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992420355901020207409cfb.png)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5bec485a0975f46526d3e135.png)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4888a6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b.png)
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建国初期: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开始实施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
这时期中国对外政策主要是对外征服和扩张,通过战争征服周边国家并确立中国的统治。
2. 道家思想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一些转变。
道家思想强调和平与和谐的原则,倡导非侵略和互利原则。
秦朝末年的战乱和统治不稳加强了对异族融合的需要,同时也引导了中国对外政策向和平方向发展。
3.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广泛、最频繁的时期之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积极开展了丝绸之路贸易。
4.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开放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同时还派出了一系列的使节团队,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
5.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明朝初期,中国实行了闭关政策,限制了与外国的贸易和交往。
清朝时期,对外开放的程度有所放宽,但仍然保持高度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由早期的征服扩张向
后期的和平交往转变,同时也有开放和封闭之间的摇摆变动。
这一变化趋势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9cc31cfad6195f312ba66e.png)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知识整合]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2、与朝鲜的关系3、中华文化圈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东南亚的关系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3、华侨开发南洋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3、郑和下西洋4、与欧洲的关系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重点突破]一、时代特征:时期秦汉隋唐明清时代特征方向单向性为主(输出多) 双向性双向性内容应用性技术为主除技术外、有制度、文化有反侵略(新)交通陆路为主水陆并重海路为主地位“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逐渐衰落范围广(远及欧洲) 更广(远及非洲) 逐渐变小形式多样(使节、经文交流) 更多(还有留学生) 更多(多“反侵略”)政策开放开放开放→闭关二、中国古代外交途径有哪些?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有哪些?1、外交途径:(1)政治:政府间往来(2)经济:经贸交流(3)文化:技术交流(4)军事:战争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1)政治环境:稳定(2)经济:领先(3)交通:发达(4)航海技术:进步(5)政策:开明。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2591ae97375a417876f8f31.png)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da32f4c767f5acfa1c7cdb2.png)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e421d65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6.png)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0d9f2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9.png)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外交与对外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变革,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设立都城长安、修筑长城、修整河漕等,以巩固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繁荣。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对外关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联络使节等方式,与邻近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与合作。
尤其是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较为保守,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通过修缮边境、签订和约等手段,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明朝时期,尽管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与部分西方国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贸易往来。
清朝时期,外交政策相对开放,西方国家的使节频繁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同时,中国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a977bb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b.png)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
在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平交流与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常以“天下大同”、“万邦来朝”为思想基础,追求和
平交流。
多数外国朝贡系统的建立,缔结的通商条约,都是建立在推
崇和平外交的基础上。
同时,也从中获取了珍稀物产,如马匹、石榴、胡姬花等。
二、军事征讨与领土扩张
中国古代也曾进行过多次的军事征讨,扩张领土。
例如,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进行过多次的北伐,将边疆拓展至黄河以北。
汉武帝时期,曾派将军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除了贸易和征讨,中国古代官员、学者、僧侣们也前往许多邻近
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唐朝时期,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孙思邈、扁鹊等名医把中医传向周边国家,传播了中华文化,式
微至今。
四、扶持友好国家政权
中国古代统治者有意朝贡建交,旨在巩固友好国家的政权。
如唐
朝兴建的安南都护府,后来撤掉,处理善后事务,也是源于支持并维
护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政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多样,以和平交流和文化交
流为主。
同时,军事征讨、领土扩张和支持友好国家的政权,也曾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46d7e1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a.png)
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邻国的外交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国家进行着外交往来,这样的外交关系在古代就已形成一套独立的体系,其思想和基本路线对当今的外交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秦代外交在中国历史中,秦朝开创了一个辉煌而又特殊的时期,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到对外关系的政策,都有着标志性转变。
在外交方面,秦朝采取了一种强硬的态度,主张以武力征服周边国家,迫使其臣服;同时,秦朝也提倡“以战止战”的策略,意味着要通过强力的压迫和威慑,来推动彼此关系的平衡。
二、汉代外交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中国外交的道路也略有调整。
汉朝在处理与外交关系时,即利用近邻的一些强国与联系,寻求和平,稳定边境。
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奉行和平的小国来说,汉朝也不会退缩,而是会与这些国家展开军事冲突,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三、唐代外交唐朝享受着盛世的美誉,这个时期推行的外交战略则更加灵活多样。
唐朝的外交领域,主张尊重异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积极构建与世界通交的桥梁。
当时还有许多外籍的使节进入唐朝,感受这个国家的强大与汽爆,在双方交流的中,一些时会出现隔阂,但总体而言形成了一些平等互惠的外交交往。
四、明代外交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朝代,明代对外交追求和平与稳定,宣誓对外的平等与友好。
明代外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与北方的满洲、东北,和西南的缅甸和大理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边境政策。
但由于明朝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迫,一些封建的做法在膨胀官僚对外的交往中泛滥,外交运作的代价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从秦朝到明清不断的进行演变调整,但不变的是,中国的外交思想一直秉承着和平、友好、平等交往的原则。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坚持之下,中华文明才能够长期繁荣,并在其辉煌过程中,也传递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信息和历史痕迹。
古今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古今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a8b5fbba0d4a7302763a51.png)
3.材料二中的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后在本国进行了什么改革?在近代中 国向日本学习后在本国进行了什么改革?请你列举两例日本在近代 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罪行。
日本:大化改新;中国:戊戌变法。 两例:芦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综合拓展
材料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 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2013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演讲时提出。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四:截至2014年4月,中方统计的纳入文化交流年框架 内的交流项目有150多项,包括演出、展览、宗教、青年交 流等各类活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 “欢乐春节”等 专题活动。中国文化部已与东盟方共同商定了文化交流年 宣传语——“同享文化、共创未来(Our Culture,Our Future)”。
要点整合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了中美 《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 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要点整合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 (1)秦汉至明朝中期,实行以对外开放为主的外交政策; (2)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要点整合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王朝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综合拓展
材料一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 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 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国家主 席习近平在3月27日,法国巴黎召开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 大会上如是说。 材料二 美国防长哈格尔的访华之行(4月7日至10日)“火 花四射”,有些出乎外界预料。在中美防长会晤之后的新 闻发布会上,哈格尔指责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加剧地 区紧张,中国防长常万全则警告美国勿纵容日本;此外, 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也当面向哈格尔传达了中国民众对 其访华前夕护日、护菲言论的不满 .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4a8b40eeb8f67c1cfad6b862.png)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的演变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51604c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e.png)
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的演变与变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外交与国际交往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的演变与变革。
一、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演变的重要时期。
在此时期,中原诸国纷争不断,外交关系复杂多变。
各国争夺霸权,通过联姻、结盟和互通有无等方式进行外交交往。
这种外交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二、秦汉时期的统一战略与对外关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秦始皇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的统治,统一了行政、法律等制度,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
在外交上,秦始皇采取了亲近边境国家的政策,通过联姻和贸易等方式巩固国家的统一。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战略,但在对外关系中更加注重以礼仪和文化交流为核心的和平方式。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西方文明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国际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
中国开始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东非等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则以友好为基础,通过与各国建立贸易关系,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与再开放明朝初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这主要是出于对外入侵的恐惧,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
然而,清朝初年的顺治、康熙时期,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时代,主要通过朝贡体系、边界贸易和使节外交来维持国际交往。
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侵略,中国的外交政策再次发生了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迫于外国压力而进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五、中华民国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
中国外交政策转向革命性质,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事务并保护自身的主权独立。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依赖国共内战的结果和战胜敌人获得的国际地位。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9d2bf2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e.png)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是指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了扩展国力、寻求发展和吸纳外来文化,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开展文化交流的一系列行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对外开放的浪潮,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秦朝、汉朝、唐朝以及宋朝四个时期,探讨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朝的对外开放秦朝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防务和商品贸易方面。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国内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
首先,他加强了边境防线,修筑了万里长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其次,秦朝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中亚和中东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引进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如丝绸、宝石、药材等,丰富了国内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些开放政策为秦朝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对外开放汉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并从中亚、西亚等地进口了许多珍奇的商品和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高峰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贸易往来。
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中东进行了密切的贸易往来,从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文化和宗教思想。
同时,唐朝还派出大量的使节交往,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唐朝的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朝的对外开放宋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以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对外开放方面,宋代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与临近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海上贸易得到了发展,使得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c9a4e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9.png)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悠久而庞大。
它以众多的历史事件、政治交流和文化交流为基础,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的演变。
一、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为核心,注重以礼仪地位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多遵循“天朝上国”的理念,即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臣服。
这种思想体系支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影响了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方式。
二、朝贡体系中国古代通过朝贡体系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往来。
朝贡体系是明确规定了不同国家与中国的等级关系,有利于维持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体系中,其他国家必须通过向中国进贡礼物来示好,并承认中国的君主地位。
这条通往中国的外交路径塑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中国成为了古代世界中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三、交通使节的派遣中国古代还通过派遣交通使节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交通使节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种方式,意在传递国家的政治意愿和交流文化。
这些使节通常由高级官员组成,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他们的使命是建立外交关系、解决争端、传递消息,并促进文化交流。
交通使节的派遣无疑扩大了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并增进了中外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四、战争与丝绸之路除了和平外交之外,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战争行动和扩张政策。
战争是一种对外关系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保护国家利益或扩大国土。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一些朝代通过战争来扩张国土,并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来维护优势地位。
同时,中国古代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这为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外交政策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演变。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或政权往往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自身利益来调整对外关系。
例如,封建时代的外交政策注重朝贡体系,并通过使团的派遣来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
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
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
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
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
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
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
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
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
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
二是陶瓷业的发展。
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
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
三是交通的变化。
我国对外交通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在陆路,丝绸因为轻且不怕颠簸运输更加便利,而在海路,瓷器不怕雨水的侵蚀而更适合运输。
三、科技文化的交流历经了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变化主要源自于古代科技地位的变化。
由于国家统一稳定,经济发达,教育完善,古代科技在宋元之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在此基础上,对外传播科技一直是古代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汉代至宋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铸铁技术、养蚕缫丝技术、数学、医学等就不断向外传播,从周边国家到西亚再到欧洲、非洲。
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
命创造了条件。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转化为近代自然科学,在近代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开始落后于西方。
一些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如利玛窦、南怀仁。
中国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也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就专门介绍了《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收录了西洋红夷大炮铸造法。
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传入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
四、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在明朝以前,我国的历代统治者基本上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
在两汉、隋唐、宋元这些朝代,因为国家基本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达,统治者一般都愿意也敢于对外开放。
而又因为经济文化全面领先于世界,所以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不仅仅东方是如此,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日本的大化改新基本照搬照抄唐朝的制度,穆罕默德也说“求学问尤当去中国”。
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自然经济的封闭落后和统治者抑制商品经济的需要,明朝时期的倭寇和后来的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清朝统治者镇压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等因素,统治者基本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担心敌对势力勾结倭寇而下令实行“海禁”,由官府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人们不得出海。
所以尽管后来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也只是朝贡贸易下炫耀国威的昙花一现。
到清朝初年,政府更是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那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有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使中国与世界基本隔绝,也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局面。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在对外关系上几经变化,其中尤以对外政策的变化影响极大,其他的变化基本是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的,而唯独对外政策影响全局。
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没有锁住别人而锁住了自己,最终导致自身的落后,由他人用坚船利炮来打开我们的大门。
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自己曾经的强大,也不要惧怕别人的强大,关键是不要自己把自己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