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这个曾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词,如今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新闻的头条,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微的雾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天气出现的范围不断加大,从东南到西北,各地区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对此,文中对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和成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标签:雾霾;现状;成因;危害;防治
1、雾霾问题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九大霾区,其中最为严重的包括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的山东、河南等地的华北霾区、长三角为主的华东霾区、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霾区以及四川盆地的西南霾区。基于全国灰霾试点监测结果以及天津、上海、重庆、南京、苏州、宁波、深圳、广东、广州等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各城市发生雾霾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介于9.3%至53.4%之间。各试点城市PM 2.5 超标天数比例介于4.7%至27.7%。试点城市超标状况较为严重,特别是进入冬季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重都属罕见。
2、雾霾的形成原因
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有气象因素外,大气污染物和城市的布局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2.1大气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展稀释,导致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聚。
2.2大气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污染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2.3悬浮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增加。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工业持续发展和机动车辆持续增长,使得空气中的悬浮细颗粒物PM2.5和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量增加,PM2.5中可溶性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有机酸盐等)具强吸水性,它们与水蒸气结合在一起,形成灰霾天气。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雾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不良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和健康。
4、雾霾的治理
從历史资料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雾霾天气不仅仅在中国出现,早在1952年伦敦、洛杉矶等城市就出现了,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有了前车之鉴,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在合理的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需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强化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来解决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
首先,从法律角度给治理污染源提供法律支持,国外治理大气污染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已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亟待与时俱进,增加PM2.5控制的法规体系,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增加区域联防联治内容,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其次,对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煤和石油占了92.7%,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以石油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要求企业实行节能减排,企业要推进清洁生产,靠科技的投入转变生产方式,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把关,减少污染排放。
最后,对现有的城市布局和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考察,对一些不合理的城市布局进行调整,避免城市入风口或者出风口被高层建筑物阻挡,造成城市内空气涡流,不利于空气更新。预留空气通道,增加城市绿化带,让城市绿地发挥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及美化环境等环境效益,从而净化城市大气,加大国家绿地的覆盖率,减少空气中的凝核-灰尘的来源,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雾霾天气的发生。
5、结束语
治理雾霾天气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减排意识。虽然现在我们已将雾霾天气提升到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度来加以来对待,但无论全社会或个人,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目前显然远远不够。生活仍然要继续,暖气仍然要供给,汽车仍要上路,政府仍然要追逐GDP,即便是高能耗企业,还得开动设备解决工人就业。在发展与保护还没有真正达到有机平衡的前提下,处于
夹缝中的地方政府,面对做大经济总量和保护环境的选择,总自觉不自觉地放大前者,有意无意地将环境保护问题后置。因此,当环境问题上升到公共事件的层面,政府肩负的责任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出路就在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但是将治理环境的责任一股脑推给政府部门,既不现实,也不理性。实际上,雾霾天气袭来,每位社会成员都是责任人——每用一度电就意味着消耗了350克煤,开车上路,每公里就消耗了0.12升汽油,而能源消耗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微粒、重金属等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元凶,看罢这些数据,谁还能悠然地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置之度外?治理空气污染,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努力,同样也需要公民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微观生活领域发挥自己的“微能量”——少开车,养成节能低碳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灰霾试点检测报告[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陈甲妮伦敦如何治理“雾都” [N] 解放日报2013-01-18
[3]彭科峰我国绿色多元低碳化能源发展透视[N] 中国石油中心20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