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史实
代表人物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Fra bibliotek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
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超过前代,南宋时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国际大游历家的出现
汪大渊、郑和等
元朝汪大渊、明朝郑和等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玄奘西行印度
玄奘
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传播
遣唐使的往来
-
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等
宋元时期
海上贸易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 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 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 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 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 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 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 亦不赀(赀:计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和下西洋
目 的
性 质
西方远航
宣扬国威,加强与外国联系, 开拓市场,攫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取暴利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 资本主义海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外殖民活动
影 响
原 因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促进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加强了 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 世界各地的联系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西方为资本 ”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 原始积累所 驱动,远洋 力 航海事业蒸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蒸日上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思维拓展: 奢侈品为主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 的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概况
古代史专题(对外关系史)一、专题预览(南方凤凰台P19)二、考点回放三、知识梳理一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概况(1)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史实:(1)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2)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3)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
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特点: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对外关,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史实:(1)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2)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3)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4)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趋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
在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平交流与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常以“天下大同”、“万邦来朝”为思想基础,追求和
平交流。
多数外国朝贡系统的建立,缔结的通商条约,都是建立在推
崇和平外交的基础上。
同时,也从中获取了珍稀物产,如马匹、石榴、胡姬花等。
二、军事征讨与领土扩张
中国古代也曾进行过多次的军事征讨,扩张领土。
例如,秦始皇
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进行过多次的北伐,将边疆拓展至黄河以北。
汉武帝时期,曾派将军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除了贸易和征讨,中国古代官员、学者、僧侣们也前往许多邻近
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唐朝时期,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孙思邈、扁鹊等名医把中医传向周边国家,传播了中华文化,式
微至今。
四、扶持友好国家政权
中国古代统治者有意朝贡建交,旨在巩固友好国家的政权。
如唐
朝兴建的安南都护府,后来撤掉,处理善后事务,也是源于支持并维
护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政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趋势多样,以和平交流和文化交
流为主。
同时,军事征讨、领土扩张和支持友好国家的政权,也曾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古代人们始终重视着友好交往,不仅在国内建立了和谐社会,也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寻求友好合作。
以下是几个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商品交流,也带来了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古代中国丝绸的出口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吸引了来自欧洲、中东等地的商人。
东西方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唐朝与突厥的友好交往
唐朝与突厥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双方在交往中保持了友好关系。
唐朝的皇帝派遣使节前往突厥,与突厥的可汗进行友好交流,建立了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
双方通过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唐朝还与突厥进行了政治联姻,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宋朝与南海诸国的友好交往
宋朝时期,中国南海沿岸的各国与中国保持了友好关系。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南海沿岸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使
得两国之间的经济得到了繁荣。
此外,宋朝还与南海诸国进行了文化交流,各国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得到了互相影响与发展。
以上是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一些事例,这些交往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友好交往的实施需要双方的互利互惠,以及相互尊重与理解。
只有通过友好交往,才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发展。
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友好交往的传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一、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的外交政策。
古代中国在与外国交往时,不仅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还与丝绸之路沿线的西方国家、东南亚国家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往来。
这种多元化的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开放和包容态度。
二、和平共处的原则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二是和平共处的原则。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共处,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矛盾。
中国古代通过与邻国签订和平条约、互通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维护了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三、礼仪之邦的形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三是礼仪之邦的形象。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将其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
在外交活动中,中国古代官员会严格按照规定的礼仪程序展开外交活动,以展示中华文明的高度和国家的尊严。
礼仪之邦的形象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
四、文化交流的推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四是文化交流的推动。
中国古代积极推动与外国的文化交流,通过外交活动向其他国家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例如,中国古代向周边国家传播了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并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到了西方国家。
这种文化交流的推动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
五、权谋外交的运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五是权谋外交的运用。
中国古代外交活动中普遍运用权谋手段,以实现国家的利益和目标。
例如,中国古代常常利用婚姻联姻、赠送珍宝和宴会款待等手段,拉拢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也会采取军事行动或经济制裁等手段,以维护国家的权益。
这种权谋外交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之六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中国古代在与外国交往时,注重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同时,中国古代还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方式
(1)民间或官方的贸易往来,如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
(2)其他国家往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唐朝时期日本的造唐使
(3)宗教方面的交往,如玄类西行、鉴真东渡。
本题是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中国始终坚持友好的对外交往方式。
货物交换,互通有无,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民间,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互派使节,相互拜访,有些带有政治、军事、文化上的需求,这是友好国家之间常见的一种交往形式,如张赛出使西域、日本的遣唐使等等,直接拜访,介绍本国情况,并交换物品,提出友好交往的建议,如出使夜郎国、郑和下西洋等等,民间或者带私人行为的交往,如玄奘取鉴真东渡等等。
联姻,如文成公主吐蕃和经、亲、王昭君和亲等等。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古代对外交往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4)1972年,中日建交 3.20世纪90年代 1997.7.1 香港回归 1999.12.20 澳门回归 意义:洗血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
4.21世纪(新世纪)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承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根本);
统治者的妄自尊大; 表现: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
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 由开放到闭关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西汉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
欧洲(大秦) 条件:张骞通西域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对外交通路线特点: 以陆路交通为主
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唐朝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1)玄奘西行
时间:贞观初年
贡献: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6.留给我们的启示: 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在国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1.货物交换: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交往方式,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以及
民间间的物品交易。
这种形式的交往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互派使节:友好国家之间会互相派遣代表进行正式的访问和文化交流。
这些
使节可能携带有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任务,有时还会带来留学或者贸易的机会。
3.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中国与亚洲、欧
洲、非洲的部分国家,推动了直接或间接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陆路运输,而海上丝绸之路则利用海洋力量,两者都对古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宗教方面的交往:宗教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玄奘
西行和中日佛教交流,鉴真东渡和唐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都是通过宗教这一平台进行的。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考察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但是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以及文化交流等。
这些对外交往不仅是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进行考察。
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中亚以及欧洲的重要贸易路线,涉及面广泛,贸易品种众多。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是一种东西方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的重要方式。
据史书记载,最早于公元前130年左右,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事川至今的中亚草原,开辟通往西北的新道。
张骞所到达的地方有一种叫做“长安绸”的贡品,是由木棉纱织成的丝质物品,自此传入了中亚地区。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丝绸之路逐渐发展起来。
这期间,交流渠道逐渐丰富,从最初的丝绸、茶叶、铜器、玉器等商品,逐渐涉及到了文字、哲学、印刷术等文化领域。
丝绸之路的贸易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
二、海上丝绸之路除了丝绸之路之外,中国在古代还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
自唐代以来,中国各朝代都开展过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达到高峰时期。
唐朝遣使与外国交往,建立了馆阁机构,称为“群牧司”,收容东南亚各国外交使臣及外国留学生。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如火如荼,海上商贸、造船技术、港口几经改建,举世瞩目。
在宋朝时期,南宋的领袖们重视陆海贸易的发展,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并且加强了对东南亚、南亚、中东、东非、地中海地区的商贸往来。
宋朝的贸易海运术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扩大了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包容和融合。
三、外交典礼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对外交往形式是外交典礼。
外交典礼是历史上各国政治、外交活动所采用的一种常规仪式,体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在中国古代,外交典礼表现得尤为突出。
外交时,中国会将各种华贵礼器作为贵重的礼品赠予外国使节,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展示中国文化和技术的高超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侵略,起过一定自卫作用。 (1)积极影响: 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学习西方,逐渐落伍。 (2)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史实 西汉 丝绸之路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前期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 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 司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 之战、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图说历史
图中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为唐朝的 对外交往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知识梳理
材料: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 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发达, 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 (二)唐朝的对外交往 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各国的 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 1、主要史实 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 的大都市。 (1 )传播唐朝文化—— 鉴真东渡日本、 唐朝时期,与中国往来的国家发展到 70多个。 日本遣唐使来华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外 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很 (2 )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 玄奘西游天竺 多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动机上有何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 强中国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 拓市场,掠夺财富,属殖 民扩张活动。
知识梳理
(四)明朝的对外交往
2、冲突: 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寇入侵损害财产,破坏主权
台州九战九捷,扫平浙江倭寇;进入 (2)过程:福建广东,肃清倭寇;平息东南沿海 倭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清朝前期实行闭 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梳理
(五)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2、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不是绝对禁止。 ①含义: ②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清朝统治 者认为无需同外国经济交流; 担心开放使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 交往,危及统治。 禁海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十三行管理。 ③过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吴江区菀坪学校 沈志伟
图说历史
上图是一条沟通中西方交通的重要通 道,被誉为什么?它是何时开通的?
知识梳理
(一)汉朝的对外交往 1、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者:张骞 2、开通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3、路 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
地区——西亚——欧洲
4、作
用: 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
归纳总结 二、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及对外内容的基本走向:
西 汉
宋 唐
明
清
对外政策:从汉唐宋元的 开放 到清朝的 闭关锁国 ; 经济文化和平交往 为主到 对外内容:从汉唐宋元以_________________ 友好交往与反侵略冲突并存 特点。 明清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今天我国的对外政策,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感悟升华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 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 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 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 外交流的活跃期。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 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 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 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 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 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 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 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 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 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图说历史
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知识梳理
(四)明朝的对外交往
1、友好: 郑和下西洋 (1)条件: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 盛的国家 (2)目的: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3)经过: 1405——1433年,郑和先 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 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 各国的关系。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知识梳理
出通 什过 么戚 结继 论光 (郑 评成 价功 ) 康 熙 的 事 迹 你 可 以 得
(五)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锯( ( 明朝后期,荷兰殖 , ①背景: 今 民者侵占台湾 郑成功 余) ②时间: 既 1662年 1、 收复台湾 来者 ) ③从哪国手中收回: 荷兰 冲 索, 致 ,中 荷 沙俄入侵黑龙江 则国 军 ①原因: 流域 突 地之 总 当土 督 ②过程: 1685 年和 1686 年 雅克萨 归地 揆 我也 一 之战 ③人物: 康熙帝 。, 招 久 ④条约: 1689《尼布楚条约》 为 降 书
国 所
贵:
, ? , ,
问题探究
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自以为“天朝物产丰 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 海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 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材料:“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 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 导,使民知本业贵,遂成风俗。 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Hale Waihona Puke 问题探究汉唐宋元明时期外交往来频繁的共同原因及影响? 原因 : 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居世 界先进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③统 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④科技的 发展。
影响: 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 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 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 类历史的进步。
2、特点: 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涉及面广 密切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国的 3、作用: 经济文化交流。
图说历史
宋代对外交往路线有何特 点,政府如何管理?
知识梳理
(三)宋朝的对外交往
宋代的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 (1)主要港口: 市舶司 (2)管理机构: (3)贸易范围: 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 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4)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