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湘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2. 提供适合九年级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活动。
3. 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湘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材。
2. 美术教具,如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等。
3. 学生的美术作品集,以便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教学内容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步:知识讲解(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相关的美术知识和技巧,例如色彩运用、构图等。
第四步:示范与实践(20分钟)展示一些范例作品,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美术作品。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创作美术作品。
第五步: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和改进。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更好的创作。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或展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作能力。
2. 组织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家长和同学分享。
3. 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提升情况。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湘教版美术初中教案模板下册
教学年级:九年级教学科目:美术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掌握描绘自然景观的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描绘。
2. 绘画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自然景观的构图与布局。
2. 绘画技巧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自然景观图片、绘画工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自然景观的笔记、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如山水、花草、树木等。
2. 讲解描绘自然景观的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自然景观的特点。
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运用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3.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描绘技巧。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掌握了描绘自然景观的绘画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3. 加强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进步。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上有所收获。
课后作业:1. 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创作一幅自然景观绘画作品。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不同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
3.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1. 研究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不同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美术教材的内容和主题,以及
各种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的应用。
2. 实践体验: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绘画实践,通过自己的创作来
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增强他们的艺术理解
和创造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书面作品: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创作,并提交书面作
品进行评价。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力发展情况,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资源
1. 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和
运用其中的内容和技法。
2. 绘画工具和材料:包括画笔、颜料、画纸等,为学生提供绘
画实践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以上为《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我们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湘教版美术 九年级下册 3画布上的抽象 教案设计
教学导入:播放抽象艺术欣赏视频,让学生对于抽象绘画的艺术魅力,有一个基本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学生进度抽象艺术的世界。
在当代艺术中有这样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它的艺术里完全诠释着一种美妙世界,作品画面光影辉映色彩斑斓形式千变万化,既有热烈辉煌的交响、明和轻柔的协奏又有神奇的诡异和恢弘的梦幻色彩,让观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神秘幻境世界。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感受体验1.感受抽象形式美感1.1蒙德里安的树的变体系列的欣赏学习。
1.2发现蒙德里安抽象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感。
学生反应:抽象艺术不是乱画的,是艺术家有思想的艺术创作。
1.3体会蒙德里安抽象绘画创作方法及绘画语言中的抽象形式美感。
1.4以树皮特有纹理为例,感受我们身边的抽象形式美感1.5列举范例梯田曲线变化、残荷点线构成、白墙青瓦的层层叠置、雨天透过玻璃的迷幻效果,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存在的抽象形式美。
1.6小结抽象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形象。
学生反应:抽象形式美感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也发现过许多抽象的形式美感,那怎么表现呢抽象?创作抽象画呢?学生产生深入学习的求知欲。
第二部分探索发现1.探索发现抽象表现元素(重点环节)1.1教师提出问题,感受的抽象形式的存在,如何去表现这种抽象形式美感?1.1.1微视频展示抽象艺术大师作品图片,学生欣赏。
1.1.2学生讨论欣赏的抽象艺术大师得出结论,分享展示,点、线、面、色块等1.1.3教师总结:抽象艺术的表现元素有图形和色彩。
2.抽象画图形元素的分析及重构2.1图形元素的分析提取2.1.1图形元素中物体的基本特征非常重要,2.1.2同学们看一张老师画的吉他为主要图形元素创作的抽象画,猜它表现的具体形象是什么?学生反应:迅速看出是吉他,体会到抽象画中有特征的图形元素的运用。
2.1.3学生回答是怎么看出这张抽象画的图形元素是吉他的。
2.1.4教师分析说明这是吉他当中特征明显的图形元素,并示范吉他中有特征的点,线,面等图形元素的提取。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cn)播放背景音乐《长城谣》幻灯片《军刀》插图2.赏析《同望》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许多艺术家钟情表现的对象,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同望》:①从毛泽东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意象人手,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展开讨论,揭示《回望》所蕴涵的情感主题。
②从《回望》与《黄河魂》在主体形象及背景烘托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两者艺术方法处理的异同。
③从《黄河魂》不同画而形状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关注艺术语言与情感的作用。
④媒体演示并讨论。
《同望》横构图与原作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
作品《回望》毛泽东词字幕作品《同望》与《黄河魂》比较3.教学活动根据以上讨论,结合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所搜集的关于长城的图片资料,以长城为主体,以情感抒发为主题,画一幅风景画。
播放背景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4.小结运用赏析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
展示学生作业5.布置课后活动①搜集有古代战争场面的连环画。
②搜集有关描写古代边塞风光或有古代战争内容的诗词。
(第二课时)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及学生所搜集的资料,简评作业,导入新课。
活动一“诗人大本营朗诵赛”。
学生朗诵所搜集的占诗词,声情并茂者获奖。
学生以掌声多少表明优劣。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媒体运用活动二诗配画:把最吻合教材图片意境的诗找出来并解释理由。
活动三教师评点。
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过渡到画面的分析——画面三角形构图布局的形式感、主体形象的巧妙安排以及环境烘托的艺术效果。
范图及版画活动设计(任选一题)请根据你所搜集的图片资料画一幅以描绘古代将士为主的作品(建议以三角形构图的方式).根据你对所搜集的古代诗词中的某一句的理解,作一幅关于古代战争场面的画,要求诗画意境统一。
范图及版画小结课后活动:网上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第三课时)1.导入课题你对此音乐《狼牙山五壮士》有怎样的情感体验?你对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有怎样的情感体验?音乐与美术有共通之处吗?音乐结合画面,赏析油画《狼牙山在壮士》(教师以评点的方式导引学生从感性转入到理性分析)。
九年级美术下册美术的门类教案湘美版
九年级美术下册美术的门类教案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门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摄影等。
2. 培养学生对不同美术门类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美术的门类介绍2. 美术门类的特点和欣赏方法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门类。
2. 培养学生对不同美术门类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美术门类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门类及其特点。
2.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美术门类的作品,提高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同美术门类的创作过程。
4. 采用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七、教学内容:1. 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2. 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八、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九、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十、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通过欣赏绘画艺术作品,提高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4. 采用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雕塑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九年级美术下册《美术的门类》教案 湘美版
九年级美术下册《美术的门类》教案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门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摄影等。
2. 培养学生对不同美术门类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美术的门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不同美术门类的理解和鉴赏。
2. 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美术的门类及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美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2. 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3. 准备画具、雕塑材料等,以便学生实践。
一、美术的门类及特点1. 绘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等。
2. 雕塑:泥塑、木雕、石刻等。
3. 设计: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服装设计等。
4. 建筑: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地域建筑等。
5. 摄影:纪实摄影、艺术摄影等。
二、绘画作品的鉴赏与评价1. 了解绘画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绘画作品的题材、形式、技巧等。
3. 评价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雕塑作品的鉴赏与评价1. 了解雕塑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雕塑作品的题材、形式、技巧等。
3. 评价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设计作品的鉴赏与评价1. 了解设计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设计作品的创意、形式、功能等。
3. 评价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
五、建筑作品的鉴赏与评价1. 了解建筑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建筑作品的设计理念、形式、结构等。
3. 评价建筑作品的艺术价值。
六、摄影作品的鉴赏与评价1. 了解摄影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摄影作品的题材、技巧、表现力等。
3. 评价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
七、美术作品的主题与风格1. 分析美术作品的主题。
2. 了解美术作品的风格。
3. 探讨美术作品的主题与风格之间的关系。
2023最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2023最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简介本文档是针对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全册制作的教案。
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九年级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研究到丰富多样的美术技巧和艺术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案内容本教案包括九年级下册所有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每个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介绍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艺术流派,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绘画技巧:教授不同的绘画技巧,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3. 手工艺制作:引导学生研究手工艺制作技巧,如捏塑、剪纸、折纸等,培养他们的手工艺能和创造力。
4. 美术欣赏与批评: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案编排教案按照九年级下册的课程顺序进行编排,每个教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程名称和教学目标:简要介绍本课程的名称和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目标。
2. 教学步骤:详细介绍本课程的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活动、知识讲解、实践操作等,帮助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过程。
3. 教学资源: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演示、绘画示范、艺术作品图片等,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和讲解。
4. 评估方法:介绍评估学生的方法和标准,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掌握程度。
使用建议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本教案。
建议教师在教学前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并按照教案中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延伸,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组织九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
希望本教案能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如需更多信息,请参考完整版教案。
九年级美术下册《美术的门类》教案 湘美版
九年级美术下册《美术的门类》教案湘美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门类,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摄影等。
2. 使学生能够辨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并了解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拓宽视野。
二、教学重点:了解美术的门类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辨别并理解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美术的门类,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绘画:介绍绘画的发展历程,欣赏不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绘画的特点。
(2)雕塑:讲解雕塑的定义,欣赏雕塑作品,使学生了解雕塑的特点。
(3)设计:介绍设计的分类,如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欣赏设计作品,让学生理解设计的目的和特点。
(4)建筑:讲解建筑与美术的关系,欣赏建筑作品,使学生了解建筑的特点。
(5)摄影:介绍摄影的基本知识,欣赏摄影作品,让学生了解摄影的特点。
3.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门类,尝试创作一幅作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的美术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等活动,加深对美术的了解。
2. 邀请艺术家或设计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美术的创作和应用。
3. 开展美术作品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初三湘教版美术教案
初三湘教版美术教案【篇一:2013湘教版九年级下美术教案】初中美术教案九年级下:第一课画布上的阳光一、教材分析《画布上的阳光》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
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
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教材介绍印象画派部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但帮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归纳印象派绘画共同的艺术特点,也为学生搜集资料和短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
“活动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强化一种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与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
“活动二”设置更加侧重学生对艺术流派的相关了解与探索,通过一篇欣赏短文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从更多角度与层面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及艺术流派的看法。
“教学提示”对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科学成果对艺术风格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过程以及自然科学法则和他们艺术观点的结合运用。
“教学评价”的建立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基准,分别从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习得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资料库”选用了莫奈在不同时间光色变化中对卢昂大教堂的写生,以这一著名的事例及一组写生作品的类比,再现了印象派画家对自然光色探索表现的过程。
“学习大空间”选用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修拉和西涅克的点彩画,提示了印象派绘画对其后艺术的影响。
突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解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的编写意图。
新湘美版九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湘美版九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湘美版九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画布上的阳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2.增进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3.提高运用比较欣赏绘画作品的能力,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与其他绘画流派之间的内在区别。
教学难点:如何鉴赏、运用相应的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日出_印象》。
问:当大家看到这张画时,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学生:一张草图、朦胧的等。
这幅画描绘了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旭日初升,雾气迷蒙。
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
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
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
这就是印象派的由来。
问:画家是如何表现日出时的色彩的?学生:……二、新课教授:1.比较印象派前的作品与印象派的作品。
①、印象派前的作品的特点。
②、印象派作品的艺术特点,即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
2.作品欣赏:①、欣赏莫奈的作品《卢昂大教堂》。
卢昂大教堂六幅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色。
作品《草垛》。
②、讲述莫奈的睡莲。
莫奈以睡莲为题材,画了48幅画,莫奈本人把这些画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
这些画流露出完美的和谐,既壮美,又宁静。
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研究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感受画面上表现早晨的朦胧气氛;比较学院派严谨的造型结构和细腻的形象塑造、庄重严肃的主题等等,逐步整体把握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④、学生分组发言,总结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
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但它都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3、雕塑的材质,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纹理,例如石材、铜、木头等。
艺术家通过材质的选择和运用,进一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技能和审美水平,使其能够欣赏、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
教学内容1.美术基础知识:介绍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色彩理论和构图规律。
2.艺术欣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3.创作实践:通过绘画、雕塑、拼贴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创作艺术作品,培养其审美和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
2.实践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作机会和实践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和探索。
3.互动法: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
教学活动安排1.第一周:美术基础知识介绍,学生实践绘画基本技法。
2.第二周:艺术欣赏课,学生分析、评价一幅经典艺术作品。
3.第三周:学生自主创作,选择一种媒介进行艺术创作。
4.第四周:学生作品展示和评比,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
5.第五周:总结回顾,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评价方式1.学生作品评价:根据作品的创意、技巧和表现力等方面给予评价。
2.学生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教学资源1.美术教材:使用新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作为教学依据。
2.艺术作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用于艺术欣赏课。
总结通过本教学计划,学生将在美术领域得到全面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中国画课时一:中国画概述与特点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古代绘画的创作与演变–中国画的分类和流派2.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线条的运用–平面的构图–水墨的运用–对象的写生3.中国画的欣赏与鉴赏–分析名家作品中的绘画技法–欣赏中国画的传统主题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国画作品,引起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2.直播讲解(25分钟)–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
–介绍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包括线条运用、平面构图、水墨运用和写生技法。
–分析一些著名中国画家的作品,解读其中的绘画技法和传统主题。
3.讨论与互动(2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欣赏感受。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喜欢的中国画作品,讲解其特点和艺术风格。
4.深化学习(20分钟)–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巩固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技法运用。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以及中国画的欣赏与鉴赏能力。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研究和欣赏中国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了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了解。
同时,通过分析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绘画技巧。
通过讨论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国画的技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和艺术素养。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下:01课走出神殿一、教材分析《走出神殿》本单元《走出神殿》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有关“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开设的欣赏课,教学活动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现象和代表作品展开,《走出神殿》从人与神艺术主题的发展、变迁的历史线索切入,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对照和分析,介绍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人文主义对西方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下:01课走出神殿活动一:比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绘画作品中圣母的形象,并交谈自己的感受。
联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了解这一时期艺术以人为本,颂扬现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崇尚古典知识与学术等特点,针对性地为作品分析做出提示。
通过教学活动,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一般方法。
活动二:联系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通过题材、构图、人物形象的动作和神态分析作品表现的情感、思想以及象征意义。
活动三:在对时代背景和欣赏方法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以波提切利的《春》为例,从人物造型、寓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更为详尽的赏析和联想,对学习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欣赏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做出提示,选择最感兴趣的作品,写一篇美术欣赏论文。
资料库介绍了文艺复兴有关名词和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途径。
学习大空间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学习提供更为广泛的领域。
二、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鉴别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的特点,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
◆能够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文化现象,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的特点等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
◆能够运用口头语言和小论文形式对美术作品进行较完整的评述,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选用的作品从几个方面入手,围绕人与神的话题层层深入。
首页四幅小图浏览了文艺复兴以前表现原始巫术礼仪到宗教美术,让学生对宗教的起源以及宗教美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解文艺复兴美术进行必要的铺垫。
美术电子教案湘教版九年级
美术电子教案湘教版九年级教案标题:创意绘画——探索水彩画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学习运用水彩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创意绘画;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水彩画的图片、艺术家作品、相关视频等;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画笔、颜料、画纸等;3. 学生工具:画笔、颜料、画纸、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水彩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彩画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水彩画的了解和感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如颜料的特点、画笔的运用等。
2. 分析水彩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如透明度、渐变、湿画法等。
3. 展示一些著名水彩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三、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示范一些基本的水彩画技巧,如湿画法、干画法等。
2. 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运用水彩画的特点进行创作。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水彩画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艺术价值。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水彩画进行创作,并写一篇作品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示范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了彼此的艺术水平。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水彩画的应用和价值,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
湘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案【篇一:2013湘教版九年级下美术教案】初中美术教案九年级下:第一课画布上的阳光一、教材分析《画布上的阳光》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
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
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教材介绍印象画派部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但帮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归纳印象派绘画共同的艺术特点,也为学生搜集资料和短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
“活动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强化一种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与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
“活动二”设置更加侧重学生对艺术流派的相关了解与探索,通过一篇欣赏短文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从更多角度与层面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及艺术流派的看法。
“教学提示”对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科学成果对艺术风格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过程以及自然科学法则和他们艺术观点的结合运用。
“教学评价”的建立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基准,分别从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习得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资料库”选用了莫奈在不同时间光色变化中对卢昂大教堂的写生,以这一著名的事例及一组写生作品的类比,再现了印象派画家对自然光色探索表现的过程。
“学习大空间”选用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修拉和西涅克的点彩画,提示了印象派绘画对其后艺术的影响。
突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解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的编写意图。
【新版】湘教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画布上的阳光》【创新教案】
《画布上的阳光》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2、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3、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印象派绘画作品、印象派知识视频等。
学生:收集喜欢的印象派作品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展示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的校园景色,请学生感觉照片上的色彩,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和色彩成分比例。
小结:大家的感觉和分析是否完整和准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色彩瞬间的印象的。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二、作品《日出·印象》欣赏1、画面的瞬间景象的感受和印象:旭日朦胧的光色,船、物、大气、水、阳光交融成一片。
2、如何表现画面的光的感受?①光源:橙红色,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
②物体的色彩: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
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
③笔触: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
欣赏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三、色彩分析活动:请再一次感觉校园的照片,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及色彩成分各占多少。
小结:欣赏了作品《日出·印象》后,我们再一次感受照片的色彩成分,同学们对照片的色彩有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分析,同时还发现,绘画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物体固有色的明暗变化。
《日出·印象》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的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印象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
为什么说是标新立异的画派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几幅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1课走出神殿一、教材分析《走出神殿》本单元《走出神殿》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有关“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开设的欣赏课,教学活动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现象和代表作品展开,《走出神殿》从人与神艺术主题的发展、变迁的历史线索切入,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对照和分析,介绍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人文主义对西方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下:01课走出神殿活动一:比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绘画作品中圣母的形象,并交谈自己的感受。
联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了解这一时期艺术以人为本,颂扬现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崇尚古典知识与学术等特点,针对性地为作品分析做出提示。
通过教学活动,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一般方法。
活动二:联系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通过题材、构图、人物形象的动作和神态分析作品表现的情感、思想以及象征意义。
活动三:在对时代背景和欣赏方法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以波提切利的《春》为例,从人物造型、寓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更为详尽的赏析和联想,对学习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欣赏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做出提示,选择最感兴趣的作品,写一篇美术欣赏论文。
资料库介绍了文艺复兴有关名词和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途径。
学习大空间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学习提供更为广泛的领域。
二、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鉴别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的特点,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
◆能够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文化现象,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的特点等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
◆能够运用口头语言和小论文形式对美术作品进行较完整的评述,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思路1.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选用的作品从几个方面入手,围绕人与神的话题层层深入。
首页四幅小图浏览了文艺复兴以前表现原始巫术礼仪到宗教美术,让学生对宗教的起源以及宗教美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解文艺复兴美术进行必要的铺垫。
多那太罗、提香和丢勒的作品作为补充,以此介绍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发生发展,而后扩展到其他地区,形成一些既有佛罗伦萨艺术成就又有地方特色的画派的史实。
波提切利的《春》是一幅抒情的寓意画,作为写作论文的素材,适合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
通过画面气氛的渲染,对人物造型的逐个分析,给予学生细心揣摩的空间,通过写作体会画家用神话人物表现现世生活理想的意图和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提示和作品简介主要供学生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其做出必要的补充和诠释。
教学活动安排应体现一定的梯次,活动一重在画。
面的形式分析与人物情感的联系。
活动二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人文主义的思想特征。
活动三以介绍论文的写作方法为主,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2.教学准备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资料、图示等,资料内容应注意有局部放大的细节。
熟悉和准备文艺复兴以及相关时期详细的史料,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以保证满足课堂上学生的需求。
3.教学策略三个教学活动一般按两到三个课时完成,根据不同情况也可以做出调整。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教学着重研究和掌握欣赏方法,利用课余运用和扩展知识。
活动一的教学从简短的讲述开始,针对人类文化史中宗教崇拜的产生和演化,围绕人与神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注意促使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发挥能力。
如:旧石器时代的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反映的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埃及金字塔和司芬克斯反映当时的人对灵魂永存的希望和理解;中世纪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有关偶像崇拜的现象等等。
穿插《犹大之吻》中的故事,把话题转向绘画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上,通过这幅中世纪艺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之间的重要的作品将两个时代进行衔接,引出文艺复兴美术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特征。
进入主要内容,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椅中圣母》。
与中世纪的圣母形象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体会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以及人文主义理想的完美体现。
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从动态和神情,线条与构图,色彩与质感几个方面分析这幅作品。
通过提示帮助学生从画幅圆形外框、人物的组合、体态、衣褶等找出长短不等的曲线,理解这些曲线在构成画面中的作用,感受整个画面和谐和人物形象的完美。
归纳色彩的配置,在基督教教义中,红色是象征天主的圣爱,蓝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
小耶稣的黄色上衣,与圣母衣着的红、蓝色构成了调和的三原色,从而强化了艳丽、华贵的色彩。
整个分析过程紧扣主题,步步深入,体会画家赋予神话人物的人间情感。
比较拜占庭壁画《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人物肃穆的神情,发现不同时期美术对神的不同态度,围绕人的情感这一主题,组织学生交谈自己的感受,逐步理解造型表现中的艺术手法。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要点,从题材、人物刻画和表现主题等方面给予提示,帮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
活动二的教学以学生阅读为主,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以人为本,颂扬现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崇尚古典知识与学术等特点。
通过问题的引导,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进行分析。
了解他们的艺术创作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思想情感及对自然现象、艺术表现技法的研究。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深入地分析作品,掌握一般的欣赏方法,提供搜集有关资料的途径,为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活动三以波提切利的寓意画《春》为参照,围绕美术欣赏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展开教学。
教学中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方法,从不同方面整体、细腻地观察和感受作品,运用有关背景资料分析作品,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强调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1.陈述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加以陈述。
概括为视觉感受和心理感觉:如明快、沉闷;艳丽、朦胧;平静、动荡;轻柔、强烈等,和愉快、悲伤、崇高、庄重、幽默、疯狂、神秘等。
2.探讨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形与形之间的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图等艺术表现手法。
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指人物、环境、物品之间的关系等;研究色调的处理一般方法,主要指色彩的主要倾向以及对比方法等;分析画面空间的营造,如构图、前后主次以及虚实关系等;探究艺术表现手法:如点、线、面、体积与空间,光色、材质,节奏、对比与协调。
3.结合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推测作品的含义,阐述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主要从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入手。
4.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时充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和统一。
以喜欢或不喜欢,为什么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考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
通过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提供相关素材或查阅资料的途径,提示注意事项。
分析学生作业,对小论文的写作进行必要的辅导。
四、教学选择活动二、三都可以考虑设置为课外活动,以阅读为主,结合资料查阅、编撰图文集或演示课件等小组活动,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了解文艺复兴美术。
这类活动的辅导着眼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出若干题目,利用校园网或其他途径提供资料来源渠道,提示学习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内的教学应该是具有指导性的,抽取主要的教学内容,学习欣赏方法,归纳学生的分析结果,组织安排学习活动,展示和评价学习成果等。
五、教学建议本课教学以一个时代为线索,揭示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人与神的主题切入,分析艺术主题、艺术表现的差别;以表现形式特点入手,比较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发展的概况,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联系生活实际,强调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人与神的区别,提示学生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比照作品人物表达的神情,把对人物情感的揭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可以考虑运用类似母爱、平民的女儿、人生的意义、英雄、美好生活等话题对应作品,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经验,细腻地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
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解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成为一个整体。
课目:第1课走出神殿教学程序一、交流:有关人与神的话题:人类从一万多年以前就开始有了绘画,今天我们还可以从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看到奔跑的野马、受伤的野牛和有趣的人形与手印。
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图画的真实用意,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反映出的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
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议论,运用历史知识得出: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极为有限的知识使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对它产生了敬畏感和神秘感,于是产生了宗教(约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或晚期)。
《手持角杯的裸女》也是旧石器时代的雕塑,距今有25000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位正在主持祭祀的女巫,你们的看法呢?为什么?(提示:对生命的崇尚、绵延后代等等)《司芬克斯》是大家很熟悉的雕像,埃及的法老们为了死后能够升入天堂,继续统治者的生活,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来建造它们。
和前人一样,人们崇拜被自己神化了的自然一在欧洲的中世纪,教会势力一统天下,绘画与雕刻艺术大都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并服务于宗教主题,成为教化民众的工具。
教会对于神的描绘有着严格的规定,人物形象作为崇拜偶像呆板而公式化,《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开始成为主要题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与人的尊严,反映人的精神风貌。
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图片资料《手持角杯的裸女》《司芬克斯》和金字塔中世纪教堂和基督教题材的绘画、雕刻《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以及局部人文主义特点(字幕)二、比较分析(活动一内容)同样是描绘圣母和圣婴,我们来看看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
比较《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椅中圣母扎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比较结果,从画面的明暗、构图、色彩、表情、动态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别叫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感受,教师给予评价。
《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倚中圣母》三、体会让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和《椅中圣母》中圣母的神态,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一定的道具、服装四、归纳、总结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归纳、总结。
《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一画,圣母的容貌格外的严肃,圣婴也显得老成,有助于加强信徒们内心的敬畏之情;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温柔可爱,充满青春的活力。
力,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就像人世间的贤惠淑女。
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征是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努力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