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学案 带答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1、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检查预习见课件●课堂练习:一、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答案】rèn hèjīběn shuāng chèn kuìsǒu yōng shuò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答案】赞同;苦于;哪里;愁;交换;黄河;水的北面;即使;穷尽;匮,缺乏;三、填空(1)本文作者是 ______,名______,又名______,战国时期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郑国人,与郑穆公同时。
其学本于_____、_____ ,主张______。
所著《列子》一书早已散佚。
【答案】(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2)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4)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通_______ 词义:_______【答案】(1)反通返,往返。
(2)亡通无,没有。
(3)厝通措,放置。
(4)惠通慧,聪明五、、语段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导学案与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 课型:阅读课...... 学习时间:..... 班级:... :.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 【知识...】. 1...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 2...文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魁.父(kuí)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在课件】t>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1、文体链接: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学习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方七百里,高万仞河阳之北...3、问题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3、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问题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愚公移山 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自主预习案】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______2、列子名__ ,____ 人,____ 代表人物之一.3..寓言就是__ 的一种文学样式。
其主要特点是___4.读准字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厝()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河阳之北()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如《夸父逐日》2.御寇郑国战国前期道家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4. Rèn chéng sè yū hé běn chèn kuì wú cuò5.赞同苦于况且愁交换的增加连—都顽固即使尽【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故事1、读一读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
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第-课时)--答案————————————————————————————————作者:————————————————————————————————日期: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4-65课时)课题:22.愚公移山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1、新课导入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1、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愚公妻子邻人之孀妻弱子智叟操蛇之神天帝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
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愚公移山》导学案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篇故事,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愚公的老汉,他和他的儿子们在一座山上居住,并且他的家园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让他和他的家人出行十分不便。
于是,他决定动手移山,他和他的家人不分昼夜地刨山挖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座高高的大山终于被移除了,他们终于可以感受到通往外界的道路。
该故事的深层含义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愚公移山》呢?以下是一份针对该故事的导学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篇文学作品。
前置知识本课通过引入“愚公移山”,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传说中讲述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和努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一些背景信息,包括作者、时间和地点等。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寓意。
2. 发掘该故事中的文学细节,如形象、语言、人物塑造等。
3.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发掘故事的内涵以及体会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鼓励。
教学过程Step 1:故事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述来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简要描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突出的要素和暗示的精神内涵。
Step 2:内容分析将《愚公移山》的内容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在分析故事情况的同时深入了解故事表现的精神。
第一阶段:描述愚公家中的情况第二阶段:愚公决定移山第三阶段:老百姓的反应第四阶段:愚公的半个世纪Step 3:语言形象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描写,让学生了解这些描述的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语言和形象,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Step 4:课外思考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愚公移山”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意义和作用?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如此受欢迎和广泛传播?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反馈和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则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
据《列子》记载,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另一座叫南山。
每逢风雨大作,山上石头滚落,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愚公心中受尽煎熬,恨不得将两座大山挪开,以便安居乐业。
愚公的邻居们看到他这般奢望,纷纷劝阻他放弃,但愚公却坚定地说:“就算我死了,我的儿孙也会继续移山。
这座山虽大,但总是可以逐步移动的。
”于是,愚公开始每天挑着麻袋,带着孩子们,不分昼夜地去山下挑土石,填塞山洞,准备将山移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进行导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下面,将提供愚公移山的导学案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热身动画: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入教师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的坚持和努力精神。
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是如何坚持不懈地移山的?三、分组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下问题: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能从故事中学到什么?小组讨论结束后,让代表小组的学生发表意见。
四、展示结果请各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愚公移山故事的启示:不怕艰难困苦,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目标。
五、活动设计设计手工活动或小组合作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比如制作愚公移山的手工模型,或者进行团体接力游戏,体验团结合作的力量。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愚公移山》故事的导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孩子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导学案及答案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名师制作】《愚公移山》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23.《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陈磊审核人:陈振华教师寄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能流畅地翻译全文。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及其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一、文本链接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积累运用1.你能读准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吗?万仞()箕畚()荷担()冀州()穷匮()始龀()惩()孀妻()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的意思。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杂然相许()甚矣,汝之不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四、问题探究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有何用意?2、智叟和愚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作者对他们各持什么态度?你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深意?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五、拓展延伸在现代社会“愚公移山”的精神还重要吗?你还赞成愚公的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
部编新语文22 愚公移山 导学案(有答案)
22 《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自主预习案】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2、列子名,人,代表人物之一.3..寓言就是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4.读准字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厝()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如《夸父逐日》2.御寇郑国战国前期道家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4. Rèn chéng sèyūhéběn chèn kuìwúcu ò5.赞同苦于况且愁交换的增加连—都顽固即使尽【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故事1、读一读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2、辨一辨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其如土石何()方圆当时将况且连增加顽固本来无逃亡人称代词疑问代词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甚矣,汝之不惠d告之于帝(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3.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提示)(二)析人物1.找一找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明确:(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2.辩一辩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①.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明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明确:智叟:目光短浅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三)悟主题1..想一想:看了愚公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想法,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明确:(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2.悟一悟: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道理?明确:(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四)品手法1.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明确: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2..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谈一谈有人说愚公笨,这种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明确;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2. 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目,写一篇读后感【拓展检测案】[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1..解释①箕畚:②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越明年2..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2.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二、课外语段阅读溪水与石头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成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石头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溪水说:“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宁可粉身碎骨!”说完,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1..文中表明溪水绝不绕道的坚定态度的三个词语是:2..用文中的语句填写石头阻挡溪水,最后的结果是:3.用“——”在文中画出和下面一句话互相照应的句子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5.你认为石头象征什么样的人?答案:1.粉身碎骨,挺身向前,前赴后继2.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3.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4.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或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5.象征狂傲、固执、逆潮流而动的人。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以君之力。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语文- 课时:第X课时- 教材版本:XXX教材- 课文:《愚公移山》二、研究目标-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言意义-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和勇气品质三、导学过程1. 理解寓言的意义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表达道理和启示的文学形式。
请回答以下问题:-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寓意?- 愚公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理解关键词语请解释以下关键词语的含义:- 愚公- 移山3. 理解重要句子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能滋润千里之区" 是什么意思?-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是什么意思?四、导学答案1. 理解寓言的意义-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
- 愚公的行为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2. 理解关键词语- 愚公:表示一个愚笨而却有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精神的人。
- 移山:象征着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
3. 理解重要句子- "能滋润千里之区" 表示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开始时只能取得微小的进步,但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表示虽然目标看起来很遥远,但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前行,终究能够达到。
五、研究反思请回答以下问题:- 在研究《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向愚公研究?六、作业请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阐述你如何通过坚持努力克服它们的经历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1.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 ) 惩.( ) 塞.( ) 迂.( )荷.( ) 箕畚..( )()孀.( )妻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迂: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损:始龀:寒暑易节易:彻:何苦不平苦:(2)通假字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之:出入之迂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汝之不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跳往助之:人称代词,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感其诚:他。
其如土石何: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聚室而谋:而山不加增:于:达于汉阴:告之于帝:(4)古今异义阳古:今: 阴古:今:指古:今:曾古:今:诸古:今;荷古:今:毛古:今:息古:今:虽古:今:已古:今:(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帝感其诚感:毕力平险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朗读指导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整体感知(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哪几幅图画?(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合作探究】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4.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5.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6.主旨探究(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拓展延伸】1. 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2.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
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
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
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
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
”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
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
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
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
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
愚公之为,何愚之有?”【板书设计】移山之因:塞、迂山高困难(自然)路遥决心之大移山过程方法原始妻子献疑冲突(人为)坚忍不拔智叟讥笑责难移山结局:无陇断焉【教(学)反思】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他。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感其诚: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于: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5)古今异义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阴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指古:直,一直。
今:手指。
曾古:乃,并。
今:曾经。
诸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荷古:负荷。
今:荷花。
毛古:草木。
今:毛发。
息古:叹气。
今:休息。
虽古:即使。
今:虽然。
已古:止。
今:已经。
(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翻译下列句子。
(1)你太不聪明了!(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5.整体感知(1).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合作探究】1.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4.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5.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6.主旨探究(1).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拓展延伸1. 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而且并不是“移屋”。
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的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和本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曾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