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走向

合集下载

独立制从属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

独立制从属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

独立制从属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摘要教育管理体制简称“教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教育管理体制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制约,随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教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

时至今日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主题,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本论文将通过两方面的问题来阐述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对我国目前的教育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通过学习借鉴西方教育中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给出了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些办法。

其次分析了我国教育权力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教育体制改革关系到国计民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权力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

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但是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依然很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混乱在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上,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是从属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构与一切政府机构都是从属关系,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的其他专门性职能管理机构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平等的关系。

在实际运行中,教育行政机构相对于政府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而言,其地位低于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这影响了教育行政组织职能的发挥及教育行政效率的提高。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总体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形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对国家发展面临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

主要表现为:站在了新的起点、明确了新的方向、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动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

第二,现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渠道。

第三,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由大到强”、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方向。

第一,深化了教育在科学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强调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强国必先强教。

二是突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意义,提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突出了教育的民生意义,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反映了富民强国的思想。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从历史演变、存在问题、改革措施、效果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景仍然光明,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有信心让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和有效。

【关键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背景、历史演变、存在问题、改革措施、效果、展望、重要性、必要性、前景1. 引言1.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一是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他们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提升社会地位。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压力。

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制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三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平台,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1.2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组织和管理保障。

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调控,行政管理体制能够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稳健运行,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只有保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健康、高效运转,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自19世纪末,中国国力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后续的民主政治运动、反侵略斗争等各种历史因素,都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制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一、传统教育制度的瓦解早在清朝末年,新式教育已经开始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之外逐渐形成。

然而对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十分深远。

传统儒家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仍未建立。

同时,晚清政府的腐败与日益沉重的民负担,也使得教育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关注。

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政治军事压迫等,也使中国的教育面临巨大的负担。

二、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带动了民主思想的飞速传播。

1912年,民国成立,也标志着新文化的全面发展。

各项学术研究、思想创新、教育机构的发展,都在迅速推动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向现代转型。

1928年,蒋介石新政府开始全面实施国民教育,建立全民教育制度。

原有的“私塾”、官办学校或小学等教育形式得到真正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成立,为今天中国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政府开始调整教育政策。

1985年,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车后留力成为关键。

但这个改革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此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比如普及了初中,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而高校的教育也实行了有别于过去的学院制。

同时,电脑、信息产业、商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也需要教育改革的加速推进。

2006年,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四、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教育管理机构是保证新时期教育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至2002年,我国陆续实施了教育集权、相对分权、事权下放三轮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

“责任主体清晰化”,“事权下放”,“分级管理”,“管理中心化”,“事实求是”,“办学自主”成为后来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摘要: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儿童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特征日趋明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学制;一体化;终身化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它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校教育制度是伴随着学校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着持续而深刻的变革,教育领域亦是如此。

目前,学校教育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开放性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作出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服务社会是教育的重要职能。

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教育作用于社会最基本的表征。

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由于剥削阶级垄断教育使得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教育目的也主要局限在政治范畴,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相对较低,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并不紧密。

历史发展到近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空前加强。

机器大生产的普遍化,迫切需要相应的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者,这使得接受教育成为个体的必需,成为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要点”[],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更加紧密。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简要回顾-最新文档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简要回顾-最新文档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扼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一个基本适应当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有用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逐步确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恢复与调整阶段“文化大革命”后,国家一方面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另一方面开始着手恢复高等学校的工作。

之后,开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指出: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应根据与面向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

面向全国和面向地区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少数院校可由国务院有关部委直接领导;多数院校由有关部委和省、市、自治区双重领导,以部委为主。

面向本省、市、自治区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原则上由本省、市、自治区领导,有关部委要给予支持。

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党组《关于建议从头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肯定了1963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的试行效果,重申其基本精神和各项主要规定仍然是适用的,并要求各地研究执行。

此后,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对各自所属的高等学校的领导关系进行了调整,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

至1981年,全国有高等学校704所,其中由国务院各部委领导管理的有226所,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管理的有38所,由省、市、自治区领导管理的有440所。

该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严重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部属或地方的高校都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科的交流与发展,并最终形成“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弊端。

二、改革思路的酝酿起步阶段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总述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

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

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

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

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

近年教育管理体制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

学校制度改革

学校制度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1. 加强义务教育: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首先强调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普通小学招收6~7周岁的儿童入学,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修业年限5~6年,实行一贯制。

成人初等学校主要学习语文、算术两科,扫盲识字班吸收文盲、半文盲入学,以学会1500~2000个常用字为扫盲标准。

2.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我国在中等教育阶段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改革1.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稳步推进,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这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 重视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我国还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为成年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三、激发公办学校办学活力1. 政校关系理顺:针对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问题,我国通过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理顺政校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2. 学校自主权保障:确保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接得住、用得好,构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制度环境。

四、中考改革1.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国在中考改革中,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克服唯分数论。

2.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推广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五、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 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2. 考试科目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全科开考。

总之,我国学校制度改革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中考改革、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学校制度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摘要:目前来说,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与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两项,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支持,这样才能够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组织以及协调。

比如说学前教育阶段,就需要有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够使这一阶段的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进行改革及改革方向在哪里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问题;挑战;改革方向引言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进行更有效的学前教育管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有关问题,要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还是有着不少的问题的,比如说没有进行清晰的职责定位、合理的安排管理人员、缺少完善的督导制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首先就是体现在至少清晰的总体定位上,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样的变化对于学前教育管理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的,政府没有明确他们的职能,相互之间推诿责任,不重视学前教育。

而且各级政府也没有明确他们的职责,没有清晰的进行部门权责的分配。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前教育没有进行明确的职责定位,政府有关部门,他们在职责上有着错位或者缺位的情况。

没有清晰的划分,各个部门的全责,缺少合理的部门配置规定,还会有多头管理、权责交叉之类的问题。

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系统化的工程,要想使其实现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很多部门的支持。

目前来说,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管理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虽然也有相应的制度,但大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去进行落实,也没有建立起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可是在基层并没有完全的去落实,部门间也没有进行协调,无法统一的发挥作用,没有建立比较健全的部门协同机制[1]。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摘要:在当代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正在不断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于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发展,更是越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既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又是推动培养儿童健康发展向前发展有力抓手。

通过建立完善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民素质,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若干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人员设置、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

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政府职责;权责配置引言:自《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很多民办学前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在这些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原有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充分暴露出政府职责定位模糊、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之间产生权责配置随意性大、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缺失、没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新课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也进入了改革新阶段。

1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1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未理顺,政府职责定位不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改革。

然而,学前教育管理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政府未能根据市场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错失了改革最佳时机。

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学前教育没有充分认识,而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在政府工作中忽略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配套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有松懈,甚至发生责任落实不到位、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王佳提纲:1、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2、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方向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现行教育行政管的优缺点,进而对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为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改革要从职能改革,管理模式改革以及社会化办学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不管对哪一类教育哪一类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政事不分,事权分离;包得过多,统得过死。

1、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a、在我国沉重的教育负担情况下,需要用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问题,我国基本扫除了文盲,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以上,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也达到7%左右,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如果没有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管理,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是很困难的。

b、由于有了集中统一管理,各类教育,各类学校,都能够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

基本的教育秩序、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2、这一管理模式的缺陷:a、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看:由于政事不分,政府包揽了学校大量事务,该管的没有精力管,也没管好,不该管的管不好也管不了,容易造成事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由于大权在握,弄不好还会产生腐败现象。

由于政府包得太多,学校缺乏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奉命行事,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

由于一个标准办学,学校千篇一律,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成长。

b、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看:由于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也不利于形成多元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鉴于此,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

二、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行政管理体制僵化虽然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但是由于长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呈现统制划一的特征,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正是由于这样划一的僵化的官僚的行政管理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历史进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概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开放初期的教育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制度,并逐渐引入这些观念和制度。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制改革:中国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学制模式,从传统的科举制度转向了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主要阶段的学制。

2. 教育机构改革:中国开始兴建现代化的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此时期兴办的一些重要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

3. 教育理念改革: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

在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普及教育:中国大力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2. 重视师范教育:中国注重培养教师队伍,建立了一批师范学院,确保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保障。

3. 科学教育体系:中国开始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推动知识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1978年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教育:中国开始推行多元化的教育体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的教育。

2.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

3. 教育资源优化:中国致力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公平性,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4. 国际教育交流: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推动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方面,是带有高等教育的全局性、整体性的制度,涉及政府、社会、高校三方,支配着高等教育的全部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管理体制又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经过多次权力上收与下放,现在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其中值得令人反思的教训和经验也不少,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比,还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上的越位、缺位、不到位2.1.1 管理方式越位、管理理念陈旧从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看,中央拥有对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最大权力,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职能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高等学校实施分级管理,实质上这种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还是没有摆脱计划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对于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全能政府”的影子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权力运行方式仍然存在,服务职能弱,服务理念缺乏,直接造成了管理越位。

例如,在很多方面,直接管理高等教育的仍然是行政审批方式,这样不仅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相冲突,而且也会因为管理部门的判断和决策的失误导致压抑教育主体参与市场运行的积极性,同时,还可能因为管理人员的行政能力而出现损害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问题。

2.1.2 政策法规不到位、操作困难近二十多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诸多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与现实的需求还是有明显的缺位问题,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法规甚至存在空白。

另外,我国的多项教育法规制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其调控乏力;一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最终被曲解或执行严重变形,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屡禁不止,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得不到维护。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总述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

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

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

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

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

近年教育管理体制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

其中,有关学校部管理的部分包括了学校部的领导体制、学校人事制度、学校分配制度、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置等容,一般称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发展必需的条件和支撑,加强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寻求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变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是有意义的。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问题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经历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实行的基本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的体制,受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垂直式的管理倾向非常显著,地方的分级管理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体现。

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先后实行的学校部领导制度有:校务委员会(1940年-1952年)、校长责任制(1952年-1957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年-1963年)、地方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度(1963年~1967年)、学校革命委员会制(1967年〜1978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1984年)。

计划经济下的学校管理体制也是有优点的,如高度的集中和统一,要求规、明确;缺点就是学校依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少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和协调,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特色。

我国国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极不相同,加之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长时期单纯推行大一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会带来很多弊病,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在遵循中央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行地方负责、分散和分权管理的新模式。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学-第四章-高等教育制度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学-第四章-高等教育制度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学-第四章-高等教育制度[单选题]1.在硬件方面,基本的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江南博哥)杂”B.“现存即合理”C.“教育受制于社会”D.“突出差异”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在硬件方面,基本的逻辑是“越发达,越复杂”。

[单选题]2.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杂”B.“现存即合理”C.“教育受制于社会”D.“突出差异”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

[单选题]3.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

A.政府和社会“双主体”办学B.政府、非营利部门和营利部门“三主体”办学C.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D.政府和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单选题]4.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多少时称为大众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A.15%~50%B.20%~55%C.25%~60%D.30%~65%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时称为大众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单选题]5.董事会制的优点是()。

A.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B.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民主管理C.决策程序科学,决策质量有保证D.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董事会制的优点是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单选题]6.校长负责制的优点有()。

A.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B.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民主管理C.决策程序科学,决策质量有保证D.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校长负责制的优点有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

[单选题]7.第三方评价采用的是什么权力()。

A.行政权力B.市场权力C.自治权力D.教师权利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第三方评价采用的是市场权力。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

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

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

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进行的。

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制度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原有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二、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标的改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标也发生了改革。

原来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劳动力和接班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

从原来的一级一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变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体制。

3. 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原来的课程设置比较固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注重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

4. 教育评价的改革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对教育评价进行了改革。

原来的教育评价比较单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评价更加注重质的评价,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反思和持续改进。

三、教育制度改革的影响教育制度改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教育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从原来的封闭式管理走向了开放式的管理,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其次,教育制度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改革后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的走向————————————————————————————————作者:————————————————————————————————日期: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总述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

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

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

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

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

近年教育管理体制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

其次,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同一也逐渐走向分离。

过去,在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中,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由政府任命的学校领导基本上都是同一的。

如今,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体制外不同的举办主体,而学校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便带来了三者之间的分离和差异。

这有利于更好地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教育,有利于调动办学者的积极性,但它同时也向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难度。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转变这里所讲的“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分别指的是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及总的数量,和社会各个层面在上述种类和质量方面对教育的需求。

这一走向表现为:社会的教育需求逐教育管理体制渐从完全由政府提供的教育供给的约束和控制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教育供给本身也呈现出多元的状况。

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利益主体,有了相应的利益驱动和约束,成为教育需求的现实主体;而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招生及毕业分配制度等改革,也使得教育,尤其是非义务阶段的各种教育,与人们的自身利益有了内在的联系,并促使个人在教育需求上有了更为实际和主动的选择。

总之,上述三个走向基本上是围绕着改变过去教育管理权限高度统一和过度集中的现象而展开的。

而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职称职务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经费结构及管理的改革等,则是从不同侧面进一步具体地反映了上述三个走向。

编辑本段取得成就第一,由于降低了管理重心,使教育活动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相结合,从而直接带来了两个好处:首先是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人们发展教育与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的支持机制,扩大和增加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其次,教育本身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使教育获得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由于缩短了各种信息流动、反馈和转换中的时间与空间,增加了管理的直接性和决策的针对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的管理成本和费用;另一方面,学校的布局、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也可比过去较好地适应本地区要求。

教育管理体制第二,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高等学校的深化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了高校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第三,学校举办者的分化,以及管理者与举办者、办学者的相对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和支持办学。

近年来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私立学校的出现,以及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兴起,已成为我国以政府为举办主体的正规学校教育的极大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办学的压力,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不断扩大的教育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们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上的某些试验和创新,也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

由此,一种多元的办学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第四,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分离,也从某些方面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因为各个地区和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教育需求,以及个人在利益驱动下的不同选择,都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在量、质、类等方面对教育的需求,并逐渐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尤其是私立学校和各地举办的非学历性高等教育,正是在这种不断膨胀的教育需求的刺激下出现的。

而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取向与政策行为,也不得不更多地考虑现实教育需求的状况与倾向。

同时,这种相对分离还能够较好地为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可能性。

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作为行政附属的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工作逻辑,激发学校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学校更贴近现实和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编辑本段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首先,由于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和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中央政府关于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布局、规模与宏观结构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教育、满足局部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与学校自身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正逐渐成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擅自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收费标准:有的则对各项教育经费进行挪用和截流,以致于造成大面积地拖欠教师工资,严重冲击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学校为了克服办学经费,尤其是公用经费的短缺,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办学条件,兴起了经商的热潮,导致学校行为的市场化倾向;有的学校则违反政策,滥发文凭;有的中小学则凭借自身的优势,招收“议价生”和“高价生”等,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宗旨。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滑坡,涣散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其次,由于原有体制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等大量涌现,如何使政府办学和非政府办学这两类具有不同资源基础的学校协调起来,并使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各种原则、政策得以全面贯彻,也成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的学校为了尽快地收回建校的投资,过高地收取学杂费;有的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作出了与国外“接轨”的允诺;还有些学校利用种种机会和可能,变相地侵占公立学校的资源,等等。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领域中无序现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尚未形成对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有效管理,包括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缺少适当的制度规范和有效的手段等等。

最后,由于学校举办主体的多元和各个地区、部门与个人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需求的主体,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相对分离也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对教育宏观调控的难度,在某些层次的人才供需之间,也已经产生了矛盾和不平衡。

显然,上述种种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已经成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但必须指出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本身在结构性实体要素、功能、资源及各种关系方面的分化,以及由分化引起的冲突,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社会环境,确定某些既定的外部因素,找出那些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和人为因素加以调整和改变的方面,从而逐步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机构少而精、法制化水平高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较精简。

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英国教育育部门的事宜。

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实行的是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各方代表组成的校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

校长是学校首席行政长官,向校董事会负责,执行校董事会的决议并主持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

英国的教育管理法制水平比较高,首先表现在教育法规体系非常健全。

目前,仅联邦议会颁布的全国性教育法规就有20多种,此外,地方议会和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几乎覆盖了教育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次,全民教育法制观念强,知法守法己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英国,谁如果不按照法律行事,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严重的要受法律制裁。

再次,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行为和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明显呈现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相当明确。

在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的情况下,市、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绝对不能随意插手干预学校的管理工作。

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行为也都十分规范,很少出现违规的人和事。

美国教育管理体制层次少、社会监督力度大美国的教育行政实行地方分权,中央虽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了教育部,但机构简化,人员较少,主要起规划、指导和协调作用。

在中央与州两级管理中,以州为主。

中央除立法和拨款外,不干涉地方的教育行政事务。

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的关系中,强调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课程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与评估,提出改革建议;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拨款标准;校长的选拔、任用、考核和培训。

州和学区的教育机构比较简单。

州一般设教育委员会,由10名委员组成,其中5名由该州有影响的公司、单位和学生家长推选,另5名由州长指定。

由教育委员会提名并投票选举产生一名教育专家组组长,组成公立学校办公室,相当于中国的教育厅、局,领导全州教育的业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