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谢谢观赏!
2020/11/5
16
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 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份量明显在增 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 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西方人的
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 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 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西方人 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平和 闲静。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 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而中国 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这种叶落归根 的观念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联系的。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
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 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 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 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 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 化引导下形成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
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 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 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 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 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此外,中国人的
餐具以瓷器为主,品
种较少,主要是碗、
盘、筷子、勺子和酒 杯等 ,大大小小、各式 各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则不同 ,烹饪的方式
多种多样 ,有炒、炸、焖、 爆、煎、烩、煮、蒸、烤、 腌、冻、拔丝、糖醋等 , 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 在烹饪大师的眼中 ,做菜 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 深的学问 ,即使是同一道 菜 ,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 同的口味来。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
西方:西方人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搭配。
中国人:追求食物的口味,讲究一道菜要色、香、味俱全。
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
2.饮食内容——吃什么
西方:西方人以荤菜为主,注重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
在其饮食结构上西方人的食物中,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而且专吃大块肉(牛排)、整块鸡,以肉食为主。
中国人:在以前,主食为五谷杂粮,蔬菜和肉类为辅食,素菜占主导地位,通常只在过年过节荤菜才会多一些。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在我们的餐桌上越来越多。
3.饮食方式——怎么吃
中国:不管是我们家里用餐还是正式宴席,我们都是围坐在一起,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
用我们重庆话说就是坐席。
西方:虽然也是围坐在一起,但是是分开吃的。
最典型的就是自助餐,一人一个盘子,想吃什么拿什么。
4.饮食口味
西方人吃甜食,而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
中国注重口味,西方注重营养。
5.餐具
中国人:筷子,习惯同吃一盆菜。
西方:西方人大多数用金属刀叉,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单盘独碟。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内容差异
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 主 ,植物 类占主导地位 ,谷类蔬菜居多 ,肉食比较少。
中国人喜欢热食 ,认为菜凉了 ,就失去了许多鲜味。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 。
西方: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 ,以
渔猎、养殖为主 ,荤食比较多 ,以牛肉、羊肉|、猪肉、鱼 等为主。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言语与文化的联系密不成分。翻 译是一种特别的跨文化言语寒暄 勾当。因为中西文化千差万别,
因此,作为跨文化言语寒暄勾当 的一种方式,翻译离不开文化不 同对其发作的影说,如 果直译的话,很容易产生误解。譬如:夫妻 肺片Tripe in Chili Sauce(泡在辣椒酱里面的 牛肉和黄牛肚)而如果直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片,外国人肯定是不能理解 的。再有,可使用汉语拼音命名,如饺子: jiaozi,也可使用方言来拼写,翻译的过程 中,为了避免直译产生误解,我们可以从主 料、烹饪方式、形状或口感等方面来着手翻 译。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 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 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 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 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 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 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 的凸现方式。
(二)精神文化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的“饺子”、“粽子”较着和西方 国家的hamburger,pizza大不不异。翻译时固然可以用音 译法,但要真想让外国人大白,就要停止填补说明。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总结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温和理智中国式中国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国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温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样。中国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简便的热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不如西方国家。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倒茶时,都会先问一下“是浓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以显对客人的尊重,但切记英国茶会上没有埋头吃点心或捧杯牛奶饮。谈话是活动的中心。在茶会上,客人们既要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主人们要使场上始终保持热烈融洽的气氛,因此,茶会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又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中国茶道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他们极少像英国人那样在茶内添加糖块,中国人特讲究茶与茶杯的搭配,喝茶时,有时用拳头大小的茶杯,有时则是瓶盖大小的,层出不穷。中国人极少办茶会,即使有,也是主人亲自给客人斟茶。但从不像英国人那样先满足客人的条件需求,他们大多只让客人品尝自己亲手泡的茶,以显示其茶道功底。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蕾体验。
中西方饮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饮食习惯。
一、餐饮形式的差异在餐饮形式上,中西方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以“主食+副食”为主要概念,即一餐必不可少的是米饭、面食等主食,再加上肉类、蔬菜等作为主食的陪衬。
西方则以“一道菜”为主要形式,即一餐专注于一种主材,如牛排、鱼肉等,搭配适量的蔬菜或配菜。
这种差异在食物搭配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二、食材搭配的差异中西方在食材搭配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餐追求的是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尽量保留原材料的鲜美和营养成分。
中餐会根据不同菜品的特点搭配不同的食材,如炖鸡会搭配中草药,红烧肉会搭配豆腐。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和风味,以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西餐的食材搭配主要是为了突出主料的口感,如与鸡肉搭配的是土豆泥和煮熟的蔬菜等。
三、饮食习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重视粒食,崇尚饭食文化。
一日三餐里,米饭或面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人们认为不吃饭就等于没有吃。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主菜的搭配,面对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西方国家提倡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选择,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四、用餐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注重团圆,尤其强调与家人一起吃饭的重要性。
中国人在餐桌上会相互之间夹菜、敬酒等表示尊重和友好。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舒适和享受,一般不会互相夹菜或敬酒。
西方人吃饭时会使用刀叉等餐具,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还体现在用餐礼仪等细节上。
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饮食习惯是增进友谊和加深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互相学习和借鉴。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等。
西方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烤肉、炸鸡和汉堡等快餐食品。
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和蔬果的摄入,以大米、小麦、豆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炸、蒸、煮等,注重将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二、餐桌礼仪与用餐方式:西方人用餐注重个体主义,一般用刀叉和盘子,用餐时主食独立摆放,每个人有自己的食物,注重个人私有权利。
而中国人用餐时通常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将主食放在共同的大碗里让所有人一起分享。
中国人传统上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注重团体主义和集体意识。
三、饮食习惯与饮品选择:西方人饮食习惯午餐较重,晚餐较轻,一般不喜欢吃米饭,偏好吃面包等主食。
西方人饮食中常见的饮品有咖啡、红茶、果汁和饮料等。
而中国人则注重早餐的丰富,喜欢米饭和面食,晚餐一般较为丰盛。
中国人也喜欢喝茶,特别是绿茶,它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的作用。
四、礼仪与礼节:西方人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不用手抓取食物,避免发出声音等。
吃饭时西方人通常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而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家庭和睦,习惯一家人团聚共进餐,用餐时会有较多的交谈和互动。
五、餐饮文化氛围:西方人习惯在餐厅用餐,注重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
西方餐厅通常会附带音乐和装饰,让顾客有舒适的用餐体验。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在家中吃饭,有的家庭还会摆上几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表现主人的热情款待。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饮品选择、礼仪与礼节以及餐饮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认知、态度和审美,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原因,中西方美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但同时也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产生着新的创意和火花。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1. 菜品组合中餐食品通常按照五味、五色、五香、五形、五热的标准进行搭配,追求健康、营养和美味的平衡。
而西餐则讲究主食、汤品、甜点、酒水的搭配,因为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西餐以肉类和面包为主打,蔬菜水果等则是陪衬。
2. 食用方式中餐通常以家庭或者团体聚餐为主,无论是点菜还是共享,都强调着“人情味”的重要性。
对于用餐礼仪也是十分注重的,如筷子的使用、餐桌上的行为等。
而西餐则偏向于单独用餐,强调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和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用餐礼仪则相对简洁。
3. 食材选择中餐通常以天然材料为主打,新鲜、趣味性、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为家常菜,比如川菜、粤菜等地方性口味。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材料的稳定性和耐储存性,稀缺性的材质常常被加上高昂的价值,比如:法国鹅肝或是意大利干酪。
二、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 中餐出海近些年来,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好评不断,如京酱肉丝、麻婆豆腐、火锅、炸酱面等等,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全球美食文化icon,美国、英国、法国都已开了许多中国餐馆,开放式的烹饪流程和口感的变化让更多不同的人群了解和喜欢上了它。
2. 西餐适应中国西餐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呈井喷式的,咖啡厅、西餐厅、快餐店等等多种类型的餐厅在中国大陆铺天盖地的涌现,提出着创新和独特的餐饮理念。
比如:意式披萨、美式汉堡、法式酥饼等等,都已经被中国的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并且已慢慢地与以往的中西餐方式相融合。
3. 中西混搭中西混搭的菜品在现代餐饮业中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西餐厅开发了一些中西合并的菜肴,比如:中式火锅披萨、法式甜品上海黄鱼、香草茶味义大利面、双菇奶汁炖鱼羹等等,这些推陈出新的创意体现了中西方美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意。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
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1)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烹饪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菜一切以味道的美好、协调为度,中国菜具有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特点。
(2)饮食结构的差异
西方以荤食为主,偏爱细粮,烹调用料有选择性;中国以素食为主,偏爱粗粮,烹饪用料比较随意。
(3)饮食方式的差异
西式宴会讲究的是与邻座朋友的交谊,客人可以随意走动,强调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中式宴会讲究的是全席的交谊,符合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4)用餐礼仪差异
西式宴会强调女士优先,尊重妇女的精神;中式宴会更强调的是长幼有序、尊重长者的孝道精神。
(5)用餐器具的差异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及各种杯、盘、盅、碟;中国入主要以筷子为主,勺子为辅及各种杯、盘、碗、碟。
总之,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
对此,中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饮食方式和食物选择各不相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将对其进行比较。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餐一般以米饭、面条为主食,注重口感的软硬和配料的混搭。
而西餐则以面包、马铃薯为主,一餐中会提供肉类、蔬菜和主食等多个食物。
此外,中餐中常见的传统饮品有茶和粥,而西餐中喝的多是咖啡和果汁。
二、用餐礼仪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餐中,人们一般习惯使用筷子,并多人一起分享一道菜,表达团结和融洽的象征;而西餐中常用刀叉进行进餐,一锅一客,强调个体独立和私人空间的尊重。
三、菜肴特点中西方菜肴在调味品、口味和烹饪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以大量使用酱油、盐、味精等调味品,口味偏重,多采用炒、煎、炸等炒制方法,突出原料的鲜嫩和香味。
而西餐则注重原料的原汁原味,大量使用黄油、橄榄油等天然调味品,多采用烤、煮、焯等健康烹饪方法,强调食物的营养和口感。
四、饮食结构中西方在饮食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中餐以米饭或面食为主食,并会配上蔬菜、汤和一些肉类,形成四菜一汤的搭配;西餐则以荤素搭配为主,主食和配菜相对独立。
五、餐前餐后中西方在餐前和餐后的习惯也有不同。
中餐中常见的餐前小菜是提供茶或汤水;而西餐则以面包或沙拉作为开胃小菜。
在餐后,中餐一般会提供水果作为甜点,而西餐则有更多选择,如巧克力、蛋糕等。
六、饮食文化节日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节日也有不同。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会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而西方的圣诞节和感恩节则是重要的饮食文化节庆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节日大餐,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庆祝。
总体上,在不同的饮食文化中,人们的口味、喜好和习惯都有所不同。
中餐注重的是调和各种食材的口感和香气,追求齐心协力的氛围;而西餐则更注重食物原汁原味的体验和个体的独立性。
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只是在于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还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关系、人际交往、个人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和价值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饮食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自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下面我们将从中西方饮食的历史渊源、食材特点、餐饮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一、历史渊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饮食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传统的饮食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八大菜系、餐桌礼仪、节气饮食等。
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饮食文化的奠基之作,西方饮食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中世纪时期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宗教色彩。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不同美食文化传统。
二、食材特点中西方的食材特点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使用新鲜、天然的原料,尤其是蔬菜、瓜果等植物类食材。
中国菜以色、香、味俱全著称,讲究的是食材的鲜美和口感的丰富。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厨房更加注重肉类的利用,尤其是牛肉、羊肉等。
在西方菜肴中,肉类被赋予了更多的烹饪方式和调味方式,例如烤、煮、炖等,使得西餐在风味上更加突出。
西餐中的奶制品和面包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
三、餐饮习惯中西方的餐饮习惯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中国,餐饮文化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餐桌是家人聚集的地方,人们讲究“团圆饭”,尤其是在传统的节日和重大的家庭聚会上。
中国人喜欢粗细相间,各色调味、营养搭配的菜肴,主食以米饭为主,强调“菜为主、肉为辅”。
与之相比,西方餐饮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餐桌礼仪也相对更加注重。
西餐的种类繁多,包括开胃菜、主菜、甜点等,体现了西方人对餐饮的精细化和多样性。
以上就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差异之处。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之一,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因为地理、历史、宗教和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逐渐融合,互相影响,形成了新的风貌。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 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时间、用餐方式和饮食结构上。
在西方国家,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通常包括面包、麦片、牛奶和咖啡等。
而在中国,午餐和晚餐是最重要的两餐,通常包括米饭、面条、蔬菜和肉类等。
此外,西方人习惯用刀和叉进食,而中国人则习惯用筷子。
2. 食材选择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
在西方国家,肉类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材,而蔬菜和水果则作为配菜。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加注重谷物、豆类和蔬菜的摄入,肉类和鱼类则作为主食。
此外,中国人还喜欢食用海鲜和豆制品,而西方人则更加偏爱奶制品和面包。
3. 烹饪方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烹饪方式上。
在西方国家,烹饪通常采用烤、煮、炸等方法,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中国的烹饪方式则更加注重火候和调味,常见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煮、蒸和炖等。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1. 西方食材在中国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食材进入中国市场,并被融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例如,西方的奶制品如奶酪、黄油和酸奶在中国的消费市场逐渐扩大。
此外,西方的烘焙食品如面包、蛋糕和饼干也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2. 中西方烹饪技巧的交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烹饪技巧的交流上。
中国的炒菜技巧和西方的烤肉技巧相结合,创造出了烤串、烤鸭等美食。
同时,西方的烹饪技巧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西餐厅的开设和西式烹饪的普及。
3.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餐饮文化的交流上。
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和西餐厅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西方饮食差异
烹饪方式
烹饪方式
2.2 西方饮食
西方饮食的烹饪方式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烤、煮和炒。其中,烤肉和烤面包是西方 饮食中最常见的食物之一。此外,西方的快餐文化也使得烹饪变得更加简单和快速
烹饪方式
3
餐饮礼仪
餐饮礼仪
餐饮礼仪
3.1 中国饮食
在中国,餐饮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在餐桌上,长辈和客人通常优先入座,而且必须等待所 有人就座后才能开始用餐。在餐具的使用上,筷子和勺子是主要的餐具,碗和盘子也常被 用来盛放食物。此外,中国人讲究"食不言",即在吃饭时不宜说话,以免影响消化
-
THANKS!
xxxxxxxxx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中西方饮食差异ppt
-
1
食材使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2
3
烹饪方式
餐饮礼仪
4
食物与健康
中西方饮食差异ppt
A
中西方饮食 文化在多个 方面存在显 著的差异
B
这些差异主要 体现在食材使 用、烹饪方式、 餐饮礼仪以及 食物与健康的
关系等方面
C
以下是对这 些差异的详
细探讨
1
食材使用
食材使用
1.1 中国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中,食材的使用非常广泛。在中国的传 统烹饪中,各种肉类、海鲜、蔬菜、豆腐等都被巧妙 地用于制作美食。同时,中国人也注重食材的季节性 ,例如春天吃新鲜竹笋,夏天吃荷花,冬天吃火锅等
食材使用
1.2 西方饮食
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文化中,食材的使用较 为集中。常见的肉类包括牛肉、羊肉和猪肉 ,蔬菜也主要集中在洋葱、土豆、胡萝卜等 少数几种。此外,西方饮食更注重食材的营 养成分和热量,因此高蛋白、高脂肪、高热 量的食物在西方饮食中较为普遍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源头1. 中西方饮食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2. 我国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侧重于色、香、味的协调3. 西方饮食文化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偏重于口感和营养价值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认知差异1. 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平衡饮食,强调荤素搭配2. 西方饮食文化偏向于快餐文化,偏好高热量、高脂肪食品三、菜肴制作方式的不同1. 中餐注重刀工和火候的掌握,强调原汁原味2. 西餐更注重烘焙和烹煮技巧,追求口感和外观四、餐桌礼仪的差异1. 我国餐桌文化注重节俭,强调家人团聚2. 西方餐桌文化注重礼仪,讲究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五、饮食文化对健康的影响1. 我国饮食文化强调养生,追求食物的协调性2. 西方饮食文化多偏向高热量、高油脂食品,容易导致肥胖和心脏病六、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1. 全球化影响下,中餐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欢迎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开始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特色菜肴七、跨文化交流与饮食文化的影响1. 国际间的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 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也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八、中西饮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将会继续发展2. 人们对健康、环保和多样化饮食的需求将对中西饮食文化产生影响以上是有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的文章,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源头、认知差异、菜肴制作方式、餐桌礼仪、健康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希望本文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九、中西方饮食文化对环境的影响1. 我国饮食文化强调季节性食材和食物的平衡搭配,减少了餐饮业的食品浪费。
2. 西方饮食文化中大量的快餐文化和包装食品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国饮食文化的环保影响我国饮食文化中注重使用季节性食材,尊重食材的生长周期。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概念,让我国人在饮食中更加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季节性。
这种选择食材的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不鼓励大量使用冷冻、加工食品,减少了对环境的资源消耗。
2021关于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2021关于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1、出席时间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往往很难做到准时到达;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要求准时或提前5分钟到达,迟到会被视为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用餐氛围中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3、席位安排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西式宴请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男女间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
4、餐具使用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
5、进餐礼仪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
6、表示停餐方法中方宴会中结束用餐,可以把筷子横搁在碟子上;在西方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西餐礼仪出自古代宫廷,其程式化的规定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用餐者严格约束个人举止,力求使之高雅动人。
自由、平等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特点。
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
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独立、卫生与中式的圆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餐饮文化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一。
餐饮文化是指在特定场合下,人们基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认知和观念,通常以特定方式和方法品尝食物和饮料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往往侧重于文化习惯、餐桌礼仪、饮食习惯、饮食素养等方面。
1、文化习惯中国人重视团体活动,喜欢一起聚餐,庆祝节日或者生日。
然而,西方人更多地关注个人独立性和隐私,更喜欢在自己家吃饭,或者在餐厅里和好朋友闲聊。
2、餐桌礼仪中西方餐饮文化在餐桌礼仪方面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吃饭时会有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比如说要用筷子把饭夹起来,不能用手拿,不能把筷子直接插到碗里。
在西方,餐桌礼仪也十分重要。
比如说,要等待主人或者长者先开始吃,不要吧手肘放在桌子上等等。
3、饮食习惯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都有差异。
中国人重视饮食的营养和健康。
往往会吃深色的蔬菜,吃比较多的早餐,以平衡正常的饮食。
西方人重视食物的口感,所以他们往往吃浅色的蔬菜,比如生菜、胡萝卜和番茄等。
同时,西方人的文化里比中国人的文化里更重视食物的新鲜度和品质。
4、饮食素养饮食素养是指人们的食品选择、根据食品营养需求来选择食物的能力。
在中国,人们更重视健康饮食,往往对食物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食材必须新鲜、有营养,不能太油腻。
在西方,人们往往更注重选择会给人带来愉悦感的食品,比如草莓、芝士和鱼子酱等。
总之,中西方餐饮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化习惯、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饮食素养等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时,了解不同餐饮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也有助于增进友谊和互相理解。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文化影响人体健康
1、饮食文化影响人体健康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国的饮食结构以植物 性食物为主,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 病。而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以肉类和高热量食物为主,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等 疾病。因此,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各有优势,人们应该根据自身健 康需求适量地调整饮食结构。
2、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近年来,中国的火锅、小龙虾、烤 鸭等美食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起来。此外,中国的调味品和食材也逐渐受到西方 厨师的青睐,如花椒、豆豉、香菇等。这些中国特色的食材和调味品为西方的烹 饪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
3、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创新
3、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创新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
1、西方饮食文化进入中国
1、西方饮食文化进入中国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饮食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 汉堡、比萨、咖啡等西方食品,并将其纳入日常生活。同时,西方的烹饪技巧和 食材也逐渐被中国厨师所采用,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品种和口味。
2、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体现
1、饮食习惯不同
1、饮食习惯不同
中国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为主,注重饮食平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中国 人倾向于一日三餐,且早餐、午餐和晚餐的食量相对平均。而西方国家的饮食结 构则以肉类为主,注重口感和份量。许多西方人会将早餐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 餐,午餐相对简单,而晚餐则较为丰盛。
3、饮食文化影响生态环境
3、饮食文化影响生态环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物 的天然性和环保性,因此中国菜肴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相对较少。而西方国家的 饮食文化则导致了大规模的农业化和工业化生产,进而引发了诸如农药残留、土 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各 有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内容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饮食文化。
而与此同时,在西方,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特色的餐饮文化,其中最著名的菜点要属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等。
本文讲述的就是中西方餐饮文化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
「关键词」餐饮中西方礼仪文化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主要受地域、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餐饮特点、用餐礼仪、烹饪方法、餐具选择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首先,就餐饮特点而言。
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形成了鲁菜、苏菜、川菜、粤菜这四大菜系。
其中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
鲁菜风味浓在于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调和得其风味咸鲜适口、清香、脆、嫩,汤精味醇,自成一格,适应性强;苏菜在选料方面,注重选料广泛,营养调配,分档用料,因料施艺,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工艺方面注重烹饪火工。
刀法多变,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醇正适中。
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灿脱骨而不失其型。
滑嫩爽脆而显其味;川菜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
重视蒸释,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是其特点。
酸、甜、麻、辣香、油重、浓、注重调味,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荣誉;粤菜的品种繁多,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
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
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讲究鲜嫩、爽滑。
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
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
而西方最著名的菜品主要是以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最为著名。
意大利菜为西餐之母。
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
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
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烩、红焖等居多;法国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几乎包括了西菜所有的近20种烹调方法。
一般常用的烤、煎、烩、焗、铁扒、焖、蒸等。
法国菜的口味偏于清淡,色泽偏竽原色、素色,追求高雅的格调;德国菜在口味上较重,材料上则较偏好猪肉、牛肉、肝脏类、香料、鱼类、家禽及蔬菜等;调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调上较常使用煮、炖或烩的方式;在烹调方面上,美国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煮、蒸、烤、铁扒等。
美式的食物作法都很简单,而且口味也不错。
由此可以看出: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因此,总的说来,中餐更注重食品间的“渗透”,即味道的搭配和匀称;相比而言,西餐更注重食品的“齐全”,即保证营养的搭配和匀称。
其次是烹饪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
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再者,用餐礼仪上的差距是中西方餐饮差距最重要的体现。
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
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
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在西方去饭店吃饭一般都要事先预约,在预约时,有几点要特别注意说清楚,首先要说明人数和时间,其次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
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
在预定时间到达,是基本的礼貌,有急事时要提前通知取消定位一定要道歉。
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高档西餐厅吃饭,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
去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整洁;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女士化妆要稍重因为餐厅内的光线较暗,如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应请女士走在前面。
入座、点酒都应请女士来品尝和决定。
一般西餐厅的营业时间为中午11点半至下午、晚上6点半后开始晚餐,如果客人早到了可以先在酒吧喝点酒然后再进入主餐厅;就坐后可以不急于点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服务生,他们一般都非常乐意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
若他们不是很清楚会问询餐厅经理或主厨;就餐时间太早,中午11点或下午5点半就到了西餐厅、匆匆吃完就走、在餐桌上大谈生意、衣着不讲究、主菜吃的太慢影响下一道菜,或只点开胃菜不点主菜和甜点都是不礼貌的。
而在中国对于赴宴时的着装要求没有西方那样细致、只要衣着得体、大方、正式即可。
但是由于近些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也会要求男士穿西装、女士穿礼服出席。
中国的用餐礼仪更注重的是在餐桌上的表现。
开始用餐,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
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
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
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
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
嘴角沾有饭粒,要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抹去,不要用舌头去舔。
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
口含食物,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
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
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在吃饭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
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
最后,要提到的是餐具选择。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用餐器具方面也有体现。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并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
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
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
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