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七章 城市产业经济讲解
《城市经济学》课件
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区域劳动力市场的 核心,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市 场信息流通快,劳动力流动性强。
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包括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等,这些结构决 定了城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就业结 构。
城市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
就业规模
城市就业规模是指城市中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 平和人口规模。
总结词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布局是指城市内部各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业 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众多企 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产业集聚可以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创新。
城市产业转移与升级
VS
详细描述
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城市经济活动,包括 城市发展、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管理 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它旨在揭示城市经济 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结词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活动,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财政与税收 等方面。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要点一
总结词
城市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 软化、产业结构服务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等。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服务化 和生态化方向演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城市住宅市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
城市住宅市场特点 城市住宅市场运行机制
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趋势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经济学 第7章
(一)制造业的投标租金模型
制造业特点:
1、生产 2、固定价格(在城市各区位价格相同) 3、竞争性市场(利润为零) 4、运输成本 5、要素替代 当地价上涨时,厂商用非土地投入品代替土地
厂商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投入品、运输和土地成本。
Pb为价格,B为均衡产量,C是非土地投入品的成本, 单位运输成本为t,距离市中心为u,工厂占地为T。
模型:
P-利润,C-农业生产成本,V-市场价格,T-运费。 P=V-(C+T)
P =E(p-a)-Efk-R
R=E(p-a)-Efk (完全竞争条件下) R=地租;k=距离;E=单位面积收获量;p=单
位农作物的市场价格;a=单位农作物的生产费 用;f=每单位作物重量、距离的运费。
R为因变量,k为自变量,其他是常数或参数。
1、同心圆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伯吉斯1925 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 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 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图:
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是以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城市土 地利用结构的经验观察为基础提出的。在宏观效果 上,同心圆模式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模式。
杜能理论认为,决定 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是地租,能够支付最 高地租的土地利用形 态给土地标上了最高 价码,它排斥了其他 土地利用形态。
R A
I C
J
0
QB
Dk
AB表示作物I的边际地租 CD表示作物J的边际地租
自由农业区 精美的蔬菜和果品、鲜 奶
林业区 柴薪、木材、木炭
轮作农业区 集约种植(50%用于谷 物种植)
在竖的方面,土地可以分为下列3层: (1)地面; (2)地面以上的空间; (3)地面以下的空间。
城市经济学
●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经济涵义: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学是一种涉及多学科、多层次融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理论经济学和以理论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应用经济学的统一。
●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1.交换中比较利益(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2.生产中规模经济(城市形成的基本经济力量)3.聚集经济(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城市经济的特征1、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2、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3、运行上的开放性与外部性;4、经济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
●集聚经济类型1、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A、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带来规模报酬递增;B、企业生产产品类型增加,不必增加专门投入而生产出副产品,从而带来产品成本下降或节约)2、地方化经济(A、工业群集型或中间投入品规模经济;B、购物外在型或零售群;C、劳动力市场节约搜寻成本;D、知识和信息的溢出)3、城市化经济(共享基础实施、城市区域环境、公共性服务)●、城市规模的具体表现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
其次,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的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
再次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的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城市适度规模1.城市适度规模才可以保持规模经济,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的集聚,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得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城市规模成本表现为城市经济成本,城市经济成本分为私人成本(房租房价和空间移动费用)和公共社会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成本和拥挤及环境污染成本),但城市规模经济成本现实表现为门槛成本和外部性成本。
当聚集利益等于聚集成本时,就会形成一个均衡点,这就是城市的适度规模。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 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 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 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五】城市集聚经济的度量
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测度通常基于以下城市生产函数:
Q=G(N)F(L,K)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四】城市集聚经济的成因
三 知识信息的外溢
马歇尔--“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具有各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知识外溢。 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溢出推动着经济增长”。
雅各布斯(Jacobs)和卢卡斯(Lucas)--当地化信息和知识溢出既是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城市 集聚的原因,也是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知识溢出不仅会产生 外部性,而且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倾向于在新知识产生的地区集聚。”。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 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 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localization)过程。这 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 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 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 (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即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 (urbanization)过程。
城市经济与产业
• •3二、、把城握城市市和发经展济需的要认关识系经济变迁(规划与经济是壳与核的关系
) • 经济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不同主导产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 在规划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形态规划和蓝图设计。脱离了人
• 是衡量标准
• 1、概念 • 基础产业——为区外市场
提供 • 产品和服务,以换取资金
和就 • 业岗位,是地区经济实力
和未 • 来发展的关键,可以带来
非基 •产• 业2、区位商分析
• 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 的分类最普
遍的
• 方法就是“区位商”分析。
类活动的真实社会经济背景,各种先验性的规划或构想都不会奏效 。 •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 市场与政府的博弈 • 市场机制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但非万能,市场经济的核心 机制 • 是竞争,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失效 • 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等,都需要城市规划的公共干预,提供公共物品 • 经济学中对物品的分类: • 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 • 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 • 不具有竞争性但有排他性——
消费中产品的分配 市场作用下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安排及结构形式 • 2、城市的经济特征 • (1)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 (2)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
础 • (3)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 3、城市的空间范围 • 行政区与经济区 • 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 4、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 城市维系和发展的动力——集聚经济
各 • 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前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 城市产业经济
图1
产业集群的动力结构图
图2 产业集群的引力结构图
三,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建设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架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 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 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 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 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有: ①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 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 ②功能要素.即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包括制度 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和能力. ③环境要素.即创新环境,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 心理和保障条件等,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 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
图3 区域创新网络架构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提高, 需要依托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开拓区域经济的 新增长点,需要依靠区域创新体系来带动整个 区域经济的增长.这种 "火车头"式的带动作 用机理是: 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 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 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 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第三,区域创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 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有利于逐步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年)
北京 上海 香港 东京 汉城 纽约 巴黎 罗马
1995 1995 1990 1988 1989 1989 1988 1981
二,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
(一)从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 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 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如种植业部门对食品工业部门具有前向连锁效应); 后向连锁,则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 系(如日用化工部门对基本化工,炼油,原油开采等具有一 系列的后向连锁效应). 根据产业的连锁效应特征,全部产业可分为如表7—3所示的 四类.
城市经济学(共44张PPT)
❖ 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有限的范围,并 带来厂商成本降低的经济现象。
❖ 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为什么?
理论基础1
❖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
❖ 1909《工业区位论》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 聚因素 。
❖ 韦伯认为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 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 省的地点。
❖ 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产 业集群可以规避中间商,节省交易成本,也就是说, 随着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企业可以得到成本节省 的好处,产业集聚可以共享道路、煤气、自来水等 公共设施。
理论基础2
❖ 经济学家巴顿
❖ 讨论了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1)企业地理上
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创新。(2) 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品制造者、供 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 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顾客需要和解 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结果。(3)集中地优越 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企业采纳创新成果 的速度。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3.集聚经济效益的表现:
①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
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促使较高程度的专业化,减少
实际生产费用。
③在提供某些服务设施之前,需要有个人口规模的
门槛。
④某些产品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 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生产需要。
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日趋积累起来大量熟
❖ 当该区位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足以容纳产 业集聚的程度时,此时集聚存在着规模经 济;而当该区位的承载能力元法容纳超负 荷的产业集聚时,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 现象就会相继出现,我们称之为集聚的规 模不经济。
城市经济学绪论
城市经济学绪论引言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及其相关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将就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居民消费行为、房地产市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等。
同时,城市经济学也关注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城市规模、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等。
1.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中各个产业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向。
2.劳动力市场:城市经济学关注城市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研究领域包括就业率、劳动力流动性、薪资水平等。
3.居民消费行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
了解城市居民的消费特点对于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4.房地产市场:城市经济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等问题。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
5.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城市经济学研究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如城市间的贸易、区域经济整合等。
城市经济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城市经济问题,包括实证分析和理论建模等。
1.实证分析:城市经济学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和解释城市经济现象。
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出城市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2.理论建模:城市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城市经济问题。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城市发展趋势,评估政策措施的效果,或者解释城市经济中的微观行为。
3.计量经济学方法:城市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统计模型和经济测量来分析城市经济数据。
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政策决策与实践的参考。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和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城市规划:通过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
城市经济学原理
城市经济学原理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的产出、消费、分配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规律。
它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城市经济现象,并为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一、城市经济学概述城市经济学是对城市经济现象和城市内外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城市的经济增长、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研究城市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城市的运行机制,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城市规模经济原理城市规模经济原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原理之一。
它认为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可以在大规模经济体中实现效益的稳定增长。
城市规模经济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效率。
例如,大城市集聚了更多的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实现生产和交易的成本节约,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2. 市场分割原理城市内部的市场分割原理指出,在城市中,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会导致市场分割。
城市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群和商业区,不同的产业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和竞争关系。
市场分割原理强调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空间分布的重要性,不同空间区域的产业布局和特点对城市的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3. 迁移决策原理迁移决策原理是城市经济学中解释人口迁移的重要原理之一。
人口迁移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劳动力配置和人口资源的平衡。
迁移决策原理认为,人们的迁移行为是基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即迁移到对个体经济利益更有利的地方。
迁移决策原理可以解释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人口密集度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
4. 土地利用原理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地利用原理指出,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是受到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经济学基础概念1.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经济组织、城市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及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政策等内容。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组织、城市人口结构等。
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对城市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统计模型等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
3.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管理制度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中心-边缘模型中心-边缘模型是城市经济学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它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交通网络等概念。
通过中心-边缘模型的研究,可以分析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城市经济的区域差异。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和互补,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是针对城市经济学中新兴产业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规律、创新网络的空间布局等内容。
4. 城市竞争力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三、城市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型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贸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工业制造和商业服务等传统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大,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2. 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城市、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新型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小,发展模式比较多样化。
城市经济学汇报——城市产业经济
第 服 非物质 三 务 为提高科学 产 生产领 部 文化水品和 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 业 域 门 居民素质服 乐业 务部门 为公共需要 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服务部门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 为生产和生 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管理业,房地产业,租 活服务部门 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产品的物耗小而附加值高的特 点,该类产业主要的消耗是脑力劳动。计算机工业、航天工业、新材料新能源工业等)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
1
产业的含义与分类
产业的分类
1.2.3 生产结构分类法
(1)农轻重分类法 所谓农轻重分类法,是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将物质生产部门 分成农、轻、重三个部分。 “农”:指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 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 初期产业: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包括食品、纺织、皮革等。 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最终需求性质,后相关 联系数小,具有较小的收入弹性;生产技术和工艺比较简单。 中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包括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和木材制品、石油化工、煤炭 制品等。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
1
产业的含义与分类
产业的分类
1.2.6 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剖析所采用一种分类方法。马 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根据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实物形成上将 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归第Ⅰ部类,将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归为第Ⅱ部类;在价 值形成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大部分。 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文档资料
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城 市基础设施的构成、城市基础设施的特 性、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 关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城市基
础设施的经营管理策略等。
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 基础设施:是指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活 动提供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 与基本条件。
一、基础设施的三个层次
• 根据基础设施服务的范围和其作用力 与重要性的差异,可以把它划分成三 个层次:
1、宏观层次——全国性或区域性基础设 施。
2、中观层次——城市性基础设施。 3、微观层次——小区性或单位性基础设
施。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涵义
❖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 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 ,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 • 2、自来水生产与供应系统; • 3、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 • 4、雨水排放系统。
二、城市能源系统
它包括3个分系统,即:
• 1、电力生产与输送系统; • 2、人工煤气的生产及煤气、天然气、石油
液化气的供应系统; • 3、集中供热的热源生产与热力输送系统。
三、城市交通系统
它包括4个分系统,即:
第五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
• 城市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 少的物质载体,它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城 市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因 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关系,才能确保它的基础地位稳固可靠。
城市经济学解读
城市经济学解读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中经济活动的规律以及城市发展的机制。
通过对城市内外经济要素的运作和相互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城市经济学为我们解读了城市的经济现象,揭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城市经济学的背景和意义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工业化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崛起,并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经济效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布局、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通过对城市经济中各种要素和变量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城市经济学能够揭示城市内外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变化趋势,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表明,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带动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增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带动城市规模的增长,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制造业逐渐减少,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布局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分布规律,经济布局则涉及到不同行业和产业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和集聚现象。
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布局的变化,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五、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必然伴随着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关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城市经济学课件第7章
7.3城市经济发展与中国 7.3城市经济发展与中国 城市土地经济政策变革
未来要做好城市土地经营的相关工作,需要注意以 下几个方面: (1)完善土地供应市场,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 场的垄断。 (2)建立与完善规范的政府收购储备制度。 (3)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推行土地招、拍、挂。 (4)优化城市规划功能,促进城市土地增值。 (5)准确把握供地节奏和供地时序。
7.1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经济 7.1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经济
根据企业租金函数的推导思路,我们可以得到城市家 庭的竞租函数: r(d)= ra+ k(b-d)/q 单中心城市的竞租函数与土地利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7.1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经济 7.1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经济
上图表明,假设单中心城市土地利用为一个同心圆模式, 城市土地被用于商业与金融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家庭部门 ,则它们对城市区位土地的竞租能力依次递减,从而分布于 城市的不同区位,城市边缘便是农业部门用地。 具体来看,商业与金融部门的竞租能力最强,其竞租线最 陡峭,制造业部门次之,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商业与金融部 门以及制造业部门竞价相等的地方形成它们分区的边界;同 理,制造业部门与家庭部门竞租曲线的交点形成二者分区的 边界;家庭部门与农业部门竞租曲线的交点形成城市边缘。 当然,由于现代城市都是多中心的,而且交通条件、信息 技术等因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和家庭选址可以有多种 选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该竞租理论 并不完全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7.1.3城市土地市场竞租与竞租函数 城市土地市场竞租与竞租函数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块土地都被出价最高的竞租 者获得。同一土地使用者对于城市空间上不同区位 的竞租形成了“竞租函数”(bid-rent function)。 竞租函数分为企业竞租函数和家庭竞租函数两种 类型。 企业竞租函数的一般形式: R(d)=-(tQ*)d/S(d)+[(p-c)Q*-K]/S(d)
城市经济学课件讲义
新加坡通过实施拥车证制度、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以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成功治理了交通拥堵问题。其公 共交通系统便捷高效,吸引了大量市民选择公共出行。
东京
东京采用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全城,同时配合发达的公交系统和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交通出 行体系。此外,东京还通过实施拥堵收费政策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等手段缓解交通压力。
加速。
经济发展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02 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如城市中心的商
业区向郊区扩散,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等。
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03
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改善城
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03
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及特点
集中型城市空间结构
政策执行情况
通过环境监测、排污收费、环保 督察等手段,加强对污染企业的 监管和处罚力度。
成效与不足
环境保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空气质量改善、水质提升等, 但仍存在执行不力、监管漏洞等 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中应用前景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优化城市 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新加坡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实现了城市绿化、交通便捷和居住舒适等
目标,成为全球知名的花园城市。
02
巴塞罗那超级街区规划
巴塞罗那通过打破传统街区模式,实施超级街区规划,提高了城市交通
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03
纽约市高密度城市规划
纽约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了高密度城市发展,通过优化交通布局、
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公共设施等措施,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学与产业发展主讲 汪洪涛同济大学法政学院经济研究所
第四部分 重点领域
新型工业化促使产业融合,而产业的融合要求城乡一体化 加快;提升新型工业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形成产业集群, 与产业集群相一致的空间形式便是建设组团式“城市群”;新 型工业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思想相通的单个城市 发展形态是紧凑型城市;新型工业化的非线性发展道路要求有 重点地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1.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力量及其作用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力 是工业化。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一种是城市建设的 组织主体,一种是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还有一种是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
杨浦区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城 市化、市场推动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可分为自上型城市化 (政府为投资主体)、自下型城市化(乡村集体、个 体投资为主体)、外联型城市化(吸引外资为主)、 内联型(吸引内资为主)城市化等; 根据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又可分为农业发展型、 商贸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旅游推 动型等。
杨浦区产业发展规划
第三部分 指导方针、目标、原则
(三)提升产业集群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强盛的象征,是现代化的基础 和主体。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 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培育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杨浦区产业发展规划
• 霍夫曼比例及工业化阶段划分
•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 霍夫曼比例 5(±1) 2.5(±1)
第三阶段 1(±0.5)
• 注:表中括号的数字,表示以前面数字为基准允许浮动的幅度。
城市经济学 第7章
k
杜能理论认为,决 定土地利用的主要 因素是地租,能够 支付最高地租的土 地利用形态给土地 标上了最高价码, 它排斥了其他土地 利用形态。
R A
I
C J 0 B
D
k
AB表示作物I的边际地租 CD表示作物J的边际地租
自由农业区 精美的蔬菜和果品、鲜 奶 林业区 柴薪、木材、木炭 轮作农业区 集约种植,两年轮作 轮作休闲区 非集约方式 三区式农业区 谷物 畜牧区
高收入住宅受景观和其他社会或物质条 件的吸引,沿着城市交通主干道或河岸、 湖滨、公园、高地向外发展,独立成区, 不与低收入者混杂;中等收入的住宅区 为了利用高收入阶层的名望,在高收入 住宅区的一侧或两侧发展;而低收入者 的住房则被限制在最不利的区域发展。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 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 理论进了一步。但扇形理论仍然没有摆 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尽管在同心圆 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交通线路的作用。
一、城市土地的投标租金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他的专著《孤立国》 一书中,提出了投标租金的概念,建立起 了一套投标租金模型。杜能指出,投标租 金是投标者对各种不同区位的土地所愿意 支付的最高租金,它由土地使用者在对土 地使用权的竞争中产生。
模型:
从孤立国出发,农业如何布局最有利。
假设:
• 平原中的一个城市 • 肥沃程度相同 • 城市提供工业品 • 农村提供粮食 • 运费和距离成正比 • 狩猎用的荒野把孤立国包围起来
结论: 对于同一农作物,竞争性地租随距离增加 而减少。 同一区位选择不同农作物所获得的地租量 不同,从而决定了离城市远近的农业圈层。
地租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产业集群的动力结构图
图2 产业集群的引力结构图
三、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建设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架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 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 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 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 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有: ①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 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 ②功能要素。即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包括制度 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和能力。 ③环境要素。即创新环境,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 心理和保障条件等,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 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
图3 区域创新网络架构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提高,
需要依托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开拓区域经济的 新增长点,需要依靠区域创新体系来带动整个 区域经济的增长。这种 “火车头”式的带动作 用机理是: 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 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 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 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第三,区域创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 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有利于逐步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
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 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 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 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 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 警察部门等。
(一)市场因素
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 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因素或 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或是波特所说的 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 个创新性的企业; 二是由于某种特定的本地需求导致生产要素的 集聚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制度因素
1.政府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立足自身比较优 势和特点,提出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有利于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 益机制,从而使得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新环境与 利益机制中,按照集群发展的要求自我调整。 3.政府也可以通过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和特色资源吸引 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而逐步培育与发展。 4.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专业化分工,进而通过专 业化分工的利益机制与理念传导促使企业逐步向专 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
1.空间特征 :地理集中性 2.产业特征 包括:技术可分性 、产品差异化的潜力大 、 产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性和速度经济性。 3.组织特征 (1)产业集群是生产系统。 (2)产业集群是社会系统。
(3)集群组织最根本的联系纽带是竞合联系 。
4.经济特征 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集 聚经济 。集聚经济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内的企 业所独享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 5.发展特征 累积因果性和路径依赖性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 征。 6. 环境特征 产业集群环境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灵敏的经济基 础”,但更为重要的另一面是集群的创新环境。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
产业集群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
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地域关联。 (2)结构关联。 (3)功能关联。 (4)目标关联。
其它的经济活动则统统归入第三产业。 (1940克拉克)
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
专门的规定,即: ( 1 )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 业等); ( 2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 业; (3)第三产业为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 它又包括四个层次:
(三)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群的建设
1、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 域创新政策。 3、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 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 4、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 济资源。 5、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三)文化因素
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
惯,动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 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 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 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及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 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是 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政府机 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 (如图1、图2所示)
表7—3 不同产业部门的连锁效应特征
产业部门
连锁效应特征
Ⅰ
中间投入型初级产品
前向连锁效应大,后向连锁效应小
Ⅱ
中间投入型制造业产品
前向连锁效应大,后向连锁效应大
Ⅲ最Βιβλιοθήκη 需求型制造业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小,后向连锁效应大
Ⅳ
最终需求型初级产品
前向连锁效应小,后向连锁效应小
(二)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工业经济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值R: 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农业经济阶段
R<20%
工业初兴阶段
20%<R<40%
工业加速阶段
R>40%
表7-2 世界部分城市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结构
GNP构成(%) 城市 第一产 业 6.90 第二产 业 46.11 第三产 业 46.99 就业构成(%) 第一产 业 5.60 第二产 业 46.82 第三产 业 47.58 统计 时间
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国内学者比较推崇迈克尔· 波特(1998)的定义,产
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 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 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 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所组成的区域内的一种 创新协作网络。
城市经济学
冯云廷教授 主讲
第七章 城市产业经济
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 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 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
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
一、按经济功能划分
输出产业(或叫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外
部市场需要的产业。 地方产业(或叫非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 内部市场需要的产业。 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输出产业是起主导 作用的动因,处于支配地位;地方产业则是支 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处于从属地位。
58.12
36.60 29.40 36.40 13.30 22.09 19.00
40.48
63.30 70.00 63.20 86.70 77.90 80.90
1995
1990 1988 1989 1989 1988 1981
二、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
(一)从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 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 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如种植业部门对食品工业部门具有前向连锁效应); 后向连锁,则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 系(如日用化工部门对基本化工、炼油、原油开采等具有一 系列的后向连锁效应)。 根据产业的连锁效应特征,全部产业可分为如表7—3所示的 四类。
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
一、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
关联与相互制约关系。
经 济 成 长 阶 段 农业时期 GNP中第一产业比重居首 工业时期 GNP中第二产业比重居首 后工业时期 GNP中第三产业比重居首 工业化前期 轻纺工业发展为主 工业化中期 重工业发展为主 工业化后期 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主
同的比例,把它们分成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 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凡单位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装 备水平较低、需要投入劳动力较多、单位成本中活劳 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服装、皮革、饮食业等;凡投资比较集中、资本有 机构成高而所需劳动力较少的产业,称为资金密集型 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业等;凡生产 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技术层级较高且对知识人 才素质要求较严的产业,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 识密集型产业),如电子、航天、生物工程行业等。 在实际构成中,有的行业不一定是单纯某一种要素密 集度高,而有可能是两种都高。
城市:工业化初始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大于10% 城市:工业化加速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小于10% 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
城市:工业化成熟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当
城市:后工业化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左右 图7—2 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
表7—1
(三)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1.产业集聚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 2.产业集聚的地方一般存在明显的经济外 部性,使得企业可以共享待业内的公共用 品,而且容易接近客户。 3.创新促进集聚区内的企业更具有生产效 率,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 4.产业集聚有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 升区内的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