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2018概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在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の過程中積累了一定の經驗。
初步開展の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實際上已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改造の最初開端。
土地改革完成後,剛剛從封建制度の剝削和壓迫下解放出來の農民,迫切希望繼續擺脫小農經濟の貧困和落後,他們自己有了組織起來の要求。建國頭三年,簡單協作の互助組、土地入股の初級社和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の高級社都有不同程度の發展。黨總結實踐經驗,認為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引導農業向社會主義發展の適當形式。
(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理論依據
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明確。但是對於何時過渡?怎樣過渡?毛澤東和黨の其他領導人の認識經曆了發展變化過程。
【視頻】建國之初の經濟狀況
1.向社會主義過渡の設想
之一:先搞工業化建設,再一舉過渡
1951年前後,黨內大體形成了先用三個五年計劃搞工業化建設,再向社會主義過渡の共識。
政治特征:
與新民主主義時期三種不同性質の主要經濟成分相聯系,新民主主義社會の階級構成主要表現為三種基本の階級力量:一是工人階級,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の領導階級,工人階級對國家の領導通過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の領導來實現;二是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它們在國家政權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國人口の絕大多數,其中の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一起,構成新民主主義國家の階級基礎;三是民族資產階級,它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政權中階級構成の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の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の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の經濟成分以及與之相聯系の三種基本の階級力量之間の矛盾,就集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之間の矛盾和鬥爭。隨著全國土地改革の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の矛盾逐步成為我國社會の主要矛盾。只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必然使中國社會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の轉變。
18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学分析与设计说明
教 案
授课时间
2019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依据本章的教学容与逻辑结构,教师可以依照教材容按照两个教学模块展开教学,每个教学模块为2课时,共计4课时。
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
1.新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对此,早在革命时期就提出,新主义“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新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楼梯,将来还要上楼,和联一样”。少奇指出,新主义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状态,其特点是过渡时期。“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主义时期。”周恩来指出,“新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新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特性与社会主义特性“兼而有之”,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两句话。具体讲: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专政。它不是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四个阶级的联盟”,并与其他爱国分子组成了人民专政国家的主体力量。在这里,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属资本主义性质;工人阶级领导,属社会主义性质。在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同时,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残余仍大量存在。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指导属社会主义性质;资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残余存在,属资本主义性质。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共同劳动,按劳力和土地多少进行分配,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仍归农民所有,也就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半社会主义性质,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指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属资本主义性质;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属于个体经济畴;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属半社会主义性质,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这些共同构成了新主义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兼而有之的经济形态。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除去这两种经济形式,在新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2018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 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 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结
论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 社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国内,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封建 主义的残酷剥削,再加上长期战争的破坏, 致使本来就很落后的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到处是一派百孔千疮的破败景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与解放前的历史 最高水平相比,农业产值降低两成以上;江岸 河堤常年失修,水旱灾情严重。工业产值降低 一半,工矿设备多被毁坏……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 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10-15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 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 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 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 本主义。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1951年8 月,毛泽东在 罗瑞卿《关于 镇压反革命的 报告》上的批 示。
在全国政协一届 二次会议上,毛 泽东等委员起立 通过《土地改革 法》。
18
(2)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 建 国 初 期 国 营 经 济 的 构 成
政上 府海 中军 央Hale Waihona Puke 银会 行没 的收 命国 令民 党
告资南 本京 及军 敌管 伪会 战清 犯查 财没 产收 的 官 20 布僚
(3)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 业大国,现代工业只占10%,根本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需要借 助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大量发展公营和私营近代工业,奠定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物质基础。
——列宁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 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 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6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 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56年底
14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完整word版)2018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授课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授课课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3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毛泽东视 察上海申新九 厂
20
(4)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因素
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 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相对稳定的国 际和平环境以及 社会主义苏联对 中国的支持与援 助,是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的国 际条件。
21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 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
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 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 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 者变为后者的革命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 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哥达纲领 批判》
4
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 亡着这个的资本主义 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 彼此斗争的时期。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2)如何正确地历史地把握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教学中突出的难点。
教学时数:(讲授8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上一章我们就讲过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的过渡性社会。
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义社会理论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
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课件
总
路
线
的 必
20%
0.1%
70%
80%
然
性
工业资
500人以上 10人以下
手工性质
本比重
工厂比重
工厂比重
的工厂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
提 出
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和其他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等基本的 阶级力量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镇 压 反 革 命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1949-1952年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02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视频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在土地改 革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 民的拥护和支持。
2018版毛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 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 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 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 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 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无水印)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员
授课单位
教学对象
审批人
审批时间
教案提纲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的
通过教学,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矛盾。
正确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时间4课时
地点西2-201
教学保障多媒体教室;连通校园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教案纸
第9 页(共9 页)。
2018版毛概第三章教案首页
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专业班级: 装饰系2017届 年 月 日
课 程
毛概
课程类型
理论
学 时
4
课 题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018版毛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级社 55年底--56年底
75.6万个
初级社 53年底--55年夏
67万个
互助组 51年底--53年底
830万个
入社农户 96.3%
到 1956 年 底 , 全国入社农 户占总农户 的96.3%。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三种主要经济成分: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 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 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 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 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 资产阶级的目的。
1956年,荣毅仁经过 深思熟虑后,把自己 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 国家,为新中国的工 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 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曾任国家副主席。
——《毛泽东选集》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 力量把我国建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 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 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 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概论-社会主义改造--课程教学设计
3
一、 教学安排
环节
主要方 过程法Fra bibliotek目的并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全面讲解党在过渡时期制定的总路线,使学生能产生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认识。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分别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
会主义改革相关的史实资料,如视频、图片、重要论断或讲话等,使学生能够更
清晰、更直观地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策略
过渡时期具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特征。 经济特征具体表现在: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 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 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 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 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的国营经 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 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 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 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 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政治特征: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 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 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 阶级,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来实现;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 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中的农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第一篇: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基本内容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018年版毛概新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设计
2018 年新版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容、教学方法)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通过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和涵,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实事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
2.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 正确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
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容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3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P3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P4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P6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P6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1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4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P14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P15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P16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推荐)教案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导言)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这一问题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重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2018版毛概 第4讲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 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 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14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我们现在能够而且应该把两种办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不文明的资 本家,……无情地加以惩治;另一方面对文明的资本家,对那些肯接受并 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能精明干练地组织真正以产品供应千百万人的 大企业而对无产阶级有益的资本家谋求妥协或向他们实行赎买。”
——《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年),《列宁选集》第3卷,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1952年
国民经济得到较大恢 复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 本完成
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第二阶段:
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向社会主义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全部问题在于农民跟谁走: 跟无产阶级走呢,还是跟资本家 走。无产阶级力求建成社会主义 社会。而资本家则说: ‘我们 回头吧,这样保险一些,别让他 们用什么社会主义来打扰我们了 ’。” —列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基本内容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即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的因素。
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自然规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社会环节,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一直存在下去,它一系列条件的规定下、推动下,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焦点问题:过渡的时间、转变的条件、过渡的步骤和方式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用10年至15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1953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根据新中国的历史条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1)必要性第一,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第二,必须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第三,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2)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达1.17亿户,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数的87.8%,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第一,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第二,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到1956年,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改造的方法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原因、作用。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改造的步骤第一,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个别企业的公社合营。
第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改造的经验第一,坚持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造结合起来;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既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又避免了社会的动荡;第三,用和平方法改造资产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2、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1955年夏天之后,由于突然加快了过渡的步伐,出现了时间过短、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
有指导思想、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所引起的认识上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3、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宪法。
4、阶级关系与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5、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3、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5、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