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关系干货大家还记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吗?今年是这个实验做成45周年了,经典是不朽的,至今广受争议也广为称赞,争议的是其伦理道德部分,称赞的是其发现了路西法效应。
2016年4月12日,菲利普·津巴多在北京大学演讲,主题是“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一票难求。
由于津巴多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博仁老师今天奉献给大家《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方面的干货,心理学考研的你,好好地学习社会心理学对你之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裨益,庆幸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有一位活着的传奇。
社会心理学思维导图以下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关系一章的详细内容,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一)人际关系1.含义广义: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均为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情感关系等)。
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之间的区别人际关系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不受外在的力量强迫。
任何外加的力量,都不能左右已经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情感。
而社会角色关系则是一种人的类与类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1)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而且它并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制约(2)人际关系的交往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3)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吸引或排斥3.人际关系的建立原则(1)交互原则: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的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
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时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2)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它不仅有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
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3)增值交互:情感卷入较多,重情谊轻物质,因此回报时倾向于超出别人的期望,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4)减值交换:重外在物质利益,对交换媒介的价值估计往往低于交往行动的发起者,总觉得自己吃亏,是个恶性循环过程。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行为和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以探索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为研究对象,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取向。
社会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些关系被认为是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重要驱动力。
首先,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幸福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与亲密的伴侣、家庭成员和朋友保持紧密联系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社交联系,从而减少了孤独感和抑郁症状的发生。
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关系越多越好,并且应该多样化。
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建立联系可以提供新的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机会,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社会关系是个体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塑造因素。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的认同感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归属感来塑造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同感和自尊心的一种途径。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一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与其他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来建立联系。
另一方面,与重要他人关系紧张或冲突时,个体可能会经历认同困惑和自我价值的下降。
因此,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认同和自我概念起着关键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关系的取向多种多样,涵盖了各个层面和领域。
其中之一是亲密关系研究,旨在了解夫妻、伴侣和亲密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这些研究关注情感表达、信任、冲突解决等方面,以深入理解亲密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是群体关系研究,关注的是团队合作和集体决策的心理过程。
这些研究揭示了群体中相互依赖、领导力和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为有效的群体合作提供指导。
此外,友谊和亲属关系研究也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领域,通过考察这些关系对个体的支持网络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了对社会关系的全面理解。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显著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共57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化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化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化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的社会化认知、社会化情感、社会化行为和社会化心理发展等方面。
社会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关系中,人们相依相存,相互交往,社交互动如同人类生活的灵魂,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社会关系是人类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而社会化心理学正是针对社会关系这一人际互动的现象进行研究的。
社会关系既包括家庭、朋友、恋人等私人领域,也包括工作、学习、社会活动等公共领域。
在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互动方式和心理状态也有所差异。
比如,在家庭中,人们的关系“血浓于水”,因此更为亲密;而在公共领域中,则更为短暂,目的性更强。
但是,无论在哪种社会关系中,人们的互动方式都是需要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理解了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期望,才能更好地相处。
社会化心理学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社交心理学研究内容涉及到如何建立互信、如何处理冲突、如何改变态度等多个方面。
而社会认知心理学则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交环境中的感知和表现。
这些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社会化心理学不仅有助于了解人际关系的特征,还探讨了如何提高社会关系的质量。
根据研究,人际交往中,发自内心的关切和尊重对于促进良好的社会交往非常重要。
此外,通过合作和建立共同的目标,并给予物质或非物质等奖励,也能够完善社会交往关系。
这种交互可以减少人际间的隔阂,增强人们的信任,并形成共同的目标。
同时,社会化心理学也在人们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中,最容易产生的问题之一就是群体性偏见。
这种偏见来源于人们对于文化、种族、阶层、性别、身体等因素的刻板印象和刻意留意。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社会互动
• 无论是正式的礼仪还是非正式的礼仪,它们都能 使社会互动进行下去。比如,两个陌生人相遇并 开始谈论天气,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假互动。然而 这种假互动能使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便以后 进入真正的互动。各种迎来送往的仪式往往都具 有这种特点。 • 角色行为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类,必需的行为,允 许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只要个人的行为是角色 所要求或规定的,这种互动就是假互动。
第八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互动概述 • 一、互动的概念 • 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或反应总在某种程度 上依赖他人的反应,人们的行为是相互依赖的, 互动就是指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果两个 人的行为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各干各的,就不存 在互动。
• 二、互动的种类 • 根据三个方面考察:1、行为的计划程度;2、受 他人影响的程度;3、两者的结合程度。由此分为 四种:假互动、非对称性互动、反应性互动和对 称性互动。 • 假互动。特点是:似乎个人的言行是对别人的言 行所做出的反应,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计划来行 动的,或很少受对方的影响。常见于以下两种社 会情境中,一是社会仪式,二是关于角色行为。
• 第三节 互动中的社会交换 • 一、霍曼斯(G.C.Homans)的行为主义交换理 论 • 社会行为本质上说一种交换,而对个体间的面对 面的交往是基本的社会行为。 • 交换论感兴趣的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和获得的酬赏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对人的关系中 通过和他人的交换得到和失去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些东西有金钱、物品之类的物质的东西,也有 知识、或满足、友情之类的非物质东西。
• 基于这样的事实,社会互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霍曼斯认为,人 们的社会互动就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以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进行交换 的过程,个人利益是隐匿于人们社会互动背后的普遍动机,给予他人 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损失、代价,从他人得到的东西对自己是收益或 酬报,结果是他的行为产生了利润,即收益—损失=利润。因此,我 们可以用交换的观点去考察所有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邻居们交换 恩惠,儿童们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 交换让步,讨论者们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交换烹饪技术。甚至在友谊 和爱情中也存在社会交换关系。尽管我们都承认“人与人之间、特别 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最美好和最深沉 的情感”,这一伟大情感可以使人变得无私,变得富有牺牲精神,但 是这种无私奉献有一个前提:即爱情中的奉献和牺牲总是以对方值得 奉献或牺牲为前提的。此外,在爱情中,相爱双方的各种社会资源的 比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相貌, 以及对对方的殷勤程度,都可能成为衡量对方是否“可爱”的尺度, 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婚姻是十分普遍的。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以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它们对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相关知识,探究它们的内在关系,并试图探讨该学科对社会的意义。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的原因。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周围人的行为、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等。
个体行为也与人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某些行为的评价与其知觉有关。
比如,人们对于道路交通违章行为的评价与其对于该行为的知觉是密切相关的。
个体也可能会因为自我评价心理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
因此,个体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多元的研究领域,需要考虑人们的认知心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人们在社会中彼此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可以是亲密的、正式的或者是暂时的。
不同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或破坏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状态。
亲密的关系,比如亲戚、朋友和伴侣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亲密的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程度。
而不愉快的亲密关系,则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比如抑郁症。
除了亲密关系,个体还会去与其他人进行正式的社交互动,比如工作和学习。
这些关系往往是以规范和社会地位为基础的。
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断变化,从而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在社交环境中保持正面的社会交往以及文化的敏感度。
最后,暂时的社交关系往往在临时情况下产生,比如对于陌生人的交流。
个体需要知道如何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以达到目的。
在这些情况下,个体需要保持与对方的良好交流、理解以及对其他人的尊重。
总之,社会关系的研究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阿龙森与林德的研究:受到夸赞的被试,倾向
于选择原来的伙伴;受到抱怨的被试,倾向于拒 绝选择原来的伙伴。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三、交换性原则
人际关系中,吃亏是福吗?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福阿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回报:金钱、物
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
增值交换 or 减值交换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幸福是什么?
《心理医生》的调查:
关系密切的朋友 稳定的社会交际圈 朋友和社会的支持 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人 的幸福感!!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 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 互联系。 社会关系 ≠ 人际关系
对陌生人 对熟悉者
自 我 表 露 深 度
最深
非亲密区
对亲密朋友
亲密区
自我表露广度
自我的分层
最表层:兴趣爱好及相关内容 第二层:真实的态度 第三层: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人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第四层:个人隐私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真诚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一、真诚原则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社会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的解释 :
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 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他们从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两个 方向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 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 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 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寂寞(loneliness)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 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
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没有朋友或朋友比期望的少;也可能 是质量上的,感到关系肤浅或达不到期望的程度。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三个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四个阶段)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入;
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成为密切的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
情感、财物等,自我暴露更深。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 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 息.
适当的自我暴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 自我暴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
人。 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二)得失原则
阿伦森等的研究证明,喜欢不仅与报答的量相关,更重要的是与 报答的递增性与递减性相关。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和连接。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还涉及到社会认同、互惠互利、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社会认同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它是个体与特定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的过程。
人们往往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经历和价值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种关系能够增加对自我的认同感。
例如,在大学校园里,同学关系的建立常常基于共同的学习经历和兴趣爱好。
此外,互惠互利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动力,人们天生希望通过与他人建立互助关系来获得资源和支持。
例如,在工作场所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帮助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压力,从而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建立。
其次,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维系和加强。
在社会支持的作用下,人们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实质性的帮助。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分享问题和困惑、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来减轻心理负担,建立起亲密信任的社会关系。
此外,人们还通过互动和共享活动来维持社会关系的活跃度。
例如,朋友之间的定期聚会、合作开展的项目以及一起参与的娱乐活动都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和理解,从而加深友谊。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关注了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首先,社会关系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社会认同是人们行为的重要指引,个体会根据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期待和价值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政治选举期间,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支持自己所属社会群体支持的候选人,因为这可以获得社会认同的满足。
其次,社会关系还可以通过群体间的信息传递和社会影响产生扩散效应。
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受到身边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社会影响的力量在网络时代愈发显著,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传播和形成的“群体效应”正在不断加强。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探究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社会关系。
首先,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演变。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建立起关系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交往中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更容易与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建立关系,这是因为相似性可以带来共鸣和理解,有利于建立共同的话题和利益。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揭示了人际互动中的冲突和合作现象。
人际关系中难免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冲突,社会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游戏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人在决策和博弈中的行为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面临选择时,人们是如何进行合作和互惠,或者选择竞争和利己,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此外,社会心理学也关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归属感。
群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演员-观众效应研究了人们在不同观众数量下的行为表现,揭示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审查和评价如何影响他们的表现。
而从归属感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为何会选择加入某个特定群体,以及群体对个体认同感和自尊心的作用。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还延伸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社会心理学家常常运用研究成果,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例如,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会心理学强调了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社区关系,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而在社会变革方面,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关于如何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策略,例如通过宣传教育来推动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转变。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改善。
无论是个体的人际关系,还是群体的互动,社会心理学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理论支持。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8讲人际关系
和他人在一起也可以起到社会比较的作用
选 择 与 他 人 等 待
高度焦虑
低度焦虑
3
B 克服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 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Weiss把寂 寞分为情绪性的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的寂寞:缺乏亲密关系可以依附所引发 社会性寂寞:缺乏社会整合感和归属感
三个成分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31
承诺 亲密 激情
随时间流逝,亲密和承诺支撑了婚姻
32
Lasswell关于爱情的观点
浪漫式爱情:爱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最典型的是一见钟情。 占有式爱情:对爱人有一份狂爱,容易忌妒,完全被对方迷住。 好朋友式的爱情: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自我展露成长起来。 实用式爱情:彼此都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 利他式爱情: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谅解。 游戏式爱情:玩弄爱情就象玩游戏一样。
29
Sternberg关于爱情的观点 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指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 承诺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
30
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 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完美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
25
自我展露的差异 文化差异:美国人倾向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 展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人自 我展露的范围则非常有限。
26
性别差异: 内容:男性讲自己的优势,女性谈自己的弱势 程度:女性自我展露的程度高于男性 结果: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亲密朋友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人际关系本章学习目标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爱情的类型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
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部分。
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
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基础。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个体性。
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
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社会关系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人们的社会关系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关系也在塑造着人们的心理。
首先,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揭示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关系是人们与他人建立的互动关系网,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友谊关系、恋爱关系等。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典型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比如,在家庭关系中,人们往往会存在亲密性、依赖性和冲突性等特点。
而在友谊关系中,人们会追求互惠、支持和分享等,同时也会遇到竞争和矛盾的问题。
这些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揭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个体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
个体的心理形成和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个体的自我概念、自尊感和归属感等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当个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时,会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
相反,当个体在社会关系中遭受排斥、孤立或冷漠时,会对其自我价值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双向的影响关系表明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
除了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也关注了社会关系对于群体行为和群体认同的影响。
社会关系中的群体行为可以是集体行动、社会动员或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群体行为往往受到群体认同和规范的影响。
当个体在社会关系中与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时,会对该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
群体认同也可以激励个体参与到集体行动中,共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这种群体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互为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课件第8讲人际关系
深化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 之间的情感联系逐渐加 深,他们开始更加深入 地了解彼此。这一阶段 的特点是更加频繁和深
入的交流与互动。
稳定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之间 的关系已经相对稳定。 他们之间形成了默契和 信任,能够互相支持和 帮助。这种关系可能持 续很长时间,甚至成为
爱情关系
总结词
爱情关系是基于深厚的情感、亲密的互动和承诺建立的特殊 关系,具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和相互依赖的特点。
详细描述
爱情关系通常发生在两个成年人之间,通过相互吸引、亲密 的互动和承诺建立。爱情关系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和依赖感,双方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相互支持和依赖,共同经 历人生的喜怒哀乐。
情感联系
在相互认知的基础上,人们会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 情感联系可能是基于喜欢、尊重、信任、同情等不同的情 感基础。
社会认同
当个体在行为互动中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时,他们可能会 开始将自己与对方的社会身份相联系,从而形成更加稳定 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发展阶段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初始阶段
05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影响
积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心理上的满 足感和幸福感,有助于缓解压力、增 强自尊和自信,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
消极影响
长期处于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可能会 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孤独 感等,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 量。
心理问题的成因
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疏离、冷漠 等不良状态,可能导致个体产生 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会关系的研究并不仅限于社会学领域,社会心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社会关系的途径。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维持。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关系的研究。
首先,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感受,从而理解社会关系的动态。
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比如他们的朋友、同事或家人。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与他人互动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
例如,经典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影响。
实验显示,即使普通人被放在扮演监狱典狱的角色下,他们也会逐渐表现出虐待和压迫其他人的行为。
这个实验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影响。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个体在社会关系中不仅表现出特定的行为,还经历着一系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倾向于根据已有的信念和期待来解释和理解社会情境。
这些信念和期待通常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它们影响了个体对他人和社交互动的看法。
情感体验方面,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情感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进一步地,社会心理学还探索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的机制。
社会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改变而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社会关系中的动力和机制,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维持。
例如,亲密关系研究表明,共享积极经历和情感互动对于维持亲密关系至关重要。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发现,人们往往更愿意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关系。
这是因为与相似的人交往可以提供认同感和亲近感。
总之,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以及对环境的反应进行研究的学科。
人们即使在单独存在时,仍然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社会关系因此也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关系定义为人际互动以及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关系。
社会关系涵盖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有对社会关系进行深刻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
社会关系与健康无论何时何地,社会关系都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大多数人都需要与其他人建立联系,通过社会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能向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对健康有重大影响,缺乏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可能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例如,社交隔离和孤独可导致抑郁症,焦虑,血压升高等健康问题。
在医学科学中,社交隔离甚至可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和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建立并维护健康的社会关系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社会关系与幸福幸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社会关系对幸福的影响也被广泛研究。
研究发现,与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比单独生活更能产生幸福感。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社会支持可以减轻我们遭遇负面事件的痛苦,并在经历压力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社会关系中的互惠关系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互惠关系指相互间帮助和支持的关系。
研究表明,互惠关系越多的人会更幸福,因为这可以提高合作和信任。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互惠关系对于个人的幸福和社会关系的健康至关重要。
社会关系与群体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一个人如何在小组和团体中行动。
群体行为和领导能力是许多组织和社会结构中的关键因素。
领导者通常会与外界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关系,并将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
团体成员的行为可以受到团体期望和群体压力的影响。
若是让一个人处于没有群体约束的状态下,他/她的行为将很有可能与整体行为不同,这种情况下的参与者人口逃逸行为、抵制行动、或者像谈过话面墙一样闭口不言也是正常的。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人在群体行为中受到群体压力和群体期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Riordan(2000)提出一个关于同质性的整合 模式
– 表层(surface-level)与深层(deep-level)特 性的相似性,通过影响人际互动这一中介机制, 进而影响个体效能。
团体中的个人 实际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知觉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爱的三角理论(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迷恋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亲密+激情+承诺)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空洞的爱 承诺 (只有承诺)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相似/吸引(similarity/attraction)
– 认为人口统计变量、态度及价值观等的相似性, 会提升人际的吸引与喜欢。即,由于个人之间 拥有相似的背景,具有共享的价值或相同的生 活经验,而容易产生互动,并强化彼此之间共 有的态度与信念。 – 相似形式相互吸引的主要来源,而高度人际吸 引的结果,则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频繁、 更容易产生高度的社会整合,并拥有维持团体 连带的高度渴望。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 人类学家Barbes(1954)是最早运用社会网络概念的学 者,他在对挪威某一渔村进行社会结构研究时发现: 从正式社会结构(社会阶级、职业、地位等)的角度, 无法了解整个渔村的社会结构;反而在以友谊、亲属 及邻居为关系基础,所形成的交会、工作、区位之非 正式、私人性互动网络,才能反映出整个渔村社会的 实际运作状态。
• 特定的童年经历∶如父母离异 • 自尊∶低自尊自信、不愿承担交往风险,而社会 关系不如意反之使人孤独 • 已婚不易孤独,但不包括不满意的婚姻 • 穷人比富人易孤独,休闲活动少,不易保持与他 人联系 • 年龄∶
– 青少年、年轻人易感孤独,老年人最低 – 18以下,79%;45-54,53%;55以上37% (Parlee,1979)
• 关系连带建立与整合的基础
– 同质性(homophyly)或相似性(similarity) – 相似性包括:外在属性、态度、行为偏好及价 值观等的雷同 – 外显背景(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 身份标签等)或态度相似的个体,容易相聚在 一起,经过互相影响的过程,使得彼此间的兴 趣、喜好、价值观等有更相似的倾向。
2 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
• Simmel
–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 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即为社 会网络关系。 – 当个人进入网络时,他不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 个点,而是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到现在的网络。 – 进入网络中的人们受到网络的约束,进入越多, 约束越多;同时,一个人主动参加很多群体的 时候,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的个性。
2 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
2.1 人类的亲和动机
• Atkinson(1954)、McAdams(1980)认为, 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
– 亲和需求(the need for affiliation)
• 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 亲密需求(the need for intimacy)
• 成人/青少年被试 随身携带呼机 早-晚 呼叫几次 填问 卷 在做什么 是否一个人 • 结果∶几乎3/4的非睡眠时间都和他人在一起
人际关系的作用(Wiess,1974)
• 依恋:形成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舒适感。 • 社会融和:具有相同利益和态度的感觉。提供伙 伴关系和从属感。 • 价值确定:与他人关系助己评价自己有价值、有 能力 • 稳定联盟感:需要时有人会帮助的认知。 • 指引:向顾问、老师、医生、朋友及其他人寻求 意见 • 照顾他人的机会: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现, 给自己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 其他好处-身心健康(单身与寿命)
第八讲 社会关系
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
Social thinking •How we perceive ourselves and others •What we believe •Judgments we make •Our attitudes
Schachter(1959)的实验
• 结果
– 在高度焦虑时,人们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而 在低度焦虑的情况下,人们却更愿意独自等待。
2.2 为了克服寂寞
• 寂寞(孤独感)
– 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成分时所引起 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分为:
• 数量缺陷∶朋友少,达不到期望数 • 质量缺陷∶关系肤浅,达不到期望程度
社会归类理论
• 社会归类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 根据社会归类论及社会认同论的逻辑,个人会通过与 他人进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来维持个人 的自尊,并满足个人的自尊需求。为了方便进行比较, 个人必须利用显著的特性,将自己与他人归于不同的 社会类别,并通过此一自我归类的例程来界定自己。 此历程使得个人能够从社会认定来定义自己,让个人 觉得自己属于某一社会类别或某团体的一员,以有别 于其他团体的成员(Tajfel & Turner, 1986)。
中介机制 喜欢/吸引 社会认同 社会归类 •刻板印象 •偏见 •绩效压力 行为整合 •冲突 •沟通 •凝聚力 •社会互动
效能 组织承诺 离职意愿 离职/缺勤 决策 工作满意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绩效
部门、工作团体、计划团队、产业、 组织、高阶管理团队、权力结构等
图:与他人相似性对个人效能的影响(Jiordan,2000)
1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
• 社会网络
– 一群组的点(包括个人或组织),透过一套特 殊形式的社会关系(如友谊、买卖、相同的会 员身份等)所形成的连结。 – 一组连结着一组行动者的社会关系。 – 三个要素
• 行动者(actors),即结点(nodes • 关系内容:亲密、支持、交往、咨询等。 • 关系连带(tie)
个人特质
接近性 影响人际 吸引的因素
相似性
熟悉性
互补性
5 亲密关系
• 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 零接触→知晓→表面接触→共同关系
• 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这 种关系即为亲密关系。
爱的三角理论(Sternberg,1986)
(-)
•团队吸引力 •承诺 •满足成员需求 •社会整合 •问题解决 •执行能力
图:成员歧异度对团队历程及绩效影响的整合模式(Williams & O’Reilly,1998)
• 规范性成分
– 指在社会网络或关系连带中,支配行动者行为的规则、 责任及制裁。 – 规则及责任决定并指导了互动行为;制裁则加强了责 任的作用 – 信任与互惠是社会网络中最重要的规范。Coleman (1990)认为密集的网络代表了更为互惠的关系,这 些关系进而提升了信任。换言之,一个基于信任的网 络,可以进一步促进行动者间的相互责任、规范及制 裁,从而赋予行动者更大的权力(power)。这种权力 类似于Raven(1959)的奖赏权、专家权及参照权, 前两者展现在资源的拥有与控制上,后者展现在对他 人态度与行为的态度影响上。
White, Granovetter等人的社会网络理论
• White, Granovetter等人
– 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连结,视为客观 存在的社会结构,并分析这些连结对人与组织 的影响。经济活动是镶嵌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 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理 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内容和形式。 – 该观点有别于地位结构的网络结构观,并不强 调个体的特征,而着重于个体于其他个体间的 关系,并根据互动关系区分成种种不同的网络;
Schachter(1959)的实验
• 实验程序
– Schachter告诉女性被试,她们要参加一项电击 如何影响生理反应的实验。 – 在“高焦虑”组里,被试被告知电击很痛但不会 对她们造成伤害;“低焦虑”组的被试则被告知 电击就像打针一样只有一点痛。实际上她们不会 受到电击,实验者只是想让被试相信自己不久将 会受到这样的电击。 – 之后,Schachter告诉被试由于实验用的仪器还 没有装配好,请她们等10分钟。并且告诉被试她 们可以自己单独等,也可以与其他被试一起等。
• 所有爱3部分组成∶
– 亲密∶感到亲近、相互关联。包括对爱人赞赏、 照顾爱人的愿望 核心 – 激情∶爱情关系带来的强烈情绪体验的驱动力。 外表吸引力、性吸引力最显著 需要得到关爱、 照顾;需要满足自尊;需要控制等动机 – 承诺∶2含义。短期内∶指爱一个人的决定。 长期关系∶维持这种爱的承诺 最理性的成分
基本理论
对团队历 程的影响
调节变量
对团队绩 效的影响
任务互依性 信息与决策 (+) •认知历程需求 •增加问题解决视野 •精细的分析 •问题解决能力 •增加信息获得能力 •较佳的信息使用 (+) (+) 社会归类 (+) •内团体/外团体偏差 (+) •冲突 团队成员 •沟通困难 歧异度 •刻板印象 •党派之争 •认知偏差 (-) 相似/吸引 •吸引力 •喜欢 •自我确认 (+) •团结 •有效沟通 •凝聚力 (+) 共同目标 与 集体文化认同
• White, Granovetter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