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db30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e.png)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关键研究之一,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并探讨贸易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相对成本差异。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将生产分工,每个国家都可以专注于生产其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以纺织品和酒类的贸易为例,假设英国比葡萄牙在制造纺织品上更具竞争力,而葡萄牙在制造酒类上更具竞争力。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的生产,而葡萄牙应该专注于酒类的生产。
通过贸易,英国可以向葡萄牙出口纺织品,同时从葡萄牙进口酒类,双方都可以因此受益。
二、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绝对成本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全部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将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进行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假设英国在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中的绝对成本都低于葡萄牙。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并通过贸易向葡萄牙出口多余的产品。
虽然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绝对成本理论更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收入效应指的是贸易对国内收入和消费格局的影响,而替代效应指的是国内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当一个国家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收入时,人们的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国内需求会增加,从而对国内产业有利。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b889e83b9d528ea81c779cf.png)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第1节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就出现分工交换思想。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有待于互相帮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为多数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他擅长的东西,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多,质量较优。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主语每个人究竟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则取决于个人秉性,这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早期宗教神学中也有部分关于贸易的思想。
二、重商主义(Merc antilism)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大约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基于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怎样通过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而增加社会财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b3b2a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c.png)
该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
,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解释和预测框架,对现
03
代贸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01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 易中,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 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02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价格…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之间相对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但现 实中这一现象并不总是出现。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市场规模和需求因…
该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市场规模 和需求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时具有一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的形式和动力已经发生了 很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挑战。
0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总结词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对贸易模式和贸易 利益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详细描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由于生产规模的差异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同国家在 生产同一产品时仍会存在成本差异,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此外,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下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能够带来互利共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实现互利共赢。
反对保护主义政策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反对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贸易,主张开放 市场。
02
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d472c952b160b4e767fcff4.png)
贸易后的情况
1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60布
60小麦
(2)假设国际比价
2布=1小麦
(3)各国消费
30布和15小麦 30布和45小麦
(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5小麦
10布
(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相对优势,也充 分发挥了中国在生产布上的相对优势,相应地都避开了各 自的相对劣势。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 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0
(1) 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 得了利益。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
(2) 世界生产和消费比贸易前提高了。来源于国际分 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的生产优势发挥出来了,各国技术优势的充分发 挥提高了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
(2) 价格差引发的贸易会使各国的生产组合发生变化,各国 将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中国将专业 化生产布,美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
(3) 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0.5公斤小麦:1码布 <国际比价<2.5公斤小麦:1码布)
贸易后的情况
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
所需劳动 (人/年)
120
80
毛呢 产量
1
1
2
所需劳动 (人/年)
100
90
分工后 英
2.2
220
葡
2.125
170
合计 2.125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e5fe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f.png)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在国际贸易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比较优势: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更高。
根据这个假设,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差异。
2.单一要素模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简化了分析,使得理论能够更为清晰地解释贸易模式和效果。
3.恒定成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是恒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是为了使得理论能够更好地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结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结论值得关注:1.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或服务。
这样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要素移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要素相对稀缺,国家会倾向于进口具有该要素的商品,而不是自己生产。
相反,如果要素相对丰富,国家则会倾向于出口该要素相关的商品。
这种要素移动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贸易的收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强调贸易的收益。
通过国际贸易,每个国家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4.国际贸易的均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提出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
一个国家的贸易均衡是指其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平衡状态,即进口与出口相等。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aed490052ea551811a68704.png)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重商主义、重农学派、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保护贸易、相互需求,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一)简介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发展时期及代表人物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 17 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二、重农学派(Physiocracy)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
代表人物还有杜尔哥。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在一定意义上,重农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重农学派的观点有:(一)自然秩序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fbc96ad4d8d15abf234ee6.png)
100
175 +25
200
整理课件
9
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1)揭示了社会分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 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生产,然后进行国际贸 易,都可获利,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动 机及目的。
(3)国际交换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即劳动价值基础上的。
整理课件
3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1.基本假设:
(1)2x2x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 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 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 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5
25
100 100 50
25
100+?
17
17
150 150
17+? 300 150
42
42
250 250 42+8 50
250+50 300
整理课件
15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3.李嘉图理论的基本要点
(1) 李嘉图理论发展了斯密关于国际分工的原则,肯 定了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2) 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来进行生产 分工和交换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
8
表2-2 绝对优势下贸易的福利影响
英国 法国 世界
封闭经济
开放经济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https://img.taocdn.com/s3/m/b5aabf4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6.png)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沈明其引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提出者沈明其是中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对国际贸易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基于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对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解析。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阐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2.市场是充分竞争的;3.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模式。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原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主要是由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国家的资源分布和技术能力不同,导致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贸易的存在可以使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式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以下两种经典模式,即绝对优势模式和比较优势模式。
绝对优势模式绝对优势模式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
该模式认为,当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有明显的绝对优势时,该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该产品的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使各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模式比较优势模式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该模式基于成本差异的思想,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差异是存在的,通过比较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相对成本差异,可以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模式使各国在特定产品上的专业化生产变得更加明晰,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9fc092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1c.png)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其中的基石。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强调,每个国家都应当专注于生产并出口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A 国和 B 国。
A 国在生产小麦方面效率极高,单位成本很低;而 B 国在生产布匹方面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
那么,按照绝对优势理论,A 国就应该全力生产小麦并出口,从 B 国进口布匹;B 国则全力生产布匹并出口,从 A 国进口小麦。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它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一个国家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时,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都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只要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
举个例子,假设 A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1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20 个小时;B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6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30 个小时。
虽然 A 国在生产小麦和布匹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从相对成本来看,A 国生产小麦的成本相对较低,B 国生产布匹的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A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小麦,B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解释了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技术存在差距的国家之间,也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共赢。
国际经济学之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之古典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e67d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3.png)
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贸易的成因和利益 分配。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01
古典贸易理论逐渐形成,代表人物包括大卫·休谟、亚当·斯密
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02
古典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约翰·穆勒、阿
尔弗雷德·马歇尔等。
0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与背景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解释 了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
基础。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 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 家更有效率,两国之间仍然可
能存在贸易往来。
这是因为,比较优势关注的是 相对成本,即一个国家在生产 某种商品上的成本相对于另一
20世纪初至今
03
古典贸易理论逐渐完善,并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之一
。
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原理
自由贸易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 较优势进行贸易,这样可以使得贸易双方都 获得利益。
古典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 可以使得各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从而提 高全球总体福利。
古典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新经济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新经济因 素如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逐渐成为国际贸 易的主要驱动力。未来,古典贸易理论将进 一步结合这些新经济因素,解释和预测国际 贸易的新趋势。
拓展理论适用范围
目前,古典贸易理论主要适用于解释发达国 家之间的贸易现象。未来,研究者们将尝试 拓展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使其能够更好地解
国际经济学之古典贸易理论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eb87a8a6c30c2258019e9a.png)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
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 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 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 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 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 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 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 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 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 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什么是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过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定阶段,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
你能举出一些关于分工的例子吗?
一、亚当.斯密简介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 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 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 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 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 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 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 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 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 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 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bbc45d69eae009581becd7.png)
五、对重商主义的历史评价
局限性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 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 点显然是错误的;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 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 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 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 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棉布
αLj = L / Qj
小麦
2 =100人/50吨
中国 美国
1=100人/100万米 √
1.25
1
√
3、贸易利益:
表2.4 中美两国分工前后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
中 国 棉布 50人 小麦 50人 25 棉布 35人 28 美国 小麦 65人 65 棉布 78 合计 小麦 90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三、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3.代表人物: 英国的托马斯· 孟(1571—1641):反驳了早期重 商主义者的观点,提出了系统的晚期重商主义的 观点和主张。 法国的让· 巴蒂斯特· 柯尔培尔(1619—1683): 用法国经济政策的实践,体现了他的晚期重商主 义的主张。
三、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二、早期: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3.代表人物: 约翰· 海尔斯(?--1571)、斯塔福德(1544--1612) : 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1581年出版。 主张尽量将货币保藏在英国而不使流向国外。 提出保持和增加英国的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措施和主 张。 极力反对从外国输入商品,也反对外国商人用英国的原 料加工后再输入本国的制成品。 同时,极力反对当时由于社会上铸造不足值的货币,而 使商品价格上涨,货币流向国外的现象。发现了“格雷 欣法则”。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78cec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a.png)
2023-11-04
目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相互需求理论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0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16世纪-18世纪
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的兴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开始逐渐形 成。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 如果相对其他国家在生产该产 品的机会成本较小,则该国在 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张国家间 应依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 并通过交换实现互通有无,从 而增加各国的福利。
0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8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生产成本优势,因此应该专 注于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 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通过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中,它可以帮助各国确定自己的出口和进口产品类型,以及 与哪些国家进行贸易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因为它使得各国可以专注于生产自 己最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重商主义
早期对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主要基于重商主义思想,强调国家应通 过出口增加和限制进口来积累财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18世纪末-19世纪初
02
亚当·斯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逐渐成熟,主要代 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2bd3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7.png)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国家应该通过积累金银财富来增强国力。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的收益必然是另一国的损失。
他们主张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从而使本国获取更多的金银。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注重货币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传播。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则是对重商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其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其他国家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5 个劳动力,而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8 个劳动力。
同时,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个劳动力,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劳动力。
那么,国家 A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 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国家 A 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国家 B 应该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那些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是否就无法参与国际贸易了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耗费更多的劳动,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商品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内容 • 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
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 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国际分工和 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 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 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 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 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 动生产率。
• 国际贸易也是一国解决生产剩余、消除过剩的方 法之一,来解决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之间的矛盾。
四、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 斯密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 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 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 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 场。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 合实际情况,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境地。
进行专业分工之后,A国将全部的3个劳动单位用于生产3单位X 产品,B国将3个劳动单位全部用于生产3单位Y产品。两国按照1X: 1Y进行X产品和Y产品的交换,两个的消费总量均会有所增加。全世 界X、Y共6单位,较之分工前各增加一单位。在A、B两国组成的世界 总消费也得到了提高。
二、绝对利益说图解
A国 Y
一个2X2X1的模型:A国和B国,且A+B=W,每个国家均生产X、Y两种产品, 一种投入要素。
国家 X产品 Y产品 共计
A国
1
2
分工前 B国
2
1
4
分工后 A国
3
0
6
B国
0
3
A、B两国劳动耗费均为3单位。在分工前,A国生产X产品只耗费 1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要2单位,B国相反。此时,A国在生产X产品 上占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全世界X、Y商品共4 单位。
B国 Y
隐含世界贸易价格
x
隐含世界贸易价格
x
• 假设A国与B国各生产X与Y产品。左图为A国的基 本情况,右图为B国基本情况。图形表明,当两 国发生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后,两国的生产点和 消费点出现了空间上的分离。
• A国的产业优势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B国产业 优势则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因此A国使用全部 资源生产X产品,并用X产品按照国际交换比率Tw 交换Y产品进行消费。
三、绝对利益说的其他有关叙述
•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定 义。
• 认为社会财富应该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衡量,而 不是单纯的贵金属的保有数量;政府应鼓励经济 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斯密从货币流的调整机制出发认为,贸易的顺差 与逆差事实上存在自动调节机制,会导致贸易自 动向平衡的方向发展。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这 样才能使贸易得到正常发展。
Y
Y0 A
X
O
X0
二、图形解释
(三)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李嘉图点
Y
B
C(即李嘉图点) D
X
O
F
A
二、图形解释
(四)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
Y TW
T’
Y2
A’
Y1进口(X)Fra bibliotekJE
C 出口(Y) Y1
A
Ⅱ
I
Y2
H
O
X2 X1
TA
TW O
C’ Ⅱ’出口(X)
E’
I’
B
B’
X1 X2
TB
X
T’
三、相关的其他论述(多国与多种 产品模型)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简单的数字说明(分工前、后比较)
国家 A国 B国
X产品 6 1
Y产品 4 2
国家 A国 B国
X产品 0 3
Y产品 10 0
二、图形解释
(一)概念准备 • 生产可能性边界 • 机会成本 • 边际转换率 • 社会无差异曲线 • 成本线
二、图形解释
(二)封闭条件下的均衡
第一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一、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不朽巨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提出了后人称为绝对利益学说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 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 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 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 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 得分工的好处。
La1/Lb1<La2/Lb2<La3/Lb3,…,< Lan/ Lbn
Lbi/Lai>Wa/ Wb ,则该产品应该由A国生产 Lbi/Lai<Wa/ Wb ,则该产品应该由B国生产
四、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 具有其合理的内在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
各个方面的利益 • 假设前提过于苛刻 • 与现实不符
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与国际剥削 • 60年代初:批判地吸收 • 改革开放后:分成两方观点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从生 产成本方面提出的,其包括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comparative advantage)。这又被人们称为古典贸易理论。从 本质上讲,古典贸易理论是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 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 ,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
四、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 同一商品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不符,违背了劳动
价值论 • 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 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转移
的性质
四、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三)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 20世纪50年代: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掩盖交换
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 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 么。
第二节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假设前提 •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即A+B=W) • A.B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