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知识交流
文心雕龙.知音
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
12 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
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
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
15 浮:浅。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
20 季绪:刘修的字。他是汉末作家。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
21 方:比。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6 声:名声。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àn见)》篇中的话。
7 《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
8 《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9 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注释〕
1 麏(jūn君):獐,似鹿而小。雉(zhì志):野鸡。悬绝:相差极远。
2 砾(lì力)石:碎石块。
3 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正目而视,眼多青处。眸:眼的瞳仁。
4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
文心雕龙全文及译文
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诞生,何等辉煌呀!玄妙、黄色的混合,产生了天地,方圆使它们的形体有了区分。
日月如重叠的璧玉,来展现上天的美好形象。
山川如灿烂的锦绣,来铺就大地的美丽形态。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有文采的表现。
抬头观察天上日月闪耀的光芒,低头察看地上草木茂盛的景象,天地高卑的位置已经定位。
所以天地间有了阴阳二气。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是自然钟爱的生灵。
这就是所说的“三才”。
人是五行中的优秀生灵,是天地的心灵。
心灵产生了思想,思想形成了语言,语言明确了文明。
这是自然的道理。
由此推及到世间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吉祥的征兆;虎豹凭借鲜明的条纹凝聚成矫健的英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设色的妙笔挥洒;草木花朵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想。
这些充满文采的自然景象难道都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吗?(其实)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发出响声,音调谐畅如吹竽笙埙篪;泉水击石石头发声,声韵和谐像击磬鸣钟——所以形体确立文采就形成了,声音发出语言就产生了。
没有知觉的事物都有丰富的文采,(这样看来)有知觉的动物难道没有文采吗?。
[Word]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Word]文心雕龙知音翻译《文心雕龙?知音》 - 原文与翻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 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
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文心雕龙·知音》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 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 王嘉的《拾遗记》 荀氏的《灵鬼志》 干宝的《搜神记》 托名陶潜的《 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 宋王琰的《冥祥记》 记》,宋王琰的《冥祥记》,刘义庆的 幽明录》 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 齐颜之推的《冤魂志》 干宝《搜神记》 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宝《搜神记》 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兰亭集序》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亦将有感于斯文。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解
•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永和:晋穆帝年号, 年 •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 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 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 修禊(x 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 修禊(x ):古代习俗 (xì细 古代习俗, 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 ),人们 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 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唯佛教是正道”
• 东晋时,建康佛寺不到四十所,到了梁朝,则 东晋时,建康佛寺不到四十所,到了梁朝,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 资产丰沃” 资产丰沃”。梁武帝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宣布 唯佛教是正道” 更确定了它的优越地位。 “唯佛教是正道”,更确定了它的优越地位。 • 佛教的发展不只兴起了大僧侣地主,也引起了与 佛教的发展不只兴起了大僧侣地主, 道的矛盾, 儒、道的矛盾,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有神论与无 神论的斗争,对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论的斗争,对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文心雕龙知音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文心雕龙 ~知音 杂说 渔父别赋
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①.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②.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
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③.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④.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⑤.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
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杂说翻译盖虽工巧之极,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则其感人,仅仅如是,何足怪哉!①.大概是写作工巧过了头了,就会使文章内容比较肤浅,文章的影响力仅能进入皮肤而不能深入骨髓,不能够打动人,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西厢拜月》,乃不如是。
意者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议耳。
②.而《拜月》、《西厢》,却不是这样,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原本真有这样可喜的人,好比化工与客观世界的物体的关系,它的工巧原本就让人不可思议。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③.而且世界上真会作文章的人,在其当初开始写文章之时,大都没有意思到他是要写文章,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④.心中有这么多不可名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这么多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⑤.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想说而又没法去找地方去说的事情,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⑥.蓄积的太多太久了,没有办法把它遏制住。
文心雕龙之《知音》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之《知音》原文及翻译原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及陈思①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②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③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日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④。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知音其难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知音其难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梁]刘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及陈思①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②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③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日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④。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
文心雕龙论诗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论诗原文与解析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论文集。
该书共分八卷,包括艺术思想、文学评论、作文方法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心雕龙论诗》一卷,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论诗》的原文以及诗的解析进行详细介绍。
原文:夫言造诣者,所以事观心法也。
篇章虽严,而有遗闾,取问袭因。
有诗无辞,咏衷无外。
诗筌者,辞学之母,艺谟所兴,词章所铄。
是以闻二君之诗,便知诸侯之政。
诗,一言以蔽之也,以宣己志,发物内情,采词章之美,掩其邪曲。
是以知音者,听诗必成,悠哉而作,发缛而章。
解析:该段话开篇即提出了对于诗歌创作的观点,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在世界的艺术形式。
诗是一言以蔽之,通过诗歌作品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志向和内在感情,并且通过采用词章之美来掩饰诗歌中可能存在的邪曲之处。
而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之美的人,会在聆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倾注自己的心思与情感,并形成一篇优美的诗作。
原文:篇章者,所以事论文也。
辞章虽著,而有遗邾,取问承颜。
虽虚谷五车之言,固征矣响;意扬二君之事,干云才也。
表章帚扫之风,襟袖心心焉。
文理,言有辞章,气有盛衰,大小贵贱,一节之内,可见其中。
是以美小大者,先糅淇澳之篇,谲谏邹衍之史。
是以瞻指昂、阗琛一言跃而出,望犬羊之所走改箕裘也。
解析:这一段主要讲述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文理。
篇章是用来表达论文观点的形式。
通过采用精妙的辞章,可以让文理更为明晰,表达的意思更加犀利。
好的文章不仅在意义和内容上要有高度,同时也要注意辞章的运用和文理的有机结合。
只有在篇章中结合了大小、贵贱等因素,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文章的整体美感和内涵。
这样的篇章,在众多文章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令人瞩目的作品。
作者提到了淇澳和邹衍之史,以及瞻指昂、阗琛等人,描绘了他们在文章中的出彩之处和与众不同的魅力。
原文:议论者,所以言之纪传也。
虽事辞无伦,颇未允,眉扬三叹,挟缝揖讪。
是以深独清矣眇之文,采遗成有美矣响章。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1.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心雕龙》之“原道第一”(1)正文及注释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文心雕龙注释:(1)文之为德二句:二句总全篇。
文:此处指广义的文,即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颜色、形状、声音、文采。
德:和“道” 相对。
“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
这个“德”与“原道” 之“道”呼应,起点题作用,概括了文原于道的基本关系:文体现了普遍的自然之道;普遍的自然之道寓于文之中,通过文可以反映自然之道,文具有认识、记载、传布自然之道的功能。
大:广大、普遍。
(2)玄黄:玄,黑而赤,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
杂:糅,混合。
这一句指天地混沌未分。
(3)方圆:指地和天,古人误以为地形方,天形圆。
(4)璧:环状的玉。
(5)垂:布。
丽天:使天空绚丽。
(6)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明;绮,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7)铺:分布,铺展。
理地:与丽天对偶,使大地有纹理。
(8)道之文:“道” 指“自然之道”。
“道之文”即显现自然规律的“文”(。
9)吐曜:吐出光采,指天文景象。
曜,光明照耀。
(10 )含章:蕴藏着美,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易•坤》“含章可贞(正)。
”(11 )两仪:指天和地。
(12)参:三。
(13 )性灵:天地自然的天性灵气。
钟;集中。
(14 )三才:天、地、人。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较为集中讨论文学批评的专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讲述“知实难逢”,指出正确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接着是“音实难知”,指出文学作品本身较为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难以做到恰当评价。
第三部分提出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要博览群书,排除私见偏爱,并从六个方面考察作品的表达和思想内容。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本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全面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___的批评实践基本上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___是如何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1.知音难得,意为找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很难。
2.音乐的实际表现难以被人理解,而找到欣赏自己的人更为困难。
3.古代的知音,通常是因为思想和兴趣相同而成为好友。
4.意思是在思想和兴趣方面与别人相似,因此容易找到知音。
5.指即使没有亲自见面,只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也会产生思念之情。
6.引用《鬼谷子》中的话,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求。
7.指《储说》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70年左右。
8.指___的《子虚赋》最早成书于公元前30年左右。
9.指___和___都很欣赏___和___的作品,但却没能与他们相见。
10.指___被下狱,___被冷落。
11.指班固和___的作品成就相当,但班固却对___看不起。
12.班固和___都是汉代的文学家。
13.指班固和___的文学成就不相上下。
14.指班固嘲笑___写文章没有停止的时候。
15.意思是___写文章写得太多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16.___是汉代文学家,曾与___有过交往。
17.___是汉代文学家,___批评他的作品。
18.指___请___修改文章。
19.意思是___的请求得到了___的称赞。
20.___是汉代文学家,喜欢批评别人。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全名为《文心雕龙诀》。
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开山之作。
关于《文心雕龙》的翻译,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其中的意境、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准确和流畅。
目前,关于《文心雕龙》的翻译版本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英文翻译示范:"文心雕龙" English translation:
"Carving Dragons on the Heart of Literature"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范翻译,具体的翻译版本可能会因翻译者和出版
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原文:
《文心雕龙》原文如下:
夫心之宰文也,机之制奇也。
故文章者,志之宣表也;辞章者,气之潜发也;
章句者,意之固守也。
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在此详细展示《文心雕龙》的全文,请您参考正式出版的
版本或相关资源来阅读完整的原文内容。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
时告诉我。
新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
新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本指懂得音乐。
《吕氏春秋·本味》中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知音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而我要说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关于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自先秦至南齐也曾在一些文学论著中有不少零星的论述”(兆麟·周振甫注·中国古代文论概要·文艺出版社·1987)如:曹丕《典论·论文》、曹植《与杨德祖书》、应《文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等,但都各有局限,“而关于这个问题的专论,《知音》却要算首篇。
”(同上)其实整部《文心雕龙》都贯串在他对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见解,但较为集中的谈到这一问题的专篇是《知音》。
《知音》开篇便明晃晃的提出:“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呼!”这其中深蕴着怎样一份孤独、悲凉的知音意识。
《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由于知音难遇,使得古来文人皆寂寞!一、文学知音为何难求?刘勰认为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有两方面:A、客观读者由于艺术接受上的偏见,造成了知实难逢:《知音》概括了三种偏见:㈠、“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这是由于崇尚古文化心态所造成的。
刘勰还举例说明:“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对此,我要提些异议:首先、秦始皇与韩非子的关系:昔时,秦始皇见到韩非子的《储说》确实大叹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1988)而后来韩非来到了秦国,秦始皇见到了韩非,韩非却不仅没有得到重视与重用,反而遭到秦始皇的囚禁,并最终被害于始皇帝的大牢之中。
文心雕龙·知音卷四十八(3)原文
文心雕龙·知音卷四十八(3)原文文心雕龙·知音卷四十八(3) 【原文】赞曰:洪钟万钧,夔旷所定①。
良书盈箧②,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
独有此律,不谬蹊③径。
【注释】①夔:舜时的音乐官。
旷: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音乐家。
②箧:箱。
③蹊:路。
【译文】总结:洪大的乐钟重达万钧,只有夔和师旷才能制定。
满满一箱子的好书,依靠卓越的鉴赏家来评订。
流荡的郑国音乐使人走入歧途,审查鉴别请不要因它而错听。
唯有遵守评论鉴赏的规则,才不会搞错迷失方向。
【评析】《知音》的知是懂得的意思,音指音乐。
知音即懂得音乐。
刘勰用知音作篇名意为:文学也如音乐一样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
本篇论述了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著。
全篇分四部分:一、讲知实难逢。
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贵古贱今,好的文学批评家难于逢遇。
二、讲音实难知。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抽象复杂,以及评论家见识有限又各有偏好,所以做好文学批评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讲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评论者应该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角度,从此出发来考察其作品。
四、提出文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刘勰认为无论帮助读者识别作品和促进文学的发展,都需要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相当全面地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和欣赏等问题。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以下是分享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47--50)
《文心雕龙》注释及译文(47--50)四七、才略《才略》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七篇,从文学才力上论历代作家的主要成就。
全篇论述了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作家近百人,正如黄叔琳所评:“上下百家,体大而思精,真文囿之巨观。
”本篇确可谓古代批评史上作家论的洋洋大观。
全篇共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评先秦作家,其中如“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等,不仅是不可靠的传说,也还谈不到什么文学作品;至于《五子之歌》原是后人伪作,刘勰竟奉为“万代之仪表”,这都是其历史局限。
第二部分评两汉作家三十三人。
第三部分评魏代作家十八人。
第四部分评两晋作家二十五人,附带说明宋代作家“世近易明”,不再评述。
第五部分是根据以上评述所作的小结,主要说明文人成就的大小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这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以评论作家才气为主,这只是作家成就高低的主观因素,篇末强调“贵乎时”,则注意到了作家成就的客观因素。
文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时序》篇的论题,本篇简要地提出,不仅必要,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也应看到,刘勰在这里讲的“贵乎时”,主要指“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本篇按略远详近的原则评论历代作家,其略与详,主要指所论各个时期作家的多少而言;凡所论及,其详略虽也稍有不同,总的来说,都是很简要的。
但刘勰所论,话虽不多,大都概括了作家的主要成就、基本特点和重要得失。
这些作家在“论文叙笔”的各篇,大都各有分别论述,所以,本篇的概括评论,则是刘勰对作家的总论。
在这篇总论中,也有如曹操、陶渊明等少数重要作家没有谈到。
曹操在本书其他篇章还讲到几处,陶渊明则除存疑的《隐秀》篇外,全书都没有提到。
就《才略》篇来说,陶渊明或被列入“宋代逸才”而不论,不讲曹操就毫无道理了。
此外,如班婕妤、徐淑、蔡琰、左芬等女作家一个不讲,这就是刘勰的儒家正统观念造成的了;其中对《五子之歌》、尹吉甫、马融等评价太高,也是这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虽对“九代之文”做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史诗赋、章表奏议等都有所涉及,但刘勰对文学艺术和学术论著的不同特点,在这些评论中却表现了他更为明确的认识。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集成,被誉为“文学批评的圣经”。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论。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汇编,共分为十篇,包罗万象。
刘勰在书中涵盖了很多文学范畴,包括文学分类、文学艺术、文学传统、文学规范等等。
这本书于南朝宋代刘勰时期创作完成,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写作指南,为文人提供了指导他们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真理、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方法。
这本书以文学创作的四种基本要素——主题、情感、思想和文学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提供了文学学者、作家和艺术文化爱好者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规律和文艺创作技巧,更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意识体验。
二、《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主题之要原文:凡作品之成则必有主题。
主题, 则是作者发源于气象风俗并与之相关连的深切思虑;主题,是诠解生命之真谛;主题,是反映历史之风貌;主题,是体现审美之趣味。
所以作品之主题若是不正,则其形式再为美丽,亦无所谓好作品也。
翻译:A work must have a theme in order to be completed. The them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s profound reflection related to the climate and customs. The the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 if the theme of a work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s form is beautiful, it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good work.2.文学之道原文:然古文者本以传主旨、达情思、发议论为主,故不拘于形式,亦不计创制,但凡能达其旨、引其意者,皆可谓之佳句。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知识交流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文心雕龙翻译·四八、知音《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
刘勰的批评实践,基本上是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的。
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刘勰是怎样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一)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文心雕龙翻译·四八、知音《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
刘勰的批评实践,基本上是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的。
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刘勰是怎样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一)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译文〕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
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注释〕1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2知:指知音者,即对文学作品能作正确理解和评论的人。
3知音:这里泛指一般的评论家或欣赏者,而不管正确与否。
4同:指同时代的人。
古:古人。
5御:用。
6声:名声。
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àn见)》篇中的话。
7《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
8《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9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10韩:指韩非,他入秦后,被谗入狱而死。
马:指司马相如,他始终只是汉武帝视若倡优的人。
11鉴:察看。
《抱朴子·广譬》:“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
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时。
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
”此即刘勰以上论述所本。
12班固:字孟坚,东汉初年史学家、文学家。
傅毅:字武仲,和班固大致同时的文学家。
13伯仲:兄弟。
这里指班固和傅毅作品的成就差不多。
14嗤(chī吃):讥笑。
15休:停止。
全句意指傅毅写作不会剪裁。
以上几句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16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
17排:排斥。
孔璋:陈琳的字。
他是“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18敬礼:丁廙(yì意)的字。
他是汉末作家,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
润色:修改加工。
19美谈:恰当的说法。
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20季绪:刘修的字。
他是汉末作家。
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
21方:比。
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
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22魏文:即魏文帝曹丕。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23君卿:楼护的字。
他是西汉末年的辩士。
唇舌,指有口才。
《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24史迁:即司马迁。
25咨(zī资):询问。
东方朔:西汉作家。
楼护说司马迁著书曾咨询东方朔的话今不存。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贞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
’则谓《史太公》是朔称也。
”26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
27博徒:指贱者。
28诮(qiào窍):责怪。
29照:察看、理解。
洞:深。
30二主:指秦始皇与汉武帝。
31鸿:大。
懿(yì意):美。
32崇:高。
33班:指班固。
曹:指曹植。
34逮(dài 代):及。
35信伪:指关于司马迁请教东方朔的错误传说。
36瓿(bù布):小瓮,《汉书·扬雄传赞》中说,扬雄著《太玄经》时,“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这里是借以喻指在以上种种不正的批评风气之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只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
(二)夫麟风与麏雉悬绝1,珠玉与砾石超殊2,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3。
然鲁臣以麟为麏4,楚人以雉为凤5,魏氏以夜光为怪石6,宋客以燕砾为宝珠7。
形器易征8,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9,质文交加10;知多偏好11,人莫圆该12。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13,酝藉者见密而高蹈14,浮慧者观绮而跃心15,爱奇者闻诡而惊听16。
会己则嗟讽17,异我则沮弃18;各执一隅之解19,欲拟万端之变20: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21。
〔译文〕麒麟和獐,凤凰和野鸡,都有极大的差别;珠玉和碎石块也完全不同;阳光之下显得很清楚,肉眼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
但是鲁国官吏竟把麒麟当作獐,楚国人竟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老百姓把美玉误当做怪异的石头,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误当做宝珠。
这些具体的东西本不难查考,居然错误到这种地步,何况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本来不易看清楚,谁能说易于分辨优劣呢?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
例如性情慷慨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
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一样。
〔注释〕1麏(jūn君):獐,似鹿而小。
雉(zhì志):野鸡。
悬绝:相差极远。
2砾(lì力)石:碎石块。
3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
正目而视,眼多青处。
眸:眼的瞳仁。
4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5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6氏:一作“民”。
夜光:夜间发光,美玉或明珠都如此。
这里指玉。
《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7燕砾:即燕石。
《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à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
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ì僻)不殊。
’”8征:证、验。
9杂沓(tà踏):纷乱,复杂。
10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指艺术形式。
交加:不同的事物一齐来临。
11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
12圆该:全面具备。
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
13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
逆:迎。
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
节:乐器。
14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
高蹈:远行。
15浮:浅。
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
16诡(guǐ轨):不平常的,怪异的。
17会:合。
嗟:称,称叹。
讽:诵读。
18沮(jǔ举):阻止。
19隅:边,角。
20拟:度量,衡量。
21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淮南子·汜论训》:“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