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五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卷(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西安五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附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西安五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附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也称作“回环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文学体裁。

回文诗充分利用并展示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产生回文诗的宏观背景。

另外,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这让回文诗作表现得更加富有文学色彩。

对于回文诗,不仅作者本人需要具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欣赏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底蕴才能领悟其美妙之处。

回文诗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能够成为另一首诗,这说明创作者的文字功力十分了得,这般文才也不是什么人都敢“卖弄”的。

有人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认为它完全没有艺术价值。

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

民国时期的学者刘坡公先生在《学诗百法》一书中就指出:“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教育家周仪荣先生也认为,回文诗虽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据记载,诗歌中的回文体在晋代就已经形成,并兴盛于宋代。

它有着“反复成章”的特点,其种类有很多,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其中,尤以“通体回文”最难驾驭,有人把这种形式的回文诗称作“倒读诗”,认为它是回文诗中的绝品。

例如,据传为宋代大文豪苏轼所作的《题金山寺》就是绝品中的绝品,该诗如下: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迳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把诗句倒转来读也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迳松门寺对桥。

陕西省五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五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五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西安市第三中学宝鸡中学汉中市龙岗学校渭南高级中学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或二维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或二维码者粘贴处。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或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

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

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

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

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

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

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

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

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

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

陕西省西安市五校联考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五校联考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2012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他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

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

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

《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2020陕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卷(一)答案解析

2020陕西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卷(一)答案解析

"$沉浸式%不应是一个百搭的展览前缀词&没有 构 成 因

果关系!

看#小说先 表 现 老 张 修 锁 手 艺 的 高 超#而 后 却 因 此 冻 死 #属 于 先 扬 后 抑 !
"!#解题 思 路 本 题 考 查 分 析 论 点'论 据 和 论 证 方 法 )!!头脑灵活'爱琢 磨'不 急 不 躁'有 计 划 有 行 动 又 能 耐
!'!*(+金 就 砺 则 利 君 子 博 学 而 日 参 省 乎 己
上船赴任的那天#帷帐器具服饰#诸般应随刺史带走 的 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品#全都留下来了#%这件事&在荆楚一带传为美 谈$ 元 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力!$!原文"这 样 的 展 览 看 似 热 闹#实 则 扭 曲 了 艺 术

与技术的关系&中#"这 样 的 展 览&指 的 是 上 文  * 分 #言 之 有 理 即 可 +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 能 力! 人
技术辅助下((单纯地$造景%&#这段论述中三 个 并 列 物形象特征是在情节发展变化中展现出来的! 小 说 开



!无



#文







使

"沉


&

的 不 良 现 象 #并 没 有 分 析 使 用 "沉 浸 式 &的 劣 势 !

住性子)"手艺高超#有 自 信#无 论 什 么 样 的 锁 都 难 不 住他)#做事有原则#不乱收费)$过于依赖经 验#过 度

陕西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五校联考试卷及答案.doc

陕西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五校联考试卷及答案.doc

陕西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五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附加题20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附加题总分得分同学们,严肃考风考纪,树立优良学风,祝大家取得优良成绩。

陕西省五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认真填涂在相应的题号下,不得涂改。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找暗物质云凡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均接受这样一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

宇宙中的暗物质比构成我们普通世界的原子物质多得多。

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每秒将有100万暗物质粒子穿过你的小指。

人们却看不到它们,因为它们不发射任何光,它们不带电荷,与原子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少。

暗物质没有电磁场,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无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们的存在。

但人们知道它们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它们不存在,就无法解释宇宙的结构。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

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

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30克。

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

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谁最先发现了暗物质呢?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的言论: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

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形声相益和反切读音(节选)研究成果表明: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因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

同时,又因相关远古族团大体相当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认知水平,加之彼此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文字系统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展的历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此后,除少数特例之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原始的汉字是依类象形的产物。

中国史前考古资料所见,其刻画于陶、石、龟、骨上的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

前者一律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并在商代甲骨或殷周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余绪,它们是多物崇拜的自然物的名字。

后者多刻画在废弃的陶片上,其频繁出现、重复使用的几率高且形体简单,古今相承,与商代甲骨、金文中的纪数字基本一致。

目前所知,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

《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

完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

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

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

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

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

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

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

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

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

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

2019-2020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

《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

《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

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

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

空气消毒药方的出现在晋代。

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

明代李时珍常使用蒸汽消毒法。

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藏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

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

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

唐代从或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

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

陕西省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卷C卷

陕西省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卷C卷

陕西省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经学漫谈汉代的《诗经》学,有今文派古文派之分。

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公及燕人韩婴三家所传诗是今文派,鲁人毛亨作《诗故训传》,是古文派。

西汉时,齐鲁韩三家都是诗学界的权威;毛诗初先只在民间传授,东汉著名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力提倡毛诗,郑玄写了《毛诗传笺》,毛诗开始流行。

陆德明《经典释文》说“自郑笺既行,而齐鲁韩三家遂废”,这是事实。

但郑笺与毛传常有出入,亦互有得失。

郑玄笺诗除文字训诂外,偶亦借题发挥,感伤时事,和毛传仅仅局限于文字训诂有所不同。

魏晋以来的学者,对毛传郑笺的优劣意见不一,争辩历数百年无定论。

实际上,毛传郑笺所不同者主要还是文字训诂方面的问题,至于宗奉小序、主张美刺则是相同的。

唐孔颖达著《毛诗正义》,汇集了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绩,很有参考价值;但孔颖达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对毛郑说诗的分歧只作弥缝,不加判断。

应该说,《诗经》学从汉到唐,大都没有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

到了宋代,方才获得革新。

欧阳修、郑樵、王质等对毛郑的说诗开始怀疑,欧阳修作《诗本义》,郑樵作《诗辩妄》,王质作《诗总闻》,攻击诗序,驳难毛郑,有披荆斩棘的功绩;至朱熹《诗集传》出,为宋代《诗经》学的革新开创了局面。

《诗集传》的特点是废小序。

小序不知何人所作,或以为出于孔子,或以为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或以为是子夏、毛亨合作,皆不可信。

在毛亨以前,小序和诗是分开的,把小序冠于每诗之首,是毛亨所为。

小序说诗,好像都有历史事实,其实大都出于臆测,不可凭信,很多学者被这些小序贻误。

近人梁启超曾慨叹说:“欲治诗经者,非先得毛序拉杂摧烧之,其蔀障不知所极也。

”此虽是过激之谈,但小序对诗的确是害多益少,朱熹废小序,正表现他的识见和魄力,也是对诗学的一大贡献。

陕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陕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三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抽象,从读到诵的转换中有无限空间让作者进行文学创作。

从读到诵的转换空间无限大,想象力可以无穷发挥,对语言表达可以尽情追求。

同时,语言表达的无限性也源于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语言感觉也必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作家的早晚期作品风格之所以有差异,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变化和追求。

既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那什么是文字的好坏呢?除了对文字质量的基本要求,比如叙述流畅,避免错别字,语言现象不应过分简单等,还有没有其他标准?我认为起码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读者读起来是不是舒服。

好文字一定让读者读着舒服,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充分享受内容和情感的张力,产生共鸣。

文学创作是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完成的,读者是参与方,应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依照转换规律来写作。

这个感受并非指三观一致,而是节奏的顺畅、感觉的顺畅、阅读的顺畅。

写作为了表达,表达就必须让读者读明白,能基本感受到作者的感觉。

文字的个性也就是文字辨识性,简单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眼便认出文字风格的与众不同。

学术界将其概括为“文字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这些精神特点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能用个性化语言构筑起一个独有的艺术世界”。

这种括准确全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

首先,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属人性的一部分,就像对爱恨的欲望一样,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只不过强弱有别罢了。

可以夸张点说,表达是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基本权利的一部分。

因此,尽管表达的欲望并不直接导致文学创作,但它无疑是文学创以及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三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而与审美主体之间产生了种种隔阂,只有消除这些隔阂,才能把握文学经典的价值。

这就需要沟通当代读者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交流渠道,对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对作家的生平、思想、性格乃至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进行考察研究。

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法。

一方面要求这种方法必须依据真实、充足的证据,同时也要注重推理的周延;二是应当承认科学思维也具有主观性,同样的材料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对于文学经典研究的整体规划来说,考证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是进一步阐释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

所谓“曹学”应理解为研究作者曹雪芹的学问,关于作者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

袁世硕先生指出:“研究作家对阐释其作品是有意义的,了解作家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有助于察知其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创作特点。

因此研究作家应当有助于诠释作品……但丢开此目的,无限度研讨与其文学创作无关系的远祖、里籍、形貌、琐事,就无意义了。

”袁先生在正面肯定研究作家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误,以期把包括作者研究在内的文学经典研究的目的锁定在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上。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也至关重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对作品的意义的不同理解,甚至某个字词的细微差别,我们都应该认真辨析考证。

应力发表的《蘅芜苑对联探究:“才犹艳”还是“诗犹艳”》一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蘅芜苑对联”的校订上,采纳了己卯本等版本的内容,即“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戚序本等版本的内容更符合文理和语法,且更能够表现宝玉的才情。

一字之差,高下立见。

当然也有某些所谓“版本考证”背离了研究的最终目的,甚或罔顾事实,意气用事。

《红楼梦》审美价值的发现还要求我们研究作者的创作心理。

陕西省延安市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陕西省延安市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陕西省延安市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1. (6分)(2017·日照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

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

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

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

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

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

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

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

二是“渐与顿”。

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

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

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

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

三谈“得与失”。

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

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2023届高三语文五校联考

2023届高三语文五校联考
②坚持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
由材料一第二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 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可看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则让我们在实际工 作中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避免了墨守成规和思想僵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
(摘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当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材料二: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恩格
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 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 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 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 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 测和设想,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根本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 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ABC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例子,它在 中国的成功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故这三项都可以作为论据来支 持材料二的论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推论错误。“马克思,恩格斯

2020届全国Ⅰ卷高三上学期五省优创名校联考试题语文

2020届全国Ⅰ卷高三上学期五省优创名校联考试题语文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

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

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

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者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翱、李贺等人。

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

《调张籍诗》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

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作雕饰。

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

如《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五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西安市第三中学宝鸡中学汉中市龙岗学校渭南高级中学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或二维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或二维码者粘贴处。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或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

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

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

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

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

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

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

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

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

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

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

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

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

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

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

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

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

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

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

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

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

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

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

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微软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将大量有关地球气候、水、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

微软宣布将投资5000万美元,使用人工智能来对抗气候变化。

此项投资是微软“五年计划”的一部分。

微软表示,为了实现对抗气候变化的目标,需要用到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将大量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气候、水、农业和生物多样性。

微软首席法律顾问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搜集的各种原始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健康状况,包括空气、陆地、水和野生动物等的情况。

但是,有了这些数据还不够,还需要技术来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执行的措施。

人工智能能通过收集来自地面、空中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分成人类可以理解的各种类型。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能增强我们观察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的能力,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能更好地管理现有资源。

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在使用微软的人工智能和云技术了,比如新加坡公司 JTC 就用人工智能来提升楼宇的电力使用效率。

JTC 已经在 Microsoft Cloud 平台上实现了对其所辖的39栋楼宇的监控和管理。

利用部署到楼宇中的传感器搜收集到的数据,JTC 现在能在故障发生前识别并修正错误,这降低了15% 的电力消耗。

(《微软将投资利用人工智能对抗气候变化》节选自《砍柴网》)材料二:因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支付宝蚂蚁森林获得2019年联合国最高环境“地球卫士”荣誉,这也是本年度唯一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项目。

2016年8月,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

用户通过步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代替打车、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低碳生活方式积攒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

虚拟树长成后,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们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

据支付宝数据显示,到现在5亿人累计碳减排792万吨,种下1.22亿棵真树,总面积相当于1.5个新加坡。

据了解,“地球卫士”是联合国的最高级别全球环境奖。

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2005年设立,以表彰对全球环境产生了变革性积极影响的杰出人物或机构。

UNEP认为,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数字技术有力的降低了公众参与低碳生活门槛,带动5亿人在中国荒漠化地区种植1.22亿棵真树,具有全球示范意义。

这并不是蚂蚁森林第一次受到联合国认可。

今年4月,支付宝蚂蚁森林入选蓝天保卫战年度案例。

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官网再度点赞称,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数字科技促进环保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流行,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创新的“中国模式”,在全球共同面临气候变化挑战的今天,具有可供借鉴的普世意义。

以蚂蚁森林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技术公益模式正被全球更多地区采纳。

6月25日,受支付宝蚂蚁森林启发,菲律宾领先的电子钱包GCash上线了菲律宾版蚂蚁森林GCash Forest,鼓励菲律宾人通过日常生活中低碳行为更好保护环境。

蚂蚁森林的创新模式,也被全球顶级学府哈佛大学收录到案例库。

(《带动5亿人种下1.22亿棵真树联合国授予蚂蚁森林“地球卫士”》节选自胡华成《头条号》)材料三:西媒称,竹子不只是大熊猫的食物,还可以用来解决贫困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

由于竹子并非木本植物,而是草本植物,因此生长迅速。

竹子用途也十分广泛,不但可用作建筑材料或纺织原料,其根系还可以形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同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9月14日报道,致力于利用竹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竹藤组织国际政策负责人德拉培尼亚指出,该组织发布的2015年至2030年战略规划旨在普及竹子在各个领域的使用。

从制造脚手架、一次性制品替代物,再到制造竹炭,竹子能够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

德拉培尼亚表示,竹子有利于恢复因工业活动而退化的土壤,并且只需四五年时间就可成材。

因此竹子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抗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然而,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大多数国家都忽视了竹子的潜在价值。

该组织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将竹子纳入自身的农林业体系当中,使竹子能够在抗击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报道称,世界上最懂得利用竹子的国家当数中国。

在全球竹子生产市场的700亿美元投资中,仅中国就占了其中的350亿美元。

中国大约有800万人从事竹子相关行业,预计明年这个数字或将达到1000万人。

竹子相关行业为解决贫困问题也作出了贡献。

如今竹子已经不单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反映出当今中国人全力发展经济和维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生长着大约500余种竹类植物。

报道称,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懂得使用竹子制造竹筏、竹椅,编织竹席,制造乐器,甚至利用竹子做成舒适的竹枕。

如今在中国大城市里,一些房子的外围依然环绕着使用竹子制成的脚手架,形成一道现代与传统相融的独特风景。

竹子柔韧性极强,在强台风天气下甚至比钢筋更具优势。

中国国宝大熊猫最喜爱竹子这种食物。

不只是大熊猫,就连中国人也食用竹笋,将其视为佳肴。

德拉培尼亚指出,竹子早已不只是一种古香古色的装饰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特性,应当将其纳入全球战略议程当中,使其能够造福全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