方平原,位于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交界处。
2.5 丘陵丘陵是地势较为起伏,但不如山地陡峭的地区。
丘陵地貌多由水、风和冰的侵蚀作用形成。
英国的候鸟丘陵是著名的丘陵地区之一。
3. 地形变化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会受到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地壳岩石由于内部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变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等。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和岩石层次发生的抬升、倾斜、断裂等变化,地震则是地壳的短期变化。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其中地表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表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表知识点常常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从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三个方面介绍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一、陆地地表知识点1.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地壳构造单元,通常指的是大陆地壳及其下面的地壳和最外部的上地幔岩石部分。
大陆板块的移动会导致地壳变动,形成山脉、高原、丘陵等地貌。
2. 山脉山脉是地表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是由构造力和侵蚀力作用下被抬升的地表岩石形成的高大隆起。
山脉常常由多个山岭组成,形成山脉带。
3. 高原高原是地表的另一种重要地貌类型,是由于地壳抬升而形成的平坦或轻微倾斜的地貌。
高原通常位于山脉之间,海拔较高。
4. 平原平原是地表上广阔而平坦的区域,通常由沉积物构成。
平原分为河流平原、湖泊平原、盆地平原等。
平原地区常常适宜农业发展。
二、水域地表知识点1.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包括五大洋和海峡、海湾、海海峡等。
海洋对地球气候和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2. 湖泊湖泊是地表上蓄水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由河流沉积物、断层构造或火山活动形成。
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有的湖泊还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3.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降水和地下水带回海洋。
河流对区域的水资源、交通和农田灌溉等起着重要作用。
4. 冰川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水体,是积雪在高山地区长时间积累、压实形成的。
冰川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融化和退缩,对全球海平面和水资源有着重要影响。
三、人类活动区域地表知识点1. 都市地表都市地表是人类活动区域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城市建筑、道路、公园、广场等。
都市地表也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水平。
2. 农田和农业活动农田是农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包括耕地、田地、农作物等。
砂岩以及粉砂岩描述要点
砂岩以及粉砂岩描述要点砂岩和粉砂岩是常见的沉积岩石,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本文将重点描述砂岩和粉砂岩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地质意义。
首先,我们会详细介绍砂岩和粉砂岩的定义和组成;然后,我们将讨论它们的颗粒大小和形成过程;最后,我们将探讨它们在地质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砂岩和粉砂岩的定义和组成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构成的沉积岩石,其粒径在0.0625-2毫米之间。
而粉砂岩是由石英和铁锰泥颗粒构成的,其粒径小于0.0625毫米。
这两种岩石都属于碎屑岩,是由岩石风化和侵蚀所产生的碎石颗粒沉积而成。
二、砂岩和粉砂岩的颗粒大小和形成过程砂岩的颗粒大小介于粉砂岩和砾岩之间。
根据颗粒的大小排序,砂岩可以分为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
颗粒大小对砂岩的性质和用途具有重要影响。
与之相比,粉砂岩的颗粒更加微小,因此其孔隙度较低,密度较高。
砂岩和粉砂岩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侵蚀、输运和沉积。
首先,岩石在风化和侵蚀的作用下,溶解或破碎成颗粒。
然后,这些颗粒会经过水流、风力或冰川等力量的作用而运输到其他地点。
最后,在沉积盆地中,这些颗粒逐渐沉积下来,形成砂岩或粉砂岩。
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地质学中起着重要的地质记录作用。
三、砂岩和粉砂岩在地质学中的重要作用砂岩和粉砂岩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巨大的油气和地下水储集层,其中的孔隙和裂缝可以储存和传输液体和气体。
许多油田和水井都是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形成的。
其次,砂岩和粉砂岩可以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塑性,可以用于建筑、修建道路和生产混凝土等方面。
另外,砂岩和粉砂岩也是古地理和古气候的重要指示物。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砂岩和粉砂岩特征,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地壳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过程。
总结起来,砂岩和粉砂岩是具有重要地质学意义的沉积岩石。
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对于研究地质过程、储油和地下水资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地质体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地质性质、一定地质时代的物质构造单元,是地壳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地质体的构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态特点地质体的形态特点是指地质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形状的表现。
地质体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板块状、带状、穹隆状、盆状等。
这些形态特点是地质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质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板块状地质体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形成的,穹隆状地质体是由地壳的抬升和膨胀所形成的。
二、结构特点地质体的结构特点是指地质体内部的构造组成和组织形态。
地质体内部常常存在着多种构造单元,如岩石层、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
这些构造单元之间通过不同的构造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了地质体的结构特点。
例如,断层和褶皱是地质体内部常见的构造单元,它们可以改变地质体的形态和性质,对地壳的演化和构造变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成因特点地质体的成因特点是指地质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地质体的形成可以是由地质作用引起的,如构造运动、火山活动、沉积作用等;也可以是由地质事件引起的,如地震、喷发、滑坡等。
不同的成因导致了地质体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例如,火山岩体是由火山活动所形成的地质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矿物组成特点。
四、演化特点地质体的演化特点是指地质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地质体可以经历多种演化阶段,如形成、发展、稳定、消亡等。
不同的演化阶段对地质体的性质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个火山岛屿在形成阶段会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而在稳定阶段则几乎没有活动,甚至会逐渐消亡。
五、地质特征地质体的地质特征主要是指地质体的地质性质和地质组成。
地质体可以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如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地质体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
这些地质特征决定了地质体的性质和用途,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特征概况描述范文
地质特征概况描述范⽂2.1⾃然地理条件概述2.1.1地理位置本次***应急⽔源地⼯作范围位于***中下游地段,在⾏政区划上属***湘桥区、潮安区和揭阳市揭东区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116°30′21″~116°47′03″,北纬23°36′03″~23°42′26″,⼯作区⾯积约270km2。
位于⼈⼝密集、经济发达的城镇区域。
⼯作区位于***湘桥区、潮安区及揭阳市揭东区,西部毗邻揭阳市,东南连接汕头经济特区,⼯作区内交通便利。
区内设有⼴梅汕铁路潮州站,区内南⾯潮安区设有厦深⾼铁潮汕站;厦深⾼铁潮安境内的潮汕站是潮汕三市共⽤的⾼速铁路枢纽站,是全线唯⼀⼀个使⽤南北双站房的交通枢纽站。
汕揭⾼速公路在潮安区与汕头市⾦平区交界处设置互通⼝。
潮汕机场距离市区约18km。
⼯作区周边已基本构建起以⾼速铁路、⾼速公路、国道和机场为主⾻架的现代化交通⽹络(见图2-1)。
2.3地质概况2.3.1地层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地质调查,⼯作区内出露主要有侏罗系和第四系两套地层(见图2-4)。
现分述如下:⼀、侏罗系(J)(⼀)下侏罗统1、银屏⼭组(T3J1y)分布于勘查区北西、北东⾓青⿇⼭和横⼭⼀带。
岩性主要为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厚层状长⽯⽯英砂岩,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
2、上龙⽔组(J1sl)主要分布于⼯作区的湘桥区和凤塘镇。
岩性以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砂岩或砂砾岩组成。
3、长埔组(J1c)主要分布于⼯作区西部登岗镇、古巷镇⼀带。
岩性以灰⽩、浅灰⾊中厚层及厚层状细粒长⽯⽯英砂岩为主,夹岩屑⽯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中侏罗统1、漳平组(J2z)主要分布于⼯作区北部古巷镇⼀带。
下段岩性以紫红⾊为主的杂⾊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上段岩性为黄灰、浅紫等杂⾊砂岩、粉砂岩夹含砾杂砂岩,偶夹凝灰质粉砂岩、凝灰岩等。
(三)上侏罗统1、热⽔洞组(J2-3r)主要分布于⼯作区东北侧磷溪镇⼀带。
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基岩风化和山坡堆积的砾类土:分选性较差, 孔隙中充填大量砂粒、粉粒和粘粒等细小颗粒, 其透水性相对较弱,抗剪强度较低,压缩性稍 高。 砾类土是一般建筑物的良好地基,但由于其 透水性强,粒间无连结力,常存在坝基、渠道、 水库等的渗漏、基坑及地下坑道的涌水、边坡 坍塌、失稳等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砾类土是 较好的混凝土粗骨料和铺路材料。
砂类土
砾粒组质量少于或等于总质量的 50%的粗粒土称砂 类土。 砂类土主要由石英、长石及云母等原生矿物构成, 单粒结构,仍具有透水性强、压缩性低、强度较高 等特点,这些性质都与砂粒大小和密度有关。 粗、中砂土一般性质较好,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 良好地基,也是良好的混凝土骨料,但也存在可能 产生涌水或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 细砂土、粉砂土则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差,尤其是 受振动时易产生液化,开挖基坑时也易产生流沙, 这些都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细砂土、粉砂土一般 不宜用作混凝土骨料。
细粒土:一般含有较多的粘粒,具有 结合水连结所产生的粘性,故又称粘性土。 其工程地质性质主要取决于粒间连结特性 和密实度,而这些都与土中粘粒含量、矿 物亲水性及水和土粒相互作用有关。
砾类土
我国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规定,砾粒 组( 60mm≥d>2mm )质量多于总质量 50% 的粗粒 土称为砾类土。 砾类土主要由岩屑、石英、长石等原生矿物 组成,颗粒粗大,呈单粒结构。常具有有孔隙 大、透水性强、压缩性低、内摩擦角大、抗剪 强度高等特点,这些性质又与粗粒含量及孔隙 中充填物的性质和数量有关。 典型流水沉积的砾类土:分选性好,孔隙中 充填物主要为砂粒,且数量较少,故透水性很 强,压缩性很低,强度很高。
土的分类
按地质成因分类
残积、坡积、洪积、冲积、冰积、 风积等类型
地理地貌教案各类地貌的特征
地理地貌教案各类地貌的特征地理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及其下部的形态和构造特征,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各类地貌在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一、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地形相对平坦,海拔较高的地区。
高原通常位于山脉之间或山脉边缘,海拔在500米以上。
其特征主要包括:地势相对平坦,起伏不大;曾经受到过长期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河谷和峡谷;行水网络发达,形成了众多的内陆湖泊。
二、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海拔较高,地势陡峭的地区。
山地地貌通常位于高原和平原之间,海拔在500米至2000米之间。
其特征主要包括:地势陡峭,山脉起伏多变;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峰、山谷、山梁等;是降水的重要集聚区,形成了众多的高山湖泊和瀑布。
三、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位于山地和河流下游。
其特征主要包括: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起伏;地貌单一,缺乏明显的山川等地质特征;是肥沃的农田和人口集中的区域。
四、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指由河流长期侵蚀和地壳运动等因素形成的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许多的河谷和峡谷;河流侵蚀作用明显,形成了许多的峡谷、瀑布等;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聚居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五、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地壳运动、侵蚀和堆积等因素形成的地貌类型。
湖泊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湖泊广阔,分布密集;水质纯净,是重要的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六、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海洋区域的地貌类型。
海洋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水体广阔无垠,呈现出不同的蓝色调;海底地形复杂多样,包括海峡、海山、海沟等;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综上所述,地理地貌的特征因地域和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异。
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地理地貌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理地貌的了解和认识。
各类土的工程质特性
各类土的工程质特性第一节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巨粒土和含巨粒土一般土按粒度粗粒土:砾类土粒间无连结或有微弱水连结-无粘性土砂类土细粒土---含较较多粘粒,有结合水,具粘性---- 粘性土。
一、砾类土砾类土:砾粒组60㎜≥d>2㎜质量多于总质量50%者组成:岩屑、石英、长石等原生矿物特点:1)颗粒大,呈单粒结构2)常具有孔隙大、透水性强、压缩性低、,内磨擦角大、抗剪强度高3)可作为混凝土的粗骨料和辅路材料二、砂类土砂类土:砾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粗粒土。
组成:石英、长石及云母等原生矿物。
特点:1)单粒结构2)透水性强、压缩性低、强度较高3)粗中砂土可作为混凝土骨料,细砂土粉砂土不可。
三、细粒土细粒土:细粒组(d≤0。
075㎜)质量多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
组成:含一定数量亲水性较强的粘土矿物。
特点:具团聚结构,孔隙细小而多,压缩量大,抗剪强度取决于内聚力(c),ф较小。
第二节几种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特殊土是指某些具有特殊物质成分与结构,而且工程地质性质也比较特殊的土。
一、淤泥类土淤泥类土指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沉积,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含较多有机质,疏松较弱(e>1,W>W L)的细粒土:e>1.5的称淤泥。
1.5>e>1。
为淤泥质土。
(一)淤泥类土的成因及分布1、沿海沉积的淤泥类土2、内陆和山间湖盆地以山前谷地沉积的淤泥类土。
(二)淤泥类土地的成分及结构特征长石、石英、白云母及大量蒙脱、伊利石等粘土矿物,含少量水溶盐,有机质含量较高。
具蜂窝状,絮状结构,疏松多孔、具有薄层构造。
(三)、淤泥土地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1) 高e,高W,W>W L2) 透水性极弱,渗透系数一般为I*10-6----I*10-8cm/s3) 高压缩性:a1-2=0.7—1.5Mpa-1,且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4) 抗剪强度很低,且与加荷速度和排水固体条件有关淤泥类土的成分和结构是决定其工程地质性质的根本原素。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怎么总结地形特征知识点
怎么总结地形特征知识点第一节山脉山脉是指一系列连续排列的山峰和山脊所组成的地形。
它们通常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形成于地壳板块碰撞、挤压、隆起等地质运动的结果。
山脉的形成还与岩层的抬升、断层的活动以及风化、冰川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有关。
山脉的存在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节高原高原是地球上平坦的高原平缓或者崎岖的地表地貌。
高原通常呈现海拔较高,且平坦广阔、土地贫瘠的特点。
高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也可能是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形过渡带。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高原”等都是典型的高原地貌。
第三节平原平原是指地球表面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坦的地区。
平原地貌通常是由河流和湖泊的泥沙堆积、海浪的冲击、风化作用等自然因素形成的。
平原是农业和人口密集区,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社会功能。
第四节盆地盆地是一个与周围地区相比地势相对低、外形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
盆地的形成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河流冲刷等。
盆地地貌往往是丰富的矿藏资源的集中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降流域向低处流动的自然沟道。
河流的形成与地表地形有密切关系,河流在地表形态塑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也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对地表地形造成河谷、峡谷等地形特征。
第六节湖泊湖泊是由地表积水形成的水体,通常以较大的地表面积、淡水和相对孤立的特征为标志。
湖泊与地形特征密切相关,常常形成于地壳运动、冰川作用或者火山活动引起的大规模地表变动或河流沉积的结果。
湖泊也对周围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七节冰川冰川是由大量冰雪覆盖的,呈现融化和积累交替的地表地貌。
冰川是地球表面水资源的重要储存与运输系统,也是地球历史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记录。
冰川的形成和消融与地表地形及物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深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特征,总结地形特征的知识点,可以加深人们对地球地表形态和地球构造的认识。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地质分异规律+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总结,都是考试重点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地质分异规律+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总结,都是考试重点一、地形地质☆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2.冲积扇:河流上游地区坡度大,水流搬运能力强,河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
3.流石滩(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和冻融作用下(风化作用);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屑和碎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
4. 乌尤尼盐沼(是指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因海水干涸而成):早期,该地为海洋,受板块挤压作用,安第斯山脉隆起,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泊;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海水蒸发后形成盐沼。
5.刚果河入海口处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刚果河入海口处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刚果河流域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如果河流流经湖泊或湿地,泥沙大量沉积,河流含沙量小);刚果河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能力强。
6.乐业天坑群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的答题模板:①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石灰岩经地壳抬升成陆地,③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巨大地下溶洞;④重力坍塌成天坑。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地质体是指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它可以是岩石、矿石、水体、土壤等。
构造特点是指地质体的形状、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征。
地质体的构造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形状:地质体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块状、层状、圆柱状等。
这取决于地质体的生成过程和后续的变动。
例如,一些地质体可能是由岩浆喷发形成的圆柱状火山岩柱,或是在地表上由水流、风力等作用下锯齿状的河流河床。
2. 结构:地质体的结构是指它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
常见的地质体结构包括层理、节理、逆断层、褶皱等。
层理是指岩石中沉积层的平行分层;节理是指岩石中的裂缝或断层,沿着一定的方向排列;逆断层是指地壳中岩石层相对位移的反向断层;褶皱是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岩石层的弯曲。
3. 组成:地质体的组成是指其中的物质成分和化学元素的含量。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组成特征。
例如,火山岩体由火山喷发的岩浆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硅、铝等元素;而沉积岩体则主要由沉积物质如砂、泥、石灰等组成。
总的来说,地质体的构造特点是多样化的,涉及到形状、结构和组成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特点对于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过程以及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特征的描述
地理特征的描述地理特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特点和特征。
它们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地球的形态、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就地理特征的分类及其描述展开讨论。
一、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貌特点。
地形的不同类型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山脉: 山脉是地表地理特征中较为明显的地形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多个山峰组成,高耸入云。
山脉对于水资源的分布、气候的形成以及农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2. 丘陵: 丘陵是地表地貌上起伏不平的小山丘。
它们通常比山脉矮小,斜坡较为缓坡。
丘陵地带对于农业发展和居民居住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3. 河流: 河流是指地表上一定的水流形成的狭长地形,如长江、尼罗河等。
它们对于水资源的分配、灌溉农业以及沿岸城市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湖泊: 湖泊是指地表地下水聚集形成的自然水域,如美国五大湖、我国洞庭湖等。
湖泊对于水资源的储存、生态平衡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海洋: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对于气候调节、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国际贸易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二、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是指地球表面在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态的总和,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因素。
地球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1. 热带气候: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降水丰富。
这种气候特征适宜热带雨林和沙漠的形成。
2. 温带气候: 温带气候分为温暖温带气候和寒冷温带气候两种类型。
气温较适中,四季分明,适宜大部分农作物的栽培。
3. 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离极地较近的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这种气候特征对于极地生物的适应非常重要。
三、自然资源特征自然资源特征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地球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地球地壳中储存着的各种稀有金属、煤炭、石油等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观测描述1 岩、构造(一)岩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容:1、岩颜色为岩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围扩大观察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二)断裂构造1、构造岩的描述按岩描述容描述。
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及其产状变化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三)节理构造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四)劈理构造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
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的特征。
地质观测描述2 矿、矿体及蚀变体一、矿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矿化特征,并进行矿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一)矿命名原则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作为基本名称。
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其他依此类推。
2、矿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
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
如黄铜金矿、黄铁铅闪锌矿等。
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矽卡岩黄铜矿、构造角砾岩金矿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原岩不参与矿命名,如黄铁黄铜矿、铅闪锌矿等。
4、为了避免矿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
(二)矿化命名原则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
命名时以岩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
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
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围: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英砂岩;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矿化命名;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三)矿描述顺序及容1、矿颜色:矿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2、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4、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矿物,并用短线连接。
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英。
5、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6、矿的次生变化。
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
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雀。
矿化岩一般先按(一)的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
(四)矿的描述实例1、透辉矽卡岩磁黄铁黄铜矿:古铜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矿物主要为透辉(40—50%),榴(5——10%),解、绿泥等。
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体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
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
矿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化,绿泥多沿裂隙面分布。
矿体与上盘岩界线不清楚,呈渐变过渡关系。
2、中粒英砂岩辉铜矿:灰白色(紫褐色)间夹钢灰、烟灰色,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
金属矿物有晶质辉铜矿(5—35%)、烟灰辉铜矿(微量)、褐铁矿(2—25%),脉矿物主要为英,粒度自上而下由粗变细,上部强烈破碎呈角砾状。
矿化较均匀,上部强烈,呈稠密浸染状,向下减弱,呈星散状;晶质辉铜矿集合体粒径一般0.2—0.5毫米,烟灰色辉铜矿仅见于细小裂隙中;褐铁矿沿裂隙及砂岩隙出现。
硅化普遍,局部强烈,呈英化;次为叶蜡化、绢云母化。
矿段上、下与页岩界线清楚,而矿化在上、下页岩层变弱。
(五)矿(化)体特征的观察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
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
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
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二、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如硅化、绢云母化、绿泥化等;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围大小如蚀变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气成-热液蚀变类型一览表地质观测描述三三大类岩一、沉积岩类(一)沉积岩的描述1、颜色复合色命名法:深浅度+次要色+基本色。
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2、岩层单层厚度岩层单层厚度系指岩层上下层之间的垂直厚度。
3、结构沉积岩的结构有:巨砾结构、粗粒结构、中砾结构、细砾结构、粗粒砂状结构、中粒砂状结构、细粒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颗粒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泥晶结构、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球粒结构、藻粒结构、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均一状结构、粒状结构、木质结构、叶片状结构、纤维状结构。
4、成分英、长、岩屑、云母、炭屑、高岭、水云母、蒙脱、绿泥、解、白云、菱铁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晶屑、炭屑、沥青、膏、海绿、凝灰质。
5、分选性分选好:>75%,分选中等:60—70%,分选差:50—60%。
注:“%”系指主要粒级数量比例。
7、填充物质种类有:杂基、砂、粉砂、泥、凝灰质、钙质、铁质、硅质、泥晶基质、亮晶。
8、胶结类型沉积岩的胶结类型有:基底胶结、隙胶结、接触胶结。
9、结核:指成分、结构、颜色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
结核按含量大小分为:少量、丰富。
结核按其成分分为:菱铁质、白云质、钙质、黄铁矿、硅质、锰质、煤核。
结核按其成因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
结核按其形状分为:球状、椭球状、透镜状、瘤状、不规则状。
10、包裹体:指陆源沉积物在堆积时,由于水流冲刷而包裹在沉积物中的泥质岩、粉砂岩、煤或炭质泥岩的碎块,其特点未经过分选和磨圆。
包裹体的种类有:煤、炭质泥岩、泥质岩、粉砂岩、砂岩。
11、层面构造:波痕、冲刷痕、压刻痕、负载构造、雨痕、干痕裂、生物遗迹。
12、层理构造层理类型: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中型槽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痕纹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均匀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水平互层层理、韵律层理、变形层理。
13、裂隙按裂隙与层面的关系分为:斜交裂隙、平行裂隙、不规则裂隙。
14、节理节理类型:节理、剪节理。
15、条痕条痕色有:深、浅、黑、灰黑、褐黑、黑褐、黄褐、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