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

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

教育改⾰特点及发展2019-09-06⼀、提倡终⾝教育观念构建学习社会长期以来,⼈们普遍认为学校是教育活动的重⼼,是个体学习的终点站。

这种观念的存在和影响导致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的“学校化社会”(schooledsociety)的产⽣。

受这⼀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内涵曾⼀度被简化为“学校教育”,教育资源也⼤多集中在学校,因此学校之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根本不受重视。

许多⼈认为只有学校中的所教、所学才有价值,重要知识的获得和各种能⼒的发展,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完成,⽽且⼀旦获得,可以终⽣享⽤。

由此以来,多样复杂的社会现实就被浓缩为平⾯的课本内容,整体有机的⽣活经验也被分割为学科林⽴的知识。

另外,学年学级的设⽴,也使得学习者不得不陷⼊整齐划⼀的有限空间之中。

学校中的学习者,只有通过考试及升学选拔才能获得进⼀步的发展。

在这种氛围下,升学主义、应试教育的盛⾏⾃然不可避免。

现代社会是⼀个学习社会,个⼈所需要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需要终⾝教育。

终⾝教育是贯穿个体⼀⽣的连续性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连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体的整体性教育体系。

它是所有⼈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的教育体系,它常常与学习社会相提并论。

学习社会的需要促成终⾝教育,终⾝教育的推⾏⼜有利于学习社会的建⽴。

终⾝教育要求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终⽣学习的机会,强调⼈的全⾯发展,重视个⼈⾃由发展,使教育成为⼀种⽣活。

终⾝教育的推⼴,可以减轻⽂凭和学历的偏执,缓解升学的压⼒,有助于教育权⼒的下放。

这⼀切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科学定位和作⽤的发挥。

⾃从本世60年代中期以来,联合国教科⽂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就⼤⼒提倡终⾝教育的观念,以适应学习社会的需要。

197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存》中建议“将终⾝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①认为“只有全⾯的终⾝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分裂的⽇益严重的紧张状态⽽逐渐增加。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pt课件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pt课件

员的定期督导和监督、国家或地方机构进行的调查
和检核等,通过对关于政策声明的课程文件分析、
与有关股东进行的批准会议、考查一些学校的试点
研究、咨询教师、观察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表现等
将获得的信息作为课程改进基准数据的重要组成部
分。
.
19
❖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尤其主要发达国家 的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除了重新厘定课程 目标以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课 程结构、课程内容及教科书、课程实施、课 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进 行了或正在进行历时长久、规模浩大的改革。
.
13
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展分析
❖ 所以下面 将选取一些有共性的东西进行介绍。
.
14
(一)课程管理走向权力分享
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演进和政府力量逐 渐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无论是集权型的课程管理 体制还是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都越来越关注课程 开发的开放性与民主化,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课程 管理无论“统得过死”还是“放得过宽”,都不利 于课程自身的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 集权与分权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状态以实现课程管理 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过多的时间;

(3)要引导学生能使用和改变信息;

(4)学生学会对形势做个人分析,做出正确决定;

(5)学会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

(6)注重创造性教育。
.
8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 (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的设置;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材的编制。
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中外基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动员阶段、—阶段、实施阶段和巩固反思阶段。

1.实验2. ----------- 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 •培养目标3. 英国政府强调通过基础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掌握的、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六项基本技能分别为: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3.合作4. 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涵义的重大变化趋势之一是:从强调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 一四因素的整合。

4.环境5・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标准融认知性教育目标、情感性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为一体。

5.技能性6. 美国当代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 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6.卡尔•罗杰斯7.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重视学生---------------- 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阶段。

7.全面发展&我国德育方法与途径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受体转向主体;从平面转向立体;从工具价值转向价值。

&目的9.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改进功能、研究功能。

10. 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包括:分权管理、参与式管理和----------- 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

10・自组织1-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1.普及性2. 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提出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2.《美国2061计划》3.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了 -一-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展开各项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

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带到来,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于是,课程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在学生评价方面,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在教师评价方面,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同样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教师的素质及其发展同样成为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话题。

因此,时代的发展向课程评价的功能提出挑战,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这一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同。

(二)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传统课程评价为了满足比较、筛选的需要,给课程评价制定了刚性的评价标准,往往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之下,用评价者认为的某一种价值观要求被评对象。

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显然,这种要求是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统帅下的课程实施所不能满足的。

同时,课程评价标准的同一性与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之间的不对称本身就预示了传统课程评价的不合理性,我国古代就有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评价也应该“因材施评”。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一、试述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结合日益紧密教育于生产劳动现结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各国发展本国教育的共识。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教育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普及化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可体现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

3、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现代教育在致力于民主化与普及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教育形式,采用多种现代教育手段,以弥补教育上的不足和满足不同求学者的需要。

教育形式多样化与教育手段多样化相伴相生。

4、教育内容综合化人类教育内容是沿着综合-分化-再综合这样的路线走过来。

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应时科学教育于人文教育的融合。

这种融合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和追求。

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制度。

终身教育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它贯穿人的一生,是不间断的学习过程。

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因此世界众多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将教育的现代化看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7、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得到不断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也不断推动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向前发展。

二、试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遵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按既定目的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

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和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和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主要方向,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将重点探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史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进步。

回顾历程,我们可以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提倡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跨学科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六大新动向

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六大新动向

动 向三 : 从 以 能 力为 导 向到 以 价 值 观 为导 向 动 向四 : 从 知识 授受到 创新 精神
游戏 可 帮助 学 生学 习并 增 进 学
习成效的研究成果 。 三是磨炼不
屈不挠 、 努 力 不 懈 的 精 神 。 认 为 失败是 儿童成长 的最佳机会 , 让
世 界 各 国 教 育 出现 的另 一 个 引人 瞩 目的新动 向是 , 从 能力 导向朝着价值观导 向转变 。 价值 观导 向 , 归根 结底就是教 育学生 如何 对待 自己 、 对待他 人以及对 待社 会 、 国家和世界 。
法 国 的 高 中教 育 。用 新 的 “ 探 索 课程” 取代“ 定 向课 程 ” , 对 所 有
动 向二 :
学生进行 “ 个性化 陪护 ” , 为 困难
学生开办 “ 学业水平 补习班 ” , 学 生可 以更换“ 学业 道路 ” , 所 有 学
强调 受教育 的结果 , 有利于在 促
政部 门和 学 校 更多 考 虑学 生 在 学习过程 中的感受。
取 向并 不 一 定 相 同 , 但 将 价 值 观
出最 有效 率 的学 习 方式 作 为主
要教学任务等 。 二 是 以游 戏 为 基
教 育作 为教 育 的 首要 功 能则 越
来 越 趋 于一 致 。
础的学 习。哈佛 、 麻 省理工 和威 斯康 星 大学 的 一些 专 家提 出了
进 教 育 机 会 公 平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从 以课程 为中心到以学生为 中心
步促 进教 育结果的公平 。 上个世 纪后半 期 , 世界 各 国
关 注 全 民教 育 , 努 力 扩 大 教 育 规 模 , 增加 入 学机 会 , 取 得 了 重 大

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正是由于这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尤其是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内容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小学教材是在不断更新的,但是内容却大同小异。

其中一些已经过时了的内容正在日渐取缔,注入了一些新鲜的活力,在小学课外读物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时政或新闻,这对小学生们的知识拓展以及了解和融入当代社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保留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等,知识举例部分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离同学们越来越近,这也有利于同学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二、发展学科综合性1.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致力于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努力发展综合课程。

克服了以前单一的学科课程的众多不足,既有利于同学对知识面理解和系统掌握,对技能学习和儿童的个性发展也有积极作用!(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

可以防止学生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为学生提供整体的观点,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

整合化的教学更具适应性,比分科教育更易于接受知识的变化。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综合化课程是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特点而编制的,非常重视非认知因素,比分科课程按逻辑原则编制的,更有助于课程和学习条件相一致。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过分的分科教学不能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综合化的课程既可鼓励合作,又不排斥学习上的竞争。

同时,整合课程较分科课程更有利于适应来自社会和知识方面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可以消除由于课程繁多、分科过细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偏向。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2.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 • 从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 价值
• 从强调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 课程并重
(二)当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 课程改革受到来自社会、知识、学生以及 原有课程的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1.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新的 机遇和挑战
• (三)课程内容
•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 技发展最新成果。 • (四)课程实施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 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 (五)课程资源
• 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 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科书 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 (六)课程管理
• 1.课程改革缺乏一个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 2.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 地区不平衡 • 各段学校、学科之间不平衡 • 3.课程改革的理论建设十分薄弱
二、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 • 《义务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 •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 1.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教育改革 • 根据日本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纲 要》,提出了削减学科内容、不硬性设定内容、 增加“综合学习时间”、彻底实施学校周五日 制等改革措施。 • ①日本前首相 中曾根 ——小政府、制度松绑、 民营化 • ②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教育自由论——强调个人 尊严、尊重个性、自由和自律、自我负责的原 则。 • 2.“科学技术立国”和“文化立国”战略下的 教育改革

新课改练习题

新课改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教学不仅是课程传授和执行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

( )2.新课程倡导的 "体验课程 ”就是能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 )3.2015 年山东: 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5.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 )6.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7.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能积极地举手回答。

( )8.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 )9.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老师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 )10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 ) 二、选择题1.单项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正式颁布于( )年。

A .1999B .2001C .2002D . 20062.单项选择: 我国最近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级实验区启动的时间是( )A .1999B .2000C .2001D .20023.建立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世界,称为( )A .科学世界B .儿童世界C .生活世界D .成人世界4.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 )A .教学改革和实验B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C .实施素质教育D .个性发展5.在我国当前的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课程是( )。

A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B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6. 2016 年四川单项选择:以下哪一项是我国课程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 )A .实现学科课程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B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C .实现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D .实现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去向 7. 2016 年河北石家庄单项选择:下列叙述中,不能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是(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 .重视基础知识的结构化D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8.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变革的动向与趋势

现代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变革的动向与趋势

现代教育学基础- 当代教育变革的动向与趋势【本章课程与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研究中外教育发展变迁得出的基本结论2. 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向。

一、中外教育发展变迁的基本规律世界各国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的今天与明天。

透视人类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几点简要的结论:(一)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之本透析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教育在传播人类文明,培育人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国家开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统治者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高度重视本国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的教育,并把她作为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毫无例外。

这从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19 世纪的德国、日本和沙皇俄国、美国的复兴得到充分的诠释。

进入20 世纪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更加重视教育在教化民众,培育人才,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仅仅是民主国家的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斯大林等对本国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就连法西斯国家的统治者如希特勒、裕仁天皇、墨索里尼等万恶不赦的人对本国的教育也特别重视,并把它们看作是维护和强化统治阶级统治,实现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

二战后,世界各国在民主化、多元化思想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各国领导人对教育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从民族的振兴、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教育的问题,并把教育当作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来抓,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来推进本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力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提供人才支持。

(二)教育理论能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导航一部世界教育发展变迁史,就是地球上各个国家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探索创造教育奇迹的历史。

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系统总结自身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学说,这些教育理论尽管说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对当时的和后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19年教育文档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19年教育文档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19年教育文档(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主持人语:2008年12月西南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成立了,这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件喜事,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西南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外国教育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获得外国教育史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获得比较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比较教育学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3年比较教育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8年比较教育学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

为了进一步推动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本刊从2009年第3期开始,特开设“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专题比较与国别比较”专栏。

比较教育学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和本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的学科(顾明远先生语),比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借鉴。

本期刊登的“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文分析了建立国家课程标准,统一中小学课程的质量要求;大力提倡课程设置综合化,适度减少分科课程;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拓展传统的教材观,加强课程资源开发等趋势。

“教师入职训练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一文分析、归纳了世界各国教师入职训练的共同经验和发展趋势,即强调以入职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以适应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以学校为本位的训练模式;教师入职训练课程也呈现出及时性、实用性和个体性的发展趋势。

“试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作用”一文分析了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和日本在产业革命和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下,积极推进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措施。

指出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中教育在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界历史背景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

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界历史背景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

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界历史背景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界历史背景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社会进步推动教育的发展。

然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办公室的统计数字表明,二战以后教育费用增加的比率比军事开支高,就全部经费而言,实际上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

这充分显示出,当代各国发展的倾向是优先发展教育,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

人类为什么选择教育优先发展的道路?我们可以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文化中找到答案。

人类永远追求不断的发展。

为了使环境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断采取改变环境的行动,不断向环境索取能源和自然资源。

然而,地球的承载力是有极限的。

当今人类正在遭受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威胁。

为了人类的后代,为了人类的延续,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自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的投入只能是人力资源,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同时,经济的增长要注意处理好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当代人与下一代人生存发展的关系。

这些都必须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创新和生产。

所以,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知识源于教育,教育也将成为新世纪的先导事业。

二、当代美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世界经济的发展倾向于对教育提出变革的要求,而要实现教育改革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根本性改变。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的深层原因是美国的各种教育思想长期争辩的结果。

近百年来,在美国倡导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各种教育思想流派,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长期影响着美国基础教育的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教育思想。

在杜威的教育民主、平等和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美国的基础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但是美国极端的自由主义思想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现状与趋势
• “未来并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 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过它的道 路并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 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 ,也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澳大利亚 埃利雅德
题外话:中国人的创造力丢在那里啦?
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吗? 两个事实:20世纪世界上最最重大的100项发明没有一项是中国人所为 中国建国后60多年仅有一项诺贝尔文学奖
缺乏个性的人会淹没在群体意识之中,就谈不上有独创性和自 主发展能力。只有个性的丰富多彩和愈加发达才会有群体或共 性的丰富统一和群体能力的高层次趋向同质。就我国言,无论 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都需要建立在每一个体的创 造活力上,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特性 ,有赖于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4、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徘徊
5、民族化(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矛盾
6、学科课程 与经验(活动)课程之间的 博弈
• ㈡相向运动
• 表现在:
• 1. 东方教育传统、价值观与西方教育传统 、价值观在冲突磨合中相互接近、靠拢
• 2、教育的集权体制与分权传统在相互借鉴 中融合。
• 第二讲:当代国际社会对 公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 1、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到现代学习 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受动
性 我要学 要我学
( 2)独立性←→依赖 性
我能学 我不能学
(3)独特性←→统一性 个性化 一刀切
( 4)体验性←→灌输性 经历感悟 死记硬背
(5)问题性←→学科性
• 2、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向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
智能化 伦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山东美澳国际学校科研处吕学文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变,而且是从朦胧到清晰,如早霞中的朝阳,知识经济终于升起来了。

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被日益强化;科学教育更趋重要;整个社会都走向自觉地关注、参与教育发展。

这就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

战略地位决定战争全局发展的地位。

教育的战略地位是决定社会全局发展的地方。

自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对这一点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强化的过程。

1.论证与影响20世纪60年代经合组织国家重新提出教育的地位问题。

1961年,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学界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会上,教育经济学家论证了人民受教育程度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高质量的劳动力与高质量的科技产品的关系;受教育的程度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

翔实的数据、严密的分析以及科学的论证,震动了与会的各国代表。

会后立即作出反应的是联邦德国。

1962年,联邦德国召开了各州文化部长会议。

会上部长们认真研究了这次经合组织会议的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题为《经济增长与扩大教育》的报告。

首先提出,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全面发展教育是国家的使命。

此后,德国重点加强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发展经济急需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

尔后,大批适应生产发展的劳动力迅速生产出质冠全球的科技产品,从而带来了德国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腾飞,把战争废墟建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可以这么说,双元制是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

瑞典地处北极圈上下。

人口800万,面积不及我国的黑龙江省。

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跻身于世界十大富国之一。

每年瑞典政府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占其国家总开支的1/4。

法国教育支出占国家总支出的近1/5,连年教育经费高居首位。

另外,芬兰政府的发展教育投资也接近国家总支出的1/5,在其各项预算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政府的这种决策取决于领导人的清醒。

第七章 第三节 课程改革

第七章 第三节 课程改革

第七章课程第三节课程改革第三节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进展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一)课程目标•1.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注重学习主体性的发展,转变了传统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目标。

•2. 注重通过课程学习直接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二)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的生活化•2.课程内容的综合性•3.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得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充满了各种联系,充满了活力。

•(三)课程方法•1.探究式学习熟读成诵,博闻强记,死记硬背式的重复式教学方法已不被尊崇•2. 小组合作式学习共同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方法流行。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四)课程评价•1.过程评价得到重视•2.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二、当代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一)课程政策上,世界各国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传统上以教育分权为特征的国家也已经开始加入国家课程开发的行列,•在2012年推出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理念》的指导性文本。

二、当代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二)在课程内容上,科技素养知识与个人经验知识相结合。

•互联网时代带来更多的科技素养知识,这为课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来源,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便捷条件和学习平台,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二、当代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三)世界各国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今天,世界各国已着手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改革,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多样化课程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当代世界课程改革趋势•(四)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实施,开展实践才能通向改革目标。

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各国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改革者,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简述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简述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简述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代世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为手段,以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实践为指导,以框架为支撑,以发展学生潜能为最终目标的课程改革。

首先,跨学科课程是构建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基础,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参与学习者对当今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和学习模式需要改革,以更加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以更加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收获可实际应用的学习成果。

此外,当代世界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和发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

最后,要将当代世界课程改革落实到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和学习行为,改善教学管理,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为手段,以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实践为指导,以框架为支撑,以发展学生潜能为最终目标的课程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

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

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

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

[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格走向重过程和学生个性。

如法国一向主要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但1985年正式颁布了“分权法”,进一步明确中央、学区、省、市镇各级对教育管理的权限,在课程安排上规定将1/10的课时让给各校自行安排[3]。

而同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日本和韩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重视个性、关注适应能力、强调自主性等共同的课程改革主题与目标驱动下,课程政策表现出民主化、决策分权化等相似的特点。

[4]值得注意的是,美、英等国在强调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多元化、个别化教学的传统,而课程改革朝分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国家也继续强调统一的基础课程。

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走向均权化,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结合。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结构最足以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为了使课程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教育改革,在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课程结构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注意各种科目、类型课程的配合,追求课程结构的平衡性、整体性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结构与人的素质结构具有对应性和同构性,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就是对人的设计。

面对“全人”教育的新理念,各国都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注重从动手与动脑、学习与创造、自我与社会协调的角度来完善课程结构,兼顾了学习者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双重要求。

当代各国课程改革已走出了现代主义“二元论”的纠缠,不再为“活动主义”和“主知主义”等问题的争执而困惑,而是着力于从改革实践上化解二者矛盾,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认知与情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实现课程内部的和谐,寻求课程结构上的有机关联与平衡,以使课程成为平衡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的有力工具。

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规划了中小学课程结构,其特点是以学术性科目为轴心,以非学术性科目为外围,削减点缀性科目比重,追求学术性科目和经验性科目之间的新平衡;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以选修课程为辅助,追求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以现代理科课程为核心,以语言社会科课程为边缘,追求课程结构的现代化与传统性的平衡。

[5](二)设置核心课程,夯实工具学科,强调基础学力为保证基础教育质量,各国普遍设立国家核心课程,重视基础学科的地位。

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总量中语文、数学等工具性基础学科始终保持着的较大比重。

例如,在初等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美国、英国均在40%以上,日本为% ,数学学科以前苏联和联邦德国等的比重为最大,约占20%以上,日本为18%。

[6]这些工具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凸现无疑使课程更符合学习化社会对学习能力的特殊要求。

美国自20世纪以来,先后发起了数次围绕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运动,其课程结构变革一直处于学术性科目与非学术性科目、共同必修的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比例上的此消彼长的持续摇摆之中。

而20世纪90年代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调整,不再是否定前期成果的彻底改革,而是在80年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加强课程的学术性、统一性,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的政策,强调学业优异,制定更高更难的学术标准。

1991年的《美国2000:教育战略》(America 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 2000:An Educate America Act)和2001年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教育改革蓝图》(No Child left Behind: A Blueprint for Education Reform)中,都一再强调加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外语、艺术等,试图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迎接下世纪全面的挑战。

[7]无独有偶,法国在90年代提出要让初中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石”,在高中应教授“共同文化”,而“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石”。

与“共同文化”就是涵盖了几个学科的核心课程;[8]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确立了全国统一的十门国家课程,在2000年9月起正式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课程2000》中,规定了12门必修课程: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与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其中英语、数学和科学又被定为其中的核心学科,成为“核心中的核心”,等等。

[9]撇开各国核心课程科目在学科上的差异,我们不难发现,核心课程的设置本质上是对基础的强调。

(三)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基础教育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空里,及时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同当代的科技发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各国课程改革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一种是稳定基础课程,一种是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

多数国家不同意过多增加新学科和扩大教材的分量,以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美、法、英等国,大都以综合课为主,中低年级尤然。

在以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80年代课程改革中,对分科课程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加紧寻找保证学科间联系的更有效形式,另一方面让两类课程同时进入中小学课堂。

近年来,随着当代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人文化趋势日益加强,综合课程的某些优势更为明显。

目前,国外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综合化特性,在学科设置上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使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出现了诸如合科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综合类型课程。

例如,美国在《2061计划》中提出的课程改革,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的综合。

每门课程自成开放体系,可容纳多种科目的知识。

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课程结构改革浪潮,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计划,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试图加速科学课程、技术课程与社会课程的一体化。

[10]日本、加拿大、韩国、匈牙利、德国、泰国、瑞典、法国等都开设了不同内容、形式的综合课程。

从课程形态看,学校课程经历了—个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分科、综合课程结合──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演进过程。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也是当代科技发展对培养通才提出的要求。

如果说近代社会曾经是专才取胜的话,那么能取胜于今后社会的将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

(四)重视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课程结构的现代化为适应信息时代和未来社会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把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注意在课程中吸收最新的科技成就,提高综合理科教育的地位,推动课程结构的现代化。

例如,在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

同时要求在数学、理科、历史以及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指导。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理科基础,并把对科学的应用、科学研究能力、科学思想精神、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设备的应用技能作为21世纪英国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这无疑可以使课程结构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体现了技术发展与儿童发展的统一。

在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

[11]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或单独设课或渗透于相关课程之中),这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普遍的趋势。

加拿大在中小学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态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