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摘要】敦煌舞飞天形象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之一,其形成受到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的影响。

舞飞天形象的艺术风格表现出独特的优雅和神秘感,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追求。

在历史上,舞飞天形象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体。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和意义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敦煌、舞飞天、形象、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宗教信仰、演变、发展、象征意义、审美价值、形成分析1. 引言1.1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敦煌舞飞天形象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其独特的形态和神秘的象征意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敦煌壁画中,舞飞天形象常常出现在各种场景中,展现了其丰富的寓意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发展演变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对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通观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艺术的影响和启发也是深远的。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敦煌舞飞天形象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正文2.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对舞飞天形象的影响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主要集中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

这些壁画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更展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艺。

在宗教上,壁画描绘了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内容,反映了当时对宗教的崇拜和信仰。

敦煌舞飞天形象正是受到了这些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

舞飞天形象常常被描绘为身着华丽服饰、体态优美、飘飘欲仙的形象,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

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

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

内容摘要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唐代供养人服饰特点主要表现为宽袍大袖、绚丽多 彩。这些供养人通常穿着圆领、袖口收窄、衣摆宽松的袍服,给人以雍容华贵之 感。此外,唐代供养人服饰上的装饰花纹也十分丰富,包括动物纹、植物纹、几 何纹等。这些花纹经过巧妙地组合和搭配,营造出一种秩序之美,彰显了唐代供 养人服饰的精湛工艺。
内容摘要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唐代供养人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特点 是如何影响供养人在宗教仪式上的地位的。首先,华丽的服饰能够凸显供养人的 虔诚之心,使其在佛祖面前展现出足够的敬意与恭敬。其次,供养人服饰上的装 饰花纹和色彩运用也反映了其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在宗教仪式上,这些细节无 疑为供养人树立了独特的社会地位和权威。
内容摘要
我们还应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推向 全球舞台。通过举办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了解和欣 赏敦煌莫高窟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摘要
总之,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供养人服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去了解 历史、传承文化,并从中汲取灵感。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 的财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内容摘要
最后,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朝的服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 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袒胸装到后来的男装女穿,从庆贺节日的华 服到日常生活的便装,唐朝的服饰文化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这种发展和演 变,不仅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也揭示了唐朝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小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盛唐时期丰富的视觉资料。这些壁 画不仅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揭示了那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 化。本次演示将从敦煌壁画出发,深入探讨盛唐时期的服饰文化精髓。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摘要】敦煌舞飞天形象作为中国敦煌壁画的经典形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背景下的敦煌壁画艺术,揭示飞天形象的符号意义和造型特点,探讨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流行原因以及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结合文献资料的介绍,揭示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并探讨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及传承。

通过对敦煌舞飞天形象的综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艺术和信仰的影响,为后人传承和发扬敦煌文化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敦煌舞飞天形象,意义,文献资料,研究目的,历史背景,壁画艺术,符号意义,造型特点,流行原因,宗教信仰,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影响,传承1. 引言1.1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意义敦煌舞飞天形象作为敦煌壁画中的独特形象,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意义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渴望。

敦煌舞飞天形象所展现的轻盈神秘的舞姿和俯冲飞翔的姿态,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天空和宇宙的向往和想象,也象征着人们对死后生命存在的信念。

敦煌舞飞天形象通过其独特的造型和姿态,传达出超越世俗的神秘意象,给人以灵性的震撼和启迪。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被视为一种神秘而超自然的存在,代表着人们对永恒和神圣的追求。

敦煌舞飞天形象所表现出的轻盈飘逸、神秘浪漫的形象,激起了古代人们对理想境界和精神寄托的向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飞翔自由的向往和神秘世界的探求。

1.2 文献资料的介绍文献资料中介绍了敦煌舞飞天形象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早在唐代,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飞天形象,当时被称为“飞仙”。

随着时间的推移,飞天形象逐渐演化为独具特色的敦煌舞飞天。

许多学者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敦煌舞飞天形象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涵。

研究者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飞天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及影响。

解析“飞天”在中国古代壁画中的形式演变

解析“飞天”在中国古代壁画中的形式演变

068Vol.203“飞天”这一词汇,据考证,最早出现在《洛阳伽蓝记》一书中:“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①“飞天”作为一种艺术图像,伴随着石窟壁画的艺术形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最终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创作中完成了其艺术形象的嬗变过程。

这种艺术形式的演变时间、区域跨度长,在历史、人文等诸多因素的主导下进行,是西域与中原文化艺术交流融汇的重要见证。

1 “飞天”形式的产生“飞天”作为一种艺术图像,伴随着佛教的发展而产生。

印度佛教艺术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就已产生。

孔雀王朝统治者阿育王崇信佛教,并极力推动佛教的传播,不仅翻译佛教典籍,而且创造了大量佛教题材的雕刻和建筑艺术。

这些石雕艺术形象经历了早期王朝时代、贵霜王朝时代和笈多王朝时代,不断扩充和完善,表现内容逐渐丰富。

“飞天”形象作为佛陀及主要弟子形象的陪衬被创造出来。

“飞天”产生于印度,随着佛教东渐经中亚传入中国。

从传播路径上看,可划分为印度飞天、中亚飞天和中国境内的飞天。

②“飞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古代印度境内的巴尔胡特、桑奇、阿玛拉瓦提三处佛教遗址中都出现过。

③其中,巴尔胡特佛塔遗址出土的红砂岩浮雕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初,浮雕内容表现了佛陀在忉利天为母说法的场面。

整个浮雕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中间用宝阶来分开,在画面右上角表现天空的部分,出现了“飞天”的形象,他手持飘带向下俯视,面部刻画较为简单,四肢粗短,且没有后期特别明显的性别特征,服饰也是印度式的。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此时“飞天”的形象,距离人们所熟悉的敦煌“飞天”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完全是一种来源于外国的艺术图像符号。

2 “飞天”形式的初期阶段“飞天”艺术形象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

佛教由印度兴起后,南传佛教以斯里兰卡为中心辐射至东南亚地区,北传佛教则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经西域诸国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一路传至于阗、龟兹、高昌地区,并在此基础上,沿丝绸之路沿线扩展至辽阔的中原地区。

敦煌飞天的文

敦煌飞天的文

敦煌飞天的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敦煌飞天是中国古代佛教壁画中独具特色的形象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造型风格和神秘的象征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之一。

敦煌飞天造型奇特,一般呈现为身穿白色长袍,双手合十,翅膀展开,飞翔于空中的神秘形象。

敦煌飞天是敦煌壁画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敦煌飞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当时佛教传入中国,敦煌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传播地区。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其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在这些壁画中,飞天形象常常出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佛教教义和神秘世界的向往和想象。

敦煌飞天的造型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宗教气息,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美术和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敦煌飞天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年轻美丽的青年男子,身姿优雅,神情庄重,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圣气质,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寄托的向往。

敦煌飞天的形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佛教中的神灵,又是人们内心中的神秘化身,代表着信仰、希望和力量。

敦煌飞天被视为护法神,守护着信徒免受灾难和邪恶的侵害,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永恒。

敦煌飞天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符号。

敦煌飞天的形象不仅在中国古代壁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文学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飞天形象常常被赋予了神秘、神圣和超自然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和表现形式。

敦煌飞天的形象通过艺术的再现和传承,得到了永恒的生命力,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在当代社会,敦煌飞天的形象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敦煌飞天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遗产,它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加以珍视和传承。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变化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变化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变化作者:李家琪来源:《作文通讯·初中版》2018年第04期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众多精美艺术品中的代表。

飞天在壁画中的姿态多是衣袂飘飘,持花卉乐器,迎风起舞。

尽管不同时期的形象都有不同变化,但总体表现出了佛教的安乐与祥和。

莫高窟初凿于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中原本土风格共存,且主要以西域风格为主。

以大红为底色,线条粗犷狂放,色彩大胆而浓厚,显得古朴,原始气息浓郁。

人物只略具人形,身体结构并无美感,身上服饰少而简单,面部表情单一。

到了北魏,已有了明显的中土化。

面部轮廓更网润、五官匀称,眉清目秀。

线条更成熟、更复杂,整体给人以真实、和善的感觉。

描绘手法已往写实方向发展。

西魏则分裂成两种风格,“西域式”承接北魏時飞天造型,而“中原式”的人物形象参考魏晋时期标准的“秀骨清象”,改造成了清秀瘦削,身轻如燕,面含微笑的女性形象。

发髻也由单束变成双髻,彻底抛却了原先的拘谨。

北周又回复到西域式飞天造型。

北朝战乱,民不聊生,人们的情感寄托于佛法。

佛教作为外来教,与中原文化再度融合,飞天形象色调比较清新。

隋唐对“飞天”做出创新,除女性外还添了一种秃发僧人式的形象,均十分富有生气,给人以欢乐、进取、自由奔放之感,飞天形象亦由原先的朴实变化成雍容华贵。

其面部均称为非男非女相,既慈善又不失刚强。

唐代后期,因政治原因,人物姿态上失去了欢快的动感。

服饰变得清新淡雅,人体也由丰腴变得清瘦,神态更平和,显出庄重和肃穆,隐隐流露哀伤。

隋唐以后,敦煌人心思安,他们反对战争,渴望回归以往的生活。

此时“飞天”形象已失质朴与深沉感,显得世俗化、情绪化,整体缺乏生气。

元代继承唐朝风格,基本无发展变化。

(之前宋代也多为重修前朝壁画,无进展。

而菩萨多显苦闷像——大抵是北宋期间对佛教持反对态度的缘故。

)各朝壁画飞天形象的变化无疑是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要证据。

而印度、希腊与西部少数民族和中原之间的文化一直在交互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新文化。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内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和雕塑,其中飞天壁画是莫高窟中的重要艺术珍品之一。

飞天壁画以其形意音韵之美,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飞天壁画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它们描绘了一些身披彩云、手持乐器的飘飞天人。

这些壁画以其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和超凡的飘逸感成为了莫高窟的一大特色。

在这些壁画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文化的积淀,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造诣和雄浑深远的内涵。

形意音韵之美是飞天壁画最为抢眼的特点。

壁画中的飞天人形态柔美,动态流畅,线条优雅,栩栩如生。

其神态娴静优美,身姿曼妙。

在整个壁画作品中,每一处细节都被雕琢得十分精巧,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非凡才华和匠心独运。

飞天壁画中所表现的音韵之美更是令人陶醉。

无论是手持乐器的动作还是身披彩云的姿态,都透露出一种超然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领略到令人心驰神往的音乐舞蹈之美。

飞天壁画的形意音韵之美不仅体现在其作品本身,更融入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与意境之中。

飞天壁画所表现的飞扬感和高洁态度,无疑是古代艺术家们对人性高尚境界的追求。

作为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飞天壁画更是蕴含了对于虚空、灵性的呼唤和向往,表现出了对于超越尘世俗世的向往与追求。

这种内涵上的高远境界,正是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的重要来源。

除了形意音韵之美外,飞天壁画还以其题材的多样性和图像的丰富性而著称。

在莫高窟的不同洞窟中,有着大量的飞天壁画作品,它们不仅在造型和线条上各具特色,而且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也各具特点。

这些壁画既有单独的飞天人形像,也有多位飞天人共同构成的图像。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飞天壁画所展现的形意音韵之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意音韵之美,不仅表现在其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上,更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艺术创造的伟大。

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演变及研究

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演变及研究

一、飞天形象的由来在众多的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描绘飞天形象的壁画。

什么是飞天?简单来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就是飞翔在天空中并手捧各种鲜花、乐器等的仙人。

在印度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飞天形象的故事,而与其有所不同的是,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画风受到了当时印度、西域以及中原文化等地域多元文化的影响,是这些元素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形象产物。

其艺术形象结合了“天人合一”和“羽化成仙”的典故寓意。

飞天擅长使用各种乐器,神姿轻灵而曼妙,在壁画中往往裙带飘逸,没有翅膀却可以在天空中飞翔,是中国版的“天使”。

飞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第一类是供养飞天,是专门献宝和散花的歌舞伎。

第二类是伎乐飞天,在壁画中又称伎乐天。

这些飞天形象一边飞舞,一边手持各种乐器演奏。

①二、不同时期飞天形象的演变特点及造像研究我们在壁画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按时期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初唐和盛唐)、五代及宋、西夏、元。

本文就依次按照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演变进行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分析。

(一)不同时期的飞天造型1.北凉北魏时期北凉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75窟、272窟、254窟和260窟。

这四组洞窟内,都绘有飞天的形象。

其中第275窟中的飞天造像,由于受到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当时的洞窟壁画增添了一些趣味性。

到了北魏时期,我们所看到的飞天形象在造型上有了些许的变化。

比如,飞天身上的飘带有所加长,这样可以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上带来一些流动的视觉效果,从而减少生硬感。

如我们在第260窟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的身体呈现出“V”字造型,上身半裸,下身有飘带环绕。

2.西魏时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48窟、第249窟、第285窟。

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大致有十二种类型,他们有的手持各种乐器,有的双手合十在空中飞舞,有的手持莲花。

在第248窟中,飞天的形象全部使用了当时的中原式画风。

所谓的中原式画风的特点就是重视线描的刻画,在画面中没有了之前西域式的那种厚重的晕染特点,而体现出另一种特色———眉清目秀。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敦煌飞天在各个朝代飞天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各个时期形成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敦煌飞天乾闼婆紧那罗壁画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古代为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

随着岁月流逝,敦煌成了许多重要历史遗迹与文物的承载体。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的东南,为佛教的中心圣地,洞窟南北通连,上下重叠,层层如蜂房,与西千佛洞、安西东万佛峡,合称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宝库。

洞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不停的营建,反映了一千年间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各种活动与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佛教美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传承、演变。

至今为止,莫高窟保存洞窟735个,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

每个洞窟,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艺术特色,牵涉到宗教、历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

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仅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就有270多个窟绘有飞天。

一、关于“飞天”的研究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敦煌石窟分类研究,目的是为了把石窟艺术所反映的敦煌文化全面地公诸世人,以促进敦煌学的深入发展。

在初步拟定的22个专题中,“敦煌飞天”入列专题研究之一①,这也推动了敦煌飞天研究的发展,迄今为止有关此方面的论著的出版、发表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再加上敦煌学发展己有近百年历史,出版物研究成果丰富,也为敦煌飞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敦煌飞天》②中常书鸿、李承仙的文章《敦煌飞天》是研究敦煌飞天较早的作品,把飞天定义为印度佛教众神之一键达婆,说出了飞天的狭义概念,此文章还简要概括了敦煌飞天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之后,国内学者纷纷针对飞天这一形象展开了研究,内容涉及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方面。

段文杰在《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③,一文,对各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做了概况。

敦煌壁画上飞天仙女的故事

敦煌壁画上飞天仙女的故事

敦煌壁画上飞天仙女的故事敦煌壁画上飞天仙女的故事敦煌壁画上飞天仙女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下面,我们就来看那看那关于那些飞天故事。

一、天女本是精灵,被因陀罗带到天庭娱乐众神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女的说法便出现了。

天女,音译为“阿波斯罗丝”。

从字面意义上说,“阿波”的意思是“水”、“水滴”,“斯罗丝”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罗丝”的意思便是“水滴”或“湖泊之水”。

因此,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下凡的天女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从神话生成的角度看,学界多认为,“阿波斯罗丝”的意思是“水生”、“湿生”、“露生”、“雾生”或“云生”,她们不仅是“水仙”,更是与露水、雾气、云雾或云雨相关相连的精灵。

我们所熟知的“天女散花”、“霓裳羽衣”、“露水姻缘”、“雨花”或“花雨”等等说法,实际上都与佛教以及印度天女原始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

阿波斯罗丝原本是出没于湖泊草木之间,与树神、蛇神等类似的精灵或小神,缘何升入天庭,成了天女呢?印度极其著名、极其古老的搅乳海神话故事对此做出了解释。

说是远古时代,天神与阿修罗(魔)相互战斗,结果是两败俱伤,为了恢复体力,他们达成共识,决定壹起搅拌乳海,以便获得能使他们恢复元气的甘露。

阿波斯罗丝便是随着乳海的搅动而从水中浮现的美女,但她们出现后,天神与阿修罗却因其水性而均不愿娶之为妻。

于是,天帝因陀罗将她们带到天庭,使之成为众神共有的`财产(众神之妻)。

她们伴随天庭乐师乾闼婆的演奏,载歌载舞,为众天神带来了无尽的欢娱。

二、许多有关天女的传说故事,都关涉到仙人即苦行僧天女也被说成是乾闼婆的配偶,但实际上,她们并不忠诚于乾闼婆,有关天女的传说故事,更多关涉到的不是乾闼婆,而是仙人(苦行僧)。

麦纳迦和兰跋被认为是因陀罗天庭中最美丽的天女。

麦纳迦曾被因陀罗派去破坏众友仙人(Vishwamitra)的修行。

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变迁

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变迁

工美史话[摘 要]飞天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其从无到有、由繁荣至衰落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表现为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飞天粗犷阳刚,隋唐的飞天华丽世俗,宋元的飞天刻板衰败,飞天的变迁映射出社会现实的变化,揭示了时代特征。

飞天的发展史是雄浑壮阔的艺术史,更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创新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飞天;中华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8-002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芳菲.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变迁[J].天工,2023(28):21-23.李芳菲 黑龙江大学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变迁作者简介:李芳菲(2005—),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文化与文化遗产。

飞天形象作为敦煌艺术的代表,在莫高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敦煌艺术宝库中有着多种形象的飞天,形似但又各有特征。

这些特征代表着敦煌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彰显着时代的主流。

飞天初现于印度神话故事,后伴随佛教东传而进入我国,在不断地吸纳中华文化养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飞天,而在不同的阶段,飞天形象的表现也并不相同。

时代赋予飞天以美的内涵和灵动的魅力。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飞天形象的初创期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敦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西域文化与东方文化在此相遇,敦煌也就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

东晋十六国以来,敦煌作为佛教文化都会已有一定的佛教文化积累,寺院林立、高僧汇集,敦煌最早的飞天形象便诞生于敬佛的北凉。

初入我国的飞天具有明显的西域特点,面部平圆,眼眸深邃,鼻梁高挺,身披大巾且穿长裙,略显笨重、粗犷。

如第254窟的飞天,盘旋在中心柱正面佛龛两侧,只着下裙,赤足而立,身着飘带,身体直角弯曲,极具力量感,尽显阳刚之气。

北魏初期,有些洞窟中的飞天仍带有浓厚的西域色彩,但在画法上较北凉有了明显的提升,画面生动,粗犷有力,线条准确地勾勒出更加符合中华文化审美的人体比例,也有一些洞窟已经出现中国化趋势的飞天形象,造型趋向中原化,动作逐渐轻缓。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摘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作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时代产物,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其飞天的造型和风格也随之改变。

从十六国开始到唐代最为繁盛,历时千余年,通过对这一形象的研究,可以看出历史上各个时期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更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汇集之地,它在中西经济和文化相互冲击的影响下,孕育出了不同艺术交融的产物。

飞天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沿着丝绸之路,随着印度佛教的渗透传入中国。

汉代佛教东传,到南北朝时期与魏晋玄学相互影响,逐渐与中国的儒、道文明相融合,至唐代完成第一次文化的大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艺术也入乡随俗,在造型上开始往中国化方向转变。

敦煌石窟开凿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佛窟壁画中都有飞天的形象,从十六国开始,到元代末期。

在敦煌莫高窟二百七十多个洞窟中,其中飞天就有四千五百多身,再加上榆林、千佛洞,总计近六千身,飞天的形象贯穿于敦煌石窟整个的发展过程。

一、飞天的由来“飞天”一词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飞舞的神。

而本文所说的“飞天”指的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

飞天形象源自于印度,是在塑造一个超凡的形象和一份脱俗的憧憬。

“飞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这和中国的神仙有所区别,飞天没有腾云驾雾,仅身披长带,轻盈洒脱。

史学家认为在敦煌壁画中最早的飞天形象,从神情体态,衣着服饰中都带有浓烈的印度佛教气息。

在异域文化传来的同时,佛教飞天的形象也随之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为中国飞天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佛教佛经的记载中,飞天的形象是人行有角的。

但传入中国之后,这一形象被中国的艺术家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飞天”形象。

飞天在敦煌壁画的空中依然翩翩起舞,不同的是,它不长翅膀,不生羽毛,用长长的飘带来展示她们的柔美身姿。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飞天的形象也随之有所改变。

敦煌飞天的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敦煌飞天的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敦煌飞天的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敦煌飞天,作为敦煌壁画的代表之一,是敦煌文化的瑰宝。

敦煌飞天以其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众多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介绍敦煌飞天的历史背景,探讨其艺术特点,并深入分析飞天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敦煌飞天是指敦煌壁画中的一种形象,描绘了人身上半部,背后展开巨大翅膀,飞翔于空中的神秘生物。

早在唐代,飞天形象就出现在敦煌壁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飞天形象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飞天形象不仅是敦煌壁画题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敦煌艺术的代表之一。

敦煌飞天的艺术表现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飞天形象通过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运用展现了生动活泼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飞天形象的姿态多样,有的张开双臂,有的骑马飞翔,有的手持乐器,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形象的创造力和艺术尝试。

再次,飞天形象寄寓着人们对自由、向上和追求的渴望,与壁画整体氛围相得益彰。

最后,飞天形象的绘制技法精湛,线条流畅自然,充分展现了敦煌壁画的艺术水平和创作才华。

敦煌飞天的文化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飞天形象融合了佛教艺术、道教符号和民间信仰的元素,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对于研究敦煌的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飞天形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艺术特色的融合。

再次,飞天形象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最后,飞天形象作为敦煌文化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示了敦煌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对于推广和传承敦煌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敦煌飞天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首先,飞天形象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被广泛视为壁画艺术中的珍品。

其次,飞天形象的创作给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性和多样性。

再次,飞天形象的艺术创作不仅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还代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最后,飞天形象作为敦煌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研究和保护敦煌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及时代特色

论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及时代特色

摘要飞天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在整个敦煌莫高窟的发展过程中,飞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飞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朝代,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不光是由佛教艺术的发展所决定,它同时会取决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

关键词敦煌飞天文化时期发展也许是因为我出身在酒泉,对于“飞天”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因为飞天的故乡在酒泉,所以每当提及飞天在我心里自豪的感觉总是油然而生,在我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飞天也总是被恩师所提及。

让我所折服的不仅是那些优美的线条,更多的是她那种神奇的文化以及曲折的命运。

在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

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而在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道教中的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

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

公元67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

在佛教传入中国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称为飞仙,或者是飞天、飞仙不分。

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象征,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每窟画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

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敦煌莫高窟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这些飞天形象拥有千变万化的姿态,画在洞窟内较高的壁画上,如窟顶藻井图案的四角、藻井中心部分、藻井垂幔的四周、佛龛顶部、佛说法图上方、佛故事画上方和窟壁上部周边。

飞天飘游在西方净土上空、穿行在楼阁门扇窗框间和佛说法的背光中,虽然它在敦煌莫高窟中不是主体但是它的文化内容以足以让我们所折服。

浅谈敦煌莫高窟飞天形象的发展与演进

浅谈敦煌莫高窟飞天形象的发展与演进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t (1)Key Words (1)前言 (2)一、飞天艺术 (2)二、飞天形象的发展与演进 (2)(一)兴起时期的稚拙与西域化 (2)(二)鼎盛时期的创新与中国化 (3)(三)没落时期的混乱与公式化 (5)参考文献 (6)浅谈敦煌莫高窟飞天形象的发展与演进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指导老师:。

职称:。

摘要: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代名词。

飞天,在印度文化中指的是在空中飞行的天神。

而在现在大家眼中的飞天则说的是画在敦煌莫高窟中,集合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特色的,被中国广大人民所认可的飞神形象,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敦煌壁画艺术专用名词。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的了解研究,进而了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内地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之间的交汇与融合。

在此按照以佛教为基础开凿的莫高窟在中国的兴起、鼎盛与没落的时期划分,来探究飞天艺术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飞天;发展与演进Abstract:Flying image is the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card, is the pronoun of dunhuang art. Flying in the middle finger of Indian culture is in the air of the gods. While flying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now say is paintings 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set the Indian culture and west culture and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ccepted by Chinese people fly image of god, is with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ulture in dunhuang mural art special noun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gao grottoes murals in the flying imag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western China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ancient Indian culture,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In the cut out a according to on the basis of the buddhist mogao grottoes in China's rise, peak and decline period, to explor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flying art.Key Words:Dunhuang mogao grottoes;flying;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前言敦煌莫高窟地处于河西走廊西端,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止于元代,历经了十多个朝代的建设,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佛教艺术圣地。

从北凉追溯至宋元时期敦煌“飞天”形象的演变

从北凉追溯至宋元时期敦煌“飞天”形象的演变

从北凉追溯至宋元时期敦煌“飞天”形象的演变作者:孙洁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6期摘要:“飞天”形象起源于敦煌莫高窟,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国后的,与中国道教、文化、政治碰撞的产物。

对我们来说,“飞天”形象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因为它是莫高窟众多壁画形象的一种,更是历史长河里,文化和艺术不断积累演变的瑰宝。

本文研究了“飞天”形象从北凉至隋唐时期发展蜕变、历经辉煌,而在唐后期至元明清,随着政治和宗教的影响,逐渐没落,开始呈下坡式发展的形象演变之路。

关键词:飞天;莫高窟;壁画形象敦煌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名城,是亚欧文化和东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枢纽。

佛教传入中原,在北魏的大力提倡后,得以蓬勃发展,敦煌成为佛教传播发展的沃土。

据考究,“飞天”形象最早是印度佛教文化的产物,印度将化身到天界的神仙称为“天”,“外国呼神亦为天”,这句引自玄奘法师的《金光明金疏》的话也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敦煌飞天,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中外艺术形象融合的产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而更倾向于是紧那罗和和乾达婆的结合体,没有性别,可男可女。

乾达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它周身遍布香气,故而又称香间神。

他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礼赞,栖身于花丛之中,飞翔于天空之上。

紧那罗同理,意译为“天乐神”,又称妙音神,它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但却不能飞翔云霄。

所以飞天形象中衣带飘扬、载歌载舞、翩迁起舞的形象也就有据可循了。

传说中,乾达婆和紧那罗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是一对甜蜜恩爱的夫妻,一个善歌,一个善舞,成双入对,和谐自然。

后来佛教将这二位天神化为已用,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唐代慧琳法师《音义》载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间乐天,有微妙间响,能微妙音响,能作歌舞。

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

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曾祥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贵州黔南558000)摘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是精妙绝伦的,由于其形成是在历了前期的学习以后,西魏时期的敦煌飞天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漫长而复杂,因而各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由于道教的兴起,飞天形象中出现了道教羽人,在绘画形式上西特点也不相同。

在兴起时期的北凉,飞天完全是模仿西域式,原始而域式飞天与中原式飞天并存,进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创拙朴;到西魏飞天变得轻盈,具有动感,隋代的飞天已经中国化,趋新变化,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的飞天造型上得以很好的体于成熟,灵动而富有艺术表现力。

唐代是飞天艺术的鼎盛时期,飞天现。

西魏时期的西域式飞天在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的的精彩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得以很好的体现。

从五代时期开始直至元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造型和色彩运用上都更为自由和流畅,飞代.敦煌飞天艺术开始逐渐衰落。

飞天的造型走向程式化。

动感增强,其代表作品为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灵动天。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敦煌壁画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其中的飞天造型一直是人种飞天。

这种飞天吸收了中国道教的文化特点,瘦骨清像,灵活们研究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蓝本,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敦轻盈,不再像西域式飞天哪样笨拙,色彩的搭配上也较为清秀自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在窑洞开始创建之时便开始出现,一直伴然,西域式飞天的野性色彩在其间消失,整个飞天造型的感觉更随至敦煌壁画的完成,敦煌壁画的产生从十六国时开始,历时干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层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

在敦煌石窟的十二身飞天。

西魏以后的北周时期,鲜卑族统治者崇信佛教,修建的这一千多年中,朝代不断地更替,各朝代统治者审美导向与西域保持很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在此时期莫高窟各不相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东西方文化的再度大量的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具有龟兹、克孜不断交流融合,这些方面的情况不同,使得各个时代的飞天造型尔等石窟飞天的风格,飞天形象身躯短壮,动态朴拙,造型较北在艺术特点上有极大的变化,飞天用艺术的方式体现了当时的艺凉时期要丰富一些,不单单是静止、呆板的男性静态造型,飞天术取向和审美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魏飞天 北周是鲜卑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统治时期 较短,但在莫高窟营建了许多洞窟。鲜卑族统治者崇信佛教,且通好西 域,因而莫高窟再度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具有龟兹、克 孜尔等石窟飞天的风格:脸圆、体壮、腿短,头圆光,戴印度宝冠,上体裸 露,丰乳圆脐,腰系长裙,肩绕巾带。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躯体采用凹凸晕 染法,现因变色,出现了五白:白棱、白鼻梁、白眼眶、白下巴。飞行姿态 成敞口“U”字型,身躯短壮,动态朴拙,几乎又回到了莫高窟北凉时期飞 天的绘画风格特点。但形象却比北凉时期丰富得多,突出表现中国画的 线造型,开始试图把颜色放弃,把线突出来,逐步走向汉化风格,画面中 出现了不少伎乐飞天。怎样把外来艺术变成自己的艺术,怎样融合中国 的笔法线法,这在北周时期是比较明显的转折点。 隋代是莫高窟绘画中飞天最多的一个时代,也是莫高窟飞天种类 最多、姿态最丰富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的飞天很讲究动感。隋代的飞 天多以群体出现,隋代飞天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四种不一样”,即脸型身 材不一样,脸型有丰圆型,也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壮型,也有修长型。衣 冠服饰不一样,有穿无袖短裙的,也有穿宽袖长裙的;有头戴宝冠的,也 有头束发髻的。飞行姿态不一样,有上飞的,也有下飞的;有单飞的,也 有群飞的。但飞行的姿态已不呈“U”字型,身体比较自由舒展。在隋代洞 窟里,既有西域式飞天,也有中原式飞天,更有中西合璧式的。 从总体上说,隋代飞天是处在交流、融合、探索、创新的时期。总趋 势是向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为唐代飞天完全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时期(唐代)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色彩饱和富丽堂皇,艺术形象 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 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飞天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中,在题材上,一方面 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 表现大型经变中佛国天界—— —“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 欢乐。从这时起,飞天进入另一个风格,线条进入了表现主导地位,色彩 也达到了一个饱和艳丽的高度。唐代飞天带子的卷动,不仅是飘了,因 为特别长,还要卷过来。这个时候,线跟色都同时达到一种表现的高度。 色彩很饱和,很艳丽,富丽堂皇。但线,还是主导地位。敦煌研究院的专 家们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艺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把这四个阶段又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盛唐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 统治敦煌地区埋藏(公元 618~781 年);中、晚唐为后期,即吐番族占敦 煌地区,和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敦煌地区时期(公元 781~907 年),这时候的飞天最能体现出时代性。唐代前期的飞天变化无穷的飞 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 文化等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前 期那种进取的精神和欢乐的情绪了。有艺术造型上,衣饰由艳丽丰厚转 为淡雅轻薄,人体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
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民族艺术的 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它凝聚了整个敦煌艺术精华 的部分,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在敦煌 地区约 500 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她几乎已经成为敦煌艺 术的一种标志性的符号。飞天形象的出现不仅与大的文化背景有着十 分密切的关系,是中外民族的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 中华民族博大而深邃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构筑了潇洒出尘、 凌空飞动的“飞天”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飞天在天空自由飞翔,或脚踩彩云徐徐降落;或昂首挥臂,腾空而 上;或手捧献花,直冲云霄;或弹起琵琶箜篌,横笛竖琴,联袂歌舞;或若 歌若舞,互相追逐。她们如燕的身影,长长的舞带随风漫卷,恰似朵朵莲 花在天地间飘起而升落。她们的飞扬奔放、潇洒轻盈的形态,不知陶醉 了多少代人,常使人们赞叹不已,对后代的服饰、绘画及设计艺术也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一、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美神“飞天”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据佛经记载,飞天是一种想象的飞神,她的 形象似人非人,头上有角,并不美丽,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她们成了 佛国世界里幸福快乐的使者。飞天不依靠翅膀飞翔,画工们为她们描绘 出长长的翻卷的飘带和轻柔的身体,便使人感到已飞在天上了。敦煌飞 天,仅凭着这些飘带却令人感到轻盈自在、充满魅力。飞天的形象随着 佛教,自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西 文化交流的象征,更是艺术交流之道。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从而 成为不同文化交汇的栖息地。泰始元康年间﹙公元 265—299 年﹚,已经 传进西域地区的外来佛教开始渗入敦煌地区,在带来了异域色彩的同 时,也带来了“飞天”。从而为这一中国美神的塑造创造了前提。 二、“飞天”形象的时代特色与演变 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 河中新旧文化彼此撞击,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飞天形象。她不仅体现 了对异域文化创造性的吸收与发展,而且更是中华文化在敦煌这块土 壤上的凝聚。 (一)引入和突破时期(北凉到北魏) 敦煌早期的“飞天”就已经带有浓郁的西域古风。从北凉到北魏,此 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西域飞天的影响,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 点也略有不同。 北凉时飞天的造型和艺术特点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 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此时,敦煌地区的画师画 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于摹仿阶段,运笔豪放,大胆着色, 显得粗犷朴拙。 北魏的飞天形象,有的大体上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 些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形已由丰圆变得 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身材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 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 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势如翔云飞鹤。 (二)融合时期(西魏到隋代) 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相交流融 合、创新变化的阶段,属中西合璧的飞天。西魏时期的飞天,讲究动态写 意夸张,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 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西域式 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 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 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
了恰当的形象载体﹙对“天”、“龙”的仿象﹚,更提供了深具民族特色的形 象,如道教的“神仙羽人”,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佛教传入 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 产生融合。从飞天舞姿的造型来看,多呈现为头、肩、胸、胯、膝、足等相 应的反向曲扭,深具流动韵律的“s”形,这极大地夸张了躯体的“逥”字 型构图,“逥”的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体表征,从战国的女乐舞蹈形 象到汉代巾袖之舞,这一形态非常明显。“s”形曲线又使我们自然想到 中国道教太极图的造型技巧,“s”形构图和太极图又使我们想到了“龙” 图腾与“凤”图腾。“龙飞凤舞”的原始文化意象在飞天的形象中得以重 新唤起,为佛法的宣讲起到众香云集、烘云托月之势。
5、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能增强他们对体育 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为 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巩汝训,李英杰.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 2004(5) [2]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4) [3]张桂梅.高校武术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J].上 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 [4]索红杰,蒋强,倪伟.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生涯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 [5]吴建章.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院系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 究[D].2006(7)
科技信息
音体美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演变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张晓梅
[摘 要]本三方面来探讨飞天这种艺术形象的文化渊 源与历史演变。敦煌飞天是中国艺术家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 本文提出了飞天这一形象所呈现出的文化多元性,阐述了其所蕴涵的博大而深邃的文化内容。 [关键词]飞天 文化 敦煌壁画 渊源
参考文献 [1]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接第 289 页) 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的要求, 失败时的消极情绪 会使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 快的教学环境,在学生学习出现错误时,对学生不能过分指责,对体育后 进生不能嘲笑和讥讽,相反,应该给予耐心启发,细心帮助,并善于发现学 生的优点与进步,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友 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舒心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以利于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
(二)中国传统技巧的传达 点线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根本,同时也是敦煌艺术的主要表达 手段。在中国敦煌石窟艺术中,自始自终,都是以线描作为造型手段。各 时代艺术风格不同,线描也随着演变和发展。飞天上下翻飞,将佛法的 世界渲染得飘逸出尘,中国独特的线条为飞天艺术形象的传达提供了 最为圆满的和谐。由于把形体化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使 得飞天的形象更带有舞蹈的意味,充分淋漓的表达了理想中的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她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 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 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她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 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而成的。敦煌飞天是 中国艺术家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她们并未随着时 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艺术中、壁画中、设计艺术 中(商标、广告),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 间,并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