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思想及其现实性

合集下载

严复 思政课百年天眼鉴知未来

严复 思政课百年天眼鉴知未来

严复,清代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严复提出的“天眼”思想,对于我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运用严复的“天眼”思想进行思政课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明辨是非曲直,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使思政课成为塑造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思政课百年天眼鉴知未来的意义和严复思想在当代思政课教育中的应用。

一、严复与“天眼”思想1. 严复的生平和成就严复,字无择,号兰檎庵主人,福建闽侯人。

严复自幼酷爱读书,深受儒学影响。

他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启蒙思想,提倡实学,强调实践和现实问题。

他的主要成就有编纂《国朝重修广博正义图书大全》和主编《天工开物》等。

2. “天眼”思想的内涵严复所谓“天眼”,指的是人通过学问和理性观察,可以看清社会现实,把握事物的本质。

他强调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追求真理和道义。

二、思政课百年天眼鉴知未来1. 思政课的历史渊源思政课作为国家和学校推行的一门专门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

思政课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2. 思政课的使命和价值思政课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课程,其使命和价值不可小觑。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方向,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思政课教育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思政课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 学生对思政课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 另一些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 应利用严复“天眼”思想进行思政课教育要使思政课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参照严复“天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掌握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方法。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标签:严复;民智;民德;民力;当代价值严复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和强化民力的主张是其思想的重要闪光点,直接来源于西方,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

“民力”是基石,“民智”是资源,“民德”是保障。

国民的道德水平、智力程度与体力现状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选择,这是严复思想的核心所在。

严复“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开中国近代讨论国民性之先河,成为现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

作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化大师,严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遗产。

其中,他的“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样,相得益彰,始终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人敬仰和叹服。

本文试图从当代国民性塑造的角度,重新解读严复的“三民”思想,借以挖掘其深刻内涵,揭示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严复“三民”思想的理论渊源严复“民力”、“民智”与“民德”的“三民”思想,直接来源于英国著名思想家斯宾塞与赫胥黎的社会有机体论。

斯宾塞在其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中,对三者关系及其重要性做了系统阐述和剖析。

严复指出,斯宾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濬智慧、练体力、厉德行”。

斯宾塞认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进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身体、知识与道德的综合素质:国民体力强健、智慧聪明、道德高尚,社会就进步,国家就强大;国民体弱多病、愚昧无知、道德低下,社会便退步,国家就衰弱。

斯宾塞指出:“群之变也,视民德之进退,群性与民性,群德与民德,相待为变,其例则群学之所有事也。

”群之能事,必视其民,常于二者之间,求其对待之公例”。

“一群之立于天地也,有发生,有滋长,有形制,有功能,凡皆其民性情才力所遘会,磅礴而成之。

”“天生蒸民,德不虚立,于其身有性情才力之可指,于其群则有强弱衰盛之可知”。

“凡群者皆一之积也,所以为群之德,自其一之德而已定,群者谓之拓都(Total总体——引者注),一者谓之么匿(Unit个体——引者注)。

论严复的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严复的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严复的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以进化论为指导,融会中西,形成了与古代不同的家庭伦理思想。

他主张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提倡孝亲敬长、慈爱子女,重视血缘亲情和家庭教育。

他的家庭伦理思想既具有开新的特点,又打上了传统封建伦理深深的烙印。

批判地继承这一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建设。

关键词:严复;家庭伦理;积极性;保守性;现代意义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在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遭受列强瓜分的民族危亡时刻,严复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和讲学等形式,宣传民主、科学和进化论的思想,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批判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以求中华民族的革新图强,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他的家庭伦理思想也体现了这一变革时代的特征,既具有批判、启蒙和开新的特点,又留下了封建残余思想的深刻印记。

一、总的说来,他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中西兼容,以新式思想为主。

具体而言,可以把他的家庭伦理思想中的积极方面概括如下。

(一)提倡婚姻自由首先,严复主张一夫一妻制。

他说:“匹合之制所以最善者,以其最便家庭教育之故,故吾国多妻之制,往往为新学家所深垢。

”批判中国当时有钱人和贵族的一夫多妻现象。

其次,反对早婚,主张晚婚。

他在给熊纯如的信中曾说:“吾国前者,以宗法社会,又以男女交际不同西国之故,遂有早婚之俗,而末流或至病国,诚有然者。

”把早婚提到导致国家落后的高度,虽有夸张的成分,或者说严复还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但他的确指出了早婚的危害性。

并且,严复还讲了反对早婚的理由。

“男不知所以为父,女未识所以为母,虽有儿女,犹禽犊耳。

”认为比较适宜的结婚年龄是男子三十岁和女子二十岁。

再次,严复主张满汉通婚。

他认识到满、汉两族各有优点,通婚则可以取长补短。

如果继续实行满汉禁婚,则对满人最为不利。

最后,严复反对封建婚姻中的门户观念。

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探析

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探析

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探析口程平[摘要』自严复提出“信达稚”翻译标准以来,翻译界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肯定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甚至有人提出,严复在翻译实践中,并没有遵循自己提出的翻译标准。

其实,严复的翻译思想有其深刻的合理因素,其翻译实践大体上也是遵循其自己提出的“信达稚”标准的。

〔关键词」严复;翻译思想;翻译实践;探析自十九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倡“信、达、雅”以来,引起了几代人不断地思索和探讨,其影响之极几乎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被奉为中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译书者的唯一指南。

同时,这三个字简洁、凝炼,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为什么严氏在其翻译实践中并没有完全依照他本人提出的三字原则来进行翻译?本文试图通过对严复翻译思想和实践的探析,来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严复的经历有一个大致地了解。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十四岁进人左宗棠办的船政学堂,毕业后到英国海军学校留学三年。

这时他为了深人了解西方社会和仔细探讨西人成功的秘决,开始接触当时西方世界的重要典籍,如亚当·斯密、孟德斯鸡、边沁、达尔文、赫胃黎等人的著作,对西方文化有了直接的了解,为后期的翻译作了前期准备工作。

1879年自英国学成回国后,他先后任职于福州船政学堂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严复以极大的打击,也激起了他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他开始领悟到中国的失败不只是军事的落后,而有更深一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要师法西方,才能突破困境,为此,他发表了四篇影响深远的文章,围绕中西文化的对比,探讨中国积弱的根源。

他希望以译介西书作为一种手段来开民智,实现救国的愿望。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翻译《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法意》、《社会通论》、《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西方重要典籍,介绍了进化论、阶段性的进步史观、资本主义经济学、英国自由民主学说、社会学、逻辑学等,反映出严复效法西学精神,实行资产阶级改良的国家主义思想。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严复是中国近代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对后来的学者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和演变过程,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一无二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严复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对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平等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严复对于人类的思维和理性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被充分发挥和利用。

他提倡独立思考和自由思维,反对盲从和墨守成规。

他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他对人类思维的独到见解,对后来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严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学者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以及重视人类思维和理性的重要性。

严复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严复观后感400字

严复观后感400字

严复观后感400字摘要:一、引言二、严复观后感的主题与核心观点三、严复的生平及其贡献四、严复观后感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严复的纪录片。

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在民族觉醒、倡导改革、传播先进思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对严复的生平深入了解,我对他的观后感油然而生。

严复观后感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传承与创新”。

严复生活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不仅关注国家命运,还积极寻求救国之路。

严复认为,要振兴民族,首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他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同时,他还强调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严复的生平充分体现了他观后感的核心观点。

他翻译了大量西方名著,将先进的思想引入中国,激发民众觉醒。

他还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懈努力。

严复本人在学术领域不断求新求变,力求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他的贡献和精神风貌,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严复观后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然与严复时代有很大差别,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征程,我们应当学习严复的精神品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严复观后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与奉献。

严复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弘扬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摘要】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的道路中,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和新民德”的著名的救国方案,形成了独特的“三民”思想,他认为国民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德性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实现可能性和一国民族最终的走向。

这学说的提出不久,在当时就引发了社会上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潮。

在现代化建设今天,严复的“三民”思想仍具有熠熠的闪光点。

环境改变和条件允许,使得我们有必要和有条件去深思和发掘其中的价值。

【关键词】民力;民智;民德;救亡;启蒙abstract: on the road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yan fu proposed a famous theory of saving nation ---increasing people’s strength ,developing people’s intellect and upgrading people’s ethics, which formed a unique “san min”thought. he believ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s final tre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quality, their level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the moral being of citizens. a campaign to remold national bad habits in then society was triggered after a short time when th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virtually, yan fu’s “san min”though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onditions make it necessary for us to ponder and explore internal value in “san min” thought.keywords: people’s strength; people’s intellect; people’s ethics; salvation; enlightenment前言自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时局多变,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无法像以往那样应对外来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近代化是一个以科技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严复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严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即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念是一致的。

其次,严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近代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变得复杂多样,人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复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严复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近代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严复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理念相一致。

最后,严复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中注重教师的角色。

在近代化的社会中,教师的作用愈发重要,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引领者。

严复主张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泛的人文素养。

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

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

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

在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年代,严复以思想启蒙为武器,用学术的力量实现自己知识报国的情怀,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严复的生平,通过对严复的奏章策论、翻译著述、诗赋文章、书信议论等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归纳,考证了爱国思想在严复一生各时期的贯穿。

并探讨了严复爱国思想中的思想启蒙、稳健理性、文化自觉的特点,以及闽文化、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和留洋经历对严复爱国思想产生的影响。

论文还就严复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严复的海权强国思想、教育救国思想、中西融通的爱国思想以及现代国家思想分别展开论述。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知,严复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爱国精神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严复的爱国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符合历史进步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并具有当代价值。

严复爱国思想特点中的“思想先进,方法守中”、稳健理性、文化自觉等对于今天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做到既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又不盲目排外,克服激进的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当下全面深化改革也有着借鉴作用。

同时,严复对于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的认识和海权强国思想对当代中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海洋强国
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启示和借鉴。

而贯穿严复一生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严复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原文

严复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原文

严复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原文摘要:1.严复其人及其思想背景2.严复的孝道观念3.严复对父母的敬爱与慕恋4.严复孝道观念的现实意义正文:严复,字幼陵,号复堂,清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的剧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严复积极倡导变法,力主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振兴民族,他提出的许多观念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严复的众多思想中,孝道观念尤为引人关注。

严复的孝道观念源于儒家传统文化,他认为孝是人之本,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严复在《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孝道观念。

文章开篇,严复便指出:“孝,天下之大本,民德之至善,国家之元气。

”这表明了他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严复的孝道观念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

严复对父母的敬爱与慕恋,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文章中写到:“吾欲养而亲不待,吾欲敬而亲不在。

”这句话表达了严复对已故父母的无尽思念和对未能尽孝的悔恨。

严复时常回忆起儿时与父母度过的美好时光,以此激励自己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严复的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在快节奏、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忽略了对亲情的关爱。

严复的孝道观念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家庭,关爱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严复的孝道观念还强调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社会中,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之,严复的孝道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及其思想严复(1854.1.8—“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是晚清接受西学教育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有丰富的西学知识,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较深造诣。

他学古通今,学西贯中,成为大学问家。

他报效祖国的不是他所学的轮船驾驶和航海专业技术,而是救国救民的学问。

他留心国情、国事,考察西艺西政,努力探索强国富民之道,积极提出各种见解。

其提出的思想更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变法思想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使国人大受刺激。

这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对兴办三十多年的洋务事业的严峻考验。

原以为,对西洋人打不过是因为西洋人船坚炮利,所以赶紧“借法自强”,制造轮船、枪炮,编练了海军,训练了陆军,可是,有了这些却仍败在东洋岛人手下。

于此,国人又一次大受震撼,大受教训,大受催醒。

有识之士认真检讨洋务事业的不足和问题,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变道”上,认为仅仅“变器”是不够的,还要赶紧“变法”。

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刊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章,极力呼吁变法。

他说:“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认为:“自微积之理而观之,则曲之为变,固有疾徐;自力学之理而明之,则动物有由,皆资外力。

今者外力逼迫,为我权借,变率至疾,方在此时。

智者慎守力权,勿任旁守,则天下事正于此乎而大可为也。

即彼西洋之克有今日者,其变动之速,远之亦不过二百年,近之亦不过五十年已耳,则我何为而不奋发也耶!”⑥在《救亡决论》一文中,严复认为,变法首先要变的,“莫亟于废八股”。

“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他列举了八股的三大害: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他说:此三大害,“有一于此,则其国鲜不弱而亡,况夫兼之者耶!”“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虽练军实,讲通商,亦无益也。

论严复思想的现代性与科学精神

论严复思想的现代性与科学精神
收 稿 日期 :0 1 2—1 2 1 —1 5
作者简 介 : 陈小红( 9 6 ) 女 , 17 一 , 陕西蒲城人 , 渭南 师范学 院经济 与管 理学 院讲 师 , 政治学硕士 , 主要 从事政治 发展与政 治现代 化研究 。
严复是 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教育 家和 翻译家 , 其变 革救 亡思 想 、 学著 述工作 、 讲 科 学 民主思想及 其科 学精 神 , 定 了他 在 中 国近代 奠 史上 的重 要 地 位 。毛 泽 东称 他 为 “ 国共 产 党 出 中 世 以前 向西 方 寻 找 真 理 的一 派 人 物 ” 榔 之 一 。 … 严复 (84 12 ) 15— 9 1 一生 处 于 中 国沦 为 半 殖 民地 半
化、 意识形态等方 面, 现代性也是一个充满争论的 概 念 , 同学 科 的学者 站在不 同的视角 都对 其 给予 不
西。我 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科学精神概括为三 个 方 面 :一 是 不 盲 从 , 附 和 , 理 智 为 归 ; 是 “ 不 依 二

6 6・
陈小红 : 论严 复思想 的现代性与科 学精神
来 说 现代性 的一般涵 义 主要包 括 : 现代性 是一 种理
“ 民力” “ 民德” 鼓 、新 为己任 , 翻译介绍西方学术名
著, 向西方 寻 求 真理 , 图师夷 制 夷 , 贫起 弱 ; 以 疗 他 在讲 学 著述 中针 砭 时 弊 , 击 封 建 专 制 , 吹 变法 抨 鼓
维新 , 寻求 “ 国明 民” 道 , 图挽 救 民族 危 亡 。 治 之 力
值 。集 中体现在他“ 黜伪而崇真 ” “ 、屈私 以为公 ” 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及变革救亡的政治思想 ; 以 自由为主 , “ 以民主为用 ” 的 的思想及其对五 四新文化运动 时期 的大批知识分子 的影 响 , 开创了我 国现代思想和现代文化 的先声 。

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简介严复(1900-1995),中国近代教育家、文化名人,也是一位杂志编辑、翻译家和思想家。

在20世纪初,他在日本学习时接触到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想,深受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影响。

严复的经济思想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主张市场经济、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权。

本文将介绍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个体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是保障经济繁荣的基础。

严复秉承这一理念,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中保持最小干预,并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市场规律的作用。

自由竞争严复主张建立公平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认为,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原则,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并刺激创新和进步。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个体自由和财产权严复强调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自由是经济自由的基础,个人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经济活动和职业。

此外,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可以激励个人努力工作并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最小政府干预严复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中保持最小干预。

他主张政府只应扮演一种监督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角色,而不应过多干预市场的自由运作。

他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低效。

经济自由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几个重要影响方面。

市场经济改革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市场化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这种改革政策与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私有企业的发展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为中国私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中,私营企业开始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严复是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通过将西方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如下:
首先,严复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思想家。

他深刻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深重危机,以及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局限性。

因此,他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以期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西方,才能够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摆脱落后的状态。

这种开放和进步的态度,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严复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

他不仅将西方的学术著作翻译成中文,还对翻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一标准至今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通过他的翻译,中国人得以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最后,严复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科学和民主思想,强调个性自由和社会进步。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超前的。

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从严复身上,我深刻感悟到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交流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也认识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严复的远见卓识、深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总之,严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学习和了解严复的思想和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我对严复的认识和感悟是多方面的,他的学识广博、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等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严复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典籍,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著作《赤壁赋》、《醉翁亭记》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学识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还对西方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将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严复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先驱者。

他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积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尊重个人的思想和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呼吁人们要有自由的思想和行动。

他的思想开放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严复还是一位勇于创新的改革者。

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主张,主张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推行新的教育体制,以培养有用的人才。

他的改革思想在当时可谓是非常激进的,但他却始终坚定地推动着改革的进程。

他的改革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严复是一位有着广博学识、开放思想和勇于创新的重要人物。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地追求知识,开放思维,勇于创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严复与中国的民族复兴

严复与中国的民族复兴

严复与中国的民族复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严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严复生于18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混乱的时期,外族侵略和内部动乱不断,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严复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相信对于严复这位文化巨匠对中国民族复兴所起到的贡献,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严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以掌握汉字和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其主要特征。

而严复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他不仅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还通过与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严复曾为中国翻译了荷兰著名学者睿格谟所著的《自然神论》,这一翻译成果不仅有利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理解,而且也为中国思想理念的更新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严复的思想和理念,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严复对中国国家精神的塑造严复在中国书法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他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打磨出了一种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和精神风貌。

此外,严复还提倡“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呼吁中国人以团结、勤奋、高尚的精神面貌奋发向前。

这些思想理念与文化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国家精神。

“大团结”与“自强不息”的理念,奠定了中国人的团结协作与自我发展的两个基本支柱,为中国的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三、严复对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在严复的眼中,中国正面临着内外部影响的多重挑战。

他深信文化创新和改革,是中国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他提倡的文化“大乱中求进步”的思想,激励中国人在自我保护和民族复兴的现实中不断前行,助力中国社会积极进化和改革。

严复的思想和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智识层和知识阶层,推动了中国向更加开放与进步的方向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严复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其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仅在文学翻译界有着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近代文学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严复的翻译思想充满了辩证哲学的影响。

他强调翻译中要坚守原著,对原著的译文不可随意润色、删节、改变。

但是,他对翻译“信”和“达”的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

他认为,翻译应该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传达出其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这种对翻译的双重承担,使其翻译工作超越了语言的难度,更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多重复杂性。

严复在翻译工作中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

他认为,阅读原著是向外传达信、达的必要条件。

只有将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原著对话,充分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严复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翻译领域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学创作领域。

他的翻译方法带给了中国作家新的启示:借鉴外国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开拓文学的视野和形式空间。

例如,严复的译介目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源。

严复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翻译成中文,将原著的叙述方式和表达风格带回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当时小说的创新和变革。

类似地,严复介绍的字母体系和标点符号,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新时代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事实上,严复的翻译方法、翻译理念和创作启示都超越了他本人的时代和身份,对中国近代文学起到了沉淀性的影响。

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不亚于鲁迅、郁达夫等文学巨匠,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功不可没。

严复思想主张总结

严复思想主张总结

严复思想主张总结严复(1906-1995),字风华,号灵峰,山东平度人,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史界泰斗,文化名宿”。

严复提出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视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视独立的思考能力,主张实事求是;反对盲从和模仿,强调自主独立的道德选择;关注国家命运,呼吁国家独立、自强;重视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主张民主法治;反对崇洋媚外,强调自强不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普及。

首先,严复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应该传承和发扬。

他反对唯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潮,强调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主张在传承中创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

其次,严复主张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他反对墨守成规和盲从模仿,主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他认为人民应当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求真实和进步。

第三,严复关注国家的命运,呼吁国家独立、自强。

他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独立和强盛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他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略,呼吁国人团结起来,为国家的独立与强大而努力。

第四,严复重视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主张民主法治。

他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法治的社会制度。

他反对封建主义的霸权和特权,主张人民的参与和平等的权利。

第五,严复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强调自强不息。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庞大而深沉,拥有丰厚的思想资源,应该充分发掘和挖掘。

他批评那些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人,强调中国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实现自己的民族复兴。

最后,严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普及。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主张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他号召全社会重视教育,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体而言,严复是一位倡导传统文化与创新的思想家,他的主张体现了对民族的关怀和对国家发展的呼唤。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摘要】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的道路中,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和新民德”的著名的救国方案,形成了独特的“三民”思想,他认为国民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德性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实现可能性和一国民族最终的走向。

这学说的提出不久,在当时就引发了社会上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潮。

在现代化建设今天,严复的“三民”思想仍具有熠熠的闪光点。

环境改变和条件允许,使得我们有必要和有条件去深思和发掘其中的价值。

【关键词】民力;民智;民德;救亡;启蒙abstract: on the road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yan fu proposed a famous theory of saving nation ---increasing people’s strength ,developing people’s intellect and upgrading people’s ethics, which formed a unique “san min”thought. he believ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s final tre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quality, their level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the moral being of citizens. a campaign to remold national bad habits in then society was triggered after a short time when th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virtually, yan fu’s “san min”though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onditions make it necessary for us to ponder and explore internal value in “san min” thought.keywords: people’s strength; people’s intellect; people’s ethics; salvation; enlightenment前言自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时局多变,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无法像以往那样应对外来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摘要: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应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

五四运动时期及后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正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唯一能符合现代性的是“五四”期间的思想启蒙运动。

但“五四”运动以前的严复、孙中山都开始了思想启蒙。

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应是近代与现代的界碑,其表现是对近代社会文化观———中体西用的批判。

严复的现代性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取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来说明。

严复通过撰文、翻译、著书,全面介绍和阐述天赋人权论和西方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想。

他不仅是中国倡导自由主义第一人,也是中国进行现代思想启蒙的第一人,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严复;现代性;自由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王岗峰,男,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为什么身处近代的严复,其思想是属于现代的?关于近代和现代的区分,我们可以先看看什么是现代。

在西方学者看来,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讲,现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世纪&"年代。

康德于’$()年专门写了“什么是启蒙”的文章,米歇尔・福柯曾把这一文章视为“现代性态度的纲要”黑格尔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视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成就。

哈贝马斯进一步说明这三大历史事件都建立在主体性原则基础上,这主体性原则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

这是一个新的社会知识的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它的自然科学、道德观念和现代艺术都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的。

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简略表述。

说得更详尽一点儿,现代性包括:(’)一系列特定的对世界的态度,即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对由于人的介入而导致的历史转变持开放的立场;(!)错综复杂的经济组织,尤其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特定领域内的政治组织,包括民族———国家和广泛民主。

”+’,这三个方面,有的社会学家更注重物质的、经济的方面,包括马克思、吉登斯。

吉登斯说他看重马克思,“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影响比以前社会类型更突出、更深远,而这些都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的诸种制度而被结构化的。

”+!,另一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更注意意识形态的方面,如马克斯・韦伯认为关于世界的祛魅以及传统权威类型与传统理解方式的终结,是最接近对现代性的准确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去综合和控制一切。

”进一步地,海德格尔点出了这种态度由于下列的存在会被瓦解的可能性,“即现实太巨大了,以至于不能被完全地算计和把握。

”+),福柯主张将现代性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态度,而不是特指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与其想要把‘现代时期’同‘前现代’或‘后现代’时期区分开来,不如更好地探索现代性的态度,探索现代性自形成以后,以及自从它同‘反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争执以后的那种特殊态度。

”+&,从历史时期看,中国的现代性被认为是从’-’-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

这是因为当时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为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从综合上看,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历史阶段,达不到工业文明,很难说步入现代社会。

尽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反证了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严复思想和现代性王岗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展,但中国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阀干预和分裂国家政治,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

这种经济、政治状况在“五四”运动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没有明显改变,即使按杰姆逊划分法,将中国列入帝国主义的附庸,作为资本主义现代世界的条件,也不应该在“五四”运动时期,而应该在%&&’年,即帝国主义列强在柏林召开讨论对非洲瓜分的会议为标志,而中国大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

最能说明“五四”属于现代的,还是按福柯他们的说法,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世界的祛魅、思想的启蒙。

陈独秀最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在这两面旗帜下,三大思潮相映成趣。

但将现代性理解为思想启蒙应不仅在“五四”运动时期,在此之前严复的《天演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影响绝不亚于胡适、陈独秀、梁漱溟、李大钊、鲁迅等。

曹聚仁先生在!"年中阅读了’""种以上的回忆录,而回忆录的作者基本上都看过《天演论》。

(#)在《天演论》影响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识深入人心,救亡图存成为全体中华民族的自觉行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作为近代与现代思想的界碑非严复莫属,其突出表现为严复对“中体西用”观的批判。

二“中体西用”观是中国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即近代社会的文化表现。

当西方列强用舰炮轰开中国国门时,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制夷”而“探索夷情”。

魏源又进一步发展到“师夷”,“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为御敌、救国而图自强,不得不对外开放师夷长技,还必须冲破文化专制主义的重要障碍。

“中体西用”观就是在当时中央集权统治下最能被接受的一种文化观。

它最初由林则徐的学生、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幕僚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就是此后洋务运动中处理中西文化的基本模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蓝本,后经李鸿章、张之洞而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李鸿章用道器关系阐明之:“中国所尚道者道为重,而西方所精者器为多。

……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后来从“道器”又引申出“形上形下”之说,“盖中国所宗者,形上之道;西人所专者,形下之器。

”“求形下之器,以卫形上之道”(汤震)。

(%")加上“主辅”、“本末”、“体用”都是讨论中西文化关系,中学是体、本、主、道、形上,永恒不变的圣人之道、封建礼制是中学之体、根本,在与西学关系中是占主导地位。

西学是用、末、辅、器、形下,将西学看成是中学的末节、具体的表现和起辅助作用的。

新洋务派领袖张之洞被梁启超称之为“中体西用”的“最乐道之”者,他在《劝学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该思想。

张之洞认为,世道更迭、人事兴衰的表象是政治变动,而本质是文化变迁:“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对于危及国家民族生存大危机和中西文化撞击,守旧者拒斥西方文化,革新者忘了根本。

排外则无法获制敌之术,忘本则有损名教纲常。

因此,该书分为两大部分,其宗旨是:“《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兹《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内篇》强调“中学为本”,捍卫封建伦理纲常,以反对康梁“新学”。

《外篇》强调“西学为用”,寻求救国图强之术,以反对守旧派。

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最先提出质疑是守旧派。

大学士倭仁一句名言:“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道出了守旧派的一个原则:“礼义为本,技艺为末”。

在他们看来,“此时当务之急,不在天文,而在人事;不在算学机巧,而在政治修明”(杨延熙)。

(%,)政治问题才是国运衰败的原因,在当时政治状况下,叫人们去学习天文算术、制造机器轮船,是不能达到自强的目的。

这就将政治与科学技术、“礼义之本”与“技艺之末”、“中学”与“西学”绝对对立起来。

在政治衰败情况下,仅靠技艺利器不足使中国自强,原本是正确的判断。

解决办法必须双管齐下,政治上必须革新,而不是守旧。

但他们坚守“礼义为本”,政治不修明,技艺也不学了。

对“中体西用”观的质疑还来自洋务派内部的激进分子。

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海防之议后期提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故先欲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未遑而姑务其末者。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论既对守旧派“本末”论的有力驳斥,又是对“中体西用”论的超越。

既然肯定西洋“有本有末”,那么中西分本末,分体用的论断是不成立的;既然肯定西洋立国有本,那么“采西学”就不仅限于技艺之末,也可以是“朝廷政教”这个“本”;向西方学习可以先学其“末”,为的是打下“循用西法之基”,“姑务其末”为的是进而务其“本”。

实业家郑观应的思想是维新变法思潮的先驱,他借两广总督张树声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这是对郭嵩焘“西洋立国有本有末”论的发挥,突出指明西人立国之“体”包括“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这些政治制度内容,批评洋务派“遗其体而求其用”。

但论述中西学关系时,又说“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将西学“本”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末”、“体”和“用”均归于中学之“用”范畴。

后来维新派康有为等人基本上持该态度,口头上尊奉“中体西用”的原则,实际上是要在“西用”的名义下引进“西体”的根本政教法度,以此改变“中体”旧制,康有为说:“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但“西用”的重点,却是他力倡并为光绪皇帝基本采纳的以彼得改制、明治维新为蓝本的变法方案。

当时,只有严复以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社会学等先进理论为思想武器,运用中西文化比较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对“中体西用”观进行最为深刻、系统的批判。

首先,他认为体用是同一事物的实体和功能,有如牛之体与牛之负重作用,马之体与马之致远作用是同一事物体用统一一样,“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其次,他认为,“中体西用”中,作为“体”所指的“政”、社会制度不能为本,而“用”所指的“艺”、科学才是“立政之本”。

这是他在否定“中体西用”后进一步论证“西艺实西政之本”。

%!"(以今天认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严复的“艺本政末”观是合乎唯物史观的。

我们以此推论,西方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无国界)是改造中国社会制度之根本。

最后,也是在中学、西学各有体用的基础上,否定二者之间是主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