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习题精选(人教版选修3-1)(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有答案-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有答案-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电荷及其守恒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8898d1cb0912a216157929f4.png)
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多选题1. 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实际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C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2.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轻质带电小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A.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乙图中两球只有一个带电3.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则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4. 如右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方法是()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使甲球瞬时接地,稳定后再移走棒D.使棒与甲球接触,稳定后再移走棒5. 用一绝缘柄将一带正电玻璃棒a接触另一不带电玻璃棒b,使之接触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a上的正电荷向玻璃棒b上转移B.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b上的电子向玻璃棒a上转移C.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它们的电荷的代数和不变D.此接触起电过程并不一定遵循电荷守恒定律6. P和Q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P带正电荷6.4×10−12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Q转移到了PB.在摩擦前P和Q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C.Q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6.4×10−12CD.在摩擦过程中P和Q的电荷总量不变7. 某验电器金属小球和金属箔均带负电,金属箔处于张开状态.现将带有负电荷的硬橡胶棒向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稍许移近,则()A.金属箔张角稍许增大B.金属箔张角稍许减小C.硬橡胶棒的稍许靠近,致使金属小球上的电子向金属箔移动D.硬橡胶棒的稍许靠近,致使金属箔上的质子向金属小球移动8. 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M靠近验电器的小球N(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A.金属球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D.金属球一定带负电二、选择题有关静电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接触起电的实质是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静电感应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C.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D.摩擦起电是在摩擦的过程中分别创造了正电荷与负电荷关于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B.物体的带电荷量只能是某些值C.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D.一个物体带1.6×10−9C的正电荷,这可能是它失去了1.0×1010个电子的缘故下列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摩擦使某物体带负电,那么该物体在摩擦过程中产生了额外的电子B.某物体带电量有可能为3.3×10−19CC.电荷相互中和是电荷完全消失的现象D.物体所带电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A、B两物体均不带电,相互摩擦后A带负电荷,电荷量大小为Q,则B的带电情况是()A.带正电荷,电荷量大于QB.带正电荷,电荷量等于QC.带负电荷,电荷量大于QD.带负电荷,电荷量等于Q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5Q和−Q,将两小球接触之后再分开,则它们所带的电荷量分别为()A.+2Q,+2QB.+3Q,+3QC.+5Q,−QD.+3Q,+Q如图所示,导体A带正电,当带负电的导体B靠近A时,A带的()A.正电荷增加B.负电荷增加C.正、负电荷均增加D.电荷数不变小刚在旅游景点购买一本物理参考书,回家后发现是盗版书.其中一道习题给出四个带电体的带电量为如下四个选项,你认为其中带电量合理的是()A.Q1=6.2×10−18CB.Q2=6.4×10−18CC.Q3=6.6×10−18CD.Q4=6.8×10−18C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近旁放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B.b先吸引a后,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即把a排斥开三、解答题如图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钟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C的电荷量,求:(1)电子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2)实验的时间为多长?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1=6.4×10−9C,Q2=−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后,A、B带电量各是多少?此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个电子?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少?(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带电荷量之比为多少?如图所示,A为带负电的金属板,沿金属板的垂直平分线,在距板r处放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小球受金属板向右的作用力偏转θ角而静止,小球由绝缘丝线悬挂于O点,试求金属板对小球的作用力为多大.三个相同的金属球A、B、C,先让A球带上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B、C球,将B、C 分开,用手摸一下A球,相当于将A球接地.若此时B球所带的电荷量为q,用A球再去接触B,然后再接触C,最后A球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多选题1.【答案】B,D【考点】元电荷【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A.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不是指质子或者是电子,故A错误;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正确;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C,故C错误;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故D正确;故选BD.2.【答案】B,C【考点】库仑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若两小球相互排斥,必定带同种电荷;若两小球相互吸引,二者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荷,另一个不带电荷.当只有一个小球带电时,不带电小球由于受到带电小球电荷的作用,小球内部的异种电荷趋向于靠近带电小球,同种电荷趋向于远离带电小球,这一过程类似于静电感应,因此两小球之间的吸引力大于排斥力,宏观上显示的是吸引力.综合上述,B、C正确.故选BC.3.【答案】A,B【考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A.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导体C使A、B分别感应出负,正电荷,其下部所贴的金属箔片也因为与A、B接触而分别带上负,正电荷,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选项正确;B.在静电感应的条件下,把A、B分开,A、B便分别带上了异种电荷,再移走C,不会影响A、B的带电荷量,所以金属箔片仍然是张开的,B选项正确;C.但如果先移走C,A、B就没有了静电感应现象,所以A、B都不带电,金属箔片也就不会张开,C选项错误;D.若先分开A、B,再移走C,A、B带上电荷,但若再将A、B接触,两者所带电荷量将完全中和,所以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D选项错误.故选AB.4.【答案】A,C,D【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将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靠感应起电使物体带电,带电的实质是电荷的移动,总电荷量保持不变.【解答】解:A.先把两球分开,两球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再移走棒,能使两球都带电.故A正确.B.先移走棒,此时甲乙两球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再把球分开,同样不再带电.故B错误.C.先使甲球瞬时接地后断开,这样甲球带电被中和,乙球带电,当移走棒后,则两球会带电.故C正确.D.使棒与甲球瞬时接触,这样两球都带同种电,当移走棒,两球仍带电,故D正确.故选:ACD.5.【答案】B,C【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AB项,带正电的玻璃棒a与不带电的另一玻璃棒b接触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带正电的玻璃棒a吸引玻璃棒b中的负电荷,玻璃棒b上的电子向玻璃棒a上转移,此时b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电荷不移动,A错误,B正确;C项,a棒得到电子与原有的部分正电荷中和,因而a棒上所带的净电荷量减少,b棒因失去电子而带上了正电荷,b棒所带的净电荷增加,a棒上所带的净电荷减少量等于b棒所带的净电荷增加量,a、b两棒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不变,C正确;D项,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守恒定律,在电荷分离、转移、中和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D错误.故选BC.6.【答案】C,D【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摩擦起电过程中总电荷量保持不变,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由此可判定P失去电子带正电,Q得到电子带负电,A错误;B.在摩擦前,P和Q内部带有等量异号电荷,B错误;C.在P与Q的摩擦中P带正电荷6.4×10−12C,说明P失去6.4×10−12C的负电荷,Q得到了6.4×10−12C的负电荷,C正确;D.在P和Q摩擦起电的过程中Q得到了6.4×10−12C的负电荷,P失去了6.4×10−12C的负电荷,对P、Q整体来说电荷的总量没有变化,D正确.故选CD.7.【答案】A,C【考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验电器原来带负电,在带负电的绝缘橡胶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小球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验电器金属小球上的电子就会转移到金属箔上去,导致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增大;故A、C正确.故选AC.8.【答案】A,B【考点】静电感应【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B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它们都带有正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引起的.张开角度的大小决定于两个金属箔片带电荷量的多少.如果M球带负电,靠近验电器的N球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金属箔片上的正电荷逐渐“上移”从而使两个金属箔片夹角减小,故B正确、C错误.AD.如果M球不带电,在靠近N球时,发生静电感应现象,靠近N球的端面出现负的感应电荷,而背向N球的端面出现正的感应电荷.M球上的感应电荷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金属箔片张角减小,故A正确,D错误.故选AB.二、选择题【答案】D【考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A.接触起电的实质是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A正确;B.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并未创造电荷,B正确;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所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C正确;D.不管哪种带电方式,电荷并未创造,也未消失,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D错误.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D.【答案】A【考点】元电荷【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A项,物体的带电荷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A错误;C项,物体带电荷量最小为1.6×10−19C,C正确;B项,根据密立根等科学家研究结果可知,物体带电量只能是不连续的某些值,故B正确;D项,元电荷e=1.6×10−19C是自然最小的电荷,所有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求出失去电子数目为整数倍.物体原来是中性的,失去电子后带正电,据n=qe1.0×1010个.故D项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A.【答案】D【考点】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A.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没有产生额外的电子,故A错误;B.电子的带电量最小,质子的带电量与电子相等,电性相反,人们通常将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元电荷为:e=1.60×10−19C,物体的带电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3.3×10−19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故B错误;C.电荷不可能凭空产生或消失,电荷相互中和是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故C错误;D.物体的带电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且不可能小于元电荷,故D正确.故选D.【答案】B【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物体相互摩擦后会带电,这就是摩擦起电,在摩擦起电过程中,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是守恒的,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解答】解:A、B两物体均不带电,相互摩擦后A带负电荷,电荷量大小为Q,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得B的带电情况是带正电荷,电荷量等于Q,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答案】A【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5Q和−Q,将两小球接触之后再分开,两球所带的电量先中和再平分,所以两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2Q和+2Q,A正确.故选A.【答案】D【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就可以直接作出解答.【解答】解: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A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跟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电荷数保持不变,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答案】B【考点】元电荷【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因此带电荷量为电子电量e=1.6×10−19C的整数倍,将四个选项中的电荷量除以电子电荷量得数为整数的便是可能正确的答案,由选项可知只有B是元电荷带电荷量的整数倍,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B【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a与b接触后,a球与b球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解答】解: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故b 会将a 球吸引过来,a 与b 接触后,带同种电荷而分开,由此可知,故ACD 错误,B 正确;故选B .三、解答题【答案】(1)电子瓶上收集到5×107个电子.(2)实验的时间为5000s .【考点】元电荷【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1)金属瓶上收集的电子数目为:N =Q e =−8×10−12C−1.6×10−19C =5×107(个). (2)实验的时间:t =5×1071×104s −1=5000s .【答案】A 、B 带电量均为1.6×10−9C ,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转移了3.0×1010个.【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相等,Q A ′=Q B ′=Q 1+Q 22=6.4×10−9−3.2×10−92C =1.6×10−9C ,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 球带Q B ′的正电荷,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 =−Q 2+Q B ′=(3.2×10−9+1.6×10−9)C =4.8×10−9C , 转移的电子数n =ΔQ e = 4.8×10−91.6×10−19个=3.0×1010个. 【答案】(1)若A 、B 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2:3;(2)若A 、B 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带电荷量之比为2:1;【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1)设A 、B 所带电荷量为q ,若两球带同种电荷,则C 与A 接触后,q A =q 2,再与B 接触后,q B =q 2+q 2=3q 4,所以|q A |:|q B |=2:3.(2)若两球带异种电荷,则q A ′=q 2,q B′=q2−q2=−q4,所以|q A′|:|q B′|=2:1.【答案】金属板对小球的作用力为mg tanθ.【考点】库仑定律与力学问题的综合应用【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作出小球的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求得金属板对小球的作用力F,设绳上的拉力大小为F T,则F T sinθ=F,F T cosθ=mg.由以上两式解得F=mg tanθ.【答案】最后A球所带的电荷量为−q4.【考点】电荷守恒定律【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金属球A带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不带电的B、C,由于静电感应,将B、C分开后,B球所带电荷为+q,则C球带−q,A球接地后不带电,用A球接触B球后因平分电荷而使A球带上+q2,此时用带+q2的A球去接触带电量为−q的C球会发生先中和再平分电荷的现象,即中和后两球的总电荷量为−q2,再平分后,每球得到−q4,即A球所带电荷量为−q4.。
高中人教版选修3-1高二(上)第一章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强化练习[答案解析]
![高中人教版选修3-1高二(上)第一章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强化练习[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a917396294dd88d1d26b49.png)
人教版选修3-1高二(上)第一章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强化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感应起电过程仍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______)2.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体。
(______)3.玻璃棒和其他物体摩擦后不一定带正电。
(______)4.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等量的异种电荷的过程。
(______)5.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可能为192.410C -⨯。
(______)二、单选题6.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大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B .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 =1.60×10-19 CC .元电荷实际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D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7.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盗版书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隐患.小华同学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带电质点的电荷量数字看不清,他只能看清是186.10C -⨯,拿去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该带电质点的电荷量可能是下列哪一个( ) A .186.810C -⨯B .186.410C -⨯ C .186.610C -⨯D .186.210C -⨯8.如图所示,导体A 带电荷量为5q 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 带电荷量为q 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 导体带的电荷量为( )A .−qB .qC .2qD .4q9.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不论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10.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后分开,两球相互排斥,则两球原来带电情况不可能()A.其中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B.两个小球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C.两个小球原来带同种电荷D.两个小球原来带不等量异种电荷三、多选题11.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作业: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作业: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e38d37bb68a98271fefa58.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后作业限时: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8×5′,共40分)1.下列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物体不带电就是物体内部没有电荷存在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电荷消失解析:电荷只能在物体间转移,不能消失.答案:C2.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解析:元电荷是一个电量,e=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是这个数的整数倍.图33.如图3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D.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解析:当导体靠近带电导体C时,枕形导体A端感应出负电,B端感应出正电,两侧金箔也相应地带上负、正电,故D项正确;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B侧感应出的正电荷被中和,呈电中性,金箔闭合,故B项正确;触摸枕形导体后,C 移走,枕形导体带负电,金箔由于带同种电荷而张开,故C项对.答案:BCD4.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体带电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B.摩擦起电实质上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C.物体所带电荷量可能很小,甚至小于eD.电荷中和是等量异种电荷完全相互抵消的现象5.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答案:A6.用一绝缘柄将一带正电玻璃棒a接触另一不带电玻璃棒b,使之接触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a上的正电荷向玻璃棒b上转移B.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b上的负电荷向玻璃棒a上转移C.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它们的电荷的代数和不变D.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并不一定遵循电荷守恒定律答案:BC7.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解析:绝缘小球上电荷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有消失.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遵循电荷守恒定律.答案:CD8.某验电器金属小球和金属箔均不带电,金属箔闭合.现将带负电的硬橡胶棒接近验电器金属小球.则将出现的现象是( )A.金属箔带负电,其两片张开B.金属箔带正电,其两片张开C.金属箔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但两片一定张开D.由于硬橡胶棒并没有接触验电器小球,故金属箔两片因不带电仍闭合答案:A二、非选择题(9、10题各10分,11、12题各20分,共60分)9.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①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________.②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答案:①2∶3 ②2∶1图410.如图4,导体AB与地面绝缘,将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AB,用手接触一下B端,放开手再移去C,则此时AB带________电,若用手接触一下A端,放开手再移去C ,则此时AB 带____________电.答案:负 负11.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 、B ,A 球所带电荷量为q ,B 球所带电荷量为-q ,现要使A 、B 所带电荷量都为-q 4,应该怎么办? 答案:先用手接触一下A 球,使A 球所带电传入大地,再将A 、B 接触一下,分开A 、B ,再用手接触一下A 球,再将A 、B 接触一下再分开,这时A 、B 所带电荷量都是-q 4. 12.现有一个带负电的电荷A ,另有一不能拆开的导体B ,而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导体可供利用.你如何能使导体B 带上正电?答案:因为A 带负电,要使B 带正电,必须用感应起电的方法才可以,因为接触带电只能使B 带负电,根据感应起电的原理可知,要使B 带电还需另外一块导体,但现在这块导体没有.其实人体就是一块很好的导体,只要把A 靠近B ,用手摸一下B ,再拿开手,通过静电感应,B 就带上了正电荷.。
高中物理 电荷守恒定律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 电荷守恒定律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3-1](https://img.taocdn.com/s3/m/a67ea38851e79b896802261c.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同步试题一、填空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4.元电荷(基本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1.60×10-19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 ,或者是电荷量e 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 称为元电荷.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 用实验测得的.5.一切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物体上的 引起的,人在地毯上行走时会带上电,梳头时会带上电,脱外衣时也会带上电等等,这些几乎都是由 引起的.二、选择1 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2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 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 都带电的是 (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 ( )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一定带有同种电荷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可能不是带电体 4.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如图所示,当一个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球B 时,验电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A 可能不带电B .金属球A 一定带正电C .金属球A 可能带负电D .金属球A 一定带负电5.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已带电的验电器时,发现它的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由此可判断( )A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被中和B .验电器所带电荷量部分跑掉了C .验电器一定带正电D.验电器一定带负电6.以下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摩擦起电的两摩擦物体必定是绝缘体,而感应起电的物体必定是导体D.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7.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 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0×10-17C三.计算1.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C的正电荷,小球B、C 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先与球A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与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是多少?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同步练习答案:一填空 1. 正负 2. 异同 3. 创造消失保持不变4密立根 5.带电摩擦二选择1.BCD 2AC 3AD 4.AC 5C 6.D 7.A三计算1.q a=5×10-6C q b= 7.5×10-6C q c=7.5×10-6C。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作业: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作业: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1b94c7102de2bd9605885f.png)
课后作业45分钟限时: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8×5′,共40分)1.下列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物体不带电就是物体内部没有电荷存在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电荷消失解析:电荷只能在物体间转移,不能消失.答案:C2.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解析:元电荷是一个电量,e=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是这个数的整数倍.答案:BD图33.如图3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D.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解析:当导体靠近带电导体C时,枕形导体A端感应出负电,B端感应出正电,两侧金箔也相应地带上负、正电,故D项正确;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B侧感应出的正电荷被中和,呈电中性,金箔闭合,故B项正确;触摸枕形导体后,C移走,枕形导体带负电,金箔由于带同种电荷而张开,故C项对.答案:BCD4.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体带电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B.摩擦起电实质上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C.物体所带电荷量可能很小,甚至小于eD.电荷中和是等量异种电荷完全相互抵消的现象答案:B5.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答案:A6.用一绝缘柄将一带正电玻璃棒a接触另一不带电玻璃棒b,使之接触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a上的正电荷向玻璃棒b上转移B.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玻璃棒b上的负电荷向玻璃棒a上转移C.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它们的电荷的代数和不变D.在此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并不一定遵循电荷守恒定律答案:BC7.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解析:绝缘小球上电荷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有消失.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遵循电荷守恒定律.答案:CD8.某验电器金属小球和金属箔均不带电,金属箔闭合.现将带负电的硬橡胶棒接近验电器金属小球.则将出现的现象是( )A.金属箔带负电,其两片张开B.金属箔带正电,其两片张开C.金属箔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但两片一定张开D.由于硬橡胶棒并没有接触验电器小球,故金属箔两片因不带电仍闭合答案:A二、非选择题(9、10题各10分,11、12题各20分,共60分)9.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①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的电荷量之比为________.②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答案:①2∶3 ②2∶1图410.如图4,导体AB 与地面绝缘,将带正电的物体C 靠近AB ,用手接触一下B 端,放开手再移去C ,则此时AB 带________电,若用手接触一下A 端,放开手再移去C ,则此时AB 带____________电.答案:负 负11.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 、B ,A 球所带电荷量为q ,B 球所带电荷量为-q ,现要使A 、B 所带电荷量都为-q 4,应该怎么办? 答案:先用手接触一下A 球,使A 球所带电传入大地,再将A 、B 接触一下,分开A 、B ,再用手接触一下A 球,再将A 、B 接触一下再分开,这时A 、B 所带电荷量都是-q 4. 12.现有一个带负电的电荷A ,另有一不能拆开的导体B ,而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导体可供利用.你如何能使导体B 带上正电?答案:因为A 带负电,要使B 带正电,必须用感应起电的方法才可以,因为接触带电只能使B 带负电,根据感应起电的原理可知,要使B 带电还需另外一块导体,但现在这块导体没有.其实人体就是一块很好的导体,只要把A 靠近B ,用手摸一下B ,再拿开手,通过静电感应,B 就带上了正电荷.。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对点训练(含答案)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对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a2ed52c5da50e2534d7f44.png)
一、选择题 考点一 电荷量与元电荷 1.关于对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是带电荷量最小的带电粒子 答案 C 2.(多选)关于电荷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值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为某些值 C.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 1.6×10-9 C D.若物体带正电荷,电荷量为 1.6×10-9 C,这是因为物体失去了 1.0×1010 个电子 答案 BD 解析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能为任意值,只能为元电荷的整数倍,故 A 错误,B 正确;物体 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为 1.6×10-19 C,故 C 错误;物体带电荷量为 1.6×10-9 C,说明物体失去了11.6.60××1100--919=1.0×1010 个电子,故 D 正确. 考点二 三种起电方式 3.(2017·嘉兴市高二期末考试)如图 1 所示,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羽毛,这种现象被称为摩擦 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 A.沿虚线 d 切开,A 带负电,B 带正电,且 QA>QB B.只有沿虚线 b 切开,才有 A 带正电,B 带负电,且 QA=QB C.沿虚线 a 切开,A 带正电,B 带负电,且 QA<QB 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 A 带正电,B 带负电,且 QA=QB 答案 D 解析 导体原来不带电,在带正电的导体球 C 静电感应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 B 部 分转移,使 B 部分带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A 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 A 部分移走的电子数目和 B 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 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故只有 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电荷量与元电荷)如图 6 所示,某实验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有 104 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 C 的电荷量,求:
物理人教选修3-1学案:第一章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解析
![物理人教选修3-1学案:第一章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bd748d0b1c59eef9c7b47a.png)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答案:(1)正电荷(2)负电荷(3)排斥(4)吸引(5)摩擦起电(6)接触起电(7)感应起电(8)电子的转移(9)创生(10)消灭(11)总量(12)代数和(13)库仑(14)库(15)电荷量(16)元电荷(17)1.60×10-19 C1.两种电荷(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自由电子和离子①自由电子: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②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称为正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负电的离子,称为负离子。
(3)物体带电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带了电荷.①物质由中性的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由中性原子组成的物体,对外表现为不带电状态,物体呈电中性;呈电中性的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②在物体内部,原子核是相对固定的,内部的质子更不能脱离原子核而移动,而离核较远的核外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所以起电过程中转移的都是核外的电子。
析规律(1)当物体不带电时,物体内部也存在电荷,只不过正电荷数量与负电荷数量相等。
(2)当物体相互吸引时,至少有一个物体带电;当两带电物体相互排斥时,二者必定带同种电荷。
【例1】下列判断小球是否带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B.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能改变角度,则小球一定带电D.如果小球能吸引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电解析: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小球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时,还需知道验电器金属球的带电情况才能予以判断。
人教版高中物理-有答案-人教版高中物理_选修3-1_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_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有答案-人教版高中物理_选修3-1_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_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8cd231e172ded630a1cb605.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7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带电量有可能是3×10−19CB.感应起电的本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C.物体所带电量可能很小,可以小于元电荷D.经过摩擦使某物体带正电是因为产生了额外的正电荷2. 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就是质子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CD.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23C3. 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内一定没有电荷B.物体带电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C.物体带电的过程就是电荷移动的过程D.物体带电的过程就是创造电荷的过程4.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5Q和−Q,将两小球接触之后再分开,则它们所带的电荷量分别为()A.+2Q,+2QB.+3Q,+3QC.+5Q,−QD.+3Q,+Q5. 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A.点电荷的带电量一定是1.60×10−19CB.实际存在的电荷都是点电荷C.点电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D.大的带电体不能看成是点电荷6. A和B都是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A带正电荷1.6×10−10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在摩擦前A和B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A转移到了BC.A在摩擦后一定得到了1×109个电子D.A在摩擦过程中一定失去了1.6×10−19C电子7. 两平行金属板水平放置,板间距为0.6cm,两板接上6×103v电压,板间有一个带电液滴质量为4.8×10−10g,处于静止状态,则油滴上有元电荷数目是(g=10m/s2, g=1.6×10−19C)()A.30B.3×10C.3×104D.3×106二、多选题(共5题;)在电场线如图所示的电场中,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时,电场力作正功B.A点的电场强度大于B点的电场强度C.A点的电势小于B点D.负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比在B点的电势能大如右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方法是()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使甲球瞬时接地,稳定后再移走棒D.使棒与甲球接触,稳定后再移走棒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同种电荷C.带不等量异种电荷D.无法确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一个电子,在任何情况下均可视为点电荷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D.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的绝对值,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尺寸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能否忽略不计下列有关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是可以创造的B.摩擦起电时物体带负电荷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此物体得到电子C.感应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等量的正、负电荷可以中和,说明电荷可以被消灭三、解答题(共3题;)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3×10−3C的正电荷,小球B带有−2×10−3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将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将小球B 与小球C接触然后分开,试求这时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如图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钟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C的电荷量,求:(1)电子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2)实验的时间为多长?如图所示,固定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60∘,高度为ℎ,空间充满垂直斜面向下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mg/q,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物体以某速度下滑时刚好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可以看成质点,且下滑过程中其电量保持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问:(1)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檫因数。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学案:第一章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学案:第一章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5f2af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e.png)
第 1 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富兰克林把它们命名为正、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有三种:摩擦起电、感觉起电、接触起电,这三种起电方式本质都是电子的转移,起电的过程按照电荷守恒定律。
3.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带正电,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正电,能够记为:“毛玻璃带正电”。
4.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电荷量,这个电荷量叫元电荷,用 e 表示, e= 1.60×10-19C。
5.两个完整同样的带电小球相互接触后总电荷均匀分派。
假如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则先中和再均分。
一、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1.物质的电构造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目跟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目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地点表现为电中性。
金属原子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常常会离开原子核的约束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能自由活动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掉电子的原子便成了带正电的离子。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富兰克林把用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掠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命名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三种起电方式(1)接触起电:指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而使前者带上电荷的方式。
(2)摩擦起电:因为相互摩擦的物体间的电子的得失而使本来不带电的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3) 感觉起电:把一带电物体凑近导体使导体带电的方式。
如图1-1- 1 所示,将带电体C 去凑近相互接触的导体A、 B,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导体A、 B 上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这时先把A、 B 分开,而后移去C,则 A 和 B 两导体上分别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图 1-1-1二、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1.电荷守恒定律(1)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许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1同步练习:第1章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含答案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1同步练习:第1章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2c9e2910ef12d2af9e7f8.png)
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练习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2.自然界中只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物体的三种起电的方式是: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4.物体带电的实质是得失电子.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6.电荷量: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元电荷:与电子(或质子)电荷量绝对值相等的电荷,用e表示.e=1.6×10-19_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7.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叫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比荷为em e=1.76×1011_C/kg.►基础巩固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B.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为205.5倍元电荷C.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单位D.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解析: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单位,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均为元电荷的整数倍;元电荷不是带电粒子,没有电性之说,故C、D正确.2.如果天气干燥,晚上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还会看到电火花,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C)A.人身体上产生电流B.接触带电造成的C.摩擦起电造成的D.感应起电造成的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B.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不论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产生电荷.感应起电过程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所以ABD错误,C正确.4.(多选)对物体带电现象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内一定没有电荷B.物体带电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C.物体带电的过程就是电荷移动的过程D.带电体发生中和的现象是等量异种电荷完全相互抵消的结果解析:一个物体不带电并不是内部没有电荷,而是由于正、负电荷一样多,从而对外显示电中性.当正电荷多于负电荷时对外显示带正电;当负电荷多于正电荷时外显示带负电,故A、B错误.物体带电实质就是得失电子,即电荷移动,故C正确.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接触时,带负电的物体中的多余电子全部移动到带正电的物体上与正电荷相互抵消,从而使两物体都呈电中性.故D正确.正确答案C、D.5.(多选)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轻质带电小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BC)A.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解析:两球相互吸引的可能有两个:一是带异种电荷;二是一个带电,另一个被感应带电后吸引,因此A错误、C正确;两球相斥一定是带同种电荷,故B 正确、D错误.6. 两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3Q和-Q,将两小球接触后,它们所带的电荷量一共为(B)A.+3Q B.+2Q C.+Q D.-Q解析:由电荷守恒定律知,两小球接触后总带电量为中和后剩余量,即为ΔQ=+3Q-Q=+2Q,故选项B正确.。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检测题:(一)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检测题:(一)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dff7f5482fb4daa48d4b5e.png)
课时跟踪检测(一)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关于摩擦起电、传导起电、感应起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三种方式都产生了电荷B.这是起电的三种不同方式C.这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电子在转移D.这三种方式都符合电荷守恒定律解析:选A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但并没有创造电荷,电荷只是发生转移。
感应起电过程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是传导起电。
这三种方式都没有产生电荷,A错误;摩擦起电、传导起电、感应起电是起电的三种不同方式,B正确;这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电子的转移,C正确;这三种方式都符合电荷守恒定律,D正确。
2.[多选]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 1 C电量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解析:选CD 元电荷是最小带电荷量,大小为e=1.60×10-19 C,跟电子或质子所带电荷量相等,不是电荷种类,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为元电荷的整数倍,故C、D正确。
3.将一束塑料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C.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解析:选A 塑料细条与手摩擦带电,塑料细条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细条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塑料细条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多,下端散开的就越大;故B、C、D错误,A正确。
4.如图所示,某次实验老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去吸引细碎的锡箔屑,发现锡箔屑被吸引到玻璃棒上后又迅速地向空中散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锡箔屑被吸引过程会因为获得电子而带负电B.锡箔屑被吸引过程有减速过程C.最后锡箔屑散开主要是因为碰撞导致D.散开时锡箔屑带正电解析:选 D 玻璃棒靠近锡箔屑,使锡箔屑发生感应起电,故A错误;锡箔屑被吸引过程是加速过程,故B错误;最后锡箔屑散开主要是因为锡箔屑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D正确。
高中人教版选修3-1高二(上)第一章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后作业[答案解析]
![高中人教版选修3-1高二(上)第一章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后作业[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281f39172ded630a1cb6c7.png)
人教版选修3-1高二(上)第一章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后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以下判断小球是否带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B.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能改变角度,则小球一定带电D.如果小球能吸引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正电2.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u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d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e为元电荷,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A.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3.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持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A.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B.此时A、B带负电C.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二、多选题4.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电子和质子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D.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5.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而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 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摩擦使笔套带电B .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 .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D .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三、解答题6.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 、B ,A 球所带电荷量为q ,B 球所带电荷量为q -,现要使A 、B 所带电荷量都为4q -,应该怎么办? 7.如图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C 的电荷量,求:(1)金属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2)实验的时间为多长?参考答案1.B【详解】A.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不带电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小球被吸引,不能断定它带电,故A错误;B.用一带电体去靠近它,若小球被排斥,说明二者带有同种电荷,可以判断小球带电,故B正确;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角度变小,小球可能不带电,故C错误;D.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如果小球能吸引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电,但无法判断带何种电荷,故D错误.2.B【解析】根据质子和中子所带的电荷量,经验证:质子带的电荷量为2×e+(e)=e中子带的电荷量为e+2×(e)=0.故B项正确.3.C【详解】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A附近时,由于静电感应,A端带上负电,B端带上正电,故AB错误;移去C后,由于电荷间相互作用,重新中和,达电中性状态,两金属箔均闭合,故C正确;先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移去C后,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故两金属箔仍然张开,故D错误.4.BD【解析】摩擦起电不会造出电子和质子,也不能使质子在物体间移动,选项A、C错误;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不同,因而电子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多,我们说它带正电,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少,我们说它带负电,产生摩擦起电的两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选项B、D正确.5.ABC【解析】摩擦使笔套带电,带电的笔套靠近圆环的时候,圆环反生静电感应,上下部分感应出等量的异号电荷,吸引过程中,圆环加速度向上,静电合力大于圆环重力;绝缘材料做出的笔套,自由电子无法移动,电荷无法立刻被综合,故ABC 正确6.见解析【详解】先用手接触一下A 球,使A 球带电传入大地,再将A 、B 接触一下,分开A 、B ,此时A 、B 所带电荷量都是2q -,再用手接触一下A 球,再将A 、B 接触一下再分开,这时A 、B 所带电荷量都是4q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f2943a0b4e767f5acfcee9.png)
第一章第一节1.答:在天气干躁的季节,脱掉外衣时,由于摩擦,外衣和身体各自带了等量、异号的电荷。
接着用手去摸金属门把手时,身体放电,于是产生电击的感觉。
2.答:由于A、B都是金属导体,可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所以,A带上的是负电荷,这是电子由B移动到A的结果。
其中,A得到的电子数为,与B失去的电子数相等。
3.答:图1-4是此问题的示意图。
导体B中的一部分自由受A的正电荷吸引积聚在B的左端,右端会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A对B左端的吸引力大于对右端的排斥力,A、B之间产生吸引力。
4.答:此现象并不是说明制造出了永动机,也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因为,在把A、B分开的过程中要克服A、B之间的静电力做功。
这是把机械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二节1.答:根据库仑的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所以,先把A球与B球接触,此时,B球带电;再把B球与C球接触,则B、C球分别带电;最后,B球再次与A球接触,B球带电。
2.答:(注意,原子核中的质子间的静电力可以使质子产生的加速度!)3.答:设A、B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距离为,则。
当用C接触A时,A的电荷量变为,C的电荷量也是;C再与接触后,B的电荷量变为;此时,A、B间的静电力变为:。
在此情况下,若再使A、B间距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4.答:第四个点电荷受到其余三个点电荷的排斥力如图1-6所示。
共受三个力的作用,,由于,相互间距离分别为、、,所以,。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且大小是。
由于对称性,每个电荷受到其他三个电荷的静电力的合力的大小都相等,且都沿对角线的连线向外。
5.答:带电小球受重力、静电斥力和线的拉力作用而平衡,它的受力示意图见图1-7。
静电斥力,又,,所以,第三节1.答:A、B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A、C两处电场强度之比为。
2.答:电子所在处的电场强度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外。
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为,方向沿着半径指向质子。
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电荷及守恒定律、库仑定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电荷及守恒定律、库仑定律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6eae8c52ea551810a687f6.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 1.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所示.下列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 .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2.如图所示,两个半径均为r 的金属球放在绝缘支架上,两球面最近距离为r ,带等量异种电荷,电荷量均为Q ,两球之间的静电力为 ( )A .等于2k9Q r B .大于 2k 9Q r C .小于 2k9Qr D .等于3.如图所示,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 、B 带有电荷量相等的电荷(可视做点电荷),相隔一定距离,两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的大小是F .现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两球接触后移开,这时A 、B 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 )A .吸引力,18F B .吸引力,14FC .排斥力,38F D .排斥力,34F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B .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为元电荷的205.5倍C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D .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5.如图所示,大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带有同种电荷的小球A 和B 相互排斥,静止时绝缘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且α<β,两小球在同一水平线上,由此可知( ) A .B 球受到的库仑力较大,电荷量较大 B .B 球的质量较大C .B 球受到的拉力较大D .两球接触后,再处于静止状态时,悬线的偏角α′、β′仍满足α′<β′6.竖直绝缘墙壁上的Q 点固定有质点A ,在Q 的正上方的P 点用细线悬挂另一质点B ,A 、B 两质点因为带电而相互排斥,致使悬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如图所示.由于漏电使A 、B 两质点的电荷量逐渐减少,在电荷漏完之前悬线对悬点P 的拉力大小( ) A .逐渐减少 B .逐渐增大 C .保持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所示,把一个带电小球A 固定在光滑的水平绝缘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处放置带电小球B ,现给B 一个垂直AB 方向的速度v 0,B 球将 ( ) A .若A 、B 为异种电荷,B 球一定做圆周运动B .若A 、B 为异种电荷,B 球可能做加速度、速度均变小的曲线运动C .若A 、B 为同种电荷,B 球一定做远离A 的变加速曲线运动D .若A 、B 为同种电荷,B 球的动能一定会减小二、解答题:1.如图所示,q 1、q 2、q 3分别表示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电荷,已知q 1与q 2之间的距离为1l ,q 2与q 3之间的距离为2l ,且每个电荷都处于平衡状态.(1)如果q 2为正电荷,则q 1为________电荷,q 3为________电荷. (2)q 1、q 2、q 3三者电荷量大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 的带电圆环,带电荷量为Q ,带电圆环的中心为O ,在通过O 点与圆面垂直的直线上有一点A ,距离O 点为L ,A 点有一带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求该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3.如图所示,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固定着A、B、C三个带电小球,它们的质量均为m,间距均为r,A、B带正电,电荷量均为q.现对C施一水平力F的同时放开三个小球,欲使三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保持间距r不变,求:(1)C球的电性和电荷量.(2)水平力F的大小.4.有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B、C,A、B带电,且电荷量大小相等,相隔一定的距离放置,现让第三个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再移开.(1)若A、B带同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2)若A、B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AC解析:带电棒移近导体球,会发生静电感应现象,但先把两球分开,再移去棒可使两球带电,而先移去棒,再把两球分开,两球不带电,故选项A正确,B错误;C为接触带电,故C 正确,D错误.2.B解析:本题考查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求解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库仑力的特点及库仑定律作定性分析.两球间的距离和球本身的大小差不多,不符合简化成点电荷的条件,因为库仑定律的公式计算只适用于点电荷,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去计算.我们可以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作一个定性分析,由于两带电体带等量异种电荷,电荷间相互吸引,因此电荷在两球上的分布不均匀,会向正对的一面集中,电荷间的距离就要比3r小,根据库仑定律,静电力一定大于229Qkr.电荷的吸引不会使电荷全部集中在相距为r的两点上,所以说静电力也不等于22Qkr,故选B.3.A解析:因A 、B 间有吸引力,故A 、B 带异种电荷,设A 的电荷量q A =+Q ,则B 的电荷量q B =-Q .因为C 不带电,所以它与A 接触后,2C A Qq q '==,再与B 接触,224C BQQ Q q q -+'==-=,根据库仑定律222A B q q Q F k k r r ==,222248Q QQF k k r r'==g ,所以18F F '=,为吸引力.4.CD解析: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均为元电荷的整数倍;元电荷只是电荷量的单位,不是带电粒子,没有正、负之分,故C 、D 正确. 5.D解析:分别以A 、B 球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得/tan A A m g F α=、/sin A A T F α=,/tan B B m g F β=、/sin B B T F β=.而A B F F =,由此可知,因为αβ<,所以A B m m >,A B T T >.两球接触后,每个小球的电荷量可能都发生变化,但相互间的静电力仍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因此仍有上述关系,正确选项为D .6.C解析:本题是物体平衡的动态问题分析,正确使用库仑定律、物体平衡条件和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相似知识是求解问题的关键.对B 受力分析,B 受重力mg 、绳的拉力T 、库仑斥力F ,由于B 处于平衡状态,所以B 受的三个力合力为零,平衡后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由于重力竖直向下,与PA 平行,拉力T 沿细线方向,库仑力沿A 、B 线方向,所以三个力组成的三角形与△PAB 相似.根据对应边成比例,有mg TPA PB=,所以T 大小不变.答案应选C .7.BC解析:带电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满足库仑定律,但是到底斥力还是引力,取决于两电荷的电性,为此分下列两种情况讨论:(1)若两个小球的电荷为异种电荷,则B 受到A 的引力,方向指向A .又v 0⊥AB ,此时的情况类似于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人造卫星,当B 受到A 的库仑力恰好等于向心力,即20122v q q k m r r=,120kq q v mr=B 球才能做匀速周围运动.类比于人造卫星的情况可以得到,当v >v 0,B 球将做库仑力、加速度、速度都变小的离心运动.当v <v 0时,B 球将做库仑力、加速度、速度逐渐增大的向心运动.(2)若两个小球的电荷为同种电荷,B因受A的库仑斥力而做远离A的变加速曲线运动(因为A、B距离增大,故斥力变小,加速度变小,速度增加),正确答案为B、C.二、解答题:1.(1)负负(2)22 1212211l l l ll l⎛⎫⎛⎫++⎪ ⎪⎝⎭⎝⎭::解析:(1)若q2为正电荷,对q1而言,要让其平衡,q3为负电荷,但对q2而言,q1和q3为同种电荷,所以q1与q3都为负电荷.(2)由库仑定律和平衡条件知,对1312122112()q qq qq k kl l l=+:;对1323322122()q q q qq k kl l l=+:.由上式得211222q l lq l⎛⎫+= ⎪⎝⎭,221312q lq l l⎛⎫= ⎪+⎝⎭,所以221212123211l l l lq q ql l⎛⎫⎛⎫++= ⎪ ⎪⎝⎭⎝⎭::::.2.3222()QqLkL R+沿OA方向解析:把带电圆环平均分解为N小段,每段都可以看做点电荷,点电荷的电荷量/q Q N'=,则q'与q间的库仑力的大小为F,如图所示.设F、F'夹角为θ,A点到圆环边缘距离为r,则由库仑定律得2qqF kr'=,cosF Fθ'=,由几何知识222r R L=+,22cosL Rθ=+,根据对称性有:该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3222()QqLF NF kL R'==+合.3.(1)C球带负电,电荷量为2q (2)2233qF kR=解析:A球受到B球库仑斥力F1和受到C球库仑F2后,产生水平向右的加速度,故F2必为引力,C球带负电.根据库仑定律A受力为212qF kr=及22qqcF kr=,1F与2F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右,由数学知识得212F F =,故2C q q =.对A球:1a m ==.对系统整体,3F ma =,故22q F r=.4.(1)2:3 (2)2:1解析:若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电荷量平均分配;若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时先中和,剩余净电荷再平均分配.(1)若A 、B 带同种同荷,设为q ,第三个小球先与A 接触,电荷量平均分配,各带电荷量2q ,再与B 接触,两球接触电荷量之和平均分配,各带34q ,因此A 、B 带电荷量之比122334A B q q q q ==.(2)若A 、B 两球带异种电荷,设A 为q ,B 为-q ,则第三个小球先和A 接触,净电荷平均分配,各带2q ,再和B 接触,B 上先有2q的净电荷中和,剩余的2q 净电荷再与第三个小球平均分配,各带14q ,所以A 、B 电荷量之比122114A B qq q q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1电荷守恒定律
1.当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的带电性质和起电方式是( )
A .正电荷
B .负电荷
C .接触起电
D .感应起电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 .不带电的物体上,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
C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靠摩擦产生了电荷
D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实质上是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趋向或远离带电体
3.地毯中加入少量金属丝的目的是( )
A .增大地毯的强度和韧性
B .避免人走时产生静电
C .将人走动时产生的静电导走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4.导体A 带5Q 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 带Q 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 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
A .-Q
B .Q
C .2Q
D .4Q
5.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 )
A .空气中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B .空气中的负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C .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D .橡胶捧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
6.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 )
A .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 .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 .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7.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1.6×10
-15 C ,丙物体带电8×10-16 C .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
-16 C B .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 C .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 D .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
8.如下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
D .棒的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9.M 和N 是两个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 带正电1.6×10-10 C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 .在摩擦前M 和N 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 .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M 转移到N
C .N 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1.6×10-10 C
D .M 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6×10-10个电子
10.如下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轻质通电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 )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 .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D .乙图中两球只有一个带电
11.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 夸克和d 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 夸克带电荷量为23e ,d 夸克带电荷量为-13
e ,e 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
B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
C .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D .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12.半径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 、B 带有相同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接触后移开.
(1)若A 、B 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2)若A 、B 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答案:
1.解析: 金属箔片的带电性质和相接触的玻璃棒带电性质是相同的.金属箔片的起电方式为接触起电.答案: AC
2.答案: D
3.答案: C
4.解析: 两导体上的电荷先完全中和后再平分,所以每个导体上带电荷量的大小为5Q -Q 2
=2Q . 答案: C 5.解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中性的物体若失去了电子就带正电,得到了电子就带负电.由于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比橡胶棒弱,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失去了电子的毛皮带正电,所以C 正确.答案: C
6.解析: 绝缘小球上电荷量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消失,故A 、B 错,C 对,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故D 正确.答案: CD
7.解析: 由于甲、乙、丙原来都不带电,即都没有静电荷,甲、乙摩擦导致甲失去电子1.6×10-15 C 而带正电,乙物体得到电子而带1.6×10-15 C 的负电荷;乙物体与不带电的丙物体相接触,从而使一部分负电荷转移到丙物体上,故可知乙、丙两物体都带负电荷,由电荷守恒可知乙最终所带负电荷为1.6×10-15 C -8×10-16 C =8×10-16 C ,故A 、D 正确.答案: AD
8.解析: 感应起电应遵从以下几个步骤:(1)两导体彼此接触;(2)带电体移近两导体;(3)先分开两导体,再移走带电体.由此可知,A 项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与非带电体接触,电荷发生转移,使物体带电,C 项可以使物体带电.故正确答案为AC.答案: AC
9.解析: M 和N 都不带电,是指这两个物体都呈电中性,没有“净电荷”(没有中和完的电荷),也就是没有得失电子.但内部仍有相等数量的正电荷(质子数)和负电荷(电子数),所以选项A 错误.M 和N 摩擦后M 带正电荷,说明M 失去电子,电子从M 转移到N ,选项B 正确.根据电荷守恒定律,M 和N 这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原来电荷的代数和为0,摩擦后电荷量仍应为0.选项C 正确.电子带电荷量为1.6×10
-19 C ,摩擦后M 带正电荷1.6×10-10 C ,由于M 带电荷量应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所以M 失去109个电子,选项D 错误.答案: BC
10.解析: 若两物体相互排斥,必定带同种电荷;若两物体相互吸引,二者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荷,另一个不带电荷.当只有一个物体带电时,不带电物体由于受到带电物体电荷的作用,原子内部的异种电荷趋向于靠近带电物体,同种电荷趋向于远离带电物体,这一过程类似于静电感应,因此两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大于排斥力,宏观上显示的是吸引力.综合上述,B 、C 选项正确.答案: BC
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及电荷守恒定律,
对质子11H ;带电荷量为2×23
e +1×()-13e =e , 故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对中子01n ;带电荷量为1×23
e +2×()-13e =0, 故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故B 选项正确.答案: B 12.解析: (1)A 、B 带同种电荷,设电荷量为Q ,C 与A 接触后,由于形状相同,二者平分电荷量,A 、C 所带的电荷量均为12
Q . C 与B 接触后平分二者电荷量,则B 、C 的电荷量均为12()12Q +Q =34
Q ,A 、B 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12Q ∶()34Q =2∶3.
(2)A 、B 带异种电荷,设电荷量分别为Q 、-Q ,A 、C 接触后,平分电荷量,
A 、C 的电荷量均变为12
Q ,C 与B 接触后,平分二者的电荷量, C 、B 的电荷量均为12()12Q -Q =-14Q ,则A 、B 最终的电荷量之比为()
12Q ∶|-14
Q |=2∶1. 答案: (1)2∶3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