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教育思想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教育思想初探
摘要: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教育与教学、学思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王夫之教育思想述评
王夫之(1619一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自称“船山遗老”,故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1648年,王夫之在家乡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姓埋名,遁迹荒山,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活动,其学问渊博,著作宏富。他不仅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独立见解,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也给当代教育改革以诸多的启示。本文想就王夫之关于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知行观、学思关系、主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学习法和教学法诸方面教育思想进行综述简评,以求为我们今天之教育提供良好的历史借鉴。
一、日生日成的人性观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生理,生理是不断变化的。他说:“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1]人性是天然的生理,是发展的潜在力量,是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发展为现实,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人性是可善可恶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能否坚持进行教育,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他坚定地认为,如果抓住受教育者幼年时期就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就可能成为圣人;如果幼小年龄阶段不幸而失教,在恶劣环境中任其沾染陋习,“也就可以使人变恶”。所以他再三劝诫人们要重视教育和学习,要“熏之陶之”,“自强不息”,诚如此人性就能向善,亦能多善;他再三提醒为人父母和为人之师者,如果让孩子恶习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除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外,关于环境对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王夫之亦有其卓越的见解。在他看来,环境能锻炼人们的意志,意志则支配人们的行为。既然人性的善恶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化,那末要使受教育者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关键在于改善生活环境,做好“求适其情”的
工作。如果不做好这个工作,让人性任其发展,就会使父不能管其子,师不能管其徒,政府也不能教导它的人民,教育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了。
二、天理与人欲统一的道德观
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也”[2]。王夫之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成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他认为天理于人欲之中,人世间根本不存在脱离人欲之天理,人欲与天理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灭人欲以求天理之独存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主张道德教育应重视人性的发展,重视人情的自然发展,人的合理的正常欲望应得到满足。但他反对无限制地纵欲。王夫之这种朴素的对“理”与“欲”关系的辩证认识,还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深思的。
三、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的教育思想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夫之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他从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出发,把知与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先有行而后有知、知行相互为用,不可分离。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我们可将王夫之的知行观概括为三点。第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知行不可混亦不可分;第二,在知与行的轻重上,王夫之重行,强调实践,尤其强调知应得到行的检验;第三,在求知的途径上,王夫之一方面主张要格物以穷其真理,另一方面主张重在笃行,反对省悟清静的学习方法。
四、学与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他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徇于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3]学习有两种方法:一是学习,二是思考。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框子所拘牵。学习的知识面愈广阔,思考愈可深远,愈可贯通。“学”与“思”
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知识学问。这对我们今天为学之人不能不说有一定启示。
五、教与学的统一观
王夫之认为教与学是有区别的,同时又是有一定联系的两个侧面。从学的角度讲,“所未知而求觉焉,所未能而求效焉,于是而有学,因所觉而涵咏之,知日进而不已也;于所效而服之,能日熟而不息也”。从教的角度讲,“夫学,以学夫所教为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3]教要以为学之道教依据,既要注意到学习的方面,又要注意到教的方面。在这一习学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教学法与学习法的主张。
1.立志
为学先立志,志不立学则难成。王夫之的这一为学必须立志的教育观点,虽然在古代教育史中有不少教育家都曾论述过,但像他这样对“立志”的重要性理解如此深刻,分析如此透彻的还是唯一的一个。他说:“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
2.“有序”和“不息”相结合
王夫之认为教学要有序,序就是顺序,也就是系统,有序就是教学要有系统。王夫之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序:一是事理方面的序,就是教学内容的序,这是客观的序;二是教学方法的序,这就是主观的序。王夫之认为,教学不但要循序渐进,有步骤,有程序;还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断习之。他认为《学记》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里的“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循序渐进之义,一是有恒不息之义。他说“时”者乃“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足见他把“有序”与“不息”结合起来了。就是说,教学要“有序”,循序渐进,不凌节、不躐等;同时又要“不息”,有恒心,有毅力,经常习之与温之。那种幻想靠一旦豁然贯通而得之是不行的。
3.因材施教
王夫之主张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教育要顺应学生的个性去施教,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他说:“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其体异也,其效也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他认为智者仁者的德性不同,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