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f870c3f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5.png)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初步整合在个案工作中,有许多理论模式被用于指导和支持工作人员与个案进行干预和辅导。
这些理论模式包括心理动力学模式、认知行为模式、系统模式、人际关系模式、解决问题模式和整合模式。
下面将对这六种理论模式进行初步整合和总结。
心理动力学模式是个案工作中最早出现的理论模式之一。
它关注个案内心的冲突和动机,强调童年经历对个案当前问题的影响,以及个案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过程。
心理动力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个案问题根源的方法,通过分析个案的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帮助个案认识和解决内心问题。
认知行为模式则强调个案的思维和行为对其问题和困扰的影响。
该模式认为个案的问题源于其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内心冲突。
认知行为模式通过帮助个案认识和改变其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供了一种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系统模式将个案视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包括个案与其家庭、社区和其他重要关系的互动。
该模式认为个案的问题来自于系统中的不平衡和不稳定,解决个案问题需要调整整个系统的互动。
系统模式强调了环境对个案的影响,通过改变个案与其环境的互动,可以引发个案的积极变化。
人际关系模式将个案的问题视为与其人际关系有关。
该模式认为个案的问题来自于其与他人的互动中的困扰和冲突。
在人际关系模式中,关注个案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亲密度、依恋和冲突,通过改善个案的人际关系来解决其问题。
解决问题模式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理论模式,它强调解决个案当前问题的实际方法和技巧。
在解决问题模式中,工作人员与个案一起制定目标,分析问题,并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该模式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使个案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整合模式是将以上各种理论模式进行整合的一种方法。
在整合模式中,工作人员根据个案的需要和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理论模式中的方法和技巧。
整合模式强调个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尊重个案的独特性。
通过整合模式,工作人员可以更全面和综合地理解个案问题,并提供个案需要的支持和干预。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542a4026edb6f1aff001f85.png)
第七章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第一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产生的理论背景、基本理论假设、治疗的具体技巧和过程以及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重点:各种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治疗的方法和技巧一、理论背景二、理论假设与原则(一)基本假设1、人在情境中。
人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各部分组成,而其中的互动作用更促成各部分之间不断的彼此影响。
即,人的心理发展是受其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影响的。
因此,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重要的研究范围。
研究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即是他的家庭、学校、朋友、工作场所等。
2、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1)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人际关系的适应。
(2)当前的社会环境压力过于强烈,使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行为的偏差出现。
(3)求助者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沟通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双方关系的控制沟通意味着欣喜的发出和反馈沟通双方如何相互影响4、对求助者自我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
心理与社会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1、个别化原则2、接纳原则3、案主自决原则4、非评判的原则5、真诚或表里一致的原则6、保密原则7、受控制的情绪反应的原则三、治疗程序一般心理与社会治疗过程分为接案——建立关系、心理社会研究、诊断与治疗三个阶段。
(一)建立关系(二)心理社会研究心理社会研究是一个观察并把观察所得的资料有系统地整合的过程。
社会工作师综合 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师综合 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b237f310722192e4536f64e.png)
第四章个案工作方法四种模式、六个阶段、五大技巧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体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1、理论假设(四个)假设人在特定生活处境中受到来自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生理、心理、社会三重因素(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生活压力或个人社会功能不能发挥,如贫困,事业、居住环境差等)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没有对错价值标准,缺乏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及调整能力)过分严厉的自我防伪机制和超我功能(抑制内心不安、困惑,不善表达,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价值、潜能、成长(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化)1、研究阶段: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2、诊断阶段: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服务对象人格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如意思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缘由诊断:分析服务对象困扰产生、变化,如困扰产生时间、重要影响事件、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等;分类诊断: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影响因素作出判断;3、治疗阶段: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5个层面:减轻不安、减轻失调、增强适应能力、开发潜在能力和改善人际)例题: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经常运用直接治疗技巧,其中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CDE )。
【2009】A.心理动力反思B.人格发展反思C.直接影响D.支持E.探索—描述—宣泄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该模式认为造成这些压力的原因有(BDE)。
【2012】A.服务对象挖掘自身潜能不足B.服务对象的成长早期愿望未能满足C.服务对象的社会学习能力不足D.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理性处理能力不足E.服务对象未能很好解决情绪冲突二、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一)内容:1.危机介入理论: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1)危机的定义: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2)危机的分类(2 类)改:普通生活经历、特殊生活经历(同时满足三方面条件:一是阻碍目标、损害健康、威胁安全,情感联系出现断裂;二是超出现有能力,无法凭借以往的方式解决问题;三是心力交瘁,无法忍受任何生活压力)危机具有即时、紧急特征。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doc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doc](https://img.taocdn.com/s3/m/5f9c5c1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f.png)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doc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分别是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由于涉及内容较多,今天就先简单了解一下个案社会工作吧。
一、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
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①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8b0084831b765ce050814d7.png)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1)理论假设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
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
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2)治疗技巧①直接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
前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
社会工作概论 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概论 个案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fd998376ec3a87c24128c48d.png)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技巧
• 一、沟通技巧
• 1、全神贯注倾听 • 2、积极给以回应 • 3、适当帮助梳理 • 4、及时进行小结 • 5、表达鼓励支持 • 6、促进互动交流
• 二、控制进程技巧
• 1、适当给出解释 • 2、提供精神支持 • 3、促使承担责任 • 4、避免行为失当 • 5、联结集体和个人 • 6、严格设定界限 • 7、适当挑战内心 • 8、分类妥善处理 • 9、整合小组行动
1、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 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 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 掘生命潜能来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 方法。历史最悠久,理论最丰富。
2、要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基本的价值理念;科学的专业知识和 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物质和心理 方面;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社会工作方法。
• 5、评价-优点、缺陷
• 1、基本假设-社会发展是可以设 计的、人具有理性、社会问题是 可以渐进解决的
• 2 、特点-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注 重从上到下的改变、指向社区未 来变化
• 3 、策略-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 标、分析环境和形势、客观认识 自己的能力、界定分析问题、确 定需要、建立目标和标准、比较 可选方案、测试、执行、评估
• 三、中期阶段
• 1、主要角色-协助者、引导者 • 2、主要任务-促进相互认同、解决
冲突、重组小组、承担好角色
• 四、后期阶段
• 1、主要角色-资源提供者、能力促进 者、引导支持者
• 2、主要任务-维护聚合性、促进相 互关怀好帮助、关注小组动力、承 担好角色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325c329cfc789eb172dc82c.png)
叙事治疗模式。也称为叙说治疗。它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它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与传统个人工作模式相比,叙事治疗不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
行为治疗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治疗模式以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指导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危机介入模式。危机介入时,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在危机介入时,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地介入。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而且社会工作者在特定阶段还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案主有关系统的。问题不仅来自案主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案主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任务中心模式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以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任务中心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社会工作者倾诉。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9b5b9c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e.png)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常见实践方法,通过个别与受援者的互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发展潜能和改善生活情况。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是个案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包括人本主义、系统论、任务性等多种理论模式。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1.人本主义模式人本主义模式强调个人的尊重和尊严,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潜能。
该模式将个案工作理解为一个支持和激励受援者发现和充分利用个人资源和能力的过程。
在人本主义模式中,社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帮助受援者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模式注重与受援者建立平等和互助的关系,促进其自我成长和发展。
2.系统论模式系统论模式将个案工作视为一个存在于系统之中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社工将受援者视为一个具有多个子系统的整体,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等。
社工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些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受援者解决问题和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系统论模式注重整体性的思维和干预,认为对个案的改变需要考虑到影响个案的各种因素和关系。
3.任务性模式任务性模式将个案工作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社工与受援者一起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并通过不同的任务和技巧来达到这些目标。
该模式注重实用性和目标导向性,强调行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工在任务性模式中扮演着导师和教练的角色,帮助受援者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个案工作理论模式,每个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在实践中,社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或将其相互结合使用。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的核心是关注个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受援者的互动和合作,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和实现个人潜能的发展。
这些理论模式为个案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使社工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个案干预和辅导。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7125a38453610661ed9f442.png)
理论特点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其诊断包括:
心理动态诊断是对服务对象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 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如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之间的关系。如一对夫妻离婚之后,每当父亲来 探望孩子时,小孩总是又躲又闹,不欢而散。而 父亲走了之后孩子又十分想念。实际上孩子的潜 意识还是很爱他的父亲,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对 父亲的这种聚散的复杂情感。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 务对象。
根据服务介入目标,可以把服务介入分为五个层 面:
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 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 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 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 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问题解决学派
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波尔曼 (Helen Perlman),代表作: 《社会个案工作:一种问题解决的过 程》
2、心理及社会治疗学派
起源于玛丽.里士满的《社会诊断》 一书
1937年汉密尔顿《个案工作基本概念》 芝加哥大学的托尔强调“人在情境中” 哥伦比亚大学 霍利斯教授《个案社会工
作:心理暨社会疗法》
主要观点和基本假设
该学派认为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生理、心 理、社会因素及其交互影响
人在情境中——人是指个人内在心理
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引导,淡化矫正色彩,着重 了解A的思想动态情况,疏导其情绪,帮助案主解 开思想上的症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2、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强化其家庭责任。将 其小孩作为其树立生活信心的切入口,开导其把培 养、教育作为A的重任。通过两小孩促使A抛开悲观 失望的情绪。 3、与A的妻子进行沟通,争取A妻子的积极配合, 让其妻子为A的社区矫正创造一下良好的家庭和亲 情气氛。 4、发掘A过去生活中的闪光点,了解其犯罪的原因 ,对犯罪的看法,找出缺点,用举例算账的方法激 励A做一名守法公民。 5、有针对性地做好法律知识的讲解,增强A的守法 意识的同时,并协助其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 益。 6、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和 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
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22a9ce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d.png)
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总结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主要针对个体客户的需求和问题进行干预和支持。
该模式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和独特性,以促进其自我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和实现自身潜力为目标。
下面是对个案社会工作模式的总结:一、背景和特点个案社会工作模式起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模式之一。
该模式主要应对个体客户面临的社会、心理、经济等多重问题,通过个别咨询、辅导和干预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个案社会工作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个体客户为中心: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以个体客户的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将其视为整个干预过程的核心。
2. 多维度综合干预:该模式涉及到个体的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干预方法和技巧。
3. 面对面的干预方式: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咨询、辅导、引导等方式进行干预,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变。
4. 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中,个体被视为一个主体,有能力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基本过程和方法个案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接触和评估:社工与个体客户建立联系并了解其需求和问题,通过评估和定位,确定干预目标和方案。
2. 建立工作关系:社工与个体客户建立互信和合作的工作关系,共同确定干预目标和计划,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角色。
3. 制定干预计划:社工根据评估结果和干预目标,制定具体的干预计划,并明确采取哪些方法和技巧进行干预。
4. 实施干预:社工按照干预计划进行具体的干预操作,包括个别咨询、辅导、引导、协调等多个环节。
5. 评估和调整:社工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干预计划,以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个案咨询和辅导:社工通过与个体客户的面对面交流,帮助其理清问题、认识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并提供支持和引导。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9cae76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0.png)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理论来源:1.精神分析理论2.沟通理论3.社会角色理论4.人在情境中二、基本假设: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人的成长受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影响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问题来源于早先被压抑的欲望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问题的产生与沟通能力有关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个人有价值有能力更好的生活5.人类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三、基本原则1.表达情景与感受2.促使案主真正认识所处的情景3.了解案主性格特点4.了解案主童年成长期的情绪生活和体验5.适当的建议和劝告6.支持、帮助必须让案主感受得到四、实施程序1.开始接触2.心理社会研究3.诊断4.治疗五、治疗方法与技术(一)直接治疗:非反应沟通技术:1.包括支持2直接影响(强调、建议、忠告、坚持、干预)3.探讨描述、宣泄反应沟通技术:1.人在情境中反应讨论2.心理模式动力反应讨论3.人格发展反应讨论(二)间接治疗六、理论特点(一)贡献:人在情境中概念,探索-描述-宣泄的方法(二)局限:1耗时2.案主一定的沟通,自省力和较完整的自我行为治疗模式理论与方法一、主要理论来源: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二、基本假设:1.人性观2.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有机体3.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4.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5.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三、基本特征:1根据科学方法原理,将通过实践得到的学习原理用于协助当事人改变其不良的行为。
2.强调当事人目前的问题与造成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历史性3.当事人必须行动以寻求改变4.在内容上大部分带有教育色彩。
5.具有弹性,能依照不同当事人的不同问题而调整变化6.实际工作以当事人与工作员之间的协同关系为基础四、基本方法1.辅导目标:通常当事人在治疗初期必须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2.工作员的角色:充当当事人学习新行为的榜样。
3.当事人的角色:主动参与选择和拟定目标,要有改变的动机并愿意付诸行动。
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派别上
![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派别上](https://img.taocdn.com/s3/m/4b182dfc58fb770bf68a552a.png)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平 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留 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差, 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二、主要理论来源 第一,古典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认知学习理论。
12
三、基本假设与特征
1.人性观
2.基本特征 施皮格勒和格雷蒙特(Spiegler &
Guevremont)(1993)列出了行为治疗法 的六 个主要特征
13
四、基本方法与技巧 1.辅导目标 2.工作员的角色 3.当事人的角色 4.辅导关系 5.辅导技巧
2
(3)人际沟通十分重要。这一理论强调, 人际沟通会影响当事人的家庭关系和当 事 人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这些对当事人的超 我和自我理想的建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
(4)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具备发展的潜
3
三、基本方法 1.心理社会研究 治疗 五、理论评述
9
第三节 行为派治疗理论与方法
一、历史脉络 行为派治疗法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
头25年中巴甫洛夫有关条件反射的 研究,或者称 为古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桑 代克、赫尔、华生和 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反 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以及班杜拉提出 的社会 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也都为它奠 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石。它的崛起是对当 时盛 极一时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反动。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392225bc5da50e2534d7f0c.png)
一、概述
1、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指通过观察和逻辑得到的有关
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 概念是指人们构建的反映现象共同特
征的抽象的符号性表述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
化或将其他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 上
2、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工作经验
归纳
工作指引和提示
实践
实际工作验证
2、心理及社会治疗学派
起源于玛丽.里士满的《社会诊断》 一书
1937年汉密尔顿《个案工作基本概念》 芝加哥大学的托尔强调“人在情境中” 哥伦比亚大学 霍利斯教授《个案社会工
作:心理暨社会疗法》
主要观点和基本假设
该学派认为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生理、心 理、社会因素及其交互影响
人在情境中——人是指个人内在心理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 务对象。
根据服务介入目标,可以把服务介入分为五个层 面:
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 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 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 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 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问题解决学派
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波尔曼 (Helen Perlman),代表作: 《社会个案工作:一种问题解决的过 程》
(2)社会基础:塔夫特:提出 “运用机构功能”的概念,强 调机构功能与助人过程的关系, 认为这些是达成社会工作助人 目标的基础。
(3)过程基础:罗宾逊:进一步将 该理论扩展到社会工作教育和实习 指导的过程中。
核心概念
(1)人的功能 自我心理学强调人的意志力可以克
服和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
(2)机构的功能
治疗
结案与跟进
治疗——主要运用直接治疗和间接 治疗技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1402b3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f.png)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行为修正模式以服务对象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服务对象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知道求着这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帮助服务对象。
受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影响。
(1)七项原则: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权、不批判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绪反应。
(2)理论假设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所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有关。
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A.过去的压力:指服务对象在成长早期感受到的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消除而产生的压力,干扰当前生活,妨碍适应新的环境;B.现在的压力:当前社会环境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服务对象的行为出现偏差;C.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有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强调:把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既要重视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原因,又要重视服务对象当前的人格强度。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是沟通。
人际沟通会影响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和服务对象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服务对象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对象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cb4bdce0508763231121206.png)
二、价值取向与假设
• 1.人在情景中。顾名思义,“心理社会”这个名词是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及 社会各部分组成,而其中的互动作用更促成各部分之间不断的彼此影响。换言 之,个人的心理发展是受其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所影响。因此,个人的生理和 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重要的研究范围。基于此观点, 心理社会治疗法借用了“人在情景中”这个系统论的概念。具体来说,“人在 情景中”认为人不能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 时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即是他的家庭、学校、朋友、工作场所等在社会中所产 生的状态。 2.个人过去的成长经历对当前状况的影响。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事物,所持的 观念,所学习得到的技巧、知识和态度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个人当前的一切。 因此了解案主的早年经历对了解他的现状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心理社会治 疗法也强调了个人的自我调节功能,也就是说,不单探索问题的背景和成因, 也重视案主人格的强度,由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3.个人与其环境的互动,他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对超我和自我理想的 建立都有着重大意义。霍利斯(HoIIis)十分看重沟通,她认为个人既与他人 互动,沟通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个人的自我强度、自我防卫机构及理解 力等因素,对个人沟通技巧的优劣,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4.每个人都被视为有价值和有待发展潜质的个体。心理社会治疗法的宗旨是 要协助个人达到健康的发展和充分运用个人的潜力。
•
•
•
• 5、基本工作原则 • 基于以上所说种种对人的了解,应用心理治疗法时社会工作者应遵 循下列的原则: • (1)个别化原则。即是将案主看成独特的个人,重视案主对待困 难和问题的感受与看法。 • (2)接纳的原则。即是要承认案主有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工作者 应投入地倾听,既不阻止,也不责备。 • (3)案主自决的原则。即是承认案主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 • (4)非评判的原则。工作者的角色是了解和帮助案主,而不是对 案主作出是非对错的评判。 • (5)真诚或表里一致的原则。即是指工作者在和案主建立的专业关 系中一直保持着开放和诚实的态度。 • (6)保密的原则。即是要保守案主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 • (7)受控制的情绪反应的原则。即是指工作者的情绪要受到理性 和专业的控制,正确处理好“移情”,不要让自己产生“反移情”。 • 上列的工作原则相信是所有从事社会工作人士耳熟能详的。只是许多 时候我们可能没有留意这些守则是源自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
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7b070f45fbfc77da269b197.png)
格成长的核心条件;
第四阶段:20th70s-今 注重工作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
而非技巧。
6.2.2 基本假设和特征
1、人性观 积极乐观 ——认为人基本上是善良、
理智、仁慈、现实、进取、 可信赖和有目标的; ——认为人有责任感,能与 他人合作;
学习活动6-1丈夫去世的王女士
阅读案例并自由讨论: 你怎么看待王女士的问题? 心理社会派治疗理论能给你处置这一个案提供帮
助吗?
6.1.5 理论评述
优点: 1、理论成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方法和技巧丰富细腻,充分体现对当事人的关
系和尊重; 3、运用广泛。 缺点: 1、花费时间长,工作进展缓慢,难见成效; 2、对当事人的能力要求较高。
果敢训练 自我管理 多模式治疗
6.3.5 理论评述
对辅导工作的贡献 1、重视明确性以及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应用辅导技
巧; 2、强调研究和评估治疗的效果; 3、注重职业道德的中立性; 4、顾及当事人生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批评: 不能改变感觉;忽视关系;忽视目前行为的历史
在的意见和情绪,能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经历及 其周围的事物,能重整自我概念,并与现实经验 更为调和。
2、辅导方法
(1)工作员的作用和角色 治疗者要展现出真诚关怀的
态度,尊重、接纳和理解当 事人,为当事人创造一种具 有支持性的治疗气氛,协助 当事人在治疗中不断成长。
(2)当事人的角色 主角——拥有人的尊严和价
人际沟通技能有决定影响的因素。
6.1.2 价值取向与假设
4、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具备发展的潜力,只是 未被开发而已。
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理论模式
![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c0a6dc376eeaeaad0f33002.png)
内容模式理论假设治疗技巧特点(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它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它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处理问题三个方面的压力有关,这三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它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直接治疗技巧: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它又可以分为:(1)反思性直接治疗: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
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2)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
它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或辅导第三方来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它的运用对象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它扩展了个案服务介入的焦点,构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它认为,在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过程中,只有把服务对象放回到具体的人际交往的场景中,并把服务对象目前的内心冲突与以往的经历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揭示服务对象困扰产生的真实原因。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它的诊断阶段是指对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它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2d24361a45177232e60a207.png)
适用范围:处理压力和焦虑有关的问题,也用来处理慢性病,如高血压、 失眠等。
深度肌肉放松:右手握拳、左手握拳、二头肌、三头肌、额头、眼睛、 舌头、颈部、胸部、腹部、腰部、大腿、小腿、外胫
系统脱敏法---古典制约原理发展而来
基本假设:焦虑反应是学习来的,是制约后的产物,可以 用相反的替代活动来消除。 三个基本步骤(Morris,1986): 松弛训练; 定出焦虑层次表; 进行系统脱敏感程序;
行为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
传统:人只是社会文化制约下的产物; 现代: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
●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 ●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注意可观察和可测量;
当代行为治疗模式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认知因素以及人 对环境的主观反应,在辅导实务中占有一席之地。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处理焦虑和退缩行为; 恐惧症、 噩梦、神经性厌食症、强迫性行为、口吃等
果断训练
适用范围:有社交困难的人;
适用对象: ●无法表现生气或愤怒的人;●很难拒绝别人的人; ●过度有礼或常让人利用的人;●难以表达情感或其他正面反应的人; ●自觉无权表达其想法、信念和感觉的人。 基本假设 :人有权利表达他们的感觉、想法、信念和态度。
基本特征
根据科学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将经由试验得到的学习原理用于协助当事 人改变其适应不良的行为; 强调案主目前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历史性的决定因素; 辅导过程里,案主必须从事特定的行动,寻求改变,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而不仅是会谈; 有教育色彩,强调教会案主自我管理的技巧; 案主和社工之间有协同合作的关系。
治疗目标和社工的能力
一般性目标:创造新的条件以供案主学习; 具体目标:培养自助能力,重返社会、增进社会技能、减 少怪异行为等;
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b76d1e581b6bd97f19ea70.png)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理论假设 1.对人性的假设:生理+心理+社会。
人在情境中2.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有价值,有发展潜能的人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优势视角)3.产生的背景(服务对象问题)(早年经历)+ 现状(人格强度)4.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自我与人际沟通的互相影响1.非指导性治疗阶段对治疗技巧/工作者的角色的规定2.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对工作内容的规定3.治疗的条件阶段工作内容的变化4.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治疗技巧/工作者的角色的扩展5.对人性的假设自我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动力6.案主的主观经验世界从案主的主观角度着手,以案主为中心7.自我概念内化他人价值条件—自我概念危机—第二评估过程8.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选择性知觉--曲解--否定--防御机制失效1.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强化、消退、泛化、分化、抗条件作用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影响行为的单元:正增强、负增强、正惩罚、负惩罚强化的程序:固定比率、变动比率、固定时距、变动时距强化物的类型:物质、社会、生活3.社会学习理论的假设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确立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人内心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好的,发展出理性信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是不好的,发展出非理性信念和不良的生活方式。
非理性信念一方面来自人固有的倾向,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2.对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的假设A(引发事件)B(信念系统)C(导致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理论+ D(对非理性信念的识别和辩论)E(消除情绪和行为困扰,形成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治疗方法和技巧 1.直接治疗技巧:1)非反应性接纳+宣泄+改变A.支持——削减案主的焦虑和不安B.接纳、保证、实物帮助C.探索-描述-宣泄——疏导案主情绪冲突。
表达直觉性的负面感受和被压制的内心冲突D.直接影响——消除心理困扰,改变不良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该模式主要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和“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并汇集了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
理论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成长过程;求助者问题来源主要有早年经历、当前环境和不良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人际沟通包括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求助者具有价值和潜能有待发掘。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集中在两方面:以辅导求助者本身为主的直接治疗和以改善求助者所处环境为主的间接治疗,按照研究、诊断、治疗的步骤,通过运用各种个案工作的技巧逐步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从而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与他者的关系,能够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知觉。
但是,该模式把求助者看成“病人”“问题人”,分析方法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求助者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的精神发展逻辑以及其自决权。
(401字)
二、人本治疗模式
从乐观主义人性观和理想主义生活观出发,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行为治疗模式之后的第三种心理学思想流派。
理论假设认为人性本质是好的,有潜能发展自己,与人合作,能够自发评估事物及其意义;主张通过建立和谐、接纳的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自我概念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
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观经验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便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和失调。
该模式不过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响性指导技巧,通过创造和谐、接纳、真诚的和谐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我,激发其潜能,正确认识自我。
但是个案辅导的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顿悟力不是很强的群体。
(318字)
三、行为修正模式
该模式以求助者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
主要理论假设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
治疗方法比较系统、明确,主要有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自我管理、厌恶性疗法、模仿、代币管制法和果敢训练等。
主要遵守如下原则: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准确的行为评估;有效的行为修正;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
但是该模式忽视了对求助者内心的探讨,把人的行为单纯理解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分注重外在行为症状的消除。
(277字)
四、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该模式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模式,形成了包含ABC理论在内的相对系统完备的个案辅导技术。
主张人生来有积极理性和消极非理性两方面,都是有价值的。
关注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重点运用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认知和
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后来发展出D协助求助者克服非理性信念,E即理性生活方式本身这一目标。
治疗过程主要是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和巩固辅导成果。
主要遵循如下原则:注重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注重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辨别和争论及注重把面谈辅导和自主辅导结合起来。
但是,该模式对何为“理性”界定不够清晰,过分强调工作者介入;忽视对求助者内心感受的理解与分析,仅仅停留在是否理性的思想意识上。
(305字)
五、结构家庭治疗法
该模式以家庭为治疗单位,认为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结构(固化了的交往关系)不合理,以改变家庭结构为治疗的首要目标。
涉及次系统、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及权力架构。
工作者进入家庭后,首先评估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回馈,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成员的症状与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然后介入家庭,进而改变家庭的看法,改善家庭的结构和错误的世界观。
该模式提供了简单的分析框架与治疗方案,但是其理想模型是西方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把某一历史阶段中的家庭形态作为最理想的家庭模式来推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44字)
六、联合家庭治疗法
该模式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认为个人、家庭和个人与家庭所处的环境各自成系统。
认为人的自我价值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心中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根据别人如何看自己所产生的
对自己的看法,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早年得到满足与否影响今后的自我价值的感受。
其创始人萨提亚认为良好的沟通需要兼顾自我、对方和情境三个方面。
通过对原有家庭生活经验的整合,工作者扮演解释者、示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达到如下目标: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让每个人可以看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与每个人建立信任与支持的关系,使他们感到个人的价值受肯定;使每个人觉得转变是可能的,并提供指导、指示、经验和技巧;示范应如何领会别人的意思,有不清楚时要如何核对和澄清,如何觉察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完成自己的目标;引导每个人学会思想、感受和行为的新途径。
该模式非常重视家庭在培养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上的作用,在治疗的不同阶段灵活使用不同的技巧。
(395字)
注:建议大家时刻联系精神分析中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关注“我”与“他者”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以上六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