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知能评估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浙江理综)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
答案:A 2.(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图表示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解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A项错;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n→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n),不会从“O”点开始,也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B项错;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C项错;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在开始阶段随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植物叶肉细胞的内在因素(如C5的含量、酶的数量等)的限制,在CO2含量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上升,D项对。
答案:D 3.(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
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A项中,改变培养液的pH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从而影响K值大小;B、C选项中,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D项中,营养条件、pH、温度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答案:D 4.(2009年高考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 错。
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
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正确。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错。
答案:C 5.(2009年高考江苏卷)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解析:A项中,4个试管中最初环境适宜,所以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中,最初的条件不同,达到K值不会同时;C项中,培养液体积Ⅱ和Ⅲ不同,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Ⅱ;D项中,Ⅳ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Ⅱ,所以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6.(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B没有体现空间特征。
答案:B 7.(2011年盘锦一模) 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从O 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解析: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值。
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答案:A 8. 右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从c点开始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解析:由题图看出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c点之后就非常明显了。
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在c点之前开始,c点之前害虫基数少,容易控制。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也可能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当种群数量达到e 点后,不再增加,增长率为0。
答案:D 9. (2011年无锡一模)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上图。
关于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解析:题图反映b组培养温度最适宜,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的消耗。
答案:C 10.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构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种间关系以及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
从题干中“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可知它们之间为竞争关系;联系水螈数量变化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之间的关
系,不难看出,水螈更喜欢以锄足蟾蝌蚪为食;根据图中三种蝌蚪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水螈的出现及数量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而生物若要呈J型增长需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才能实现。
答案:A 11.下列对右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Ⅰ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解析:从图示曲线可知曲线Ⅰ为“J”型曲线,一般是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在没有环境阻力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情况。
大多数种群往往会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使数量变化规律如曲线Ⅱ所示,因此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即图中的阴影部分;bc段是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因此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应是在bc段;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出生率仍很高,因此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是处于ab段。
答案:D 12.(2011年南昌调研)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 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变化等 D.曲线②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解析:在微生物的培养中,无天敌(即种间斗争)时,则影响其种群生长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内斗争,而引发种内斗争并使斗争加剧的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及环境的恶化。
一般来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J”型生长(如①),此种生长不会有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而在有限的环境中,由于存在生存斗争,使种群增长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
据此分析可知,A项叙述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
青蛙、蛇等动物活动。
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解析:画曲线时要特别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从图甲可以看出A是起点,但不是0;D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对应的是K值。
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值 14.(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理综)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
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 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解析:(1)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a和b由于争夺生存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
(2)根据a、c、d三个种群的营养关系a→c→d可判定:当食物链中的d大量死亡后,c由于其捕食者数量的大量减少而大量繁殖,同时对a的捕食增多又导致a的种群密度减少。
(3)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所有能量的源头,c和d都直接或间接以a为食。
若a大量死亡,则会导致c和d种群密度降低。
(4)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当受到外界轻微的干扰后,都能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结
构单一,营养关系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低。
(5)
设c种群的数量为N,根据第一次捕获数∶种群数量(N)=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即50∶N=5∶40,得N=400。
答案:(1)竞争(2)c a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低(5)400 15.(2010年高考福建理综)回答下列Ⅰ、Ⅱ题Ⅰ.东海原甲藻(简称甲藻)是我国东海引发赤潮的藻种之一,研究甲藻光合作用的生理特性可为认识赤潮发生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一)某研究小
组探究pH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将生长旺盛的甲藻等量分成5组培养,各组藻液pH分别设定为6.0、7.0、8.0、9.0、10.0,在黑暗中放置12 h,然后在适宜光照等相同条件下培养,随即多次测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净光合速率。
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
(1)本实验除了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通过测定
________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
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
__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________变量。
(3)若甲藻长时间处于
pH10.0条件下,甲藻________(能、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据图分
析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表明,甲藻光合作用
适宜pH6.0~9.0。
但海水在该pH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赤潮,原因是发生赤潮除了与pH、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外,最主要还与
海水的________有关。
(二)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甲藻光合
作用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
30 ℃,最适温度为25 ℃左右,当温度为9 ℃和33 ℃时,甲藻不
能正常生长繁殖。
请根据这些信息在上图中画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示意曲线。
Ⅱ.棉蚜体形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________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________型,在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解析:Ⅰ.(一)(1)氧气释放量、二氧化碳吸收量
以及有机物的积累量均可作为净光合速率的测定指标。
(2)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不相等时,无论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还是释放均会影响到培养液的pH。
黑暗环境中甲藻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使
藻液的pH下降,所以本实验中将各实验组的pH保持在6.0、7.0、8.0、9.0、10.0,是为了控制实验的自变量。
(3)据图分析pH为10.0条件下,甲藻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所以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
(4)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N、P等过多而造成的水体的富营养化。
(二)由题意分析可知,甲藻的净光合速率在25 ℃时最大,9 ℃和33 ℃时,甲藻的净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零。
Ⅱ.(1)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
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后者摄取营养而维持生活的现象。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者短期可能不会对寄主的生命造成威胁,而捕食通常会使被捕食者死亡。
由此判断,棉蚜与棉花的关系为寄生。
(2)种群密度的调查中对于植物以及活动范围有限的动物采取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则采取标志重捕法。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为S型曲线,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
(3)在农药的长期选择中,只有抗药性个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并通过遗传而导致后代群体抗药性增强,即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Ⅰ.(一)(1)CO2 (2)原设定的pH 自(3)不能因为长时间处于pH10.0条件下,甲藻的净光合速率为负值,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4)富营养化(N、P 含量) (二) Ⅱ.(1)寄生(2)样方S 6-30 (3)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