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3、坛庙组群中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牌坊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北京四合院符合气候条件:院内采 纳阳光,四周房可以遮避寒风 。院 子方正亲切,院内可置树木、花草、 奇石、鱼缸,是家人团聚的极好场所。 北京四合院体现传统伦理观念:能区 别长幼男女,合乎儒家的秩序。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江浙地区民居
浙江东阳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它们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但严谨、规整, 左右对称、具有明显的理性。其中较小的,有朝南正房三间、左右两头 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一间,称为“九间头”,组成三合院。较大有正房3 间,东西厢房各5间,称“十三间头”,组成三合院。其正、厢房屋全为 两层楼房,并有前廊朝向内院。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 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 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奉天殿,华 盖殿,谨身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 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嫔妃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因避战乱南 迁,至赣、闽、粤地,被当地人称为“客家”, 即“客居异地之人”。
闽南龙岩、上柱与永定一带的客家圆楼,是 一种聚族而居的堡垒式民居。它夯土筑墙.高度 可达5层,直径达70m以上,在中国乃至世界民居 中都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形式。3层楼的圆楼,底 层供炊事、贮藏和圈养家畜用,不开窗。上两层 住人,向外开窗,内侧则为贯穿全楼的走廊。圆 楼中央有平房祠堂,是族人祭祀的地方,也是族 人活动的公共场所。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建筑
北京四合院民居 北京四分院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
有代表性的,是具有高级文化形态 的民居类型
北京四合院有大小之分,小的只 有一个院,大些的有前院和后院。 典型的四合院平面约为正方形,四 周建房,以房之后墙为院墙。正房 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 左右为东西两厢,正房与厢房间的 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的活 动场所。庭院南端正个有垂花门, 出门,为一东西向的狭长小院,其 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 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院子的 大门开在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 此乃吉利的方向。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课件
24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中国很早就把建筑的内容和形式看作是王朝 的一种基本制度,“礼”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就是有关的规定和理论根据的记录。 中国古代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型制,诸侯、 士大夫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宅第标准,都是作 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不可 逾越。
25
古代建筑的“顶峰”太和殿和普通平民 民居都必须纳入“礼”的约束范围内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 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 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 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 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
17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 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 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 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 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 营造上的难题。
26
3.建筑的思想与文化
墨子:“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也 许是最早将房屋与“礼”建立联系的言论。 中国古代的住宅布局亦是由“别男女之礼” 引申而来的构图。皇宫中的“六宫六寝”、 宅舍中的“前堂后室”将男女活动和生活的 范围做出了严格的区分。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精神 在建筑上的反映。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 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 观点之争。
12
德国传统木住宅
俄罗斯木教堂
13
泉州石塔: 800年前
40.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 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 造似为反例?)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 圜丘撼人心魄的是它的神秘,古人 臆想中与天神接触所应具备的一切 气氛,圜丘台都具备了。它的建造 完全照应了古人“天圆地方”之说。 ☞神秘的圜丘
• 值得一提的是,人站在天心石上讲 话,声音嗡鸣,有很强的共鸣效果, 仿佛与天神交流,非常的玄妙,又 好似人在与自然在对话,“天人合 一”的境界由此达到。
• 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于 一炉,是古代建筑精品的代表作。例子研 究年殿 的历史与建筑思想
• 祈年殿所展示的美学:祈年殿的外部 • 祈年殿体现的数学与力学:祈年殿的
内部
祈年殿历史与建筑思想
• 起初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后来明嘉靖 皇帝二十四年重建时,为符合“天圆地方” 思想,遂改建成上青,中黄,下绿(象征 天,地,谷的颜色)的三色琉璃瓦的三层 重檐圆形大殿,并更名为大享殿。至清时 改称为祈年殿,乾隆十六年修缮时,将三 层琉璃瓦檐一律改成青色,光绪十五年间 (公元1889)毁于雷火,现存建筑乃按原 样复建。☞
• 清乾隆年间,天坛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 建及修缮。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圜 丘,改建皇穹宇,改“大享殿”名为祈年 殿,并将大享殿三色瓦统一为青色,使得 天坛建筑象征寓意更加丰富。
• 十九年(1754年)天坛西门外垣之南建门 一座,称“圜丘坛门”,形成了天坛南北 两坛单独成制、规制严谨的格局。
天坛的历史背景
• 原始社会的人类因为敬畏自然的力量,发 展出崇敬天地的仪式,至周代封建时期, 逐渐出现中国独有的礼制建筑。发展至明 清,朝廷将敬奉天地日月以及风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视为国家重要祭典,执掌这种对 自然的祭祀权力,可以彰显朝廷的正当性。 天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作为皇帝祭 天、祈雨以及祈祷五谷丰收的礼制建筑。
• 天坛的建造属于儒家的鬼神信仰,就 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君亲师”的纲常 思想,历代帝王在渲染神权的过程中, 通过将天庭比拟人间,亲自掌握祭天 大礼以及褒封神祗封号等手法,扩大 对皇权威力的信仰,加强“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
中国建筑史体系特征:类型与文化相结合
城市、宫殿、住宅——吏官文化 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宗教文化 园林——士大夫文化 民居——乡土文化
精选ppt
35
三、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白箱”型思维与“黑箱”型思维之比较
信息输入
信息输出
思维活动
精选ppt
36
数字运算(白箱型思维):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
精选ppt
8
作者:项秉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3月出版
精选ppt
9
《赖特》一书中第 40页的两段文字
精选ppt
10
在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语汇中,没
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
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
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
鸡尾酒文化美国摩天楼榻榻米文化日本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十年哈雄文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刘敦桢文集梁思成文集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杂志类
中国建筑史
精选ppt
1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
精选ppt
21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皇帝和贵族曾长期统
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则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 在19世纪以前的建筑中,宫殿、府邸、庙宇、教堂甚 至陵墓建筑,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 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建筑成就的主要 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成了建筑历 史的主要内容。而建筑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他们自己 的住宅建筑功能身份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也十 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 最高成就。但这并不能抹杀劳动人民为建筑的发展所 作出的伟大贡献。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宫 殿、庙宇、教堂、陵墓之类的建筑物上的充分表现, 才使得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形制、艺术手法得以 完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精选p富pt 的建筑文化遗产。 22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
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 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 • 希腊式建筑-------庄重、典雅、精致、有性格、有 活力。 • 古罗马建筑-------雄浑、凝重、宏伟,形式多样,构 图和谐统一。 • 哥特式建筑-------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
• 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
•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 剧烈的变化。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 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尽管各个时代的构 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多大的变化。 定型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 个时代沿用的屋顶式样。 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 结构、外形部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 程就更加迟缓。
故宫的特点
1. 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布局上体现了 占据最显要的地段, 择中立宫” “择中立宫”的思想 2. 采用了宏大的规模(72万㎡) 采用了宏大的规模( 万 3.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
1) 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 2) 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 3) 尺度处理上也很严谨
4.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
佛教建筑的类型----塔 佛寺、 佛教建筑的类型 塔、佛寺、石窟 1、佛寺的布局发展: 、佛寺的布局发展: 以塔为建筑群的主体,四周用堂、 ①、以塔为建筑群的主体,四周用堂、殿围成 庭院; 庭院; 殿并重,平面呈方形,四面开门, ②、塔、殿并重,平面呈方形,四面开门,中 轴线上依次建塔、 院落式组合 院落式组合; 轴线上依次建塔、殿,院落式组合; 以佛殿为主的布局特点,塔转入寺外; ③、以佛殿为主的布局特点,塔转入寺外; ④ 、“伽兰七堂”制。 “伽兰七堂”
明十三陵
•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以重重院落相套而 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 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 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一部分
凤: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 称。
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 称。
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 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 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 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 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 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 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 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 的成就。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 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 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 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 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 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 物。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 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 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 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 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 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
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
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 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 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 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 凤纹饰的方形殿。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 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 的形象。

中国建筑史 ppt

中国建筑史 ppt

唐朝宫殿
唐朝斗拱
宋:(960年—1279年)
• 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 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 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 殿、台、楼、阁。 • 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 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 《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 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 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原始建筑河姆渡遗址干阑式
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奴隶社会的建筑
•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 发现。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 •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 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建筑技术明显提高。著名遗址有:① 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 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毫的遗址。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 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 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③黄陂盘 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 国的宫殿。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 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中国考古界 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 较清楚的认识。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 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 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ppt课件
室内斗栱多用品字斗栱,两端出跳对称,均用翘而不用昂,仅 耍头后尾作麻叶头。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的砌上明造屋宇,外跳和一般平身科相 同,内跳用斜上的菊花头、六分头和秤杆等,后尾搭在金柱内额上, 与外跳构件不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称为落金做法。
另一种后尾下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做法。
②间架:5-11开间 3-5间
③斗拱 可有可无 无斗拱
构架 有飞椽 无飞椽
无周围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一、柱
类型: ·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
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 托斗拱的构件。后来逐渐变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 于额枋。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雀替(宋称绰幕枋): 置于梁枋下雨柱相交的短木, 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雀替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 2.减少净跨 3.改善节点构造 4.取得艺术上的过渡。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梁(宋称梁或栿) 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又称抱
头梁)、双步梁(宋称乳栿)、三架梁(平梁)、 五架梁(四椽栿)、七架梁(六椽栿)、顺梁、扒 梁、角梁(阳马)等。 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受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 则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椽数来命名。
挑尖梁(大式做法,有斗栱):檐柱和老檐柱 之间的短梁称为挑尖梁。作用:加强廊子的结构。
抱头梁(无斗栱)
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小木作
n 架梁——n-1 步架

中国建筑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精品PPT课件
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 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 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 建于唐建中三年)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
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因此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金辽时期建筑
这个时期接近于唐代风格,为了扩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
精选ppt
8
作者:项秉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3月出版
精选ppt
9
《赖特》一书中第 40页的两段文字
精选ppt
10
在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语汇中,没
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
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
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
义。
精选ppt
11
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
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
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
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
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
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
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
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
精选ppt
21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皇帝和贵族曾长期统
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则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 在19世纪以前的建筑中,宫殿、府邸、庙宇、教堂甚 至陵墓建筑,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 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建筑成就的主要 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成了建筑历 史的主要内容。而建筑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他们自己 的住宅建筑功能身份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也十 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 最高成就。但这并不能抹杀劳动人民为建筑的发展所 作出的伟大贡献。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宫 殿、庙宇、教堂、陵墓之类的建筑物上的充分表现, 才使得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形制、艺术手法得以 完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精选p富pt 的建筑文化遗产。 22
和教义。
精选ppt
5
“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 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 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精选ppt
6
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
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
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
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
赖特 (《赖特》引言)1941年提出: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精选ppt
17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 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 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
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 的。
精选ppt
18
根据文字记载,人类从事建筑活动大概已有 7000多年的历史。原始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占了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但真正从事大规模的建筑活动, 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才开始的。
“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
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
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
特》40页精)选ppt
7
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
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 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 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 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 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 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 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 。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 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
⑵. 奴隶社会的建筑;
⑶. 封建社会的建筑。
⒉近代建筑史:1840年─1949年
⒊现代建筑史:1949年─至今
精选ppt
16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
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 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 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 而生产 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 般公式:
精选ppt
3
早在公元前500多 年的战国初期,中国有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李聃,在他所著 《老子》一书中写到:
“ 凿 户 牖 ( You) 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 。
明确地提出建筑空间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部分。 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活动。
精选ppt
4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
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
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
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精选ppt
15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
中国建筑史是专业史,其历史的分期应完
全遵从通史的分期。
⒈中国古代建筑史:从公元前 270 万年─公元
1840 年。 其中又可分为:
⑴. 原始社会的建筑;
精选ppt
19
学习建筑史,可以了解到建筑始终围绕
着满足人们使用功能和物质技术、建筑艺术 等方面的要求而发展。公元前1世纪罗马一 位名叫维特鲁威的建筑师曾经称实用、坚固 、美观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他用最简洁的 语言概括了建筑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精选ppt
20
在学习19世纪末以前的建筑史中,可以发现 建筑的艺术发展远远比功能、技术等的发展变化 丰富得多,因此占着比较主导的地位。而且,建 筑艺术的水平并不和技术的高低、功能的繁简相一 致。建筑创作的卓越成就,有许多主要是艺术上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以为建筑的艺术形象一成不变地是 建筑创作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大型 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建设,使建筑的使用功能、 物质技术条件等被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
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 》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 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 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 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 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 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 》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 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 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 概念。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 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 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
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
见”。
精选ppt
12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 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 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这就
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
精选ppt
13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 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 是《中国建筑历史》。
精选ppt
中国建筑史
精选ppt
1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
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 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
人为的人类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 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 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14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
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 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 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 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 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