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怎样鉴定食品的腐败变质
②降低食品营养。
由于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腐败 变质后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如上所述,蛋白质腐 败分解后产生低分子物质,因而丧失了蛋白质原 有营养价值。脂肪酸败水解氧化产生过氧化物, 再分解为羰基化台物、低分子脂酸与醛、酮等, 丧失了脂肪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和营养价值。碳水 化合物腐败变质分解为醇、醛、酮、酯和二氧化 碳,也失去了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总之由于 营养成分分解,因而使营养价值严重降低。
(2)腐败变质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产生厌恶感。
由于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促使食品中蛋 白质分解,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胺、 硫化氢、硫醇、吲哚、粪臭素等,具有蛋白质分 解所特有的恶臭,使人嗅觉产生极其难受的厌恶 感。另外细菌和霉菌在繁殖过程中能产生色素, 使食品染上各种难看的颜色,并破坏了食品的营 养成分,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也使人产生 不快的厌恶感。此外,油脂酸败的“哈喇”和碳 水化合物分解后产生的特殊气味,也往往使人们 难以接受。
C.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分解通常称为酸发酵和酵解。
粮食、蔬菜、水果和糖类及其制品,含有较 多的碳水化合物。这类食品腐败变质时,主 要以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酶 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 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这个过程的主要变化是酸度升高,也 可伴有其它产物所特有的气味,因此测定酸 度可作为含大量糖类的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 指标。
B.脂肪。 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酸败。食用油脂
与食品中脂肪的变质,称为酸败。酸败 是由于动植物组织中或微生物所产生的 酶或由于紫外线和氧、水分所引起的, 使食品中的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 酸。脂肪酸进一步分解生成过氧化物和 氧化物,随之产生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 酮和醛等酸败产物,即所谓哈喇味。因 此,鉴定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是油 脂酸败的判定指标。
第一章食品腐败变质因素
第一章食品腐败变质因素及其控制现代食品加工的三个主要目标:一、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期;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三、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
微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可能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对加工食品而言,主要是微生物。
而所谓的食品质量如风味、颜色和质地等同样与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酶的作用和和化学反应等密切相关。
1.引起食物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征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其他因素。
1.1生物因素微生物的特点是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且分布极广。
微生物大量存在于空气、水和土壤中,吸着在食品原料、加工用具、容器和工作人员的身体上。
这些环节是食品加工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除了暴露于空气、水或土壤的表面外,健康的植物和动物组织内部是无菌的)。
因此食品保藏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控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长,以及避免食品保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再污染。
尤其是原料经加工处理后,生命活动制止,失去天然的抗病性与耐贮性,而加工及成品保藏过程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污染源,那么这种对微生物的控制就成了食品保藏的关键。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细菌,霉菌,酵母菌。
1.1.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细菌:在绝大多数场合,食品变质主要原因是细菌引起的。
细菌活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的结果。
产芽孢细菌非常耐热。
酵母菌: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PH值5.0左右的微酸环境中生长发育良好。
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
由于霉菌具有好气性,所以无氧的环境可抑制其侵害,在水分含量15%以下,可以抑制其侵害。
1.1.2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PH值:大多数细菌易在中性至微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
霉菌和酵母菌则一般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
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
a.非酶褐变 • 羰氨反应褐变作用(美拉德反应)
– 羰氨反应是食品中的氨基与羰基经缩合、聚合 生成黑色素(也叫类黑精)和某些风味物质的反 应。
• 影响羰氨反应的因子
– 基质的浓度和水分 – pH值 – 温度 – 褐变抑制剂
a.非酶褐变
• 焦糖化褐变作用
– 是指糖类受高温(150℃至200℃)影响发生降解作用, 降解后的物质经聚合、缩合生成粘稠状的黑色物质 (焦糖或酱色)的过程。
• 酶促褐变的机制
– 酶促褐变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 物的结果。
• 酶促褐变发生的必要条件:
– 适当的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和氧。
b.呼吸作用
• 呼吸作用是在酶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缓慢 的氧化过程,使食品中复杂的有机物质被 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质,并放出热量。
• 有氧呼吸
– 消耗营养物质, – 产生呼吸热 → 温度↑ → 呼吸作用↑→加速衰老
水分
– 环境污染、农/兽药残留、滥用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
§2.1生物学因素
§2.1.1.微生物
–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 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的污染,造成食品的腐败与变质。 而且,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 和普遍的。
–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酵母菌、霉菌。
• 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 是指抗坏血酸自动氧化分解为糠醛和CO2,而糠醛与氨 基化合物又可发生羰氨反应。
非酶褐变对食品的影响 颜色变化; 营养物质损失:氨基酸、还原糖和抗坏血
酸。
c.氧化作用
• 脂肪的酸败
自动氧化过程
– 游离脂肪酸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继续分解产 生有刺激的“哈喇”味 ;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ppt文档
• 微生物在食品表面或食品内部的繁殖,是导致食品变质的 主要原因--主要作用
请思考。。。。
•微生物与各类食品腐败的关系?
(二)化学因素
• 1.定义
• 是指由酶或非酶物质引起的各种氧化、 还原、分解、合成等化学变化
2.酶的影响
• (1)原因
•
•
酶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质,具有加速生物化
第一章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全世界每年因各种原因所造 成腐烂变质的食品占食品年 总产量的 45%!
——国际制冷学会
☆ 减少食品的浪费 ☆ 提高食品质量 ☆ 保障人民的健康
?
第一章
食品腐败变质因素 及其作用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
氧化
光照
啮齿动物
食品腐败变质
昆虫/寄生虫
温度
• 1.定义 • 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 其中细菌、霉菌、酵母菌是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
微生物,尤以细菌引起的变质最为显著。
2.原因
食品含有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很好的培养 基。
污染了微生物的食品在水分、温度适宜时存放,会有大量 微生物繁殖,产生霉变、酸败、发酵、软化、变色和腐臭等 现象。
食品的营养成分迅速分解,品质下降,变质腐败。
虫害是使食物丧失营养价值的重要原因--会使小麦中的 酶活动异常,引起小麦中脂肪氧化产生异味和淀粉水解
鼠害每年也使我们失去数以万吨计的食物 各种昆虫的虫卵也会对水果、谷物和蔬菜造成破坏。被 虫蛀等,这样的小麦磨出来的面粉质量很差。
• 举例
•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引起污染既不产酸又不产气、 但产生剧毒的劣变则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食品的腐败变质
• 四、食品的化学保藏法 • 化学保藏法包括盐藏、糖渍、醋藏、酒
藏和防腐剂保藏等。
• 盐藏和糖藏都是根据提高食物的渗透压 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醋和酒在食物中达 到一定浓度时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 微生物细胞的膜结构。
1、盐藏
盐、脱水及肠衣防污染起到防腐保藏作用
• 由于食盐浓度不高,腌制时间不长,脱水程度有 限,所以保藏效果不可靠。而且有烟中致癌物污 染的危险
因素
• 食品的腐败常常是由于微生物和酶所致。 食品通过加热杀菌和使酶失活,可久贮不 坏,但必须不重复染菌,因此要在装罐装 瓶密封以后灭菌,或者灭菌后在无菌条件 下充填装罐。
• 食品加热杀菌保藏的方法主要有:
•
常压杀菌(巴氏消毒法)
•
加压杀菌
•
超高温瞬时杀菌
•
微波杀菌
•
远红外线加热杀菌
•
欧姆杀菌
(1)常压杀菌
121.1℃的D值常写作Dr。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Dr值为 4.0~4.5min;A型和B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Dr值为0.1~ 0.2min。
F值:是指在一定基质中,在121.1℃下加热杀死一定数量 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在罐头特别是肉罐头中常用。由于罐头种类、包装规格大 小及配方的不同,F值也就不同,故生产上每种罐头都要预先 进行F值测定。
•
远红外的杀菌、灭酶效果是明显的。日本的
山野藤吾曾将细菌、酵母、霉菌悬浮液装入塑料
袋中,进行远红外线杀菌试验,远红外照射的功 率分别为6KW、8KW、10KW、12KW,试验结果表明,
照射10分钟,能使不耐热细菌全部杀死,使耐热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二)、外在因素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决定食品是否腐败的重 要外在因素。
即使是在较低温度下,如果相对湿度较高 (冰箱处于未除霜状态),微生物也能很 快生长。
将较干燥的食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食 品表面会吸收水分,从而最终导致微生物 的生长。
食品贮藏处的空气情况也很重要,尤其是 对包装的压缩食品。
乳酸链球菌肽Nisin:又称乳酸链球菌 素,是目前唯一允许作为防腐剂在食 品中使用的细菌素。
,是我国允许使 用的两种国家标准有机防腐剂之一。
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对人体有极微弱的毒性, 是近年来各国普遍使用的安全防腐剂,也 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两种国家标准的有机防 腐剂之一。
辐射线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D值:杀灭食品中活菌菌数90%所需 要吸收的射线剂量,单位为“戈瑞” (Gy,即1kg被辐射物质吸收1J的能 量为1Gy)
环境对辐射杀菌的影响:
氧气:氧气的有无对杀菌效果有显著影响, 有氧存在杀菌效果更好,但是无氧条件下 对食品成分的破坏不及有氧的1/10,所以 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 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碳源、氮源、
无机元素、水和生长因子 食品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食物成分不同,其腐败变质的现象也不同:
以糖类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变质过程中不会 产生异味。
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或脂肪时,其腐 败变质过程会产生大量恶臭的气味。
(2)、食品的氢离子浓度: 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下的食品。 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的食品。 食品的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
盐腌和糖渍是实际生产生活中常用的 保存食品的方法。
嗜高渗微生物(嗜盐,嗜糖)能在高渗透 浓度的介质里面或其表面生长。
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精)
第一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1. 腐败变质概念: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如鱼肉的腐败、油脂的酸败、果蔬腐烂、粮食的霉变等。
原因: 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被污染的微生物分解代谢的过程,或自身的酶进行生化过程。
2. 腐败: 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o.的微生物AA + 胺 + 硫化氢等3. 酸败: 是脂肪食品发生的变质,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哈喇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酸败的原因:微生物产生的酶解作用;或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水解过程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使油脂分解成脂肪酸、醛类和酮类等,食品的色、香、味发生改变,酸败产物醛、酮具毒性,危害健康。
4. 发酵: 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5.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1) 感官鉴定:以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的色泽、气味、口味,简单灵敏。
2) 物理鉴定:食品变形、软化。
鱼肉类肌肉松弛、弹性差,组织体表发粘等。
液态食品出现浑浊、沉淀,表面有浮膜、变稠等。
3) 化学鉴定:测定微生物代谢的腐败产物,如鱼、虾、肉类常以挥发性氮的含量作评定的化学指标。
糖类食品缺氧时常以有机酸含量或pH 值变化作为指标。
4) 微生物鉴定:一般以检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作为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
第一节 引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 现代食品加工的三个目标:①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性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③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 (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一 生物学因素非细胞结构 : 病毒、亚病毒、噬菌体◆ 微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胞结构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及病原真菌)、 澡类植物和原生动物食品腐败变质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化学因素:酶的作用、非酶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学因素:微生物、昆虫、寄生虫、其他因素:机械损伤、乙烯、外源污染物◆ 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生物。
V519食品安全-第二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预防
食品腐败变质
3、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和 糖类及其制品。 ♦这类食品腐败变质时,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动 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 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个过程的主要变化是食品的酸度升高,并带有甜味、 醇类气味等。
食品腐败变质
3)食品中水分: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和食品成分分解的基 础。食品的Aw值越小,微生物越不易繁殖,食品越不易腐 败变质。
4)食品的理化性质:食品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 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的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关系,低渗 与高渗环境均可造成菌体死亡。
在食品中加入不同量的糖或盐,可以形成不同的渗透压。 加入的糖或盐越多,渗透压越大,食品的Aw值就越小。
食品腐败变质
第三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一般采用感官、物理、化学和微 生物四个方面的指标。
1、感官鉴定:食品的感官鉴定是指通过视觉、嗅觉、 触觉、味觉等人的感觉器官对食品的组织状态和外在的卫 生质量进行鉴定。
★ 食品腐败初期产生腐败臭味,发生颜色变化(褪色、 变色、着色、失去光泽等),出现组织变软、变黏等现象, 都可以通过感官分辨出来。
3)组胺:食品腐败变质时,细菌分泌的组氨酸脱羧酶能使鱼 贝类的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
★ 当鱼肉中的组胺达到4~10mg/100g,就可引起人的过敏 性食物中毒。
4)K值:是指ATP(三磷酸腺苷)分解的低级产物肌苷和次黄 嘌呤占ATP系列分解产物的百分比。
★ K值指标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若K≤20%,说明鱼 体新鲜,K≥40%,说明鱼体开始有腐败迹象。
防腐剂用于抑制或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如苯甲 酸、山梨酸等;
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食品的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分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并失去食用价值的一种变化。
1.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1)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动植物食品本身含有各种酶类,在适宜温度下酶类活动增强,使食品发生各种改变,如新鲜的肉和鱼的后熟,粮食、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这些作用可引起食品组成成分分解,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
(2)环境因素:主要有气温、气湿、紫外线和氧等。
环境温度不仅可加速食品内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且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水分含量高的食品易于腐败变质。
紫外线和空气中的氧均有加速食品组成物质氧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对油脂作用尤为显著。
(3)微生物的作用:在食品腐败变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微生物。
除一般食品细菌外尚包括酵母与真菌,但在一般情况下细菌常比真菌和酵母占优势。
微生物本身具有能分解食品中特定成分的酶,一种是细胞外酶,可将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水解为简单的物质;另一种是细胞内酶,能将已吸收到细胞内的简单物质进行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使食品具有不良的气味和味道。
2.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与鉴定指标食品腐败变质实质上是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的分解过程,其程度常因食品种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而异。
(1)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肉、鱼、禽、蛋和大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主要是以蛋白质分解为其腐败变质的特性。
蛋白质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再在细菌酶的作用下氨基酸通过脱羧基、脱氨基、脱硫作用,形成多种腐败产物。
在细菌脱羧酶的作用下,组氨酸、酪氨酸、赖氨酸、鸟氨酸脱羧分别生成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后两者均具有恶臭。
在细菌脱氨基酶的作用下氨基酸脱去氨基而生成氨;脱下的氨基与甲基构成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
色氨酸可同时脱羧、脱氨基形成吲哚及甲基吲哚,均具有粪臭。
含硫氨基酸在脱硫酶的作用下脱硫产生恶臭的硫化氢。
氨与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均具有挥发性和碱性,因此称为挥发性碱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简称TVBN),所谓挥发性碱基总氮是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
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食品加工与贮藏
食品加工方式
加工温度
高温处理可能导致食品中 的酶失活和微生物死亡, 但也可能引起食品营养成 分的损失和变色。
加工时间
长时间加工可能导致食品 中水分和营养素的流失, 加速食品变质。
加工环境
加工过程中可能引入污染 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 ,导致食品变质。
食品包装材料
密封性
01
包装材料的密封性能不好,可能导致食品与外界环境接触,加
速食品变质。
阻隔性
02
包装材料的阻隔性能不好,可能使食品中的水分和氧气等物质
流失,影响食品的保鲜效果。
化学稳定性
03
包装材料应稳定,不易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避免引入有害物
质。
食品贮藏方式
温度
温度是影响食品贮藏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 温度都可能导致食品变质。
生影响。
02
添加剂使用不当
如果添加剂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加速食品变质腐败的过程。例
如,过量添加防腐剂可能导致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反而缩短
食品的保质期。
03
非法添加剂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使用一些非法添加剂,如苏丹红、
三聚氰胺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会导致食品变质腐败。
03
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氧化或分 解,影响食品品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微生物因素
细菌
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容易引起食品中毒和肠道疾病。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使食品的营养价值或商品价值降低或失去的过程。
食品的腐败变质可能由于微生物污染、昆虫和寄生虫污染、动植物食品内酶的作用、化学反应以及物理因素等方面引起。
其中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包括:①细菌引起的腐败变质。
细菌主要作用于食品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②霉菌引起的食品霉变。
霉菌作用于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③食品发酵现象。
食品中的糖类的发酵,如酒精发酵、乙酸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等。
因此,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实质上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污染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变化,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后,很容易发生变质。
一般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对食品是否发生腐败变质进行鉴定——感官鉴定、化学鉴定、物理鉴定和微生物鉴定。
1.感官鉴定感官鉴定是指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初期腐败变质的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方法。
食品在初期腐败时多会产生腐败臭味,发生颜色的变化(褪色、变色、着色和失去光泽等),容易出现组织变软、变黏等现象。
比如鱼、肉等食品腐败时,由于蛋白质分解,所以食品的硬度和弹性下降,组织失去原有的坚韧,其外形及结构均发生改变,并且出现难闻的臭味。
经研究证明,人的嗅觉对硫化氢、三甲胺及氨都很灵敏。
鱼、肉食品脂肪酸败时脂肪变黄,并有“哈喇”味。
上述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感官分辨出来。
2.化学鉴定食品中微生物的代谢,能够引起食品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并伴有腐败性物质产生,因此,可以直接测定这些腐败产物作为判定食品质量的依据。
一般鉴定蛋白质类含量高的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指标是挥发性盐基总氮和胺类。
对于含氮量少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通常测定有机酸的含量或pH的变化作为指标。
(1)挥发性盐基总氮。
指肉或鱼的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此指标已列入了我国食品卫生标准。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定义:食品的腐败变质泛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所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的一切变化。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食品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发生降解的过程,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食品本身的因素和微生物的存在。
1、食品本身的因素:食品中存在的可降解的大分子在酶或非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以分解为主的变化。
例如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并进一步分解成胺及其他小分子含氮化合物等;脂肪酸在氧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可产生醇、醛、酮等脂肪酸败产物。
2、微生物:微生物是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最重要的因素,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与酵母。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分解食品的酶,引起食品成分降解,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1、蛋白质的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食品本身的酶及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多肽,然后断链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产生具有腐败特征的低分子物质。
氨基酸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形成胺类( amines ),其中组氨酸脱羧形成组胺、鸟氨酸脱羧形成腐胺、赖氨酸脱羧形成尸胺、色氨酸脱羧形成色胺等。
在脱氨基酶的作用下,氨基酸脱去氨基形成氨,氨与甲基反应生成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等,色氨酸可同时脱羧与脱胺,形成吲哚与甲基吲哚,含硫氨基酸可脱硫产生硫化氢。
这些低分子产物大都具有挥发性,且有粪臭味,从而使含蛋白质较高的食品如肉、鱼、蛋、奶等的腐败具有恶臭味。
2、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腐败主要是在细菌、霉菌或酵母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发生酵解,产生醇、酸、醛、酮等低分子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食品如粮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的腐败具有酸味并立气。
3、脂肪的酸败:脂肪的酸败以油脂的自身氧化为主,反应经三个阶段:①脂肪酸在热、光线及铜、铁等引发剂的作用下,生成不稳定的自由基 R 和 H ,是油脂酸败的引发阶段。
②由于自由基不稳定,因此在遇到氧时可形成过氧化自由基RO0•,过氧化自由基又使脂肪酸 RH 形成 ROOH 和 R•自由基,这一过程称为自由基的传递阶段。
第八章 食品腐败变质-OK[3页]
第八章食品腐败变质第一节食品腐败变质概述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含义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其组成成分被分解、破坏、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以及感官性质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1.腐败腐败是指食品的蛋白质成分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以恶臭为主的变化。
2.酸败酸败是指食品的脂肪成分被微生物分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等酸性物质,使食品失去原有的正常气味和滋味的现象。
3.发酵发酵是指食品的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成酸、醇和气体的变化。
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1.微生物因素微生物因素主要指细菌、霉菌、酵母菌属等微生物因素对食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分解、破坏。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温度、湿度、阳光、空气、水分等环境因素为微生物提供了分解、破坏食品营养的条件。
3.食品本身因素食品本身因素主要指食品本身所含的酶类、营养成分、水、pH条件等。
四、食品腐败变质的结果1.感官性状改变由于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促使食品中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胺、硫化氢、硫醇、吲哚、粪臭素等具有蛋白质分解所特有的恶臭,使人嗅觉产生极其难受的厌恶感,如刺激气味、异常颜色、酸臭味道、组织溃烂、黏液污秽等。
另外,细菌和霉菌在繁殖过程中能产生色素,使食品染上各种难看的颜色,并破坏了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色香味,也使人产生厌恶感。
此外,油脂酸败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后产生的特殊气味,也往往使人们难以接受。
2.降低食品营养由于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腐败变质后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会大量被破坏和流失,因而丧失了原有的营养价值。
3.引起中毒或潜在性危害一是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还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
二是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
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五、鉴定食品腐败变质的指标1.感官鉴定感官鉴定是以人们的感觉器官对食品的感官性状(色、香、味、形)进行鉴定的一种简便、灵敏、准确的方法,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预防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
预防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品腐败变质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味道和风味,还可能导致食品中毒等严重问题。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食品腐败变质就变得尤为重要。
1. 储存环境食品储存环境是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
要尽量减少食品接触空气和光线的时间,存储温度也需要在适宜范围内。
对于易腐食品,应该放置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食品的包装袋或容器要干净卫生,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2. 防腐剂防腐剂能够抑制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防腐剂有硫酸盐类、硝酸盐类、呋喃类、酚类等。
但是,防腐剂的使用也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一些经常食用的食品上使用防腐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熟食处理对于肉类、蛋类等易腐食品,选择适当的烹调方式也是预防腐败变质的有效方法。
烹调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同时,要注意适量烹调,过热过煮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4. 清洁卫生维持良好的清洁卫生环境也是预防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措施。
食品加工和储存场所应该经常清洁消毒,避免细菌污染。
在使用食品前,要彻底清洗水果、蔬菜等生鲜食品,使其表面的细菌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清除。
5. 合理采购采购新鲜、优质的食品对于避免食品腐败变质也尤为重要。
在购买食品时,可以尽量选择当地新鲜的食材,并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综上所述,预防食品腐败变质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要注意储存环境、防腐剂的使用、熟食处理、清洁卫生和合理采购等问题,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2.2-食品腐败变质
---------------------------------------------------------------最新资料推荐------------------------------------------------------2.2-食品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及感官性质的一切变化。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础内:食品本身的因素(营养成分、 pH 、A A w w 、渗透压)外: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氧气)食品本身的因素 1、营养成分蛋白质类:肉、鱼、蛋和豆制品碳水化合物类:粮食、蔬菜、水果和糖类脂肪类:食用油 2 2 、食品的pH 值酸性食品(pH 4.5 ):动物食品、蔬菜非酸性食品(pH 4.5 ):水果细菌、酵母、霉菌 3 3、、食品的水分食品中水分:游离水和结合水水分活度( A w ):P/P 0 ;;纯水的A w =1 ;无水食品A w =0 ; A w =0.60 ? A w =0.64? 细菌、酵母、霉菌 4 4 、食品的渗透压食盐和糖是形成不同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环境因素 1、温度食品中低温生长的微生物:假单胞菌属等食品中高温生长的微生物:1 / 9嗜热细菌等 2、气体(O 2 、H 2 、CO 2 ) 3、湿度未包装的食品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源头是微生物的污染。
食品腐败的本质是微生物酶的作用。
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1、蛋白质类食品的腐败变质(腐败)多细菌、霉菌蛋白质分解后所产生的胺类是碱性含氮化合物,具有挥发性。
因此测定鱼、肉食品中的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 )的含量,是鉴定肉、鱼新鲜度的指标之一。
测量方法: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肉、鱼、豆类)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形成氨、胺的含氮物),称为 TVBN 。
已列入我国食品卫生标准。
2、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腐败变质(发酵)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糖原及糖)有机酸+ 酒精+ 气体等微生物代谢酶细菌、霉菌和酵母(绝大多数酵母不能使淀粉水解)3、脂肪类食品的腐败变质(酸败)食品中脂肪微生物解脂酶等脂肪酸+甘油+其他产物细菌、霉菌和少数酵母霉菌比细菌多,酵母菌能分解脂肪的不多(解脂假丝酵母)脂肪酸进一步分解生成过氧化物和氧化物,随之产生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酮和醛等酸败产物,即所谓哈喇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O
黄曲霉毒素B2
OCH3
HO
O
O
黄曲霉毒素B2a
OCH3
黄曲霉毒素B1及其衍生物
44
结构
O O O O OH O O O O
O
O
O CH 3
O
O
O CH 3
黄 曲 霉 毒 素 G1 O O O O
黄 曲 霉 毒 素 GM 1 O O O O
O
O
O CH 3
HO
O
O
O CH 3
黄 曲 霉 毒 素 G2
31
32
3. 中毒机制:毒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选择性作 用于运动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抑制神经传导介质乙 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 4. 临床症状:表现运动神经麻痹症状,胃肠道症状 少见。潜伏期一般12~48h,前期症状为乏力、头 晕、头痛、食欲不振,主要表现为肌肉麻痹和神经 功能不全,体温正常,意识清分 胃肠型:急性肠胃炎的症状,如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神经型:出现神经症状,如肉毒梭菌
8
细菌性中毒的特点
发病率高 好发季节:夏秋季 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
及制品
群体暴发
9
细菌性污染食品种类 1、动物性食物:肉、鱼、奶、蛋等及制品等 2、植物性食品:蔬菜、水果、剩饭、糯米、豆制品、 面类等
46
代谢:脱甲氧基生成AFP1,羟化生成AFM1, 代谢:脱甲氧基生成AFP1,羟化生成AFM1,环氧 AFP1 AFM1 化为AFB1 8,9AFB1化为AFB1-8,9-环氧化物
47
AFB1残留标准: 玉米、花生、花生油 大米及其他粮食油 其他粮食、豆类 婴儿代乳品 < 20ppb < 10ppb < 5ppb 不得检出
27
28
2. 中毒机制: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耐热性溶血毒素所 致,耐热性溶血毒素不仅引发急性胃肠炎,还可使 人的肠黏膜溃烂,红细胞破碎溶解,出现血便
3. 临床表现:潜伏期11~18h,最短4~6h,上腹部阵发 性绞痛,腹泻,典型的先水样便,后血便,脱水, 发热,病程一般1~3d,预后良好
29
4. 细菌的来源分布:分布于海水和海产品中
5
学生食物中毒情况
中毒原因 微生物性 化学性 有毒动植 物 不明原因 合 计 报告起数 73 13 34 26 146 中毒人数 2304 409 1380 750 4843 死亡人数 0 3 1 0 4
6
第一节 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按中毒原因分 感染型:病原菌引起消化道感染 毒素型:毒素所产生的中毒 混合型:两者混合
黄 曲 霉 毒 素 G2a
黄 曲 霉 毒 素 G1 及 其 衍 生 物
45
作用机理:影响细胞膜,抑制DNA、RNA合成并干扰某 些酶的活性,导致基因突变 毒性: 1、急性毒性: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 2、致癌毒性:不同的接触途径都可以发生癌症,黄曲霉 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 3、致突变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通过于扰细胞DNA、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细胞的突变
53
血吸虫生活简史图
6. 污染食品:肉类、鱼虾、蛋类、奶类及其制品
16
二、大肠杆菌
1. 生物学特性: G-短杆菌,不产生芽孢、周生鞭毛,好 氧或兼性厌氧。大肠杆菌抗原构造较为复杂,主要有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K)抗原三部分 2. 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O157·H7
14
4. 临床表现:分为五种 胃肠炎型:潜伏期12~24h,恶心,头痛、寒战、 全身无力,呕吐,腹泻,发热,抽搐与昏迷,病 程3~7d,预后良好 类霍乱型:起病急、高热、呕吐、腹泻 类伤寒型:胃肠炎症状较轻,高热出现玫瑰疹 类感冒型: 败血症型:
15
5. 细菌的来源分布: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等自然 环境中,也存在于动物肠道中,如畜禽类。食 品中沙门氏菌主要来源于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
第二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目的要求】 掌握影响食品安全的生物性因素分类 掌握常见生物性因素的危害及毒性 熟悉预防控制措施
1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细 菌 真 菌 生物因素 寄生虫 病 毒 有毒动植物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数量因素 其他因素 物理性杂质、 物理性杂质、辐 射、核污染 农药 兽药 重金属 工业污染 食品添加剂
中毒事件:1960英国,1974印度
43
结构
O O OH
O O
O
O O O O
O
四氢脱氧黄曲霉毒素B1
OCH3
O
O
O
O
O
OCH3 O O O
黄曲霉毒素M 1
HO
O
O
黄曲霉毒素M 2
OCH3 O OH
O
O
OCH3 O O O O O OH O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P1 O
O
O
O
O
OCH 3
黄曲霉毒醇
33
5. 细菌来源分布:存在土壤、江河湖底、动物 粪便中
6. 污染食品:多为植物食品,如蔬菜、豆类, 尤其是家庭自制的豆类发酵食品,如臭豆腐、 豆酱,还可以污染鱼、乳等
34
补充:受体学说 补充:受体学说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M和N(N1和N2) N1和N2) 肾上腺素能受体:α(α1和α2) 和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1和α2) β(β1和β2) β1和β2)
O O
青 霉 素 结 构
51
其它真菌毒素
杂色曲霉毒素:主要污染小麦、大米、花生等 付马菌素:主要污染玉米、高粱、绿豆等 桔霉素:主要污染玉米、燕麦等 麦角生物碱:主要污染谷物、面粉 棒曲霉素:主要污染苹果、苹果汁 T-2毒素:主要污染谷物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
52
第三节 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有别于其它生物,它不能完全独立生 存,需在另一生物体内或体表才能生存 终宿主:成虫和有性繁殖阶段的宿主 中间宿主:幼虫和无性繁殖阶段的宿主 污染源:病人、病畜和水生物粪便污染水源或土壤
检测 < 0.1ppb 欧盟: 欧盟:AFB1为2µg/kg,总黄曲霉毒素为 µg/kg 为 µ ,总黄曲霉毒素为4µ
48
二、赭曲霉素
产毒菌种:主要由曲霉属和青霉属产生,简称OTA,主 要污染谷物、小麦和豆类作物 赭曲霉素包括7种,以赭曲霉素A的毒性最强
O C CH 2 CH OH NH O C O H CH 3 Cl OH O
22
23
3. 中毒机制:肠毒素使肠黏膜分泌较多水分 并使水分吸收量减少,引起水和电解质在肠 道潴留,产生腹泻 4. 临床症状:急性胃肠炎:潜伏期短,2~4h, 突然恶心,反复剧烈呕吐,同时伴有上腹部 痉挛性疼痛及腹痛,腹泻
24
5. 细菌的来源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 空气、土壤、水,特别是受感染的人和动物 6. 污染食品:奶、肉、蛋、鱼及其制品,尤 其是剩饭菜、含奶糕点、冷饮食品多见
11
一、沙门氏菌
1. 生物学特性:肠杆菌,G-,好氧或兼性厌氧,无芽 孢无夹膜,周生鞭毛,不产生外毒素,产生内毒素
2. 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 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占细 菌性食物中毒的第一位
12
13
3. 中毒机制:由活菌和内毒素协同作用所致 活菌:随食物进人消化道,在小肠和结肠内 繁殖,作用于肠系膜,使其发炎、水肿、充 血、出血 内毒素:致使发烧、胃肠蠕动增强而发生呕 吐腹泻
一、黄曲霉素
分类:指一组化学组成相似的毒素,二呋喃香豆素的衍 生物,有10多种,自然环境下,食物中污染的AF有AFB1、 AFB2、AFG1、AFG2、AFM1、AFM2六种,以AFB1毒性和致癌 性最强。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小麦等 产毒菌种: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集峰曲霉产生, 其他曲霉、毛霉、青霉、镰孢霉、根霉等也可产生
5. 污染食品:海产鱼、虾、贝类,其次为盐 制食品如咸蛋、腌菜、腌肉等。沿海夏季多 发,有的沿海城市食物中毒可占第一位
30
五、肉毒梭菌
1. 生物性特性:G+、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无荚膜、有鞭 毛、能运动、芽孢耐热、芽孢卵圆形、产毒适宜温度 为18~30℃ 2. 致病菌素:肉毒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不耐热,毒素 分8型,引起人类中毒的是A、B、E、F型,A型最常见。 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其毒力 比氰化钾大l万倍
17
18
3. 中毒机制:由活菌和肠毒素协同作用所致 活菌: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繁殖, 引起菌痢,不产生毒素,称为急性菌痢型 肠毒素:有些菌株能产生肠毒素,引起腹泻,称为 急性胃肠炎型
19
4. 临床表现 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一般为10~24h,食欲不 振,腹绞痛,腹泻呕吐,粪便呈水样,无脓血。 血细胞数在正常范围内,发热 急性菌痢型: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里急后 重、发热、有些患者呕吐,脓血,血细胞增多
35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布
M受体 M1:眼睛和腺体 M2:心脏 M3:空腔器官平滑肌 N受体 N1:神经节 N2:骨骼肌 α受体 α1:皮肤 、粘膜、内脏 血管 α2:突触前膜 β受体 β1:心脏 β2:支气管平滑肌和骨胳 肌血管
36
37
38
如何防止食品受细菌污染?
产前控制 加工控制 消费控制
20
5. 细菌的来源分布: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 内,特别是带致病菌生物体的粪便
6. 污染食品:肉、蛋、牛奶和奶制品、鲜榨 果汁及蔬菜等
21
三、葡萄球菌
1. 生物学特性: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球形或卵圆形, 无芽孢,无鞭毛,多数无荚膜,对热抵抗力较强 2. 致病菌株: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金黄 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均可产肠毒素,根据其血清学 特征的不同,目前已发现A、B、C1、 C2、 C3、 D、E、 F等八型,A型肠毒素毒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